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可编辑版】
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以下是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些建议:
1.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农村道路和电力供应等基础
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训和支持,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经营和
农村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
4. 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产权制度,推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
提升农民的经营能力和收入水平。
5.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业生产环
节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6. 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提供农村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
7.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促进可持续
农业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8. 加强农村扶贫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实施精准扶贫措施,帮助贫
困农民增收脱贫。
9.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加强农村产业链的建设,提高农村产业的附加值。
10. 加强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建设,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这些是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在当前我省农村,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文化生活的发展表现的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对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基层党组织不健全限制了先进文化的传播。
我省农村普遍存在着党组织不健全、党员年龄偏大、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问题。
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先进文化、政策、路线方针难以科学贯彻,先进文化的凝聚力不够,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系列问题。
(二)先进文化宣传的场所和形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省农村目前的文化场地普遍落后,文化站、文化馆数量不足,面积狭小,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有些乡镇甚至没有场地进行文化教育,加之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方式很少有变化,文化活动单一,形式古老,群众反感不愿意参加文化活动,更不会主动学习和利用文化,文化的应用和农民的生活相距甚远。
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不适合农民的需求。
(三)农村缺乏一支传播先进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方面农村难以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优秀人才为了高质量的生活条件和城市的优势,纷纷流入城市,有才能的年轻人靠自己的才智和技术落根城市,不愿意在村里做贡献。
农村自身培养的人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人才的引进十分困难。
由于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和待遇相对不太高,交通不是十分发达,各种资源的利用不是太方便,因而大多城市培养的优秀人才不愿到农村,这样农村缺乏人才的问题难以解决。
人才是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势必影响先进文化的传播。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认识不高,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领导特别是乡镇领导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没有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河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去认识,认为“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抓经济是本行,抓文化是帮忙”,“一手硬、一手软”或“嘴硬手软”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群众乡村振兴的建议
群众乡村振兴的建议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利、电力、
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的
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行清洁生产
方式,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遗产。
4.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
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5.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
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级组织体系,提高基层干部
素质和能力,增强村民自治意识和民主管理能力。
7.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制
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通过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就。
提高农民收入建议
提高农民收入建议农民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劳动力,他们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成为制约农村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改变传统的粮食种植模式,发展特色农业。
对于适宜发展果蔬、养殖、花卉等产业的地区,鼓励农民转变种植结构,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其次,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现代农业设施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益,增加收入来源。
