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债的“非遗”传承人:每天都有一瞬间想放弃

合集下载

华一:五禽戏非遗传承人的女侠梦

华一:五禽戏非遗传承人的女侠梦

华一:五禽戏非遗传承人的女侠梦文/晒太阳的猫励志人生r enshengshi j i e人生视界靓丽女性本文主人公华一一袭白裙红衣,执剑飞跃,长发飘扬。

这或许是许多武侠迷的唯美想象,但五禽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华一让想象成为了现实。

赢得国际武术大赛的金牌,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功夫,代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禽戏,登陆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她的女侠梦在传承推广万拳之源“五禽戏”中一步步走向现实。

从学舞到习武华一,原名赵丹丹,“华一”是她师父给她取的名。

华一,寓意为“专注于一地研习华佗的五禽戏”。

华一出生在花木兰的故乡安徽亳州,从小就耳濡目染花木兰的故事。

华一五岁便被父母送去学习舞蹈,然而一向热爱舞蹈的小姑娘在七岁那年自己却要求去习武。

她跟妈妈说习武能让自己变得强大不受欺负,就像花木兰一样。

原来,华一的父母常年在外经商,为一家人的生计奔走,她小时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

因为缺少父母的照料关怀,她上学经常会迟到,面对同学老师瘦小的她时常显露出内心的怯懦。

这让华一逐渐沦为那些顽皮孩子欺负的对象。

有时候华一坐的椅子上会突然冒出来一块嚼过的泡泡糖或者是吓人的毛毛虫……每当她无助地被吓哭的时候那些欺负她的顽皮孩子总会哈哈大笑。

有一次,华一忍无可忍跟那些欺负她的孩子打了一架,但结果可想而知,她被推倒在地遭受拳打脚踢。

她边哭边想:要是自己能像花木兰一样会武功就好了。

后来这个身子骨单薄的小姑娘再三跟父母要求要去习武,虽然担心女儿习武会受苦受伤,但终究拗不过她,华一的父母决定送女儿去家乡的一所封闭式武校习武。

然而在武校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虽然学了两年的舞蹈,但是刚开始7习武的华一还是有些吃不消。

为了练武身上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再加上封闭式训练不能每天都见到父母,华一几度想要放弃。

每当这时,她总是拿花木兰的故事激励自己。

她在所有人都睡觉休息后一个人在练功房咬牙坚持,练马步蹲,练金鸡独立,练朝天蹬……后来,她在全校的朝天蹬大赛上赢得了第一名,自此那些捉弄欺负过她的孩子再见到她目光里都是羡慕和敬重,而她也重拾了自信。

傩戏人生——辰州傩戏土老师口述史之张高岸篇

傩戏人生——辰州傩戏土老师口述史之张高岸篇

傩戏人生——辰州傩戏土老师口述史之张高岸篇刘冰清,郭 婷,赵 颖(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摘 要:辰州傩戏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主体的力量。

土老师张高岸是辰州傩戏的县级传承人,他主要在湖南沅陵以及张家界一带进行傩事活动。

在采访对话中,土老师张高岸讲述了他与傩打交道的一生,回忆了儿时学傩的不易以及行傩的难忘经历,最后他还透露了将不忘师恩,继续把辰州傩戏传承下去的决心。

关键词:辰州傩戏;土老师;张高岸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3-0111-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武陵地区傩戏文献文物搜集整理与研究”(13BB020)。

作者简介:刘冰清(1969-),女,湖南沅陵人,苗族,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郭婷(1996-),女,湖南常德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辰州傩戏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七甲坪镇及周边一带,2006年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辰州傩戏不仅表演内容丰富,且文化内涵深厚,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已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张高岸,男,出生于1946年,湖南省沅陵县七甲坪镇丁家岗人,初中文化。

张高岸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土老师,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使张高岸对傩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69年他拜叔叔为师,正式开始学习傩技。

1983年,张高岸熟练掌握了傩祭、傩戏和傩技后,即正式度职,由此成为了一位能独自掌坛的土老师。

其后,他经常受到民众邀请,前往湖南沅陵以及张家界一带进行傩事活动。

在傩事活动中,他表演的上刀山、下火槽、踩梨头等巫傩绝技广受好评,他还擅于演唱《八郎买猪》、《观花教女》、《梁山土地》等多种傩戏剧目。

他致力于辰州傩戏的传播,曾多次外出参与各种表演活动。

本文根据2017年4月20日和2018年9月18日对张高岸的两次访谈录音整理而成。

困难是铺向成功的基石—— —记中国腾氏布糊画长春传承基地负责人 张宏

困难是铺向成功的基石—— —记中国腾氏布糊画长春传承基地负责人  张宏

栏 目主持 尹 宁
I事业 l [ 智困团圜圜目圜 创I 库 业创 故
几乎把她创 业的热情降到了冰点。那 时, 企业没有 启动 资金 , 没 了新 的征 程。她潜心 研究市场 , 虚心学 习求教 , 不断丰富着创业
有原材 料储备 , 没有定型 产品 , 没有专 业技术人 员 , 没有 团结 拼 经验 。 坚持不懈 , 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成功 , 她和她 的团队 。 把企业
决不放弃 重头再来
不经 过咀嚼 , 不知道什 么是滋味 ; 就 不经 历磨难 , 不懂得 走进广交会 , 就 把布糊画推 向世界各地 。” 张宏是一个强者 , 以行动 什 么叫坚强。选择创 业就 意味着没有平坦 的路可走 , 坎坷 和打击 为语言 , 未来广 阔的天地里书写更新 、 在 更美的画卷 。
使 张宏更加成熟 。一次 她远 赴北京和浙江等地选 购生产原辅材 料。 为不误 工期 , 了车 她直奔 市场精挑 细选 , 下 然后就 匆匆地往 回赶。到 了单位 , 她顾不上旅途 的疲 惫 , 一头扎进 了车间里开 始
了试生产 。前几道 工序理 想化的顺利 , 可到了上色这一环 节 . 却
出现 了意 外 . 色彩一 涂上 去就 花 了。 设计 图样面 目皆非 。 结果连
工带料全部 变成 了垃圾 ,损失达 5万 多元 。这是一次不小 的打
击, 也是 一次痛心 的教训 , 从此 , 张宏不再草率了 。 学会用心去做
好每一件事。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次她们按客户要 求精心设计 了一套新产 品, 设
计 师与工人们昼夜赶 制 , 精雕细刻地将 生产样品完成 了, 经认 可
后投入 了生产。可恰在这 时 , 挑剔的客户又提出了要修 改设计 方 案, 这就意 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 这一次 2 多元的原材料将 万

