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胺H1受体拮抗剂19803 共42页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芳环对位卤素取代,活性 增大( ×20、S>R)
Your company slogan
马来酸氯苯那敏
Chlorphenamine Maleate
Cl O N N O . OH OH
N,N-二甲基-γ-(4-氯苯基)-2-吡啶丙胺顺丁烯二酸盐,又
名扑尔敏。
S-构型的活性强,急性毒性小。
临床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皮肤粘膜的过敏,荨麻疹,血管 舒张性鼻炎,枯草热,接触性皮炎以及药物和食物引起的过敏 性疾病。 副作用有嗜睡、口渴等。
4 3 2 N 1 11 10 5 6 7 Cl 8 9
N O O
为强效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但没有抗胆碱能活性和中枢 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属于第二代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与其他三环类抗组胺药的主要区别 用中性的氨基甲酸酯代替了碱性叔胺结构
Your company slogan
代谢产物
Cl N
N H
在肝脏迅速而广泛地代谢,代谢产物主要为去乙 氧羧基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 仍具有H1受体拮抗作用,结合后经肾消除。 2001年上市。
NH2 HN COOH N
H1受体 H2受体 H3受体 H4受体
组胺酸
释放到细胞间液
组胺酸脱羧酶 组胺Hale Waihona Puke 脱羧酶抑制剂NH2 HN N
组胺受体拮抗剂
外界刺激 (毒素/水解酶/食物/化学品)
阻断组胺释放的抗组胺药
储存于肥大细胞中
组胺
Your company slogan
组胺受体
H1受体-----变态反应
Your company slogan
分类总结
根据结构,分为六个结构类型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12
活性更大而副作用更小的抗过敏药
此类药物具有如下基本结构,Ar可为苯基、对 位取代苯基或噻吩基;Ar′常为苯基或2-吡啶 基;R及R′常为甲基,也可环合成杂环。
乙二胺类基本结构
氨烷基醚类
CH3
N
*
O
CH3
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临床用于荨麻疹、过 敏性鼻炎和皮肤瘙痒等皮肤、粘膜变态性疾病; 中枢抑制作用明显,有镇静、防晕动和止吐作用。
药物化学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过敏
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
2005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公布了 对30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 查结果: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 22%(2亿5千万)患有过敏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 重点研究和预防的疾病”
组胺与组胺受体
• 过敏性疾病和消化道溃疡与体内的活性物 质——组胺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代抗组胺药
1933年
哌罗克生
发过巴斯德研究所的Faurneau 和Bovet发现哌罗克生 (Piperoxan) 缓解组胺诱导的支气管痉挛
11
乙二胺 氨烷基
类
醚类
丙胺类 三环类
乙二胺类
1943年
芬苯扎胺 phenbenzamine
活性不高 美吡拉敏 mepyramine
曲吡那敏 tripelennamine
2
N 互变异构体
+ H3O
NN H
单正离子 80%
+ H3O
N N+
H
H
双正离子
NH2
NH3+
NH3+
NN H
+ H3O
NN H
药物化学 第三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第四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Cl O
γ
N
α
.
