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法律思维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作用
新闻评论实践心得体会
一、前言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新闻评论实践课程。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与实践,我对新闻评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谈谈新闻评论实践的心得体会。
二、新闻评论实践的意义1. 提高新闻素养新闻评论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提高公民的新闻素养。
通过新闻评论实践,我们能够学习到如何分析新闻事件,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
2. 培养批判性思维新闻评论要求作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问题,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锻炼写作能力新闻评论的写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
通过新闻评论实践,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增强社会责任感新闻评论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肩负着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的责任。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工作者肩负的社会责任,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新闻评论实践的心得体会1. 注重新闻事实的准确性新闻评论的基石是事实,只有基于事实的评论才有说服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写好新闻评论,首先要确保新闻事实的准确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搜集资料、分析事件时,要严谨、客观,避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2.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新闻评论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政治、经济、法律等。
在实践过程中,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评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这包括广泛涉猎各类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便在评论中更好地把握事件本质。
3. 培养批判性思维新闻评论要求作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问题,从多个角度看待事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关于知法懂法评论
关于知法懂法评论
知法懂法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它不仅关系到个人权益的维护,更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这个法治社会中,我们需要了解法律、尊重法律,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知法懂法的意义重大。
首先,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通过了解法律,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
同时,懂法也能让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更加理性地寻求法律途径解决,而不是采取过激行为。
其次,知法懂法有助于提高个人素养。
法律不仅规范了公民的行为,还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和精神价值。
学习法律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当然,要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并不容易。
由于法律条文繁多,内容深奥,许多人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系统学习、深入理解来掌握法律的真谛。
这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共同推动。
为了更好地普及法律知识,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法律教育的投入,将法律知识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媒体应积极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各类社会组织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
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自觉学习法律,不仅要了解基本法律知识,更要理解法律的内在逻辑和精神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知法懂法,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总之,知法懂法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法治社会所给予的自由和平等,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新闻评论800字范文
新闻评论800字范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评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参与讨论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闻评论不仅具有传递新闻的功能,更能够引发公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讨论。
接下来,我将对新闻评论这一形式进行800字的范文阐述。
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的阐述。
它强调的是围绕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讨论,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报道。
新闻评论既可以由媒体专家发表,也可以由普通读者撰写。
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读者,他们在新闻评论中都能够展示自己的独到观点和深入思考。
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促进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评论,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所涉及的背景和原因,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这样,公众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新闻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到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来。
新闻评论还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公众的判断力和辨别能力。
在新闻评论中,对于新闻事件的客观分析和深入挖掘是至关重要的。
新闻评论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事实和证据进行支撑。
只有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事实和背景进行准确了解和分析,才能够对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观点。
此外,新闻评论还要注意对不同观点的尊重和平衡。
