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浅谈

合集下载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论文导读: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活动。

其中“信”的含义是只有通过重构原始风格的方式。

风格再现,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关键词:风格,翻译,可译性,风格再现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活动。

这个活动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原著。

在中国,最流行的几种标准包括严复的“信、达、雅” 标准,其中“信”的含义是只有通过重构原始风格的方式,目标语言的翻译才能获得成功。

不少中文翻译家认为风格是虚幻的、模糊的,风格只能被人们体会到而不能解释出来。

这种观点会阻碍翻译理论的发展,并且也不利于翻译实践。

风格是文学作品中固有的作重要的元素,我们不应该忽视风格在两种语言间转换的翻译。

以往的翻译和翻译理论家都强调了风格翻译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对原文风格的再造上。

风格是意义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博士论文,风格再现。

博士论文,风格再现。

这给了我们更多有关这个作家的感受、情绪和态度的线索。

没有风格的传递,我们就无法做到忠实原创作品。

1. 风格的定义风格被视为翻译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常被用来衡量一篇文章的翻译是成功与否。

尽管“风格”这个术语是常见于文学评论家和文体的学习者的研究中,但我们还是很难给它一个适当的定义,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家范围都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对风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个千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通常被视为代表人物。

在当代中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概括“风格”——即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别指的是文学的角度和语言学的角度(Liu,1991:122)。

在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中,风格特点一般用模糊表达诸如“宏大”、“简洁”、“易碎的”、“平实的”。

这些特征几乎不能在细致或复杂的文本中得以完全的展现和应用。

2.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2.1 风格的可译性尽管在风格的再造中存在诸多难点,许多翻译家和理论学家仍然认为风格是可译的。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他的“翻译原则散文”第一章中指出:“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strongly felt,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original work.”(Tytler, 1813;Liu, 1991:105)在我国,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在训练学生翻译能力的时候也强调要从修辞、词汇等方面体现原作风格。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使得翻译 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语言的自然流畅,而不 仅仅是文字的准确对应。这要求译者更加注 重语言的表达和语境的把握,以更自然的方
式传达原文的含义。
全球化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影响
要点一
跨文化交流的增加
要点二
语言多样性的尊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 接受。这要求译者具备更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更高的跨文化 交流能力。
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原作的文化特 色是至关重要的。翻译风格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文化特色的保留程度,从 而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
02
常见的译者翻译风格
直译风格
总结词
忠实于原文的翻译风格
详细描述
直译风格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对应,力求保留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做过多的解释或改动 。
意译风格
译者的文化背景
• 译者的文化背景也是影响其翻译风格的重要因素。如果译者 对原作的文化背景比较熟悉,其翻译风格可能会更加贴近原 作;如果译者对原作的文化背景不太了解,其翻译风格可能 会与原作有所出入。
译者的审美观念
• 译者的审美观念也会影响其翻译风格。不同的译者可能有 不同的审美观念,这会影响其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从而影响其翻译风格。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 思考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译者翻译风格的重要性 • 常见的译者翻译风格 • 影响译者翻译风格的因素 • 如何培养良好的译者翻译风格 • 译者翻译风格的未来发展
01
译者翻译风格的重要性
为什么翻译风格重要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问题与对策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问题与对策

ywjszxk@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

国与国之间沟通使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语言,因此翻译成为各国之间交流的必要手段。

翻译的精准度直接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顺利交流。

本文主要针对跨文化环境下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变形情况,展开重点探讨和研究,阐述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以及跨文化环境下英美文学翻译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造成跨文化翻译受阻的因素1.地域环境不同不同的地理位置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英国在欧洲,美国在北美洲,中国在亚洲,这三个国家有着不同的经纬度,又邻近不同的海洋,必然会对某些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样便产生语言上的差异,进而影响文学作品的翻译。

在翻译中,争论最为激烈的就是东风和西风。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温带季风区,吹来的东风都是暖风,所以在中国文学中和煦的风都是东风,西风则代表着寒冷的风。

而英国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带,在英国,西风是温暖的、美好的。

从对简单的风向的不同感受,就能够看出各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对同一类事物形成了迥异的文化认知,这深刻影响了文学作品的跨文化翻译。

2.风俗习惯不同不同国家长期生活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下,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风俗文化习惯,一般体现在饮食、服饰、禁忌等方面。