OH
N
OH
O
光学活性
S-构型(右旋)的活性比消旋体约强二倍 急性毒性也较小
R-构型(左旋)为消旋体的1/90 扑尔敏为消旋的Chlorphenamine Maleate
Cl
N H N
S(+) -Chlorphenamine
理化性质
O OH OH
O
KMnO 4 H2SO4
O
用于过敏性疾病 鼻炎,皮肤粘膜的过敏, 荨麻疹,血管舒张性鼻炎,枯草热 接触性皮炎 药物和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
副作用
嗜睡 口渴 多尿 等
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合成
盐酸赛庚啶
Cyproheptadine Hydrochloride
HCl 112 H2O N
作用
具较强的H1受体拮抗作用 并具有轻、中度的抗5-羟色胺及抗
引起毛细血管舒张 导致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产生水肿和痒感
参与变态反应
组胺H2和H3受体兴奋时的效应
H2受体 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密切相关
H3受体 已在中枢神经和一些外周组织中发现 作用尚不明确
பைடு நூலகம்
抗组胺药按作用环节物分类
组胺酸脱羧酶抑制剂
间接作用
阻断组胺释放的抗组胺药
受体拮抗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组胺H2受体拮抗剂(抗溃疡药)
抗组胺药的历史
1933年在研究抗疟作用时,发现哌 罗克生
对支气管痉挛 有保护作用
开始了H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
至今,未间断
O N
O
H1受体拮抗剂按结构分类
Ar X
Ar'
N R
药物化学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PPT课件
第三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第四节组胺H1受体拮抗剂北京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徐萍组胺H1受体拮抗剂Histamine H1 Receptor Antagonists⏹组胺及组胺受体⏹组胺H1受体拮抗剂⏹乙二胺类⏹氨基醚类⏹丙胺类:马来酸氯苯那敏⏹三环类:氯雷他定⏹哌嗪类:盐酸西替利嗪⏹哌啶类:咪唑斯汀⏹其他类组胺的 生物合成 及代谢组胺HNN NH 2NNNH 2H 3CNNCOOHH 3CHNN COOHOOH HOHONNCOOHN-甲基组胺N-甲基咪唑乙酸咪唑乙酸咪唑乙酸核苷N-甲基转移酶SAM SAH磷酸核糖转移酶单胺氧化酶-B (大脑)二胺氧化酶 (外周)醛脱氢酶组氨酸组氨酸脱羧酶HNNNH 2COOH单胺氧化酶-B (大脑)二胺氧化酶 (外周)醛脱氢酶组胺受体⏹目前已知的完全不同的组胺受体至少有三个亚型:H1、H2和H3受体。
⏹组胺作用于H1受体,引起肠道、子宫、支气管等器官的平滑肌收缩,严重时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呼吸困难。
另外还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导致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产生水肿和痒感,参与变态反应的发生。
⏹H1受体拮抗剂竞争性阻断组胺的H1效应,临床主要用于皮肤粘膜变态反应疾病,某些品种还可用于止吐、防治晕动病、镇静催眠、预防偏头痛等。
H1受体拮抗剂的分类亲脂性芳环部分NNONCN乙二胺类,哌嗪类氨基醚类丙胺类、哌啶类、三环类乙二胺类H1受体拮抗剂⏹具有如下基本结构,式中Ar 可为苯基、对位取代苯基或噻吩基;Ar’常为苯基或2-吡啶基,R 及R’常为甲基,也可环合成杂环。
⏹抗组胺作用弱于其他结构类型,并具有中等程度的中枢镇静作用,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局部外用可引起皮肤过敏。
N NArAr'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用Ar (Ar‘)CHO-代替乙二胺类的ArCH2(Ar’)N-部分就成为氨基醚类。
⏹第一代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和抗胆碱作用,常见嗜睡、头晕、口干等不良反应,但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药物化学06组胺H1受体拮抗剂
曲普利啶(triprolidine)
引入不对称双键,以反式活性为高。
15
N H N OH 阿伐斯汀(acrivastine) O
特别是阿伐斯汀,引入了丙烯酸后使亲水性增 加,难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阻断H1受体 的作用更强。
16
4 三环类
将两个芳环通过桥如-O-, -C-, -CH=CH-, CH2-X-相连,即三环类。 吩噻嗪类的异丙嗪也是抗组胺药,但由于同时 作用于多巴胺受体,更多表现为抗精神病作用。
Cl H C N N CH2R C(CH3)3 CH2OCH2COOH 布克力嗪 西替利嗪
从乙二胺的结构衍生而来,两个氮原子自成环系,即哌嗪类。 代表药物为西替利嗪,结构中具有两性离子,不易透过BBB。该 代表药物为 药1987年比利时上市,选择性好,作用强而持久,是非镇静类的 年比利时上市, 哌嗪类抗组胺类药物。
NH2 N N H Histamine
组胺是由组氨酸脱羧酶催化使组氨酸脱羧形成的。
L-Histidine 分布于肺、胃肠道和皮肤;当变态反应或理
化刺激(如食物,动物毛发,花粉,灰尘或多糖蛋白质等) 时,释放组胺,肝素,蛋白水解酶,5-HT等,引起变态反 应性或过敏性反应;这是由于游离组胺与肌体中相应的受 体作用而产生的生理反应。
23
6.哌啶类和其它结构类-第二代H1-R是在研究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物时合成出来的。 哌啶类是目前非镇静性抗组胺药的主要类型。第一 个上市的是特非那定(Terfenadine),由于与抗菌药 联用时可产生严重的心脏病,1998年撤消。
Ph OH Ph
N HO
敏迪,江苏 扬州制药厂
特非那定(Terfinadine),
Cl
次甲基 上引入 甲基
组胺H1受体拮抗剂PPT课件
