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发布时间:2022-01-06T06:52:15.3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月第24期作者:朱薇,余凤枝,王颖,唐婧,魏端丽[导读]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愈发重视对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站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视角下,应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朱薇,余凤枝,王颖,唐婧,魏端丽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3摘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愈发重视对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站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视角下,应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育人质量,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培养技能型、青年人才。

本文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实践教学前言: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为着手点,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建起建功能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人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育。

使人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熟练的运用操作技能,展开社会岗位的各项工作,促进人才向着综合型、实践型人才方向提升自我,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脚步,为社会发展需求提供人才支持。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一)基础设施不足目前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视角下,实践教学仍旧存在着诸多不足问题有待改进,首先体现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方面,包括校内实验室设备不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完善等各个方面,原有的实验设备在基础课程教育和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中起到了有效的支持作用,但是对于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却缺少完善的实验实习条件支持,在教学中缺少对专业方向实验项目的基础设施,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性有待改进。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实践教学,需要建立起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缺少专业方向的实习实训基地的支持,将会导致学生难以在专业知识领域内展开专业实习活动、顶岗实习活动,整体的实习环节有效性不足,甚至缺少实习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周海英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

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作者简介:周海英(1978-),女,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以“教学企业”为载体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13XJY24。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1.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

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

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

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物联网实践平台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物联网实践平台研究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物联网实践平台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协同育人校企合作物联网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课题背景与意义1.1问题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协同育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从理念、体制和机制方面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汇聚企业资源,支持高校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

2016年教育部推出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本项目依托物联网教研室申报的2017年教育部产学实践项目,针对当前高校物联网专业存在的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学内容与毕业生工作岗位实际吻合度不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效果无法保证等问题,开展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物联网实践平台研究。

1.2课题界定根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课题申报指南,本课题依据指南“12.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构建更为适应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协同育人物联网实践平台。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解释大约是: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是将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监督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学习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都是校企合作教育方面的成功范例。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通过多种途径建设实践育人基地、延长大学生实习时间和增加实践项目的举措,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很注重对学生实践育人思想的渗透,从学生入学选择研究项目、参加本科生科研计划到毕业前的就业选择计划,MIT 针对各种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实践机会,在校内外建立了多种多样的实践育人基地。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高等教育育人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校企共建已经成为了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建立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是促进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共同育人、开放育人的有效路径。

今天,我们将重点探讨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在育人模式中的实践和作用。

一、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的理念和特点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是将学校与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教学、科研、实践、就业等多方面资源共享的平台。

其理念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和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资讯和技术知识。

2. 实践机会丰富。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方式和实际工作内容,增加就业竞争力。

3. 专业对接。

学校和企业在平台上能够深入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更好地进行专业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4. 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通过平台的共建和共享,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的建设和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合作机制。

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并根据各自的优势资源确定合作领域和方式。

2. 整合资源。

学校和企业在建立平台上需要积极整合各自的资源,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3. 拓展合作领域。

校企共建合作领域可以包括校企双边的教学科研合作、企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规划等多个方面,需要双方共同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深度。

4. 建设平台机构。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设一些平台机构,如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等,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科研平台。

“六维一体”协同育人理念、机制、策略研究

“六维一体”协同育人理念、机制、策略研究

“六维一体”协同育人理念、机制、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2-04-02T06:07:17.98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0月30期作者:宗麟[导读] 教育部党组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宗麟青岛工学院山东青岛 266300摘要:教育部党组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纲要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工线与专业课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线“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体现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协同育人存在障碍。

目前,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对高校育人理论进行探讨:一、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探讨。

学界主要从育人机制、合作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方面: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两支主要的教育力量,他们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育人工作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创设协同育人环境,有效促进两者相互配合、有效合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部资源单一,难以继续教研及教学创新,要将思想教育贯穿到各学科教学中,实现协同育人。

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如张伟闯从管理体制、育人理念、育人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构建“教学+学工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金慧玲等人在分析了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性地提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对策。

