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一、广州市概况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
19XX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20__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XX.X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XX.X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XXX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XXX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XXX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
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
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居民住房状况改善材料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居民住房状况改善)材料美丽大庆我的家大庆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58万(城市人口92万),市区面积5107平方公里,下辖五区四县,有驻庆中直石油石化大企业6家。
大庆因油而生,因油而兴。
经过44年开发建设,在一片荒原上建成了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1979年以前,大庆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人们形象描绘当时大庆环境面貌是:出门盐碱路,很少看见树,无风遍地沙,有风不见家。
大庆居民住房条件也非常艰苦,在“先生产,后生活”、“油井钻到哪,房子建到哪”思想的指导下,居住区十分分散,而且全部居住在干打垒和砖柱土坯房里,人均住房面积不足8㎡。
城市基本没有集中供热、供水、排水系统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1978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大庆指出“要建设美丽的大庆油田”。
从此大庆开始致力于改善居民住房状况,曾经为油田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20万栋平房先后退出历史舞台。
截止目前,大庆已累计投资近560亿元,建设居民小区210个,总建筑面积3180万平方米。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2.23平方米。
居民住宅成套率95.79%、居民住宅集中供热率80%、城市燃气普及率96.5%、城市供水普及率98%;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4.65%,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89.26%;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大庆市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
一、政府引导,多元投入,逐步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近几年来,我们采取综合举措,逐步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有效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消费需求,从总体上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状况。
一是发挥规划先行作用,明确住房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1998年以来,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大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房地产、给排水等专项规划进行了修编,提出了以康居住宅为标准,适度超前,形式新颖,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注重养老设施建设,有利于残疾人、老年人居住的住房建设要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申报材料编制导则
附件3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申报材料编制导则第一部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 (2)第二部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编制导则 (15)第一部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主题1:住房条件改善一、住房改善1.住房供应体系完善,供应结构合理。
2.住房保障体系健全,保障性住房基本满足中低收入家庭需要,建成区内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3.住房保障机构健全,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配租、配售制度完善,住房保障管理和服务规范有序。
4.房地产市场有序、交易规则健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租赁市场体系健全,住宅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5.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得到有效启动。
6.商品房空置量处于合理的区间。
7.住宅建设广泛采用无障碍、节能设计,注重养老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残疾人、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8.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管理科学规范。
9.房地产交易、产权管理程序合理、服务规范。
10.市场规则比较健全。
11.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
二、住宅科技1.编制完成住宅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和开发关键技术,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2.积极推行康居示范工程,引导住宅规划设计质量的提高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3.推广应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及其它先进的结构建造技术,增进居住功能。
4.积极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促进住宅整体技术的进步。
5.注重住宅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技术突破。
6.在住宅技术标准化工作、实施工业化成套技术方面有杰出贡献。
7.在住宅部品生产、运行和流通体制方面,努力实现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改善部品质量。
8.提高住宅全装修比例。
主题2:社区建设1.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大多数的旧住宅小区经过整治后实施了专业化物业管理。
2.社区内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
15分钟社区便捷生活圈实现全覆盖。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可编辑版】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一、某市概况某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某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
某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某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
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某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某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条件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条件1. 要是想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啊,居住环境得特别棒。
就好比你去朋友家做客,一进门就觉得神清气爽,那环境肯定是干净整洁又舒适的。
小区里垃圾都能及时清理,道路也没有坑洼,就像人脸上干净净没有污渍一样。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呢,要是居住的地方到处乱糟糟、脏兮兮的,怎么好意思申报这个奖呢?2. 这申报啊,还得看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说那交通设施得完善吧。
就像一个身体里的血管一样,道路得四通八达,公交线路得合理安排。