抗过敏药的发展
O N
O
哌罗克生
193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合成的第一个有缓解哮喘作用的药物 ---H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开始
第一代抗组胺药(80年代前) 易进入血脑屏障,产生中枢抑制和镇静等副作用,选择性差
第二代抗组胺药----非镇静性H1受体拮抗剂(1981年后上市) 至今已有百余种抗组胺药问世,在临床使用的有50余种
Your company slogan
氨基醚类
Ar1
X (CH2)n N
R1 R2
Ar2
O N
O
A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r O
哌罗克生
R'
N R
S>R
O
N CH3
适用于各种皮肤、黏膜的过敏性疾病 对支气管哮喘效果较差,须与氨茶碱、麻黄碱等合用
CH3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与中枢兴奋药8-氯茶碱结合成盐,为常用的抗晕动病药
2-(N-甲基)吡咯烷
Cl
氨基醚类中第一个非镇静 性抗组胺药,对外周H1受体
O
N 有较高的选择性,属于第二
代抗组胺药。不仅作用强大,
且起效快,服用30min后见效,
Ar1
X (CH2)n N
R1 R2
Ar2
Ar1,Ar2为较大体积的苯核、取代苯核、苄 基或杂环
X为C,N,O等电子等排体 尾部可以是开链的叔胺,多见二甲氨基,也 可以是脂肪杂环 X与N 之间常见2个C原子
Your company slogan
按化学结构分类
Ar1
X (CH2)n N
R1 R2
Ar2
O
Cl
N
药物化学:组胺H1受体拮抗剂概述
➢ 中枢抑制作用明显,有镇静、防晕动和止吐作用。
茶苯海明
又名乘晕宁,为常用抗晕动病药。
第一代氨基醚类
✓ 第一代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有明显的 中枢镇静作用和抗胆碱作用;
✓ 常见嗜睡、头晕、口干等不良反应,但 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四)三环类
分子中的两个芳环的邻位相互连结,构成三环类H1受体拮抗剂
盐酸赛庚啶
氯雷他定
中枢镇静作用低(用 中性的氨基甲酸酯代 替了碱性叔胺结构)
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 已有致心动过速的报
道。
(五)哌嗪类
将乙二胺类两个氮原子组成一个哌嗪环,就构成了哌嗪类抗组胺药
盐酸西替利嗪 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 1944年,以电子等排体吡啶基置换苯基,同时在 苄基对位引入甲氧基,成为美吡拉敏;
➢ 但因活性不高很快被取代。
➢ 在结构改造同时,也得到活性更大和副作用更小 的药物——曲吡那敏。
➢ 其抗组胺作用强而持久,是至今临床上常用的抗 组胺药物之一。
乙二胺类的基本结构
(二)氨基醚类
Ar O Ar'
组胺受体亚型及生物学效应
作用于H1-受体会引起肠道、子宫、支气管等器官的平 滑肌收缩,严重时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呼吸困难;
还引起毛细管舒张,导致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产生水 肿和痒感,参与变态反应的发生。
组胺受体亚型及生物学效应
作用于H2-受体会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组胺受体亚型及生物学效应
拓展链接
过敏的发生机制和抗过敏示意
图
过敏介质
组胺
释放抑制剂
第四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作用特点
..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 ..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 选择性作用于H1
– –作用强持久 作用强持久
..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 –进入中枢的量极少 进入中枢的量极少
临床作用
..抗过敏药 ..抗过敏药 ..吸收很快和很好 ..吸收很快和很好 ..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消除 ..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消除
组胺的存在和释放
..存在于肥大细胞中 ..存在于肥大细胞中
– –组胺与肝素-蛋白质形成粒状复合物 组胺与肝素组胺与肝素
..组胺释放进入细胞间液 ..组胺释放进入细胞间液
– –当机体受到如毒素、水解酶、食物及 当机体受到如毒素、 当机体受到如毒素 水解酶、 化学物品的刺激引发抗原化学物品的刺激引发抗原-抗体反应时 – –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改变 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改变
..释放依赖于Ca2+和GTP的存在 ..释放依赖于Ca2+和GTP的存在 释放依赖于Ca2+
Histamine的生物合成 Histamine的生物合成
组胺受体
..H1、H2和H3受体 ..H1、H2和H3受体 H1
组胺H1受体作用的效应 组胺H1受体作用的效应 H1
..引起肠道、子宫、支气管等器官的平 ..引起肠道、子宫、支气管等器官的平 引起肠道 滑肌收缩 滑肌收缩
药学组胺H1受体拮抗剂
NH2 5
NH2 4
N NH
3
1
HN N
1
3
▪ N1=Nτ,N3=Nπ,侧链N=Nα 3
Histamine的生理作用
▪ 重要的化学递质
– 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 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
54
HN N
1
3
NH2
4
组胺的存在和释放
▪ 存在于肥大细胞中
– 组胺与肝素-蛋白质形成粒状复合物
▪ 组胺释放进入细胞间液
▪ γ-(4-Chlorophenyl)-(N,N-dimethyl-2pyridinepropanamine)(Z)-2batenedioate(1:1))
Cl O
γ
N
α
.
