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_古典文献的版本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体式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体式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体式第一节作者古代文献,在汉代以前,一般不题撰人,要查考其作者,颇为艰难。

如《诗经》的作者似可从《诗序》中考知,然而对于《诗序》的作者,历来就众说纷纭,或孔子、或子夏、或卫宏、或国史等,其本身都很难确信,以此为凭,更难考知。

历代以来,诗篇中已考知作者的,也只有《节南山》、《巷伯》、《丞民》、《崧高》、《载驰》、《鸱鸮》、《无衣》、《常棣》、《抑》、《时迈》等若干篇而已。

迄今绝大多数诗篇的作者,仍然无法考知。

先秦诸子,题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亲手所著,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

至于辑集成书,题为某子,更是后来的事。

通常是后人将某一学派著作汇集成书,取其代表人物的姓,冠以某子之称。

《史记·韩非传》说:‚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也说:‚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指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

‛由此可见,战国时韩非、汉初时司马相如都未在作品上标着自己的名字。

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

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未标注姓名,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

南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西汉辞赋家枚乘之字),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东汉文学家)之词。

以采推之,两汉之作乎。

”他认为可能是枚乘的作品,其中《孤竹》篇是傅毅之作,不过也不敢断定,所以只能比较其文采,推断为两汉人所作。

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选录了《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把《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八首题为枚乘所作。

而南北朝梁代另一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又把《去者日以疏》、《客从远方来》二首剔除出来,疑是曹植作品。

唐李善注《文选》,在篇题下加注说:‚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9.总集(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中国古典文献 第三章

中国古典文献 第三章

(四)译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文献。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1.佛典翻译 佛典翻译始于东汉。东汉明帝时的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的佛经汉译本。
(四)译 2.学术翻译 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 主要有三个时期: 一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
格萨尔故事不断丰富,是个典型的“箭垛式”人物。 所以到底有多少部,谁也说不清楚。分章本比较连贯, 面貌较为原始。分部本则在分章本基础上,每部取一 章扩充而成。据统计,现在搜集、记录的《格萨尔》 藏文有二百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17世纪传到蒙古族地区,演变为《格斯 尔》,这是两部同源分流的史诗。
江南制造局的中国译者: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及徐建寅父子

徐寿像(清人绘)
3.文学翻译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
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 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译作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

文 献 的 形 成 与 流
第 三 章
中 文國 獻 古 學 典
一、文献的形成
文献的形成方式一般包括:著、述、编、译。
(一)著,亦称“作”、“造”、 “著作” 清代学者焦循对“作”下过明确定 义:“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 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 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 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 篇》)。
二.文献的流布
(一)讲唱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文明早已存在,人类的 历史由于无法用文字记载,只能靠口耳相传,这段 历史叫作传说历史或叫历史的传说阶段。其中神话 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目录简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目录简



该刊创刊于1951年 8月, 每月出版一期,全面介 绍当月的新书出版信息。 设有“书业观察”、 “特别推荐”、“新书 评介”、“书评文摘”、 “畅销书摘”、“精品 书廊”和“新书书目” 等栏目。

《全国总书目》以中国 版本图书馆征集的样本 为依据,收录当年中国 出版的公开发行和只限 国内发行的各种文字的 初版和改版图书(不包 括重印书),也收录中 小学、师范学校、业余 学校教学用书。它由分 类目录、专题目录和附 录 3部分组成。
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农 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 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谋、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二、荀勖《中经新簿》——四分法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

鹖冠子三卷
按汉志鹖冠子楚人不显名氏居深山以鹖
羽为冠因自号焉Βιβλιοθήκη 书十五篇论三才变通 古今治乱之道唐柳宗元尝辩此书非古而 韩愈独称焉二人皆名儒未知孰是
《直斋书录解题》
作者南宋陈振孙 全书分53类,没有总序,只有少部分有
小序,每部书都有解题。 原书56卷,后亡佚,清从《永乐大典》 中辑佚出22卷。

录,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引申为记 录、整理、次第、详细说明之意。
《公羊传》成公十年,“此何以书?录伯姬
也。”