二、加强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必须保障农产品的销售。
为此,需要加强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设。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市民购买农产品。
其次,加强农业产地和城市之间的物流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此外,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建设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三、提供农业金融支持农业金融对于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业金融的支持力度,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
同时,鼓励发展农业保险,减少农民的经营风险,提高农民的收益稳定性。
此外,促进农业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为农民提供线上金融服务,方便快捷地解决农民的资金需求。
四、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保体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非常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社保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了解并享受到社保的好处。
同时,完善农村社保制度,提高农民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的水平,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
此外,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就医便利性和医疗质量。
五、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教育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就业技能,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五个关系”前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须之路,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正确处理好农村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讲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五个关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第一关系:城乡关系城乡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之一。
当前,我国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教育资源、医疗条件、就业机会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
所以,要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推进农村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优化城市和农村的结构布局要处理好城乡关系,首先要关注城乡结构布局。
通过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约束城市的扩张,合理划分城乡规划,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扩大让城乡生态优势地区更加对等的发展机会,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2. 促进农村发展各项事业要推进农村全面发展,就必须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政府在针对农民的教育、医疗等领域逐步发展,并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于改善农村发展和强化城乡关系的作用不可忽视。
3. 聚焦农村基层组织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聚焦农村基层组织,完善以城乡综合体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增强乡村经济组织的自立能力,从而打通农村地区的社会基础。
第二关系:经济关系处理好经济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须之路。
经济关系是指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涉及到农业、农村产业、农村能源、农村水利建设等诸多领域。
在处理好经济关系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农村农产品品牌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增强农村农产品的品牌价值至关重要。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水平已经逐步提高,农产品也出现了许多品种、品牌,但这些品牌化后的农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是否好,与城市市场中的产品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要让农产品进入更广泛的市场,需要抓好品牌建设。
和谐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收稿 日期 】2( - 2 1 0O 1— 1
和谐 社 会要 建 设 社 会主 义 新 农 村
隋海 燕
( 中共海 伦市 委党校 , 黑龙 江 【 摘 海伦 120 ) 530
要 】 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是 党中央统揽全局、 着眼长远、 与时俱 进作 出的重 大决策 , 一项不但惠及亿万 是
农 民, 而且 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 。 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 是确保我 国现代化 建设 顺利推进 的必然要 求。 坚持规划 要 先行 , 坚持 以人为本和 以科 学发展 为指导 , 握工作的着力点、 把 切入点和突破 口。 着力解决好 农 民生产 生活中最迫切的 实际
的进 程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
战 略方 针 和基本 立 足点 。农 村 集 中 了我 国数量 最 多 、 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 展的持久动力。扩大 国内需求 , 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 力最大的消费群体 , 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 、 最持久的
