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二单元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二单元--说明的顺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二单元--说明的顺序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八年级学生已学习过说明文,对说明文文体知识已有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明的顺序”的写作训练很有针对性,利于学生读写结合.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已掌握了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说明方法,也能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这一内容的难度不大.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注意让学生把握顺序,认知事物,探究规律.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些基本顺序.2.理解说明顺序的安排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并合理安排说明顺序.3.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序.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②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设襄阳郡;三国、晋、隋亦设襄阳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设襄阳府;元设襄阳路;明、清设襄阳府;民国初设襄阳道:新中国设襄阳专(地)区.③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学生阅读语段,分析讨论.学生交流,教师明确:①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②段文字采用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襄阳”作为行政区域冠名的演变过程,从而充分说明从古至今“襄樊”长期称“襄阳”.③段文字采用了空间顺序,以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为立足点,方位词依次是: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第2课时根据写作学案,完成本单元的写作实践题目.板书设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2.条理清楚、顺序合理地写一篇说明文.●教学重难点能顺序合理地写说明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一位去北京参加了夏令营的同学,一回到班上,就兴致勃勃地向同学们介绍他参观故宫的情景.说了东路、西路、外东路、外西路怎么拐弯怎么走,以及路上的一些建筑……说了许多,越说越乱,急得出汗,同学们还是不明白故宫是什么样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没有掌握好说明顺序.)由此可见,写作说明文,不但要有明确的中心,而且要有适合文章表达的结构层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去写,这样才能让人有所知.二、明确顺序说明文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让人获得知识.如何才能把知识讲得清楚明白呢?除了需要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讲究说明方法外,还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合理的说明顺序,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特征,并且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规律.说明文的写作顺序,一般有以下三种:①时间顺序时间顺序就是以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说明的内容与事物的发展过程相一致,显得清晰自然.②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各个构成部分来进行说明的顺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构造,而构造总有各个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都在一定的方位上占据一定的空间.说明事物的时候,依据构成部分的顺序来写,或者从外到里,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前到后……这就是空间顺序,也叫方位顺序.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根据事物内在联系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等.采用逻辑顺序,要依据事物的本身特点,要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与划分,把同一性质的归纳在一类,概括出特点,才能有条不紊地运用逻辑顺序来作说明.三、写法指导(1)时间顺序适用于说明发展变化比较明显的事物.例如,介绍动植物的生长、人的生平经历、社会的发展、工程的进行、某一事物的成因、某一产品的制作过程等.比如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就采用了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适用于说明静止的事物的形状和构造.例如,介绍一座建筑物、一处园林、一幅图画、一件工艺品等.比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适用于说明事物内部各方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特别是说明事理和具有较多较复杂特性的事物,运用逻辑顺序,更能说清事物的性质特征,揭示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又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总之,具体到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如: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如《中国石拱桥》整体上采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则采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第2课时一、作文训练文题一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等.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提示:(1)确定说明对象后,先考虑写哪些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2)写作中,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这样能使介绍更加清楚.文题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提示:(1)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读者,比如一位长辈,他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或技术不太了解,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进行说明.(2)为了使行文活泼,也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来组织全文,但注意要写成说明文,不要写成叙述类文章.文题三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这几年来,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提示:(1)确定说明对象,如空气、水质、植被、交通状况等,写出它的变化.(2)查找相关资料,说明变化的原因.(3)注意安排好说明顺序.二、范文赏析笔的家族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虽然每天用笔练字、作文、画画、演算,但是你是否了解笔这一大家族呢?如若不知,那就让我来做点介绍吧!笔的家族历史,恐怕跟我们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了.早在远古时代,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时,就出现了第一代笔,它只不过是用树枝、尖石块之类的东西来记数或做记号罢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笔也不断发展.于是,在奴隶社会中随着文字的创造,出现了第二代笔:刀笔——用刀在甲骨上刻字记事;石墨笔——用石墨条在石壁上书画记事;有的地方还用树枝作笔蘸着天然有色液汁来书写.这些笔就是后来铁笔、铅笔、钢笔的前身.在我国,由于造纸术和油烟制墨术的流传,很自然地出现了第三代笔——毛笔.人们用兽毛扎成一束,安装在竹管上制成大小不一的毛笔.按笔头原料的不同,可分羊毫、狼毫等.直到现在,毛笔仍是书画家不可缺少的爱物,他们用各种毛笔泼洒丹青,绘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有的地方人们用禽类的羽毛将硬端削尖了蘸着有色液汁书写,发展到近代流行于欧洲的鹅毛笔.