目录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 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对 一部书的内容做的提要。两者合在一起, 就是目录。
目录学是指研究目录的产生、发展及功用的 一门学问,属于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目录学又分为古典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古 典目录学的时间断限是从西汉起到 20 世纪 初。现代目录学是以现代科学分类为基础的 图书分类法诞生为标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资料讲解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资料讲解
雕版印书之法通行以后,版或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 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
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云:“准敕,禁断 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 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 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事业日益兴盛,版或板作为供印书 用的版片的含义更加明显。宋王应麟:“自太祖平定四 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赏 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 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禁中。”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因为本即指书,所以书本二字往往连用。《颜氏家训·书 证篇》云:
《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守,凉州为之歌曰: “宁儿见乳虎穴,不入晔城寺。”而江南书本,“穴” 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寐。夫虎豹穴居,事 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起 六七乎?
宋代雕版印书盛行,“版本”二字从北宋以来便被用来 专指雕版所印之书。
叶德辉《书林清话》:“雕板为之板,藏本谓之本。藏 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叶梦得《梦溪笔谈》: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 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 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 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 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 可正,甚可惜也。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2、了解版本的重要性。 重视版本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造
一般认为版本研究之学在西汉已经诞生,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是其向上发展时期,宋时正式确立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元明持续发展,清代则达到鼎盛。但版本学 的正式定名却迟至清末。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 《版本之名》中指出:

文献学第三章版本学

文献学第三章版本学

• 2.古籍版本学史。古籍版本学史实际上是 中国历代的版本研究史。中国历代的版本 学家们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各种版本和一些版本现象,考察这些 观点和方法的发展源流,对于继承和发扬 古代版本学家留下的丰富遗产,建立和完 善古籍版本学的学科体系,有着重要的意 义。
• 3.古籍版本现象。古籍版本现象就是有关 古代图书版本的各种客观存在。诸如一书 有各种不同版本的现实,一书各本在形式、 内容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图书版本的发生 发展历史,版本的制作、流传、著录情况, 版本的各种类型,版本的真伪、优劣、价 值大小等,都属于版本现象。对古代图书 的各种版本现象的研究,是版本学的重要 内容。
• 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刻本主要有: • 地方官府刻本,如宋代的“公使库本”、 “茶盐司本”、“转运司本”、“计台司 本”、“提刑司本”、“安抚司本”,以 及各路、省、道、州、府、县官衙刻本等; • 地方官学刻本,如“府学本”、“郡庠 本”、“泮宫本”等; • “藩刻本”,即明代各地藩王府刻印的书, 如明唐藩翻刻《文选》,晋藩刻《唐文粹》 等;
• 写本:人们约定俗成,将唐以前的本子称为“写 本”,唐以后的本子称为“抄本”,如敦煌石窟 发现的《云谣集》即为写本。 人们又习称除 抄本和稿本以外以手写形式成书的本子为“写 本”,包括官府衙门的公文、奏折、帐簿、契约、 档案等官书和私人手写的函札、日记、谱牒等文 献,也包括宫廷写本如明初的《永乐大典》、清 乾隆时的《四库全书》以及现存历代实录、会要、 国史、玉牒、宝训等。这些写本文献比起那些经 过多次加工整理的抄本或印本文献,往往更为真 实、具体、生动。
一、版本释义
• 版,《说文解字》说:“判也,从片,反 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说: “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判木 为片,名之为版。”这说是说,剖成片状 的木头称为“版”。因版多系木质,遂派 生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 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施于 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可见 “版”、“板”二字为古今字。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提要
版本
大小序
古书命名的方式
(1)以通称为书名——《诗经》
(2)摘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急就章》
明人临摹的《急就章》(片段)
(3)以姓名为书名——《孟子》
乾隆手书《孟子》
宋版朱熹《孟子集注》
(4)以朝代命名——新旧《唐书》
中华书局版
(5)以时间命名——《白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
《元氏长庆集》
《七略》之后,具有典范意义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0卷。
﹁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提 要 ﹂ 卷 一 首 页
《四库提要》是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总结。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
倍。……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之门径矣。 ——清张之洞《輶轩语· 语学》
2、传录体提要——晋王检《七志》首创
《七志》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
——《隋书· 经籍志》


《遂初堂书目》

辑录体提要—《文献通考· 经籍考》

引用成文,广泛辑录相 关资料,如序跋、题记 以及历代叙录、注释、 列传,成为提要。
《九经三传沿革例》
大 小 序
《汉书· 艺文志· 总序》
第三章
文献目录与解题
第一节
何为“目录”
“目”:本义是指人的眼睛,以 “目”来表
示复数的事物,后引申为节目、条目、细目、 项目、名目之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录”:本义为刻木发出的声音。
许慎《说文解字》:“录:刻木录录也。” 引申为抄写,记录。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文献的载体在讲版本这一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与版本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献的载体。