一个优秀的新闻评论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够关注各方面的声音。
只有做到公正客观,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讨论。
然而,新闻评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人可以随意发表评论,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充斥其中。
这就需要媒体和相关平台加强管理,筛选和管理不良评论,确保评论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一些人借助新闻评论来进行人身攻击和造谣传谣,这严重扰乱了新闻事件的正常讨论和解决。
因此,需要加强对评论者的责任和法律监管,保证评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总之,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具有促进公众参与、思考和讨论的作用。
它能够引导公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并增强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新闻评论(第一讲)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演进
一、从“论说”到时评 时期:20世纪第一个10年 论说:集中于我国早期报纸中 特征:长篇大套,从头说起,没有针对新闻事件的明快判断 比如《万国公报》上文章《泥古变今论》“自有天地以来” 到20世纪初,以《时报》为标志的一批革新派报纸进行评论文体创新, 产生了被称为“时评”的,具有现代新闻评论形式特征的时事短语文 体。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思维特点和写作特点
一、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人在证途”关键不在技术在观念 据报道,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日前在长达3.8米的“人 在证途”画卷上,列出了中国人一生中的103种证件,引起 广泛关注。 应该说,曹志伟提交的“人在证途”图表,与海南省人大 代表邢诒川在海南“两会”上晒出的“行政审批长征图”, 有异曲同工之妙。某种程度上,相对于“行政审批长征图” 的悲催,“人在证途”更能引起共鸣,因为这与每一个人都 息息相关。 曹志伟所做的工作其实并不复杂,却点中办证难题的两个 要害。其一,“人在证途”点出办证之繁。这103个证件几 乎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
1.新闻评论主要表达的是主观性信息 2.新闻报道只应表达客观性信息 二、新闻评论的形式特征:追求观点的表达效率 新闻评论文体的效率性,体现在结构和语言中 1.结构上,评论将论点-最重要的判断句放在最前面 2.语言上,应传递尽可能多的确定性信息,而避免歧义、误 解、含糊、抽象等不确定性。
“装栏杆防近视”,洗洗睡吧 新学期开学,武汉新洲邾城街章林小学一(1)班42名留 守学生用上了新型防近视课桌椅。校长章建明介绍,这批桌 椅是由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为学生配备的,用以 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用眼习惯〃据《武汉晚报》) 这所学校采取的防治孩子视力下降的办法,被网友称为 “物理防治”,这或可起到一定的效果,让孩子读书、写作 业时候保持适当的距离,但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我国学生视力下降,课堂读书、写作业姿势不对,这是一 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学校实行“圈养教育”,回 家后依旧陷入“题海”之中,学生没有自由活动、锻炼放松 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新闻点评范文简短
新闻评论写作技巧1论点文章论点往往放在较醒目的地方,如标题、开头、结尾,用观点统帅材料。
构思:从材料出发,材料越多越好,通过对材料的调查研究,形成论点;表达:从论点出发,根据论点来选择、裁剪、组织材料;一般步骤简单叙述现象并提出疑问各方反应:政府,大众,媒体,学术界,事件起因者,事件受害者现阶段主流观点、立场和态度造成影响:大环境(道德,法制,社会,价值观,示范引导作用)得失(损失,收获,希望,教训,经验)现象的分析:直接原因分析,深度分析: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潜规则,国民性,制度,潜意识,限制因素,既得利益集团,发展历程,经验背景)。
分析角度:受害者立场,受惠者立场,不同的群体,情感立场,科学立场,法律角度,道德角度。
下结论:未雨绸缪,继往开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严厉打击,防患于未然,杜绝此类现场,道德扬颂,道德鞭挞,情绪渲染等。
新闻评论的几种具体结构形式1、论式: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按照引论、正论、结论来组织文章,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优点:逻辑上比较完整严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论式(点睛式结构):在小型言论中使用较多,分为两层意思。
前一层是关于基本事情的介绍,后一层是画龙点睛式的评论。
常常是叙事多于说理,其论述和结论往往连在一起。
优点:结构简单、灵活、生动、活泼3、波澜起伏式:新闻评论文章各层次间波澜起伏、正反结合的形式优点:比较吸引读者,可以避免论证中的片面性,把道理讲得比较透彻,常常是有疑问、迂回、变化。
4、递进式:主要使用在文章论证部分,按事物的逻辑联系来安排层次,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层层深入的关系,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优点:逻辑严密,论证性强5、并列式(平面展开):用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又互相紧密相连的论据(分论点)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这些论据(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
3种并列方式:并列事实;并列分析;逐项反驳优点:能扩宽论述的广度,有利于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条理清楚新闻评论的开头与结尾(一)开头:往往为下文定下基调,非常重要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踏破楚天浓雾,纵横江汉千里”1、类型:摆论点;摆材料;介绍写作缘由2、要点:(1)开门见山(2)新颖别致,吸引读者(3)简洁(二)结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类型:挽结收口,综合全文;点明结论,表明态度;深化主题,引人思考;鼓舞激励,发出号召2、要点紧扣主题,不要画蛇添足,简短有力,不落俗套论据的使用a、事实论据:丰富的事实,数据化论据,史实作为论据b、理论论据:名人观点,法律法规1、事实论据: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论点的事例,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以及一些统计数字等。
浅析主持人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评论语言
浅析主持人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评论语言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不断兴起,主持人在这些节目中成为了无法或缺的角色,而主持人的评论语言也成为了这些节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主持人在新闻评论节目中的评论语言既要准确有力,又要客观公正,这需要主持人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主持人应该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作为主持人的评论语言需要具备清晰明了的表达能力。
不论是简短的点评还是长篇深度分析,主持人的语言必须简洁明了,使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需要主持人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驾驭汉语的语言能力。
其次,主持人还需要具备掌握人性的能力。
比如,在一些社会敏感问题的评论中,主持人往往需要表现出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尊重的态度,同时让观众感受到主持人的人性化思维和亲和力。