江寻千:去探寻,大千世界的美好

江寻千:去探寻,大千世界的美好


糖丝的走向和粗细。

“好比拿着一个大拖把在小田字格上写字。

”她这样形容道,脑海里顿时有了画面。

因为熬糖的温度需要精准把控,绘制时间也不能太久且无法修改,否则糖容易变焦,极易失败。

尤其是视频拍
摄时,摄影师不一定能跟上对焦,如果拍虚了,就要重新
再来。

熠熠生辉的凤凰、慵懒惬意的老虎、栩栩如生的鸟儿,无一不美到令人屏息观赏,展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她甚至还升级难度,把糖画从平面变成立体,做出了精致玲珑的花灯与威武霸气的螳螂,堪比人形3D打印机。

后来江寻千发起了“糖画接力挑战”,吸引了许多网友的关注,让传承成为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事。

这让她真切体会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更加坚定继续学习和发扬非遗文化的信念。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寻大千世界
江寻千,即“去探寻,大千世界的美好”。

其实最开始,她给自己取的网名叫“九月”,因为喜欢这种和煦亲切的感觉。

可惜苦于重名现象严重,她只好。

《百鸟朝凤》观后感15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15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15篇《百鸟朝凤》观后感1很久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了,更是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文艺片,在看之前,我虽然买过票了,但也总不想去看,我很害怕看到悲伤的部分,但我现在真的很庆幸,我去看了!唢呐从一开始人人都尊重的东西变成了,人人都看不上的东西,焦师傅是唢呐的最后一代幸运儿,他是有眼光的,他挑选了天分一般但非常刻苦努力的游天明,因为他知道蓝玉性子野,对唢呐没有从一而终的坚持,事实最后也证明了,师傅的选择是正确的。

从开头唢呐匠们的演出遇到的盛况到最后只有天明一个人孤零零的为师傅吹《百鸟朝凤》送行,反映出了传统匠活的落寞,从演出的跪下来谢恩;到只给每位唢呐匠一条烟一个红包,而不再行接师礼;最后唢呐班子都没了。

焦师傅在喝多后即兴吹的唢呐发出的感想,可以想象焦师傅对这样的行为有多无奈,他一边告诉天明“不要只盯着手里的票子,要盯着手中的唢呐”到失望的表示“规矩没了,规矩没了”,在与人打完架后拾起损坏的唢呐,心中的悲愤。

焦师傅在自己弥留之际还把自己的牛卖了,不是为了给自己治病,而是想再给天明置办一套新装备,其实他明白,现在的人已经不爱听唢呐了,置不置办新装备已经没有用了,但他还是想为天明做些什么,为唢呐再做些什么。

天明的师兄们都出去打工,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唢呐了,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养家糊口,焦师傅把他师兄的行李全扔了,他师兄只是看着焦师傅,连一句辩解的话都没有,最后焦师傅亲自上阵吹唢呐,吹出了血,都还不停,最后他吐了一大口血,还不让停,让天明吹主调,他帮忙伴奏,因为唢呐已经没有人了,他必须自己挺起来。

德高望重的焦师傅,死后连四台大戏都没有,只有他最骄傲的徒弟天明独自为他吹唢呐送行,最后焦师傅放心的转身离去,因为他相信天明会继续吹唢呐的,哪怕天明是最后一个唢呐匠。

《百鸟朝凤》观后感2在三亚大菠萝影城,我们俩陪女儿看了一场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片花里张艺谋对吴导本人的艺术造诣和为人以及影片大加赞赏,我们也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影的。

慈善富豪余彭年名人故事

慈善富豪余彭年名人故事

慈善富豪余彭年名人故事“恢复光明不要钱,赶快去找彭立珊”。

20xx年底,在湘潭市的一条普通街道,当地居民几乎天天都能听到这样的广播。

作为家乡人,大家都知道他们这位叫彭立珊的乡亲就是如今的大富豪、大慈善家余彭年。

广播日复一日地响着,声音有些单调,但是这单调的声音却改变了一个少年和他家庭的命运。

这个少年叫刘洋,今年17岁,是当地一家盲人按摩院的按摩师。

从一生下来,刘洋的世界就是一片朦胧,因为先天性白内障导致他的视力几乎为零。

小学四年级那年,病情加剧,刘洋不得不放下自己心爱的课本辍学回家。

和刘洋一样,他两岁的弟弟刘鹏思也是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到现在小鹏思都不知道妈妈长得什么样。

刘洋的妈妈非常内疚,在她看来这都是自己的错,她自小患上白内障和青光眼,现在右眼已经完全看不见东西了。

更让刘洋妈妈感到无奈的是,一个白内障手术的费用高达4000元,对于一个靠种地勉强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20xx年12月,就在刘洋听到广播的几天后,他被接到长沙湘雅二院进行了白内障手术。

在得知刘洋的家人也是白内障患者后,余彭年又专门让人找到他的家人,希望帮助他们一家都从模糊的世界走出来。

以上是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介绍“彭年光明行动”时的一段动情描述。

截止到目前,“彭年光明行动”已经让湖南、青海、甘肃、西藏、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近10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就在老少边穷地区的人们因为“彭年光明行动”而记住余彭年的时候。

城市的人们也因为慈善排行榜而渐次知道了这位84岁的慈善富豪。

20xx年,无论是胡润榜还是“官方”的“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余彭年都名列第二;今年,由于统计方法不同,在“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上,余彭年以1。

086亿元排第二位,而在胡润榜上则以20个亿遥遥领先。

其实,无论排第一还是排第二都不重要,重要和难得的是余彭年先生的慈善意识。

大张旗鼓做慈善慈善事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意识和成熟的机制。

一个关于象牙村债务重组的故事

一个关于象牙村债务重组的故事

1 / 3一个关于象牙村债务重组的故事债务重组又称债务重整,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今天给大家讲一故事,说说东北那个旮旯象牙村债务重组的那些个事,作为赵本三导演和主演的《乡村爱情故事》一个场景的补充。

这个谢广坤,虽说自己不咋的,但托祖宗的阴德,生了个好儿子谢永强。

谢永强也真争气,将村里豆腐做得最好、舞也跳得最好的姑娘王小蒙变成了谢广坤的儿媳妇。

这不,沾着小蒙的光,谢广坤跟着去了一趟大上海考察做豆腐的技术,不但学会了几句上海侬语,而且还与清水公司的漂亮女强人谢总合了影,虽然鲜花没插上牛粪,但沾了点花香,村里人谢广坤已经很知足了。