OH
OH N
O
17
结构特点
▪ 丙胺类
Ar' Ar
N R
R'
Ar X
Ar'
N R
R'
X = N 乙二胺类,哌嗪类
X=O
氨基醚类
间接作用
11
抗组胺药的历史
▪ 1933年在研究抗疟作用时,发现 哌罗克生
– 对支气管痉挛 有保护作用
▪ 开始 H1受体拮抗剂 研究 ▪ 至今,未间断
O N
O
12
H1受体拮抗剂的分类
Ar X
Ar'
N R
R'
X = N 乙二胺类,哌嗪类
X=O
氨基醚类
X = C 丙胺类、哌啶类、三环类
13
主要学习药物
N N
O O
OH
2HCl
37
作用特点
▪ 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 Cl
药物化学组胺h1受体拮抗剂
与其他三环类抗组胺药的主要区别是,用中性的氨基甲 酸酯代替了碱性叔胺结构,此变化被认为直接导致其中 枢镇静作用的降低。
氯雷他定 Loratadine
Cl
N
N H
在肝脏迅速而广泛地代谢,代谢产物主要 为去乙氧羧基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 Desloratadine),仍具有H1受体拮抗作用, 结合后经肾消除。
对于两个芳基不同的氨基醚类手性药物,其S构型 体的活性通常高于R构型体。
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
氨基醚类中非镇静性抗组胺药,对外周H1受体有较高 的选择性,属于第二代抗组胺药。
Cl
O
N
O N
氯马斯汀 Clemastine
Cl
司他斯汀 Setastine
丙胺类H1受体拮抗剂
乙二胺类中的ArCH2(Ar‘)N-被Ar(Ar’) CH-置换,或将氨基醚类中的-O-去掉,就成 为丙胺类抗组胺药。
咪唑斯汀 Mizolastine
F
NN N
NN HN
O
2-〔〔1-〔1-〔(4-氟苯基)甲基〕-1H-苯并 咪唑-2-基〕哌啶基-4-基〕甲基氨基〕嘧啶-4 (3H)-酮
咪唑斯汀 Mizolastine
不具中枢镇静作用,但优于其他第二代H1受 体拮抗剂
具有双重作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有效抑制其 它炎性介质的释放。
不良反应极少,无显著的抗胆碱能样作用,对体 重的影响极弱,特别是当剂量增加达推荐剂量的4 倍也未发现明显的心脏副作用。
主要代谢途径为在肝中的葡萄糖醛酸化,不经P 450代谢,且其代谢物无抗组胺活性。
咪唑斯汀 Mizolastine
第四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已撤销的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47
咪唑斯汀的代谢途径
48
哌啶类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49
主要学习内容
50
32
来源
33
合成
34
作用特点
35
临床作用
36
哌嗪类抗组胺药
37
咪唑斯汀
38
结构特点
39
发现
40
吸收和排泄
生物利用度为90% –1.5h达到血浆药物峰浓度 ������ 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 –游离药物约占血药浓度的1.6%。 –具较高的分布值(98-234L) –皮肤疱液与血浆药物浓度之比为50% ������ 消除半衰期6.1—25h,平均13.7h
41
代谢途径
42
作用
对H1受体有高度特异性和选择性 –起效快、强效和长效 ������ 有效抑制其它炎性介质的释放 –抑制炎症细胞的移行、减少嗜酸粒细胞 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水肿表现强效、持 久和剂量依赖的抗炎作用
43
H1受体拮抗剂的发展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 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组胺的结构
2
组胺的结构
3
Histamine的生理作用
4
组胺的存在和释放
存在于肥大细胞中 –组胺与肝素-蛋白质形成粒状复合物 组胺释放进入细胞间液 –当机体受到如毒素、水解酶、食物及化 学物品的刺激引发抗原-抗体反应时 –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改变 释放依赖于Ca2+和GTP的存在
5
Histamine 的生物合成
9
组胺的应用
10
抗组胺药物分类
11
抗组胺药的历史
12
H1受体拮抗剂的分类
13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19
以电子等排体—CH2CH2—替换—CH=CH—,并用吡啶环代 替一个苯环,成为阿扎他定,作用类似;在苯环上引入氯原 子,并将碱性的叔胺基改变为中性的氨基甲酸乙酯,就成为 氯雷他定(强效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没有抗胆碱能活性和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Cl N N
