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
病毒性腮腺炎没有特效疗法,可以使用前述中药治疗,如果有并发细菌感染的可以使用抗菌素。
医治方法流行性腮腺炎,又叫“痄腮”。
冬季易发此病,多见于5——10岁的儿童。
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及病人接触后传染,多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军营等。
一旦你孩子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将永远不再患此病,因为他已经能终身免疫。
大多数地区要求学龄前儿童注射疫苗。
如果未建立终身免疫,则需被动注射抗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疫苗。
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本病前期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肉酸痛等。
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腮腺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
常有腮腺管口红肿。
同侧咽部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难忍,少数病人的胰腺、脑膜、脑、肝和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脑膜炎、睾丸炎和急性胰腺炎等。
1)脑膜炎——为儿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男性较女性多3——5倍。
以淡漠、颈项强直、呕吐等为常见症状;腮腺炎并发脑膜炎一般预后良好;如果不及时治疗则可能留有永久后遗症甚至死亡。
2.睾丸炎——是男孩最常见的合并症,患者最小年龄3岁,青春发育期后的男性发病率高达30%。
早期症状为发热、寒战、头痛、恶心、下腹疼痛,患侧睾丸有明显疼痛、肿胀、触痛,邻近皮肤水肿、发红,30%——40%的患者受累睾丸发生萎缩,10%左右的患者生育力受损,并常伴有附睾炎,后者也可单独出现。
流行性腺腮炎
3.命名: 在历代医学文献中,根据本病的发病部位、证
候特点和传染性有其不同的命名: “痄腮” —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 ?痄腮》。 “腮颌发” ——见《证治准绳 ?疡医》。 “虾蟆瘟” ——见《医学正传 ?虾蟆瘟》。 “鸬鹚瘟” —见《疡科心得全集 ?鸬鹚瘟》。 “温毒” ——见《温病条辨 ?上焦篇》。
痄
腮
(流行性腮腺炎)
1
教学目的
? 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病机 ? 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要点与合并症 ? 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原则 ? 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辩证论治
2
一、概述 1.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感受腮腺炎时 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 染病。 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其主要特 征。中医学称之为痄腮。
10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 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 (5) ,出膝外 廉,下外辅骨 (6) 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 (7) ,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 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 指歧骨内 (8) ,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 毛 (9)
11
[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腮腺炎时邪病毒。 病变部位: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病机:风温邪毒蕴结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
9
【经络循行】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 抵头角 (1) ,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 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 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 (2) ,下颈,合缺盆 --以下胸中,贯膈, 络肝、属胆 ,循肋胁里,出气街, 绕毛际 (3) ,横 入髀厌中 (4) 。
8
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痄腮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牛蒡子、马勃、桔梗、玄参、薄荷、陈皮、僵蚕等。
(二)变证
2.毒窜睾腹证
主症: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辨证:本证 以腮部肿胀消退后,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为特征 。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黄芩、黄连、柴胡、川楝子、荔枝核、延胡索、桃仁等。
【类证鉴别】
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名发颐。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辨证论治】
(一)常证
1.邪犯少阳证
主症: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本证 以轻微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为特征,全身症状不重 。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代表方剂:柴胡葛根汤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黄芩、牛蒡子、葛根、桔梗、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僵蚕等。
