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哲学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

哲学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

哲学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是哲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它们分别研究的是存在、认识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本文将依次介绍这三个分支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问题。

本体论关注的是宇宙、事物及其本质,探讨存在的形式、结构和原理。

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存在?”和“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本体论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自然界、人类以及思维等诸多领域。

在自然界中,本体论关注于物质的属性和本质,研究物体的存在形式和规律。

在人类领域中,本体论关注于人的存在状态和精神活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在思维领域中,本体论关注于思维的本质和思维的对象,研究思维的结构和逻辑。

二、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能力。

认识论关注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方法和限制。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和“我们能否真正认识世界?”。

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感觉知觉、概念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

感觉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初阶段,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感觉经验。

概念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形式,通过概念的抽象和推理的运用,人们能够建立起更加深入和广泛的认识。

语言表达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能够将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并与他人交流。

三、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

伦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探讨人类行为的善恶和伦理规范。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道德?”和“人类应该如何行为?”。

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道德原则、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

道德原则是指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如公正、善良、诚实等。

道德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道德判断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如幸福、自由、公平等。

道德行为规范是指人们在具体行为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如尊重他人、不伤害他人等。

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是哲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分别研究存在、认识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浅谈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浅谈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浅谈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哲学与语言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学科领域。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意义和情感的主要工具,是哲学思考的基础。

本文将从哲学与语言学的两个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哲学视角1.语言的本性和本体论问题语言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是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语言的本体论问题中,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语言的本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和语言的符号特征。

如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系统,它的作用是对客观存在进行描述和表示。

而后来的语言哲学家则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主观感知和思想的工具,它的意义和价值是建立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上。

2.语言的意义和真理问题语言的意义和真理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哲学家们一直在思考语言的意义究竟来源于何处,语言的真理与谎言又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语言的真理性是通过语言描述世界的符号对应于世界本身的现象来实现的。

而后来的后现代主义认为,语言并没有固定的概念和真理,真理是被不同社会和文化建构的。

3.语言的文化和社会问题语言的文化和社会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对语义建构和解读的影响,以及语言与社会、政治、历史、道德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例如,班雅明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媒介,它以这种方式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其他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语言学视角1.语言与哲学的关系语言学是哲学的一支分支,它通过对语言系统和使用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哲学家们研究语言的符号特性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学家一直在探讨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语言如何影响人类的思维模式、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如何反映人类的认知体系、语言的语义如何揭示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2.语言的多样性问题语言的多样性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语言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语言使用。

例如,语言领域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主动作用,而客体则是审美对象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体现了本体论 对主体性的强调。
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
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其客观属性和特征上,要 求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遵循客体规律。
美学视角下本体论发展趋势预测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汇报人: 2024-02-06
目 录
•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 现实世界本体论解读 • 语言、符号与意义问题探讨 • 认识论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 伦理学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 美学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01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本体论定义及发展历程
本体论定义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本原和规 律的哲学理论,探讨存在者的存在方 式和存在结构。
本体论与认识论密切相关,本体论对于认 识世界和形成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认识论 则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与伦理学的关系
与美学的关系
本体论对于理解道德和伦理问题具有一定 作用,伦理学则研究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和 实践。
本体论对于理解美的本质和审美活动具有一 定意义,美学则研究美的规律和审美经验。
02
现实世界本体论解读
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分析意识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及意识在人类 进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探 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意识的差异和共性 。
科学知识体系中应用
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分析本体论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解释自然现象、预测自 然规律、推动科技创新等。
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探讨本体论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分析社会结构、理解 人类行为、制定政策等。

文学语言研究的工具论与本体论

文学语言研究的工具论与本体论

文学语言研究的工具论与本体论新时期初,文学批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努力摆脱文革时期“政治标准第一”的批评原则,逐渐向艺术标准转变,开始重视语言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但由于受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研究仍在“内容决定形式”的思维框架中,将语言形式看作是思想内容的容器和工具。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语言论转向”的引进,文学批评开始以语言本体论为基础探索文学语言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使文学语言研究从观念到方法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完成了从工具论到本体论的视域转变。