推进 的必 然要求 。国 际经 验表 明 , 工农 城 乡之 间 的协 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 、 稳定的 , 也存在一些 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 重 要基 础 。 会 和谐 离不 开广 阔农村 的社会 和谐 。 社 当前 , 发展, 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 不容忽视的矛盾 和问题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加 有 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 , 经济社会得到 了迅速发展 , 较快 设 , 快 农 村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利 于更 好 地 维护 农 民群
关于乡村建设的建议
关于乡村建设的建议
乡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复杂工程,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护和改善乡村环境:包括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如森林、河流、湖泊等,以及改善乡村的卫生条件,如提供足够的生活垃圾和处理设施。
2. 发展和提升乡村产业:包括发展乡村的特色产业,如农业、手工艺品等,以及提升乡村的旅游业,如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和设施。
3. 提高乡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包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提高乡村的居民的健康和教育水平。
4. 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改善乡村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提高乡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
5. 提升乡村的文化建设:包括保护和传承乡村的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节庆等,以及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设施。
6. 促进乡村的社区参与和发展:包括鼓励乡村的居民参与乡村建设,如提供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等,以及提供培训和资源,以帮助乡村的居民自我提升和发展。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建议,具体的建设计划需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定制。
中国农民工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
从 整 个 社会 的 角 度 看 ,数 以亿 计 的农 民 工 , 已经成为一 个具有规模 、身份 和社 会地位 相 当独特 的社会群体 。 由于城 乡二元结构 的存在 ,农 民工一 开 始就是 以一种不平等 的社会身份 进入城 市的 。他
独 特 现 象 ,2 0世 纪 8 0年 代 初 中 国农 村 外 出打 工 者 不过 几 百万 ,到 现在 则 已近 2亿人 。 “ 村 劳 农
动 力流 动 课 题组 ” 的研 究 结 果表 明 ,每年 新 增 外 出打工农 民不少 于 8 0万人 。 0
这 种 边 际人 格 的现 实 呈 现 ,他 们处 在 中国 社会 转 型 的特定 时期 .立 足 于 乡村 文化 向都 市 文化 迈 进 的前 沿 。他 们 在城 市 文 明 的洗 礼下 接 受 新 的价 值
统 中 国农 民的生 活 方式 .改 变 了固守 观 念 对农 民 的身份 定 位 ,更 在 于加 速 了 中 国的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进程 。然 而 ,无 可பைடு நூலகம் 认 的是 ,农 民工 在 给社 会 创造 巨大财 富 的同 时 ,彻底 改 变社 会 身 份 ,进 而 享 受 到 与城 市 居 民平 等 的待 遇 还需 要 相 当 漫长 的 历 程 。但 处 于 城 市最 底层 的农 民工 群 体 将会 在 这 种 体 制 的转 变 过程 中 ,生 成 对 城市 社 区 和居 民 的 认 同意 识 ,并 逐 步 整 合 在 城 市 社 会 的发 展 之 中 。 农 民工处 在 中国社 会转 型 的特定 时 期 ,立 足 于乡 村 文 化 向都 市 文化 迈进 的前沿 。他 们 在 城市 文 明 的洗 礼下 接受 新 的价值 观 的冲击 。在这 种 重 新 社 会 化 的过 程 中 。农 民工 在 乡土 社会 所 依 赖 的生 活
和谐社会构建中西部地区农民市民化的路径选择
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
户 籍 制度 、土地 制 度 、劳 动制 度 、社会 保 障制 度等 。
改革越是推进的时候,体制 问题越 突出,而且难度越大 。
和谐社会。 但对我国西部地 区而言 , 农村劳动力过多 , 劳
部地 区劳动力资源丰 富,但城 市化水平低 ,城镇工业部 门提供的就业空间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之间矛盾 晚 ,发 展慢 ,规模 小 ,政府 应在 西 部农 民市 民化 的过
程 中,鼓励 发展乡镇企业 ,并保 护 乡镇 企业的产 权 ,市
维普资讯
和 谐 社 会 构 建 中 西 部 地 区 农 民
市 民 化 8 0 ) 青 10 7 0
摘 要 :农 民市 民化是 当前我 国农 民增 收 的主要途 径 ,也是 确保 社会稳 定、 国 家长治 久安 的重要 保证 。 本文根据二 元经 济 结构体 制和 西部 农村 剩 余劳动 力转 移 的理 论模 型及存 在 的 问题 ,主 要探讨 了我 国 西 部地 区可 以采取 农 民工进 城 、进 入 乡镇 企业等 多层 次、 多 渠道 的转移途 径 , 来促进 西部 地 区农村现 代
吸收完 毕。工业部 门的发展促使 传统农业 部门向现代化
力根本 出路在于 向城市转移变农 民为市 民。就 目前 王状 见
来看 ,西部 农村剩 余劳 动力 褴体 素质偏 低 ,就 业观 念
落 后 ,实现 劳动就 业存在 着很 大 的困难 。其原 之 一 是西 部地 区农 业基 础 十 分脆弱 ,农 业 抗灾 能 力不 强 ,
高 。原 LJ 二 是 体制 不健 全 ,地 保 障 机 制 力 度 不 六之 强 。 而 直接影响城 市化和农 民市民化 的制度主要有 :
农村创造和谐心得经验
农村创造和谐心得经验农村的和谐社会是指农村地区的社会和谐,指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和谐。
农村创造和谐的心得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群众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更需要社会保障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丰富农民群众的社会保障内容,保障他们的基本医疗、养老、教育等权益,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是农村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农民群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推动农村地区社会和谐的实现。
四是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基础。
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壮大农村经济规模,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社会和谐的实现。
五是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
