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2课提升训练及答案
【VIP专享】人教社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课后练习及答案
45
45
67
472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
A.甲骨文
B.大篆
10.词起源于民间,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其社会条件是(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市民阶层的壮大
A.①②③
二、问答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西方有关科技方面的数据统计
年代
公元 1~400 年
公元 401~1000 年
公元 1001~1500 年
公元 1501~1840 年
B.②③④
科技发明(件)
1、填空题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了(
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东汉末年,张仲景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
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 万世宝典 ”。
3、汉赋中的佳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 》、《上林赋》,东汉(
的《二京赋》。
4、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2.我国古代用纸书写和绘图应不晚于( )
A.唐朝
3.被称为中医学奠基之作的是( )
A.《黄帝内经》
B.三国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4.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字体,其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 )
A.由象形到发音
C.由象形到会意
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5、乾隆道光年间,形成“
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
二、选择题
),汉字按照(
)计数法,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
》奠定了后世中医临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
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由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
2.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方面: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概念阐释]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高中历史 必修三 人教版 课后题参考答案集
──王阳明《传习录·答周道通书》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日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
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
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
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以及王夫之的唯物思想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沉闷的儒学日益活跃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答案)
【学思之窗】 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om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 w.c 解题关键:不以程朱理学为教条,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主张。 da 思路引领: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特点,分析他们对儒家思想的发 kh 展。 ww. 答案提示:一、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 w 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同时,抨击封建 网 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以
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 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 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 观念;④重农抑商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 答案与解析
基础题答案1.【答案】C2.【答案】C3.【答案】D4.【答案】B5.【答案】C6.【答案】D7.【答案】D8.【答案】C9.【答案】B 10.【答案】D提升题答案与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无为”到“有为”,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A项是汉初采取“无为而治”思想的客观原因,与设问要求“主观原因”不符,故排除;C项中“消极无为”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无为而治”思想不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D项的表述错误;西汉初年,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故本题应选B项。
2.【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材料表明: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独尊儒术。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实际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选B;A夸大个人因素,排除;汉武帝是尊崇儒学,并非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排除C;材料反映不同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没有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排除D。
故选B。
3.【答案】B【解析】B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董仲舒新儒学吸收法家思想,体现外儒内法特点,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知道,汉初的儒学家把阴阳家和道家的部分思想融入到儒学中,这些思想与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 A项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以后,排除; 根据材料可以知道,当时儒学吸收了阴阳家和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儒学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故D项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5.【答案】A【解析】由“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可以看出董仲舒批判不同思想,最终给予统一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要是通过此措施来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本题答案选A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案: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含答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目标导航]1。
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
(难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设立邻长、里长和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影响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思维点拨]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3.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2及答案
