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单元六试题答案
高一历史单元六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关于古代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B. 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主要用于卜辞C.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D. 以上说法均正确答案:D2.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复兴始于()A. 11世纪B. 12世纪C. 13世纪D. 14世纪答案:A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的先驱?()A. 但丁B. 莎士比亚C. 达芬奇D. 米开朗基罗答案:A4.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年份是()A. 1492年B. 1498年C. 1502年D. 1506年答案:A5. 以下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A. 法国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B.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C. 法国大革命导致了拿破仑的崛起D.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答案:C二、填空题1.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__________。
答案:指南针2.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__________世纪的意大利。
答案:143. 被称为“日心说”的天体运动理论是由__________提出的。
答案:哥白尼4.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处死的国王是__________。
答案:查理一世5. 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法律文件是__________。
答案:人权宣言三、简答题1. 请简述古埃及文明的特点。
答案:古埃及文明是典型的河流文明,依赖尼罗河的定期泛滥而发展农业。
它以金字塔、法老和神秘的宗教仪式著称,发展了象形文字,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体,并对后世的建筑、艺术和宗教有深远的影响。
2. 描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征。
答案:文艺复兴是一个标志着从中世纪过渡到现代的历史时期,主要特征包括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和重视,人文主义的兴起,科学和艺术的显著进步,以及对个人潜能和世俗生活的肯定。
3. 阐述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答案: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社会结构,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新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949年,国民党败退某某,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过程(1)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__》,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
3.含义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某某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某某、某某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某某、澳门的回归1.某某回归(1)条件:①__________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某某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__________”伟大构想,为某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
(2)过程:①1982年,英国首相____________访华,就某某问题同________进行了会谈,双方同意通过________途径商谈解决某某问题。
②________年12月,中英正式签署关于某某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某某恢复行使________,____________进驻某某。
(3)意义:________的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某某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澳门回归(1)前提:________的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X例。
(2)过程: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________,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背景(1)两岸“停火”:________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两岸“三通”:中央人民政府倡导两岸直接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1)________年开始,某某当局被迫采取一些措施,允许____________赴大陆探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成了福利国家制度。
政府扩大了社会福利的供给,且直接干预社会福利保障和福利供给,使社会福利的覆盖面从局部劳动者向全体社会成员扩展。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经济危机使企业纷纷倒闭B.欧盟成立促进各国经济发展C.国家干预使经济发展较快D.民权运动废除种族歧视政策2.社区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的确立B.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问题丛生C.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增加D.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3.1834年,英国《经济法》明确规定接受救济的贫民必须以丧失个人尊严、自由与政治权利为代价。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贫困被认为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的后果应该由社会承担。
这反映出()A.英国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完备B.社会保障理念由道义转向权利C.人文主义思想影响非常深远D.贫困是工业社会发展必然结果4.秦简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
这表明秦朝()A.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D.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5.秦汉时期,户籍相伍制度被推广到全国。
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
据此可知,秦汉户籍相伍制度的推行()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实现了对流民的管控C.加强了社会基层管理D.推动了地方自治发展6.关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有这样的描述:“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含解析新人教选择性必修1
第六章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A卷基础夯实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
清代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
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2.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3.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平民)制度,户籍标明姓名、年龄、籍贯、爵级、身高、家口、财产等项目。
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申报管区内的户口数和垦田数。
其中入户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民。
这一制度( )A.不利于汉代的社会稳定B.具有征收赋役的重要功能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业税D.成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4.董煟在《救荒全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
”材料表明( )A.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B.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C.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D.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5.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
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
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
这最能说明( )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6.《礼记·王制》中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逸周书·文传篇》也说,“天有四缺,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集聚,何以备之”。
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 )A.社会救济体系发展完备B.自然灾害现象十分严重C.国家的职能是救济灾民D.备荒救灾思想历史悠久7.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并设立乡约组织。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对民力的控制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答案】B 【解析】汉代户籍统计具体准确,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征发赋役和控制百姓,故B项正确;加强户籍管理并不等同于抑商,排除A项;材料中的户籍管理并非仅针对诸侯王国与豪强地主势力,排除C、D两项。
2.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
