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小说“逃离”主题的哲学思考——以《逃离》《机缘》三部曲为主要对象

合集下载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逃离》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又译艾丽斯·芒罗)的代表作,本书由8个短篇小说组成,《逃离》、《机缘》、《匆匆》、《沉寂》、《激情》、《侵犯》、《播弄》、《法力》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群女人的“逃离”经历。

为了这一段故事不顾一切,倾家荡产地盛装上演,刻意破坏人生的肌理,罔顾人生的开放性,我们受这种小说熏陶多年,以至于形成了阅读上的恶习。

另一种中短篇,像截了一段大河,却不是物理上的那种截断——那种竭泽而渔的截断,而是心理上的,为观看的方便而截的,前因后果都潜藏着,丰沛奔涌也照旧,甚至比看到整条河流更为浩荡。

《逃离》可以当做一个豁口,让我们向她的那个世界投以一窥。

八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且都生活在加拿大小镇上,她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是当代小说中失落已久的,农活、甜点、清汤寡水的日常交际、万语千言的日记和书信;她们目光所及处的风景,也是我们久久不曾领略的,枫树、野菊花、落雨的下午、地毯上的线条;她们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也多半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谓的“由自然之力造成的死亡”,死于海难,或者恶劣的天气,这一切是极具加拿大气质的,提示着作者的地域属性和文化身份。

但他们生活中,那种阴森的现代性却并没因此减少,“逃离”就是现代社会赋予他们的悲剧性机缘,以朱丽叶为主人公的《机缘》、《匆匆》、《沉寂》里,朱丽叶逃离女校教职去追随偶然结识的渔夫,她的父亲逃离原有的生活去做农夫,她的女儿骤然离家,弃她而去,在另一个地方过着富足的生活。

“总之,个人的命运还不是最最重要的。

吸引她的——实际上是迷惑住她的——是在前寒武纪岩石层峦叠嶂的遮蔽后所寻见的那种极端冷漠、重复、漫不经心以及对和谐的轻蔑。

”门罗的复杂性或丰富性在于,她精准地描绘了女人在失败的爱、生活面前,在即将堕入或澄明的关键点,那种茫然不自知,却又为性格所推动的情致。

叙述者总是形而上、忧郁的、带着远离自己生活的讽刺态度,来描述人生重大的坍塌时刻。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

逃离背后的理想与现实——木林兽医卫生防检站张新为刚拿到书的时候,想当然地觉得《逃离》是一本长篇小说,因为中短篇小说集在国内难获出版,更不被普遍患有长篇小说迷狂症的读者青睐,《逃离》的出版方也在淡化它的中篇小说集形象,事实上,《逃离》由八个略长的中篇小说组成,其中三个是连贯的,但艾丽丝·门罗的小说,每一篇,都足以当做长篇小说来读。

整本书八个故事,讲述了女性的逃离:妻子逃离丈夫、女儿逃离母亲、女人逃离爱情……“逃离”的主人公都是小镇女子,生活在琐碎平凡的细节中,却深藏着隐秘的内心。

“逃离”缘于内心的觉醒,对现状的反抗,对爱的渴望。

也许因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无力,“逃离”后的女人只是微微地露出了头就缩回去。

也许“逃离”的意识足够强烈,“逃离”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那种令人心向往之的逃离,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念之中”,读艾丽丝•门罗的《逃离》的时候总是不断地想起舍伍德安德森写在《暗笑》里的这句话。

也许每个人都会在某一个瞬间有过那样一种冲动,逃离,彻底的逃离,把这一切的一切都甩掉身后,然而逃离之后会怎样,艾丽丝•门罗在《逃离》中却让已经开始逃离的女主角卡拉最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在逃离的过程中,她决定放弃逃离。

这种对逃离的放弃不是因为“娜拉出走后”那种女性独立的困难,也不是因为卡拉被牵绊于自己对丈夫的感情,而是在逃离的过程中她意识到逃离的徒劳和无望。

她年轻时逃离父母与爱人去往全新的地方,以为这样可以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但这生活的结果却是激起另一次想要逃离的欲望,那么这一次逃离之后呢?也许它只是下一次逃离的前奏,与其这样她就不应该把生活的希望再次寄托在逃离上,她不如选择返回。

可能是由于对彻底逃离的绝望,门罗设置了一些偶尔的出逃,但这种偶尔的出逃更让人深感绝望,因为相信逃离的人最起码还对逃离抱有“能够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重新开始的希望”,而但求一时的欢愉走掉再回来的人则已经根本不再相信所谓彻底的逃离。

于是《激情》里的格蕾丝和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拨弄》里的若冰定期进城去看一场戏,她们没想要一直逃,她们只是像《上来透口气》里的胖子乔治保灵,脑海里忽然有了这么一个想法加上手里刚好有点闲钱,于是就离开一会儿,“上来透口气”。