单元测试(三)(时间:90分钟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潘恩的《常识》一经发表,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在人口不到三百万的北美殖民地就销售了十多万册。
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美利坚民族已经形成B.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北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D.潘恩等启蒙思想家得到了北美人民的衷心爱戴解析潘恩发表《常识》是希望北美人民放弃与英国妥协的幻想,勇敢地参加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这本书的畅销说明该主张深入人心,北美与英国的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 B2.直接促使北美殖民地人民与英国国王彻底决裂、确定争取独立的事件是( )A.克星顿枪声B.潘恩《常识》在北美的发表.英王颁发诏书,宣布北美处于叛乱状态D.《独立宣言》发表解析独立战争初期,还有一部分人对英国抱有幻想,试图以谈判的方式争取自身的权利,但英国对北美实行高压政策,企图以军事镇压对付殖民地人民,使得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3.“没有代表权,就不得征税!”这是独立战争期间北美人民为捍卫自己权益、反抗英王统治的口号。
根据该口号,北美人民认为( )A.殖民地议会没有对殖民地征税的权力B.英国政府无权在殖民地征税.英国政府可以替殖民地制定新的税法D.上议院应该有殖民地的代表解析根据这一口号,北美人民认为,只有殖民地议会具有对殖民地征税的权力,英国政府无权在殖民地征税。
答案 B4.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初期,很多人仍然幻想与英国王室和解,其中以几个殖民地代人身份到伦敦谋求与英国和解的北美代表是( )A.华盛顿B.杰斐逊.潘恩D.富兰克林解析富兰克林试图谋求与英国和解。
答案 D5.《独立宣言》所体现的民主思想是对欧洲启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下列各项中,哪一点是对启蒙思想的发展( )A.平等的思想B.天赋人权说.“主权在民”的说D.人民革命权利解析正确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题干要求的是按启蒙思想的思路而发展的部分,是欧洲启蒙思想没有的部分,A、B、都是欧洲启蒙思想已有部分,只有D是发展的部分,故选D。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综合练习2
第三单元综合练习2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2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图1 江南制造总局图2 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军舰图3 中国派遣的第一批小留学生图4 汉阳铁厂的炼铁高炉请回答:(1)据上述图片,你能获得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4分)(2)洋务派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外患,是因为贫穷,只要我们富强,外患就自然解决了。
它们为了实践自己的观点作出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其实践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参考答案:(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对中国的教育进行了改革;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洋务派注重向西方学习。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努力: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打着“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汉阳铁厂等。
结果: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说明:在近代中国,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就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答第(1)问,一方面要注意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每张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回答第(2)问,要紧密结合洋务派为实现“自强”“求富”所作的努力及其结果进行分析。
在近代中国,造成外患的根源在于政府的腐败,所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22.阅读下列材料:时间华资工厂华资资本1913年698家330824000元1920年1759家500620000元——《剑桥中华民国史》材料二:——1915年中日代表签订“二十一条”材料三:1914年9月28日,孔子生日那天,袁世凯头戴平天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朝圣的大丑剧。
1915年年底,袁世凯称帝后在天坛祭天(见下图)。
材料四: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三单元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宰相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朝时提出来的。
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A.倡导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宋统治者的虚伪C.突出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D.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文人在宋朝政治生活中居于突出地位,反映了宋朝倡导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
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由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因此,“位同宰相”的是枢密副使,D项正确。
3.宋朝时期推行的任官回避制度,是在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
《宋史》载:“惟不许官本贯州县及邻境。
”该制度旨在()A.瓦解血缘宗法体系B.健全地方行政机构C.防止地方势力膨胀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任官回避制度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故选C 项;材料中的任官回避制度并不能瓦解血缘宗法体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健全,排除B项;任官回避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排除D项。
4.《宋史》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也就是通过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故C项与题意相符。
5.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选择题1.据史书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答案:A2.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
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C项。
答案:C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答案: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 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练习第二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东亚文化圈形成B.造纸术传入中亚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解析】选C。
依据图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空白处所对应的时间大致为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故C正确;东亚文化圈形成是在唐代,故A不正确;造纸术传入中亚是在8世纪,故B不正确;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故D不正确。
2.唐宋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复兴儒学的运动,这一运动发生的思想背景主要是 ( )A.佛教和道教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C.佛教、道教和儒学已经相互影响D.汉唐儒学不能容纳佛教、道教【解析】选C。
根据史实,佛教和道教思想只是在魏晋至唐兴盛,一直没成为正统思想,A错误;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道教在东汉末年兴起,故B错误;佛教、道教和儒学已经相互影响,如从唐代起开始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结合的派别。