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第四代笔应运而生.从石墨笔演变而来的铅笔,向着经济简便实用发展,除了有软硬粗细之分外,还出现了橡皮头铅笔、活动细芯铅笔.这种笔为中小学生普遍使用.鹅毛笔、毛笔由于携带不便,逐渐被现在风靡世界的自来水笔即钢笔所代替.钢笔是笔的家族中的骄子,它实用、美观、书写流畅、方便,品种与牌号众多,为其他笔种所不及.在第四代笔的家族中还有粉笔、铁笔、蜡笔、圆珠笔、彩色水笔、软笔以及逐渐普及的电子笔等.各色各样的精致、灵巧、美观、实用的笔,名目繁多,日益更新,广泛被人们选用.这就是庞大的笔的家族.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笔的家族还将不断地得到改造、更新、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发挥巨大的作用.评析:对历史悠久、成员众多的庞大笔家族,本文用不长的篇幅,比较完整地介绍下来了.其在写作上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说明有序,条理清楚.文章从追溯笔的历史演变谈起,然后逐一介绍当前人们所用的笔.先是纵说,按历史时期回顾笔的家谱;再是横说,按品种功能介绍笔的效用.这篇文章从总体看,是采用时间顺序写的.作者首先指出笔的家族历史悠久,然后按照历史发展情况,把笔的家族分为四代,对每一代进行条分缕析,有条不紊地一一道来,显得要言不烦.这样,虽然笔的家族历史悠久,笔的家族庞大繁杂,但是由于介绍繁而不乱,读者仍能一目了然.在循着历史发展轨迹运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同时,作者又适当采用逻辑顺序,介绍现代各种笔的来历、演变和功用,让读者了解笔的家族兴旺发达、用途广泛,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同时运用两种顺序,主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没有紊乱之感.在材料的选择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详略结合的写法,突出重点.例如,对我国特产的毛笔作了详写,既写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又写它的制作工艺和分类,还写它在现代的实用价值,从历史上的作用写到现实中的地位.又如,对中小学生普遍使用的铅笔和风靡世界的钢笔,也做了详细介绍,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而对其他名目繁多的各种笔,则都作略写处理,一笔带过.这样就显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给人清晰的印象.学习目标1.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些基本顺序.2.理解说明顺序的安排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并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学习流程1.带着学习目标,认真阅读教材和学案中的学法指导进行自学,为实战写作奠定基础.2.根据写作实践的要求进行写作练习.3.小组交流,组内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4.班内交流、点评,自主修改.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法指导1.明确说明顺序的分类.在说明文写作中,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还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2.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一篇说明文采用何种说明方法,一般应考虑以下两点:①与说明对象有关,如果介绍一座建筑物或者景点,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果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我们主要采用时间顺序,如果介绍事物的道理,一般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而定.②与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关,说明文都是介绍事物和事理的文章,怎样写好一篇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来写,用合适的说明顺序有利于凸显说明对象的特点.◆写法指导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或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间到四周,或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2.把握语言标志,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要学会在文章全篇的首尾部分,每一自然段的首尾部分,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使用能体现说明顺序的词.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糅合起来,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二、写作实践(一)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等.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提示:1.确定说明对象后,先考虑写哪些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2.写作中,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这样能使介绍更加清楚.(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提示:1.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读者,比如一位长辈,他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或技术不太了解,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进行说明.2.为了使行文活泼,也可采用问答的形式来组织全文,但注意要写成说明文,不要写成叙述类文章.(三)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这几年来,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提示:1.确定说明对象,如空气、水质、植被、交通状况等,写出它的变化.2.查找相关资料,说明变化的原因.3.注意安排好说明顺序.三、小组交流学习小组内互相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班内交流、点评.四、自主修改根据交流点评中出现的问题自主进行修改.五、例文欣赏(一)例文:我的小天地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小天地.它是我天天写作业和睡觉的小房间.走进屋内,首先吸引你的是一个超大号书橱,它占了整个西面墙.上面有许多书和杂志!没有事的时候,我最喜欢站在书橱前,用欣赏的目光来寻找我要看的书.在书橱的一角,有两只狗狗玩具在冲着你笑,我一旦心情不好,只要看看小狗和它甜滋滋的笑容,我就开心了.它们仿佛对我说:“要乐观地面对一切哦!”北面的写字台前,有一大扇窗户.窗户正对两棵桂花树.秋天来临时,写作业的时候就可以闻到淡淡的桂花香.深呼吸一口香气,心情也会舒畅一点儿.窗户对面有一个大衣柜,里面装着我的衣服.我的床紧贴着东面墙,占了大半个房间的位置.一旁的床头柜上也放着几本书.每晚我都要看会儿书才睡觉.欢迎参观我的小天地!(二)例文:智能手机说起智能手机,那可是家喻户晓.智能手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既然它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那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手机的特点以及功能和保养方法.什么是智能手机,说通俗一点就是一个简单的“1+1=”的公式,“掌上电脑+手机=智能手机”.从广义上说,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具备了PDA的大部分功能,特别是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智能手机为用户提供了足够的屏幕尺寸和带宽,既方便随身携带,又为软件运行和内容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很多增值业务可以就此展开,如:股票、新闻、天气、交通等等.这些就是大多智能手机所具备的共同特点.那么智能手机还具备什么功能呢?智能手机这个说法主要是针对“功能手机”而来的,本身并不意味着这个手机有多“智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所谓的“智能手机”就是一台可以随意安装和卸载应用软件的“小电脑”.经过整理分析调查的资料,我发现智能手机的功能有以下几点:都可以进行正常通话、发短信等手机自带应用;可以连接无限网;可以浏览网页和多媒体应用;具有人性化,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扩展机器功能;具有开放性;功能强大,第三方软件支持多.对于智能手机,只知道特点和功能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清楚智能手机的保养方法.首先要注意存放方式,要让手机远离磁铁环境,注意使用环境,保护好外壳.其次对于电池要把握好充电的时间,谨慎选择充电器,充电不能过于频繁.