那么什么叫做文献的载体?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才能被记录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从现存实物看,文献的载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甲骨、青铜、石头、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

一、甲骨。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

具体地说,龟,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迄今为止,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期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出土于殷墟(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等。

由于甲骨文是对卜筮活动的记载,主要用来核实卜辞是否灵验,它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书籍。

二、青铜。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器。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青铜器铭文,因古代青铜又称为金,所以青铜器铭文又叫金文,因钟和鼎为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铸刻的金文器具又以钟和鼎居多,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钟鼎款识”,另外还有“铭文”、“铭辞”等名称。

商周时期的金文内容宏富,记载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商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方方面面。

虽然有些学者说,其在西周历史、文化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尚书·周书》,但它也只是青铜器的附坠,虽有书籍的某些作用,但还不是正式的书籍。

三、石头。

除青铜铭文外,当时还流行石刻文字,陕西曾出土了春秋战国之际的10个石鼓,上面刻有600多个籀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四方巡行,有七处刻石(峄山、琅邪(langye)、芝罘、东观、碣石、会稽)。

还有就是后来的石经、墓志、碑文都属于石刻文字。

著名的石经有汉代的熹平石经和三国魏的正始石经。

石刻文字显然是供人阅读的,这已经可以算是正式的书籍了。

当然,与后世书籍制度联系更为紧密的,还是简册和版牍。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鹦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幺《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 篇,10万余言。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中国古典文献 第三章

中国古典文献 第三章
翻译的第一部希腊名著,最后九卷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和李善兰合 译)《测量法义》(1617)、《泰西水法》(与意
传教士熊三跋合译)等。 李之藻(1565-1631)杭州人,与利玛窦合译《圜 容较义》,以及《天方初函》等。 傅兰雅(1839-1928)英国人,《清史稿艺文志拾 遗》称著录94种。 林乐知(1836-1907)美国人,
敦煌劫餘录序(陳寅恪《歷史語言研究集刊》1930年第1本)
语)
(三)编
编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 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 一般要求注明出处,当然也有不注出处的。
张舜徽先生称之为“钞纂”,即将过去繁多复杂 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 的体式出现。辑佚也属编纂范围。
(三)编 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类书、丛书、档案类编、 资料摘抄等。 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太平 御览》、《四部丛刊》、《四库全书》《永乐大 典》、《北堂书钞》等。 辑佚也属于编纂范畴。 如黄怀信等《逸周书》,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等。
江南制造局的中国译者: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及徐建寅父子

徐寿像(清人绘)
3.文学翻译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
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 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译作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
(二)镌刻
所谓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 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
(三)抄写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 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 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 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 的。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 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 态的本子。
王欣夫《古文献学要略》:“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 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也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 和以后的钞本、稿本在内。”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版本学现象出现得很早。有了成行的书籍,应该说便有 了版本;对版本与版本之间的歧义现象加以留意、比较、 推断,这就是一种萌芽状态的版本研究之学。
狭义的古籍版本学,其研究对象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纸 质图书,而广义的古籍版本学还包括先秦的简策图书等。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随着书籍文献的发展,版本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它囊 括了以雕版印刷为主体,同时包括雕版之前的写本和之 后的抄本、活字本、手稿本、批校本、影印本等各种类 别,也包括新式印刷的各种书本。现在,录音带、录像 带、光盘等电子音像制品,也是一种广义的书籍,同样 有版本问题。
宋代雕版印书盛行,“版本”二字从北宋以来便被用来 专指雕版所印之书。
叶德辉《书林清话》:“雕板为之板,藏本谓之本。藏 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叶梦得《梦溪笔谈》: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 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 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 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 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 可正,甚可惜也。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读书宜求善本,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同符或接近原稿 的书就是善本。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云:“善本之义游散:一、 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 三、旧本(旧刻、旧钞)”。

