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西师大版四上第课《漂浮的山》教案

西师大版四上第课《漂浮的山》教案

西师大版四上第五课《漂浮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教学准备1.课文《漂浮的山》2.生字词卡片3.多媒体教学设备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他们对“漂浮的山”的初步理解。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断句等问题。

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味。

3.生字词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组词、造句。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生字词的学习心得。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如浮力、密度等。

5.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作业:写一篇关于“漂浮的山”的短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

五、课后反思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阅读分析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甲:“可能是因为山很轻。

”教师:“有趣的想法!但事实上,山是非常重的。

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是什么让山看起来像是在水面上漂浮呢?”学生乙:“是不是因为水把山的一部分给托住了?”教师:“非常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浮力原理。

杨陵区二小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漂浮的山》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漂浮的山教案西师

杨陵区二小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漂浮的山》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漂浮的山教案西师
(3)多读几遍,做到熟练运用成语.
(4)有感情地朗读成语.
3。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①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②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以及要求,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让学生说出写作时该注意的问题
④教师重点指导字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3)反馈。
4。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新课标第一网
(3)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2全班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点拨。
3出示两组句子.读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1)a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身高”。
b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高度.
(2)a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可以作长途旅行,有的则只能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地方逛一逛.
b这些冰山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漂到很远的地方,有的漂得不远。
4让学生再找一找文中采用拟人手法描写的其他句子进行体会.
5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指导朗读。可采用抽读、评价、指导读等方式。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冰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11漂浮的山
身高
外貌
漂浮又多又大
练习1
一、教学目标:
1。学写拟人句,并将其应用在写作中,将语言写得生动活泼。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导。
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将自己的推荐或自我推荐说出来,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4.反馈。
5。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漂浮的山是何物,能够描述其特点。

2.了解漂浮的山形成的原因。

3.掌握漂浮的山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探索漂浮的山。

二、教学重难点:1.漂浮的山的形成原因。

2.漂浮的山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漂浮的山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分布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2.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通过实践来了解漂浮的山。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漂浮的山,并提问:“你们见过这种形象吗?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授(30分钟)a.教师简要介绍漂浮的山是指在水体表面浮起的小山,可以通过引起地壳下降或水体上升来形成。

b.教师详细介绍漂浮的山的形成原因:地壳下陷和水体上升。

地壳下陷是指地壳下层发生变化,导致地壳表面下沉形成坑洼,然后水体填充到坑洼中,形成了漂浮的山。

水体上升是指海平面上升或水体体积增加,使水位上升,溢出水面的山体被称为漂浮的山。

c.教师介绍漂浮的山的主要分类:沉底型漂浮的山、触底型漂浮的山、水位上升型漂浮的山等,分别讲述其特点和形成过程。

d.教师介绍漂浮的山的分布情况:漂浮的山主要分布在一些陆地碰撞带、隆起带和沉降盆地等地区。

3.实践探究(3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附近的水体进行考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勘测,并记录所见到的漂浮的山。

b.学生回到教室后,每组学生分享和讨论实地考察的结果,交流在实地考察中的发现和问题。

4.小结和拓展(10分钟)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回答学生在实地考察中产生的问题,并对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醒和拓展。

五、课堂作业:参考教材或互联网查找漂浮的山的相关案例和资料,写一篇关于漂浮的山的科普文章。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可能会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充分,需要注意把握教学进度。

四年级语文(上)第11课《漂浮的山》

四年级语文(上)第11课《漂浮的山》

四年级语文(上)第11课《漂浮的山》导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在阅读过程中旁批。

3、了解冰山的特点,初步体会文中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引号的作用,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2、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导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并沉没的画面2、揭示课题——漂浮的山二、自主学习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词,遇到难读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给课后的生字注上拼音并组词(每个生字至少组2个词)再读一读。

3、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难nàn( )( ) nán( )(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随波逐流横渡5、初读课文,理清大意1)将课文读通顺、流利,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在旁批栏写写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2)“漂浮的山”指。

课文先写漂浮的山在海上 , ,常常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接着介绍它的、、。

3)冰山是真正的山吗?冰山是。

4)文中“摇篮”指的是。

5)本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第()自然段介绍了冰山随波逐流的基本特征,并以泰坦尼克号的失事来举例说明它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第()自然段介绍了冰山的高度。