看了以上智能手机的介绍,相信你对智能手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要正确利用手机的益处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三)例文:家乡的变化一提起家乡新农村建设,人们的话语就像打开闸门的水,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好事、喜事、幸福事;道不尽对党和政府的深情,那种眉飞色舞的气势,似乎全身的神经都兴奋起来了.说起我家乡的从前,真是不堪回首.原来这里没有宽阔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的都是凹凸不平的土路,雨天“和稀泥”、晴天“扬灰面”,自行车只能推着走,汽车进了村庄在这儿也常常“抛锚”.短短几年,这里完全变了样,旧貌已无影无踪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真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呀!虽然这些街道长不过几百米,但已经全部铺成了水泥路,并且这里有饭馆、书店、网吧、超市、药店、照相馆等等,真可以说是样样俱全.村子东南侧新盖起了敬老院,院内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许多老爷爷老奶奶们在这里生活,安度晚年.村庄正南方是我们这儿有名的花果山酱醋厂,那里生产的花果山柿子醋远近闻名.村子的西边是刚建成的加油站和奶牛厂,为人们的出行、生活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我们的学校坐落在村子西南方,两层半的教学楼,雪白的外墙,远远望去,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给这个小小的村庄增添了许多光彩.村子北边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和一条由西往东流的洛河,边上还有几间破烂不堪的小茅屋,在诉说着过去的历史.而现在的村庄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平房、楼房.村子里房子高了,街道宽了,街道里常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连人们也变得爱打扮了.再说说村子西边的那条臭水沟吧,早已填平,栽上了高大挺拔的杨树,树下各种花草点缀其间,使得空气清新、芳香怡人.每到傍晚,那一排排高大的杨树下总会聚集许多人,有些老爷爷在谈心、下棋;小朋友们在这里嬉戏玩耍,有的捉迷藏,有的跳皮筋,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虽说新农村建设使家乡的变化很大,但是家乡的人们还在不停地忙碌着,他们要将这里建设得更加美好.我想,不仅是我的家乡在变,祖国的每一个地方都在变,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家乡将会更加美丽繁荣.。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尚义二中导学案八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师桂贤审核人执教人使用时间学生姓名班级课题雷电颂课型新授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导学流程第二课时预定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2、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课堂导学(探微寻美沐浴文思光辉)一、有感情自由朗读课文一遍二、细读探究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2、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3、联系写作背景谈谈《屈原》的创作主旨。
4、《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建议:从句式,修辞等角度举例分析品味。
5、正文前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1、课文节选的是《屈原》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
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在国家危难之时,《雷电颂》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你还知道那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出几句吧。
2、在我国历史上,像屈原这样视祖国安危、人民祸福高于自己生命的英雄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请举出一二例吧!能力提升(题海拾珠把脉学考航向)判断正误(1)屈原把风、雷、电说成是“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表现了他对风、雷、电的赞美。
()(2)“哼,还有你这河伯”和“你河伯,你,你是我最初的一个安慰者”中的河伯都指《九歌》中的神灵。
()(3)《雷电领》的抒情对象主要有三组,第一组是风、雷、电这些自然力,第二组是从东皇太一到湘夫人这些“土偶木梗”,第三组是对黑暗的诅咒和对光明的追求。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尚义二中导学案八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师桂贤审核人执教人使用时间学生姓名班级课题雷电颂课型新授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导学流程第一课时预定目标1、了解戏剧知识2、诵读文章,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说文解字夯实知识基础)一、作者、人物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
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二、戏剧知识介绍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5、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三、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伫.立()睥睨.()咆哮.()污秽.()犀.利()稽.首()虐.待()驰骋.()踌.躇()鞭挞.()忏.悔()罪孽.()2、解释下列词语:睥睨:污秽:犀利:虐待:踌躇:鞭挞:忏悔:罪孽:拖泥带水:3、作者档案和背景介绍。
八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集人教版
结合八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八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八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八、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在教学方法、策略、管理等方面有了一些收获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角色扮演、实验、游戏等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发现自己在维持课堂秩序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方面还有待提高。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八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八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八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 答案:“蹒跚”形容走路摇摆不稳的样子;“疲惫”形容身体和精神都很疲倦;“凝望”指专注地看,出神地看。
2. 句子理解:
- 题目:请分析并解释课文《背影》中“他望望我,我望望他,两行热泪流了下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通过“望望”这个动作,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期待,同时也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全单元每课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优秀完美完整打印版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优秀导学案(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5大自然的语言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02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五篇)
202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其次单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精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尝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1.依据课下解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能用一般话精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根底上,精确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熟识“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最终战胜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受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今日,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究其中的缘由吧。