此外,主持人在新闻评论节目中的评论语言还需要具备变化多样的特点。
有时候,主持人需要简洁明了的点评来概括一件事件的主要内容;有时候,主持人需要因地制宜地使用寓言故事和个人经历来具体说明某些观点或启示。
二、主持人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
只有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全面地解读和分析事件,制定适当的观点和命题,从而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思想倾向。
在不同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需要具备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
比如,在专注于财经的节目中,主持人需要熟练掌握金融、证券等方面的知识;在聚焦于社会问题的节目中,主持人需要了解大国家大政策的推进进程及局势的解读,熟悉一线的救援队伍、专家等具体的行动;在政治热点的节目中,主持人需要对国家法律法规,政治政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总之,在不同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都需要具备对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权威地分析并解读事件的本质。
三、主持人的语言地位因为主持人在新闻评论节目中扮演一个引导舆论舆情的角色,所以主持人的语言地位也是很高的。
法治思维含义
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它要求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从个体层面看,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办事原则。
它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遵循法律规则和原则,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判断和决策。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个人情感、利益等因素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看,法治思维落实为一种有序的社会生活方式。
它表现为一整套有关权利、义务、权力、职责的制度性安排,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在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应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国家层面看,法治思维体现为一种宏观的国家治理方略。
它要求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应遵循法律的原则和精神,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法治思维也强调国家应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来规范和引导社会的发展,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法治思维还是一种制度性思维。
它强调制度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建立起一整套成熟的可预期行为后果的制度,才能有效地抑制人际交往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社会秩序并增进这种秩序。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是现代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总之,法治思维是一种基于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的思维模式,它强调以法律为准绳来处理问题、推进工作、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
在现代社会中,树立和运用法治思维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评论考试
1.新闻学:大致包括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和交叉(跨学科)新闻学。
2.新闻评论:是以传播观点为目的的新闻传播行为,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关于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是应用新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既反映作者认识问题、把握新闻的能力,也反映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效表达观点的能力。
这样的能力,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也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3.新闻评论所满足的社会需求(价值):新闻评论表达作者特定的认识,对象是新闻事实,传播渠道为大众媒介。
新闻评论不仅是属于新闻的文体,更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新问题、新观点增多,人们可议论的内容在增多,新闻评论发展的驱动力增强,资源也日益丰富。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报纸言论版和互联网言论空间的发展,使新闻评论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局面。
4.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一个表达主观性信息新闻报道主要报道客观性信息。
语言表达的特点。
作品的内部关系:新闻报道的写作着眼于通过选择和组织材料,反映新闻事实的整体或者某一个局部、侧面。
新闻评论虽以客观事实作为认识的对象,但整个作品的核心却着眼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围绕这个任务建立结构,思想材料和写作素材之间本身并不具有时空上的客观联系。
具体表现为事实的连贯与思维的连贯。
5.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观点传播:评论主体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包括作者针对新闻事实说了什么,或者是对新闻事实本身的判断,或者是新闻事实所引发的一些认识。
新闻评论首先以新闻信息作为评论对象,但也有人们当下都在思考着的问题。
新闻评论传播的对象是新闻媒体的受众,往往与评论对象相关的同一群人。
人们阅读新闻报道,自然会对报道中设计的事实的意义、价值、相关性、可能性、矛盾性、冲突性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产生期待。
新闻评论就是满足这种期待的。
评论者要时刻敏锐地关注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关注其中的认识价值。
新闻性议程:包含一定的新闻信息,新闻事实作为评论对象或论据出现。
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基本修养和能力
新闻创新能力
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新闻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独特的视角: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新闻事件 创新思维:能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新闻报道 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创新手段进行新闻报道
汇报人:
写作能力:新 闻写作、评论 写作、编辑能
力
沟通能力:与 记者、编辑、 读者等沟通协
调
创新能力:新 闻选题、报道 方式、传播手
段等创新
法律意识:遵 守新闻法规, 保护新闻自由
和隐私权
编辑素养
专业素养:具备新闻学、 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知识
道德素养:坚守职业道德, 尊重事实,客观公正
法律素养:熟悉新闻法律 法规,遵守TS
01.
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基 本修养
02.