这一制度( )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成熟B.使得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退C.使得均田制进一步推广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实力【答案】D 【解析】将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编入国家户籍,削弱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实力,故选D项。
3.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而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客户的比例不断下降,反之,主户的比例相应上升。
这可能是因为(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科举制度改革C.市民阶层的壮大D.理学的发展【答案】A 【解析】宋朝户籍中的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客户的比例下降,主户的比例上升,故选A项。
4.元明时期政府以职业定户籍,这种做法(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B.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造成政治的动乱【答案】C 【解析】以职业定户籍使被定籍的人所从事的职业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这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故C项正确。
5.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中学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起先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超群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时间起先了”是指(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到来B.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2.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开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
为此,我国实行的主要举措是( )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3.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
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起先的标记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C.“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提出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4.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
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与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很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
”它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假如实行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
因为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实行这种方法。
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联邦制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②民族聚居地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确定的④周恩来发表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A.①③B.①②④C.②④D.③6.1965年,中心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祖国统一大业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最主要的国际意义在于A. “一国两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B. 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C. 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D. 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政治能力2.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A. 武力统一B. 一国两制C. 一边一国D. 一中一台3.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
该回答是针对()A. 香港问题B. 台湾问题C. 中美关系问题D. 钓鱼岛问题4.“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B. 1992年“九二共识”C. 2019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D. 2019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5.2019年7月1日,我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主要是因为()A.英国的让步B.“九二共识”的达成C.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D.香港地区文化与大陆地区文化的一致性6.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A. 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B. 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C. 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D. 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7.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影响是()A. 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B. 确立了加强两岸科教文化交流的原则C. 为两岸交流建立了联系渠道D. 确认了两岸的经济应加强交流,互补互利8.时至今日,妨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因素有()①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②国际上的反华势力③“两个中国”“一边一国”的活动④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9.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针对哪一问题提出、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A. 香港、澳门B. 香港、台湾C. 台湾、澳门D. 台湾、香港10.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令两岸人民感动至深的诗。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
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
”这一改革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主动实行改革,最终改革失败,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由此可见这一改革是清末新政,故选C项。
无论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的失败,均未带来清朝覆亡的结局,故A、B两项错误;辛亥革命不属于清朝改革的X畴,故D项错误。
2.吴玉章先生曾写下诗句“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以纪念某事件。
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兴中会建立B.中国同盟会成立C.武昌起义D.中华民国成立,东京盛会集群贤”反映的是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B项与题意相符。
A项是在1894年,C项是在1911年,D项是在1912年,均排除。
3.孙某某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主要是因为(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故D 项正确;黄花岗起义最终失败了,没有扩大武装起义的规模,故A项错误;黄花岗起义不是武昌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C项仅是指精神方面的意义,故排除。
4.下面这幅漫画所反映的背景事件是( )A.清帝退位B.太平天国运动兴起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D.武昌起义爆发,从城墙上“武昌”很容易联想到武昌起义,得出此漫画就是指“武昌起义爆发”,故选D项。
5.1912年元旦,孙某某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其地点是( )A.某某B.武昌C.某某D.某某年元旦,孙某某在某某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故D项正确。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条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 )A.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B.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C.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D.改变了旧的社会性质,那就从理论上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故B 项正确。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新人教版高一必修历史试题
单元检测(六)一、选择题1.孙某某的革命活动最初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视孙某某为“犯上作乱者”。
但是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某某的事业,孙某某的形象也变为爱国志士。
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列强的侵略扩X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C.清廷的腐败加剧D.孙某某个人声望提高解析注意时间“1900年后”。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民众失去了对清政府的信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主X推翻清朝统治,支持革命派的主X,C项正确。