二、朗读课文正音释义:畎(quǎn)亩: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三、读出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四、理解词义请同学们结合课下解释圈点勾画出应当重点理解的词语,然后学生之间自由争论,共同解决。
借助课文解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1)常见实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捣土用的杵。
②孙叔敖举于士:狱官。
(2)常用虚词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而后作:表承接。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词类活用①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②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③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④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⑤所以动心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⑥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五、疏通全文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解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相互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阿Q精神胜利法。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自我安慰和幻想胜利来应对挫折和失败。这一概念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心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阿Q正传》中的具体案例。分析阿Q在面对屈辱和挫折时如何运用精神胜利法,以及这一现象在当时社会的普遍性。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关于教学反思,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创设更多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3.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加强写作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5.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其次,在散文《背影》的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方面去品味作者的情感。但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些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学生能迅速领悟,有的学生却难以体会。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写作技巧的讲解和训练,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提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 否主动回答问题,是否能够提出
有价值的问题。
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能否紧跟课堂节奏,不出现走
神现象。
小组合作能力
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的表 现,能否与组员有效协作,能否
承担自己的责任。
作业完成情况
作业完成率
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有无缺交、迟交现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 计
汇报人: 2023-12-31
目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思维发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 、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 语文综合素质。
通过本单元的文本学习,培养学生的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 解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程
度。
教学方法改进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01
评估本单元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02
探索更加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0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
学生反馈与建议
学生满意度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单元教学的满意度,包括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学生建议收集
鼓励学生提出对本单元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 容。
学生问题反馈
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任务型教案)
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确定主题】课文系统: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初中学习的第二个说明文单元。
单元选编了《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和《时间的脚印》等四篇事理说明文。
这些文章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结起来,科学、准确、严谨、有逻辑地阐明了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同时,这些文章的语言朴素优美,也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
预习系统:快速浏览四篇课文,了解每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题,初步感受科学说明文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预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揭示了哪些科学现象?”“大雁为什么要归来?”“时间的脚印如何被记录下来?”等。
并回顾之前学过的说明文知识,尝试与即将学习的内容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练习系统: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说说其作用。
本单元的语文策略:基于此,单元整体设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由以上分析,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科学说明文写作特点,写一篇关于某个自然现象或科学原理、亦或是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如手机、电脑、无线路由器等的说明文,锻炼科学写作能力。
【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能准确判断个别句段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读文章中具有特色的句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3.能够选用恰当的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文写作。
教学重难点1.通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能准确判断个别句段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读文章中具有特色的句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3.能够选用恰当的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文写作。