从大上海回来后,小蒙是一天一小吐,三天一大吐啊,这不明摆着谢广坤马上就要当爷爷了吗?人一走运,真是好事连连,由于王小蒙妊娠反应剧烈,难以承担豆腐厂的繁重工作,谢永强还在一门心思捣鼓他的果园,只好由谢广坤走马上任豆腐厂的总经理了。

谢广坤当上总经理的第一天,屁股还没坐热呢,接待的第一人居然是王大拿的助理刘大脑袋。

原来以前豆腐厂购买过王大拿公司的大拿牌石膏,当时由于资金紧张没有及时付款,这不,刘大脑袋上门要债来了。

这个谢广坤可是个方圆九九八十一里地都知道的铁公鸡,当他弄明白刘大脑袋的来意后,心里直后悔前几天真不应该将前些年由于永强找工作的事儿送给刘大脑袋的西服从人家身上活生生地扒啦回来,后悔归后悔,但他想,如果让刘大脑袋从我的手中将钱要走,何止是扒衣服,那真是扒了我谢广坤的皮和毛啊。

想起刘能与刘大脑袋的关系,谢广坤先将刘大脑袋稳住,然后出门就去谢大脚的小买铺要了两瓶国窖1588,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啊,反正,说不定狼给套住了,酒也能扒啦回来,对付刘能,我谢广坤是有一套的。

谢广坤找到刘能,商量能不能出面做做刘大脑袋的工作,用豆腐将债抵了。

刘能看在谢广坤当上总经理的份上,又眼见他拧着两瓶国窖1588过来,心里真是乐开了怀,脸上控制不住也笑开了花。

傩戏人生——溆浦傩戏传承人周本洪口述史

傩戏人生——溆浦傩戏传承人周本洪口述史

傩戏人生——溆浦傩戏传承人周本洪口述史刘冰清,夏 雪,赵 颖(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摘 要:周本洪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溆浦傩戏省级传承人、溆浦县巫傩协会会员,他常在溆浦及周边县市行傩,不仅熟练掌握还愿、和洞神、打翻解等仪式的全套流程,且擅长表演傩戏。

采访中,周本洪讲述了自己的学傩经历及从傩技艺,并介绍了自己对于傩戏传承的想法。

关键词:溆浦傩戏;口述史;周本洪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4-0108-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武陵地区傩戏文献文物搜集整理与研究”(13BB020)。

作者简介:刘冰清(1969-),女,湖南沅陵人,苗族,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夏雪(1994-),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溆浦傩戏是流传于湖南省溆浦县的一种民间传统戏剧形式,2008年入选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周本洪,1963年生,湖南省溆浦县卢峰镇哑塘村人,高中文化,为周氏傩坛第十七代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溆浦傩戏”传承人,溆浦县巫傩协会会员。

周本洪跟随祖父周明清和大伯周达勇学习傩戏技艺,并于1984年过执[1]。

1988年祖父过世后,周本洪正式组建起自己的坛班,坛班主要活动范围为洪江、辰溪、会同、沅陵等地。

周本洪掌握熟练各种科仪,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动作干净利落,在傩戏中擅长扮演老生、丑角等,曾多次在湖南、广东多地进行傩戏表演,其精湛的技艺广受好评。

笔者曾先后三次[2]对周本洪进行采访,并现场观看其主持的还愿仪式。

本文为其采访的录音整理而成,除将会话式转为自述式,并剔除了对话中重复、累赘的语言以外,都是对周本洪访谈的真实记录,以确保其口述史的原真性。

一、孜孜以求的学傩生涯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会唱傩戏,也会做道场。

龚扇传人龚倩:手艺人不可能大富大贵

龚扇传人龚倩:手艺人不可能大富大贵

龚扇传人龚倩:手艺人不可能大富大贵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6年第6期文·图本刊记者龚斯宇“我做啥都是个急性子,除了坐下来编扇子的时候。

”她甚至尝试过绣十字绣——但绣了不到五分钟,就坐不住了。

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街上罕见行人,偶尔能听见几声鸡犬叫,气氛又迅速归于宁静。

推开“天宫堂”的大门,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

龚倩站在青石板台阶上挥挥手,一只黑色的幼年杜宾犬在院坝里好奇地张望。

她是龚扇的第五代传人,35岁。

蓝底白花的粗布围裙下面,是一身花边连衣裙。

“不好意思啊,脚上还穿着拖鞋呢,做活路的都这样。

”浓郁的自贡口音脱口而出,眼睛笑成了两道弯。

龚倩的身后,三个工人正在撕竹子。

这是制作龚扇必经的一道工序,他们都是龚倩手把手教出来的。

“天宫堂”的工匠之家每个工作日,龚倩踏入“天宫堂”后,都脱下高跟鞋,换上一双平底拖鞋。

“天宫堂”是艾叶镇政府免费提供给龚倩创业的一处厂址——自贡市龚扇竹编工艺厂。

仿占风格的院落内,藏着流传了五代人的手艺。

龚倩的双手生来秀气,修剪得一丝不苟的指甲下透着粉红,指间却贴着创可贴。

她解释说撕竹子难免伤手。

“所以创可贴在我们这儿是常备药品。

”她打趣道。

“我做啥都是个急性子,除了坐下来编扇子的时候。

”她甚至尝试过绣十字绣——但绣了不到五分钟,就坐不住了。

而龚扇的制作,则比十字绣难了不止十倍。

和一般的竹编工艺品不同,龚扇是由0.01-0.02mm的极细竹丝编制而成,薄似蝉翼,晶莹剔透——而这要用到700~2000根的竹丝。

扇面上的图案花纹,会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明暗变幻,同一把扇子,从正面、反面、左侧、右侧去看,都呈现不一样的美感。

郭沫若第一次见到龚扇,误以为是素丝织锦,赞其“巧夺天工”。

现在,龚扇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龚倩则是一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龚扇的制作过程,到现在还没有一步可以用机器代替;从选料制丝到编织成品,都是全手工操作而成,其间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凝神屏息而作——喘一口粗气、打一个喷嚏,都可能让上千条细丝乱作一团;若是一个地方编错了或是编得不够好,就要从已经完成的进度里撤下其中的一根竹丝,再将新的竹丝重新编进去。

写非遗传承人的满分作文

写非遗传承人的满分作文

写非遗传承人的满分作文在咱们生活的这片神奇土地上,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就像守护着古老宝藏的神秘卫士,默默地传承着那些快要被时间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就来给您讲讲这些了不起的非遗传承人。