A、B、D三项虽然是转变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答案 C2.孙某某(1866~1925)在回忆录中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
”孙某某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上书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B.成立兴中会,走上反清革命道路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某某义”D.开展革命运动,领导武昌起义答案 B3.如果说孙某某领导的辛亥革命历程有三个重要的时间点,那么它们应该是( )A.1894年1905年1911年B.1905年1911年1916年C.1911年1913年1923年D.1911年1917年1924年答案 A4.《中华文明史》说,孙某某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某某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 )A.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B.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D.创立三某某义以某某现“民有、民治、民享”解析从材料的“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可以看出孙某某先生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答案为A项。
B、C项只有“内审”,看不出“外察”;D项是“外察”的结果,但看不出“内审”,B、C、D项不能反映“兼收众长”的含义。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3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巩固提升 岳麓版必修1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一、选择题1.(2018某某学业水平测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某某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某某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某某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
”“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三某某义B.一个中国C.和平统一D.两岸三通,故选B项。
2.“一句话,中央政府关于某某大政方针的宗旨,就是为了某某好、为了某某明天更好,就是为了某某同胞好、为了某某同胞明天更好。
”特别行政区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主要不同表现在( )A.设立区域B.实施目的C.社会制度D.时间期限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某某、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故选C 项。
3.(2017年4月某某学业水平测试)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某某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某某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X例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故选B项。
4.(2017年6月某某学业水平测试)1963年,中国共产党致信某某当局,“只要某某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某某领导人意见妥善处理……某某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某某领导人全权处理……某某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某某领导人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这说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方针B.大陆和某某的敌对关系被打破C.中国共产党主X和平解决某某问题D.某某试图脱离美国控制,中共中央主X和平解决某某问题,妥善处理国共两党关系和两岸问题,故选C 项。
5.(2017年6月某某学业水平测试)1992年,某某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重要共识,通称“九二共识”。
高中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试题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1.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
村社的职能之一是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定决定于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雅典自由民也获得了公民权。
村社职能的规定(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村社的职能之一是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定决定于村社机构的登记……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雅典自由民也获得了公民权”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村社的设立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使更多人获得公民权,扩大了雅典公民群体,故B项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材料内容并没有反映权力运行的问题,故C项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它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它”是( )A.村社C.乡镇【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世纪的西欧正处于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庄园是西欧主要的基层单位,故B项正确。
ACD排除。
3.约在12世纪初,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一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
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
这些做法( )【答案】C【解析】材料“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两名市民”说明英国选举制度的民主性较强,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平民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市民的阶级属性,故B项错误;限制王权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4.在托克维尔看来,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是在英国特有的长期宗教纷争中形成的。
英国人“比当时的大部分欧洲人更熟悉权利观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则。
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壮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英国人的习惯之中”。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英国人‘比当时的大部分欧洲人更熟悉权利观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则’。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六单元 第22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2013年高中历史电子题库第六单元第22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1.“文革”期间,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了( )A.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践踏B.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C.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析:选A。
注意“文革”期间和“国家主席”等提示语,“文革”期间连国家主席的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证,充分说明了当时民主法律遭到了空前的践踏。
2.在中国要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 )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D.认真做好全民普法工作解析:选C。
“文革”期间,最基本的民主权利和正常的法律制度都被置之度外,因此,为避免这类悲剧,应该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3.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解析:选C。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故正确答案为C。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解析:选D。
题干时间限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A、B、C三项时间不符合题意,因此D项正确。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8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据统计,到2003年11月,“民告官”案件超过了10万件,国家赔偿案件2713件(其中审结2443件)。
(1)材料中的信息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继材料中的文献之后,我国在什么时间、什么机关通过的法律文献,使“民告官”又进一步有了法律保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时期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出的努力及其成效。
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思考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第六单元测试
年),凡广东革命诸役,无一不与”。
其后随孙中山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协助孙中山重新组织革命力量。
十月革命和随之而来的五四运动,给朱执信以新的鼓舞和力量。
他成为1920年以前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对苏俄的研究了解比较多、比较正确的第一人。