一、文学语言的本质:从载体到本体与“文革”时期清一色的阶级分析和政治批判相比,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以反叛的姿态努力摆脱政治标准对文学批评的钳制,突出艺术标准的重要性。

对比1977年和1978年的文学批评,可以发现批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1977年的文学批评中很难看到以“艺术”作为篇名的关键词,即使在文章中涉及“艺术”方面的内容也大都放在文章的末尾或者几笔轻轻带过。

而1978年的文学批评中以“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形式”、“艺术结构”等作为篇名的文章开始涌现。

1979年以后,分析作家作品的语言特色、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探索小说语言、诗歌语言、散文语言的特色等已经成为文学批评的一大特征。

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79-1984)可以发现这方面的论文很多。

如涂一程的《试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李裕德的《〈在烈日和暴风雨下〉的语言分析》、赵毅衡的《诗歌语言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刘心武的《小说语言问题之浅见》等,这些文章在分析文学语言的特征时较少涉及文学语言本身的形式美,主要还是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将文学语言作为叙事写人、写景状物、传情达意的工具。

虽然有的评论者认为文学语言具有形式美,但语言形式的美必须要服从于思想内容的真。

如王畅认为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美的语言,是一种形式的美,“但这种形式的美必须服从于内容的真,只有当形式的美与内容的真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统一体的时候,这种形式美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才具有艺术美”[1]。

语言哲学的认识论基础——语言学形式与功能“大统一”方法论初探

语言哲学的认识论基础——语言学形式与功能“大统一”方法论初探

维工具 。语 言学 和哲 学像 一 对 亲 密 的伙 伴 , 密不 可 分 。两 者互 为基 础 , 辅相 成 。语 言 为哲 学 提供 思 相
观世界 的联 系问题 : 传统 的命名 论 , 为语言是概 念 认
化过程 , 是客 观世界 的反 映 ; 沃耳夫 的语言相对 论 而 认 为语 言是塑 造思 维 的手段 。
以下几点 :
识理 论 的滋养 。从 哲 学 认识 论 角度 来 看 , 言学领 语 域 一直存在 “ 式主义 ” “ 能 主义” 大对 立 流 形 和 功 两
派, 两者对 语 言 结 构 和 意 义 的 阐释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本 文试 图对 两个流 派进行 比较 , 并对 “ 一” 论 的 统 理
语 言 哲 学 的认 识论 基 础
— —
语 言学形式与功能“ 大统一” 方法论初探
陈劲松 ( 东北 电力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吉林 12 1 ) 302

要 : 言学是 哲学 的重要分 支 , 断接受哲 学认 语 不
对语 言知识 和使 用 一直 存 在 争议 , 的说来 归 纳 为 总
以上三 个 问题 基本 上反 映 了对语 言本质 的理解
和使 用 上 的 分 歧 : 一 个 问 题 涉 及 语 言 处 理 网络 第
— —
大脑 , 议在 于 语 言是 生 物禀 赋 ( 见 乔母 斯 争 参
基等 ) 还是后 天 习惯 ( 见 斯 基 那等 ) 第 二 个 问题 参 ;


语 言 的 哲学 基础
本 文侧 重 语 言本 体论 , 把语 言体 系 和其 表象 作 为研究对象 , 也就是从第二个 问题即形式与功能的 对 立角 度尝试 探 讨 统一 理 论 。从 认 识 论 而言 , 言 语 的理解 可 以归 纳为 两条 主线 , 以逻 辑 、 智 、 心 规定 、 规 则 的理 想化 为一 主线 ; 以现实 、 文化 、 述 、 描 动态 的不