基层自治组织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要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强化农民群众的自治意识,推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高农民群众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促进农村地区社会和谐的实现。
六是优化农村环境建设。
良好的环境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
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净化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农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农村地区社会和谐的实现。
农村创造和谐的心得经验主要有以上几个方面。
在实践中,我们要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优化农村环境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要政治任务。 因此 ,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 当前必须围绕构建农 村和谐社会 大力加强 自身建设 。
江华县委党校讲师 , 高级工程 师, 校委委员 , 工会主席 , 主
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维普资讯
( )围绕构建和谐的人 际关系大力加强 自身建设 一 在新时期 , 如何建立人 与人之 间的新型友善关系 , 促进 邻村之 间、 邻里之 间、 村民之间、 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 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 出了新要求 。 为此 , 农村基层党组织 应 从 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 一是要树立榜样 ,当好表率 。农村基
不和谐现象 。 特别是管理 中的民主空气不浓 , 导致村 民主人 翁作用发挥不够 ; 决策中的人本思想不够 , 导致村 民利益受 损; 财务管理混乱 , 导致村 民心有疑虑 。因此, 要构建农村 和谐社会必须构建 和谐 的村级管理。 ( ) 三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在人与 自 然和谐 方面提 出了 新
层党组织领导班子 的和谐 , 是一个村和谐的关键 。 导班子 领
的家园成为环境优美、鸟语花香 的乐园 。为此,农村基层党 组织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 一是要树立环保意识 , 加强森 林 资源保护 。 我县是林 业大县 , 森林覆盖率达 o %, 7 素育 。 杉 木之都” 湘南之肺 ”之美称 。 、“ 各村一定要把森林保护放在 十分重要的位置 , 严禁乱砍 滥伐 , 严禁毁林开荒、 毁林烧炭 , 要按照中央政策规定, 搞好退耕还林 , 真正把江华瑶 山建设 成为 4 6万瑶胞的美丽家园,使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二是要 树立健康意识,加强绿色产业建设。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 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 , 使绿色产 业成为农村经济发 展的新 的增长点 。当前 , 我县农村要充分利用本县独特的 自
构建和谐农村心得
构建和谐农村心得
构建和谐农村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关键的:
1. 促进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基础。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增加他们对发展的信心,减少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3. 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发展,也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增强社会和谐。
4. 加强农村治理建设:加强农村治理,构建和谐农村的制度保障。
通过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机制,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善和农民利益的保护,能够增进农民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
总之,构建和谐农村需要注重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和农村治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工作。
只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和谐稳定。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可编辑版】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市实施意见,结合xx实际,现就“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xx、构建和谐xx的必然要求,是推进xx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迫切需要。
各级各部门要从政治、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三农”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三农”工作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
各级各部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
二、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3、加强基地建设。
突出区域特色,注重规模开发,重点建设八大主导产业基地,因势利导发展油茶、葛业、高山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
本着“八大产业、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针,毛竹、桑蚕、百合建管并重,突出新栽;茶叶、板栗、中药材以管为主,突出低改;畜禽、鳗鱼抓好大户,突出规模。
各主导产业牵头单位要建立1-2片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县级示范基地,乡镇区域内的每个主导产业要建立1个以上乡级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及建议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及建议
1.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较低,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经营资金缺乏、土地流转后企业建设投资回收期长、信贷方式不灵活、设施农业无产权等。