例如:在我国龙是神的一种象征;而在西方国家,龙一般被认为是邪恶的力量,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类事物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

再比如,英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而经常下雨,所以谈话中经常以“今天天气如何”开头,但是这种聊天方式是我国群众难以理解的。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以此保证各国之间能够更加良好地沟通。

3.宗教信仰不同在宗教信仰上,西方人一般信奉基督教,我国则崇尚儒家文化,还有很多人信奉佛教、道教。

实际上,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受到的阻碍非常多,因此英美文学翻译也逐渐成为国家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法。

我国翻译界长期以来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但逆向研究工作稍显不足。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研究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研究

·欧美文学·作品评析及其它·王雅萍李滨等浅谈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研究刘亚东摘要: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跨越,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对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英语文学作品中,需要翻译用语言将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准确而完整地表现出来。

因此需要翻译者们了解两国语言中的差异原因,进而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处理好文化上的差异。

由于区域不同的文化差异,使得原文中的信息很难融入到翻译之中。

由于难以做到等值的翻译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学作品中进行不对等的翻译,将语句顺利地表达出来。

关键词:文化背景;翻译;差异;不对等;文学作品文化在翻译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的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曾经说过,“要真正成功地做好翻译工作,而掌握两种文化比能够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语句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才更加具有意义。

”由于区域不同的文化差异,使得原文中的信息很难融入到翻译之中。

由于难以做到等值的翻译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学作品中进行不对等的翻译,将语句顺利地表达出来。

1.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翻译是一种跨越地域的语言文化活动,能够将原有的语言通过另一种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美国的著名当代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曾经提出了一种读者反应对等原则的观点,并且与翻译学家塔伯(CharlesR Taber)一起写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著作中指出,在翻译中,是通过语义到文体在翻译中通过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翻译展现原有的语言的信息。

所谓的对等就是在翻译中的语义对等,其次就是风格对等。

不管是范存忠提出的“准确”,亦或是塔伯、奈达指出的“对等”,都能够折射出来翻译中的理想目标。

对于翻译来说,通过一种语言来翻译出另一种语言是绝对有可能的,但是却又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对等。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壳,人类的思维是能够存在决定的。

国外文学翻译的风格差异研究

国外文学翻译的风格差异研究

国外文学翻译的风格差异研究国外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是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因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间的转换,更是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与传递。

在此过程中,不同的译者和翻译团队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字词理解、语言变化等原因,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本文将讨论其原因和影响。

一、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翻译差异文化的差异是导致翻译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原文和译文的语言选择、词汇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从而产生了明显的风格差异。

例如,日本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中,由于日本文化中比较常见的语言形式为间接的语气、表达含蓄暗示的方式,在翻译时会有意无意地保留这种语气和方式,在英文中也能够感受到这种含蓄和间接。

而在德语和法语等欧洲语言国家的翻译中,则更多地采用了直接明了的表述方式,这是因为这些语言自身就相对较为直白明了,也跟这些国家的语言文化有关系。

二、因人文思维方式有差异而导致的翻译差异不同的人文思维方式也会影响到翻译的结果,因为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传递人类思想和表达方式的载体。

在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文思维中,可能会强调不同的方面,例如东方文化的人文思维中,强调整体性和多层次思考,而在西方则更加强调逻辑性和严密性。

在翻译风格上也表现得很明显,例如日本小说在翻译成英文时,会有更多的强调整体性和多元性,而在德语等语言中则会更注重严谨的逻辑性和结构性,这正是由于人文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影响。

三、因字词理解程度有差异而导致的翻译差异语言的差异不仅存在于整体的文化和人文思维方面,还存在于字词理解程度上。

不同译者的语言背景、字词的掌握程度、文化经验等方面都会影响到其在翻译中的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

例如,翻译者的字词掌握程度不同,就可能出现将某个词汇翻译为和原文语境并不匹配的情况,这可能会造成读者的困惑。

有时候还会因为语言的多义性或者文化背景的不了解而导致错误的翻译结果,从而影响到作品的传播效果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英美文学作品在中国的阅读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存在诸多差异,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常常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因此,如何以更符合汉语语境和文化背景的方式进行翻译,成为翻译者和读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首先,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译者要注重对语言的处理。

英美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性,因此在翻译时要尽可能保留原作的风格和特色。

译者需要对原著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把握原作的情感、思想和意境,用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