2.热毒壅盛证
主症:患儿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易于流行。 多发】
流行性腮腺炎
辨证论治
本病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
常证属邪犯少阳者,治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属热毒蕴结者,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变证属邪陷厥阴者,治以清热解毒,熄风开窍;属毒
窜睾腹者,治以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在内服药物的同时,配合外治疗法,则有利于腮部肿
胀的消退
辨证论治
常证 证候 发热恶寒,一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边缘不清,
辨证论治
邪陷心肝 证候 高热不退,腮部漫肿剧痛,坚硬拒按,头痛烦躁,呕吐
项强,甚或嗜睡神昏,反复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 感邪较重,正不胜邪,邪毒内陷厥阴,引动肝风,蒙蔽
心窍。以高热,头痛,烦躁,神昏,惊厥,腮部漫肿疼痛为 特征。 治法 清热解毒,熄风镇惊 主方 清瘟败毒饮
毒
窜
睾
辨证论治
腹
证 候
鉴别诊断
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
爱滋病毒等都可引起腮腺肿大,可依据病毒 分离加以鉴别
四、辨证论治
以经络辨证为主
同时辨轻重(常证变证) 常证: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凡发热、耳下腮肿,但
无神志障碍,无抽搐,无睾丸肿痛或少腹疼痛者为 常证,病在少阳经为主 变证:若高热不退、腮部肿甚,疼痛拒按,高热烦躁 神志不清、反复抽搐,或睾丸肿痛、少腹疼痛者为 变证,病在少阳、厥阴二经
咀嚼不便,或伴头痛,咽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数 辨证 本证见于感邪较轻或疾病初起的轻证。以发热恶寒,耳 下腮部漫肿疼痛,全身症状轻为特征。 治法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主方 柴胡葛根汤
辨证论治
热毒蕴结 证候 高热持续,一侧或双侧腮部漫肿,疼痛剧烈,坚硬拒按,
痄 腮
痄腮痄腮[概述]概念历史上,有些医家曾把以腮部肿胀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统称为痄腮,致使痄腮一词含义不清。
本节所论痄腮.专指患者因感受时疫邪毒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腮部肿胀,掀热疼痛这一种疾病,属瘟疫范畴,相当于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多不化脓,至于腮部肿痛化脓者,名为发颐,另立专节讨论。
若患痄腮而致化脓者,则按发颐论治。
本病在文献上又有腮肿、痄腮毒,时毒、髴发,搭腮肿、鸬鹚瘟、蛤蟆瘟,大头瘟等名称,属常见传染病,可见于大人及小儿,但以小儿为多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冬春季发病率为高,可广散传播,相互染疫,暴发流行,故又有大头天行病之称。
其发病可轻可重,轻者仅见腮部肿胀,或见轻微发热;重者则见腮肿咽痛,发热恶寒,全身不适,甚则并发睾丸肿痛卜耳聋、头痛项强,神昏抽搐。
若无并发症,本病一般可于10天内自愈。
[病因病机]腮颊是手足阳明、少阳及手太阳循行经过的部位,痄腮之发病,多与这些经脉有关。
本病多由感受时行风温疫毒而起。
天气违和,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邪气;或冬令地气不藏,至春季秽浊之气随春升之气发泄;或劳役凶荒,邪毒之气盛行,凡此种种.均可引起疫疠流行。
人若正气不足,则此种风温疫毒之气从口鼻而入,循三阳经脉壅滞:于腮颊,令气血流行受阻,郁而不散,而致漫肿作痛而成痄腮。
又膏粱厚味久积生热;或素体相火偏旺,脏腑积热;或小儿稚阳之体,阴未充长,阳热恒多.这些人若卒遇风温疫毒,常致两阳相合,搏结于腮颊,使腮颊肿痛而成痄腮。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绕阴器。
若邪毒乘虚而入,传至足厥阴肝经.则可循经郁结于阴部,困阻气血,令睾丸肿胀作痛。
由于手足少阳之脉皆入耳中,少阳风火热毒炽盛,则又可使耳窍受累而闭塞耳聋。
风热温毒鸱张,窜入营分,内陷心包.则可发生痉厥昏迷等危重病症。
温邪上受,最易犯肺。
咽喉为肺气出入门户.少阳之脉一亦循喉咙,所以若温毒之邪犯于肺经,或循少阳经脉流窜,均易搏结于咽喉,致使咽喉:肿痛。
所以痄腮一病,并发咽喉肿痛者也多。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 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6年2月。
以“mumps”“epidemic parotitis”“diagnose”“Chinese medi cine”“inter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 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 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中、西医儿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专著。
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宫牛黄丸”“龙胆泻肝丸”“如意金黄散”“青黛散”“鲜仙人掌”“鲜蒲公英”“鲜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体针”“耳针”“耳穴压豆”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到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372篇、相关指南及教材等9本。
05痄腮
痄腮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
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
中医称为痄腮,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
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
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
一般预后良好。
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
痄腮的病名首见于金代,《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聍”,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