2.农业农村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的长期性贷款;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包括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四是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五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六是加强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优化;七是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论和谐社会发展中农业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键 所在 。农村经济社 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村公 共服务的供 业 、农村发展 或农 民生产 、生活所 需而提供 的具有一定的非
二 、和 谐 社会 发 展 中农 业 与农 村公 共 服 务体 系
当前 ,我 国农业与 农村公 共服务 的有效供 给严重 不足 ,
给。…・ 般而言 ,农 业与农村公共服务是指农 村地区为满足农 建设 内容 与对 策
宏观调 控手段 ,以提高 应对市场异常波动 的能力。继续推进 展的情况 ,针 对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服 务体 系的发展 ,我 国农
农 资行 业诚信体系建 设 ,进一步增强农 资信 用意识 ,营造 良 业生产资料服 务体系还需要不断的 了解 国内的发展现状 ,详
好 信用环境 ,形 成诚信经营氛 围。深入 开展 行业信用评价试 细调 查发 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事实 其实的态度 ,从实 际状况
参 考 文献 :
6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 陆连华周 正华 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存 在的问题和对 策
农业 、工商 、质检 、价格 等行 政管理部 门要加大农 资市 【商业研究, 9 ,9. J l 1 3( 1 9 O 场监 管力度 ,督促企业 健全农 资商 品购销台账 、质量承 诺 、 【 袁喜庚 朝 阳县设 施农业生产服 务体 系建设存在问题 2 】 问题农 资产 品源头追 溯 、明码 标价等 制度 ;完善市场 预警 、 与建 议【 业经济, i(5 J 】 农 2 。 ) Ol . , 市场巡查 、不合格农 资退市等制度 ,充分发挥 135 2 1行政执法 【 胡继华徐 州农村服务 体系建设现状 与发展对策 【安 3 】 J I
体系 、136 “ 2 1 三农热线 ” 2 5 价格举报电话的作用 ,及时 徽 农 学 通 报 l 0 ,5. 、13 8 2 90 ) O ( 查处群众投诉 举报案件 ,进一 步规范农资经营行 为 ,严厉查 【 刘 来吉, 4 1 龚玉成 当前我 国农业生产 资料价 格上涨的原
促进城乡关系和谐发展的收入政策建议
提高。但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社会经济
问题也开始变得突 出起来。尤其是 ,贫富差距 日益扩 大 ,城 乡之间 收入差距 已经 到 了必须 引起警戒 的程 度 。本文分析了中国城 乡收入差距 的现状 、原 因,并
态 。目前 ,全国各地正在认真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需求弹性小于其它产 品的收入需求弹性 ,再加上农 产 品定价较低 ,农 民丰产但是却不 丰收 。仅从 这种产业
特性来看 ,农业 的发展 与工业 发展相 比必然 处于 劣
2 0 年的 8 7 .元 ,城镇居 民家庭人均纯 收入与农村 06 12 5 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 ,从 17 年的 2 7 98 . 倍扩大到 5 2 0 年的 3 8 。值得重视 的是这种扩大趋势一直在 06 .倍 2 继续 ,其结果必将影响到农 民的积极性 ,甚至影响社 会的稳定 ,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民的平 均收入 中 ( 或平均支 出中 ) 用于购买食 物的支
用 。然 而在 中国 ,城 乡之间 的制 度篱笆 是非 常坚厚 的 ,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很高 ,现行 的户 口管理制度 , 把农 民牢牢地拴在 土地上 ,使农 民的迁徙 自由和择业 自由受到 了极大限制 。在户 口等级背后是重大的利益 差别 ,比如就业 、子女上学 、住公房 、吃补贴 、使用 公用设施等都大不一样 。并且 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 的
在没有制度 障碍 的情况下 ,城乡劳动生产率的差 别会使农村劳动力不断地流向城市 。这是因为它有助 于增加农 民的收入 。如果城市劳动力 市场 是竞争的 ,
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又有助于压低城市劳动力的供 给 价格 。这 也起 到 了缩小 城 乡之 间个人 收入差距 的作
给村民的建议书-建议书
给村民的建议书-建议书给村民的建议书引言概述:尊敬的村民朋友们,作为村民代表,我谨向大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改善我们村庄的发展和生活环境。
以下是我对村庄发展的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基础设施建设1.1 加强道路建设:修建并维护村庄内的道路,确保道路的平整和通畅,方便村民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
1.2 改善供水系统:完善村庄的供水设施,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够得到清洁饮用水,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1.3 建设垃圾处理设施:设立垃圾分类点和垃圾处理中心,加强垃圾分类和回收工作,保持村庄的环境整洁。
二、农业发展2.1 推广科学种植技术:组织农民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2.2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根据村庄的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2.3 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鼓励农民组织成立农业合作社,共同经营农田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教育和文化建设3.1 建设学前教育机构:设立幼儿园和托幼中心,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3.2 支持农民教育培训:组织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3.3 丰富文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文艺演出等,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四、卫生与健康4.1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活动,提高村民的卫生意识,预防疾病的发生。
4.2 建设卫生设施:修建公共卫生厕所和垃圾处理设施,改善村庄的卫生环境。
4.3 发展健康产业:引进健康养生产业,如养生馆、健身中心等,提供健康服务,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
五、社区管理与服务5.1 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成立村民自治委员会,推动村民自治,提高村庄的管理效果。
5.2 加强社区服务:提供便民服务,如邮政、物流等,方便村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5.3 增加公共设施:建设公园、健身广场、图书馆等公共设施,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丰富村民的生活。
给村民的建议书
