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主题进行论证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主题进行论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本文将从政治演变、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变四个方面来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主题。
一、政治演变近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变革就是从封建专制到共和政体的转变。
在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列强,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沦为半殖民地状态。
思想家启蒙运动的兴起使中国人开始关注政治制度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终结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政治形势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在19世纪末,中国的经济仍然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经济体,各种落后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但是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使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薄弱。
从此,中国开始大力倡导民族工业,在经济上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
三、社会变革在政治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社会矛盾开始显现。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乡差距加大,城市化问题也日益严重。
此外,传统文化的冲击、封建社会的解体、劳工阶级的觉醒等因素,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组和社会观念的改变。
近代中国社会内部和谐状况受到严重的破坏。
四、文化转变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近代中国的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梁启超提出的维新思想,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对中国近代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结来说,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深刻领会这种变迁,我们必须从多个维度来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才能全面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主题的讨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今后中国的发展进程提供借鉴和启示。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鸦片战争后)1、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结构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洋务企业的兴起。
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企业。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3)外资入侵。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开始涌入中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洋务运动和外资企业的刺激,中国民资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1)近代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后产生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通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希望建立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结果都失败了(失败的共同原因)。
(2)工人阶级诞生并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出现近代工矿企业后就出现了工人阶级,而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从此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诞生后,开始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近代社会思潮的变化(1)放弃原有的“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向西方学习。
(2)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维新变法产生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出“变奋发图强”的思想主张。
(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入侵: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民主思想: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
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
第1页共1页。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9/10
专题整合
核心考点
考向聚焦
11
限时规范训练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
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
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
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
核心考点
考向聚焦
15
限时规范训练
考查角度:从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化进程中地位的角度思考问题
【示范4】
材料
▲
(2010·浙江文综,38)(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2021/9/10
专题整合
核心考点
考向聚焦
14
限时规范训练
考查角度:从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化进程中作用的角度思考问题
▲
【示范3】 (2011·山东文综,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
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
行业
机器 矿冶业
业
A.2 数量(家B.) 31 72 C.373
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
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
2021/9/10
专题整合
(民国二12
限时规范训练
请回答: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 答案 略。 提示:要从自然经济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和 工业文明的传播论证。注意题目的要求。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晚清时期(1840-1912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民国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2.革命时期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个革命时期(1919-1949年) 3.近代化历程:
孕育阶段:1840-1860年 启动阶段:1860-1895年
私有制
社会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 经济主张 绝对平均主义
1859年为改革内发政展, 衰弱时期 私有制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 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作用 相同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
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 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
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农民反应不积极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近代化:(现代化或资本主义化) 核心:工业化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
从政治制度看: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 近代工业: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部门
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式
【知识梳理】 1.政治上(读本P38)
鸦片战争 (1840-1842、英) (原因、结果、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民阶级)
(主要史实、纲领、新特点、作用及局限性) 2.经济上(读本P38)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原因、标志、影响),中国经济开始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上: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
4.社会生活上: 生活习俗变迁
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 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中西合璧)
如何理解中 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变革的历史,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中国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逐渐向近代工业经济转变。
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商业和工业相对薄弱。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需要发展工业才能自强,于是兴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工业。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随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民族企业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但也为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在政治方面,中国从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向民主共和制度转变。
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没落,无法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政治制度的变革。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而失败。
辛亥革命则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统治逐渐向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转变。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多年,它强调等级秩序、礼教道德和家族观念。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
马克思《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最著名的著作,于1867年出版,经历了各个国家的大变革,成为社会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本书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的关键。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日俱增,带来了社会上各种新的问题,如压迫和剥削,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的贫富分化,地理区域差异和社会政治结构的改变等。
随着发展,各国的社会变迁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努力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来应对压迫和剥削等问题。
《资本论》提出了社会变革的思路,将生产和物质生活作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认为社会变革的过程是由两个基本原则支配的,即均等的基本要求和限制社会适应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从经济上看,其发展是由扩大资本形成的网和社会形式变迁驱动。
马克思将社会话语添加到经济中,并以此构建了一个新的模型,以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结构和发展。
《资本论》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重点在于“从均等到不平等”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均衡自身,而这种调整是由经济活动的计算而定的。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有限的,而利润的增加,使得劳动者在非平等的情况下,占据着更低的经济地位,从而拉动社会变迁。