03古典文献的目录

03古典文献的目录
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部分。 起源于刘向《别录》。
3、类序的种类。
类序:目录中介绍某一类图书学术流变、 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大类之序为 “大序”或“总序”,小类之序为“小 序”。
《四库全书总目·凡例》:“四部之首, 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 四十三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 并改隶,以析条目。”
4、丛书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 《四部丛刊书录》、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
《中国丛书综录》,由上海图书馆编写, 中华书局出版,最为完备,便于检索。
第四节 目录的治学功用
1、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 2、“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对学习研究古
典文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保存关于文献方面大量的原始资料,要整
(4)集部: 一、楚辞;二、别集; 三、总集;四、诗文评; 五、词曲。
四部中,子部相对庞杂,凡难以归入其 他三部者,全部归入子部。
第三节 古代目录书的类别
1、官修目录
即“朝廷官簿”,为朝廷主持对国家藏 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基本 代表各时期国家藏书水平。
历代官修目录
西汉刘向《七略》,国家图书目录之始。 魏《中经》,郑默撰,佚。 西晋《中经新簿》,荀勖撰,佚。 东晋《元帝四部书目》,李充撰。 隋《开皇四年四部目录》,牛弘撰,佚。 唐《开元群书四部录》,殷践猷撰,佚。 宋《崇文总目》,王尧臣撰,佚。 明《文渊阁书目》,杨士奇撰。 明《永乐大典目录》,解缙等撰。 清《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撰。
理古籍、考订作家,必须充分利用目录版 本。
利用目录学考辨古籍六种方法: 一曰以著录之有无断古书之真伪; 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四曰因目录访求阙佚; 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古典文献学第三章 古典文献简史

古典文献学第三章   古典文献简史
5
二、東漢 現在來談東漢的經學家和思想家政治家的著作 。 恒譚 , 字君山 , 沛國 相 ( 今安徽濉溪縣 ) 人 。 爲郎 。 王莽當政時任掌樂大夫 。 光武帝時 爲議郎給事中 , 貶六安郡丞 , 卒於道 。 著 《 新論 》。 該書已散佚 。 恒譚作品 現存 《 形神 》、《 陳時政疏 》、《 論讖記疏 》 等 。 恒譚指 斥時弊 , 反對讖緯 , 光武帝言其 “ 非聖非法 ” 。
16
二、皇帝實錄 所修實錄有 《 滿洲實錄 》、《 太祖實錄 》 、《 太宗實錄 》、《 世祖實錄 》、《 聖祖實錄 》、《 世宗實錄 》、《 高宗實錄 》、《 仁宗實 錄 》、《 宣宗實錄 》、《 文宗實錄 》、《 穆宗 實錄 》、《 德宗實錄 》 等 。 實錄雖一般以一位 皇帝命名 , 而所記實爲一個時代的國家大事 , 具 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
17
三、經學與思想意識文獻 官修經學書很多 , 如 《 易經通注 》、《 易 經解義 》、《 日 講書經解義 》、《 書經傳說匯 纂 》、《 詩經傳說匯 纂 》、《 詩義折中 》、《 日 講春秋解義 》、《 春秋直解 》、《 周 禮義疏 》、《 儀禮義疏 》、《 禮記義疏 》、《 日 講禮 記解義 》、《 孝經集注 》 和 《 日 講四書解義 》、《 性理精義 》。
14
第七節
近古 ( 二 ): 清
清朝是滿族建立的國家 , 又處於封建社會末 期 , 政治體制有著太多 的弊病 。 而生產力相對 強大 , 經濟比以前更發達 , 文化比以前更繁榮 。 隨著王朝統治者的日 益腐朽 , 無力抵抗帝國主 義列強的滲透和侵略 , 國家滑進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深淵 。 愛國的志士仁人 , 維新與革命 , 奮力 拯救自 己的國家與民族 。 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風起 雲湧 。