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基 本能力
政治素养
具备正确的政治 立场和观点
熟悉国家法律法 规和政策方针
关注国内外政治 动态和热点问题
具备良好的政治 敏感性和判断力
新闻素养
职业道德:公 正、客观、真
实、准确
专业知识:新 闻学、传播学、
社会学等
心理素养:具备良好的心 理素质,能够承受工作压 力
创新素养:具备创新思维, 能够挖掘新闻价值,提高 新闻质量
团队协作素养:具备良好 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 同事有效沟通和合作
法律素养
了解新闻法规: 熟悉新闻法规, 遵守新闻职业
道德
尊重版权:尊 重他人的知识 产权,避免侵
权行为
保护隐私:保 护新闻当事人 的隐私权,避 免泄露个人信
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发现新闻线索,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扎实的文字功底:能够准确、生动地描述新闻事件,表达观点 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浅析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引导
浅析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引导网络新闻评论是指网民对新闻事件或文章所发表的观点和看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素质的提高,网络新闻评论已成为网上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信息分享、话语权平等、互动性强、影响力大等方面,下面将对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浅析,并提出引导意见。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1. 信息分享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之一是信息分享。
网民可以通过网络新闻评论平台分享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看法,这使得网民可以更加全面、多元地了解一个事件的多方面信息,也可以通过他人的评论来补充和扩大自己的信息视野。
2. 话语权平等网络新闻评论的另一个特点是话语权平等。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报道往往是由专业记者撰写的,而网民只能通过读报、看新闻等渠道获取信息。
而网络新闻评论则打破了这一局面,任何人都可以在评论栏中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也增加了信息的多样性和公开性。
3. 互动性强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性也很强。
网民可以在评论栏中与他人进行互动,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回复、点赞或踩踏,也可以在评论栏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增进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使得网络新闻评论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互动平台。
4. 影响力大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也很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闻评论已成为了网上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公众的认识和理解。
一些热门事件或重大新闻的评论数量常常成千上万,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声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舆论的关注和讨论,对事态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引导意见针对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我们有以下引导意见:由于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之一是信息共享,因此在发表评论之前,需要对信息进行认真审核。
作为评论者,要切实负起对所发表言论的责任,不应散布虚假信息或不实言论,更不要散布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要尊重事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 尊重他人观点在发表评论的时候,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对不同的声音和看法要保持一种包容的态度,不应该对他人的评论进行辱骂和攻击,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以求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网络新闻评论。
道法新闻摘抄和评论
道法新闻摘抄和评论道法新闻摘抄和评论:协调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摘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
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经逐渐被道法的新思维所取代,该思维认为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发展的同时要优先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摘录并评论几则道法新闻,阐述协调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摘录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下,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这一理念的引入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引导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评论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给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树立了榜样。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提升了环境质量,又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定的决心,但是它为后代子孙留下了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美好家园,具有长远的意义。
摘录二:法律保护生态环境,落实企业责任近年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这些法规要求企业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法律也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措施,对环境破坏者进行严肃追责。