与之相反,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保护和支持,社会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柔和,减轻社会矛盾和社会分层。
这一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它也有它的弊端,即贫困问题,贫富差距的扩大,并且也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从而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遭遇阻碍。
此外,《资本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日俱增,以及有关社会分层的问题。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错误,并给人们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法,比如改变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系统以及改善贫富分布问题等。
因此,《资本论》是一部讨论资本主义发展及其社会变迁的经典著作。
它分析了社会变迁的原因,提出了应对贫富差距的方法,以及建设一个更公平的社会的思路。
它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理论与建议,也正在被当今社会所受重视和采纳。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16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 “政教是西洋立国之本,与商贾、制器等相辅相成,中国单纯学习西洋造船、制器就想富强恐很难实现”以上是材料的大意,体现了作者主张同时学习西方“政教”“技艺”强国的主张,比较备选项,可知只有B项与此立意相符。
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5.“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因素
列强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事业、通讯工程、各种大众传媒获得较快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 专题优化提升教案
【专题优化提升】之小船创作一、近代中国的五种经济形态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被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近代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亡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覆灭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关系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1.(2020·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
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解析:选C。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是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时间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故D项错误。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历史大趋势的认识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本质?二战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多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新变化。
这些新变化不仅改变了东西方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格局的走向,而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新科技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和国家调节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在诸多方面:(一)生产力方面的变化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加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也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经济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8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10 年前的1870年增长了42倍,同期德国增长了23倍,日本增长了5515倍,90年代后仍保持了很强的增长势头,美国保持了长达124个月的增长,1999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上年同期相比竟高达6.9%。
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
劳动者: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劳动工具: 发生革命性变革, 由传统的“三机系统” (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 发展为“四机系统” (增加了电脑控制机) ;劳动对象: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
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
自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后,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开始时是每隔10年左右一次,后来是每隔5年左右一次,现在的情况又有所变化。
二战以前, 美国平均每个周期的时间长度为50个月,后则延续为75个月,而且每个周期中经济增长的时间也延长了。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7.20近代中国民族
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线索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线索2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诞生;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线索3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汇,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线索4 近代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及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近代化、大众化的特点。
第20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机器创造出的文明随列强的“坚船利炮”向世界各地扩散。
固守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列强军事打击、商品倾销的巨大冲击中败下阵来。
(2)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3)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列强利用获得的特权,扩大对华________等。
[知识拓展]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重要因素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历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____________的衰败标志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解体速度加快。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第22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案
第22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1)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③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
④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作用。
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①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②发展最快的工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③重工业也有一定增长。
(3)特征①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③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4)结果: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2.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短暂发展(1)原因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的促进。
②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推动。
(2)表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3)结果: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4)作用①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在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这十年间,中国工业继续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工业结构缓慢优化,工业的集中度有了一定发展,工场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厂的转化大量出现,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渐提高。
……但农村购买力不足,缺乏农村市场的支持是中国工业发展基础脆弱的根本原因。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发展基础脆弱。
3.国民党统治后期的困境(1)原因①抗战时期沦陷区民族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内迁工业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②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致命打击。
③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
(2)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1.在夹缝中求生存: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在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因为它曾经是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古国,而后来却落后了。
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国经历了许多颠簸和变革,不断试图迈向现代化。
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重要的趋势和方向。
这些趋势和方向的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也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属于传统社会,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变化,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等。
这些事件逐渐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变化,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
其间,一些趋势和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资本主义在中国逐渐兴起。
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国内的失调,一些中国商人开始在经济上跟随西方,开始了新式商业的尝试,并逐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其次,教育改革在中国不断深化,引发拥护和反对的声音。
近代教育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工业化的需求。
此外还有改革的思想在中国盛行,启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大拓展了民众的思维范围。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和一系列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195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农业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全面的改革。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趋势和方向。
首先,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措施来吸引外资,加速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使得中国商业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其中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智能化、高效性等因素也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的优化和发展。