”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
明代《外科正宗·痄腮》进一步阐明:“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
”并提出内服柴胡葛根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的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
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
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
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
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正气不支,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不退、抽风、昏迷等症。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
肝气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
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春秋季节好发于儿童,是自愈性的非化脓性炎症,具有潜伏期长、发病急的特点,以腮腺区肿痛为主要症状,是急性传染性疾病。
《疡医大全》中有较详细描述:“时毒痄腮,每年仲春少阳脉络失活生于耳下,或发于左,或发于右,或左右齐发,初起形如鸡卵,色如濡肿,状若有脓,按不引指,但硬不痛,微发寒热,重者憎寒壮热,口干舌腻,此症状不成脓,过一时自能消退”,此病称为“痄腮”。
西医对本病治疗常用抗病毒、支持及对症治疗,方法单一效果较差,通过对该病的30例中医中药的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30例均为4~10岁儿童,其中男18例,女12例,病程1~7天,根据症状分型辨治。
风热外袭型:耳前下轻度酸胀不适,皮色不变,按之有硬结,咀嚼时痛重,恶寒身热,头痛咽红,口渴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二花30g,连翘30g,桔梗12g,薄荷6g,竹叶12g,甘草9g,荆芥穗9g,淡豆豉10g,牛蒡子12g,板蓝根15g,蒲公英12g,夏枯草12g,僵蚕10g。
咽痛加马勃、胖大海,肿甚加昆布、海藻,去甘草,热甚加生石膏、地丁,呕吐恶心加竹茹。
热毒炽盛型:两腮漫肿,灼热疼痛明显,皮肤光亮,张口受限,咀嚼困难,高热头痛,心烦少寐,口渴咽干,咽喉红肿,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黄芩(炒)18g,黄连(酒炒)18g,陈皮6g,甘草6g,玄参20g,二花30g,连翘15g,板蓝根30g,马勃12g,牛蒡子10g,薄荷6g,僵蚕9g,升麻6g,柴胡6g,桔梗10g。
初起表症显著,而里热尚未炽盛,去黄连、黄芩、甘草,加海藻、昆布、山慈茹,便秘加大黄、玄明粉。
邪毒内陷心肝:发病数天后,突然高热头痛增强,呕吐烦躁,神昏嗜睡,四肢抽搐,舌红绛,舌干或黑,或有芒刺,脉沉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镇痉,普济消毒饮。
加僵蚕15g,全虫9g,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呕吐加竹茹、赭石。
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知识宣传
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知识宣传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属中医“痄腮”、“蛤蟆瘟”等范畴。
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临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病征,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
因此,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从腮腺肿大前6天至发病后9天都有传染性,但以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5天的传染性最强。
2、传播方式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或病毒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3、临床表现潜伏期约为8~30天,平均18天。
患者大多无前驱期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病象,少数病例可有低热、全身不适、肌肉酸痛、头痛、食欲不振、倦怠、结膜炎、咽炎等症状。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侧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
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及感觉过敏,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更甚。
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
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偶尔1周后)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
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波及,颌下腺肿大时颈部明显肿胀,颌下可扪及柔韧而具轻触痛的椭圆形腺体: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及颈部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4、用药治疗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注意口腔清洁,改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中药治疗:用柴胡葛根汤、普济消毒饮治疗,或口服板兰根冲剂,也可外用鲜仙人掌切片贴敷,或用蒲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
5、控制措施1、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可防可控可治,切莫恐慌,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
针灸治疗学——痄腮(讲稿)