甚至从唐时起中医药学是儒、道、佛的一种共同语言和联系纽带,D不符合史实,故C正确。
3.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 ( )A.冲击了儒学地位B.日趋世俗化C.受到理学的批判D.呈现本土化【解析】选D。
根据“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等内容可知魏晋至唐宋时期的佛教引入了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呈现出本土化的特点,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没有体现对儒学地位的冲击和受到理学的批判,排除A、C;佛教是呈现出本土化特点,而非世俗化,排除B。
4.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解析】选A。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2课华盛顿会议及维护和平的尝试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课华盛顿会议及维护和平的尝试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战后提出要建立一支最终能“与世界上任何国家所维持的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海军。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
”1920年,日本不顾经费缺乏的巨大压力,将海军预算提高到国家支出的1/3,开始实施建立“八八舰队”的计划。
材料二条约签字后,美国国务卿休斯掩不住得意之色,说:“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本质。
(2)材料二中的条约指的是哪一条约?分析其对美国和中国的影响。
(1)问,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海军军备竞赛的有关史实,实质是对亚太地区霸权的争夺;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门户开放”,判断是《九国公约》,然后分析《九国公约》对美国和中国的影响。
现象:美、英、日三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本质:三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而展开斗争。
(2)《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是美国外交的重要胜利,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确认,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控制亚太地区提供了重要条件。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华盛顿会议中的“限制军备”问题,由美、英、日、法、意五个大国的代表组成全体委员会进行讨论,经过争论,签订了《五国条约》,仅仅就海军中的主力舰一项,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的比例为5∶5∶3∶1.75∶1.75。
1926年8月,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致函北京政府外交部说,华盛顿会议签署的《九国公约》为“改革苛约”提供了“根据”,北京政府应于旧约期满时“声明作废”,“改订新约时”应根据“华府会议精神”“坚持平等原则”以“郑重国权”“以刷新外交”……《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约定各国不在中国实行武力扩张,以武力威胁中国承认特权,这样美国就取得在中国的优越地位,部分地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的垄断,恢复了各强国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人教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训练及答案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提升训练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南朝张融临去世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这主要反映了()A.儒、佛、道三教出现融合趋势B.张融是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C.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D.佛教已与儒家、道教鼎足而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经》是儒家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法华经》是佛教经典,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三教合流,没有反映出张融是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南朝人对外国文化典籍的热衷,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故D项错误。
2.儒学发展过程中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
该特点集中体现于()A.孔孟之道B.两汉经学C.魏晋玄学D.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符合题干材料“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
故选D项。
3.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
据此,下列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阴阳”“始终”“善恶”,可知《太极图说》汲取了佛、道思想,对世界的本原进行了解释,故C项正确。
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为‘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明中国佛教()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B.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僧人主动学习和适应儒家思想,没有体现佛教与儒家思想融为一体,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僧人要尊敬父母;提倡忠君爱国”“讲诵儒家的《丧服经》”,可知中国佛教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早期佛教理论,不能体现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故C项错误;佛教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故D项错误。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2021-2022年高中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
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C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中,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D.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解析汉初由于经济衰退,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
而材料就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
答案D3.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解析根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统治者“失德”,老天爷就会降灾害以示惩诫,这导致西汉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故选D项。
答案D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三纲”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D5.西汉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内容B.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四书”“五经”被定为教科书D.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洲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西汉儒学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的理解,A、C选项不符史实,D是影响。
2021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英语必修五