第4自然段介绍了()。

第5自然段介绍了冰山的数量和漂流的形态。

二、小组交流1、在组长的组织下检查、交流自主学习中的2、3、4、题的完成情况。

2、交流讨论自主学习中第5小题,不能完成的问题小组长做好记录。

三、全班展示1、全体学生大胆、积极、有序地向全班展示小组交流的结果。

2、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请同学和老师帮忙哦!四、巩固达标1、看拼音,组词语。

ní qū dàn guàng泰坦( )克号()别( )生( )街今日表现:☆☆☆☆☆组长评价:☆☆☆☆☆教师寄语:家长留言:四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号4Y-11-2)导学目标:1、了解关于冰山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文中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拟人化等说明方法。

四年级语文上册 漂浮的山教案 西师大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漂浮的山教案 西师大版

《漂浮的山》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如“诞生”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初步感受例数据、比较的说明方法。

4 了解冰山的特点,萌发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

2感受例数据、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

教学准备教师:影片《泰坦尼克号》相关片段、《泰坦尼克号主题曲》视频、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登过哪些山?你还知道我国的一些名山吗?(黄山、泰山等),提起泰山,让我想起“稳如泰山”这个成语,是的,山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美丽的地球上,还有一种漂浮的山,它在海上随波逐流,任意漂浮,常常给人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不信我们来看看这段视频。

2? 教师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的相关片段。

(激起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3?揭示课文题目:影片中造成船毁人亡的就是漂浮的山。

师述有关泰坦尼克号的文字资料。

(板书课文题目:漂浮的山)4、这么美的冰山真的有如此威力吗?要想知道它的真面目,今天我们来学习11课《漂浮的山》。

出示课题:漂浮的山二、自读自悟,初学课文1?请同学打开书,默读课文及本文四处批注。

(出示自学要求,要求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批注。

根据问题和同学们探讨。

)2 思考:(1)“漂浮的山”指什么?你从哪儿知道的?引导学生看旁批。

(指冰山,巨大的冰块。

)(2)课文介绍了它哪几个的特点?师指导学生完成。

(出示课件。

)三、合作探究,细读课文(?根据上面的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

)1我们知道了作者从三个方面写了冰山,他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知道吗?出示课件,让学生读段落,感受写作方法。

(1)抽个别学生朗读此段。

(2)你从文中画线地方读懂了什么?可以让学生算出海下的冰厚。

(通过学生运算,从庞大的数字来形成冰山的确切高度,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有这样一个空间概念。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漂浮的山》_0573文档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漂浮的山》_0573文档

2020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漂浮的山》_0573文档EDUCATION WORD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漂浮的山》_0573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

教学准备教师:影片《泰坦尼克号》相关片段,地球仪。

学生:收集有关冰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说起山,人们就会想起我国的几座名山,如黄山、泰山等,而提起泰山,我想请同学们猜一个与泰山相关的成语,知道它是什么吗?(稳如泰山)是的,山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美丽的地球上,还有一种漂浮的山――冰山。

2教师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冰山毁船的片段,激起阅读兴趣。

3揭示课文题目:影片中造成船毁人亡的就是漂浮的山。

(板书课文题目)二、自读自悟,初学课文1抽生汇报前面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批读方法,再看本文四处批注。

教师总结批读要领,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批注。

2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要求学生简单批注。

(1)找出新词,利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

(2)“漂浮的山”指什么?课文介绍了它哪几个方面的特点?(3)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三、合作探究,细读课文1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2全班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点拨。

3出示两组句子。

读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1)a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身高”。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漂浮的山》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漂浮的山》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漂浮的山》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在阅读过程中旁批。

2.了解说明冰山特点的写法,学习拟人修辞手法。

3.了解冰山的特点,萌发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一边读一边想,了解冰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说明冰山特点的写法,学习拟人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冰山有了哪些了解?我知道了冰山很高,南极的冰山高出海面最高的约有90米,而且这只是它们露出海面的部分,我还知道冰山有南极的和北极的。

)谁能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提出的主要问题?预设:漂浮的山有哪些特点?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漂浮的山》。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提示引路,自我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的问题,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在书中做出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

1.同桌俩相互交流:通过自读探究,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作出评价和指正。

2.班级汇报,教师点拨。

(1)感受冰山的“高”。

出示句子:北冰洋已发现的高大的冰山高出海面达134米,南极地区的冰山高出海面的约的90米,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身高,因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大部分身体藏在水下,只在水面露出一个脑袋。