痄腮【概述】1.概念痄腮,又名“蛤蟆瘟”,是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2.古代相关名称有关本病历代文献中根据发病部位、证候特征、流行季节和传染性而又有不同的命名。
如《局方发挥》称“时行腮肿”,《疮疡经验全书》称“痄腮”,《医学入门》称“搭腮肿”,《证治准绳》称“腮颌发”,《温病条辨》称“温毒”,民间亦有称“鸬鹚瘟”、“蛤蟆瘟”、“大头瘟”等。
3.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见,散发为主,亦可引起流行。
好发于5~9岁儿童,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
绝大多数可获终生免疫,也有少数反复发作。
【病因病机】本病病因不外内因、外因二者。
外因乃感受风热、温毒等邪气,如《温疫论》云:“温热毒邪,协少阳相火上攻耳下,硬结作痛。
”而内因则为积热,正如《医门法律》称“腮肿亦名痄腮,因风热或膏粱积热而作”。
总之,本病因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加之患儿本体痰热蕴积,热毒结于少阳,郁而不散所致。
风温疫毒(口鼻)气血壅阻——腮腺肿胀(温毒炽盛)内陷心包昏迷直犯少阳(正气不足)引动肝风痉厥素体积热邪毒郁结厥阴肝络——少腹胀痛、睾丸肿痛【辨证分型】1.温毒在表一侧或两侧耳下,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漫肿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轻度不适,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热毒蕴结腮部焮热疼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高热,烦躁,头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咽痛,睾丸肿痛,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3.热郁肝经睾丸肿胀作痛,多发于一侧,少数有两侧者,少腹部亦掣痛,甚者有寒战高热、渴饮、呕吐、腹痛、小便短涩、舌红苔黄、脉弦数。
4.邪毒内陷在原有症状上,突然高热,头痛剧烈、颈项强硬、嗜卧,甚则神志昏迷,四肢痉厥,舌红苔黄或绛而少苔,脉大而数或细数。
类证鉴别痄腮与发颐鉴别表共同点不同点痄腮双侧色白濡肿不化脓儿童多见有传染性均发于颐颌之间发颐一侧色红肿甚化脓性热性病后不传染【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痄腮”不只是腮腺肿大那么简单
此 ,该病毒 口 丁 引起 较 的蚪发症 ,较常
的有 以 4 种。
无菌性 脑膜 炎、脑膜 脑炎及 脑炎 :
流行情 况 ,结合患 痫 尘以股嗯 腺 忡大 的体征 ,做 流 行性 腺 炎的诊 断并 不
口 、咀嚼 ( 尤其 当进 食酸性 饮 食 )时可 刺激唾 液 分泌增加 、唾 液潴 留 ,导致帐
流行 性腮腺炎俗称 “ 痄 腮”,是 由腮腺 炎病毒引起 的急性 、全身性感 染,该 病毒主要侵犯腮腺 ,但也可侵犯其他腺 组织及 肝 、肾 、心脏 、关节 等几 乎所有器官和神经 系统。流行性腮腺炎 以冬 、春季常 见,是儿童和青 少年 常 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腮腺 炎患者 是其 主要的传 染源,空气飞沫的吸
的血清淀 粉酶 有轻 嗖戒 1 ” 瞍增 高 ,町协 意 , 也有少 数
助诊断 淀 粉酶增 高程 嚏 帐程度成』  ̄ - l k h 与腮愫 8 中 终7 己 腿 睬 忡痛 …
炎呐 炎也 者 自始 至 呐 价液 中 白乡 I _ 【 1 胞
有红8 d ] ,但挤 压嗯 腺 始终无 脓性 分泌物 自开 口处溢 出 。重症患 者腮 晾 周围组 织
困难 。f E l 如果 遇 l J I 味 犬现 小典 型的可 于 儿童 患 者 ,以 l
疑病 例 ,则须通过辅 助枪 进 一步明确
诊断 。
较够
研 究 显
示 ,流 行 性 腮 悚 炎 并发 呐 炎的 发病 率
为0 3 %~8 . : %。 炎呐 炎与 其 他
痛 或疼 痛加剧 。 须 注意 的 是 ,7 5 %的流 行性 腮 腺 炎 患 者 表现 为一 偾 I J 腮腺先呻帐 ,1 ~4 天 后才 累及 对侧 ,最 终 出现双 侧仲张 ;并 且腮腺 9 中 胀 大 多于3~5 天 J 达高峰 ,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临床路径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痄腮(TCD编码:BES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ICD-10编码:B26.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疾病诊断标准•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GB17016-1997)(科学出版社出版,1997)。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协作组制定的“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临床常见证候:邪犯少阳证热毒壅盛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协作组制定的“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2.患儿适合,家长或监护人同意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的患儿。
2.合并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C反应蛋白;(3)血、尿淀粉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双涎腺及颈部淋巴结彩超、腹部彩超、尿常规、便常规、腮腺炎病毒筛查、抗V或抗S抗体检测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煮散剂)、中成药(1)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中药贴敷疗法4.健康指导(九)完成路径标准1.发热、腮腺肿痛等症状消失。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征。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多呈良性经过并具有自限性的特点。
除腮腺受累外,儿童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青春期后的腮腺炎患者还可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和胰腺炎等其他腺体炎症。
在中医文献中,早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夫大头病者,是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多在少阳,或在阳明,或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取之……”等有关本病的记载。