--严重时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呼吸困难
引起毛细血管舒张
--导致水肿和痒感,参与变态反应
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主要是H1受体拮抗剂
5
组胺H2、H3、 H4受体作用的效应:
H2受体
--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与消化道溃疡的 形成密切相关
H3受体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消化道、呼吸道、血管、心 脏等的活动
临床作用:
抗过敏、吸收很快、很好
25
六、哌啶类
咪唑斯汀
1998年上市,对H1受体有高度特异性和选择性, 起效快,强效和长效(24h) 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良好的抗炎作用。 咪唑斯汀是哌啶类的H1拮抗剂,也是目前非镇静 性抗组胺药的主要类型,其中第一个上市的是特非 那定(Terfenadine)
31
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之前上市的为第一代H1受体拮 抗剂,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之后上市的为新型第二 代H1受体拮抗剂,即非镇静性H1受体拮抗剂。 如今活跃在临床一线的抗组胺药物多为第二代 H1受体 拮抗剂,前述的氯马斯汀(氨基醚类)、阿伐斯汀(丙 胺类)、氯雷他定(三环类)、西替利嗪(哌嗪类)和 咪唑斯汀(哌啶类)都属于此类。氯雷他定是美国先灵 葆雅公司的产品, 1998年,该药排名世界十大处方药第 七名,当年销售额为 19亿美元左右,成为世界最畅销抗 组胺药物。之后,陆续上市的阿伐斯汀、西替利嗪等也 为其开发公司带来丰厚利润。
MC-12-组胺H1受体拮抗剂
哌嗪类 H1受体拮抗剂
• 用Ar(Ar’)CHN-代替乙二胺类的ArCH2(Ar’) N-,并将两个氮原子组成一个哌嗪环,就构成了哌 嗪类抗组胺药。
Ar'
Ar N N R
• 此类药物除具有较强的H1受体拮抗剂作用外,又各 有特点,有的有平喘效果;有的具有抗晕动作用
盐酸西替利嗪
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 Skin:过敏性荨麻疹
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抗过敏示意图
过敏介质释放 抑制剂
-
肥 大 细 胞
粒 细 胞
抗 原
IgE
组胺
H1受体 拮抗剂
H1受 体
-
磷脂酶
其它过敏介质
过敏反应
过敏介质:组胺、白三烯、缓激肽
H1受体被激动后即能通过G蛋白而激活磷脂 酶C,产生三磷酸肌醇(IP3)与二酰基甘 油(DG),使细胞内Ca2+增加,蛋白激酶C 活化,从而使胃、肠、气管、支气管平滑 肌收缩。又释放血管内皮松弛因子(EDRF) 和PGI2,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Y
X NR R'
• X为氮原子,Y为硫原子时,即成为吩噻嗪类 • X变成sp2杂化的碳原子,Y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CH=CH-基置换,即成为赛庚啶 • 将赛庚啶进一步衍化,产生氯雷他定
氯雷他定 Loratadine
Cl N
N OO
• 4-(8-氯-5,6-二氢-11H-苯并[5,6]-环庚烷[1,2-b]吡啶-11-亚 基-1-羧酸乙酯
N N
N
曲比那敏
第一代抗组胺药
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
• 用Ar(Ar’)CHO-代替乙二胺类的ArCH2(Ar’) N-部分就成为氨基醚类。
大学论文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与开发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与开发[摘要]简介组胺H1受体活性及结合位点,综述二苯并[a,d][7]轮烯-5-胺类、1,2,4-三唑并[4,3-a]喹唑啉-5,(4H)-酮类、咪唑[1,2-a]吡咯[3,2-d]氮杂类、苯并[5,6]环庚基[1,2-b]吡啶类、(ω、ω-二苯烷基)-1H-咪唑类、4-吲哚基哌啶取代苯甲酸类以及N-羟基氨基甲酸酯类H1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
作为抗过敏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H1受体拮抗剂能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与H1受体作用,从而抑制组胺的生物学效应。