给村民的建议书建议书:村民们,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乡村亲爱的村民们:作为我们村庄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建设美好乡村。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村庄变得更加美好。
首先,我想提议大家关注环境保护。
我们的村庄位于美丽的自然风景区,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资源。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保护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不污染水源。
我们可以组织清洁环境的活动,定期清理村庄周围的垃圾,种植绿化植物,让我们的村庄更加清新、美丽。
其次,我建议大家关注农业生产。
我们的村庄以农业为主要产业,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我们可以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为村庄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再者,我建议大家关注村民的生活。
我们应该关心老人、儿童和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同时,我们也可以关注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政府的支持,改善村庄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我建议大家关注村庄的文明建设。
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村庄的规章制度,不乱搞乱扔,不随意破坏公共设施,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村庄环境。
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文明礼仪宣传活动,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让我们的村庄更加和谐美丽。
亲爱的村民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美好乡村。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才能让我们的村庄变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用行动来诠释爱与责任,让我们的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
谢谢大家!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农村社会稳定不仅关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应该从多个方面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
第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
在加强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方面的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投入,确保农村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
只有在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下,农民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第二,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关心和引导。
农村青年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着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青年积极创业,提供就业机会,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让农村青年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才能减少他们的流失,增加对农村社会的凝聚力。
第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农村养老保障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农民的养老金能够及时足额发放。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让农民老年生活有保障,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第四,加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农村教育是农村社会的薄弱环节,而教育的发展又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素质。
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和教育援助,确保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培养起一支高素质、有责任感的农村人才队伍。
第五,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是保障农民健康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技术的培训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无论是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是两会召开,“三农”问题都再一次提上国家工作日程,从上到下各级部门仿佛都把这些问题放在口头上,手头上,但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政策落实二者之间的切合点以及前途脉络似乎并不清晰,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所见所闻来探讨一下当今农村的现代性困境,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部分尚待商榷的建议。
⒈农村传统价值、习俗的退让和殒失“现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像这样的感叹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已经司空见惯了。
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涵意义渐渐被忽视掉了。
不少人就把春节当作一个较长的假期,除了应付式的拜年和贴春联,其形式和实质都和平常休息时间无异。
按说,春节时期家人团聚,拜祭先祖,这只是形式;家族寻根,重温爱与亲情,联络因忙碌而陌生的血缘,秉承炎黄子孙的中华情结,这才是它的真正含义。
可这些传统赋予的深刻意义却因为某些客观的变迁被无形遗忘了。
我们进一步来看一看它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对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以爱与团聚为核心含义的春节,在乡土性逐渐淡薄的背后,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因习俗冲击而仓促丢失的精神内质。
()由此牵带了某些传统文化的遗失,民族记忆功能的退化。