您瞧瞧那制作精美的剪纸,一张张普普通通的纸,在传承人的巧手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成了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

那剪纸传承人啊,一双巧手就跟施了魔法似的,剪刀在纸间穿梭,如同灵动的小鱼,不一会儿,一幅美轮美奂的作品就呈现在眼前。

还有那捏面人的师傅,小小的面团在他们手里,那就是最听话的“小兵”。

他们轻轻一揉、一捏、一搓,嘿!孙悟空、猪八戒就活脱脱地站在那儿了,眼睛瞪得溜圆,仿佛下一秒就要开口说话。

再说那制作糖人的老爷爷,一口小锅,一把勺子,锅里的糖浆在他的掌控下,变成了各种形状。

想要一条龙?没问题!想要一只凤凰?也能给您变出来!孩子们围在旁边,眼睛里满是惊喜和期待,那场景,别提多热闹了。

这些非遗传承人,他们可不仅仅是手艺人,更是历史和文化的传递者。

他们把古老的技艺传承下来,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领略到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可别以为这传承的路好走,那也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的。

有时候,他们为了学好一门手艺,得付出好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和努力。

而且,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愿意静下心来欣赏和学习这些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他们还得想方设法让这些宝贝不被遗忘。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

就像一位老传承人说的:“这手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在我这断了根!”这句话里,满满的都是责任和担当。

所以啊,咱们得给这些非遗传承人点个大大的赞!多去关注他们的作品,多去了解背后的文化。

让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时代继续绽放光彩!怎么样,这篇关于非遗传承人的作文还不错吧?希望能让您满意!。

背祖弃宗的意思

背祖弃宗的意思

背祖弃宗的意思《说说背祖弃宗那回事儿》咱今儿就唠唠“背祖弃宗”这个词儿。

你说啥叫背祖弃宗呢?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呀。

我给你讲个事儿啊,就我们村儿有个姓李的人家。

这老李家以前那可是在村里挺有名望的,祖祖辈辈都在这村里生活,也为村里做了不少事儿。

可到了这一代,出了个小李。

这小李呢,年轻的时候就一心想去大城市闯荡,家里人也都支持他,觉着年轻人嘛,出去闯闯也好。

小李到了大城市,一开始还挺努力的,找了份工作,慢慢也站稳了脚跟。

可不知道咋的,这时间一长啊,他就变了。

他开始嫌弃自己农村的出身,觉得村里的那些习俗啊、传统啊都太土了。

逢年过节家里人叫他回来,他都各种推脱,说工作忙啊,没时间啊。

有一次过年,家里人好不容易把他给盼回来了。

结果呢,他回来就各种挑刺儿。

嫌家里的房子旧,嫌饭菜不合口味,还对村里的那些长辈们爱答不理的。

这可把家里人气坏了呀,他爷爷就说他:“你这孩子咋变成这样了,咱老李家的根儿可在这村里呢,你咋能这么嫌弃呢!”可小李根本就听不进去,还说什么他要过自己的生活,不想被这些束缚。

后来啊,听说他在城里找了个女朋友,那女朋友家里挺有钱的。

这下好了,他更觉得自己农村的家拿不出手了,干脆就不跟家里联系了。

他爷爷气得不行,直说这小李是背祖弃宗啊。

你说这小李,为了所谓的面子和虚荣,就把自己的根儿给忘了,把家里人都给抛弃了,这不是背祖弃宗是啥呀。

他就不想想,没有村里的那些长辈们,没有他的祖先们一代代的努力,他能有今天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吗?咱可不能学小李这样啊,不管走到哪儿,咱都得记住自己的根儿。

咱的祖先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东西,咱得珍惜呀。

那些传统习俗,那都是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是咱文化的一部分呢。

咱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或者面子,就把这些都给扔了。

所以啊,咱得明白背祖弃宗可不是啥好事儿。

咱得好好守住咱的根,珍惜咱的家族传承。

这样咱才能活得有底气,才能走得更远。

别像小李似的,到最后啥都没了,还落个让人唾弃的下场。

咱得做个有良心、有骨气的人,可千万别干那背祖弃宗的事儿呀!。

解密“非遗+资本”的成功之道

解密“非遗+资本”的成功之道

解密“非遗+资本”的成功之道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7年第9期文/本刊记者李晗有了资金,面临困境的非遗下一步也许会走得容易一些,尤其是需要进行产品开发和渠道推广的时候。

2017年4月,国家级非遗传统药香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时亮与洪泰创新空间创始人王胜江共同成立公司,并推出新的创新创业项目,使非遗更大众化。

2017年2月,以“让传承成为潮流”为理念的东家·守艺人APP获得数千万A+轮融资,聚集了4000多位手艺人,为他们的产品销路打开方便之门。

但与此同时,有着2000多年传承历史的汝阳刘毛笔也因陷入资金问题而面临被资本控股的局面。

《经济》记者梳理发现,这些非遗资本背后有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的布局。

可以得出的信号是,非遗与资本的结合已经开始。

“非遗+资本”背后有怎样的现实?资本在非遗发展过程中到底能起多大作用?“非遗+资本”的成功密码是什么?为此,《经济》记者调查了不同规模的非遗企业10余家,包括片仔癀、圣地亚(潮绣)、上久楷·宋锦、景德镇佳洋陶瓷、深圳市贺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简称“贺贺文化”)、一得阁(墨汁)、汝阳刘毛笔等。

尴尬:传承人、投资者互不看好汝阳刘毛笔第66代传承人刘好勤还在犹豫不决,“投资者是民间资本,我还是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出面解决资金问题。

”《经济》记者致电刘好勤,向刘好勤说明情况后,他第一句话问的是“你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吗?”本来汝阳刘的发展十分顺畅。

2005年,刘好勤成立了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

在刘好勤的努力经营下,不仅打造出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毛笔生产基地,还建立了汝阳刘毛笔文化创意产业园。

“最好的时候,毛笔的年销售收入能达1.3亿元。

”刘好勤向记者介绍说,国内一些知名企业来公司考察,签下订单;公司被河南省政府评为全省10家重点文化企业之一;汝阳刘纯子尖毛笔128道工序专利批复下来;公司2亿支学生用笔扩建项目稳步实施;启动新三板上市筹备计划……这些都在2013年发生了变化。

“大国工匠”马荣夫妇:在“刀尖上跳舞”的钞票雕刻师

“大国工匠”马荣夫妇:在“刀尖上跳舞”的钞票雕刻师

伴侣2020.4COMPANION/16岁进入北京印钞厂技校今年58岁的马荣,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家人影响,她从小就对绘画和雕塑颇感兴趣。