【核心任务】为家中长辈,介绍自己的房间、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或者长辈不太了解的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注意要写成说明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2.作业反馈:
(1)及时批改作业:在收到学生作业后,教师应及时批改,并在下次课堂上给予反馈。
(2)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表达:是否存在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改进。
(3)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如PPT、电子白板等,呈现课文结构、重点知识点、课后习题等,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回顾,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七年级时已学习过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并对古代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内涵,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作者观点,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学生层次分析:
(1)知识层面: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如词汇、语法、句式等,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古文阅读、文学鉴赏等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困难。
(2)能力层面:学生在表达、分析、概括等方面能力逐渐提升,但在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方面尚需加强。
(3)素质层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但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面表现不足。此外,学生在文学素养、审美情趣方面有待提高。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分析:
有效辅助教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有效辅助教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君王芈月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2.能够理解《芈月传》中的重要人物、事件以及故事情节;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文学分析,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4.能够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5.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尝试写作,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主要是明代李贽所作的《芈月传》。
这篇传记前半部分主要描写芈月的成长历程、婚姻生活及卫国战争,后半部分主要讲述芈月取代太子之位,成为楚国王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芈月传》的文学分析,为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打下基础;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进行准确的表达。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探究、讨论、朗读、审美欣赏等,其中特别是讨论和审美欣赏的重要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能力。
五、教学步骤本单元的教学步骤如下: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介绍历史上的女性君王芈月,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好奇心。
2.阅读学习:让学生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逐段分析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文学特点,辅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3.文学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象征手法等文学特点,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4.写作训练:在文学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帮助学生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5.总结策略:通过总结阅读策略、分析方法、写作技巧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成果。
六、学习评价本单元的学习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包括课堂小测、作业、展示等多种方式。
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运用技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教案)
在本次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从导入新课到总结回顾,整个教学流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同学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功引起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同学对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问题设置过于宽泛,导致他们无法迅速聚焦到课文主题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问题设置,引导同学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针对以上难点和重点,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逐一突破,确保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受到亲情的深沉或者对某个历史人物产生敬意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奥秘。
-情感把握: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如《背影》中父爱的深沉、《滕王阁序》中的豪情壮志。
(2)写作技巧与表达: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难点:
-人物描写:如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具体,避免泛泛而谈。
-环境描写:如何运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不使之成为无意义的堆砌。
-情感抒发:如何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情感,避免矫情和生硬。
-环境描写:运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营造氛围,衬托人物心情。
-情感抒发:学会表达内心的情感,抒发对生活、人物的感悟。
2.教学难点
(1)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难以理解以下方面:
-文学背景:对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理解,如《岳阳楼记》中的政治背景、《阿Q正传》中的社会现实。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学案
雪鲁迅主备人:审核人:复核人: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描写雪的作品或句子。
2、通过诵读,体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3、了解江南雪和北国雪的不同特点,领会衬托、对比手法的作用。
4、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一、课前自学1、作者作品鲁迅,原名,字,他是现代著名的家、家、家,本文选自《》,这是鲁迅的一部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两部小说集《》和《》。
2、给下列字注音。
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3、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天宇:升腾:精魂:消释:4、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文章的内容写句子:在作者的眼中“雪”就象,你看他是这样写的,这些句子表现出。