像我上次去一个城市,那里的公交站点到处都是,想去哪都方便,而且道路标识清楚,就像有人在给你贴心指路一样。
要是交通乱七八糟的,大家出门都不方便,还谈什么人居环境范例奖呀?3. 环保方面那可是重中之重啊。
空气得清新吧,水得干净吧。
这就像人需要健康的食物和干净的水来生存一样。
我听说有的地方,以前河水又黑又臭,后来经过治理,现在清澈见底,还有小鱼游来游去呢。
要是周围的环境到处都是污染,那还能叫适合人居吗?还怎么去申报这个奖呢?4. 社区服务也不能差。
你想啊,住在社区里,就像住在一个大家庭里。
社区工作人员就像家里的管家一样,得把各种事情都安排好。
像有老人需要照顾,小孩需要玩耍的地方,社区都能提供相应的服务。
我住的社区,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室,孩子们也有小广场可以玩,这才是好的社区服务啊。
要是社区对居民的需求不管不顾,这可不符合申报的条件哦。
5. 住房条件也在考察范围内呢。
房子质量得过硬吧,不能住着住着就出问题。
这就好比你穿衣服,质量差的衣服穿几次就破了,房子可不能这样。
我朋友买了个房子,结果经常漏水,这多闹心啊。
要是住房都不能让人安心居住,还怎么去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呢?6. 公共安全也是个关键因素。
就像你晚上走在路上,不用担心突然有坏人出现一样。
社区里有安保措施,城市里治安良好。
我有次去一个城市旅游,晚上在街头闲逛都觉得很安全,没有那种提心吊胆的感觉。
要是一个地方安全都不能保证,谁愿意住在那里呢?更别说申报这个奖了。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重庆陈述材料)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重庆陈述材料)---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陈述材料---生态保护与城市绿化建设——重庆南岸长江滨江路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一、项目简况项目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长江南岸,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0.5至2公里,面积5.15平方公里;北望渝中半岛,东依南山绿色屏障。
昔日南滨,窄街陋巷,棚房旧楼,破损频危;岸陡坡高,交通困难;垃圾成山,污水横溢,扬尘漫天,一派破、旧、脏、乱、差的景象,洪水、滑坡年年威胁居民安全。
生态环境恶劣,绿化几乎为零。
二、领导决策1998年,南岸区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全区之力,实施滨江路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彻底改变沿江地带的面貌,创建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项目按照南岸区“发展江边”、“以路兴区”和“建设山水园林城区”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实施,符合重庆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庆市防洪总体规划和重庆市南岸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要求。
三、建设思路坚持综合整治,以堤路建设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城市、改善市民生活条件为目的,按照“以文化为灵魂、以绿色为生命、以灯饰为特色”的原则,打造“最有人气的旅游观光带、最显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最具品味的人居环境”;同步构筑完善的交通网络,同步开展大规模旧城改造,同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沿线景观建设,实现对沿江景观、旧城面貌、道路交通、码头泊位、危岩滑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治理,以实现重庆市政府批准的“关于南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的规划,建成“集居住、商贸、都市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滨水花园城区”。
四、建设举措创新资金运作模式,堤路带动相关产业。
项目建设采取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以路带房,以房补路,以地生财,综合补偿,滚动发展”的方针,项目业主投入有限的资金,带动了300多亿的开发投入,形成良性运作态势。
各类工程建设中,未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拆迁中注重以人为本,无集访事件发生。
项目于1998年11月24日正式开工建设,2002年2月9日,南滨路正式剪彩通车,9条配套连接道路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11.5亿元。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内容简介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内容简介青岛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务院、山东省委、省政府、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不断打造全国精品开发区为目标,以不断探索体制和机制创新为架构,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抢抓半岛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机遇,自觉担负起发展大青岛,建设北方第一大港口的重任,全力培育山东半岛经济发展的“龙眼”。
建区二十年来,青岛开发区已经从一个荒野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山海城交融,海派文化浓郁,生活舒适、环境优美、文明、清新的现代化新城区。
在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青岛开发区致力于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环境取胜”的战略思想,突出抓好城市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海天一色,气候宜人,这里已经成为人类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一、城市概况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青岛开发区)南濒黄海,西依珠山,风光秀丽,四季宜人。
行政区现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及一镇,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总人口42.2万,其中常住人口26万。
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1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
青岛开发区是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85年3月28日正式动工兴建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母城隔海相望(海上最近距离2.26海里),背靠数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带,是环胶州湾构建“大青岛”的战略核心。
建区以来,通过致力于实施最佳人居和现代化国际城区的目标,使青岛开发区由一个地域狭小、人居环境相对较差的荒野渔村发展成为地域广阔、环境优美的新型生态城区。
二、申报内容以生态建设为龙头全面打造“五个佳境”,即:品位高雅的文化环境,求实开放的创业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美丽清新的休闲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以绿地建设为载体坚持因地制宜、精雕细琢,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增绿、补绿的“绿色计划”。
以科学养管为基础创新养护观念,完善管理措施,加大科技含量,倡导“依德养绿”。
2012年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安吉县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打造中国最佳人居的实践)
改变城市创造机遇——安吉县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打造中国最佳人居的实践一、背景安吉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都市群地理中心,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6万。
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安吉,是中国著名竹子之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
安吉是一个充满绿色的地方,境内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满目绿色,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是长三角地区天然绿色氧吧,被誉为“中国美丽乡村”、“长三角都市群后花园”。
上世纪90年代前,安吉城市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众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工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大;居民收入较低,居住条件较为落后。
