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下一代战斗机及机载火控雷达发展

合集下载

有源相控阵雷达引领世界战斗机新一轮的升级革命

有源相控阵雷达引领世界战斗机新一轮的升级革命
有源相控阵雷达引领世界战斗机新一轮的升级革命
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并非刚刚问世,这项技术起源上世纪60年代源起,但到上世纪末才逐步发展成熟达到装机实用的标准。F-22战斗机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将有源相控阵雷达装机的战斗机。
是否装有AESA雷达,已经成为衡量第四代战斗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好象脉冲多普勒雷达是否装机是衡量第三代战斗机的标准一样。
和现在大量使用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相比,AESA雷达由于采用数量众多的T/R模块,而且采用电扫描方式,所以波束指向非常灵活、迅速,;一个雷达可同时形成多个独立波束,同时实现搜索、识别、跟踪、制导、无源探测等多种功能;多目标接战能力强,能同时监视、跟踪多个目标;抗干扰性能好。另外,相控阵雷达的可靠性高,即使少量T/R模块失效仍能正常工作。不过,相控阵雷达设备复杂、造价昂贵,且波束扫描范围有限,最大扫描角为90°到120°。
Hale Waihona Puke 区别有源和无源相控阵雷达,主要在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每一个辐射器,都是一个发射/接收模块,每一个辐射器都自己产生和接收电波。而无源相控阵雷达只有一个中央发射机和接收机,发射的能量由计算机分配到天线上的每一个辐射器。
和多普勒雷达相比,相控阵雷达具有诸多的优点:
首先是射频功率效率高,在有源相控阵天线中,T/R组件紧挨着天线单元,T/R组件中的功率放大器和天线单元间的损耗及天线单元和T/R组件中的低噪声放大器间的损耗可以忽略不计,这对提高雷达探测性能的作用是明显的。
法国作为西欧一个重要的航空大国,一直在航空武器研制上保持着独立自主的政策。法国泰利斯公司为“阵风”战斗机研制的RBE2 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已经于2007年第一季度装机“幻影”2000战斗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飞行试验之后。目前,该雷达已经进入最后研制阶段。RBE2 雷达提高了对小目标的探测距离以及改进了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性能。这种雷达的批量生产将在2010年底开始。

战斗机之眼机载雷达最新发展

战斗机之眼机载雷达最新发展

To e wn s,1 6 年 诺贝 尔物 理 奖 ) 94 、贝
由于 采

霄达 , 完生以固态射频发射元件取代机械式扫 的 描 平板天线
AP 7 G
2 譬 构 / 侣配的NA 。 要掉号理及据算,可高 结 , A备 A P6 换讯处器数计机便提至 鬻 G只
不 过 ,对 脉 冲 多 普 勒 雷 达 而 言 ,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此 , 除了 当时 已 在量 产 阶段 的 SCR 5 0空中 拦截 雷达 及 后来 的 SCR 2 2 7 0
特 ( a s B h 1 6 年 诺贝 尔甥 理 I r et e. g 7  ̄ 婴) 、拉 比 ( io Ra i 1 4 年 诺 Id rI s b 94
F一1 AN/ 8( APG 5 ,皆将脉 多 普 6 ) 由 勒 技术 列为 火 控雷 达 的标准 技 术 。
合 成 孔径 ■达
5 0年 代标 志着 另 一项 雷 达 科技 的 成就 ,是密 西 根 大学 5 。年代 末 期发 展
9 9 AN/ 5 年 A口G 5 / 5 / 。 6 5 9 一6 / 1
之外 , 没有 新一 代 的雷 达 出现 , 是 就 反 后期 还有 以反舰 专 用的 A APS 雷 N/ 4 达 充乍 空 中拦 截雷 达 的例子 并促 成著 名 的火 炮瞄 准 雷达 SOl 8 、轰 炸瞄 R 5 4
英美 实验 物理 学 界的 精英 : 阿瓦 雷兹 像 ( us Wat r Ava ez 9 8年 诺 贝 L i l I r ,1 6 e
尔 物理奖 ) 、汤 恩 斯 ( h a rI C e s
t 2 所用的 A /AP 7 = 2 - N G-7是真正的战机用相控 阵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水平以美国最为先进。

在20世纪60年代末即研制出有604个单元的X波段有源阵列天线。

在1988年到1991年完成了配装F22战斗机的AN/APG-77雷达的飞行试验,该雷达有2000个T/R组件,对雷达反射面积为1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设计要求为120—220KM。

综合了探测、敌我识别、电子侦察和电子干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低截获概率(也就是说不易被对方雷达告警器发现)。

可以说美国在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

除了APG-77雷达以外,美国还在原有的PD雷达上进行改进,换装相控阵天线,例如计划给F18E战斗机换装APG79雷达和给F15换装的APG63(V)3雷达等除此之外,英、法、德三国联合研制机载固态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2001年已经完成具有1200个T/R组件的全尺寸样机的试验工作,但是离实用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前苏联在八十年代初即研制出无源相控阵雷达,装备于米格31战斗机上,搜索距离200千米,对战斗机的跟踪距离达到90千米以上,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的4个,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了。

目前俄罗斯正在努力发展有源相控阵雷达,但离实用化也有很大的距离。

目前世界上另一种装机实用化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为日本F-2战斗机所采用的火控雷达,这反映了日本在电子工业上的技术实力。