[关键词]组胺受体;H1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构效关系[正文]过敏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近10年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人数约占全球人口的20%~25%,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过敏性疾病涉及体内多种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其中最常见的介质之一就是是组胺。
组胺是一种分子质量较小的自体活性化合物,由L-组胺酸在组胺脱羧酶的作用下脱羧而成,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分组织,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中,当人体受到创伤或抗原抗体反应等刺激时,其以活化形式被释放出细胞外,成为免疫和炎症发应的主要介质。
近年来组胺的其他生理活性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01年Baron等发现,当组胺在过敏的伤害感受器上非正常表达时,机体会产生灼烧样疼痛;同年,Andrew等发现,猫的前脊髓丘脑板层Ⅰ(spinothalamic laminaⅠ)上有些神经细胞只对组胺敏感,而机械刺激或热刺激对这些细胞产生影响。
因此,人们推测表皮注射组胺所致灼热感可能是由这些神经细胞通过某种神经通路而产生。
此外,还有报道称,局部产生的组胺与肿瘤细胞上表达的不同组胺受体相结合后会表现出促进或抑制细胞增殖的“双刃剑”效应。
也许将来人们对组胺的生理作用还会有更新的认识。
1组胺H1受体活性及结合位点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组胺受体有H1、H2、H3和H4四种亚型,其中H1受体与近年来发现的H4受体被激活后都会参与炎症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型的右旋体的活性比消旋体约强二倍,急性毒性
也较小。R-构型的左旋体的活性仅为消旋体的1/90。
扑尔敏为消旋的Chlorphenamine Maleate。
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合成
代谢
• 吸收迅速而完全 • 排泄缓慢
--作用持久
• 极性代谢物
--N-去一甲基 --N-去二甲基 --N-氧化物 --未知的
• 组胺释放进入细胞间液 --当机体受到如毒素、水解酶、食物及化学物 品的刺激引发抗原-抗体反应时 --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改变
• 肝素,蛋白水解酶,5-HT等,引起变态反应性 或过敏性反应
• 游离组胺与肌体中相应的受体作用而产生的生理 反应。
组胺与组胺各种受体亚型作用可产生不同效应:
H1-R:存在于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及其他 多种组织。影响肠道、子宫、支气管等平滑肌 收缩,毛细管壁舒张,血管壁渗透压增加,产 生水肿和痒感。
第四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Histamine H1-receptor antagonists
组胺的结构
• 4(5)-(2-氨乙基)咪
Histamine的生理作用
• 重要的化学递质 --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
组胺的存在、释放和生理反应
• 存在于肥大细胞中 --组胺与肝素-蛋白质形成粒状复合物
过敏性疾病
• 哮喘 • 过敏性哮喘 • 鼻-眼结膜炎 • 皮炎 • 过敏性荨麻疹 • 过敏性休克
过敏原
• 吸入式过敏原:花粉、柳絮、粉尘、螨虫、动物皮屑
、油烟、煤气、香烟等
• 食入式过敏原:牛奶、鸡蛋、牛羊肉、海鲜、青霉素
、酒精、毒品、葱、大蒜等
• 接触式过敏原:冷空气、热空气、紫外线、辐射、化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 组胺酸脱羧酶抑制剂 • 阻断组胺释放的抗组胺药 • 受体拮抗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组胺H2受体拮抗剂
间接作用
过敏
• 过敏是一种机体的变态反应,是人对正 常物质(过敏原)的一种不正常的反应 ,当过敏原接触到过敏体质的人群才会 发生过敏 ;
• 过敏原是过敏病症发生的外因,而机体 免疫能力低下,大量自由基对肥大细胞 和嗜碱粒细胞的氧化破坏是过敏发生的 内因。
妆品、洗发水、洗洁精、化纤、金属饰品、细菌、霉菌 、寄生虫等