三、学校与企业的产教协同育人探索。

近几年,许多本科院校逐渐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要求本科院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是指教育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等方式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互动共赢。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高校育人机制不够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沟通,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研究方法。

深入调查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方式和存在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探讨国内外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为我国提供借鉴。

提出完善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高校育人机制、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等。

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具有以下优势和意义。

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可以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深入研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完善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构建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构建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06
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高校与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协同合作能 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构建高效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的探 索和实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定
制。
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 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 学方法等。
03
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部分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高校内学科之间存在壁垒,导致跨学科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难以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部分高校存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脱节等问题,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展望
拓展协同范围
未来,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范围将进一步拓展 ,不仅包括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还将包括政府、 行业协会等。
强化实践能力
未来,实践能力将成为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高校将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场所。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未来,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 要内容,高校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 力。
02
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
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01
02
定义:高校协同人才培 养模式是指高校与社会 各类组织机构之间,通 过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的方式,进行协同培养 、共同育人的模式。
特点
03
04
05
协同性:高校与其他组 织机构之间相互协同, 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 培养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广油 - 广东贝洛新材协同育人平台依托广东贝洛新材料科 技有限公司,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 建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并由材料学院和 广东贝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 负责人。协同育人平台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根据实 际情况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有 关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识到目前企业对人才工程能力、 创新能力的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不充分的矛盾。作为长期从 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我们也能感受到来自学生的对实践的渴 望和对创新的追求。因此,改革现有教育和教学管理模式,
收稿日期 :2021–04–16 基金项目 :广 东 石 油 化 工 学 院 实 验 教 学 改 革 项 目 资 助 项 目(701-
化工设计通讯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化工教学
Chemical Teaching
第47卷第7期
2021年7月
如陆续出台了《广油 - 广东贝洛新材协同育人平台运行管理办 法》《实习生管理制度》《公司导师管理办法》等。 2.2 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将协同理念在方案中明确体现
234280,909-215250) 作者简介 :付文(1983—),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
向为高分子相关教学与科研。 通讯作者 :王丽(1983—),女,湖北洪湖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为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
·112·
积极为学生创造所需的资源和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校企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坚持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 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服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 新文科建设需求,服务企业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需求,鼓励 相关企业不以直接商业利益作为目标,深化与高校产学合作, 促进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的多方协同, 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目的与意义

博文管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研究

博文管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研究
三平台 项目 管理制度情况 艺术设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主任和常务副主任作为主要 负责成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制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 规划和实施# 日常教学管理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保障$引进企业 一线设计人员积极参与教学$进行校企沟通合作$保证协同育 人工作稳步推进# 艺术设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校内主要规章 管理制度有-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 管理办法%试行&."-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实验室工作 管理条例%试行&."-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实验教学管 理条例." -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制 度."-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 桂 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实习工作管理规定. 等# 四平台 项目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艺术设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师资队伍以 3@ 岁以下的中青 年学术骨干教师和企业一线设计师为主# 其中 )( 人拥有副高 以上职称$( 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 1%f以上# 平台教学设施完善$能够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 目 前$平台拥有环境空间设计实验室"视觉传达设计实验室"摄影 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动画实验室"二维动画实验室"艺术
. All R艺i术g设h计ts人才R协es同e育r人ve平d根.据运行"发展的需要$合理设
置了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综合办公室"教学部"研究部等 机构# 作为平台的战略机构$管理委员会设置成员 1 人$其中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 人$五家协同育人单位各 $ 人# 管理委员成员主要负责平台的规划论证"培育组建"组织实施" 经费投入"人员选用和整合资源等工作'学术委员会由平台专 家组成$成员 @ 人# 主要为平台建设"发展规划"管理等方面提 供咨询帮助$指导人才培养$推动校校"校企合作等'综合办公 室主要负责平台的资源"教学"日常事务等方面管理'教学部负 责平台的教学监督管理$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监 控等'研究部主要负责平台的协同创新研究"实践教学改革研 究等#