该雷达包含800个T/R 组件,公开的探测距离为80KM(中等战斗机目标)。

如果这个数据属实的话,则说明日本虽然在半导体生产技术上比较先进,但是在雷达系统设计上的能力仍嫌不足。

我国从六十年代开始即开展相控阵技术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研制成功7010大型远程相控阵雷达,曾出色的完成了观测美国天空试验室和苏联核动力卫星殒落任务,引起世界重视(相关资料可查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文章)。

在九十年代又研制出YLC-2全固态相控阵远程警戒雷达(第二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上展出)。

惊世之作 俄罗斯新型L波段机载襟翼有源相控阵雷达

惊世之作 俄罗斯新型L波段机载襟翼有源相控阵雷达

2009年8月莫斯科航展上,在没有大型武器出现的情况下,俄罗斯展示的大量新型电子设备成为了展会的一大亮点。

尤其是提赫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所(NIIP)展示的新型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这款未来将用于俄五代机及苏-27/30/35系列战斗机改进的雷达成了媒体的聚焦点。

作为俄罗斯机载雷达研制领域领头羊的仪器制造研究所,其展示的并不只有这款有源相控阵雷达,同时展出的还有一款新型L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在公司分发的一些宣传资料上也都涉及到了这款雷达。

其实,这款雷达早在2007年莫斯科航展上就已经展出过,可能是因为仪器制造研究所很少透露其相关信息,此前虽然在仪器制造研究所的一些技术刊物中已数次报道了该雷达研制进展,但是一直未引起外界的注意。

尽管在2009年莫斯科航展开幕之前,仪器制造研究所在介绍新型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将亮相时也提到了这款雷达,仍未引起媒体的太多关注。

鉴于这款L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独特设计及技术潜力,可以肯定未来它必将有不错的发展。

本文将结合一些公开的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款雷达并对其性能及用途进行猜测。

从展出的雷达样机以及分发的宣传资料,我们能对这款新型L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以下简称新型L波段雷达,现在有一些媒体将其称为AFAR-L,AFAR即俄语中的AESA,L指L波段)有一个初步了解:新型L波段雷达的出现与新型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有点类似,也是面向苏-27/30/35系列战斗机的改进及装备的新一代战机。

其最大特点是将整个雷达系统安装在战斗机的前缘襟翼内,或者说整个雷达系统本身也就是为战斗机前缘襟翼设计的。

该雷达的天线发射单元呈块状,每块包含4个单元。

从展出的样机可以看出每个襟翼内共有3个这样的块状单元呈线状排列,也就说襟翼内包含了12个子发射单元。

而有源相控阵雷达最重要的3个T/R模块则分别控制这样的3个块状天线发射单元,整个系统十分紧凑。

什么是L波段对于这款雷达,很多人首先可能就会想到它为什么采用L波段?这个问题可以用L波段本身的特性来回答。

雷达技术简介及发展展望

雷达技术简介及发展展望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雷达技术发展简史和雷达技术在现代国防中的地位和作用,简述了几种先进雷达的体制和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外的先进雷达应用情况,提出了现代战争下雷达技术发展展望。

0 前言雷达(Radar)是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缩写的译音,意思是无线电检测和定位。

近年来更广义的Radar的定义为:利用电磁波对目标检测/定位/跟踪/成像/识别。

雷达是战争中关键的侦察系统之一,它提供的信息是决策的主要基础。

雷达可用于战区侦察,也可用于战场侦察。

装有雷达导引头的导弹、灵巧炸弹能精确地、有效地杀伤目标。

在反洲际弹道导弹系统,反战术弹道导弹系统中,雷达是主要的探测器。

雷达技术在导航、海洋、气象、环境、农业、森林、资源勘测、走私检查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简要叙述雷达技术发展简史。

雷达技术首先在美国应用成功。

美国在1922年利用连续波干涉雷达检测到木船,1933年6月利用连续波干涉雷达首次检测到飞机。

该种雷达不能测距。

1934年美国海军开始发展脉冲雷达。

英国于1935年开始研究脉冲雷达,1937年4月成功验证了CH(Chain Home)雷达站,1938年大量的CH雷达站投入运行。

英国于1939年发展飞机截击雷达。

1940年由英国设计的10cm波长的磁控管由美国生产。

磁控管的发展是实现微波雷达的最重要的贡献。

1940年11月,美国开发微波雷达,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生产出了10cm的SCR-584炮瞄雷达,使高射炮命中率提高了十倍。

二战中,俄、法、德、意、日等国都独立发展了雷达技术。

但除美国、英国外,雷达频率都不超过600MHz。

二战中,由于雷达的很大作用,产生了对雷达的电子对抗。

研制了大量的对雷达的电子侦察与干扰设备,并成立了反雷达特种部队。

二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用雷达探测飞机、导弹、卫星、以及反洲际弹道导弹的需要,对雷达提出了远距离、高精度、高分辨率及多目标测量的要求,雷达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脉冲压缩技术、单脉冲雷达技术、微波高功率管、脉冲多卜勒雷达、微波接收机低噪声放大器(低噪声行波管、量子、参量、隧首二极管放大器等)、相控阵雷达。

我国引进ELM2032雷达项目

我国引进ELM2032雷达项目

我国引进EL M 2032雷达项目歼-7FS战斗机及配备的EL/M-2032雷达,注意此时歼-7FS仍旧采用单三角翼在近日出现的我国歼-7系列战机图片中,首次公开歼-7FS配备了引进EL/M-2032脉冲多普勒雷达,这是我国首次证实曾经引进此型雷达。