还要注意到,英美文化中的幽默、讽刺和双关等特点,需要找到相对应的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来翻译,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其次,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译者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跨文化翻译策略。

一是要善于运用同化策略,即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转译为具有相同或类似意义的中国文化元素。

例如,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历史人物转译为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或将西方宗教、神话等元素转译为中国的宗教、神话元素。

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中的文化信息。

二是要善于运用异化策略,即在翻译中保留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和差异性。

这种做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加作品的鲜活性和新颖性。

最后,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译者要注重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和运用。

英美文学作品通常涉及到一些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

因此,译者需要积极学习和研究作品所涉及到的背景信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可以通过添加注释或编写导读等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中的背景知识,以提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综上所述,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注重对语言的处理、灵活运用跨文化翻译策略以及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和运用。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中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遇到许多困难。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以期提高翻译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一、引言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价值观、社会习俗、历史背景等。

这些差异会导致翻译中的许多问题,如语言难度、文化难度、语义难度等。

1.语言难度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语义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英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较少使用被动语态;英语中有很多虚词,而汉语中虚词较少。

这些差异使得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语言转换和调整。

2.文化难度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价值观、信仰、传统习俗等方面。

英美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英美文化鼓励自由和创新,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传统。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了解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以准确传达作品的意义和情感。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自由”在英美文化中代表个人权利和自由选择,而在中国文化中更多地与责任和义务相关。

这样的语义差异给翻译者带来了困扰,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翻译。

三、翻译方法在处理中西文化差异时,翻译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翻译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1.文化调整文化调整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文化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翻译者可以将英美文化中的一些概念、习俗、象征物等转化成中文读者熟悉的文化元素,使作品更贴近读者的心理和文化背景。

2.语言转换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语言转换和调整。

翻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以保持作品的原意和风格。

3.意译和注释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使用意译和注释的方式来解释文化差异和语义难题。

适当的意译和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情感。

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浅谈风格问题

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浅谈风格问题

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浅谈风格问题【关键词】中英小说;风格;翻译一、“风格”可译的理论依据风格是否可译呢?回答是肯定的。

风格不但是可译的,而且风格的翻译对于文学翻译而言,还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风格是客观存在的,是具体可感的并具有现实、具体的内容,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东西。

这是业已公认的事实,所以也就自然排除了风格的神秘性和缥缈性。

“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

每个民族都希望把别的民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译介过来,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学宝库,或供阅读欣赏,陶冶性情;或供创作借鉴,推陈出新;或供批评研究,对比反思。

这就是要译出风格的重要意义。

”其次,茅盾先生曾经指出,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恰当地再现出来。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通的。

因此,翻译可以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深层结构,也就是再现其神韵。

事实上,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

一般说来,如果这部文学作品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译成了另一种语言,那么就可以说,这些语言所负载的风格因素也就或多或少地随之翻译过去。

最后,中西方风格相同或相似的作家的大量例证为风格翻译提供了事实依据。

梁宗岱先生曾把李白和歌德这两个生活年代和地域相距如此遥远的作家进行比较,认为无论是对抒情诗的观念,还是创作手法,歌德的诗都与我国旧诗非常接近,而他与李白尤其相似的地方“一是他们的艺术手腕,一是他们的宇宙意识”。

这里的“艺术手腕”即创作风格。

奚永吉先生将曹雪芹和莎士比亚这对身处异时、异地的伟大作家相比较,认为“两者在其本身的心理形式、精神世界乃至创作风格上存在着其中一种同构对应之处”。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翻译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英美文学作品在中国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翻译,但是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以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为出发点,浅析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

一、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例如价值观念、语言表达方式、历史背景等等。

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表达和理解。

如果翻译者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缺乏了解,就会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或者传达不到原作的情感和内涵。

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尊重原著文化背景,注重文学作品的本土化翻译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应该尊重原著的文化背景,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学作品的本土化翻译,即根据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对原著进行适当调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大量的宗教和历史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在中国读者中可能不为人熟知,因此翻译时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者替换成中国读者更容易理解的说法。

在语言表达方面,翻译者也应该避免直译,而是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来翻译,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三、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和分析在进行翻译工作之前,翻译者需要对原著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和分析。