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
进入新世纪后,安吉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围绕“打造中国最佳人居”的目标,通过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引导全民参与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了一个“生态、宜居、美丽、幸福”的绿色生态城市,成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最佳人居优选地,2009年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二、行动描述1.面临的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缺乏。
上世纪90年代,安吉生态城市发展缺少科学的规划指导,全区域生态规划体系不完善,城市布局粗放混乱,工业企业分布杂乱,80多家企业散布在城区,土地等资源浪费,项目建设无序重复。
●城乡环境保护不够。
群众环保意识淡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破坏绿色植被、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较多,资源能源浪费现象明显,节能低碳技术应用较少。
●城市基础设施滞后。
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县城面积仅8.5平方公里,硬化道路仅21公里,园林绿化总面积仅89公顷,人均不足9平方米,城市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欠缺,垃圾收集、处理率不足45%,群众户外休闲娱乐设施滞后,只有一个小型公园,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
人居环境获奖发言稿
人居环境获奖发言稿大家好!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参加这次人居环境奖的颁奖仪式,并且有机会向大家发表一次获奖发言。
首先,我要向所有获奖的参赛者表示热烈的祝贺,你们的努力和奉献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好。
人居环境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而我所在的城市,正是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成功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并最终获得了本次人居环境奖。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们是如何改善人居环境的经验和做法,也希望能够给其他城市和地区一些参考和启示。
首先,我们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城市开始实行科学规划,注重协调发展各个区域和功能的关系。
同时,我们重视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利用,打造了许多公园、广场和绿地,使市民有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和绿色生态环境。
我们还大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和环保。
其次,我们加强了环境保护和治理。
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我们还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技术和措施,减少排放和资源的浪费。
我们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和废物回收工作,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再次,我们致力于提高市民的环境素养。
我们开展了大量的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我们建立了志愿者团队,组织大规模的环境清理行动,号召市民积极参与。
同时,我们注重对城市居民的素质培养,倡导绿色出行和健康生活方式,让每个市民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最后,我们强调合作和共享。
我们建立了多个城市间的合作机制,共同解决区域环境问题。
我们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我们注重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居民的交流和互助,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社会和谐。
我深信,只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我们每一个城市和地区都能够创造出适合人居的环境,并获得人居环境奖的荣誉。
环境的美好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之努力。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一、项目背景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是为了表彰在人居环境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机构或项目。
我们很荣幸向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提交我们的申请,并在此向评审委员会提交我们的申报陈述材料。
1.1 项目简介:我们所申报的项目是一座位于中国乡村的生态村改造项目。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也伴随着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发起了这个生态村改造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规划和设计,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促进生态保护、资源回收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 项目特点:•明确目标:我们的项目致力于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的乡村居住环境。
•多角度考虑:我们在项目中融入了生态、社区、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项目规模:该项目是规模较大的生态村改造项目,涉及多个村庄和数百户居民。
•社区参与:我们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意见反馈,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二、项目目标2.1 主要目标:•提升乡村居住环境质量:通过改造村庄,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推动生态保护:通过设计,促进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激活村庄经济:通过引入文化、旅游等元素,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2.2 具体目标:•建设更加舒适和安全的住房,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提供更多公共设施,例如学校、医疗中心、娱乐设施等,提高生活便利性。
•引入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农业发展和资源回收利用。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提供更多绿色空间和生态系统服务。
•促进当地文化传承和旅游,增加村庄收入来源。
三、项目实施及成果3.1 实施步骤:•第一阶段:项目调研和规划。
了解乡村现状、问题和需求,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设计和建设。
按照规划方案进行村庄改造和建设,包括住房、公共设施、绿化等。
•第三阶段:后期管理和运营。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监督项目运营和维护。
3.2 预期成果:•乡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XX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项目背景1、项目概况XX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东晋升平二年(358)始置县治,悠久历史,人文厚重,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理学思想的发源地、湘南起义策源地,是湖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包理学思想文化发源古迹地、商贸文化古街、红色津江古村三部分。
县境内保存众多的古祠堂、古塔、古桥、古井、古书院、古牌坊、古凉亭、古石碑、古民居、古遗址、革命文物等1000多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源远流长,保留着独具特色的香火龙、装故事等民风民俗,被誉为中国古祠堂之乡、中国香火龙之乡。
2、项目目的和意义XX县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由于自然、历史因素以及经济建设中,损坏文物现象偶有发生。