课题申报: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

课题申报: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
[4]吴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成就、问题及改革路径:基于十九大报告的解读[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55-62.
[5]刘晓,黄卓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切实促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出台之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7):9-14.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12-05
第二,“合作层次不高”,体现在实际进行的合作项目都缺少高层次、紧密型的合作,更谈不上提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必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满足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应用技术支持;
第三,“融入程度不深”体现在高职院校对产教的理解就是学校出“学生”、企业出“项目”,然后想办法将学生套进这个项目中去,仅仅训课的学习时间等粗浅的改革成果,并未触及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领域;
[13]徐金河,陈智强.破解企业深度参与高职教育之困:借鉴德国的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18(2):54-58.
[14]张倩.商科高等职业教育“教践研”一体化的思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借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9):24-26.
[15]Jon Whittle.John Hutchinson.Mismatches between Industry Practice and Teaching ofModel-Driven SoftwareDevelopment[J].Models in Sothvare Engineering.2017:40-47.
综上所述,我国已有研究普遍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对于概念、理论、途径、机制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尤其自2014年以来,在我国宏观政策的引领下,相关研究剧增,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文献和研究方向。但是,我国产教融合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性大学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综合性大学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综合性大学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作者:孙永军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03期摘要:文章针对高校人才供需中的适配性脱节和互融性不强的问题,以综合性大学独特的专业与学科交叉资源为分析基础,重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协同育人生态,创新协同育人理念,完善条件保障机制建设,推进价值认同机制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升契约履行动力建设,重构校企合作参与模式,提升资源配置精准化建设。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协同育人;机制关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78-03当前,高校产业人才教育遭遇供需协同“瓶颈”,即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出现结构性矛盾,主要原因是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适配性脱节和互融性困难。

多数高校人才培养资源对接性差,缺乏产教联盟特色平台支撑,使教育对产业战略、产业动态、产业创新的驱动效力不足。

综合性大学的文理专业背景以及独特的学科交叉资源为创新产教融合机制、适配机制探索提供了切入点,为探究供需、专产之间的协同效率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并为要素配置、制度活力、创新精神的驱动性提供新视角。

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亟须解决的是独特的融合机制和适配机制的改革难题。

一、文献回顾(一)协同育人的理论渊源及政策演变协同育人概念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在“产学研”“联合教育”“合作培养”等概念基础上演化而来的[1]。

“协同育人”一词最早出现在2005年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中心小学课题组的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中。

2012年教育部启动“2011计划”之后,协同教育得到深入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2015年)、党的十九大(2017年)始终提倡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进企业的教育主体地位,完善人才教育体系和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研究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研究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是指多所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高校之间开展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校需要通过建立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

国际化也是推动高校开展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校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我国高校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提高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建立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只有通过高校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1.2 研究意义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通过建立协同育人联动机制,不仅可以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还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研究还能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深入研究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意义在于推动高等教育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方向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概念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是指不同高校之间通过合作与协作,共同参与学生的育人工作,形成一种联动机制。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各个学校独立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学生在一个学校的学习经历与另一个学校的学习经历往往是割裂的。

而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得学生可以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并在不同学校之间获得更全面的教育资源。

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 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

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  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

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摘要: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是开放发展、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总结吉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实施科教协同育人的基本经验,探讨了科教协同育人的机制和途径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协同育人2012年3月2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

本文通过总结吉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实施科教协同育人的基本经验,探讨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一、科教协同育人是实现开放发展、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1. 科研协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是科教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平台—项目—团队—人才”五位一体的模式是其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主线,[1]上述五要素环节的良性循环,既可以表现为正向的螺旋式上升递进过程,也可以是逆向的螺旋式上升反作用过程,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之间具有相互支持的互动性和互补性,而科研院所在科研平台、项目和团队方面的优势与大学在学科、人才和团队方面的优势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等途径,实现创新要素汇聚。