1978年,16岁的马荣进入培养未来人民币创作者的摇篮——北京印钞厂技校美术班,该厂在外人眼里向来是非常神秘的。

有一次,美术班安排了一堂特殊的“课外课”,参观制作人民币的核心部门——雕刻设计室。

设计室的房间高大宽敞,雕刻师们身穿长袍,手握放大镜,一个个神情专注。

他们在钢板上雕刻出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

1981年,马荣正式开始手工凹版雕刻学习,师从我国第一位女雕刻家赵亚芸。

赵亚芸对学生非常严厉,让马荣记忆犹新的是,她的第一次作业是在纸上练习临摹彩色水印的花纹,赵亚芸要求她刻一小段转一下版,再刻一小段,再转一下版,这样线条看起来比较圆润。

但马荣心急,刻一长段线后再转版,刻出来的比较粗糙。

赵亚芸非常生气,狠狠批评了她一顿。

那次作业,马荣画了3次才过关。

练了3年雕刻基本功后,1984年,赵亚芸接到第四套人民币10元券正面装饰的任务,赵亚芸按自己的想法做了一块实验版,同时把她的另一个想法告诉马荣,让马荣再做一块实验版,一个半月后,师徒俩完成了各自的实验版,赵亚芸把两块版的优点综合起来,完成了她正式版的雕刻任务。

这次共同创作,马荣在师父赵亚芸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艺,更学到了她追求完美、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

马荣和丈夫孔维云,当年是一起考入北京印钞厂技校的同班同学。

当年孔维云阳光帅气,水粉画画得很好。

那个年代,男女之间相处还是比较传统的,他们在一起只谈美术,很少谈感情。

两人彼此欣赏对方的画作,以及在美术上的灵气。

外出郊游、写生时,孔维云时时处处照顾着马荣,马荣也非常享受这种呵护。

时间长了,同学们都看出两人有那层意思,就开玩笑说:“别扭扭捏捏的了,既然郎有情,妾有意,那就在一起吧!”就这样,他们建立了恋爱关系。

即使如此,他们在学习上也丝毫未受到影响。

20世纪80年代,辞职下海的人很多,那个时候,既有绘画、设计功底,又掌握雕刻、制版技艺的人很受欢迎。

【传奇故事】最后一笔债

【传奇故事】最后一笔债

【传奇故事】最后一笔债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年迈的农夫。

他名叫李白,是这个村庄最有名的人之一。

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保持着远近闻名的劳动精神,每天都早早起床,忙碌于田间地头。

李白的生活并不如人想象的那样富裕,他背负着一笔巨额债务。

债主是一个恶毒的债权人,他名叫陈庆祥,是村子里唯一的富户。

陈庆祥以高利贷的方式借给了李白一大笔钱,但随后又以荒地的名义收回了一部分债务。

李白深感愧疚,因为他的家族世世代代苦读书,祖辈们留下了庞大的房产和众多财富,而他却败坏了得来不易的名声和家族声望。

为了偿还债务,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只顾着辛勤地劳作。

他每天都用尽全力,不辞辛劳地种田,务农为生。

命运仍然对他不偏不倚地降下考验。

严重的旱灾降临了,农田干涸,庄稼枯死,灾情严重到让人崩溃。

许多农民都放弃了希望,决定卖掉家产迁往其他地方谋求生路。

但是李白仍然坚信,只要他再努力一次,就一定能扭转命运。

为了筹集资金抢救农田,李白开始向邻居借钱。

人们对他的债务都耳熟能详,纷纷拒绝了他的请求,生怕自己也会被卷入债务之中。

李白一次又一次地受挫,但他并没有气馁,仍然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摆脱困境。

就在他准备放弃时,一个身穿白衣的陌生人出现在他面前。

这个陌生人名叫韩幽,他受到了村民们的赞誉,是一个慷慨的商人。

他听说李白需要帮助,主动前来伸出援手。

李白感到无比感激,他对韩幽说:“您肯伸手帮助我,我将永远感激不尽。

”韩幽微笑着说:“我见过你的努力和坚持,我相信你是一个好人。

只要你还愿意付出,我愿意帮助你。

我可以借给你一笔钱,你可以用来修复农田。

”李白深深地鞠躬道谢。

他答应了韩幽的帮助,也发誓一定会努力工作,全力以赴偿还债务。

经过韩幽的资金援助,李白顺利地修复了农田。

灾后,丰收的季节到来了,庄稼长势喜人。

通过韩幽的帮助,李白赶走了债务,重新获得了尊严和自由。

多年后,李白老去,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

李白的家族也在新一代的努力下,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尽付一生,唯秧歌——老艺人闫续祥的祁太秧歌情结

尽付一生,唯秧歌——老艺人闫续祥的祁太秧歌情结

尽付⼀⽣,唯秧歌——⽼艺⼈闫续祥的祁太秧歌情结闫续祥,北⾕丰村⼈,祁太秧歌省级传承⼈,今年82岁⾼龄,16岁登台,78岁离开舞台,⽤60余年时光演绎他热爱的祁太秧歌艺术,直到2012年还在乔家⼤院表演祁太秧歌⾼难度经典唱段《顶灯》。

艺术从16岁开始艺术从因⾃⼩⽣活的晋剧、祁太秧歌发源地祁县曲艺盛⾏,且在⽿濡⽬染之下酷爱宛转优美的祁太秧歌唱腔,闫⽼16岁那年拜当时名艺⼈张云礼为师,学⼩⽣、须⽣,还顺带学了⼩旦。