爱丽丝·门罗的生命意识——以《逃离》为例

爱丽丝·门罗的生命意识——以《逃离》为例

前 言 :爱丽丝 - 门罗是加拿大非常著名的一位女性
作 家 ,从 十 几 岁开 始她 的写 作 生涯 , 创作 出 了众 多优 秀 的文 学作 品,2 0 1 3年 获得 诺 贝 尔文 学 奖 ,具 有 “ 当代 最 伟 大 小说 家 ”称 号 。《 逃 离 》 是 爱丽 丝 ・ 门罗 的代 表作 之 这 部小说 通过 八个故 事 的 串联 ,表达 了爱丽丝 ・ 门罗 渴 望 改 变 ,期待 新 生 的 生命 意 识 ,利 用其 深 厚 的 文 学功 底 ,为 人们带 来 回味无穷 的生命 启示 。
2 _ 3 对 生命苦 难 的担 当 卡 拉 虽 然 一 直在 不 断 的 逃离 ,但 是 她 也 总 是生 活 在 各种 苦 难 之 中 ,当 初逃 离 的 愿望 是 好 的 ,希 望 可 以逃 离 现在 的苦 难 ,开 始 崭 新 的生 活 。但 生 活 是残 酷 的,现 实 往往 与 她 的 想象 存 在 很 大 的差 距 ,所 以她 只不 过 是从 一 处 苦难 之 中,逃 离 到 下一 处 苦难 之 地 ,最 终 她 放 弃 了逃 离 ,选 择 回 到原 本 的 生活 之 中。 回归 原本 的生 活 状态 不 代 表对 生 命 和 自由 的放 弃 ,而 是 一种 对 苦 难 的担 当,承 担 生命 中的苦难 也是 一种 生命 勇气 的表现 。 3 . 爱丽丝 - 门罗表述生命价值 的原 因 对于爱丽丝 ・ 门罗 获得 诺 贝尔 文 学奖 ,很 多 人抱 怀 疑 的态度 ,认 为她 并 没 有那 个 实 力 ,在 这 之前 也 很 少 有 人 对 她 的 作 品进 行 关 注 ,可 以说 爱丽 丝 ・ 门罗 是 一 匹 典 型 的文 学 奖 黑 马 。爱丽 丝 ・ 门罗 对 于 自己得 奖 一 事 也 表 现 的十 分 谦虚 , 她说 自己 “ 之 所 以能够 取 得 成 功 ,是 因 为 没有 除写作 之外 的其 它 天赋 ” ,所 以她将 自己 的所 有 热 情 都 奉献 给 了写 作 口 ] 。“ 写 作是 绝望 的竞赛 ,我 没有 一 天 停 止写 作 ” ,这 是 爱 丽丝 ・ 门罗 对 自己 写作 生 涯 的 理解 , 从她 的话 中可 以看 出他 对 生 命 的感 悟 以及 生 命 意识 的觉 醒 ,通过 不 断的 “ 逃离” ,追 求生 命 的本质 和 自己想要 的

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主题研究

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主题研究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主题研究黎桑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摘 要:自古以来,“逃离”就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也是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根源。

门罗的《逃离》就是一本以“逃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

本文从小说的三个女主人公卡拉、朱丽叶和劳莲的个人经历展开分析,揭示门罗笔下的女性逃离的意义,她们不想再对乏味的生活妥协,不想再依附家庭和男人而生存,她们要为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而抗争。

她们遵从自己的内心,要为自己而活。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逃离;女性意识作者简介:黎桑(1984.2-),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文学硕士,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英语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外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10-02引言:“逃离”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共同话题,也是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根源。

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先是逃离无爱的家庭,然后又从有家室的罗切斯特先生身边逃走。

即便她深爱着罗切斯特先生,她也不愿意屈居为他的情人。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同样的主题,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一个以白流苏为主的逃离故事,鲁迅《伤逝》里的子君是一个为了爱情逃离家庭,追求自由的女性。

这些文学作品中女性所表现出的“逃离”,都是女性努力挣脱“他者”地位,争取自由平等的过程。

作为女性作家的门罗,在最初向作家的理想前进的时候,也常常受到女性身份的困扰,她在寻求自身地位的时候,也逃离了最初的家庭,和丈夫离婚,专心致志独立写作。

她的抗争被她写入了她的作品,“逃离”也是门罗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

一、逃离男权家庭的卡拉在《逃离》中,女主人公卡拉共经历了两次逃离,第一次,从父母身边挣脱出来,做到真正的独立。

第二次逃离丈夫对她的不尊重与控制,追求独立的人格。

她的两次逃离也表达了她以自己的方式对父亲和丈夫所代表的男权家庭的反抗。

艾丽斯·门罗《逃离》的女性主义解读

艾丽斯·门罗《逃离》的女性主义解读

艾丽斯·门罗《逃离》的女性主义解读艾丽斯·门罗是加拿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科夫”,她先后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并于202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丽斯·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牧场主家庭,母亲是一名教师,在十几岁时艾丽斯·门罗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影子的维度》、《快乐影子之舞》、《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乞丐女孩》、《公开的秘密》、《石城远望》等作品。

门罗的作品多以安大略省的农村小镇为故事背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女性的情感故事与琐碎生活,展现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艾丽斯·门罗的小说《逃离》所表达的女性意识和思想主题。

一艾丽斯·门罗的《逃离》与女性主义第一,艾丽斯·门罗的小说集《逃离》。

作为擅长描写以女性意识和妇女生活的作家,门罗多以女性生活为中心、以虚构形式为手段进行文学叙事,其作品涉及爱情、家庭、婚姻、两性关系等,多聚焦于宁静的小镇、平凡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纠葛等,故事情节波澜不惊,人物形象温和内敛,语言风格简约自然,能够带给读者无穷的思想回味。

短篇小说集《逃离》是门罗的代表作,该书于2021年出版,出版后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故事令人难忘……读后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秀作品。

小说集《逃离》共由《逃离》、《机缘》、《匆匆》、《沉寂》、等八个短篇小说组成,这八个故事表达了共同的思想主题——逃离。

小说中门罗以安大略省的温厄姆小镇为故事背景,以女性的成长、婚姻、生活困境等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不同年龄和生活背景的女性的内心迷惘和精神困惑以及女性对家庭和婚姻的逃离,表达了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思想主题。

从情感基调上看,《逃离》中的主人公总是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惆怅,不知道自己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冥冥中似乎只能通过逃离现实生活获得生命的解脱。

第二,女性主义的基本内涵。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逃离》是加拿大作家艾丽斯·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逃离》《机缘》《匆匆》《沉寂》《法力》等八个故事。

这些故事主要围绕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展开,探讨了爱情、婚姻、家庭、自由等主题。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南希和威尔夫、泰莎和奥利等。

南希年轻时是个热情的充满活力的女孩,她早就喜欢威尔夫,威尔夫是个高雅有品懂音乐、性格沉稳冷静的医生。

泰莎是个家庭境况艰难的女孩,具有透视能力,能看见看不见的事物。

奥利患有肺结核,由少时充满好奇心的研究者和有才华的写作者沦为倒腾等为生。

其中南希也扮演叙述者,虽然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转换使用,但一直从南希的角度讲述故事,以内聚焦视角的方式展开叙述。