• 注射式过敏原: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 • 自身组织抗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
、烧伤等
治疗过敏的方法
• 避免接触过敏源 • 药物治疗
--提前要用可起到预防发病的作用 --用药可能会导致肥胖、骨质疏松、感染、色 素沉着等副作用
• 脱敏治疗
H1受体拮抗剂的分类
亲脂性芳环部分
N N
N O
N C
乙二胺类,哌嗪类 氨基醚类
丙胺类、哌啶类、三环类
1.乙二胺类H1受体拮抗剂
• 具有如下基本结构,式中Ar可为苯基、对位取代 苯基或噻吩基;Ar’常为苯基或2-吡啶基,R及R’ 常为甲基,也可环合成杂环。
• 抗组胺作用弱于其他结构类型,并具有中等程度 的中枢镇静作用,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局 部外用可引起皮肤过敏。
• 对于两个芳基不同的氨基醚类手性药物,其S构型体 的活性通常高于R构型体。
2.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
苯海拉明 diphenhydramine
茶苯海明 dimenhydrinate 常用抗晕动病药
氯马斯汀 clemastine
司他斯汀 setastine
非镇静性抗组胺药,属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3.丙胺类H1受体拮抗剂
• 乙二胺类中的ArCH2(Ar ’)N-被Ar(Ar’)CH置换,或将氨基醚类中的-O-去掉,就成为丙胺类 抗组胺药。
• 与乙二胺类、氨基醚类、三环类等传统抗组胺药相 比,丙胺类抗组胺作用较强而中枢镇静作用较弱, 产生嗜睡现象较轻。
代表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
• 抗组胺作用较强,用量少,副作用小,适用于小儿。 临床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皮肤黏膜的过敏,荨麻 疹,血管舒张性鼻炎,枯草热,接触性皮炎以及药 物和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副作用有嗜睡、口渴、 多尿等。
1.乙二胺类H1受体拮抗剂
芬苯扎胺 phenbenzamine
美吡拉敏 mepyramine
曲吡那敏 tripelennamine
安他唑啉
2.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
• 用部A分r就(成Ar为’)氨C基HO醚-类代。替乙二胺类的ArCH2(Ar’)N-
• 第和一抗代胆氨碱基作醚用类,常H1见受嗜体睡拮、抗头剂晕有、明口显干的等中不枢良镇反静应作,用 但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较低。部分药物在常用量时就 可治疗失眠。
H2-R: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细胞膜。促使胃 酸增加,溃疡形成。
H3-R:存在于脑神经细胞及肥大细胞上,作 用机制尚未完全确定。
与组胺受体相对应,抗组胺药分为: H1-受体拮抗剂: 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
病如过敏性哮喘,鼻炎和荨麻疹以及晕动症 如晕车、船等。
H2-受体拮抗剂: 用于胃溃疡的治疗,与 质子泵抑制剂一起构成抗消化性溃疡药,在 消化系统药物中介绍。
• X为氮原子,Y为硫原子时,即成为吩噻嗪类
• X变成sp2杂化的碳原子,Y为生物电子等排体-CH=CH-基
置换,即成为赛庚啶 • 将赛庚啶进一步衍化,产生氯雷他定
代表药物:赛庚啶
•较强的H1受体拮抗作用 •并具有轻、中度的抗5-HT及抗胆碱作用 •适用于过敏性疾病: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 及其它 •可抑制下丘脑饱觉中枢:刺激食欲
代表药物:氯雷他定
• 4-(8-氯-5,6-二氢-11H-苯并[5,6]-环庚烷[1,2-b]吡啶-
11-亚基-1-羧酸乙酯 • 为神强经效系选统择抑性制作H1用受,体属拮于抗第剂二,代但非没镇有静抗性胆抗碱组能胺活药性。和中枢 • 与其他三环类抗组胺药的主要区别是,用中性的氨基甲酸
3.丙胺(丙烯)类H1受体拮抗剂
E型(反式)异构体的活性大大高于Z型(顺式)体
代表药物
阿伐斯汀 e
• 烯丙酸基使其具有相当的亲水性而难以进入中枢神 经系统,故无镇静作用。
• 临床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花粉病、荨麻疹、皮肤划 痕症等。
4.三环类H1受体拮抗剂
• 将上述各类分子中的两个芳环的邻位相互连结,即构成三环 类H1受体拮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