通过法律的力量,激励企业积极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评论二:法律的引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通过明确企业的责任和相应的处罚措施,法律能够激励企业更加积极地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法律执行不严格、处罚力度不够等。
因此,完善法律体系和加强执法力度仍然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摘录三:绿色金融助推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绿色金融越来越被重视,它通过将金融资本投向环境友好的产业和项目,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申论法治思维作文
申论法治思维作文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法治建设的推进力度,法治思维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为准绳,以法律为依据,倡导依法办事、依法行事的思维方式。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法治思维也必将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首先,法治思维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法治确保了社会秩序的运行,减少了人为干预和任意决策的可能。
法律作为公正的规则和准则,能够使社会关系更加规范化、有序化。
法治思维使人们更加注重遵守法律,在面对纠纷和矛盾时寻求法律解决途径,避免了以强权代替公平的现象发生。
只有遵守法律,才能让社会秩序得到良性循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其次,法治思维有利于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政府决策将更加透明、公正。
法治思维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充分吸纳各方意见,依法取证、依法决策,严格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
政府以法为依据,不再凭借个人意志或者临时决策,减少了随意性和武断性。
这种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决策方式,能够更好地保障公共利益,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此外,法治思维有助于提升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法治思维要求个人讲究守法自律,依法行事。
法律是社会公约的具体化,每个公民都应当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治意识。
培养人民的法治思维,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让每个人在法治环境中尽职尽责,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法治思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
坚持法治思维,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升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法治思维,广泛传播法治理念,共同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宣传部强化法治思维
宣传部强化法治思维首先,宣传部强化法治思维可以提高宣传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宣传部门在开展工作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宣传部门在宣传活动中应当注重法律合规性,遵循法律程序,不违反法律规定,以确保宣传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其次,宣传部强化法治思维可以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法治思维要求宣传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深入了解法律法规,掌握宣传工作的法律依据和范围。
通过深入研究法律,宣传部门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神和宗旨,将法律的原则和要求贯彻到宣传工作中,使宣传内容更加准确、有针对性,更好地达到宣传的目的。
第三,宣传部强化法治思维可以提高宣传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法治思维要求宣传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坚持公正、客观、中立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不歪曲事实,不误导公众。
宣传部门应当依法进行信息收集和传播,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虚假宣传和误导行为,为公众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增强公众对宣传工作的信任和认可。
第四,宣传部强化法治思维可以提高宣传工作的规划和管理能力。
法治思维要求宣传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注重规划和管理,依法进行宣传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执行。
宣传部门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宣传计划,确保宣传工作的有序进行。
同时,宣传部门还应当建立健全宣传工作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宣传活动的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和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宣传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宣传部强化法治思维可以增强宣传部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法治思维要求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依法行事。
通过强化法治思维,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提高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不违法乱纪,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宣传部强化法治思维对于宣传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针对性、有效性、公正性、客观性、规划和管理能力以及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栏目
任务名称: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栏目引言作为中国最大的官方媒体之一,人民日报一直以来都是时政新闻的重要传播平台。
除了传递政府的声音和政策信息之外,人民日报还设有新闻评论栏目,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时事新闻的深入解读和观点交流的空间。