小说由五个故事构成,分别是《让但丁休息片刻》《穿大翻领水手服的姑娘》《头上的空洞》《方块、圆圈、星星》和《窗台上的苍蝇》。

小说的表层结构为威尔夫向金尼求婚未果和南希结婚,在他们结婚之前,南希认识了奥利,并带奥利去见识泰莎能够透视的神奇能力。

后来奥利把泰莎的超能力写成文字引起了关注,奥利也把泰莎作为研究对象,自然而然的奥利和泰莎在一起了。

然后由于种种原因,对泰莎的科学研究无法再进行下去,并且泰莎的法力也在慢慢消失,奥利和泰莎靠小把戏继续维持泰莎拥有神奇能力的假象。

最后他们分开了,当多年以后南希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声称对方已经死了。

小说的题目《法力》,其中法力指的是泰莎拥有的特殊能力。

她能够透视,即使不看也知道奥利和口袋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即使是与她无关的事物,她也能知道它在哪,怎么样了。

因此许多人慕名而来向她求教。

然而这样的能力却在被奥利当成研究对象以后,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慢慢消失,也在她与奥利即将分开的前夕回归。

《法力》实际上是讲一个逃无可逃,无需再逃的故事。

与前面几篇不同,前面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总是在试图逃离,但最终无法逃脱。

而这篇小说里的两个女主人公,南希和泰莎,都没有过试图逃离。

南希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婚姻,即使她知道婚姻会改变她的生活方式,阻碍她的工作,阻碍她写日记,并且她还将面临去打理照料一个家庭的责任,但是她似乎没有想逃。

读门罗《逃离》一书的心得体会

读门罗《逃离》一书的心得体会

读门罗《逃离》一书的心得体会读门罗《逃离》一书的心得体会之前~我对作者和作品一无所知。

几个月前的某一天~我如往常蹲在书店里~数个小时之后发现它。

因为书籍有塑封~所以无法打开详看。

书籍的封面是一株正在离散的蒲公英。

旁边便是《逃离》二字。

兴趣由此而生~逃离在传统意义上通常带着仓促~紧张~和浓厚的背景。

轻浮如蒲公英式的逃离大抵还是有些看头的。

遂买回阅读。

《逃离》这就是我几个月以来一直在阅读的那本书。

不知直道自己道读了多少遍~整体的阅读结束之后~总也忍的不住随意翻开某不一页~眼光落在某个字词上就延此光开始读下去。

我甚至来不开及及顾及时间沙漏里沙子飞速的流逝。

肆意的沉溺在速故事里。

故整本书由八篇短篇小说构成。

八个关于短逃离的故事。

逃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她们都想人逃离。

逃在邻居的帮助下~卡拉逃离男友~坐上去~多伦多的大巴多寻找新的生活~逃开那个让她再也受活不了的男友。

逃离负重不的生活。

可就在对未来有无生数种遐想之后。

卡拉崩溃数在途中。

在卡拉最终哀求男友来接接她。

对于卡拉~友逃离是痛苦的~在逃可以预见的未来有太多孤独和陌见生足以超越原本令他厌倦生的的日子。

于是逃离在半途搁浅。

当他们在车站相见搁。

一切都。

显而易见。

自己唯一的救赎却还是自己想唯要逃离的那个地要方~那个人。

人1 / 4格蕾丝要逃离的是自己的结婚对象工程师莫自里。

莫里的里哥哥尼尔出现的时候~格蕾丝发现这才的是自己想要的那个是人。

于是她坐上尼尔的车开始一是场逃离。

可最终~逃离失场败~败尼尔的酗酒让格蕾丝无法忍受。

当格蕾丝再一无次离开的时次候。

尼尔因为事故死在桥上。

尼尔一样事是个想要逃离的人。

是只不过他选择的方式是死亡。

过逃离不一定那么举步维艰~也不见得就是偏颇的个~例。

例门罗证明~逃离无所不在~那种想要逃开的欲不望在这个繁华望也荒凉的星球上每秒上演。

逃离可以球是为了追逐自己梦寐的是生活~可以为了奔向突然迸活发的爱情~也可以漫无目发的。

可的逃离就是逃离~它包裹着一个残酷的标志~包就是逃~哪里都就可以~做什么都行。

门罗小说集《逃离》主题解读

门罗小说集《逃离》主题解读

门罗小说集《逃离》主题解读无所遁逃——门罗小说集《逃离》主题解读Nowhere to Escape---an Analysis on the Theme of Munro’s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Runaway摘要: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通过短篇小说集《逃离》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生活经历的描述,向读者揭示了她们面对生活诸多无奈时内心的挣扎、彷徨、逃离、无奈与回归之情,使读者在心灵上产生极大震撼,在震撼之余产生深思。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女性命运;逃离;无所遁逃Abstract: Alice Munro, a Canadian female writer, revealed the women’s feeling of struggling, hesitating, fleeing, frustrating and returning when facing many helpless conditions in life by depicting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women, which could shock the readers greatly and make them ponder.Key words: Alice Munro, women’s fate, runaway, nowhere to escape一、引言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当代的“契科夫”。

她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其生活所在地--安大略省的一个小镇,以小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为原型,创作出一篇又一篇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

门罗的作品重点将女性作为其主要创作对象,通过对这些女性在人生特殊时期—恋爱、死亡、重逢等时期的行为表现,突出反映了平凡女性在爱情、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真实生存状态,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既复杂又微妙的关系,细腻刻画出女性内心世界的欲望和期盼,挣扎和无奈。

《逃离》读后感_应用文作文_5

《逃离》读后感_应用文作文_5

《逃离》读后感看艾丽丝·门罗的书,我忍不住学着作者往后看、再往内看,但很惭愧,到现在,我的眼睛一直还盯在当下,过去的种种痕迹,带进我生活中的影响,我还没有琢磨过,或者它们一直萦绕在我身边,如家乡的冬雾,只不过未发觉而已。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农家姑娘,她的小说世界永远站立在那里;早年,她曾搬到温哥华,再婚后,她一直居住在离家不远的小城。