学成出师后在祁县、太⾕、平遥等邻近县赶庙会、唱红⽩喜事。

因功底扎实、扮相潇洒、架⼦漂亮赢得群众追捧,从此被誉为祁太秧歌名⾓。

闫⽼在⾛村串乡的表演中,不断吸收同⾏⾝段、唱腔等优点,⽆论在本县还是在外地,每次⼀亮相,台下的叫好声就不断。

闫⽼说:“叫好声,都是受苦练出来的,没⼏年磨炼是不可能的。

”就这样,学习、表演、再磨炼,辗转反复。

从懵懂少年爱唱⼩⽣、⼩旦,到不惑之年转唱须⽣、三花脸,再到古稀之年信⼿拈来,闫⽼的⾛过的这条路,说实话,是唱出来的⼀辈⼦。

集编、导、演和多曲种于⼀⾝闫⽼不仅是祁太秧歌的名⾓、晋剧的⾏家,上世纪五⼗年代还唱过⼆⼈台。

那是1958年,闫⽼曾被招⼯到太原的⼀家⽂⼯团,团⾥安排当时已是祁太秧歌名⾓的他唱⼆⼈台。

不长时间,让同事们惊讶了——虽说,晋剧、祁太秧歌、⼆⼈台有相通的地⽅,但明显的地域风格是怎么短时间就能演的活灵活现?!⽂⾰时期,祁太秧歌等⼩曲⼩调因为产⽣于民间、根植于⽣活不免有点跟不上形势,闫⽼为了能继续唱戏,他参与了从唱腔、发⾳、形体、表演等诸多⽅⾯的全流程重新设计,把盛⾏的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移植为祁太秧歌,⽽且还成功的扮演了李⽟和、郭建光、杨⼦荣等形象,可以说是祁县那段时间表演英雄⼈物的专业户。

时间到了上世纪⼋九⼗年代,本该含饴弄孙的闫⽼还在继续改编、排演他⼼爱的祁太秧歌,这⼀时期经他⼿搜集整理、⾰新、新编的有据可查的剧⽬达⼀百余部。

龚扇传人龚倩:手艺人不可能大富大贵

龚扇传人龚倩:手艺人不可能大富大贵

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街上罕见行人,偶尔能听见几声鸡犬叫,气氛又迅速归于宁静。

推开“天宫堂”的大门,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

龚倩站在青石板台阶上挥挥手,一只黑色的幼年杜宾犬在院坝里好奇地张望。

她是龚扇的第五代传人,35岁。

蓝底白花的粗布围裙下面,是一身花边连衣裙。

“不好意思啊,脚上还穿着拖鞋呢,做活路的都这样。

”浓郁的自贡口音脱口而出,眼睛笑成了两道弯。

龚倩的身后,三个工人正在撕竹子。

这是制作龚扇必经的一道工序,他们都是龚倩手把手教出来的。

“天宫堂”的工匠之家每个工作日,龚倩踏入“天宫堂”后,都脱下高跟鞋,换上一双平底拖鞋。

“天宫堂”是艾叶镇政府免费提供给龚倩创业的一处厂址——自贡市龚扇竹编工艺厂。

仿古风格的院落内,藏着流传了五代人的手艺。

龚倩的双手生来秀气,修剪得一丝不苟的指甲下透着粉红,指间却贴着创可贴。

她解释说撕竹子难免伤手。

“所以创可贴在我们这儿是常备药品。

”她打趣道。

“我做啥都是个急性子,除了坐下来编扇子的时候。

”她甚至尝试过绣十字绣——但绣了不到五分钟,就坐不住了。

而龚扇的制作,则比十字绣难了不止十倍。

和一般的竹编工艺品不同,龚扇是由0.01~0.02mm 的极细竹丝编制而成,薄似蝉翼,晶莹剔透——而这要用到700~2000根的竹丝。

扇面上的图案花纹,会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明暗变幻,同一把扇子,从正面、反面、左侧、右侧去看,都呈现不一样的美感。

郭沫若第一次见到龚扇,误以为是素丝织锦,赞其“巧夺天工”。

现在,龚扇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龚倩则是一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龚扇的制作过程,到现在还没有一步可以用机器代替;从选料制丝到编织成品,都是全手工操作而成,其间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凝神屏息而作——喘一口粗气、打一个喷嚏,都可能让上千条细丝乱作一团;若是一个地方编错了或是编得不够好,就要从已经完成的进度里撤下其中的一根竹丝,再将新的竹丝重新编进去。

一把扇子通常要经历60天以上的编织。

刘美松:打欠条游遍中国的“诚信历险记”

刘美松:打欠条游遍中国的“诚信历险记”

风流一代·青春刘美松:打欠条游遍中国的■文/王玉琴悦人人物2014新年伊始,深圳诗人刘美松的新书《欠条》忽然火了。

书中记录着他的一段冒险经历:分文不带,自驾100天游遍中国,在2.8万多公里的旅程中,他写下了222张欠条,向陌生人赊账近5万元,最大一笔欠款金额为5742元,最小一笔为10元……在这个我们不断被告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时代,这位金领儒商为何要发起一场有关人心的赌博?挑战“诚信缺失”,深圳诗人“裸”游中国“您好!我正在做一项呼唤社会诚信的活动,就是身无分文游遍中国。

您先帮我把汽车油箱加满,我打个欠条给您,回头再汇款还您,可以吗?”当刘美松对沿途加油站的工作人员讲出这段话时,得到的回复往往是:“有病吧?”“不好意思,我爱莫能助!”更有人翻看着他递上来的名片说:“我就不信,一个公司老总会跑遍全国玩这种冒险游戏,不怕饿死在路上?”今年46岁的刘美松皮肤白净,笑起来很和善,他不仅是深圳文博精品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还是一位诗人,曾出版《栀子花开》《左右》等多部诗集。

刘美松之所以产生这个奇特的想法,源于一次“意外的惊喜”。

2010年4月28日,刘美松急匆匆地驱车去自己的公司,经过一条高速公路的收费站时,突然发现忘记带钱包了。

无奈之下,他把名片拿给女收费员看,承诺半小时后把6元钱送回来。

收费员想了想,便答应了。

他也没有食言,不到半小时就送回了过路费。

这次偶然的经历既让刘美松有些兴奋,也引发了他的思考。

有人说中国经济日好,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日渐式微,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但他的经历又分明在说,信任仍在人间!不过,今天的过路费只是6元钱,如果是一两百元呢,她还会相信我吗?骨子里不乏英雄主义的刘美松,当即产生一个大胆的念头:何不到陌生人群中,去挑战一下当今社会的诚信度!听说刘美松要不带一分钱,驱车游遍全国呼唤诚信,妻子和朋友们纷纷劝阻,说他这个想法太疯狂太不靠谱,分明就是自讨苦吃。