他认为应该进行更为彻底的“革命”或“改造”,而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工人、农民能否觉悟起来。
1920年9月21日,朱执信在虎门调停渭南部和邓铿部的矛盾过程中,不幸被乱枪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
陈独秀当时送挽联云:“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
生为人敬,死为人照,死犹如生。
”
——摘编自金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圣人一朱执信》
(1)根据材料,概括朱执信的革命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朱执信的历史功绩。
答案:1-5DBBBB 6-10BBCCB 11-15ABCDB
16(1)活动:参加同盟会;组织和参与反清武装起义;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捍卫民主共和。
(2)说明:朱执信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不断前进的革命知识分子,其革命生涯经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
前一时期,积极阐发三民主义,为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反对封建军阀做出了应有贡献;后-时期,他积极研究新形势下中国革命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核心素养整合
(9)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 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 动。
(10)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下诏,“户部籍天下户口,置户帖”。 后来,朱元璋又诏令全国实行“黄册”制度。
(1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 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 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 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 记人口数量。
A.民众要求建立福利国家的愿望 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 C.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日增 D.动员民众投入对外扩张的需要 答案:C
解析:俾斯麦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 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国家就不会爆发 社会主义革命。由此可见,俾斯麦主张通过增加社会保障来 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 无关,故排除。
(7)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进入到发展完善阶段。 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阅”,进行全国性户口清查;还实行析籍政 策,规定堂兄弟以下分立户籍,以防容隐。唐承隋制,管理更严, 户籍三年一造。
(8)宋朝的户籍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由于手工 业和商业的发展,在户籍制度上分别设立坊郭户户籍和乡村 户户籍,在户籍实行城乡分别治理的基础上,宋朝又将户籍划 分为主户与客户。
(5)“汉承秦制”,西汉户籍制度在沿袭秦朝的基础上也有所 发展。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实行编户 齐民,这是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
(6)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 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 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 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役。东晋后 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 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本必修第一册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单元检测题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白献竞教授在新作《地中海奇迹》中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下列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B.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C.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近代成文法典D.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2.“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这是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①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①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 ①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大多数人的民主A. 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①3.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
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4.雅典城邦成员的法律权益及社会地位不尽相同。
一些享有一定政治权力的人,他们或许是最贫穷的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人是雅典的()A.公民B.农民C.平民D.人民5.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执政官梭伦按照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前三个等级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和参选政府官职。
这一改革措施()A.解放了雅典所有奴隶B.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C.全面缓和了雅典社会矛盾D.打破了旧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6.恩格斯说:“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公共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条件。
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
”这主要说明()A.习惯法最早出现于罗马共和国B.习惯法产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C.习惯和法律间有明显的界限D.习惯法有伸缩性和不确定性7.“在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各单元测试题(全册 共8个单元 附解析 10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各单元测试题页) 109附解析个单元8共(全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100满分分钟:45时间() 分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中易 4 、32 、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6 、57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4 、12、1113 、10、 9、8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 、18、1620 、17、15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综合21 22 ,小题20本大题共(一、选择题) 分60共,分3每小题,莫如亲亲,捍御侮者;犹惧有外侮,怀柔天下也)指周(“其1.故以亲屏( ) ”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周。
拱卫王室统治B. 建立大宗小宗体系A. 扩大统治范围D. 明确宗室血缘亲疏C. 由“以亲屏周”可知其目的在于拱卫王室统治。
:B 解析2.以嫡,纣王虽幼;不得立,系庶出,“微子启虽长:《吕氏春秋》记载( ) ”材料反映了立。
宗法制的基本法则B. 财产继承的原则A.C. 兄终弟及的传统D. 任人唯才的要求页109 共页1 第以嫡立”反映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地,“虽幼不得立”,“庶出:B 解析体现了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位间的关系立于宗庙的先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
)朝(商3.。
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示”有大小之别。
称之为“示”,王的神主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 ) 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
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A. 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B. 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C. 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D.项A故,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在西周而非商朝时期:C 解析B故,宗法制度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而非迟至商朝才出现;错误项错误它们之间无一不是,等级秩序到继承制度礼仪、从祭祀规格、;这就表明了商朝统治阶级重视血缘继承,以血缘关系作为权力纽带的,治国理念“家国同构”浓厚的;项正确C故,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运作项错误。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6单元达标检测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答案】B 【解析】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井田制是以村社为单位的集体经营,根据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 项。