第三章 文献的版本

第三章 文献的版本

二、刻本
程甲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乾隆五十六年(1791) 活字本,120回。首程伟元序、高鹗序。
程乙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乾隆五十七年(1792) 活字本,120回。首高鹗序,次程伟元、高鹗引言。二 本略异,自称乙本为详加校阅改定。
此 为 通 行 本 《 红 楼 梦 》
学习版本的意义
版式特点
白口、上鱼尾、左右双 边、版心下端有刻工姓 名 早期左右双边、细黑口 后期四周双边、粗黑口
浙江(杭 州)
闽本
福建(建 宁、建阳)
柳体
黄麻纸
蜀本
四川
颜体
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方
白麻纸
有刻工姓名
浙本 王建诗集。宋临安府陈解 元宅刻本
元包经传五卷。南宋孝 宗时蜀本
钜宋广韵五卷。宋陈彭年撰。宋乾道五年 (1169)建宁府黄三八郎刻本。
清嘉庆七年(1802)阮元刻本《钟鼎款识》
第一,验牌记。
牌记含义:历代刻本,多在书前内封面刻印一页有 关书名、著者、刊刻年月、雕版堂室等,说明版刻 情况,一般是放在粗黑的版框之内,被称为牌记。
作用:牌记一般都明确反映版刻的年代、版刻者、 版刻地以及官府坊肆等版本情况,因而是最为确切 的鉴定依据。
卷子不便携带,装书的袋子就叫做帙 。 卷帙浩繁。 卷子为防止虫蠹,要用黄檗汁染黄。所以又 称作黄卷。 陆游《剑南诗稿》卷九《客愁》: 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 雌黄;信口雌黄
(二)旋风装
产生于唐代,在卷轴式的底纸上,将书叶鳞次相错地粘裱,
打开时形似龙鳞,所以称为龙鳞装,收卷时书叶鳞次朝一个 方向旋转,宛如旋风,所以又称旋风装,或旋风叶卷子。
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此事说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刻书地区看——各地水平不平衡 • 胡应麟:“天下印书,以杭为上,蜀次之,闽最 下。” • 明本的缺点——校勘不精,脱漏甚多;随意窜改 古书;多序;作伪较多。
• 6.清本 • 宫廷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清代后期的官书 局刻本、家刻本较精,盖过了坊刻本。 • 刻书时间——前期比较发达,尤其是康、雍、乾 三朝刻书最多。 • 刻书地区——北京和江浙地区刻书最多。 • 刻本内容——丛书较多。
• 3.以颜色区分
• 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用不同颜色分几 次印刷的书称套印本。 • 朱印本——用红色刷印的本子
• 蓝印本——用蓝色刷印的本子。
(五)按刻印情况区分
• 祖本——原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 翻刻本——重刻本,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 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 影刻本——覆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 子。 • 修补本——用经过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用屡经修补的 书版印的书称递修本。 • 邋遢本——用模糊不清的书版印的书。大花脸本指墨色 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印得又模糊不清。 • 百衲本——配本,用不同的版本凑成的一部书或一套丛 书。
(六)按流通情况区分
• 通行本——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 残本——不完整的书。火灾后幸存的残本称焦尾 本。 • 善本——学术参考价值较高的本子。 • 珍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 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书。 • 孤本——世间仅存的书。
• 3.宋本 • 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的昌隆时代。 • 刻书单位——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鼎足而 立。 • 刻书内容——官刻偏重经史,也刻律书、医书等。 私刻本遍及四部而偏重子集 • 宋本在版式、字体、装帧、避讳等方面都有特点
• 人们特别重视宋本的原因: (1)刻印时间早,比较接近书的原貌。 (2)经过认真的校勘 (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 (4)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 (3)旋风装
• 是从卷轴体式到册页体式的一种过渡形式,古人称之为 “旋风叶子”、“旋风叶卷子”。因其书叶鳞次栉比,貌 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 3. 折叠体式 • 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 4. 册页体式
• (1)蝴蝶装 • 简称蝶装。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 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 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 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 宋王应麟说:“又经书未有版者,悉令刊刻。” (《玉海》卷52) • 因为书版雕刻好后,在印刷时需上墨,所以又称 “墨板”。 • 《猗觉寮杂记》卷6载:“雕印文字,唐以前无 之。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后唐方镂九经,悉收 人间所有经史,以镂板为正。” • 宋《国史艺文志》也指出:“唐末益州始有墨板, 多术数、字学小书。”(王应麟《困学纪闻》卷 8《经说》引)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 参考文献:
• 1.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岳麓书社1999年版 • 2.毛春翔著:《古书版本常谈》,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年版 • 3.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版本编》, 齐鲁书社1998年版
第一节 版本及版本学
• 一、“版”、“本”、“版本”的源流及 其定义
(四)按形式区分
• 1.以版式(尺寸规格)区分 • 巾箱本——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 两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下两栏的印本。或上图 下文,或下栏为正文,上栏为注解或批语,多为 民间通俗读物。 • 三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中下三栏的印本。和两 节版本相似。
• 2.以字体区分
• 大字本——纸幅宽大,版式疏朗,行款小于半页10行、行 20字 • 中字本——框高 20 厘米左右,广 13 、 14 厘米,每半页 11、 12行,行20字左右。 • 小字本——版框不一定比中字本小,每半页13行以上,行 23、24字以上,行紧字密。
• 写本需要说明的三种情况
• 其一,宋时亦主要靠传抄,故统称写本,其中,唐人抄 写的书通常称“唐写本”,又因多为“卷子装”,如手 卷之状,故又名“唐卷子本”。唐宋以后手写传抄的书 籍统称抄本; • 其二,一书传抄出自名家之手,无论时代早晚,概称写 本; • 其三,凡抄写的宗教经典,也统称写经,而不是抄经。
• 2.卷轴体式 • (1)卷轴装
• 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 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 (2)卷子装
• 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 多相似之处。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 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 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 关于“版本”、“藏本”,叶德辉说:“雕板谓 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 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 (《书林清话》卷1《板本之名称》) •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狭义的古籍版本 专指雕版印本,广义的古籍版本泛指包括写本、 印本在内的,用各种方法制作而成的古代图书的 各种本子。”
• 所以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 • “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 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 稿本在内。”(《古文献学要略· 版本的起源和发 展》) • 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 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 各种形态的本子。
• 二、版本学
• 二、古书版式术语简介
• 1.单页版式 • 版面 版框 书耳 界行 版心(版口、书口) 鱼尾 象鼻 • 2.成册线装书 • 书皮(书衣) 书签 书脑 书脊(书背)书口 书首(书头) 书根
单页版式
书耳
版记
成册线装书装桢结构图
第三节
版本的类型
• 我国古籍,都是以抄写本和刻印本两种形式流传 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域有异,写刻 者有别,以及写刻方式的差别,因而便产生了各 种不同的版本类型。
• 活字本——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 活字等。
活字制版
武英殿銅活字版印刷品
• 石印本——用石材制版印刷的书本。 • 珂罗版印本——多属于影印本。 • 批校本、题跋本——写本或印本,经过读书人批注、校勘 或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题跋本。名家批校、题跋本一 向受藏书家重视。
石印Leabharlann 珂罗版(二)刊刻本
按时代划分
• 1.唐本 • 唐代是我国雕版印刷的初创时期。 • 刻书内容——唐雕印本以佛经最多,历书、字书、 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常用杂书次之。 • 刻书单位——坊刻最多,其次家刻。
• 2.五代本 • 刻书内容——在大量刻印宗教、杂书的同时,开 始刻印经书、类书、诗文集等。 • 刻书单位——官刻和家刻发展很快。国子监刻书、 封建士大夫私家刻书