EL/M-2032(图片中误将型号登为LE/M-2032)是由以色列ELTA系统公司研制的多功能机载火控雷达,其中EL就是ELTA的开头字母,M是代表着军用-Military罗马尼亚的米格-21枪骑兵配备的EL/M-2032雷达,天线注有ELTA(IAI指的是以色列飞机公司)对于ELTA系统公司和EL/M-2032雷达,可能读者觉得陌生,如果笔者说费尔康预警机,大家就会比较熟悉,其中费尔康预警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就是由ELTA系统公司研制的,编号为EL/M-2075,ELTA公司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的子公司,主要负责雷达及航空电子系统的研制,ELTA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雷达研制、生产厂商之一,其产品包括机载、舰载、地面雷达、电子战、通信及数据链甚至侦察卫星等,做为ELTA目前主要的机载雷达,以色列空军一直要求在引进的F-16战斗机配备EL/M-2032雷达-其性能可见一斑,甚至在采购F-16I时以色列空军罕见的公开指责该机配备的AN/APG-68V-9雷达性能不达标,以此要求换装EL/M-2032,不过美国人的态度明确而坚决-美制雷达是采购美国战机的前提条件,做为对以色列的补偿,美国空军采用了以色列拉斐尔武器发展局研制的LITENING光电瞄准吊舱,根据美国惯例美国空军装备的该吊舱由美国诺格公司生产,编号为AN/AAQ-28。

著名的费尔康有源相控阵雷达就是ELTA的产品,编号EL/M-2075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以色列开始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研制幼狮式等型号战斗机,做为重要的配套系统,ELTA开始研制装备这些飞机的雷达及火控系统,最初研制的EL/M-2001只是简单的雷达测距器,EL/M-2001于1976年装备部队,其只能测量飞机到目标的距离,为载机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和航炮、航弹及航箭等武器的发射与投放提供弹道计算支持,只能在晴朗的白天使用,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大力支援下,ELTA在雷达技术领域的进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1977年ELTA公开在EL/M-2021多功能空中截获和火控雷达,这是以色列第一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火控雷达,来解决雷达的下视/下射能力,ELTA又研制了EL/M-2021的改进型EL/M-2021B,这是以色列第一种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EL/M-2021B也是以色列第一型采用综合航空电子系统概念的火控雷达,其可以通过1553B数据总线与机载航电系统网络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
达得到的目标引导信息相对准确,就可以自动设置较小的角 度搜索范围以利于尽早发现特定距离、特定高度和方位上的 目标。
(2)边搜索边跟踪模式(TWS)
TWS模式是机载火控雷达空-空功能的另一主要工作
方式,它的基本工作原理与RWS相同,但是扫描模式的选 择往往相对固定,飞行员可干预的选项相对较少。另外,当 搜索过程中发现目标后, 它还会自动建立起对数个目标(具体
(2)双目标跟踪模式(DTT)
DTT模式的出现为飞行员同时攻击两个目标提供了可
能,在这种模式下, 雷达能保持对两个空中目标的同时跟踪,
般情况下天线的运动模式为“点到点” 。实际上DTT可以 看成两个STT目标对雷达资源的时分复用(不同时段传输不
同信号)。
(3)多目标跟踪模式(MTT)
由于现代雷达的技术水平日益增长,特别是高速处理技
F-14战机上。随后,机载脉冲多普照勒火控雷达得到迅速发 展,几乎成为先进战斗机火控雷达的惟一选择,是第三代战 斗机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使现代先进战斗机真正具有了远 程、全天候、全方位和全高度攻击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数字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推动
,对机载雷达多目标攻击、抗干扰以及一体化等功能和性 能的更高要求使得相控阵技术开始应用于机载火控雷达,又 进一步促使了机载火控雷达更多功能的开发,现代机载火控 雷达的发展已经步入了相控际上RWS往 往还提供目标的粗略方位角、 俯仰角(高度)以及速度等信息。
在RWS方式下飞行员可以干预控制的方位范围、俯仰范围
(高度范围)以及距离量程。
当搜索的目标高度高于本机时,习惯上称上视搜索,反
之称下视搜索;当重点搜索的是迎头目标时,又称前半球搜 索,反之称后半球搜索。RWS模式往往还引伸出子模式的划 分,即所谓正常搜索和增程搜索,增程搜索主要用于飞机上 有较为完善的自动引导系统(如数据链)的情况,此时由于雷

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发展现状及趋势

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发展现状及趋势
s mma z d. u i re
Ke r s ar o n a a ;a t e p a e ra ; r y wo d : i r e r d r c v h s d a y f e—c n o ;d v lp n ;t n b i i o t l e eo me t r d r e
在欧洲 , 英国、 法国和德国联合开展了机载多功 能固态阵列雷达 ( M A ) A S R 的研 制 , 将用 于法 国的
R fe战斗机 和欧洲 联合 战斗机 的研制 计划 中。 al a
在瑞典国防部支持下实施 的机载有源火控相控
阵雷 达项 目中 , 研究 人员 于 19 9 4年开 始研制 一个 约
¥ 收稿 日期 :0 7— —1 ; 回 日期 :0 7— 7— 0 20 0 4 4 修 20 0 2