荒芜、冷僻的大自然,常年稳定在她心头累积,她不写其他地方,也不写其他族群,她只写小镇姑娘。

“总之,个人的命运还不是最最重要的。

吸引她的——实际上是迷惑住她的——是在前寒武纪岩石层峦叠嶂的遮蔽后所寻见的那种极端冷漠、重复、漫不经心以及对和谐的轻蔑。

”《机缘》里,作家借女主人公的眼睛,写出了她对自然的眩惑。

而这种目测,回头过来,将冷漠、重复、漫不经心和对和谐的轻蔑,慢慢印刻成她的人的灵魂上。

连续看了2遍《逃离》,始终却无法描摹出内心准确的感受。

这句话,倒不知道从哪里一直触动了我。

我也笃信,人的某种本质和自然的本质,在这点上,类似,并异常吸引我。

门罗的女人们,有着她所描写的岩石一样的秉性——冷漠、重复、漫不经心以及对和谐的轻蔑;她通常描写一群受了教育,再回归到原始状态的女人,简单地说,有点波希米亚味。

门罗的复杂性或丰富性在于,她精准地描绘了女人在失败的爱、生活面前,在即将堕入或澄明的关键点,那种茫然不自知,却又为性格所推动的情致。

叙述者总是形而上、忧郁的、带着远离自己生活的讽刺态度,来描述人生重大的坍塌时刻。

这些瞬间,出逃、或者错过,永远没有情节的直线推进;门罗擅长用各种文学技巧,来打岔,干净、简洁地,为那些当事人不曾了解的视角留下足够的空隙。

有呼吸的空隙。

这是门罗短篇小说里,最优美的一手。

在我看来,这种空隙,人生经验的断层、信息量的突然丢失,不是悬疑、侦探小说里那种包袱,而是一个对人生挫败有体会的小说者的经验,或态度。

看过门罗的经历,早年丧母,家穷,大学未毕业,早早结婚,生育3子,然后离婚,有情人,再婚,成为祖母。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奖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当时,各家书店都将《逃离》一书视作热门畅销书。

影姐姐送给我时,我并未认真读完,而在这三月似六月、已然炎热的午后,我重新拿起这本书翻阅,却感受到了它动人心弦的魅力,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吧。

书中描绘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如环湖的乡村土路、飞速行驶在无人高架路上的汽车、老旅馆的酒吧等。

格雷斯,那个即将谈婚论嫁的女子,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尼尔出逃了一个下午。

感恩节的午后,一家人在湖边的家中聚餐,格雷斯的脚意外受伤,虽然无需去医院治疗,但尼尔还是开车送她去打针。

在这个过程中,偶然的邂逅散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两人心照不宣地不想回家,这种默许是自然而然的,而莫里的权利和尼尔妻子的权利都被抛诸脑后。

“她不习惯坐在盖子开开的敞篷车里。

风灌满了她的眼睛,控制着她的头发。

那就给了她一种幻觉,似乎一直都是用着同一种速度在迅疾飞行并不疯狂,反而奇迹似的十分安详。

”格雷斯并不在意尼尔将她带到那个破烂不堪的地方,因为此时此刻,他们彼此需要。

车速极快,以至于他们必须高声尖叫才能听见对方说话,但在这一瞬间,语言似乎已经变得多余。

“在这儿,他们像是处在世界的巅峰,至少是巅峰之一吧。

四边的田野都在向低处倾斜,树木只能看到上端,因为它们都长在比较低洼之处。

”他们身处巅峰,是灵性的巅峰。

在这一刻,他们相互陪伴,开始了解彼此。

格雷斯甚至觉得,如果和莫里结婚,那将是对他的背叛,而与尼尔一起坐车出游却并非如此。

敞篷车飞速行驶,带着薄荷味的酒精气味,带来一种清凉的感觉。

这种无法预知、无从招架的瞬间,或许就是那惊鸿一瞥的感慨,是深切而不渝的短暂永恒。

“他轻轻的握着,那是一种伙伴式的感情。

”这是一只想伸出又收回的手,是属灵的爱,是最大的爱。

这一刻的交汇,即使稍纵即逝,也成为了永恒。

“因为你让我教你开车,这让我神经松弛了下来。

”当车行至树林深处,尼尔将车拐进一条巷子,在一座砖房前停下,独自去找私酒贩子买威士忌。

门罗《机缘》三部曲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门罗《机缘》三部曲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23, 11(2), 159-165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wls https:///10.12677/wls.2023.112028门罗《机缘》三部曲的文学伦理学解读刘佳彦,康有金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2年12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6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7日摘要 《机缘》三部曲是加拿大当代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逃离》中的三连篇,它讲述了女主人公朱丽叶从前途不可限量的古典文学在读博士沦落至无依无靠的单亲母亲的故事。

朱丽叶何以沦落至此?究其原因,其悲惨的一生不过是一场伦理的悲剧。

朱丽叶在当时的社会伦理环境以及家庭伦理环境的影响下做出了放弃学业的伦理选择,甘于从女博士沦为他人情妇,而其对自身伦理身份的误认又让她逼走了唯一的女儿,从而导致其晚景凄凉。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试图解析门罗笔下的小镇女性朱丽叶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并深入分析其轻率的伦理选择以及误认的伦理身份对其悲剧性命运的影响。

关键词《机缘》三部曲,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身份A Study of Alice Munro’s “Chance” Tri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Jiayan Liu, Youjin Ka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Dec. 5th , 2022; accepted: Apr. 16th , 2023; published: Apr. 27th , 2023AbstractThe three consecutive stories “Chance” “Soon” and “Silence” are selected from the short story col-lection Runaway written by contemporary Canadian writer Alice Munro. It tells the story of Juliet’s life from a promising doctorate in classical literature to a single mother. Why does Juliet end up here? The reason is that her miserable life is nothing but an ethical tragedy. Under the influence of刘佳彦,康有金the social et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family ethic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Juliet made the ethical choice to give up her studies, and was willing to become the mistress of others. And the mi-sidentification of her own ethical identity made her drive away her only daughter. Using the me-thod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ethical dilemmas faced by Ju-liet in a specific ethical environment,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her reckless ethical choice and misidentified ethical identity on her tragic fate.KeywordsThe Trilogy of “Chance”, Ethical Environment, Ethical Choice, Ethical Identity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机缘》《匆匆》和《沉寂》选自门罗短篇小说集《逃离》中的三连篇。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1爱丽丝门罗的作品集来到我家的书架上完全是由于她得了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她。