这包括原著所处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意图等方面的了解。

只有深入了解了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翻译者才能更好地把握原作的精髓,从而进行更准确的翻译。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原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与原作相似的感受。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和体味原作的内在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四、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做到信、达、雅三个层面的统一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做到信、达、雅三个层面的统一。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文化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文学作品不仅仅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还反映了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多种因素,这使得其翻译更为复杂。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

1. 理解文化背景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因此,翻译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原作所处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习俗、价值观念等。

以英美文学为例,其中的作品大多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翻译人员需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和解读,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原作意图。

2. 注意语言风格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例如使用复杂的句型、词汇丰富、使用隐喻和象征等。

在翻译时需要尽量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但也要根据中文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转化。

例如,中文习惯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简化句子,让读者更易理解。

3. 翻译文化难点中西文化差异较大,文化难点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尤为突出。

例如,在英美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宗教、历史事件、哲学思想等,在中文文化中可能没有恰当的对应词汇。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转化并准确表达原作意思。

4. 翻译符号和象征在英美文学中,符号和象征的使用非常广泛。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墓地、骷髅、剑等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在翻译时,需要将原作的符号和象征准确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总之,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需要充分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同时注意文化难点和符号和象征的翻译,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

浅谈翻译中的风格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风格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风格问题作者:李宁宁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12期摘要:风格是一个经常用的词,风格是否可翻译,这是翻译者较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本人认为风格不管是存在于原著译品或者译者本身,风格都可以有一部分可以翻译出来。

至于翻译到何种程度,这就要取决于翻译者对原著风格的感悟与理解以及翻译过程中对神韵的把握。

关键词:翻译;风格;问题一、前言有的人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具有可翻译性,而有些人持否定态度,其认为文艺作品的风格不能够翻译,只是很难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把风格翻译出来,就等于没有翻译。

这两种观点谁是谁非,也没有最终的定论,但是大多数翻译家都会倾向于后者---可翻译。

造成人们对文学作品风格是否可以翻译在争辩,主要原因在于文学艺术工作者对翻译风格的概念在认知上存在着差异性。

下面我们将从翻译风格的概念着手,来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

二、翻译与风格翻译指的是这样一种作品的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

风格一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但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的定义却少之又少。

英法两家,就在其领域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格学。

用风格学的观点来解释风格一词,每一位文学工作者都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这种风格特色,凝聚了不同作家的文学修养、思想内涵以及对生活的认知观念。

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作品的风格的翻译应该是必须的,正常情况下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家的思想内涵以及对生活的认识。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既要保持原著的内容,又要保持原著的风格。

那到底什么是风格呢?风格的内容又是怎样?我认为风格的具体内容不外乎下面四点。

第一、题材。

第二、用字。

第三、表达。

第四、色彩。

题材:有正面题材,有反面题材;用字:有简单得,有难理解的;表达:有繁琐的,有简洁的;色彩:有浅的,有淡的。

这是内容的要素。

此外还有内容的标准,我们经过查阅《文学批评原理》,该书作者的观点认为风格既应该具备雄伟的气势,又应该具备优美的姿态。

然而法国博物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如同一个人,这些作品的风格和合作者的性格息息相关。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英美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

因此,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也变得十分重要。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以确保翻译的质量。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方法。

1. 了解源语言文化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了解源语言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英美文学作品反映了当地的生活和文化环境,其独特性体现在语言和文化上。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情感。

比如,在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时,需要了解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并传达其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同样至关重要。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词语或表达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联想。

因此,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目标语言文化,尤其是当地的语言使用和文化背景。

比如,在翻译《基督山伯爵》时,需要注意中文中“义士”一词和西方“hero”一词的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翻译意念的偏差。

3. 恰当运用翻译策略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不同的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可能不同。

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旨在使翻译结果最优化。

常见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加译、减译、调整结构等。

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比如,在翻译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英美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可以采用加译或者意译的方法,保留原著的文化特征,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

4. 注重语言风格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其独特之处,反映出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语言风格,以便让读者更贴近原著的文化氛围和情感。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灵活运用语言风格,让翻译结果更符合当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知识背景。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作为翻译领域的一部分,文学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翻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中西文化差异是文学翻译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中西文学之间的跨文化翻译需要注意中西文化差异的因素。

本文将着重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

首先,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如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价值观念、情感等,这些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因此,译者需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够准确地传递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其次,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风格的转化。