以前在家乡,春节时分热闹非凡,走高跷,舞龙舞狮,放烟花炮竹……而现在家家户户仿佛都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庆祝,冷冷清清的氛围自然让新年的欢乐气氛大打折扣,只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那些所谓的快乐的影
子。
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一种追寻心理解释为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失落感。
从原因上看:
一、新的就业观念使传统手艺的传承受到影响,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娱乐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特色的技艺,但改革后的农村、乡镇过分地重视经济发展,造成了民间艺术的遗失。
二、经济利益的冲动使人们对公共利益事业淡漠或只采取观望态度。
有利的并且是现实的、直接的活动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尽量从简,已经被越来越他们接受。
三、某些不科学的习俗被硬性扼杀。
以禁鞭为例,这个措施本无可厚非,可不足之处就是有些地方并没有配套建立公共燃放区。
冷清的氛围从客观上减少了传统节日的喜庆。
⒉农村社区建设的空白现代意义的中国社区建设是发展较晚的,农村社区这一块在非理论领域就存在了更大面积的空白地带,如何在实际行动中有效地进行各个方面的改善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
一、科教层面:
()“科技下乡”来了又走。
“送知识,送科技”下乡援农,其实质意义微乎其微。
从受众对象来看,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很低,能否识字尚且不论,有点文化的都出外务工,即使留下来也难以理解理论性强的科普书籍,更不用说学以致用,实现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走这种那种所谓的发展农业的道路。
再者,从客观条件上讲,科技的普及和利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可农村、农民现今的收入状况极大地桎梏了科技的有效落实。
无论是“文字下乡”还是“科技下乡”,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送”,而是授之结网、捕鱼的能力,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
()教育心理的工具理性。
随着国家教
育政策的改革,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对教育提高重视,但其中为数不少的青年群体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就投入到打工行业。
农村家庭教育资本的投向渐渐集中于回报率较高的艺术类、职业类。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曲解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并在有些领域为农村以后发展埋下隐患,农村发展的后劲和生员动力都会受到恶性影响第
二、文化层面:
()迷信思想依然保留者众。
农村的乡土本性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心理图腾崇拜。
外出的打工一族虽然经历了部分现代都市文明的洗礼,但祈求在外平安的本能情愫使各类迷信活动有增无减。
他们带来的较先进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部分旧弊陈规,可在另一些角度助长了新旧恶性价值观念的滋长。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在农村社区有肆虐迹象。
()赌博盛行。
最近倍受媒体关注的“买码”风波,在广大乡镇和农村也屡见不鲜,各类赌博行为遍布村头巷尾,一些农民在自己家中设立麻将馆,提供赌具,收取租台费用,以此谋取财富。
第
三、社会保障体系层面:
农民没有任何保障与福利,这是当今农村的现状。
()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医务室等机构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体制,没有规范器具、药物、医务人员,一些土郎中、土药方在广大农村地区依旧广泛存在。
()灾害防治既缺乏预警机制,也缺乏防范措施,更缺乏协调补救、灾后援济方案。
现在大部分农村的耕作模式除了在水利等方面有少许改观外,依然是沿袭传统。
自然灾害的破坏往往让农民辛苦一年的血汗付之东流。
()农民既没有购买人保的便利,也缺乏这种意
识,更不愿意将钱花在此地。
而在外部结构上,农民也无权享受低保。
诸多条件的遏制使农民实际上成为一种“单纯人”,置立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
因此在遭受疾病或者以外伤害的时候就不堪一击,不能
page获取补偿性保障。
农村社区建设重重困境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一、农村社区理论体系挖掘不足,对城市社区研究偏向过重。
理论上尚未给有关部门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要发展也无计可施。
二、对农村经济的重要性错误理解使社区整体发展产生失衡倾向。
各部分之间没有在长远的指导下合理协调,最终经济没有上去,各方面也相互拖后腿,恶性循环。
三、农村经济建设缺乏实施载体。
各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能部门长期有效地给农村、农民科学指导。
没有主导力量协调农民,也没有组织人员、科技人员引导发展方向和道路。
从中央到地方,上传下达,可将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往往却被文件宣读或会议开展代替了,起不了实质作用。
“两卡一书”等政策是为了给农民借贷等提供方便,但农民不愿借钱欠债的传统心理使这样的措施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⒊乡村基层民主与权威《乡土中国》中讲到中国农村是无为社会,是无讼社会,是长老政治。
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现代性的政治因素潜移默化地注入了农村的肌肤。
本身起步就晚,脚步迈得依然很慢。
农民(打工一族等一类经受现代文明影响的除外)的乡土本性没有改变,形式上的政治民主意识只是在思维表层波动。
中国农民骨子里并没有民主情结,也因此他们不需要建立广泛的公共关系,尽管他们与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摆脱不了干系,但他们的政治
热情只是生之于外界,甚至谈不上什么政治热情的。
因此,基层选举中大多数农民对政治参与大多漠不关心,或者道听途说,或者敷衍了事,也正是这样的心态使不少地方“代票”行为数不胜数。
在权威方面,传统的长老、辈分等的影响逐步减弱,以经济精英、政治精英为代表的新型权威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经济精英尤为突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增加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
农民的目光日益集中于那些依靠各种方式获得经济财富的人身上,并以这些人为目标来重新内化评判标准和价值追求。
年两会的召开正在进行当中,“和谐社会”的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农村发展问题不是简单地加入现代化因素就可以解决,只有综合考虑到农村发展的传统因素,在传统和现在的合理交接处寻找科学方案,这些问题才能最终找到答案。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设计城市和农村的整体发展计划,和谐社会的道路才能有序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