引导学生明白用具体数据介绍冰山的高度,并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提问:运用拟人这种手法写有什么好处?(由于把冰山当人写,自然冰山的发源地就是“摇篮”了。

)引导生再读上面拟人句,体会其写法。

(引导学生当堂说一个拟人的句子。

例:小河唱着歌向前跑。

)(2)感受冰山的“外形”。

出示:有趣的是,南极和北极的冰山出身不同,外貌特征也不一样。

南极冰山多是平顶的,个儿较大。

北极冰山个儿较小,多是尖顶的。

引导生多读几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拟人手法)(3)感受冰山的“漂浮”。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后,出示: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可以做长途旅行,有的则只能在离自己家不远的地方逛一逛。

四年级语文上册 漂浮的山教案 西师大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漂浮的山教案 西师大版

《漂浮的山》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如“诞生”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初步感受例数据、比较的说明方法。

4 了解冰山的特点,萌发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

2感受例数据、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

教学准备教师:影片《泰坦尼克号》相关片段、《泰坦尼克号主题曲》视频、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登过哪些山?你还知道我国的一些名山吗?(黄山、泰山等),提起泰山,让我想起“稳如泰山”这个成语,是的,山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美丽的地球上,还有一种漂浮的山,它在海上随波逐流,任意漂浮,常常给人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不信我们来看看这段视频。

2? 教师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的相关片段。

(激起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3?揭示课文题目:影片中造成船毁人亡的就是漂浮的山。

师述有关泰坦尼克号的文字资料。

(板书课文题目:漂浮的山)4、这么美的冰山真的有如此威力吗?要想知道它的真面目,今天我们来学习11课《漂浮的山》。

出示课题:漂浮的山二、自读自悟,初学课文1?请同学打开书,默读课文及本文四处批注。

(出示自学要求,要求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批注。

根据问题和同学们探讨。

)2 思考:(1)“漂浮的山”指什么?你从哪儿知道的?引导学生看旁批。

(指冰山,巨大的冰块。

)(2)课文介绍了它哪几个的特点?师指导学生完成。

(出示课件。

)三、合作探究,细读课文(?根据上面的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

)1我们知道了作者从三个方面写了冰山,他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知道吗?出示课件,让学生读段落,感受写作方法。

(1)抽个别学生朗读此段。

(2)你从文中画线地方读懂了什么?可以让学生算出海下的冰厚。

(通过学生运算,从庞大的数字来形成冰山的确切高度,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有这样一个空间概念。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漂浮的山》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漂浮的山》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漂浮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理解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课文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谁知道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特点?2.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回答:课文主要讲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教师进一步提问: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回答:喜马拉雅山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挤压,使得地下岩浆上升,形成了高山。

4.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并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部分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5.深入分析课文教师提问:课文中提到的“板块”是什么?学生回答:板块是指地球表面大的岩石板块。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板块会相互挤压?学生回答:因为地球内部的热能不断释放,使得板块产生运动,相互挤压。

6.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作业布置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家长签字确认。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学习了生字词,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朗读课文时,指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具体语句,如“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挤压,使得地下岩浆上升,逐渐形成了这座巍峨的山脉。

《漂浮的山》说课稿

《漂浮的山》说课稿

《漂浮的山》说课稿《漂浮的山》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漂浮的山》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漂浮的山》是西师版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漂浮的山——冰山的身高、外形、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漂浮的特点。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方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但由于这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很容易被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

如何才能让本课的教学更具“语文味”,在《漂浮的山》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彰显了的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2、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彰显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我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

漂浮的山教案

漂浮的山教案

漂浮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漂浮的山的形成原理和地理特点;2.掌握漂浮的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3.了解漂浮的山在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研究价值;4.培养学生的地理学和地质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漂浮的山的形成原理和地理特点;2.漂浮的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三、教学难点1.漂浮的山在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研究价值;2.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和地质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漂浮的山的形成原理和地理特点漂浮的山是指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变化等原因,使得山体在地壳板块上漂浮而形成的山体。