随后,印刷术的发达,“本”的含义逐渐等同于 “版”。南宋岳珂《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 例· 书本》列举“唐石经本”、“晋天福铜板 本”、“京师大字旧本”、“绍兴初监本”等二 十三种。 3.“版(板)本”,北宋以来便被专指雕版所印 之书。
• 北宋沈括说:“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 冯瀛王(道)始印《五经》,已后书籍,皆为板 本。”(《梦溪笔谈》卷18) • 叶梦得也说: 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 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 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 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 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石 林燕语》卷8)
• 2.“本”( 、 ),原义指树根。《说文解 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因卷轴 装的书籍轴头在外,书轴又称“书根”。 • 清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 因根而计数之词。”后来,“本”就具有“书” 之义,逐渐演变为校书时一部书的不同抄本。 • 如《北齐书· 樊逊传》,樊逊说:“按汉中垒校尉 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云‘臣向 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常博 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较,然后 杀青。”
• (2)包背装
• 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装订方法是:将书 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 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
• (3)线装
• 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 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因此,多为线装书。因而有人甚 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 最进步的一种。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 1.“版”或“板”,本指木板、木片,又称“方”, 同单简相比,方版容纳的字数更多。 • 如《礼记· 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 名书于方。” • 雕版印书法通行以后,“版、板”的含义逐渐演 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如唐冯宿《禁版 印时宪书奏》:“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 历日鬻于市。”(《全唐文》卷624) • 到宋代,其含义就更加明显。
(二)按地域区分
• 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 ,浙本中又有杭州本、 越州本、婺州本、严州本、衢州本等。 • 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蜀本又有成都 本、眉山本等。 • 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建本之中又有 建阳本、麻沙本、泉州本等。 • 平水本——平水即今山西临汾,又称平阳,金、 元北方刻书中心 。
(三)按刻书单位区分 • 1.官刻本
• 监本:各朝国子监刻印的书称“监本”。 • 经厂本:明、代为刻印诸经,司礼监专设刻印了许多其他 图书。 • 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的书称“内府本”。 • 殿本:清武英殿刻印的书,简称“殿本”或“殿版”。 • 聚珍本:即木活字本。乾隆皇帝命金简制木活字印书,因 嫌“活”字不雅,赐名“聚珍”。 • 局版:清同治、光绪年间各地成立书局,如江苏书局、淮 南书局、湖北崇文书局等,他们所刻印的书,简称“局本” 或“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