是某个对我闺女怀有青春期骚动的小子几乎在诺奖公布的第一时间弄来了这本书。

算得上时髦又风雅的礼物,女儿看上去很喜欢,而我不像小丫头那样性急,我得看完它再说。

憋了半年后才读它是出于反潮流的情绪,真正的文学和新鲜度无关,相反,经得起时间筛选的才是好书。

昨天看完了第一篇《逃离》,有点失望。

稍后发现错在我自己,由于诺贝尔的光环,我把它设想成一顿大餐,结果很清淡。

清淡不见得就不是美食,扉页上也说了,平凡和僻静是门罗的写作风格。

是诺贝尔奖要引领低糖低脂的时尚口味,是那些评委总是喜欢另辟创意,比方:他们可以把反贼和忠良放在同一个获奖台上。

一点也不像春晚那么死板,换了谁当导演都是一成不变的姹紫嫣红。

先得把情节提炼出来,看别人写读后感全是这样的,我以前老是把这个程序省略。

卡拉和克拉克是一对穷夫妻,在一个好似是旅游景点的地方经营了一个马场。

这个夏天因为连日阴郁,暑期里的生意有点惨淡,连家里的宠物山羊也不恰时宜地玩起了失踪。

反正一切都糟透了,夫妻俩的坏情绪像潮湿空气里的霉斑一样滋长。

丈夫克拉克逼着妻子卡拉去敲诈有钱的邻居,一肚子怨气的卡拉反倒在好管闲事的邻居帮助下起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在逃跑的长途车上卡拉想起了自己更早一次逃离经历‐‐几年前她不顾一切的跟克拉克私奔。

回忆让卡拉从逃脱的兴奋转向前途迷茫的恐惧,然后她回家了。

天气晴朗了,明媚阳光下的马场似乎还是那么忙碌和美好。

然而邻居的来信无意中揭示了卡拉钟爱的山羊是被克拉克谋害了,可能这小气的男人在吃山羊的醋。

刺痛卡拉的尖刺依旧存在,不过,现在她选择了忍受。

要是我的理解力偏差不是太大的话,小说内容概况就是这样。

其实,这算得上是个好故事,细节的处理上十分精致,例如:卡拉杜撰性的骚扰事件取悦丈夫,卡拉突然而起又突然熄灭的逃跑念头,克拉克去邻居那里兴师问罪时山羊突然出现造成的效果。

《逃离》读书有感

《逃离》读书有感

《逃离》读书有感在爱丽丝·门罗的笔下,这本短篇小说集的 8 个故事中,一个个想要逃离现实境况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她们的逃离,或是为了摆脱暴力,或是为了追求真爱,或是为了寻找自我……然而,她们的逃离之路却充满了坎坷和无奈。

《逃离》中的卡拉,想要离开有暴力倾向的老公,在朋友贾米森太太的帮助下,她只离开小镇几小时,便失悔当晚回转家里,回到了老公身边,还“出卖”了朋友。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逃遁,也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机缘》中的朱丽叶,20 出头的她抛开一切,投奔了一位火车上偶遇的中年乡间男子,没有婚姻。

她抓住了这个机缘,也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接下来,在《匆匆》中,朱丽叶回到父母身边,回到少年时代的小镇,处在父亲、母亲与女帮佣艾琳的夹缝中,不知道如何将一切放回原处。

而在《沉寂》中,朱丽叶的女儿佩内洛普已经长大成人,与妈妈相依为命,却在某一天突然离开,消失于朱丽叶的世界,这成了朱丽叶生生的疼痛。

这是三个有联系的故事,它们展现了朱丽叶在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挣扎。

《激情》也是一个关于离开的故事。

格雷斯与未婚夫及家人相处甚安,却在某一天下午同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

她心甘情愿与未婚夫错爱,也因此断开了与旧有的联系。

《侵犯》的构思非常巧妙。

医生夫妇领养了一个孩子,然而,孩子的妈妈德尔芬却找上门来,以各种理由接近这个孩子,甚至暗示她是被领养的。

她的行为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也让医生夫妇的世界变得不再平静。

但结果却是,医生夫妇领养的孩子已经意外死亡,现在的女孩是夫妇俩亲生的女儿,只是被德尔芬错误理解。

一时间,她的世界坍毁了。

这是一个充满了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播弄》描述了喜爱看戏剧的护士若冰。

年轻时,她因为丢失钱包而在另一个城市邂逅了一个令她心动的男人,两人相约一年后重逢。

在若冰心里,千呼万唤约定的日子终于来临,然而,当她再次回到那个地点时,却只看到那男人一言不发挥手让她离开。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哲学思考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哲学思考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哲学思考黄欢【摘要】《逃离》作为艾丽丝·门罗著名的短篇小说,作者借助卡拉的命运劫数、情感历程以及痛苦经历,以神来之笔,一步步将女主人公数次逃离的故事展现到我们眼前.尽管“逃离”作为人们躲避命运捉弄的一种生存本能,但即便能够暂时挣脱命运的现时“囚笼”,无论下一次你遇见的是谁,也不过是由一个“囚笼”逃向另一个“囚笼”,囚禁方式改变了而已,从而让我们捕捉到这样的哲学思想:与其“逃离”躲避,不如“归来”抗争.【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3)006【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艾丽丝·门罗;“逃离”;哲学思考【作者】黄欢【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1.074艾丽丝·门罗作为一位屈指可数的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展示了极高的文学修养和鞭辟入里的哲学思想。

而她的短篇小说集《逃离》在世界文坛极具影响力,斩获了英语当代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国际奖。