Z HU i Ja—c a g,Z O Y ,BE De hn HA u一 N
( aj gR sac ntueo l t nc eh o g , aj g20 1 , hn ) N ni eerhIstt f e r is cnl y N ni 10 3 C ia n i E co T o n
有 100个 T R组件 的 A S 研 制成 功后极 有可能 0 / E A, 对本 国的主力 战斗 机 “ 狮 ”目前装 载 的雷 达 P 鹰 S一
的机载固态雷达 ( A S ) R S R 计划, 研制 了具有 1 8 4 0
个 T R组件 的 有 源 阵 列 , 证 了有 源 阵 列 的 可 靠 / 验 性 ;0年 代 , 化镓 ( a s 半 导体 器 件 的 出现 促 进 8 砷 GA )
美 国早在 16 就 开 始 了机 载 有 源相 控 阵雷 94年 达的研究 工作 , 展 了微 电子 用 于 雷达 ( R 计 开 ME A) 划 , 制 了一个 6 个单元 的有 源阵列 , 研 4 0 验证 了机 载 有源相控 阵的可 行性 ;0世 纪 7 2 0年代 , 展 了可 靠 开

论现代机载PD火控雷达技术

论现代机载PD火控雷达技术
[Key words]airborne radar.airborne PD radar,airborne fire control radar
1引 言
机载雷达是航空电子的必备设备,诞生于第二 次世界大战,到目前为止,已经走过了66年的历程。 俗话说“有矛必有盾”,随着航空进攻性武器系统的 快速发展,机载雷达也随之迅速发展。机载雷达是作 为目前航空器获取环境信息、获取航行所需信息以 及对抗敌方反信息获取的主要探测设备。
由于战争的需要,机载雷达不断地在进行改进, 它已由最初只能简单测距,到目前已发展到多达30 余种工作方式。为了解决对消地杂波问题,美国于 40年代末就提出了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Airborne Pulsed Doppler Radar)概念,现在人们已习惯把这 一体制简称为机载PD雷达。
美国于1931年夏末开始对PD体制进行研究, 1953年研制成功装备“波马克”导弹的高脉冲重复 频率(HPRF)的PD雷达导引头。同年,还开始了对 机载PD雷达关键技术与器件的研制工作。50年代
APG 71%m T AWG,目¥n&±《*& *镕、W《B#m{#∞口14#l¨l m AWG o∞
^rm#R{

3 2 ANI^PG li3Ⅱ#&mⅢAN/ABG一70 *Hi《F l bA/BⅢ&4m日}g*∞Ⅷ#
¨)^*WmEfI|#*1m2日T 1 96●#"镕Ⅲ “.]974#"镕%*mn∞APG{3(目s,u tg *日口#¥月±#《*●{∞In十『"&B∞*} m Pn口#,mP口nXH M11I}r*Ⅲ_】勺PD《¥ MF-RF¨4n*月,№日j HpRF#Ⅲ女*∞月 #n“±自&±^mm^∞目#日^☆&"∞rW 目r≈≈M№^∞r*ⅡMPRF∞#dm自¥ 月T jo&E女m镕Ⅲ。a%*日镕一≈女t女m r ±自十☆&、^≈Ⅸ《∞№u∞TM镕Ⅷ口¥

新一代战斗机综合火控系统的发展_邵咏松

新一代战斗机综合火控系统的发展_邵咏松

摘 要: 回顾了经典机载火控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结合未来作战特点,针对新一代战斗机平台论述了当今发展
机载火控系统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以及火控系统空电子系统; 协同攻击; 网络中心战
中图分类号: V24; TP302. 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637X(2011)07 - 0060 - 04
能,提高了雷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综合显示控制技术。 第五代战斗机驾驶舱其主导思想是以头盔显示器
作为视距内态势主显示器; 用大屏幕显示器实现超视 距态势显示; 用握杆操纵、触敏控制、头位跟踪和控制 技术实现多通道综合控制。如 F - 35 整个仪表板由一 个 8 in × 20 in( 1 in≈2. 54 cm) 大屏幕触敏控制全景多 功能显示器构成,并采用头盔显示器和语音控制。多 功能显示系统 ( MFDS) 将显示传感器、武器和飞机状 态数据,以及战场环境、战术和安全信息。大范围的战 术水平态势可以全屏显示,也可以在平面上分割成若 干小窗口分别显示不同的信息。两个主多功能显示器 并排显示进攻和防御的综合战场空间的情景,传感器 自动管理和信息自动融合功能使驾驶员摆脱了传感器 管理和信 息 融 合 任 务,专 心 战 术 运 用 和 空 中 攻 击 作 战[6]。头盔显示器系统( HMDS) 是光电系统和飞行员 头部位置跟踪装置的组合,它将为飞行员显示关键的 飞行状态数据、任务信息、威胁和安全状态信息,同时 系统还可以为飞行员引导机载武器和传感器( 如雷达 和 EOTS) 指向所关注的区域; 或发出视觉提示,告诉飞 行员应该关注的区域。未来战斗机座舱应当以简洁快 速的方式实现人 - 机结合,包括立体显示、全景显示和 “浸入式”座舱显示控制系统等前沿性的技术和趋势。
Development of Fire Control System Onboard the Next Generation Fighters