本文将对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栏目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新闻评论栏目的作用与意义新闻评论栏目作为人民日报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1. 深入解读时事新闻新闻评论栏目可以对各类时事新闻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通过专业的观点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中获取更深层次的信息。
2. 提供观点交流的平台新闻评论栏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点交流的平台。
在这里,读者可以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意见,也可以与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这种互动交流的形式有助于激发思维和观点碰撞,促进民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3. 建立舆论导向作为官方媒体,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栏目在引导舆论方向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观点发表,人民日报可以对公众舆论产生一定的引导和影响,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新闻评论栏目的特点与要求新闻评论栏目在内容、语言和风格上有着一定的特点与要求。
1. 独立性与客观性新闻评论栏目应该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虽然人民日报是官方媒体,但评论栏目应该独立于新闻报道,为读者提供多元的观点和见解,力求客观公正地解读新闻事件。
2. 深入分析与观点把握新闻评论栏目需要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并准确把握其中的观点和逻辑关系。
在表达观点时,应该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以增强读者对文章的认同感。
3. 语言简练与思想深邃新闻评论栏目的语言应该简练明了,易于理解。
同时,文章的思想深邃,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对于重大时事事件,新闻评论栏目的文章应该尽量避免平庸化和浅薄化,做到有话可说、有说服力。
4. 不涉及敏感话题和词汇新闻评论栏目作为官方媒体的内容,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不涉及敏感话题和词汇,不发布有悖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全的观点和信息。
新闻事实筛选法律标准——从新闻侵权案例看新闻人应具备的法律思维
2021·2(上)《科技传播》80作者简介:饶纯武,高级记者,湖北日报。
黄闯,记者,随州日报。
新闻事实筛选法律标准——从新闻侵权案例看新闻人应具备的法律思维饶纯武,黄 闯摘 要 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新闻媒体肩负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责,新闻报道有时效性要求,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新闻报道是否构成侵权,既有保护与容忍,也有约束和规制。
文章运用新闻学与法学理论体系,结合近年来的新闻侵权例,试探讨新闻事实筛选法律标准。
关键词 新闻报道;事实筛选;法律标准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6-0080-03近年来,新闻侵权判例显示,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和隐私权时有发生。
人格权及其保护,在我国宪法、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均有明确规定。
新闻侵权,过错责任为通说,其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为:受害人举证媒体报道内容失实,媒体证明其报道内容真实。
对于诉讼的证明标准,我国刑事诉讼法要求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高度,民事诉讼也要求达到高度盖然性。
刑事案件定案的事实,由有侦查权的机关收集和调取,有法庭控辩交锋;民事案件中,双方当事人法庭上“对抗”可辨明是非;行政机关做出责令停产停业等处罚前,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这些均有利于查明事实。
媒体不是公安、法院、行政机关,记者亦非警察、法官、执法人员,记者获取新闻材料手段有限,加之新闻事件常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新闻报道时效性要求,新闻媒体具有舆论监督职能,报道偏差在所难免。
“法律不强人所难”,司法实践中,对新闻报道内容失实有一定容忍度。
然而,新闻失实常会侵害当事人的权利,给当事人带来损失,影响媒体公信力。
因此,对基本新闻素材的筛选、隐含观点的涵摄、发表意见或评论,心中均应有一根“法律红线”。
1 采访要求:“核”中求“实”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是司法活动追求的目标。
我国民法对新闻报道自由和公民舆论监督与人格权保护之间的冲突进行了平衡,构建了新闻媒体报道的侵权认定模式,提出了新闻报道不能失实以及新闻媒体有核实的义务,还明确了违反合理核实义务的六项认定因素:内容来源的可信度、对明显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内容的时限性、内容与公序良俗的关联性、受害人名誉受贬损的可能性、核实能力和核实成本,为此类案件提供了明确的裁判指引。
从法律的角度谈谈新闻稿件的真实性
从法律的角度谈谈新闻稿件的真实性祝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此道理在不断重复,媒体界为此也多方努力,作了许多规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新闻的真实性出问题的事例,还是时有发生。
这些错误的出现,给媒体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形成新闻官司,有损媒体的公信力。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笔者想就如何防范、减少和避免此类错误的再度发生,着重从法律的角度,谈一些看法。
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客观要求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的真实发生。
捏造、臆断、预测,以及所谓的“合理想象”、道听途说,都不是新闻事件的真实发生。
所以,用上述那些方法编造的稿件无一例外都是虚假新闻。
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认识和评价。
不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或偏离事实本质的结论,新闻报道也必然不能完全体现真实性原则。
由此可见,新闻真实有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忠实地反映外部事物,做到不走样,这是真实的基本要求;二是不单纯满足于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是善于在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基本趋势和主流,做到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的真实、准确、合法。
依法分析判断、妥善处置新闻线索是记者的基本功记者是媒体转播新闻的排头兵。