2021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英语必修五20XX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
”就此观点,甲乙两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A.甲正确,乙错误B.甲错误,乙正确C.甲、乙都正确D.甲乙都错误解析材料中的观点体现了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合理利用会造福社会;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环境对科技发展有不同的作用,对科技的认识和利用不当,会限制或危害社会的发展。
甲乙从不同角度对四大发明的评价都有各自的道理。
答案 C2.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培根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指中国古代的( )A.印刷术B.天文历法C.指南针D.儒家学说解析培根的话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历史的革命性影响,它们分别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答案 A3.康熙帝在其所编纂的《数理精蕴》一书序言中写道:“天文算术之学,我中土讲明而切究者,代不乏人。
自明季空谈性命,不务实学,而此业遂微。
”这表明康熙帝的认识是( )A.中国的天文算术在清朝时领先于世界B.清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学东渐C.明朝出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D.明朝以后天文算术开始衰落康熙帝的意思是:我们中国研究天文算术人才辈出,但自从明朝以后人们崇尚空谈,不务实际,才导致了其衰落。
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4.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绘制的世界地图使中国人第一次从地图中看到了整个世界。
高中历史课下能力提升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103
课下能力提升二(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史书载:“汉初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
”这反映出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 法家思想B •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 D .墨家思想解析:选B材料中的“无为”“从民之欲”等关键词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B项正确。
2.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 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的话里没有涉及的是()A.无为而治 B .尊重规律C.崇尚节俭 D .民贵君轻解析:选D材料说明汉文帝反对厚葬、重服,也就是提倡节俭,体现出无为的思想,故A 、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死者天地之理……奚可甚哀”可知汉文帝主张尊重规律,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主张,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 .下侧示意图表达了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张,这一主张可能出现在()A.《史记•孔子世家》 B .《史记•秦始皇本纪》C.《汉书•董仲舒列传》 D .《旧唐书•韩愈列传》解析:选C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占据了独尊地位,其影响遍及各个领域,如国家政治、学校教育和学术思想,故C项正确。
4.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A. 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 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 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 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高中历史B( )ABCDB7ABCDB8ABCDC(18 )9(8 ) (6 ) ⑵⑶⑴ (4 ) ⑵ ⑶⑴高中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 )
①善于培养自己的考古兴趣②努力打好自己的文知识强化训练强化训练③在考古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④认真而执着地进行工作
A.①②③B.①②④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据所知识可知,所给的四个选项均符合伊文思良好修养的表现,只有D项概述最为全面,为最佳答案。
2.发现米诺斯文明的是( )
A.谢里曼B.亚瑟·本诺尼·伊文思
.亚瑟·伊文思D.约翰·伊文思
解析:选。
本题考查对伊文思的名字及其成就的识记和辨析能力,发现米诺斯文明的是亚瑟·伊文思,B是其祖父,D是其父,本题正确答案为项。
3.1883年,伊文思夫妇到希腊旅游,发现了古文明线索,这一发现是( )
A.石膏作品B.雕石制成的印章
.泥板D.建筑物的墙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教材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知识的掌握能力,石膏作品、泥板、建筑物的墙是发掘后出土的文物,1883年,伊文思夫妇拜访谢里曼时发现了许多环状或块状雕石制成的印章。
由此发现古文明线索。
故B项正确。
4.下列关于伊文思对古文明初步发掘情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900年3月23日,开始了他的考古发掘
B.第一天挖到建筑物的墙
.第二天发现一堵有壁画的墙和画有图案的石膏作品
D.第五天发现多片堆满石器的遗址
解析:选D。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关于伊文思对古文明初步发掘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据所知识可知,第五天发现的是一片堆满石器的遗址,而非多片,故D项不符合史实。
5.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希腊文部日前表示,将向广告公司或其他商业机构出租部分古代遗迹。
我们要研究希腊古代遗迹米诺斯文明,必看的一本书是( )
A.《荷马史诗》B.《奥德赛》
.《米诺斯宫的北入口》D.《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解析:选D。
本题考查教材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知识的掌握能力。
《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中的一些强化训练本观点成为后人研究米诺斯文明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故正确答案为D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
1851年出生于英国
1868年(18岁)进入牛津大
1883年(33岁)①
1884年(34岁)~1909年(59岁)担任牛津大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1894年(44岁)②
1900年(50岁)~1931年(81岁)③
1902年(52岁)开始撰写《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1921年(71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一卷出版
1935年(85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四卷出版
1941年(91岁)逝世
(1)材料中①、②、③处分别是什么生平大事?
(2)在其出版的《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中主要有哪些观点?
(3)从该则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对伊文思生平大事的了解和辨析能力。
第(1)、(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回答;第(3)问在前两问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上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1)①游历希腊,开始收集古印章;②第一次登上克里特岛,实地考察米诺斯文明;③发掘克诺索斯遗址,并进行研究。
(2)①爱琴文明始于克里特文明。
②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其主要依据是在出土的墙壁、柱子和印章上发现了象征着海上霸权的三叉戟。
③“迷宫”功能:主要是宫殿。
④“王权”的性
质:伊文思用“祭司王”解释。
⑤米诺斯民族的特征,伊文思认为这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
发掘出的大量艺术品也显示出这些特点。
(3)启示:伊文思的“惊人发现”背后是他所作出的惊人努力,他几乎就是为克里特文明而降生、而度过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