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在现代战斗机上的发展

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在现代战斗机上的发展
[ ’]
’* 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发展简况
’+ !* 发展过程 纵观机载火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可以按其技 术水平和功能特点划分为四个阶段。 ( !) ’" 世纪 (" 年代以前的瞄准具火控系统 这一时期的机载武器主要有机炮、 火箭、 炸弹 和后来增加的红外型空空导弹。火控设备主要是 机电式光学瞄准具和与之配套使用的雷达及红外 观测仪等。代表性的火控系统有: 美国 . / %( 飞 机上由 - / ) 瞄准具和 -01 / $" 雷达测距器组成 的 2- / $ 火控系统; 原苏联米格 / ’! 飞机上 由 -3! / &4 " 瞄准具和 30" / &25 雷达测距器组 成的火控系统等。 ( ’) (" 6 #" 年代的平显 7 武器瞄准火控系统
!* 机载火力控制系统概述
现代战斗机的航空火力控制系统 ( 简称机载 火控系统) , 是为 机载武器的控制与发射提供 目 标和攻击等多种参数的各种光学、 机电和电子设 备的统称。 随着飞机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改进, 武器的发 展, 促进了飞机火控系统的更新换代。新一代飞 机通过更换先进的火控系统及种类齐全的各种武 器, 能较大幅度地提高飞机的作战能力。因此, 机 载火控系统在飞机平台中的 作用和地位极 其重 要。
’" " ( 年% 月 第 ’$ 卷 第) 期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ABCDEFG BH <IJEKFEL MENOPOCOJ BH -JDBEFCOPQFG ?ELPEJJDPEL
-CL+ ’""( ,BG+ ’$* @B+ )
文章编号: !""#
!$%& (’""( ) ")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引言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无线通信技术。

它在军事、航空、气象、导航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1. 早期雷达技术的发展早期的雷达技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用于探测敌方飞机和导弹的存在和轨迹。

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沃森-瓦特发明了第一个工作的雷达系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雷达技术的发展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雷达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雷达技术开始应用于民用领域,如航空、气象、导航等。

雷达系统的探测距离和精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外,雷达技术还得到了微波、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雷达系统更加灵敏和高效。

3. 雷达技术的应用拓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雷达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展。

除了军事、航空、气象、导航等领域,雷达技术还应用于交通监控、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

雷达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高精度与高分辨率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追求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

通过引入新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技术,雷达系统可以实现对目标的更准确的探测和测量。

同时,高分辨率的雷达系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目标信息,使得雷达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2. 多功能雷达系统未来的雷达系统将趋向于多功能化。

传统的雷达系统通常只能完成特定的任务,如探测目标的存在和轨迹。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雷达系统将具备更多的功能,如目标识别、目标跟踪、目标分类等。

这将使得雷达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灵便和多样化。

3. 雷达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融合。

例如,雷达技术可以与无人机技术结合,实现对无人机的监测和控制。

此外,雷达技术还可以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提高雷达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全球主要机载火控雷达(Airborne Firecontrol Radar)介绍

全球主要机载火控雷达(Airborne Firecontrol Radar)介绍

全球主要机载火控雷达(Airborne Firecontrol Radar)介绍全球主要机载火控雷达(Airborne Firecontrol Radar)介绍次文章摘要:机载火控雷达(Airborne Firecontrol Radar),是用来搜索、截获和跟踪空中目标,提供武器瞄准、射击和制导所需数据的机载雷达。

机载火控雷达是雷达的种类之一。

机载火控雷达是载机实施火力攻击的眼睛和向导,它的可靠性的高低,决定着该飞机的战斗能力,对机载火控雷达(Airborne Firecontrol Radar),是用来搜索、截获和跟踪空中目标,提供武器瞄准、射击和制导所需数据的机载雷达。

机载火控雷达是雷达的种类之一。

机载火控雷达是载机实施火力攻击的眼睛和向导,它的可靠性的高低,决定着该飞机的战斗能力,对取得空战的胜利至关重要。

要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战斗机机载雷达技术的进步正在扩大攻击机的作战优势并扩展系统新的用途。

战斗机机载雷达技术的进步正在扩大攻击机的作战优势并扩展系统新的用途。

正如机枪射击协调器对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空战带来革命性影响一样,以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AESA)技术为基础的战斗机火控雷达系统技术的发展必将给21世纪作战飞机的作战性能带来同样重大的飞跃。

AESA雷达技术的优势已经经受了实战检验,并展示出更高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这种雷达的个别部件发生故障时,雷达的性能虽然会有所下降,但仍能保持较高的工作性能。

AESA雷达还可同时执行多种任务,除可进行目标探测外,还能发展成为高性能电子侦察、干扰和通信设备。

此外,随着雷达元器件成本的不断下降,雷达经济可承受性不断提高,AESA雷达将成为当今及未来大多数战斗机的必备技术系统。

然而,传统的机械扫描(或称“M-扫描”)技术也不可忽视,因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有数千部传统战斗机雷达在世界各国的战机上服役,这些雷达的技术保障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combat aircraft radars】战鹰之“眼”全球战斗机雷达新进展

【combat aircraft radars】战鹰之“眼”全球战斗机雷达新进展

【Combat Aircraft Radars】战鹰之“眼”——全球战斗机雷达新进展不管未来战争样式如何变化,掌握制空权与否都会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

在夺取空中优势、摧毁敌方武力、实施战略威慑与战争制胜过程中,空中战鹰——战斗机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而战斗机正是凭借其“火眼金睛”——雷达,占尽先机优势,达到“先敌发现,先敌打击、先敌摧毁、先敌制胜”的目的。

机载雷达使战斗机具备“先敌发现,先敌打击、先敌摧毁、先敌制胜”的能力从二战时期雷达产生至今,战机雷达的功用和性能都已大为改观。

目前先进战机雷达多采用有源相控阵(AESA)技术。

AESA的诸多优势,包括无需转动天线即可增大视场(FOV)、多任务模式之间可快速切换、“适应性降级”、确保获得最大空/海/地态势感知等,使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战机雷达的主导技术。

美国雷声公司是有源相控阵(AESA)技术的领跑者正是拥有了先进的雷达,才使第五代战斗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战斗机。

