古人年龄称谓

合集下载

古代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代不同年龄的称呼
8岁
童龀[chèn]、总角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9岁
九龄
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语出《礼记》。
10岁
黄口
16岁(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8岁(女)
“二九”
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3-15岁(男)
舞勺之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4岁(女)
“二七”之年
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女)
及笄或笄年
“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2岁(女)
金钗之年
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13岁(女)
豆蔻年华
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也用于比喻处女。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得别称ﻫ“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ﻫ"逾弱冠"——就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就是二十出头了、ﻫ"近而立"——就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ﻫ顺便送您一些关于年龄得称谓:ﻫ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ﻫ2至3岁称孩提、ﻫ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ﻫ10岁以下称黄口。

ﻫ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ﻫ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ﻫ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ﻫ 16岁称碧玉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20岁称桃李年华、ﻫ30岁称而立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

ﻫ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ﻫ80岁称杖朝之年。

ﻫ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ﻫ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ﻫ襁褓:不满周岁、ﻫ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ﻫ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ﻫ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得人、)ﻫ黄口:十岁以下。

ﻫ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ﻫ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ﻫ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ﻫ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古代年龄别称

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初度:指初生之时;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垂髫: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始龀chèn:又称为龆tiáo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十五岁左右的儿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笄jī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弱冠:礼记曲礼上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结发:初成年;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后称元配为结发;曹植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知命、知天命:本意指认识天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艾:指五十岁;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花甲: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耆qí:六十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古稀:七十岁的代称,亦作“古希”;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mào耋dié:指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下寿、中寿、上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黄发:指长寿老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诗经鲁颂:“黄发台背;”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背:指长寿老人;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诗经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期jī颐:称百岁之人;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在古代,人们用许多别致的词语来称呼不同的年龄阶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
1. 婴儿:出生三日称为“汤饼之期”,未满周岁的婴儿叫作“赤子”、“襁褓”。

2. 孩提:两三岁到七八岁儿童。

3. 龆龀/始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4.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7. 豆蔻之年: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8.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

9.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10. 破瓜之年、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1.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12.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3.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4. 而立之年:30岁。

15. 不惑之年:40岁。

16. 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17.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60岁。

18.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70岁。

19. 古稀之年、杖国之年:70岁以上。

20. 杖朝之年:80岁。

21.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八九十岁。

22.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以上是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一些称呼,这些称谓富有诗意且寓意深刻,可以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古代年龄的别称中诗文中讲到人的年龄时,除直接用多少岁来表示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表示方法,有的是用人相貌的某些特征表示其年龄,有的属于用典,有的则属于析字……如果不知道来龙去脉,就难明其义,甚或理解错了。

下面就跟同学们谈谈古诗中比较常用一些的年龄称谓。

1.赤子:刚初生的婴儿。

因为婴儿刚出生时为赤色,故言赤子。

如韩愈《行难》:“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于其母也。

”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襁褓本来是指背负婴儿的包裹或者被子,后借指一岁以下的婴儿。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3.孩提:2~3岁的幼儿。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的幼儿。

“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小儿笑的意思。

如:《道德经》:“我独泊兮之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这里的“孩”即“啼笑”。

正如颜师古(隋唐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对孩提的注解:“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孩提也作“孩抱”和“提孩”。

如《孟子》有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4.龆龀:儿童。

龆龀(tiáo chèn)也叫龆年、童龀。

龆、龀均是指儿童换牙齿。

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所以用“龆龀”代表儿童。

如《水浒传》有言:“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5.垂髫(tiáo):儿童。

古代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旧唐书》:“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

”6.总角:儿童。

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即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像两个羊角,故称作“总角”。

因而后来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儿童阶段。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东坡文集》:“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年龄的称谓非常讲究,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尊重和礼貌。

以下是古代年龄称谓的大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襁褓,出生至一岁的婴儿。

2. 孩提,一岁至三岁的幼儿。

3. 童子,三岁至七岁的儿童。

4. 童女,三岁至七岁的女童。

5. 童蒙,七岁至十岁的儿童。

6. 童男,七岁至十岁的男童。

7. 童女,七岁至十岁的女童。

8. 少年,十岁至十五岁的青少年。

9. 少女,十岁至十五岁的女青少年。

10. 青年,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

11. 青年男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男子。

12. 青年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女子。

13. 壮年,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人。

14. 壮士,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男子。

15. 壮妇,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女子。

16. 中年,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人。

17. 中年男子,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男子。

18. 中年女子,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女子。

19. 老年,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20. 老者,七十岁以上的老年男子。

21. 老妪,七十岁以上的老年女子。

古代的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简单称呼,更是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关怀。

在古代社会,年龄和地位、尊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不同的称谓,也是对其社会地位和尊严的一种体现。

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从小孩到老者,每个年龄段都有着相应的责任和角色,这些称谓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些古代称谓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是对年龄的尊重和关怀却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可以借鉴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来更加尊重和关爱不同年龄段的人,让我们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尊重的社会。

总结,古代年龄称谓的大全,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简单称呼,更是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尊重和礼貌。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儿童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â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9岁九龄:为9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16岁二八:为16岁。