根据本病病变部位、证候特征、流行季节及传染性而有不同的名称:《局方发挥》谓之“时行腮肿”、《疮疡经验全书》谓之“痄腮”、《证治准绳》谓之“腮颌发”、《温病条辨》谓之“温毒”等。
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
现中医学多谓之“痄腮”。
一、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呈不规则圆球形,直径约为85~300 nm,平均200 nm。
有脂蛋白包膜,表面有小突起的糖蛋白。
病毒基因为单股负链RNA,长约15.3 kb,可编码7种蛋白:①可溶性抗原(S抗原):核蛋白(NP)、多聚酶蛋白(P)、L蛋白。
②包膜糖蛋白:含血凝素(H)、神经氨酸酶(N)。
③血溶-细胞融合(F)糖蛋白(又称V抗原)。
④基质蛋白(M)。
根据S抗原基因的变异度可将腮腺炎病毒分为A~K 11个基因型,亚洲多为B、F和I型,欧美国家多为C、D、E、G和H型。
基因型对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
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V抗原和S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S抗体在病后1周即可出现,无保护性,可用于早期诊断;V抗体一般于病后2~3周出现,并持久存在,具有保护作用。
人类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
病程早期可自患者的唾液、尿液、血液及并发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
该病毒体外可在猴肾、人羊膜等许多哺乳动物细胞及鸡胚中培养增殖,感染病毒后24小时即可出现细胞病变。
痄腮中西医结合治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效果好近日,有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住院,反复高热,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症状,单纯抗感染、退热治疗效果不佳。
家属比较紧张,我们科根据《伤寒论》“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给予小柴胡汤加减,一两剂明显热退呕止,同时使用中药贴敷疗法,起到良好治疗效果,家属也赞叹中药效果好。
(一)痄腮的病机和适应症痄腮是由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
基本病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敷贴法是将药物研粉、制成软膏或药饼,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可用于痄腮的各个证型。
(二)痄腮敷贴法的常用药物及操作方法1.仙人掌1块。
视痄腮的肿痛范围,取仙人掌1块,剥皮去刺,用刀剖为两块薄片,如单侧痄腮,先取1片敷贴患处,如双侧痄腮,则2片分别敷贴患处,盖上夹有塑料薄膜的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
2.大青叶50~100g。
将鲜大青叶捣烂如泥,敷贴患处,每日1~2次,如没有鲜大青叶,可用干大青叶碾细粉,加水调成糊状,敷贴患处。
3.鲜马齿苋30~60g。
将鲜马齿苋捣烂如泥,加面粉少许和匀,铺在纱布上,敷贴患处,每日1~2次。
4.青黛、大黄、赤小豆各10g。
先将大黄、赤小豆共研细粉,再与青黛粉和匀分成2包,先取1包与鸡蛋清两个调成稀糊状,用棉签蘸药糊,涂敷两侧腮部,干后再涂,1日5~6次。
5.黄柏、生石膏各等份。
将黄柏、生石膏研为细粉,取30g用清水调成稀糊状,用棉签蘸药糊,涂敷两侧腮部,1日3~4次。
(三)常见错误及对策1.敷贴药物药汁流淌,无法敷贴。
对策:药汁过稀,重新调制,调和成稠膏状。
2.敷贴药物干裂,无法敷贴。
对策:敷贴药物要随做随用,防止变质、干裂,一次敷贴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3天,如需继续治疗,可调制新药。
(四)注意事项1.腮部皮肤局部破溃不宜敷贴。
2.敷贴与口服药同时进行,效果则更好。
高密市人民医院。
10流行性腺腮炎(痄腮)
足厥阴之脉布两胁,循少腹, 足厥阴之脉布两胁,循少腹,肝经热毒壅滞乘 脾,邪毒循胸犯胁肋,邪入脘腹,结阳明者, 邪毒循胸犯胁肋,邪入脘腹,结阳明者, 则出现上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等症。 则出现上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等症。 上腹疼痛剧烈 等症
痄腮病因病理示意图 经脉雍滞 气血受阻 抵头角下耳 绕耳而行 表里失和 开合失司 腮肿疼痛 (邪犯少阳 邪犯少阳) 邪犯少阳 微热头痛
• ④传染期本病传染性较强,易在儿 传染期本病传染性较强, 童集体机构发生流行。腮腺肿大前6 童集体机构发生流行。腮腺肿大前 天至肿后9天从唾液腺可分离出病毒, 天至肿后 天从唾液腺可分离出病毒, 传染期则约自腮腺肿大前24小时 其传染期则约自腮腺肿大前 小时 至消肿后3天 至消肿后 天。
⑤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直接 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 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 途径传 播。 ⑥免疫 感染本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感染本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⑦预后: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一般预后良好。 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邪陷心肝、 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邪陷心肝、毒窜睾腹之 变证。 变证。
鉴别诊断
(3)急性淋巴结炎(中医称为痰毒) 急性淋巴结炎(中医称为痰毒) 急性淋巴结炎 耳前、颈部、颌下淋巴结炎,有时易与腮腺炎、 耳前、颈部、颌下淋巴结炎,有时易与腮腺炎、 颌下腺炎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颌下腺炎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淋巴结发炎时,局部疼痛较重,肿胀的淋巴结 淋巴结发炎时,局部疼痛较重, 边缘清楚,质地较硬,不以耳垂为中心, 边缘清楚,质地较硬,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部 红肿灼热明显;腮腺管口无红肿; 红肿灼热明显;腮腺管口无红肿;常有头面或 口咽部感染灶; 口咽部感染灶;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传染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1-3]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以单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4~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多见于学龄及学龄前期儿童,在集体机构中可见暴发流行。