不过,相比传统机械扫描雷达,AESA雷达价格较为昂贵,因而在军费紧张情况下,机扫雷达仍有相当的吸引力。

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有源相控阵(AESA)针对台湾推出的繁体中文技术产品手册战机雷达的频段通常选择X波段(8.5~10.68GHz)。

这是因为,在雷达设计中,很难找到适用海、陆、空所有环境的完美方案,其频率选择通常需要折衷权衡考虑,而其中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则是大气水分(湿度)对雷达射频能量的影响,因为它会降低雷达性能。

相对而言,X波段对大气湿度有良好的穿透性,因此独具优势。

同时,X波段天线尺寸灵活,可安装在飞机前端,不会影响战机性能。

此外,X波段雷达的监视范围达185.2公里以上,有助于战斗机在远距离上准确探测和识别目标。

战机雷达的频段通常选择X波段(8.5~10.68GHz)当今世界领先战斗机雷达近期发展情况如下:美国作为战斗机雷达前沿技术的风向标,美国正在实施多项战斗机雷达升级计划,近期最主要是美空军“战斗机航空电子设备按计划扩展”(CAPES)计划。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机载火控雷达的功能发展历程机载火控雷达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它是现代战斗机火控系统的关健设备之一。

1941年10月,美国辐射试验室开始着手世界上第一部机载火控雷达的研制工作,并于1944年将其装备在美国海军战斗机F-6F、F-7F上,这部雷达具有空-空上视搜索、测距和跟踪等机载火控雷达的最基本功能。

二战后,随着航空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机载火控雷达的功能和性能不断得到提升,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早期的机载火控雷达在进行下视搜索时,会遇到很强的地面杂波而难以搜索到目标,作战效能受到严重制约。

对机载火控雷达下视功能的迫切需求催生了脉冲多普勒体制的机载火控雷达。

70年代初,第一部实用型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AWG-9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成功,并装备在美国海军的F-14战机上。

随后,机载脉冲多普照勒火控雷达得到迅速发展,几乎成为先进战斗机火控雷达的惟一选择,是第三代战斗机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使现代先进战斗机真正具有了远程、全天候、全方位和全高度攻击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数字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对机载雷达多目标攻击、抗干扰以及一体化等功能和性能的更高要求使得相控阵技术开始应用于机载火控雷达,又进一步促使了机载火控雷达更多功能的开发,现代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已经步入了相控阵时代。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的多功能机载火控雷达功能从最初的只具有简单的空-空搜索、测距和跟踪等简单功能开始,发展到了现在的空-空、空-地、空-海、导航等四大类共几十种子功能(有些文献将空-地、空-海等功能统称为空-面功能),所制导的武器由原来的机炮发展到各种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使战斗机真正具有了远程、全天候、全方位和全高度的攻击能力。

一、空-空功能(A-A)空-空功能是机载火控雷达的基本功能,主要针对的是各类空中目标,典型的目标是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无人机等以螺旋桨或喷气发动机推进的飞机。

战斗机划代标准

战斗机划代标准

战斗机划代标准战斗机是一种具有高速、高机动性和强大火力的军用飞机,是现代空中作战的主力装备之一。

为了便于对各种型号的战斗机进行分类和比较,国际上通常将战斗机按照其研制和服役的时间划分为不同的代别。

战斗机划代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它反映了战斗机的技术水平和性能特点。

本文将对战斗机划代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第一代战斗机是指二战前后出现的战斗机,这些战斗机的特点是动力系统采用螺旋桨发动机,机翼大多数为直翼,机身结构重,机载火力有限,飞行速度较慢。

代表机型有美国的P-51“野马”和德国的BF-109等。

第二代战斗机是指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战斗机,这一时期的战斗机开始采用喷气式发动机,飞行速度和机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机载火控系统和雷达设备也有了较大改进。

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86“营长”和苏联的米格-15等。

第三代战斗机是指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战斗机,这一时期的战斗机开始广泛采用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如惯性导航系统、火控雷达和头盔瞄准系统等,机载武器种类也更加多样化。

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4“幽灵”和苏联的米格-21等。

第四代战斗机是指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战斗机,这一时期的战斗机在飞行性能、隐身技术、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成为当时空中优势的主要力量。

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15“鹰”和俄罗斯的苏-27“强盾”等。

第五代战斗机是指21世纪初至今的最新一代战斗机,这一时期的战斗机在隐身性能、网络化作战能力、超音速巡航和多用途作战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成为未来空中作战的主力装备。

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22“猛禽”和中国的歼-20等。

总的来说,战斗机划代标准是根据其技术水平和性能特点进行划分的,不同代别的战斗机在动力系统、飞行性能、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战斗机的划代标准也在不断更新,未来的战斗机将会更加先进、多功能化,成为空中作战的中坚力量。

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技术发展

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技术发展

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技术发展
贲德
【期刊名称】《现代雷达》
【年(卷),期】2024(46)2
【摘要】机载火控雷达是战斗机平台获取信息的主要传感器,经历了测距机、脉冲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的发展历程。

文中通过对现有战斗机火控雷达现状分析,结合未来战斗机平台作战需求分析等多个角度分析对机载火控雷达的需求和技术牵引,结合射频一体化、分布式探测、智能蒙皮、隐身探测和芯片化等新兴技术,展望未来机载火控雷达发展趋势,为后续机载火控雷达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总页数】15页(P1-15)
【作者】贲德
【作者单位】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58
【相关文献】
1.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技术特征及干扰研究
2.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发展现状及趋势
3.先进战斗机多功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
4.相控阵技术在机载火控雷达中的应用
5.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的火控雷达