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3、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三、组间展示,精讲点拨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2、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3、四、达标检测朗读第4至6段思考:1、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
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从对北方的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4、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5、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五、拓展提升1、仔细研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尚义二中导学案八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师桂贤审核人执教人使用时间学生姓名班级课题海燕课型新授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深刻象征意义。
2、品味语言,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重点:本文的象征义,以及“海燕”形象的政治意义和思想内涵。
难点:美文美读的情感把握。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读代讲讲练结合导学流程第二课时预定目标1、深入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品味语言。
2、美文美读。
课堂导学(品读美文沐浴文思光辉)(一)、回顾旧知暴风雨到来前的三个时期:酝酿期、逼近期、即将来临时,海燕渴望、迎接、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二)、合作交流:1、文章被广泛宣传后,为什么会引起沙皇统治阶级的惶恐?(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2、本文题目是《海燕》,作者为什么还写了海鸥、海鸭和企鹅?为什么还要反复描写狂风、乌云、闪电、雷声等恶劣的环境?大海、波浪又象征着什么呢?3、本文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请你在文中划出典型的例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反复体味这些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在文中空白处做好圈点批注。
4、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从而读出作者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
教师示范:(第一段)。
第一句:朗读要能表现出大海的广阔无边和沙皇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准备镇压革命的白色恐怖气氛。
“苍茫”、“狂风” 、“卷集”应重读,语速慢些,声音低沉些。
第二句:朗读要突现海燕敏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
“海燕”要读得响亮,并加重读“高傲” “飞翔”,用赞美的语气读,语调高一点,语速稍快些。
擂台赛:选择语段,请把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用朗读尽情地展示出来,注意处理好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停顿,使之更好地表达情感。
师生合作朗读第三部分拓展迁移(抒写感悟吹奏青春乐章)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5 大自然的语言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地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读准字音翩.然(piān)孕.育(yùn)风雪载.途(zài)炎.热(yán)簌.簌(sù)物候.(hòu)农谚.(yàn)连翘.(qiáo)悬殊.(shū)纬.度(wěi)经.度(jīnɡ)销声匿.迹(nì)辨清字形衰(shuāi)衰败壤(rǎnɡ)土壤哀(āi)悲哀攘(rǎnɡ)攘除萌(ménɡ)萌发销(xiāo)销毁荫(yīn)荫凉消(xiāo)消失理解词语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这里指生长。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模板
铁岭三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课文6、雪教案编者王丽杰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难点: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学具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学习过程课堂环节学习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创设情境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的雪。
简介创作背景学习过程目标导学(1)解决字词(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朗读训练探究学习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2、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3、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4、提问: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
其间教师对朗读方法应作适当的指导。
展示评议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点拨小结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结束语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
虽是回忆,却是展望。
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
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
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散文诗的能力,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事物引发的心灵之声。
《雪》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二者相比较,“朔方的雪”因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而更为作者欣赏。
《雷电颂》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它以“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撼动人心,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屈原斗争精神的典型体现。
《短文两篇》(《日》《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日》中以“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显示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月》中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海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创作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
作者以“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组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
2、学习诗化的语言,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部分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的品析,从而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对课文的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赏析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从而感受散文诗诗化语言的风格。
3、在反复阅读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设想:1、本文几篇文章或为散文诗,或为戏剧,意蕴丰富,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课文表层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鲁迅
目标:1、学习通过不同景象的对比烘托来抒发情感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山现代理想光芒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整体感知——感受图画美
1、文中描绘了两幅什么样的雪景图?