她的作品主题多以现代女性自我成长为主,围绕女性的情感经历、婚姻状况以及现实生活等各个层面展开,可谓笔风细腻而朴素,情感深沉而真挚。

一、“逃离”,不过是一种躲避现实的生存本能门罗在短篇集《逃离》中,具体叙述了八个有关“逃离”的故事,通篇把第一主人公设定为极其普通的一群小镇女人,通过细腻深刻的笔触,刻画出一种惊人相似的逃离命运模板,为广大读者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平凡的西方女性世界,让人感受颇深,尤其令笔者陡增义愤而为之动容的是其中同名小说《逃离》。

小说章节精雕细琢,节奏时而不急不慢,时而急流直下,峰回路转,扯住读者的思绪一起漫游于女主人公卡拉起伏跌宕的情感变数以及生活际遇当中。

十八岁青春懵懂的卡拉偶遇克拉克,本应赴大学进行兽医学深造的她,却与中学尚未毕业的这个男生双双坠入爱河,自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对这种“不着调”的恋爱,卡拉的双亲自然是坚决反对的,继父甚至谩骂克拉克是“盲流”,而卡拉主意已定,便毅然选择与克拉克“逃离”在私奔的路上。

门罗作品《逃离》读后感作文-读后感-高一

门罗作品《逃离》读后感作文-读后感-高一

门罗作品《逃离》读后感作文-读后感-高一门罗作品《逃离》读后感作文-读后感-高一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门罗作品《逃离》读后感作文-读后感-高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想当然地觉得《逃离》是一本长篇小说,因为中短篇小说集在国内难获出版,更不被普遍患有长篇小说迷狂症的读者青睐,《逃离》的出版方也在淡化它的中篇小说集形象,事实上,《逃离》由八个略长的中篇小说组成,其中三个是连贯的,但艾丽丝·门罗的小说,每一篇,都足以当做长篇小说来读。

用阅读感觉来划分,中短篇小说可以粗略地、武断地分为两种,一种像核桃、玻璃球,但求畅快、戏剧化,主张精巧和俏皮,发展到极端,就是欧·亨利和星新一,为了这一段故事不顾一切,倾家荡产地盛装上演,刻意破坏人生的肌理,罔顾人生的开放性,我们受这种小说熏陶多年,以至于形成了阅读上的恶习。

另一种中短篇,像截了一段大河,却不是物理上的那种截断——那种竭泽而渔的截断,而是心理上的,为观看的方便而截的,前因后果都潜藏着,丰沛奔涌也照旧,甚至比看到整条河流更为浩荡。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属于后一种,她笔致绵密,气息醇厚平静,从不因为写小说而人为破坏生活的肌体,刻意制造落差。

这还不是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全部魅力所在,她的小说还体现着她的一种努力——恢复小说的神秘性,她远离了当代小说那种锐利但却琐碎的、简约但却留白过多的、克制到寡情的作风,让小说重新成为混沌的、朦胧的、多解的、磅礴的、雾气缭绕的、根系繁多的,所以,她会被视为契科夫的传人,但这也增加了她的小说在被领略时的'难度,她37岁时才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好荫凉之舞》,多年来获奖无数,却始终呈现出一种沉潜之姿。

《逃离》可以当做一个豁口,让我们向她的那个世界投以一窥。

八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且都生活在加拿大小镇上,她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是当代小说中失落已久的,农活、甜点、清汤寡水的日常交际、万语千言的日记和书信;她们目光所及处的风景,也是我们久久不曾领略的,枫树、野菊花、落雨的下午、地毯上的线条;她们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也多半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谓的“由自然之力造成的死亡”(death by natur e),死于海难,或者恶劣的天气,这一切是极具加拿大气质的,提示着作者的地域属性和文化身份。

爱丽丝·门罗《逃离·播弄》的象征三部曲分析

爱丽丝·门罗《逃离·播弄》的象征三部曲分析

爱丽丝门罗《逃离播弄》的象征三部曲分析
于建东;陈燕如;高巍
【期刊名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17)1
【摘要】通过象征主义分析爱丽丝·门罗《逃离·播弄》可解读为三个方面的象征:莎士比亚戏剧为邂逅爱情的象征;黑天鹅为另类爱情的象征;绿裙子为爱情破灭的象征.同时,象征主人公若冰的爱情三部曲:邂逅、另类、悲剧--一个难以逃脱命运播弄的过程.
【总页数】4页(P100-103)
【作者】于建东;陈燕如;高巍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22;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逃离的原因--分析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J], 王艺澄
2.门罗小说“逃离”主题的哲学思考——以《逃离》《机缘》三部曲为主要对象[J], 杜慧敏
3.多视角看爱丽丝·门罗小说的文体特征--以门罗短篇小说《逃离》为例 [J], 尉艳英
4.逃无可逃的人生困境——爱丽丝·门罗《逃离》的叙事分析 [J], 杨芳
5.逃无可逃的人生困境——爱丽丝·门罗《逃离》的叙事分析 [J], 杨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有幸读到几位文学圈人士联袂推荐的作品,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

当时是 2009 年,很少有读者热衷于阅读门罗的作品,更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她会在多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当然,门罗本人也未曾料到这一殊荣。

当获奖的喜讯传来,国内媒体的报章无论是采用“为什么不是爱丽丝·门罗”还是“为什么是爱丽丝·门罗”的标题,其结论只有一个:82 岁的老太太获此大奖实至名归。

实际上,文学奖项仅仅代表了评委和一部分读者的意见。

获奖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大师之作,而那些陪跑的作品也未必不是杰出之作。

门罗的短篇小说数量颇丰,而《逃离》是迄今为止收录较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集。

重读此书,我认为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它是过于轻佻的,而“独特”一词更能准确地描绘我对它的感受。

女作家描写女性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像门罗这样的作家,其小说中的绝大部分主人公都是女性,且她们几乎都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性格坚毅,而这些人物形象又各不相同,要达到如此境界实属不易。

在《激情》中,格雷斯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曾经有宣传语这样写道:“这么说吧,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婚姻,那么多爱情维持着,就是因为那个叫尼尔的家伙还没出场。