因此,科研协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将是学校与科研院所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

2. 科教协同育人为科研院所提供科技发展生力军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科研院所没有设立本科教育体系,又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责任,同时承担大量高层次科研项目,引领国家科学研究发展方向。

高等学校与研究所合作培养人才,为研究院所输送基础扎实、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本科毕业生,有利于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

如吉林大学每年就有130余名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就读研究生,其中中国科学院70余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60余人,这些学生为科研院所发展增添了新的血液。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有效性提升探究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有效性提升探究

自《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三全育人”的理念以来,各地高校逐渐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方方面面,不断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学生培养体系的方方面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而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一)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落实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

”作为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

“育人”“育德”“育魂”三者缺一不可,不仅要培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更要培育具有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接班人。

专任教师侧重“育人”,辅导员侧重“育德”“育魂”,两者在教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培养方式和思维。

但是,在新时代的需求下,要更新培养方式和理念,全面落实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等一系列新时代教育理念,将专业培养体系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人才建设需求。

专任教师需要明确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善于运用发散思维,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从专业知识中解读思政元素,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建立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辅导员是学生和专任教师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可以从专任教师处获取学生的课程表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思想引领,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如此,通过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信息共享、协同育人,可显著提升高校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顺应教育互补需求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同一性,即同一工作主体、同一工作目标,这使得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开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存在可行性。

国内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分析摘要:随着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课题通过对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全面了解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多元协同;培养机制一、引言“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创新创业型人才。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随着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特殊案例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入的调研。

课题组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国内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调查”,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同时调研,为保证调查问卷质量,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预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完善,正式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线上发放问卷300份,线下发放问卷2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470份,回收率达94%。

调查对象既包括在校学生,也包括已毕业学生;既包括本科院校学生,也包括高职院校学生;既包括广东高校学生,也包括外地高校学生;既包括理工科专业学生,也包括文科专业学生。

样本均为随机抽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采用频数分析方式。

在此基础上,通过挑选代表性高校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跟相关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为了深入分析国内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调研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方式为半结构化访谈,为了防止访谈时偏离主题,设计了访谈提纲,此外,为了获取更多相关信息,访谈采用开放性访谈。

民办高校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研究

民办高校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研究

民办高校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在高等教育中,民办高校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构建民办高校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民办高校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的研究,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探讨解决之道。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和意义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和教育界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融合。

在高等教育中,产教融合主要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这种合作包括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发课程、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多种形式。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真正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共赢。

在民办高校中,产教融合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民办高校往往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实习就业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通过产教融合来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

民办高校一直以来都受限于资金、资源等方面的问题,而产教融合正是一个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产教融合还能够帮助民办高校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人才。

二、产教融合在民办高校中的现状民办高校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产学合作的内容相对单一,大多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进行双向培训等,缺乏深度融合。

合作的层次和形式也较为简单,只有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缺乏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

民办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普遍缺乏可持续性,很多合作都是短期的,并没有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

三、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的对策和建议要想解决民办高校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

民办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更要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验室等。

学校应当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建立一支既懂教学又懂产业的师资队伍,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政府应当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资源保障等,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学校的深度合作。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开题报告_2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开题报告_2