随着近年来发展步伐的加快XX县原本设想对旧城区进行拓宽改造。
XX县文物部门深入调查,发现旧城区历史遗存丰富,保存有古街、古民居、革命旧址、古祠堂等文物古迹,保留着纯朴的民风民俗。
县文物部门积极向XX县四家领导汇报,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形成共识,保护旧城区原有格局,择地另建新城区。
在新区建设加快的同时,XX县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实施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对文物进行修缮维护和基础设施改造以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努力提升居住环境的同时,不断促进人与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部门]XX县人民政府[项目参与单位]中国规划设计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项目实施过程及主要措施]一是对项目实施进行规范化管理。
1992年成立XX县文物管理所,管理县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1996年成立XX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县域内的文物管理工作。
2008年成立了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作为规划的监督执行机构,委员会下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小组、组建名城修缮整治项目指挥部,较大的建设项目和环境改变工程应经专家小组审定。
人居环境范例申报材料
人居环境范例申报材料人居环境范例申报材料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人居环境范例申报材料一、基本情况XX村位于XX县城东北方向,距离县城XX公里,共有居民XX户,人口XX人。
本村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整治措施1. 垃圾分类处理我们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
通过设置垃圾分类亭、垃圾分类桶等设施,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2. 厕所革命我们对全村的厕所进行了改造升级,新建了一批卫生厕所,并对原有的旱厕进行了改造。
在厕所内安装了排风扇、照明灯等设施,改善了村民的如厕环境。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厕所保洁制度,定期对厕所进行清扫和消毒,确保厕所的卫生和安全。
3. 村容村貌整治我们对村内的违章建筑、破旧房屋进行了拆除和修缮,清理了乱堆乱放的杂物,硬化了村内道路,新建了一批绿化带和休闲广场。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村内环境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村容村貌的整洁和美观。
4. 公共设施建设我们新建了一批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公共设施管理制度,明确了管理责任人和维护标准,确保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和长期效益。
三、整治成果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XX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厕所革命让村民的如厕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公共设施建设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评价。
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建立村民自治组织等方式,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未来计划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
计划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提高垃圾分类处理水平;二是加强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四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期发展。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项目概况**区地处胶东半岛南部,是**市1994年区划时成立的新区,总面积533.2平方公里,人口约46万。
建区以来,**区依据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潜力和优势,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建筑节能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
坚决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积极探讨监管新举措,建筑节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先后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县(区)、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绿化建设)、山东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区、山东省建筑节能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项目申报陈述一、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区本着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技术创新,搞好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节能材料,推进建筑节能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编制了《**区民用建筑节能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措施,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节约型城镇。
二、探索新思路,创造性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一)区政府高度重视,有效保障推行建筑节能**区始终将建筑节能作为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坚决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成立了**区建筑节能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前瞻的规划,完善各项规章和制度,为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保障。
(二)创新管理体制,建筑节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在**市率先将建筑节能与工程质量监督有机结合,形成闭合管理的一站式服务机制。
1、机制创新,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工作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实现工作广度的转变,监管范围由城区69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区553.2平方公里;三是实现工作深度的转变,由原来粗放式的管理转变为施工图审查、材料检测和施工质量全方位的监管。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居住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哈尔滨道外区人居环境改善目录前言 (3)一、道外区规划与建设背景 (3)二、道外区规划建设的整体理念 (5)三、道外区显著的规划实施效果 (6)1、通过老工业基地改造,推动城市功能更新 (6)2、通过住房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7)3、通过绿化和公共空间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9)4、通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城市文化魅力 (9)5、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载体功能 (10)四、道外区规划建设经验和影响 (11)附表1 道外区“十五”期间城市规划与建设所影响的人居环境系统变化一览表 (12)附表2 道外区“十五”期间搬迁工业企业一览表 (13)附表3 道外区“十五”期间改造危棚房一览表 (13)附表4 道外区“十五”期间危棚房改造情况对比 (14)附表5 道外区“十五”期间新增居住小区统计表 (15)附表6 道外区“十五”期间新增建设各类绿地一览表 (16)附表7 道外区“十五”期间绿化建设情况对比 (20)附表8 道外区“十五”期间新增停车场一览表 (21)附表9 道外区“十五”期间道路统计一览表 (22)附表10 道外区“十五”期间人居环境改善情况对比表 (23)附录道外区规划建设成果案例 (24)前言哈尔滨市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北方城市,道外区是哈尔滨市历史悠久的老城区之一,地处哈尔滨市的中北部,其范围北起松花江南岸,南至大方里以南坎下;西起景阳街,东至振江街,总面积为4.17平方公里。