”没错,格雷斯是一家餐厅的侍者,一个叫莫里的大学生与她交往,意图与她步入婚姻殿堂。

然而,莫里的哥哥尼尔出场后,无需过多的交集,尼尔就开车将格雷斯带到一处旅馆休息。

门罗向来擅长描写男女之间情感的克制,两人仅仅只是十指相扣。

然而,格雷斯内心的波动已经清晰地展现出来,“她似乎感觉他的舌头正在她自己的皮肤上游走,就如欲望在跳舞,‘教堂也不总是安全’。

”门罗对女性内心细致的描写并非为了描写而描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自我审视,而这种智慧源于生活,与贫富无关。

在小说的结尾,格雷斯向莫里坦白是她自愿跟尼尔走的。

门罗通过格雷斯的形象表达了她所期望的女性形象:勇敢面对,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做生活的逃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罗小说“逃离”主题的哲学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作者简介:杜慧敏(1977—),女,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①《机缘》(chance )、《匆匆》(soon )、《沉寂》(silence )三篇有明显的“三部曲”性质。

这对于以“短篇小说”著称的门罗并不常见。

可以说,这三部作品寄托了她长篇创作的梦想。

这四篇作品的引文,本文全部采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李文俊的译本(2014)。

——以《逃离》《机缘》三部曲为主要对象①(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上海201701)杜慧敏摘要:门罗小说的“逃离”主题不是概念性的,有和我们自身相通的深奥。

它与加缪的“荒谬”有交集,但主要源自门罗自己的生活而非哲思;这一主题所凝聚的现代人的痛苦具有古希腊文学的深刻背景,且唯能从后者中获得慰藉;对“逃离”的高度关注是作家对“逃离”人施以悲悯的方式。

门罗小说内部的“作品存在”借助加缪、柏拉图等人的哲学作品得以敞开。

关键词:门罗;“逃离”主题;哲学思考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8)02-0156-06“逃离”(run away )是作家门罗(Alice Munro ,1931—)最显著的标签,也是门罗作品最经典的“紧张时刻”。

门罗认为,长篇小说隐喻着一种连贯性,然而在真实的生活中这种连贯性是不存在的,人们从一种经历到另一种经历,彼此往往是不相干的。

门罗本人的哲学观强调生活的碎片性与含混性,而不是什么整体性和绝对性。

以短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她感觉更容易聚焦人生“经历的紧张时刻”。

[1](p202)门罗的很多作品在内核中都裹挟着这一主题,比如《漂流到日本》,比如《火车》等等,尽管各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而短篇小说《逃离》(run away )以及同名作品集中紧随其后的《机缘》(chance )、《匆匆》(soon )、《沉寂》(silence )三部作品,则是这一主题或者说“紧张时刻”最主要的“生死场”。

一、“逃离”是什么——《局外人》的“荒谬”?对应同一主题,《逃离》与《机缘》三部曲在人物、情节上形成了隐秘的整体互补关系,它们内在地是一体。

前者正面聚焦了“逃离”这一门罗所谓人生“经历的紧张时刻”——卡拉离家出走了,相对于《机缘》三部曲来说这只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片段”;促成这一片段的那些丰富的过去和未来的信息,被门罗提炼为浓缩的背景。

后者是对《逃离》“聚焦片段”和“浓缩背景”的细化和展开,原来因“紧张”而凝聚成的“点”在时间中得以延展开来。

《机缘》三部曲的主要角色上下代际相连,以“女儿”朱丽叶为核心,涉及祖孙三代人的故事,其中《机缘》讲的是朱丽叶与埃里克的相遇,对应于卡拉与丈夫的相遇;《匆匆》写朱丽叶的回归,对应于卡拉与父母的关系;《沉寂》写朱丽叶的女儿佩内洛普的离去,表征“逃离”在未来的重复。

在这个三部曲中,“片段”被推向时间和人之历史,从偶然推向某··156种不得不然,是更具时间性、历史性的哲理思考和呈现。

“逃离”亦由此成为门罗作品的(而非其他人的)专属。

什么是门罗所谓的“逃离”(run away)呢?从短篇小说《逃离》我们能够看到,它是女人从原来生活轨迹的突然抽离。

如果把《逃离》、“三部曲”同其他相关文本一起来看,那么“原来生活轨迹”的各种表现可以概括为两种——逃离于父母抑或逃离于爱人。

无论哪一种,都是从前不可忍受的生活的突然终结,和一种新生活的突然开始。

门罗拈出人生的这一根哽咽在喉的“鱼骨”,当然不是图一时之快。

她的故事里同时隐约呈现着对从前之“不可忍受”的怀疑与谅解,对新生活“前途迷茫”(《逃离》,卡拉语)的犹疑。

也许若干年后时过境迁,不可忍受的会变成让人渴望和内疚的,追求的会变成追悔的,但时间只会继续向前、永不逆转。

这是门罗“逃离”让人怦然心痛之处。

乍看起来,门罗本人哲学观强调的生活“碎片性与含混性”、从一种经历到另一种经历的彼此不相干都与加缪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中的态度非常相似。

难道门罗之“逃离”也是因为加缪所谓的人“遭遇了荒谬”而出离生活么?但是,如果这个回答是坦诚的,如果这个回答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心灵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空无(vide)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日常连续的行为中断了,而心灵徒劳地寻求重新连接这些行为的纽带——那么,它就被看作是荒谬的最初信号。