他们首先接触新闻线索,他们调查新闻事实,采写新闻稿件,所以,能否保证新闻真实,记者责任重大。
首先说一说新闻线索。
社会是一个庞杂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其中所包含的人和事更是形形色色。
每每遇到新闻线索,记者应首先判断其真伪,再判断该事件的新闻价值。
对于主动提供新闻线索的人,更要判断其动机。
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一概采信。
那些并不引起怀疑的人或者机关,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是最容易误导记者第一判断的。
因为非经审判机关终审认定的事实,还不能算板上钉钉(即使终审认定的事实都有变化的可能)。
诸如此类的现象,也有可能存在于其他政府机关、机构,他们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所涉及的事实,也许本不属于同一个机关主管,他们所提供的新闻线索不具备权威性或者终审认定性。
新闻评论中的论证
归纳论证的规律和本质
《批判的思考》
“当我们把已经发现的东西延伸到还未考察 的事情上,我们就是在进行归纳推理。‛
(《批判的思考》
瓜德罗普河早先在该地点发生洪水,使得该地再 次发生洪水的可能性更大,而不是更小。 许多相似性便得进一步的相似性可为可能。 归纳论证提供给我们一个方法,即把我们对某些 已知的事物的信念延伸到那些未知的事物上。
(64页)
严复解释演绎与归纳
今有一小儿,不知火之烫人也,今日见烛,手 触之而烂,明日又见炉,足践之而又烂。至于第 三次,无何地,见此炎炎而光、烘烘而热者,即 知其能伤人,而不敢触。且苟欲伤人,且举以触 之。此用内导之最浅者。其所得公例,便是火能 烫人一语。其所以举火伤物者,即是外导术。盖 外导术于意中皆有一例,次一案,二一断。火能 伤人是例,吾所持者是火是案,故必烫伤人是断。 合例、案、断三者,于是名学成一连珠。(《西学门
掌握新闻评 论中的逻辑, 关键在于辨 清新闻评论 论证的前提 与结论。
类比的: 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的 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 相同或相似。这是“从个别到个别”。
对演绎和归纳思维特点的描述
演绎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最 终是为了得出一个由逻辑词“因此” 引出的结论。
归纳则是将一组事实或思想归结 为同一类,并对其相似性作出表述 (或推理)。
新闻评论利用逻辑的两个层面
消极的层面:掌握逻辑的基本规律,以避 免无效的论证。 积极的层面:掌握各种逻辑推理方法,以 加强论证的力量。
逻辑方法的基本着眼点之一
辨识论证中什么是前提(即论据),什 么是结论(即论点)着眼于两点:
文章之内 文意的关 系:由什 么到什么。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的合法性要求.docx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的合法性要求新闻报道的合法性要求近年来,媒体依法报道的能力与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很不匹配,新闻违法、新闻侵权、新闻纠纷不断,对社会和谐、新闻界自身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媒体必须首先把信息生产纳入法律的框架之内,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依法治国方针的最好执行和最好宣传。
具体而言,媒体要树立法治思维,坚持合法报道,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同时要学会规避新闻风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既要规矩自己,又要保护自己,这是媒体必须严肃面对、亟待解决的课题。
新闻报道,从事实报道的本身来看,是一个结果;从新闻传播的运行来看,由信息源的获得,到采访写作,到出版,是一个过程,其中,采访、写作、是三个关键的环节。
不仅新闻报道的结果要合法,报道过程也要合法,这是各国新闻法规、职业准则的核心条款之一,也是采编人员自我保护的重要依据。
因此,依照法律规范报道结果,规范采、写、编的过程,是对媒体和从业者的基本要求。
采访的合法性要求采访的合法性要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获取信息手段的合法性,二是采访过程的合法性。
通过公平的手段或途径获取资料。
在采集消息、信息资料和图片时不允许使用不正当的手段,但针对一些个人、公司乃至政府部门隐瞒事情真相的情况(当然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除外),不少国家赋予记者可以使用非常手段获取有关材料的权利,但必须在报道中说明为什么采取这种非常手段。
记者不能受私利左右。
比如:不受贿,不接受报道对象的宴请,不接受与报道内容有关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差旅费及礼物,不能以报道为威胁手段恐吓、讹诈有关个人和机构,不得以是否报道为交换条件以获取利益,等等。
隐私权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公民个人的隐私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即禁止窃取、窃听、偷录、偷拍他人隐私,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披露或利用他人私生活秘密或实施其他损害个人隐私的行为。
按照法学学者张新宝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分类,记者在采访中要严禁越过以下行为界线: 1.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普法要有思维
普法要有思维
普法要有思维是指在推广普法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思维能力,不仅仅是简单传递法律知识,更要开展思维训练和引导,培养公民的法律思维能力。
首先,普法要有思维意味着要引导公民对法律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传统的普法方式往往是简单地告诉公民什么是禁止的、允许的,而缺少引导公民去理解法律背后的逻辑和原则。
通过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可以引导公民学习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思考法律问题,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普法要有思维还意味着要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同和尊重,法治思维则是指在具体问题中运用法律原则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通过让公民了解法律的背景和制定过程,以及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从而提高其遵纪守法和自我保护能力。
最后,普法要有思维还包括培养公民的法律风险意识和防患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式,使公民能够预见法律风险,并学习如何应对和预防法律纠纷。
这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避免因为缺乏法律思维而陷入法律困境。
综上所述,普法要有思维意味着在推广普法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公民的法律思维能力,引导公民进行法律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培养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以及培养法律风险意识和防患意识。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促进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文,以印证自己的敏握鲫。在这里,法律是思维向导,增强新闻 评论敏感;法律知识是武器库,随时可以提出来解决评论中涉及 的法律问题。 综合上述定义,笔者提出,所谓新闻评论的法学思维是,在