英美文学中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些特色往往会体现在作品的语言风格中。

如英美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往往在中文中无法直接翻译。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中西文化差异的不同,灵活转化语言风格,使译文更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语言表达。

最后,译者需要注意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英美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对于这些作品的翻译,需要对当时的背景有相应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主题与情感。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背景研究,可以更准确地翻译出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翻译英美文学作品需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注重语言风格的转化,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有透彻的了解。

通过这些方法,译者可以准确地传递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使翻译成果更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语言表达。

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31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杨淇斯【摘要】背景知识掌握不准确、语法转换存在不足、表达方式上考虑不周,是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深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做好语法方面的转换,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多下功夫,是我们应对小说翻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小说 翻译 成因 问题及对策在阅读英语小说的汉语翻译版本时,常常会遇到语言拗口,或者表达方式难以接受的情况。

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英语小说翻译中,没有处理好英语与汉语的关系,同时对英语语法和表达方式把握不准确,导致了英语小说在翻译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英语小说翻译问题,并不断提高英语小说翻译水平,我们不但要认真分析英语小说翻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要认真分析问题的成因,应结合英语小说翻译实际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英语小说翻译能够尽善尽美。

一、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背景知识掌握不准确。

英语小说在写作过程中,许多小说中的故事和语言都有着显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如果对这些背景知识掌握不准确的话,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只翻译出字面意思,而忽略了作者的独特用心,导致读者无法真正了解小说的内容。

同时,由于对英语小说创作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了英语小说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障碍,在个别段落和词组的翻译中,会出现明显错误,严重的会产生与小说意思相反的歧义,对小说的翻译准确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语法转换方面存在不足。

在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存在较大差异,按照英语语法翻译出来的句子,如果不经过正确的转化,将会增加理解难度,使读者不能一下子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内容,对英语小说的翻译质量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同时,英语小说在语法使用上也比较复杂,有些作者会有特定的语法使用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注重把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语法转换方面出现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影响小说的翻译质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

【推荐下载】浅谈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

【推荐下载】浅谈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

[键入文字]
浅谈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
风格是否可译呢?回答是肯定的。

风格不但是可译的,而且风格的翻译对于文学翻译而言,还具有重大意义。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

 首先,风格是客观存在的,是具体可感的并具有现实、具体的内容,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东西。

这是业已公认的事实,所以也就自然排除了风格的神秘性和缥缈性。

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

每个民族都希望把别的民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品译介过来,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学宝库,或供阅读欣赏,陶冶性情;或供创作借鉴,推陈出新;或供批评研究,对比反思。

这就是要译出风格的重要意义。

 其次,茅盾先生曾经指出,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恰当地再现出来。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通的。

因此,翻译可以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深层结构,也就是再现其神韵。

事实上,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

一般说来,如果这部文学作品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译成了另一种语言,那么就可以说,这些语言所负载的风格因素也就或多或少地随之翻译过去。

1。

从《老人与海》探讨英美文学的翻译风格

从《老人与海》探讨英美文学的翻译风格

从《老人与海》探讨英美文学的翻译风格从《老人与海》探讨英美文学的翻译风格摘要: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其著作作为西方文化的瑰宝,其经典之处就在对英美文化的一种宣传,从中能够看到圣地亚哥硬汉的那种不服输的精神,这种文风在中国的小说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风潮,与此同时其翻译著作也达到了20多个版本之多。

而在根据不同的版本进行老人的翻译中,其风格也各有不同,在翻译的功能体现方面,我们主要依据弗米尔和诺德的理论进行讨论,在针对德国的功能主义作为核心进行理论分析中,根据理论的依据进行翻译,针对不同的文学作风来确保在翻译中能够更好的把握到文字以外的内涵所在。

关键词:《老人与海》英美文学翻译风格不同的民族,其思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其中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述更为明显。

这里我们从小说翻译来进行其文风的差异探讨。

在针对不同素材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民俗时尚潮流元素进行渗析,才能够从中了解到作者对社会的感悟。

而翻译中,只有遵照原著的内涵,才能够在译文中找到原著的身影。

下面对不同译本中《老人与海》的翻译风格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分析研究的结果来确定最终的内涵价值。

一、文学风格上的再现在对中外名著的文学研究中,原作的风格是其中宝贵的财富,所以对这一形式进行翻译十分重要。

比如汉语书籍在翻译以后,外国人很难了解到其中的文学内涵,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诗歌。