试论外语教育语言学的语言哲学基础 王雪鉴

试论外语教育语言学的语言哲学基础 王雪鉴

外语教育语言学中的语言哲学基础文献综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古今中外著名语言学者及著名哲学家的语言哲学观点,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到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韩礼德,从转换-生成语法的创立者乔姆斯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到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王寅对Lakoff 和Johnson体验哲学的论述到社会语言学家的“语言相对论”,并阐述了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语言哲学语言教学自从有外语教学以来,在外语教学的指导理论上就一直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外语教学要以教育学为指导,有人认为应以心理学为指导,还有人认为既然外语是一门语言,就应当以语言学为指导,然而,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都各自只从某一方面反映了语言教育的规律。

外语教学既然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语言哲学是语言内部的本质的规律性反映,那么语言教学也应该顺应语言的内部规律。

以语言哲学为指导,从宏观上,弥补了以往语言教学指导原则上的不足,为语言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的视野。

笔者认为,凡是阐明了语言本质,反映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对语言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的语言哲学理论都应成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美称的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典型代表索绪尔主张语言学仅是宽泛的或广义的符号学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支;语言的根本属性是任意性;语言符号本身被分为两面,即音响形象和概念,进而二者又被称为能指和所指;语言的存在是以声音与意义的结合为条件的;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得出结论是:语言学是语言的理论,包含语言和言语。

对一个语言学家来说,描述语言而不是解释语篇是没有结果的,描述语篇而不涉及语言也是空洞无物的;他的理论对我们外语教学重视口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中应该从“言语”入手,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并最终使学生以“语言”为指导增强“言语”交际能力。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代表韩礼德认为语篇功能的句子的内部结构有两种,一是信息结构,另一个是主位—述位结构。

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关系

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关系

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关系
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探讨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实在等基本问题的学科,而语言哲学则是探讨语言的本质、功能、结构和使用等问题的学科。

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语言是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哲学问题的关键。

首先,语言是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

在哲学中,语言被广泛运用于表达和解释哲学观念和理论,例如哲学家们通过语言来表达他们对生命意义、真理、伦理道德、政治等问题的理解。

此外,语言也被用于研究哲学问题,例如通过语言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哲学问题的本质和结构。

其次,语言哲学关注语言的本质、功能、结构和使用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语言哲学研究语言的意义和真值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哲学中经典的问题,例如“真理是什么”,“我们是如何知道真理的”等。

另外,语言哲学也研究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与哲学中关于实在和本体论的问题有关。

总之,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哲学中的一种重
要工具,同时也是哲学问题的关键。

语言哲学则关注语言的本质、功能、结构和使用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本体论概述

语言本体论概述

语言本体论概述一、语言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语言,一是从社会功能方面来说,即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

语言通常被当作人们交际的工具,并以此为社会服务。

一是从内部结构来说,就语言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二、本体论现代汉语词典:本体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本体又译为实体,是表明万物的本原、基础、本质、原因和终极性质的范畴。

“本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所探讨的是事物(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运演及其本质意义的终极存在问题。

语言本体论:我的理解是,从语言文论而不是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本体论,是指在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言为本体,并坚持文学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文学的本质的一系列文艺理论,它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现象学的解释学传统。

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真正为其奠基的是逻辑实证主义。

弗雷格的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研究,开辟了语言论转向的先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则将其推向深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自组织系统为确定语言的可能世界完成了历史性的理论创造。

语言哲学代表有奥斯汀,洪堡,乔姆斯基等。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宇宙—作家—作品—读者从作品的外部研究(一种是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一种认为文学主要是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于是便断定文学研究主要地必须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还有一种主要从人类精神中的集体创造活动如思想史、神学史和其他的艺术中,探索文学的起因;还有一种要以“时代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知识界气氛或舆论“环境”以及从其他艺术的特质中抽取出来的一元性力量来解释文学——韦勒克、沃伦,P66)→作品内部研究,文学学→文学科学,内容(或材料)→形式,从作者→作品→读者三,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他提出的新观念把语言当作一个共时的静态的符号系统;探索其内部结构。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一、引言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是哲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它们分别涉及到现实世界的本质、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和关系。