中医学中称之为“痄腮”。
3 诊断3.1 病史[4]未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发病前2~3周可有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4-6]发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咽痛。
腮腺以耳垂为中心非化脓性肿大,向前、后、下方扩大,边缘不清,表面皮肤不红,触之疼痛,有弹性感。
常一侧先肿大,对侧亦可出现肿大。
同侧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舌下腺肿大。
腮腺局部胀痛和感觉过敏,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
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3.3 实验室检查[4-5]3.3.1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3.3.2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90%患儿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
淀粉酶增高的程度常与腮腺肿胀程度相平行。
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者,血和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
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3.3.3病原学检查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以早期快速诊断,用于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者。
用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明显提高可疑患者的诊断率。
疑有脑膜脑炎者可做脑脊液检查。
3.4 鉴别诊断化脓性腮腺炎,急性淋巴结炎,其他病毒性腮腺炎,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
4辨证[6-8]4.1常证4.1.1邪犯少阳证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触之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咽痛、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执业药师考试知识题库--中医儿科学--传染病-痄腮
传染病-痄腮一、A11、流行性腮腺炎邪犯少阳证的治法是( )A.清热解毒,软坚散结B.疏风清热,散结消肿C.清肝泻火,活血止痛D.辛凉解表E.清热凉血散瘀2、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征为( )A.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B.腮腺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C.发热,头痛,呕吐,嗜睡D.发热,头痛,睾丸肿胀、疼痛E.发热,腹痛,呕吐3、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位主要在( )A.太阳经脉B.少阳经脉C.阳明经脉D.太阴经脉E.少阴经脉4、流行性腮腺炎的肿胀部位( )A.颌下B.耳下腮部C.耳后D.颈前E.面颊部5、流行性腮腺炎的好发年龄( )A.1岁以内B.1岁~2岁C.3岁以上儿童D.6个月以内E.12岁以后6、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季节是( )A.夏秋B.秋冬C.冬春D.春夏E.不分季节二、A21、患儿,男,6岁,7天前两侧腮部肿胀疼痛,现腮部肿消,一侧睾丸肿胀疼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首选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B.普济消毒饮C.黄连解毒汤D.龙胆泻肝汤E.清瘟败毒饮2、患儿,女,5岁。
因右侧腮部肿痛5天就诊。
现证见腮部漫肿,灼热疼痛,咀嚼时尤甚,精神倦怠,高热头痛,咽喉红肿,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首选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B.普济消毒饮C.黄连解毒汤D.三仁汤E.荆防败毒散3、患儿,男,3岁。
因右侧腮部肿胀2天就诊。
现证见右侧腮部肿痛,恶寒发热,头痛,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治疗首选方剂是( )A.柴胡葛根汤B.普济消毒饮C.仙方活命饮D.五味消毒饮E.荆防败毒散三、B1、A.心肝B.胆C.脾D.肺E.肾<1>、流行性腮腺炎出现神昏、头痛、抽搐时为邪陷何经( )A.B.D.E.<2>、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病变经脉是( )A.B.C.D.E.2、A.脑膜脑炎B.睾丸炎C.胰腺炎D.心肌炎E.关节炎<1>、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谵语等症时,应考虑并发有( )A.B.C.D.E.<2>、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睾丸肿胀、变硬、疼痛等症时,应考虑并发有( )A.B.C.D.E.3、A.柴胡葛根汤B.黄连解毒汤C.五味消毒饮D.甘露消毒丹E.普济消毒饮<1>、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邪犯少阳证的首选方剂是( )A.C.D.E.