对于小说故事的表达,根据语义结构来看,对语言信息上的对等性,都会直接的影响到观众的理解能力,若单纯的从译文进行信息分析,那么信息的对等性就会丧失,从而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信息交流,同时真正的理解原始文稿中的相应含义。

所以我们在对原始的文章脉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应当牵强附会的对其中的`一些具有文学意义的文字进行严格的翻译,这样不仅会破坏在翻译后的文风,同时也会将人物形象毁坏。

在小说作品的翻译中,《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更显著的体现了在传统的写作方式上的不同之处,表达作者文风的过程中,通过风格的迥异来吸引读者。

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浅谈

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浅谈

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浅谈【摘要】小讲风格除了受不同文学作品得题材、体裁和作家流派得妨碍外,还受作者观看、感受生活得独特角度和方式、独特得叙述技巧和手法得妨碍.不同作者有着不同得风格,因此在译作中忠实地表现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得风格是十分重要得.由于对风格理解得差异,因此在作品风格是否可译性得咨询题上也一直存在着针锋相对得分歧,即“可译”与“不可译”之争.【关键词】中英小讲;风格;翻译一、“风格”可译得理论依据风格是否可译呢?回答是确信得.风格不然而可译得,而且风格得翻译关于文学翻译而言,还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风格是客观存在得,是具体可感得并具有现实、具体得内容,不是看不见、摸不着得神奇得东西.这是业已公认得事实,因此也就自然排除了风格得神奇性和缥缈性.“风格咨询题是文学翻译得核心咨询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得全部指归.每个民族都盼望把不得民族得具有独特风格得优秀作品译介过来,以丰富本民族得文学宝库,或供阅读观赏,陶冶性情;或供创作借鉴,推陈出新;或供批判研究,对比反思.这确实是要译出风格得重要意义.”其次,茅盾先生曾经指出,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制造得艺术,即通过艺术得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得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得感情.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得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得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得享受.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得语言,把原作得内容与形式准确恰当地再现出来.依照乔姆斯基得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语言得表层结构尽管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所表达得内容是相通得.因此,翻译能够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得深层结构,也确实是再现其神韵.事实上,一部文学作品得风格,是通过语言来体现得.一般讲来,假如这部文学作品得语言准确无误地译成了另一种语言,那么就能够讲,这些语言所负载得风格因素也就或多或少地随之翻译过去.最后,中西方风格相同或相似得作家得大量例证为风格翻译提供了事实依据.梁宗岱先生曾把李白和歌德这两个生活年代和地域相距如此遥远得作家进行比较,认为不管是对抒情诗得观念,依然创作手法,歌德得诗都与我国旧诗特别接近,而他与李白尤其相似得地点“一是他们得艺术手腕,一是他们得宇宙意识”.这个地方得“艺术手腕”即创作风格.奚永吉先生将曹雪芹和莎士比亚这对身处异时、异地得伟大作家相比较,认为“两者在其本身得心理形式、精神世界乃至创作风格上存在着某种同构对应之处”.他们都运用了反证、双关、人物性格语言等相同得艺术表现手法,而研究不同译家对《红楼梦》与莎剧得翻译,却发觉“文笔虽异,其致无二”.二、“风格”可译得实践证明风格可译不仅理论上存在可能,更被中外译者得翻译实践证明是可行得.译作中能传达出原文得“意”、“味”、“气”、“韵”等各种风格之美者不胜枚举,能够讲,每一部成功得译作都较好地传达了原文得神韵和风格.举个大伙儿熟悉得例子,培根得论讲文ofstudies以其略带古风而文词练达得风格受到读者喜爱,王佐良先生得译文又何尝不是如此,“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得写作特点:简约、典雅,又具睿智和风趣.王尔德得《欢乐王子》是篇优美得散文似得童话,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得大人和小孩,中国得读者们正是因为有了巴金先生那传神得译文才得以观赏.下面我们来观赏一下原文和译文得片段:(1) “why can’t you be like the happy prince?” asked a sensible mother of her little boy who was crying for the moon “the happy prince never dreams of crying for anything”“你什么原因不能像欢乐王子那样呢?”一位聪慧得母亲对她那个哭着要月亮得小孩讲,“欢乐王子连做梦也没想到会哭着要东西.”