03. 经费保证。 课题组将统一布署和协调并确保参加研究的教师收集资料、 集中学习培训、论坛交流等相关研究活动的车旅费、补助费 的报销,对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同时,学 校每学年将投入10000元左右活动经费,用于购置各类资料、 开展活动等方面。
感谢批评指正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研究现状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各大高校是实践探索的主力军。尤其是国内
的高校, 对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理论付出努力, 不断践行, 总结出 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相关问题, 并不断地探索答案。经研究发现, 我国的 教育呈现单一化的趋势。也就是说, 在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大要素中, 只有学校教育这单一要素在发挥作用。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却始终呈 现出滞后的状态。
02
研究内容
1.从对现实问题分析入手,针对未成年人发展状况、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状况和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状 况开展大规模调研,建设资源汇聚平台,为课题研 究的机制改进、重构、健全和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2.从国际比较视角出发,站在全球视域把握协同育 人机制建设的国际趋势和典型模式,为加强新时代 我国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提供“他山之石”;从理论 层面回应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根本要 求,深度理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学校家庭 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内涵。 3. 通过建设制度,从构建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校 本共育课程体系及共育电子档案等三方面来构建学 校、家庭、社会合力育人机制,,把家、校、社区 的合力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 标。 4.采用行动研究,要整合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相 关的要素(主要包括工作机制效率的提升、资源的 整合与优化,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的指导工作的 协调能力等),选取实验家庭、社区和学校,力求 在实践中检验课题研究成果。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科学研究创新的重要基地。

如何在高校中实现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积极推进“三全育人”目标的实施,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实践经验。

“三全育人”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要求育人过程要体现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

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作为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在科研实践中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

1. 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内涵课程科研协同育人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将科研活动纳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参与科学实验、科研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求高校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

要求高校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求高校加强科研导向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为了实现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目标,需要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和科研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强实施。

1. 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方向,调整课程设置,将科研课程纳入学科核心课程,加强科研导向的课程设计。

建立健全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体系,促进知识融合和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2. 教学模式创新高校应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如问题驱动的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引入科研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研活动,锻炼综合能力。

3. 科研资源整合高校应加强科研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科研平台和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的条件和支持。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文化视野425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李洁雯 私立华联学院财经系摘要:文章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内容、形式和深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在高职院校现有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在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6-0425-01一、校企合作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以适应经济市场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需求,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学校理论基础教育为基础,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将校内课程教学与企业业务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产检深度融合,培养适应社会企业业务需求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是有效地具体途径,对院校的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起着推动作用,可以解决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的软硬件和环境建设不足的状况。

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校企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有效机制高职院校若在思想认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和实习机制等方面,若没有配套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情况下,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或是请企业技术专家进校教学,没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导致校企合作质量不高。

(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时,将企业作为教育过程的外在载体,企业只是学校产品的消费者,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应将企业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并使企业的人才评价构成学校的评价因素,制定有效机制促动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高实习场所环境,还要在人才培养、考核评价、课程标准等方面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发挥企业的主动作用,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利益考虑,实现校企合作共赢才能促动产教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研究
作者:王铁
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2期
[摘要]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育人的首要重任。

结合现实的工作困惑,契合协同育人的紧迫性、可行性和功能性,建立高校协同育人平台尤显重要。

通过建立制度保障,发挥高校管理层、专业教师、高年级学生参与育人全程,形成育人合力,破解工作难题,充分发挥各自教育、服务、管理职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构建起协同育人的强力平台。

[关键词]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52-02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办学的重要使命和教书育人理念的终极体现。

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专业教师、学校管理层等各支力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无人能够独立完成所有环节的任务。

所以,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管理各育人平台的职能,打造育人合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尤为重要。

一、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理念设计
(一)“四个不足”凸显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紧迫性
现实工作开展中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校管理层和学生的交流联系形成脱节盲区,基层班集体建设亟待加强,学生先进骨干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这些突出问题,凸显了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紧迫性。

(二)“三个统一”明确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可行性
在高校育人的全程中,各支力量虽分工不同,职能各异,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环境、保驾护航是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在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施教者提供不同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全程,理念融通,互为因果,相互配合,形成统一的育人全程;在育人上方法也是可以互为借鉴的,有的教育侧重理论,需要借鉴事务部分的实践经验,有的管理侧重实践,需要理论教育部分的凝练提升,从而形成理论和实践层面教育方法的统一。

(三)“两个理念”彰显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功能性
通过打造协同育人平台的功能性非常明确:即实现“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理念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理念。

二、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制度保障
由于学生成才培养的专业归属性,平台建设的主体工作由学生所在的二级学院来完成。