但刘美松不服气,2010年8月25日早晨,他带着深圳特区人敢想敢干的精神,独自驾车出发了。

非遗贷款案例

非遗贷款案例

非遗贷款案例
背景:某地是中国的非遗重镇,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得以传承。

由于资
金短缺,许多非遗传承人无法继续发展和传承他们的技艺。

为了支持这些非遗项目的发展,当地银行推出了一项非遗贷款计划。

案例:李明是该地的一位非遗传承人,他精通传统木雕技艺并且已经得到了国家级认可。

由于缺乏资金,李明无法购买更好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也无法扩大生产规模。


解到当地银行推出的非遗贷款计划,李明决定申请一笔贷款来支持他的发展计划。

李明与当地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沟通,详细了解非遗贷款的申请流程和条件。

李明提交了他的非遗技艺传承证书、工作室租赁合同以及与材料供应商的合作协议作为申
请材料。

银行工作人员对李明的申请材料进行了仔细审核,并派遣专业人员对李明的工作室进
行实地考察。

经过全面评估和审查,李明的贷款申请得到了批准。

李明成功获得了一笔30万元的非遗贷款,并按照约定的还款计划逐期偿还贷款本息。

借助这笔贷款,李明购买了更加先进的木雕工具和优质材料,提升了木雕产品的品质和生
产效率。

他还雇佣了几位学徒来帮助他完成订单,扩大了自己的产能。

随着产能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李明的木雕作品开始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和青睐。

他的订单量大幅增长,并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收入。

在几年的努力下,李明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并且成为当地非遗文化的代表人物。

通过非遗贷款的支持,李明不仅实现了他的艺术梦想,还为当地非遗项目的发展做出
了积极贡献。

他的成功案例鼓舞了更多的非遗传承人申请贷款,并推动了该地非遗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人民币女孩侗族农妇石奶引的真实人生

人民币女孩侗族农妇石奶引的真实人生

“人民币女孩”的真实人生:曾是村寨一枝花,好好种地带孙儿8月3日上午10点,扬州大学副教授凌裕平,在见了石奶引后感到非常惊讶。

石奶引,是第四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两位“头像人物”原型中的一位(右侧那位),外界不少人都以为她是“名人”,很有钱。

但让凌裕平想不到的是,眼前的石奶引,完全是一副普通农妇形象——身着侗族服饰,脚上穿一双胶鞋,满脸皱纹,和一元纸币上那个拥有翘翘的鼻子,圆圆的大眼睛,乌黑的长发,清纯动人的“人民币女孩”形象相比,判若两人。

尤其是她的一双手,长满了老茧。

石奶引手拿以自己为头像原型的第四套人民币中的一元纸币。

近日,记者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探访石奶引,揭开这位“人民币女孩”的真实人生。

现状平凡的生活:放牛,做饭,养鸡鸭8月17日凌晨6点,石奶引就起床了。

喂完鸡鸭后,她拿着长鞭,牵着3头黄牛就出了家门。

出门的小路上,青草长势不错,牛沿路啃咬着,偶尔会有蚊子飞到牛背上叮咬,石奶引会走上前去,一个巴掌将蚊子拍死;如果牛儿们相隔远了,她会举起鞭子,把3头牛赶到一块。

丛林中,几只麻雀欢快地唱着歌,山谷中,知了声一浪高过一浪。

石奶引在放牛。

上午11:20,石奶引赶着3头黄牛回到家,手里多出了两个小瓜。

这时,家里已经来了一名文化研究人员,坐在凳子上等她回来,向她了解人民币头像的事。

石奶引并不感到意外,也没有流露出激动的表情。

自从很多人知道她是一元人民币上的头像原型后,经常会有人到她家找她,她也习惯了,说:“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

”来的人中,有不少是媒体记者。

石奶引所在的贵州从江县庆云镇佰你村的村长石华科说,经常有记者到石奶引家采访,虽然对她家没带来什么帮助,但每次她都是杀鸡宰鸭,热情招待。

石奶引转身进入厨房,拿出一个大西瓜用刀切成小瓣,放在盆里。

“来来来,这是刚从地里摘来的,大家快来尝尝鲜。

”石奶引的儿媳石碑坤热情地招待着大家,然后用石奶引放牛时从地里摘回来的小瓜,做了一个菜。

大家便在一起吃了午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债的“非遗”传承人:每天都有一瞬间想放弃
2015年08月14日09:42
来源:广州日报
他们仍设法自救
广州灰塑尝试修别墅粤语讲古有了说书中心
“从三年前开始,我几乎每天都在考虑的,就是离开。

”“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说。

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像彭嘉志一样想要“离开”的传承人并不在少数,但是,无一例外,他们都没有真正离开,而是选择一种当代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抢救已经濒危的“非遗”手艺。

如“广州灰塑”的传承人邵成村,利用灰塑的技术开始尝试修现代的别墅;“广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何丽芬,只能期望靠自己的女儿继续传承下去;“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则重新将“码头”——“说书”中心建好,称它将成为说书人的“依靠”。

7月23日中午,广州,陈家祠。

51岁的邵成村坐在陈家祠门前石凳上,上衣口袋里揣着一包十多元的香烟,尽管咳嗽不断,但仍时不时掏出一根抽上几口。

一只手始终握着“简朴”的手机,时刻等待着各种电话,电话的那头,或来自商家,或来自徒弟。

双手已经清洗干净,但残留在指缝中的石灰,却始终洗不净。

“欠债”的传承人
邵成村,2008年成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灰塑‟代表性继承人”,2012
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你肯定都想不到,我到现在还欠着工人们的工资呢。

”邵成村说,欠得最多的一个工人的工资,已经达到了12万。

随着时代的发展,灰塑似乎到了最困难的阶段。

邵成村介绍说,1979年,他开始跟着父亲学灰塑,那时的师傅每天能够有四五元,尽管做活比较辛苦,但是从薪水来讲,已经达到了现在的“白领”水平。

由于一年中有时气候不适合做灰塑,所以,每年只有七到八个月在做活,而且他的时间则自由安排。

当时的灰塑师傅,相对于其他的行业来讲,既高薪,还有休假。

尽管如此,高薪职业灰塑并没有迎来设想的“趋之若鹜”的情景。

“当时做的人也不多,而且活儿就那么多,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市场已经接近饱和。

”邵成村说。

他告诉记者,现在一个师傅每天的工钱至少都要300元,一个活儿需要8~10个师傅同时开工,尽管看起来每平方米5000多元已经不少,但实际上,到最后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全。

灰塑建别墅
“为什么岭南这边的建筑都用灰塑?因为它非常实用。

”邵成村说,岭南的建筑中,曾经的房屋大多都会应用到灰塑,因为它不但能够防蚁防潮,在台风来临时利用自重还可以防台风。

但是,种种应用灰塑的好处,在现代的高楼大厦中,似乎已经起不到半点作用。

目前,只有祠堂、庙宇等古建筑还继续保留着使用灰塑,因此,邵成村和他的工程队主要负责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古建筑在灰塑方面的修复工作。