2006年总人口137400人,人口密度32950人/平方公里。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复杂,道外区已不适应城市整体快速发展的需求。
为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为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针对道外区的更新改造进行了一系列实施工作。
一、道外区规划与建设背景新世纪开始,党和国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多项方针政策。
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材料一、城市简介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现辖四县(市)三区,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人口452.22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53.5平方公里,人口54.82万。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经济繁荣,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近年来,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扬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GDP完成558.93亿元,同比增长11.1%,财政收入55.61亿元,同比增长36.6%,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了“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良好人居环境。
二、申报类别90年代初期至现在,扬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开展了一系列改善人居环境的创建活动,按照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改造、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扬州由一个地域狭小、环境相对较差的小城发展成为规模较大、风景秀丽的江淮明珠。
扬州已经具备了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的条件。
扬州调整了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规划合理、编制科学、实施有效并得到严格管理;成立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不断加大城建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水陆交通设施完善,城市道路成网成环,快捷畅通;公用事业不断发展,三废处理颇有成效,城市水气环境达标;建立和完善了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解困定销房、廉租房解决了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
三、城市人居环境改变过程扬州过去的城市状况90年代初,由于工业企业的剧增,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过多,导致扬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公用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当时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仅2. 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仅有15.31平方米。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迫切需要改善人居环境和居住质量,尽快使扬州走上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再现昔日“绿杨城郭”的怡人环境。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扬州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全面拉开了改善人居环境的序幕,确定了既要建设现代化城市,又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总体发展思路,做出了向西部新发展的重大决策,在10多年的时间里,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矗立在西部新区。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申报材料编制导则
附件3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申报材料编制导则第一部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 (2)第二部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编制导则 (15)第一部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主题1:住房条件改善一、住房改善1.住房供应体系完善,供应结构合理。
2.住房保障体系健全,保障性住房基本满足中低收入家庭需要,建成区内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3.住房保障机构健全,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配租、配售制度完善,住房保障管理和服务规范有序。
4.房地产市场有序、交易规则健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租赁市场体系健全,住宅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5.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得到有效启动。
6.商品房空置量处于合理的区间。
7.住宅建设广泛采用无障碍、节能设计,注重养老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残疾人、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8.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管理科学规范。
9.房地产交易、产权管理程序合理、服务规范。
10.市场规则比较健全。
11.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
二、住宅科技1.编制完成住宅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和开发关键技术,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2.积极推行康居示范工程,引导住宅规划设计质量的提高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3.推广应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及其它先进的结构建造技术,增进居住功能。
4.积极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促进住宅整体技术的进步。
5.注重住宅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技术突破。
6.在住宅技术标准化工作、实施工业化成套技术方面有杰出贡献。
7.在住宅部品生产、运行和流通体制方面,努力实现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改善部品质量。
8.提高住宅全装修比例。
主题2:社区建设1.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大多数的旧住宅小区经过整治后实施了专业化物业管理。
2.社区内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
15分钟社区便捷生活圈实现全覆盖。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实施方案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城市人居环境水平,努力建设国内宜居城市,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以下简称“两申”),按照区委、区政府“四创两申”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打造和谐社会为出发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精品旅游城市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实施、全民参与的原则,以普及生态和谐的人居理念为基础,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完善为抓手,以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为支撑,全面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环境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工作目标按照国家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标准,在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成功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最终成功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三、组织领导为确保“两申”活动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我局高度重视,成立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领导工作小组,,由我局***局长任组长,***任副组长,各室、科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在局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四、工作措施我局“两申”工作要紧紧围绕工作实际,围绕工作重点,结合全区开展的“四创两申工作”内容,落实好如下具体工作。