坚持理性和建设性的原则下,通过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在新闻
评论写作中理性地关注社会的权力、义务分配形式以及国家与 社会的各种制度构建,并富有法学的批判意识。这里批判意识和 建设性并不矛盾,批判性不是一味负面评价式的否定,而是辨 证、理性地看待事物,肯定合理方面,否定不合理的方面,在破中 有立,立中有破,因此也是一种建设性的思维方式,两者可以和 谐地结合在一起。
或者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以及因不幸事件、严
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也应或也可下半旗志哀。这项立法 反映了社会进步,无疑使我国的降半旗制度走上了民主化、规范 化的轨道。当时还是学生的郭光东发现,从“目前实践(1998年, 引者注)和人们的观念看,下半旗的对象还仅限于逝世的国家重 要领导人,其他几类对象尚未予以充分重视”。因此,郭光东撰写
2010年2月 (O.2。2010
(Cumulatively,NO.230)
简谈法律罂稚在薪甸评论写碑中的碑用
席孝春李兴亮
(四川遂宁广播电视大学,四川遂宁629000;t庆大.@,重庆400030)
喃
要】法律思维紧扣着法律规范进行的,其本质特征在
新闻评论学者马少华先生认为,—个写新闻评论的人,不大 可能掌握所有的法律条文,就像他不可能掌握其他所有知识一 样。新闻评论的认识与表达,也不可能是“法条+新闻”这么简单 的结构。关键在于评论者一方面又有法制基本精神的完整理解, 另一方面要有对我国法律整体结构、分类门径的掌握。前者提供 给评论者基本的敏感;后者使评论者能够迅速找到相关的法律
于“规范性”,同时,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的分析与探索也是法 律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法律思维对新闻评论的题 材选择、评论思路和前瞻性思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法律思;新闻评论;法规
新闻评论重在理性、建设性地发表评论者独立的观点、逻辑 思维和制度关照,因此备受评论者强调。近些年来,新闻评论逐 渐摆脱杂文的文风,充分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知识进行 富有逻辑性的公共表达,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评论的一大特色。 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新闻评论文本为例,分析对法律思维在新 闻评论写作的中的作用,并就教于方家。
评论指出,针对1998年3656名普通民众在洪灾中死难这样的
事件,“倘若今后再有我们不愿其发生的重大伤亡,请切记关注 《国旗法》的相关法条,以下半旗的仪式寄托全国人民的哀思,体 现国家对普通公民生命的珍重”。这篇评论针对—个重要的法律 问题,同时也体现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问题进行思考,发表后 产生了连续性影响。不少媒体转载,不少评论员也频繁提及这篇 文章。更重要的是,国旗“也为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 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而降变成了现实,2008年5 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 国哀悼日,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 深切哀悼。公告发出后仅几个小时,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发起集体 129
现法学意识、代表法学思维的,非法理学莫属”。
从两位学者的表述来看,就强调法律规范性来说,胡平仁的 法律思维表述基本等同于梁慧星教授的法律思维界定。但是,因 为胡平仁强调了法学思维乃是“关于法律本身的思考”,着力区 别其批判性思考的超越性,似乎显得与梁慧星教授的界定不一 致。但是粱文也说明,法律思考极其强调法律的正义性。而法律 的正义性,即指法律本身须符合社会正义,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 现社会正义。正义性是法律与其他行为规则,如技术规则的根本 区别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梁慧星教授的法律思维事实上包含 了胡仁平的两种概念。鉴于目前学界并不提倡那种只精于法律 条文的匠人思维,而是提倡法律人在法律事务性和理论上方面 的融汇,因此笔者在此不拟细分法律思维与法学思维的区别。而 且,本文从新闻评论写作的角度涉入这一问题,也就是更看重带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的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有不同的定义,参与讨论的学者较多,但目前尚没 有统一的看法。 梁慧星教授认为,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和法学教 授在内的“法律人”在讨论社会问题时,整个思维过程是围绕合 法不合法、法律有没有规定以及是怎样规定的来进行的,换言 之,这个思维过程是紧扣着法律规范进行的。这就是“法律人”的 思维模式,法律思维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规范性”。在这个意义 上,法律思维区别于其他思维模式的特征,就在于法律思维是规 范性的思维【1I。 而青年学者胡平仁认为,学者所谓法律思维,是一种以“法 律”为坐标和工具、按照法律观念和逻辑来理性地观察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第一,理性思维与感 性经验的相互校正;以合法与非法以及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 的分析为线索和重心;根据正当程序展开“交涉”;以求实的态度 凭借重构的事实决断;恪守法律规则的普遍性适用口。胡平仁还 认为,应该将法学思维和法律思维区别开来。法学思维侧重于 “关于法律的思考”。具体而言,法学思维以权利、权力、义务和责 任的分析与探索为核心;以批判性思考为主导;以实证性研究为 根底。根据这些特点,胡平仁认为“在现有的法学学科中,最能体
二、法律思维可以为新闻评论写作提供选题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即国家已经有明 文规定,但是由于行政部门没有积极推行,普通民众法律知识相 对欠缺,一些法律条文甚至重要的法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从而执行力也大受影响,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这时候新闻评论 有必要在法律条文的实施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为社会造就以人 为本、健康向上、和平民主的舆论环境。—个典型的事例是中国 青年报发表的《国旗为谁而降》这篇评论。 按照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第 二款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 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国旗法》规定,除了国家重要 领导人逝世应下半旗外,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