漂浮的山通常位于大陆边缘或海洋地壳板块的交界处,其地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漂浮的山通常是高耸的山峰,海拔较高,地形陡峭;2.漂浮的山周围通常是深海或深谷,地形险峻;3.漂浮的山的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 漂浮的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漂浮的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是其形成原理的直接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漂浮的山的地质构造通常是由多个地壳板块的碰撞和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地质构造复杂,包括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2.漂浮的山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山体高耸、地形陡峭、山势雄伟等方面,同时还包括山体的风化、侵蚀、沉积等地貌过程。

3. 漂浮的山在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研究价值漂浮的山在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漂浮的山的形成原理和地质构造是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构造变化具有重要意义;2.漂浮的山的地貌特征和自然环境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3.漂浮的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对于海洋交通和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4.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和地质学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和地质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漂浮的山的形成原理和地理特点;2.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漂浮的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3.通过阅读文献和参加科研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漂浮的山在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研究价值;4.通过课堂演讲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提高地理学和地质学思维能力。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2、了解文中写了“山”的哪几方面。

并学习“山”的身高和外形两部分;3、通过学习“山”的特点,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写了“山”的哪几方面,掌握“山”的身高和外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1、板书“山”字,请学生帮忙读这个字,并说说自己看到的山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特殊的山,相机板书完整课题:漂浮的山。

生齐读课题两遍二、初读课文1、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课文。

①、认识文中生字词;②、弄清漂浮的山指的是什么。

2、检查学生学习情况①、漂浮的山指的是什么?(冰山)②、出示生字上卡片,要求学生读、记尼诞逛区③、教师引导学生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记住“诞”“逛”二字诞——延逛——狂④、听写生字词尼姑、诞生、逛一逛、地区⑤、订正。

三、再读课文,了解冰山的特点1、教师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冰山的哪几方面?2、引导学生汇报情况,根据回答相机板书:身高:外形:漂浮:数量多:3、学习第三自然段(身高部分)①、自由读这一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并告诉学生:134m1~2倍90m6倍这样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②、学习句子: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身高,因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大部分身体藏在水下,只在水面露出一个脑袋。

A、反复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B、指名回答;C、引导从“身高”、“身体”、“脑袋”这三个词明白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齐读这段话,读出冰山在身高上的特点。

4、学习第四自然段(外形部分)①、自由读,说说从这段中你又知道了什么?②、汇报情况根据汇报板书:南:个儿较大、平顶北:个儿较小、尖顶③、引导学生从南极的冰山和北极的冰山不同的对比中,了解比较的说明方法。

④、齐读第四段。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安排下节课学习要点: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冰山的身高和外形两方面的特点,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山”的漂浮,了解一些关于冰山、冰川的知识,大家先去收集一下好吗?。

最新部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漂浮的山》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最新部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漂浮的山》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第11课《漂浮的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查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生活积累,理解新词。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了解文中写了“山”的哪几方面。

并学习“山”的身高和外形两部分;通过学习“山”的特点,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重点难点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说明文的方法,所以在这篇课文里,我认为教学重点除了了解了解课文写了“山”的哪几方面,掌握“山”的身高和外形特点外,还有一点是使学生了解一般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批注方法对文章进行批注。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是我国几座名山地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名山的资料。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交流积累的与山有关的成语(安如泰山逼上梁山崇山峻岭地动山摇调虎离山恩重如山放虎归山千山万壑千山万水人山人海山崩地裂寿比南山山光水色山清水秀稳如泰山愚公移山重于泰山)。

2.教师小结,谈话交流:提起泰山,我们不禁想起成语“稳如泰山”,在我们的印象中,山是稳固而不可动摇的,然而在地球上,还有一种漂浮的山,这种山在海上随波逐流,任意漂浮,常常给人们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教师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关的片段和冰山毁船的片段。

)3.揭示课题:影片中造成船毁人亡的是一种漂浮的山。

(板书课文题目:漂浮的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诵读课文,初步探究。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多媒体出示自由读要求。

(1)认识文中生字,会读文中的词语词;(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文中的词语,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写了“山”的哪几方面。

并学习“山”的身高和外形两部分;通过学习“山”的特点,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感悟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写了“山”的哪几方面,掌握“山”的身高和外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审题质疑1、谈话导入:(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冰山毁船的片断)1912年,首航横渡大西洋的泰坦尼克号客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船上1500余人遇难,影片中造成船毁人亡的就是“漂浮的山”。