最后,人口政策逐渐放宽。
虽然中国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当时的政策和现在的政策已经不同。
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4—1919 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
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 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
运动放到世界和中国的大背景下,从指导思想、结局等方面理
解其局限性和客观作用,分析洋务派和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 等人的联系与区别。
【点拨反思】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 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 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 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 因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 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 中国人民反 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 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
自19世纪中期起,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及社交礼 仪等方面发生了种种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水上交通、铁路、公路、民航等现代交通工 具发展较快,新式通讯工具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报刊、影视和 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在传播知识、开启民智、舆 论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民族工业的发展。 (4)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
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
二、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1) 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并 给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带来强烈的冲击。 (2) 政府政策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4) 习俗: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在大城市
专题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朱能【专题导读】19世纪60年代,在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后,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内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起洋务运动,中国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
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二是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动力。
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财政危机,也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因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分别领导了旨在中国实现制度变革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民国政府推行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政策;民众爱国热情的高涨;西方列强因忙于一战而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上述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史称“短暂的春天”。
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都不断壮大,日益显示出它们在改造中国社会方面的巨大力量。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再度有了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也在不断强化。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压榨,使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而走向萎缩。
抗战胜利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的残酷挤压,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方法导引】1.对基本的历史概念进行分类理解。
如从资本属性看,有“外国资本”“国家(官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概念;从企业属性看,有“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和“民族工业”,后者又包括了“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等概念;从阶级属性看,有“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等概念。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 (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 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 作用。(6分) (2)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公司的示范;洋 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 输等方面的困难。 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 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 近代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 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 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目的
性质 政治
中体西用,维护清统治
内 容
经济
没有触及旧制度的改革,没有 新制度的建立 创办民用工业
军事
文化
创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军
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①原因 没有经过手工工场阶段,没有 连续性,不是中国生产力发展 的结果; 没有机器的发明,直接从西方 ②途径: 引进机器、设备和技术; 特 点 ③过程: 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 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④内容: 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⑤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官僚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 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是政治不民主、 经济不发达的产物。19世纪后期清政府 洋务派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 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以后北洋政府 由外债支持建立的一些官办企业也构成 官僚资本的一部分。
1936年以后,近现代历史文献中使 用的官僚资本一词,主要是指国民 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 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 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 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 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 义工商企业。
解体的 主因 解体的 程度 解体的 速度 解体的 后果
中国历史朝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和社会变迁。
在每个朝代中,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历史的面貌。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朝代中的关系。
一、古代朝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在古代,中国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
在这些朝代中,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变迁。
首先,古代朝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农业生产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在秦汉时期,推行了均田制和废除了奴婢制度,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土地的重新分配使得农业生产更加合理化,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其次,古代朝代的经济发展还受到了贸易的影响。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但在汉唐时期,出现了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交流。
而随着贸易的兴起,城市的发展也逐渐兴起,社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同时,古代朝代的社会变迁也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社会的改变,社会结构逐渐分层,出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差距。
在秦汉时期,贵族阶级逐渐形成,并在政治和经济上掌握了大量权力。
而在隋唐时期,社会的上层阶级发展壮大,富商和地主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力量。
而平民阶层在经济上的相对困苦,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
二、近代朝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随着近代科技的进步和外国势力的入侵,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变革。
不同于古代朝代的模式,近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更加复杂且迅速。
首先,近代朝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工业化进程。
在清朝末年,西方的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国逐渐开始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工业化模式。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其次,近代朝代的社会变迁受到了外来文化和观念的影响。
人类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
人类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迁的。
从原始社会的群居部落到现代社会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讨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并探讨这些变迁对社会的影响。
一、原始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过着游牧的生活。
社会组织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然而,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农业革命使得人们逐渐定居下来,发展出农耕文明,建立起农田经济和城市文明。
二、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古代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类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文明。
例如,古埃及文明以其庞大的金字塔和强大的法老王朝而闻名。
古希腊文明以其哲学、政治和艺术成就而著称。
古罗马文明在政治、军事和法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古代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革。
帝国的兴衰、战争的爆发和文化的交流都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古罗马帝国的崩溃导致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宗教的兴起和封建制度的建立。
三、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近代社会是指从16世纪开始到现代的社会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使得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工业化的推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近代社会也伴随着社会变革。