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的火控雷达

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的火控雷达
张海燕
【期刊名称】《航空与航天》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介绍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探讨发展我国机载火控雷达的途径。

【总页数】6页(P27-31,11)
【作者】张海燕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43.2
【相关文献】
1.喷气式战斗机史话(1)横空出世——喷气式战斗机的产生 [J], 强正德
2.跨进喷气式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米格-9喷气式战斗机 [J],
3.美军第四代战斗机F-35"联合攻击战斗机"最卓越的航空电子系统 [J], 罗巧云;高勇强
4.美国海军早期著名舰载喷气式战斗机F-86的海军兄弟:FJ系列战斗机 [J], 王骅
5.美国海军早期著名舰载喷气式战斗机F-86的海军兄弟:FJ系列战斗机 [J], 王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4•随着四代机装备及相关技术的扩散,美、俄、欧等国已将研发目光投向五代机。

作为五代机的核心传感器,下一代机载火控雷达的作战使命任务将呈现革命性的变化,驱动雷达装备研制在能力需求、体制架构、关键技术等方面突破现有设计框架。

本文首先阐述国外下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情况,从超宽带综合射频、共形阵列、分布式探测、云协同探测、智能探测等方面,展望了下一代机载火控雷达的技术发展脉络。

当前,三代机已成为各国空中主力战机,部分国家已升级为三代半,典型装备包括美国F-15、F-16、F-18,俄罗斯苏-27/苏-30系列,欧洲“台风”、“阵风”和“鹰狮”等。

各国四代机的装备状态不一。

其中,美国处于第一梯队,已实现批量列装。

F-22是世界第一款在役四代机,2005年列装,共生产187架。

第二款四代机F-35战斗机的全周期总装备数量近1800架。

第二梯队为俄罗斯、印度,目前正处于工程研制阶段,俄罗斯T-50仍处于飞行试验阶段,印度基于T-50设计的FGFA重型战斗机将于2022年入役。

第三梯队为日本,目前正开展四代机的技术演示,其首架ATD-X“心神”验证机已于2016年4月首飞,该机也是五代机综合技术集成和单项技术的验证平台。

面对全球四代机装备及相关技术的扩散,美、俄、欧等国已将研发目光投向五代机,但大多处于概念研究阶段,跨代技术、功能特征界定不一,服役时间约在2030年前后。

作为五代机的核心传感器,机载火控雷达承担战机的态势感知与作战支持任务。

与四代机雷达相比,下一代机载火控雷达面临的作战环境、作战目标、作战任务存在迥异,雷达作战能力的提升需求牵引着相关雷达技术的研发与突破。

1 机载火控雷达装备现状国外机载火控雷达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测距机、脉冲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及相控阵雷达。

三代机装备的多模PD雷达因体积、重量、散热、耐高压等限制,平均功率只有几百瓦,典型代表为APG-68、RDY等。

目前,主流三代机雷达已基于现有硬件,从多模PD、无源相控阵升级为有源相控阵。

通过体制升级,三代机雷达的功率孔径积比呈线性增长优势,推远探测距离,有效抗衡四代机。

典型代表包括美国F-18的APG-79、俄罗斯米格-35的“甲虫”-AE、欧洲“台风”战斗机的“捕手”-E雷达等,其T/R组件数量大约1000个左右,内部噪声下降4dB左右,加上双向传输损耗比机扫雷达低5dB以上,因此探测距离通常是该机型此前装备的机扫雷达的1.5倍,且实现空空、空地、空海、导航等多种作战功能,但雷达与其他传感器独立设计,系统融合度不高,且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不足。

与三代半战斗机雷达相比,四代机雷达的T/R组件数量更多(通常为1500个以上),功率孔径积更大,探测距离增加50%以上(如F/A-18E/F的APG-79对σ=1m 2目标探测距离为110km,而F-22A 的APG-77对同等尺寸目标的探测距离为180km,推远比例为64%。

俄罗斯T-50雷达对σ=1m2目标的作用距离更是达260km),可更有效探测隐身目标。

此外,基于综合射频系统思路设计,采用基于砷化镓器件的瓦片式T/R组件,强调射频隐身和平台内部多传感器协同,探索开放式体系架构,通过“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先敌摧毁”,实现压制三代机、抗衡四代机。

2 国外五代机发展在五代机发展道路上,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空军、海军各自提出五代机发展路线图,正从概念研究、装备需求论证转入技术研发阶段。

此外,俄、欧、日等国均提出五代机发展方案,但更多处于概念阶段,尚无实际科研项目。

随着各国多体制反隐身防空体系的蓬勃发展,以及多型四代机的不断涌现,美空军、海军各自开展下一代战斗机研制计划。

美空军在2007年首次提出五代机需求,开展“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计划进行能力需求评估,并于2010年发布“下一代战术飞机装备与技术概念研究”计划,其使命任务是在2030~2050年间执行导弹防御、空中拦截、近距支援、赛博攻击等任务。

与此同时,美海军在2012年正式发布《2030年舰载攻击机的关键能力需求调研》,提出在2030年前装备新一代舰载战斗机,实现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中的空中优势。

可以看出,美国空军与海军的五代机装备能力需求研究几乎同时启动,目前均处于概念设计阶段,装备时间均为2030年前,研制周期跨度约为20年,同样强调在未来强对抗环境下的空中作战优势。

其中,美空军五代机甚至承担助推段反导和赛博攻击任务。

2014年10月,俄罗斯先期研究基金会表示,俄罗斯已启动了五代机的研究工作。

该机不但要求能够超音速飞行,而且还可在特定飞行阶段进行高超音速(6~7Ma以上)飞行,不仅可在大气层内飞行,还能够在大气稀薄的高层空间飞行,不排除进入太空入轨飞行的可能性。