2、板题:漂浮的山(齐读课题两遍)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1)山怎么会漂浮呢?(2)漂浮的山是什么山?(3)漂浮的山有什么特点?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学习生字新词。

3、认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漂浮、随波逐流、泰坦尼克号客轮、逛一逛、诞生。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5、文中重点介绍了冰山的哪几个方面,在文中批注圈画出来。

(1、冰山的高,2、冰山的外形,3 、冰山的漂浮。

)三、熟读课文A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B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C收集冰山和冰川的资料。

第二课时一、设疑自探1、温故导入,梳理问题:(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冰山有了哪些了解?(我知道了冰山很高,南极的冰山高出海面最高的约有90米,而且这只是它们露出海面的部分,我还知道冰山有南极的和北极的。

)(2)、谁能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提出的主要问题?预设:漂浮的山有哪些特点?2、提示引路,自我探究:(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的问题,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在书中做出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1、同桌俩相互交流:通过自读探究,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作出评价和指正。

漂浮的山教案

漂浮的山教案

漂浮的山教案教案标题:漂浮的山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理论,认识地球的动态性和多样性。

2. 掌握漂浮的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的地壳运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山?山是如何形成的?知识讲解:1. 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理论。

2. 讲解大陆漂浮理论,解释为什么山能够漂浮在地壳上。

3. 分析漂浮的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地壳碰撞、岩石抬升等。

实验活动: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模拟地壳运动和山的形成过程。

2. 使用沙盘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了解地壳碰撞和岩石抬升的过程。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让他们总结出漂浮的山形成的关键因素。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总结漂浮的山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并与知识讲解进行对比。

3. 引导学生思考:漂浮的山对地球和人类有什么影响?拓展活动:1. 给学生提供更多相关的阅读材料,让他们深入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理论。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让他们选择一个特定的山脉,了解其形成过程和地理特点。

3.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附近的山脉或地质公园,亲身体验地壳运动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评估学生对漂浮的山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3. 鼓励学生写一篇小结,总结自己在本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教案扩展:1. 将漂浮的山与其他地理现象联系起来,如火山喷发、地震等,深入探讨地球的地理变化。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索其他地球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河流、湖泊、平原等。

3.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写作,让他们撰写一篇关于漂浮的山的研究报告或科普文章。

注:教案中的具体活动和内容可以根据教育阶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漂浮的山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漂浮的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四、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六、教学过程:1、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3、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

教学准备教师:影片《泰坦尼克号》相关片段,地球仪。

学生:收集有关冰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泰山等,而提起泰山,我想请同学们猜一个与泰山相关的成语,知道它是什么成语吗?(稳如泰山)是的,山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美丽的地球上,还有一种漂浮的山——冰山。

2起阅读兴趣。

3山。

(板书课文题目)二、自读自悟,初学课文1文四处批注。

教师总结批读要领,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批注。

2(1)找出新词,利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

(2)“漂浮的山”指什么?课文介绍了它哪几个方面的特点?(3)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三、合作探究,细读课文123么?(1)ab(2)a的可以作长途旅行,有的则只能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地方逛一逛。

b方,有的漂得不远。

4进行体会。

5生感兴趣的内容指导朗读。

可采用抽读、评价、指导读等方式。

四、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冰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漂浮的山身高外貌漂浮又多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了解文中写了“山”的哪几方面。

并学习“山”的身高和外形两部分;
3、通过学习“山”的特点,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写了“山”的哪几方面,掌握“山”的身高和外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山”字,请学生帮忙读这个字,并说说自己看到的山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特殊的山,相机板书完整课题:漂浮的山。

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课文。

①、认识文中生字词;
②、弄清漂浮的山指的是什么。

2、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①、漂浮的山指的是什么?(冰山)
②、出示生字上卡片,要求学生读、记
尼诞逛区
③、教师引导学生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记住“诞”“逛”二字诞——延逛——狂
④、听写生字词
尼姑、诞生、逛一逛、地区
⑤、订正。

三、再读课文,了解冰山的特点
1、教师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冰山的哪几方面?
2、引导学生汇报情况,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身高:
外形:
漂浮:
数量多:
3、学习第三自然段(身高部分)
①、自由读这一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并告诉学生:
134m1~2倍
90m6倍
这样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②、学习句子: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身高,因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大部分身体藏在水下,只在水面露出一个脑袋。

A、反复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B、指名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