(2)one night there flew over the city a little swallow his friends had gone away to egypt six weeks before, but he had stayed behind, for he was in love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reed 某一个夜晚一只小燕子飞过都市得上空.他得朋友们六个星期往常就到埃及去了,然而他还留在后面,因为他恋着那根最漂亮得芦苇.(3) “shall i love you?” said the swallow, who liked to come to the p oint at once, and the reed made him a low bow so he flew round and round her, touching the water with his wings, and making silver ripples this was his courtship, and it lasted all through the summer “我能够爱你吗?”燕子讲,他素来就有立即谈到本题得脾气,芦苇对他深深地弯一下腰.他便在她得周围不停地飞来飞去,用他得翅子点水,做出许多银色得涟漪.这便是他求爱得表示,他就如此地过了整个夏天.原文使用得是口语化得语言,流畅质朴,译文同样清新动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母亲对小孩讲得话用适合小孩得语言:“连做梦也没想到”,口语化得用词还有“恋着”、“不停地飞来飞去”、“用他得翅子点水”等等,一如原文那么清新、明媚.三、“风格”得可译性得限度1、“神似”或“形似”尽管可译性是客观存在,然而可译性不是绝对得,而是相对得,文学作品得翻译只能做到近似而不能做到相等.由于不同民族得语言词类和语法结构不同,修辞格律和概念得表达方式各具特色,因而出现了翻译中得可译性限制咨询题,其中原作语言风格独特确实是限制可译性得一个方面.我们明白,每一种语言都含有自己得文学形式和修辞手段,如诗歌、双关语、韵律、节奏等.人们在利用语言得认知表达功能时,常会有意或无意地展示该语言得形式特点,以便产生某种修辞或美学效果.而翻译确实是要以一种语言形式改换到另一种语言形式,因此原语特有得形式特征就不可能全部译到译语中去.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做出选择:“神似”或“形似”.许渊冲在《再创作与翻译风格翻译》中认为,风格有“神似”和“形似”之分,在“形似”得译文和原文得内容有冲突时,翻译只能“神似”,翻译要使读者愉悦,得到美得享受,仿佛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这确实是再创作.钞票钟书先生对风格得翻译也有闻名得论断:“文学翻译得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适应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得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得风味,那就算得于‘化境’”.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当译者遇到以原作得语言形式特点为修辞手段来表达某种意境或美学效果时,便只能用译语得语言形式特征来替代,以取得与原作相类似得艺术效果.2、译者得风格翻译得风格咨询题之因此争论不休,难以达成共识,除了因为文学作品得风格本身错综复杂,难以翻译之外,也因为翻译存在着双重风格得咨询题,即在强调忠实地传达原作风格得同时,还不可幸免地存在着译者得风格咨询题.原著者得风格和译者得风格交错在一起,使情况复杂化了.一部文学作品得艺术风格,讲到底应该是作家得思想气质、文化修养、语言功底和生活积存等差不多素养得体现.译者翻译一部作品,最高目标是要忠实地再现原著得艺术风格.这种再现能达到何种程度,无疑也要受译者得思想气质、文化修养、语言功和生活积存等差不多素养得制约和局限.译作总不可幸免地要打上译者个人得烙印.例如译界围绕着《红与黑》得译本所开展得批判,要紧集中于罗新璋、许渊冲、郭宏安和郝运得四种译本.四种译本四种风格,到底哪一种译本忠实于或接近于原著得风格?要准确、公正地做出评价并不那么容易,要紧因为这其中掺杂着译者个人得风格.老实讲,即使在罗、许、郭、郝四位先生着手译《红与黑》之前,把他们召集起来,讨论一番,对这部经典名著得风格达成统一得认识,而后他们各自译出得本子,估计也不可能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得一样,而仍会各有各得特色.这正是译者得个人风格在发生作用.因此,不同得作者有不同得风格.文学翻译中怎么样既能体现出原作得风格,同时又能保持译者得风格,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反映在译文中,这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明确得咨询题.译者不能像作者那样,依照自己得风格适应来选择素材、构思情节、塑造形象和渲染气氛.他必须忠实于原作得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时刻意识到自己是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得纽带和桥梁.但这也不等于讲译文中丝毫不得体现译者得风格.文学作品是作家用自己得价值观和审美观来以艺术得形式再现现实生活,因此每个译者在触及某一主题、翻译某一著作时总有自己感情和艺术风格得流露也是非常自然得事.但这种流露是以和原文得风格保持一致为前提得.作为译者,应该在不违背、不损害原作得意蕴、风貌得限度内去发挥自己得制造性,以自己独特得文学风格为自己得译文赢得读者.译者得风格应尽量让自己得风格和作者得风格保持一致,这种一致应体现在题材、体裁、文体和作家风格等方面.因此,译者得风格和作者得风格之间得关系应是“并行不悖、相互映衬”得.鲁迅先生得译作《死魂灵》确实是如此一个最好得例证:译者将自己得辛辣深刻得风格和原作者那诙谐讽刺得风格融为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浅析《草房子》英文翻译策略