• 85•2010年,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院在《未来战斗机研究与发展趋势》中提出i3五代机概念,及整机研制路线图。

i3概念具备3大特点(信息化、智能化、敏捷性)、4大能力(更强隐身能力、态势感知能力、定向能武器、外部传感器数据融合能力)、7项技术特征(包括“云射击”、“群控制”、新一代大功率有源相控阵雷达等)。

与美国定量化的五代机方案相比,日本i3概念更多强调技术能力,其核心是信息化和智能化,其中“云射击”和“群控制”概念新颖,强调五代机并不是单纯的独立作战平台,而是从一个体系化的空战系统角度开展机型设计。

3 五代机雷达发展未来的五代机雷达面临着宽频/全频隐身目标、临空高超目标、空天目标等新型作战对象,作战任务从传统制空作战,扩展至防空防天、助推段反导、赛博攻击等任务,空战样式从传统的多平台编队协同转为分布式、网络化特征更强的云协同作战。

因此,雷达研制面临的技术挑战更加复杂。

总体来说,国外没有明确的五代机雷达研制计划,但已开展超宽带综合射频、共形阵、分布阵、智能化雷达等相关技术研究。

3.1 超宽带综合射频技术随着相控阵技术、开放式架构和数字处理技术的进步,综合射频架构逐渐成为战斗机任务系统的发展趋势,摆脱传统的分散、独立、专用的射频链路设计,将一体化推进至天线及射频前段,基于尽可能少的综合射频模块构建一个兼具态势感知、ECM、通信、导航、识别等多功能一体化综合射频系统,显著降低航电系统的重量、尺寸、功耗和成本。

其中,宽带相控阵、超宽带相控阵成为综合射频技术的发展重点。

超宽带相控阵天线的大带宽、灵活波束调度和资源管理能力,可为相控阵雷达集成ESM、ECM、高速数据链通信等功能提供条件,并提高战斗机雷达的对地/对海目标检测、高分辨率成像、分类、识别能力,解决地面/海面静止目标和慢速目标检测问题,及抗干扰能力。

美国空军、美国海军、DARPA、法国泰雷兹集团、英国Selex公司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3.2 共形天线技术目前,对共形天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球面、圆柱面、圆锥面、椭圆柱面、多面体、复杂曲面,主要将厚达几厘米的共形天线直接贴装在飞机蒙皮上,但今后的共形天线将是能够在结构上承载的阵列,其天线单元嵌入到飞机蒙皮肉,在辐射或接收电碰能量的同时,能够承载很高的动力载荷,成为飞机本身结构的一部分。

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军开始研究机载共形天线,陆续开展“灵巧蒙皮结构技术演示”、“结构一体化X波段阵列”、“低频结构阵列”等多项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各军种。

现阶段,美军正在开展“传感器飞机”、“传感器即结构”等计划。

3.3 分布式探测技术分布式探测技术已成为雷达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在机载领域,雷达天线孔径受平台空间和重量的严格限制,同时需满足空中载机的小平台、多任务设计需求,提高对特殊目标(隐身目标、无人机等小目标)探测、对地侦察分辨率和杂波抑制能力。

国外开展了多项机载分布式雷达计划,包括如下美国空军机载分布阵雷达概念(DAA)和DARPA提出的分布式阵列雷达(DAR)概念等。

3.4 云协同探测技术2013年,美空军提出“作战云”概念,强调多域存在和自然汇聚消散,核心理念是海、空、天、网络层的跨域协同。

F-22、F-35具有高度、速度、火力打击优势,不仅可完成自身信息处理,还可融合各类作战平台的数据,形成兼具态势感知、数据存储、处理和分发能力的“云”。

未来的五代机既是云端的攻击节点,也可执行侦察探测、电子对抗、指挥控制等各种任务,更可以与其他空中、地面、海面作战平台协同探测,共同构建空中作战云探测网络。

3.5 智能探测技术上个世纪末,美国DARPA、空军研究实验室已在智能化信息处理方面开展研究。

2006年,加拿大Simon Haykin首次提出认知雷达的概念。

总体来看,国外在认知化雷达、智能化雷达相关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诸多研究成果正处于实战应用的前夕,部分研究已经走向实用。

具体到下一代机载火控雷达领域,将实现智能化检测、智能化目标识别、智能化抗干扰、智能化资源调度、智能化人机交互。

4 结束语以美、俄、欧等军事强国正在开展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发,但面向下一代战机的机载火控雷达尚处于概念论证和能力需求分析阶段,尚没有明确的雷达研制项目,但在超宽带综合射频、共形阵、分布式探测、智能探测等方面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和储备,值得我国在下一代战斗机火控雷达研制进行借鉴参考,结合我国实际空战作战需求,创新突破,实现在该领域的弯道超车与技术领跑。

参考:Next Generation Tactical Aircraft(NextGen TACAIR Capability Request for Information(CRFI),2010;Navy Avia-tion Enterprise.Navy Aviation Vision,2008-2017;A mar-ket survey for carrier based,strike fighter aircraft key capabilities in the 2030 timeframe,2012;John Hinge Fagnant.Cross-Domain Integration of AESA Technologies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0;王建明,面向下一代战争的雷达系统与技术:现代雷达,2017;邢文革,联合作战对海战场预警体系和装备发展的新要求:现代雷达,2018。

作者简介:李丽(1979—),女,河南新密人,研究方向:空管系统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