2.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
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
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答案】D 【解析】隋朝政府明确规定了百姓的赋税徭役量,而且要求地方官员核验,此举主要的目的是保障赋税徭役征收,进而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3.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
下面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A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答案】D 【解析】据表格可知,宋代客户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说明拥有土地的主户逐渐增多,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故D项正确;材料是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不能反映政府税收的多少,排除A项;客户所占比重减少不能说明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排除B项;客户所占比重减少说明自耕农经济发展,排除C项。
4.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
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等级制度的解体【答案】B 【解析】材料“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体现了政府对人口流动控制的放松,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同步练习1.《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文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这体现了当时()A.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B.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C.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D.生产力水平非常发达2.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湖南“长沙县知县骆批,详观族约,宜家化俗之心,再阅奏疏,崇本重源之念,此乡先生之贤者也。
仰户首照依条款,一举行,如有户丁抗违,许指名具呈,以凭惩究,付照”。
由此可知,骆批的做法体现出()A.用儒家伦理教化百姓B.以法律推动基层治理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家国同构的文化价值3.宋朝时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倡办义田,在家族和乡村开设义学,诵读经书,提高平民的认识水平:通过义田的平均分配来舒缓贫富分化。
范仲淹通过这一做法A.实现民间组织与封建政府的相互平衡B.完善了宋代社会的救济体系C.寻求对社会基层实行有效控制的方略D.成为乡村教育儒学化的开端4.20世纪30年代,为缓解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
下图所示内容属于罗斯福新政的A.金融政策B.工业生产政策C.农业政策D.社会保障制度5.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这样报道:“失业者的日子并不好过,但他们确实还能设法比一些有工作的最穷邻居拿回较多的钱……就业后的收入要纳税,但从失业救济金中得来的收入却不需纳税。
”材料意在强调()A.英国税收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B.失业救济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C.社会保障制度要兼顾公平公正D.福利制度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6.16世纪的伦敦,一百年来(每年选举一次)有24个市长是绸缎、丝绒商,17个是呢绒商,14个是食品杂货商,其他每个同业联合会都有六、七个人当选过。
此外,伦敦市政参事和众议院议员也往往是12个大型同业联合会的成员。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深刻的是A.市民通过行会控制市政B.市民通过选举开始参政C.市民与君主开始共施政D.行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7.二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下面是1971年对部分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统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水平测试训练题
一、选择题
1.党和政府为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重要的内容是
( )
A.制定了国家的根本大法
B.选举国家领导人
C.规定一五计划
D.确定统一战线政策
3.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 )
A.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B.资本主义国家
C.新民主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 ( )
A. 1954年
B. 1955年
C. 1956年
D. 1958年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
A.多党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民族区域自治
6.建立之初,下列哪一部文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共同纲领》
C.《论联合政府》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
是 (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8.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确立于1949年
C.是我国各项政治制度建设的基础
D.人民代表由普选产生
9.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针对哪两者的关系制定的 ( )
A.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
B.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
C.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
D.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
10.新时期,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包括 ( )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与中共一起执政
11. 邓小平曾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 )
A.武力统一 B.一国两制
C.一边一国 D.一中一台
12.《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是
A.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都是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
13.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其最终目标是 ( )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14.“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是 ( )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C.一个政府,两个国家
D.一种制度,两个国家
15.下列有关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正确的 ( )
A.首先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
B.最先发表于《告台湾同胞书》
C.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
D.最先发表于中英《联合声明》
16.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17.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是在 ( )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西藏问题
18.下列哪部文件最先宣布采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 ( )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是在( )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82年
20.“九二共识”是指
( )
A.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民族区域自治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填写A,错误的填写B)
2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
)2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2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4.“一国两制”只适用于香港和澳门,不适用于台湾。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
)三、材料题
26.阅读以下材料: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山河破碎,闻一多满怀悲愤和期待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MACAO 指的是中国的哪一座城市?这座城市曾经被哪个殖民国家所占领?
(2)我国于何时对MACAO恢复行使主权?你认为它能够回归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问答题
27.结合有关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什么? 何时制定的?
(2)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这部宪法诞生的意义是什么?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D 2.A 3.C 4.A 5.C 6.B 7.C 8.B 9.C 10.D
11.B 12.B 13.D 14.A 15.C 16.B 17.B 18.A 19.A 20.C
二、判断题
21.A 22.A 23.A 24.B 25. B
三、材料题
26.(1)澳门,曾经被葡萄牙占领
(2)1999年12月20日.能够回归的最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力日益强盛.
四、问答题
27.(1)1954年。
(2)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3)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