有时,诸种背景崩溃了。

……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沿循这条道路。

一旦某一天,“为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一切就从这带点惊奇味道的厌倦开始了。

“开始”是至关重要的。

……随后的活动就是无意识地重新套上枷锁,或者就是最后的觉醒。

觉醒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产生结果:自杀或是恢复旧态。

[2](p15)这些话仿佛专门为门罗那些活生生的“逃离”人的内心和行动做哲学上的剖析。

显然,在决定出逃的那一刻,他们的“诸种背景崩溃了”。

在那个“紧张时刻”,卡拉说:“我再也受不了了。

”……他什么时候都冲着她发火。

就像是心里有多恨她似的。

她不管做什么都是做得不对的,不管说什么都是说错的。

跟他一起过真要把她逼疯了。

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已经疯了。

有时候又觉得是他疯了。

……“出走吗?如果办得到的话我早就这样做了。

”卡拉又呜咽起来了,“只要可能,我会付出一切代价这么做的。

可是不行啊。

我没有钱。

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投奔。

”(《逃离》)不过出逃到半途,冷静下来的卡拉还是又回到了丈夫克拉克身边,也就是加缪所说的“恢复旧态”。

此时她已经没有能量像从前决然离开父母那样,再一次因为“厌倦”而切换自己人生的场景。

小说这里内心挣扎的描写精彩至极。

然而《逃离》讲的绝不止卡拉一人,在年轻的卡拉背后还有一生从未尝试过逃离行动的贾米森太太,小说悄悄用她自己的名字“西尔维娅”来暗示她被“贾米森太太”遮蔽了的独立人身份。

卡拉的爆发也唤起了西尔维娅内心长久以来“逃离”丈夫的渴望。

这篇小说的深邃之处还在于,“逃离”更投射到时间上。

每每看到门罗的这些不同的女性角色为“逃离”所苦,她们都选择了离开而不是在“背景”已经“崩溃”后意识纵身跳跃到“永恒”。

我们不禁要追问,加缪所主张的“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2](p75)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效,虽然那在论说唐·璜时是完全说得通且令人震撼的。

而且在《西西弗的神话》的语境下,“逃离”——“我相信,我能选择成为这个而不是什么别的”[2](p72)——是冷静勇敢地直面了、反抗了世界的荒谬,保持“旧态”则是屈从。

在这方面,我们又看到两者的矛盾性。

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

他就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

这种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荒谬感。

[2](p6)加缪所谓的“荒谬感”是这样构成的,这也是他的小说《局外人》所传递的荒谬感,默尔索断绝的正是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希望。

再来看门罗,她的主人公从未离开自己的“舞台”,《匆匆》中的朱丽叶从未失去对过去家乡的记忆,父母亲和家乡小镇对她来说是沉痛的;她也没有丧失对未来世界的希望,佩内洛普血脉的延续就是象征。

所以她既自己犯下过错,为父母亲的生老病死而揪心,也承受女儿离家出走的痛苦。

仿佛这些,··157才可能是生活背景不“崩溃”的保证。

在“逃离”的世界里,“活得最多”并非真的如演员告别他的角色那样,可以那么悲壮而义无反顾,每一种经历之间的切换都是不得不然。

在“荒谬”面前,加缪提出了两条路:不顾一切地去希望,或者,自愿去死。

当然他也疑惑:“生活的荒谬性是否就迫使人们通过希望、或通过自杀来逃避它呢?”[2](p9)门罗的那些主人公,她们既没有用不顾一切地希望来自欺欺人,也不会选择自杀,而是承受着必然要承受的,接纳生活的本然,当然“生活从来就不是容易的”。

这样活着绝非《局外人》“习惯”二字所能打发掉,除非你把爱也看作一种习惯,里边有更简单也更深刻的东西。

《西西弗的神话》开篇引用了平达(Pindare)《颂歌》的一句话:“我的灵魂并不追求永恒的生命,而是要穷尽可能地领域”。

门罗的“逃离”,显然并非灵魂自己要“穷尽可能地领域”,她们的主动性中充满被动,不得不出逃。

最大的不同还在于,门罗那些围绕“逃离”展开的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毫无荒谬感的“局内人”,真实无比。

“逃离”的行动,貌似主人公主观意志选择的结果,而从更深远或者说更高的层面来看,实实在在是宿命的一部分。

甚至,正是有了避无可避的“逃离”,人之命运才显出其不可思议的莫测和威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逃离》及《机缘》三部曲是门罗的巅峰之作毫不夸张。

门罗的“逃离”与加缪的“荒谬”,初看相似,实则有异。

但无论如何,他们所表达的东西是有交集的,只是加缪的“荒谬”更具形而上的哲学意义而直接刺激于“意识”;门罗的“逃离”则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而非哲思。

这很像维特根斯坦在谈及基督教时所陈述的那种分别:基督教不是一种学说,我的意思是,它不是一种关于人的灵魂中出现什么和将会出现什么的理论,而只是对人们生活中事实上发生的某些事情的一种描述。

因为“原罪意识”是一种真实的事件,绝望和通过信仰的拯救也是如此。

谈论这类事情的人(例如,布尼安),只不过是描述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而不管别人对此会怎样说。

[3](p114)门罗也“只是对人们生活中事实上发生的某些事情的一种描述”,她的作品属于平凡的普通人,但也正因为如此,属于每一个人。

二、“逃离”的苦痛和慰藉——“佩内洛普”“弗洛拉”与《会饮》她的父母亲后来搬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去了。

他们不喜欢卡拉。

他们连她是死是活都不想知道。

(《逃离》)同《逃离》中卡拉与父母的关系相比,《匆匆》里的朱丽叶无论如何要幸运得多,也可以把朱丽叶这次得以返乡看作是对卡拉的某种补偿,毕竟最终“她把一切都放回到原处”。

当然,朱丽叶并非一开始就在心理上接纳这种“幸运”,我不明白自己来这里是干什么的,我根本就不应该来,我现在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

(《匆匆》)这是朱丽叶带着一岁的女儿佩内洛普返回家乡小镇时的心里话。

面对并未因“逃离”而中断的过去,她不但精神上无法适应,连身体都在抗拒。

“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到底哪里才是自己的家呢,哪里才是真正的家呢,还是那个父母亲生活的地方么?可是当初去鲸鱼湾探望埃里克“碰运气”的时候,甚至是怀孕三个月看到《我与村庄》那幅画的时候,朱丽叶都不曾想见到现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况,精通古希腊文学的她给女儿取了一个象征着“漂泊与回归”的名字“佩内洛普”——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主人公奥德修斯妻子的名字。

然而,对于卑微的平凡人来说,“逃离”后真正的身心回归又是多么的不可企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