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性别平等的追求。
民主、自由和人权的理念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扩展。
四、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现代社会是指从20世纪开始到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全球化成为了主要的趋势。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更加频繁。
然而,现代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经济的不平等和社会的不公正依然存在。
总结起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
近现代史中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近现代史中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近现代史是指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近现代史中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分别是:社会制度的演变与变革、社会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制度的演变与变革1. 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变迁近现代史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从封建社会走向了近代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和政治体制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国家的政治体制也逐步向现代民主制度转变。
2. 经济制度的转变经济制度的转变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这个时期,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这种变化不仅仅意味着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意味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塑。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经济制度。
二、社会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 社会分工的改变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化,人们的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机械化的工业生产所取代,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 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变革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在封建主义社会中,贵族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近现代的社会结构则更加平等和多元化。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成为了社会的重要力量,并呼唤着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3. 思想观念的变迁近现代的社会变迁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宗教观念逐渐被科学知识所取代,人们对权威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思想解放使得人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近现代史中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结构,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社会变迁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近现代史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也对我们认识当今社会和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主义与社会变迁
资本主义与社会变迁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主流经济制度。
这个制度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但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依靠资本积累和创新技术来推动经济发展,以追求利润为中心的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的出现和运行,对传统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的冲击和变革。
社会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一些传统的社会阶层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资本家、工人和中间管理层组成的新的社会阶层。
一些家庭工业的消失使得人们不必再依赖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代的家庭管理层作为经济单位,而是转向较大型的企业或公司。
这样,劳动和收入也开始解离,使得财产和权力彼此脱离而分别独立出来,也就是阶层出现了更加明显的界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经济矛盾也随之激化。
劳动条件的变化与以往的经济方式相比,资本主义经常通过机器化和自动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善劳动条件。
随着机械、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情况进一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机器取代了人力的工作越来越多,人们的劳动和工作方式也随之改变。
但与此同时,随着创新技术的加速发展,也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条件恶化了。
消费习惯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理论假设中要求所有消费者都具有理性,他们会尽可能地根据实际的收入和价格来选择消费产品。
但事实并非如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会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他们在消费方面更加追求个性化、高品质和注重品牌。
这促进了制造和销售更高档次的产品,从而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条件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改变了教育,扩大了普及教育的规模,提升了教育的质量。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教育资源和尊重知识的程度越来越高,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包括普及知识、职业培训、收集、管理和学习。
这一切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生活的变化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社交网络的出现,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方式也有了新的形式,零售和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不断增加,例如游戏、电影、音乐、电视、体育和其他消费方面的需求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
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和船坞。
以你的理解,这些最初的工厂大多从事A.冶金采矿业B.纺织服装业C.农产品加工业D.机械制造业
2.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3.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这表明洋务运动A.没有实现富国强兵B.局限于创办军事工业
C.深受顽固势力阻挠D.向西方学习毫无价值
4.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器拧拨了一下,当机器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
”该运动应该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5.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示意图,该流程图反映出
A.茶叶出口数额远超内销B.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
C.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D.自然经济体系完全解体
6.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7.2013年8月15日,中国辽宁号航母在日本投降日出海实弹训练引起媒体关注,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
其实,早在近代中国就有人提出“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
中国近代新式航运业诞生于
A.轮船招商局B.安庆内军械所C.江南制造总局D.海军飞机工程处
8.下图为外国在华纱厂拥有纱锭数示意图,相关数据表明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中国民族工业濒于破产
C.列强资本输出卷土重来D.列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9.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
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自然经济的彻底解体
C.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D.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
10.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
这种变化是由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B.民族工业的繁荣C.抗日战争的爆发 D.国共内战的开始11.1900~1920年,中国农业、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近代工业只占14%。
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传统产业占92.16%。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经济形势仍占绝对优势B.近代工业发展缓慢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D.中国资本主义缺乏发展空间
12.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 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 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
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
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13.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4.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
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5.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可见他剪辫是出于
A.被迫顺应时局B.反清革命的需要
C.彻底与旧风俗决裂D.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16.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
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
17.“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彻底废除D.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18.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
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
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19.一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描述当时北京西餐馆的盛况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
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里醉琼林。
”诗中所述情景最可能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八国联军侵华后D.新中国成立后
20.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选择题答题处(每题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
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骛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
(纲常伦理),而惟鹜心于凶器之末则何欤?——《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
(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与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1)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
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