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整合我局宣传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宣传栏、门户信息公开网、“法律六进”活动、基层司法所的法制宣传活动等平台,采取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广泛宣传“两申”活动,真正做到“两申”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认真总结宣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先进个人和先进经验,引导、激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两申”活动中来。
(二)切实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服务工作。
把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服务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机制和手段,坚持以服务为主兼顾管理的工作思路,在体制创新、权益保障、政策激励、素质提升、组织融合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平方公里。
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美元全市人口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万人,外来流动人口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
广州市是一座具有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
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
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
到年底,广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达到公里,总面积达到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平方米。
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了全长公里、总投资亿元人民币的地铁一号线,目前正推进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并积极筹备建设三、四号线和市区至新白云国际机场轻轨,全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
()整治城市脏乱现象。
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
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万平方米。
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
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治理大气污染。
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
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
先后将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家、关闭家。
()治理水源污染。
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到年建成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有座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有座正在建设之中,到年,广州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将达到,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
从年起,投入亿多元,对市内河涌进行清疏截污整治。
并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整治工厂排污口,对家洗漂企业限期治理家、关闭家、停产搬迁家,使全市个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
着眼于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充
分利用广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背靠白云山,面临南海,怀抱珠江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构建山水城市的新格局。
新建和改造了大批城市公园。
到年底,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到个,总面积公顷公顷。
新建了大批城市绿化广场;完善了市内交通道路绿化配套工程。
到年底,该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平方米平方米。
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全市林业用地达到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着眼于对广州市历史名城的保护,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
成功地保护了西汉南越宫署御花园、南越王墓遗址、镇海楼、锦纶会馆、近代民居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修复了西关大屋、商业街骑楼、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和黄大仙庙等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改善广州市的人居环境,林树森作为市长,对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心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进行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对广州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交通路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策略等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制订出《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地确立了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他亲自组织制订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规。
他主政四年多,先后主持制订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政策文件;颁布实施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法规规章。
他亲自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指导主管部门开拓资金渠道,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贷款融资,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
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重要工作的实施“拍板”决策;坚持对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指导,逐项抓落实;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创造工程项目精品;沟通协调中央、省直、部队驻穗单位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四、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实现了广东省提出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目标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增强。
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三大路网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