第一幅():()的江南雪景图。
第二幅():()的江北雪景图。
2、江南雪景的总体特点是:
朔方飞雪的总体特征是:
3、江南雪景图中展现了两个画面:()()
江北雪景展现了朔方雪的两个方面:()()
二、主题探究
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语言
1、①表现江南雪静态美的词句:
②展现江南雪动态美的词句:()
③表现朔方雪的形态的词句:
④表现朔方雪的精神的词句:
2、意蕴探究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②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雪的什么特点?)
③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四、写法探究——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强烈的对比手法,用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雷电颂郭沫若
学习目标:
1、学习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手法;
2、学习一种修辞手法——呼告;
3、见识一种诗风——浪漫主义风格;
4、见识一种语言——瑰丽多姿、激情澎湃;
5、体会一种感情——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含蓄、更深沉、更凝练,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呼告手法: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可以直接表达强烈的感情.
4、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的表现方法。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后“参考资料”,体会“雷电颂”其实是作者在赞颂,作者借屈原的内心独白,歌颂了,怒斥,表达
思想感情。
第一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
第二层:诗人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
2、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理解象征手法
1、文中写到了哪些景象?有何特点?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2、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赋予这些景象哪些象征意义?
①“风雷电”:
②“洞庭湖、东海、长江”:
③“、、的的小岛”:
④“土偶木梗”的群像:
⑤“无形的长剑”:
3、象征手法的作用:
三、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手法,在文中找出来,体会起作用。
呼告举例:(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3):秋,听说你已来到。
(4):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雷电颂》
(5):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长江之歌》
短文连篇巴金
1、速读两文,理解日和月的主要特征。
日:月:
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
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的象征意义。
4、本文运用的突出手法是什么?
组歌纪伯伦
1、作者为了表达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塑造了和两个形象,为了表达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又塑造了的形象。
2、“浪”和“雨”各有什么特点?横线上加修饰语。
的浪。
的雨。
3、“浪”和“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浪是的形象;雨是的形象。
4、续写“曾有多少次……”
曾有多少次,我将月亮的影子浸在我的怀里,将他冲洗得更加温润亮泽;曾有多少次,我倾听一群被白鲨鱼追赶得疲惫不堪的沙丁鱼轻轻地叹息;曾有多少次,我抗开地献出我滋养了多年的海藻,给那些饥肠辘辘的人们解除饥饿的痛苦。
曾有多少次,;
曾有多少次,;
曾有多少次,。
海燕高尔基
一、整体感知
1、这是一只的海燕。
2、本文以大海为背景,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注意暴风雨来临前海面景象的变化,思考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在不同的画面中海燕各有怎样的表现。
A、暴风雨来临之前:
B、暴风雨渐次逼近:
C、暴风雨就要来临:
二、分析海燕形象
1、找描写海燕的语句,体味表达效果。
A、“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
B、“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似的,遮不住的!”
2、思考文中的海燕是个什么形象?
3、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如何?为什么要写它们?
4、文中多次描写乌云、雷声、狂风,有何用意?
三、海上狂风乌云雷电交加,形势严峻,处于一触即发之势,与当时的俄国革命形势相似,这是
手法。
体会个形象的象征意义。
A、海鸥、海鸭、企鹅:
B、暴风雨:
C、大海:
D、乌云、闪电、狂风:
四、主旨探究——本文塑造海燕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以宏伟壮丽的大自然作背景,塑造了一个
的“海燕”形象,来欢呼,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第二单元)
1、见识广博()
2、刺骨的寒冷()
3、犹豫()
4、(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腾()
5、骑马奔驰()
6、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7、长时间的站着()
8、(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9、鞭打,比喻抨击。
()
10、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11、胆小;畏缩()12、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13、蛇类爬行的样子()
14、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
15、空旷辽远;没有边际。
() 16、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17、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8、赠送(礼品)()
19、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20、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21、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22、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23、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24、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25、傲慢的气势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