浅析《草房子》英文翻译策略

浅析《草房子》英文翻译策略《草房子》是莫言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情节布局严谨、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被中国读者及国际读者广泛喜爱。

由于故事背景和语言风格的特殊性,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对《草房子》的英文翻译进行浅析,以期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英译研究提供借鉴。

一、翻译策略浅析(一)直译与意译并用翻译文学作品时,直译与意译的使用是常见的翻译策略,也是最关键的翻译技巧之一。

《草房子》英文版中,翻译者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

在意译上,翻译者在一定程度上灵活地处理了一些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和文化差异。

比如,中文中的“眼泪”在英文中有不同的说法,有的时候会使用“tear”、“weep”等词汇。

“没有一条路是不能走的,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这句话使用“you can go wherever you want as long as you have enough time”,展示了翻译者精细的语言造诣。

这也说明了翻译者在尊重原著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语言的多样性,取得了很好的翻译效果。

(二)适当使用括号说明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为了准确传递原作信息,有时翻译者需要加入一些说明性的内容。

《草房子》英文版中,在这方面的处理较为巧妙,翻译者使用了括号的形式,将注释和说明细致地包含在词汇和短语中。

比如:“他没敢在哥哥嫂子面前多说一句”(brother's wife)、“能娶得志雄妻子的人,对着这个娇滴滴的东西连说几句话也不敢”(a person who could marry Zhuixiong's wife、the delicate thing),这些括号的使用不仅能够更准确地传递原作信息,还能够使译文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简洁、准确,增添了一些文学的气息。

(三)自由发挥,在整体语境中解释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个别词汇或句子的翻译可能会因语言差异或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变得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浅谈
【摘要】小说风格除了受不同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和作家流派的影响外,还受作者观察、感受生活的独特角度和方式、独特的叙述技巧和手法的影响。

不同作者有着不同的风格,因此在译作中忠实地表现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风格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对风格理解的差异,所以在作品风格是否可译性的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针锋相对的分歧,即“可译”与“不可译”之争。

【关键词】中英小说;风格;翻译
一、“风格”可译的理论依据
风格是否可译呢?回答是肯定的。

风格不但是可译的,而且风格的翻译对于文学翻译而言,还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风格是客观存在的,是具体可感的并具有现实、具体的内容,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东西。

这是业已公认的事实,所以也就自然排除了风格的神秘性和缥缈性。

“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

每个民族都希望把别的民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品译介过来,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学宝库,或供阅读欣赏,陶冶性情;或供创作借鉴,推陈出新;或供批评研究,对比反思。

这就是要译出风格的重要意义。


其次,茅盾先生曾经指出,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恰当地再现出来。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通的。

因此,翻译可以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深层结构,也就是再现其神韵。

事实上,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

一般说来,如果这部文学作品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译成了另一种语言,那么就可以说,这些语言所负载的风格因素也就或多或少地随之翻译过去。

最后,中西方风格相同或相似的作家的大量例证为风格翻译提供了事实依据。

梁宗岱先生曾把李白和歌德这两个生活年代和地域相距如此遥远的作家进行比较,认为无论是对抒情诗的观念,还是创作手法,歌德的诗都与我国旧诗非常接近,而他与李白尤其相似的地方“一是他们的艺术手腕,一是他们的宇宙意识”。

这里的“艺术手腕”即创作风格。

奚永吉先生将曹雪芹和莎士比亚这对身处异时、异地的伟大作家相比较,认为“两者在其本身的心理形式、精神世界乃至创作风格上存在着某种同构对应之处”。

他们都运用了反证、双关、人物性格语言等相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而研究不同译家对《红楼梦》与莎剧的翻译,却发现“文笔虽异,其致无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