“五六年前哄了一批徒弟,现在有20多个徒弟了。

”邵成村说,他的徒弟中最大了40多岁,最小的也已经20多岁,要么是成家立业的年纪,要么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而跟着他,可能就意味着清贫。

这些跟着他的徒弟,大部分都是朋友的孩子,或亲戚的孩子,当时都是靠着“哄骗”的手段,让他们开始学灰塑的。

通过“哄骗”,有些孩子还真的喜欢上了灰塑。

而没有喜欢上灰塑的那部分孩子,则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全部“跑”了。

兴趣爱好是一方面,但是,如果学的手艺难以养活自己,大部分人都还是会选择放弃的。

所以,邵成村不得不为了徒弟们的生活、自己的生活,找一条出路。

去年,他在花都成立了一个工作室,用来向怀着好奇心的人们展示灰塑。

他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尝试利用灰塑的技艺建成现代的别墅,这样不但能够让灰塑的技艺继续保留下去,也能够让现代人感受到灰塑的“魅力”。

正在建设的别墅已经建了两年,他希望能够在别墅建好后,让这条路成为灰塑的另一条出路。

不够花的“补贴”
“每年有1万9千元的…非遗‟传承人补贴,但实际上也是不够的。

”邵成村说,成为传承人之后,有时会组织“非遗”传承人去参加展览,以距广州最近的深圳展览为例,将作品运往深圳每趟的费用是1500元左右,来回就是3000元。

去展览也需要有徒弟去看着,每天除去吃饭的费用不讲,光住宿费也要200元/天。

所以,传承人补贴往往都用在了这些展览上,而且往往还需要自己再贴上一些。

7月27日上午,广州,何丽芬广彩艺术馆。

何丽芬是广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她的工作室里摆设着各式各样的广彩。

此时,十几个小朋友在工作室里免费体验广彩。

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平底的陶瓷碟子,手上拿着一支细毛笔,蘸上陶瓷颜料就开始画画了。

从事广彩29年的何丽芬,在2012年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继承人”,2014年成为省级传承人。

她告诉记者,在选为非遗传承人之后,感觉责任大了,很多非遗的活动都要参与,而教学培训这方面多了很多。

在“补贴”不够的情况下,自己也需要出一部分。

“一路下来的有十几个徒弟。

广彩…十年磨一剑‟,真正的学徒是从基本功一路很扎实学下来,所以,坚持做这一行的不多。

”何丽芬说,广彩的工艺比较繁复,年轻人很多都不愿意学,像这些小朋友,一时是因为兴趣,画得久了,他们也不会想画了。

只能靠家人传承
“面对租金等各方面的压力,有时候我会想,不做了,但后来又觉得不做会很可惜。

”何丽芬说,她要自己交工作室的房租,一万多元一个月,还要请人打理。

如果要专心设计、创作,就要找人订原材料,还要找人做业务,经济方面存在很大压力。

现在她把自己的女儿都带进来了,希望有发展前景,但真的碰到不景气的时候,还是会想到放弃。

而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不忍心,“因为其实在这个行业已经很多人放弃了。


她觉得,要是找外人传承,延续这个项目是比较难的。

“像我们一天要做十几个小时,对外人来说可能是很难的坚持。


所以,她就只能感染身边的人去坚持。

她告诉女儿,“你学吧,我可以给经费你去做。

”但如果是外人,即使有这样的能力,能不能坚持也是个问题。

目前,何丽芬将曾经以出口为主的广彩,逐渐转变成了做国内市场。

“广彩300多年历史主要是以出口为主,但现在基本上市场都是面向国内,基本上不做批量生产、出口的工作了。


她说,现在比较注重精品,出口的话没有现在要求那么高,脱胎和采供都是流水作业。

现在很多的都是手工管制的,每一件都是手工做出来的。

如果批量的话,就没有特色,收藏价值、观赏价值也不会很高。

培育观众的“传承人”
面对濒危的“非遗”技艺,不止一位传承人说过想要“放弃”。

彭嘉志也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他告诉记者,三年前开始到现在,他几乎每天都有那么一瞬间想要放弃。

彭嘉志,2014年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语讲古‟代表性继承人”。

他的师傅颜志图,如今是“粤语讲古”的唯一传承人,也被人们称为“广州最后一个讲古佬”。

“现在仍然处于…熬‟的阶段。

”彭嘉志说,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糊口”。

8月8日中午,越秀区博物馆。

彭嘉志刚刚讲了近三个小时的“粤语说书”,贪凉地躲进博物馆的办公室。

一上午,他一直在博物馆的室外免费对游客们说书。

他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团队一共有四五个人,每个月要开支两万多元,每次到各个地方免费说书的补贴,都要一笔笔省下来以作开支使用。

“一年下来,几乎每个月都在…想办法‟。


“现在主要是在培育观众的…传承人‟。

”彭嘉志说,现在向人们说书,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在人们的思想上种下“种子”,让他们能够对说书感兴趣。

至于培育“粤语讲古”的说书人,他坦诚,由于根本赚不到钱,所以自然就没人去继承了。

他告诉记者,在过去,讲古的说书人都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人,通常是落榜的读书人,很受人尊敬,称为“说书先生”,但是,现在却被人称为“讲古佬”,地位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现在一些老辈的师傅,听到这个称呼还是会生气。


重新包装“重焕青春”
“人要脸,树要皮。

”彭嘉志说,每当别人问起“你在什么单位工作?”作为说书人的他,竟也无言以对。

他介绍说,在1949年之前,说书人都是以“游走”的形式,在市井的街边,或在广场,或在珠江边,自己搭建一个草庐,然后在其中说书。

1949年建国后,政府的文化部门“收编”了这些说书人,集体统筹安排在市一宫、市二宫等场地说书。

“那时基本上一个月能够说20场,收入按现在来计算应该有一两万元。

”他说,那时的说书人还算是“白领”阶层,而且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说书人便不那么受到尊重了。

曾经的“先生”也变成了“佬”。

“我师傅的愿望,就是能够重新成立说书学会,让说书人能够有个依靠的…码头‟。

”彭嘉志说,今年,在诸多准备之后,终于成立了“广州市越秀区粤语说书文化艺术中心”,尽管不是“学会”,也没有成为“协会”,但无论怎样不足,还是让说书人算是有了自己的“码头”。

当别人再问起“在什么单位”时,说书人也不至于无话可说。

“传统的话本大多创意不够,没有个性。

”彭嘉志说,所以他计划重新创作有个性的新话本。

此外,对于说书和说书人的“包装”,也成为他计划令说书“重焕青春”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