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指婴儿周岁。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始龀[chèn]、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志学之年:15岁为“志学之年”。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耆[qí]:均指60岁。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 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 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襁褓—— 不满周岁 黄 口——本指雏鸟,后比喻 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 (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 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 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 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 年、杖乡之年——60 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 年、致政之年——70 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 年——八九十岁的年 纪 鲐背(tái bèi)之年—— 90岁 期颐(jīyí)之年—— 100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人的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称谓
26.茶寿:指老人一百零八岁。因“茶”字的草字 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 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 “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 “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 “一百零八”,故称“茶寿”。
24.鲐(tái)背: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 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 “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尔雅释诂上》: “鲐背、耇老,寿也。” 郭璞注:“鲐背, 背皮如鲐鱼。” “台”与“鲐”通用,指高 寿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25.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 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21.米寿:老人八十八岁的雅称。因 “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 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22.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 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 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23.黄发:指长寿老人。《诗鲁颂宫》“黄 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 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9.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 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 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 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 角”。泛指儿童时代。如《诗 卫风氓》“总角之宴”。例如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 闻道,白首无成。”
10.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 15岁至20岁加冠之间的年龄 阶段,因为古代男孩成童时 束发为髻,这时应该学会各 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 履大节焉。”《项脊轩志》: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1.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 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 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 “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纪》 “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 嫁的年岁为“待年”。

古代年龄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

古代年龄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

古代年龄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
古代年龄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
1、10岁(外傅之年)出自《礼记·内则》
2、20岁(弱冠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
3、30岁(而立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4、40岁(不惑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5、50岁(知命之年/天命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6、60岁(花甲之年)出自《唐诗纪事》
7、70岁(古稀之年)出自《曲江二首》
8、80岁(耄耋之年)出自《对酒》
9、90岁(鲐背之年)出自《诗经·大雅·行苇》
10、100岁(期颐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的含义:
1、13岁:豆蔻年华出自《赠别》
2、15岁: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
3、16岁:碧玉年华出自《醉后赠冯姬》
4、20岁:桃李年华出自《又启严公》。

我国古时年龄代称

我国古时年龄代称

我国古时的年龄代称对某些年龄不直说而使用代称,是古代一种习俗。

为了帮助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现介绍常见的几种年龄代称:孩提:指需人提抱的乳哺婴儿,又称“孩抱”、“孩稚”、“孩孺”和“孩乳”。

童龀:儿童换齿叫“龀”,如《愚公移山》有“有遗男,始龀”。

童龀,泛指年幼者,如《后汉书》有“年皆童龀”。

垂髫:古时童子头发下垂,因用以指童年或儿童。

又称“垂发”,如《后汉书》有“老夫童稚垂发戴白满车下”。

总丱:也称总角。

束发为两角之形。

是男女未冠笄者之称,泛指童年。

如《诗经》有“总角丱兮”;《颜氏家训》有“总丱之子必先入学”。

豆蔻:喻处女,常指十三、四岁女子。

如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古时男孩十五岁是成童的年龄,要把头发扎结起来。

所以,“束发”被用来称呼十五岁的男子。

如《大戴记》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头发的簪。

《公羊传》有“女十五而笄”是说女孩十五岁后就要用“笄”把头发结束起来,表示已经成年。

于是“及笄”便成了十五岁女子的代称。

又,《国语》有“既笄而孕”。

故,“及笄”也指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弱冠:《礼记》说“二十岁曰弱冠”。

古时二十岁行冠礼,因未达壮年,故称弱冠。

后世指二十左右的男子,或泛指年少者。

破瓜:古时文人将“瓜”字拆成两个“八”字,用以纪年。

二八就是十六。

古诗文中常见“破瓜”或“二八”,大多是指十六岁的女子。

另,也指六十四岁,即八八六十四。

如,吕岩赠张洎诗有“功成当在破瓜年”。

而立:《论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后世,便用“而立”指代三十岁,用“不惑”代指四十岁,用“知命”作为五十岁的代称。

但,为了表示谦虚,五十岁的人常自称为“未知之年”,也作“半百之年”。

花甲:古时用天干与地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而复始。

因此,后世常用“花甲”借指六十岁。

也作“耳顺之年”。

古稀:唐朝杜甫《曲江诗》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qiǎng bǎo]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

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陆游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助词。

摽,落下。

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

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年龄。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别称【襁褓】不满周岁〖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孩提】二三岁〖释意〗孩提: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出处〗孩提之童。

——《孟子·尽心》【髻年】女子七岁〖释意〗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髻。

【龆年】男子八岁〖释意〗儿童换牙之年,引伸幼年。

年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

年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

年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
人生各个年龄段,用古语称呼:
一、年龄段为童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幼年泛称——总角;童年——垂髫;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青少年——束发。

二、年龄段为少年: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三、年龄段为中年: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四、年龄段为老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老年——皓首,又称“白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五、百岁以上:
100岁——期颐、上寿;120岁——花甲重开;140岁——古稀双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15岁(男)——志学之年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mào dié)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又可称为“人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