<2>、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热毒壅盛证的首选方剂是( )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该题针对“中医助理-儿科第三十一章”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79516,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9514,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9513,点击提问】4、【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9511,点击提问】5、【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9510,点击提问】6、【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9509,点击提问】二、A2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9523,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9522,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9521,点击提问】三、B1、【答疑编号100079530,点击提问】<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中医助理-儿科第三十一章”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79531,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该题针对“中医助理-儿科第三十一章”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79532,点击提问】2、【答疑编号100079527,点击提问】<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9528,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9529,点击提问】3、【答疑编号100079524,点击提问】<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9525,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9526,点击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易于流行。
多发于3岁以上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
病因病机
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的原因为感受痄腮时邪所致。
在气候变化,腮腺炎流行期间易被传染。
当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时邪乘虚侵入致成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诊断要点
1.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肿痛,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压痛明显。
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可肿大。
腮腺管口红肿。
青春期患儿可合并睾丸炎、附睾炎或卵巢炎等。
合并脑膜脑炎者可见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项强直,甚至神昏、抽搐等。
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血清、尿淀粉酶增高。
4.病原学检查可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类证鉴别
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辨证论治
常证
1.邪犯少阳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柴胡葛根汤加减。
2.热毒壅盛
证候: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搐,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2.毒窜睾腹
证候: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证型总结
1)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加减
2)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加减
3)邪陷心肝: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加减
4)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病案(例)摘要:
患儿,男,9岁。
2009年7月1日初诊。
发热2天,左侧腮部肿胀、疼痛,边缘不清,触之痛甚,咀嚼不便,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请与发颐相鉴别。
痄腮-常证-邪犯少阳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柴胡葛根汤加减。
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病案(例)摘要:
王某,男,10岁。
2016年3月16日初诊。
患儿2天前发热,继而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伴高热不退,烦躁,口渴,头痛,咽痛,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请与发颐相鉴别。
痄腮-常证-热毒壅盛
证候: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病案(例)摘要:
李某,女,11岁。
2018年5月12日初诊。
患儿5天前发热,1天后两腮部肿胀疼痛,局部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表皮不红,边缘不清,触压痛。
局部外敷仙人掌,病情无缓解,近2天壮热持续,头痛项强,呕吐,时呈嗜睡或烦躁,反复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
请与发颐相鉴别。
痄腮-变证-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搐,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病案(例)摘要:
李某,男,11岁。
2018年5月12日初诊。
患儿1周前两腮部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肿胀疼痛,表皮不红,边缘不清,触压痛。
局部外敷仙人掌治疗,腮部肿胀渐消,近1天两侧睾丸肿胀疼痛,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请与发颐相鉴别。
痄腮-变证-毒窜睾腹
证候: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