通过实施大一、大二的专业班主任制和学长导师制,大三、大四年级的双业导师制,同时实施高校领导和处科级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并引入科学建设和激励机制,能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专业教师班主任制
坚持教研室推荐,择优聘用的原则,从教授、党支部书记中选择拥有的政治立场坚定和理论水平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富有责任心和爱心,能做到教书育人的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大一、大二年级的专业教师班主任。

其工作重点分别为:关注学生发展。

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建设;加强学风建设。

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学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好学业规划,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指导科技创新实践,浓厚学生的创新实践氛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意识,建立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建设层次分明的创新实践预备队。

(二)双业导师制
双业导师制,即学业和就业导师制度。

学院从教授、副教授中选拔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大三、大四学生的学业导师和就业导师(简称双业导师),重点为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双业导师采取每名导师对接一个班级或两个班级的形式,定期通过学术讲座、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与学生开展交流。

导师每个月保证对集体或个人进行一次对接和辅导。

在学业上,双业导师一方面能有针对性地对学业困难同学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建立班内的帮扶结对和专题专人辅导的形式给这些学生强化补课,帮助他们改变学习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加强考研、参与科研课题、学术科技竞赛的具体指导。

通过“帮后进、促先进”的指导模式,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

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双业导师充分利用特有专业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积极联络用人单位,优化课程设置,广泛推介毕业生,畅通就业渠道。

(三)学长导师制
从高年级本科生学生骨干、党员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大一新生的学生辅导员,负责帮助新生解决入校后在生活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更快融入大学生活。

通过自愿报名、推荐选拔等方式,选拔优秀研究生党员担任大二班级的学长导师。

重点帮助各个班级创建创新小组,对接专业指导教师,组建创新团队,力所能及地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创新竞赛储能蓄力。

(四)学校党政干部联系班级制度
实施学校领导干部和处科级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工作制度,每个学院的分管校领导及其分管处室的工作人员保证每人对接一个该学院班级。

学院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班级的联系信息和情况资料,配合对接校领导和机关处室深入学生,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状况,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教育学生努力拼搏,成长成才;配合校领导和机关处科级干部和各班级顺利对接,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优良环境。

(五)建立相关制度的激励机制
每年定期对学长导师、班主任和双业导师进行先进评选和相关奖励。

评选工作采取导师工作日志检查、学生评价反馈和学生班级建设情况相结合的方式,对甘于奉献、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

同时对担任双业导师和班主任的教师在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年终评优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真正从政策上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和帮扶的积极性。

三、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功能实现
(一)“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实现
1.通过实施双业导师制和专业班主任制,密切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联系,一方面促进教学相长,同时加强了师德建设,强化了沟通交流。

不但能更具体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诉求,能更有针对性地反思和改善课堂教学,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真正实现为“以师德建设促进教风,以教风促学风”。

2.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通过“春风化雨,浸润涤荡”,让基层班集体建设更加规范,信息搜集和反馈更通畅更真实,班级运转更加高效,班级凝聚力更强,真正实现了“班风正、学风浓”。

3.学校领导联系班级制度也搭建了学校密切联系桥梁,完成学校领导和机关干部和基层学院的对接,有助于学校管理层和育人一线加深理解,畅通渠道,共享资源,让协同育人更加生动鲜活。

4.通过学长导师制的实施,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加强,也成为党员入党后续管理和培养的有效载体。

(二)有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出台,让广大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学业、就业、科技创新等活动的积极性极大提升。

通过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学生专业意识和学习风貌大有提升,考研氛围日益浓厚,班级学风建设得到加强;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专业竞赛,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巩固提升;有了专业教师指导和帮扶,毕业生在职场竞争中心态端正,理性自信。

这些都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学生教育、服务、管理的无缝覆盖,形成了“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同时为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成长全程提供了舞台,给予激励,为广大在校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成长成才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协同系统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20-23.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