二、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存在的本体,即事物的实质和属性。

在本体论中,有两种根本的观点:实体论和非实体论。

2.1 实体论实体论认为存在具有独立实体的事物,它们有自己的本质和属性。

实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认识。

实体论者相信世界是由一系列实体构成的,这些实体具有特定的属性和相互作用。

2.2 非实体论非实体论那么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事物并没有独立的存在。

非实体论者认为世界是由观念、意义或语言所构成的,它们没有独立于主体的实体。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思维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如何通过感知、思考和语言等方式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在认识论中,有两种根本的观点:经验论和理性论。

3.1 经验论经验论认为认识源于经验,人们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经验论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知和经验得到的,只有通过感官的直接观察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3.2 理性论理性论那么认为认识源于理性思维,人们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理性论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思考和推理得到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才能得到真实的知识。

四、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和道德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价值的本质和价值判断的标准。

在价值论中,有两种根本的观点: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4.1 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认为价值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相对主义者认为价值是根据文化、社会背景和个人偏好等因素决定的,不同人或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

4.2 绝对主义绝对主义那么认为存在着绝对的价值标准或道德原那么。

绝对主义者认为某些价值是普遍适用的,不受文化、社会背景和个人偏好的影响。

五、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关系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笛卡尔哲学思想之于本体论语言哲学的解读

笛卡尔哲学思想之于本体论语言哲学的解读

笛卡尔哲学思想之于本体论语言哲学的解读作者:陈东升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3期摘要:分析性语言哲学与本体论语言哲学同属于语言哲学的范畴。

但是,在这其中关于本体论语言哲学的问题更是引起多方学者的思考。

本文利用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运用其语言哲学内容,服务于本体论语言哲学。

关键词:语言哲学;笛卡尔;方法论;基础知识;本体论语言哲学中图分类号:B56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01-03一、对笛卡尔的总体性反思勒内·笛卡尔,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创立了“普遍数学”方法论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论原则为根据,并推导出超乎神创论的确定知识。

在语言哲学的范畴中,笛卡尔将自身价值融入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笛卡尔对于基础的人类知识的追问与钻研迎合了整个西方哲学的研究主导方向,并对其做了合理的延伸。

这种以人类为主题,通过揭示人和人的世界从而了解人性,探求人性,最终完善人性的理论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越了当代西方哲学家的语言现象的经验分析。

故,西方哲学家更是无法满足于“瞎子摸象”的现状。

而另一方面,通过“我思故我在”及“我不怀疑我怀疑”这两个话题,直击人类世界,将人们的关注点聚焦于人的思想世界(精神世界)。

[1]这一系列的哲学探求为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的建立与发展建立及方法论创立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由于其语言的对象为语言,那么分析与解释就是其必要的研究方法,而这种探索其目的就在于人。

解释和了解人与人的世界是诸多哲学家一生所追求的。

二、探索笛卡尔哲学基础由于笛卡尔生于新旧知识新旧时代的交接时期,他接受的是旧时期的教育,提出的却是引领时代的理论,他能直击传统经院哲学体系基础的弱点,亦知道如何顺应时代,证明新兴科学的合理合法。

笛卡尔的《方法谈》和培根的《新工具》同样是为理性时代而制定的,承认现代科学的全新的“游戏规则”。

[2]在一代哲学家笛卡尔的眼中,科学是靠综合的方法考察得来的,在他认为,数学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物理学、医学、力学、伦理学等其他的许多学科也都是服务于人的。

本体论——精选推荐

本体论——精选推荐

本体论邓晓芒/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据说⽤“本体论”⼀词来译西⽂的ontology的最初是⽇本学者,由此影响到中国⼈,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本学者已逐渐放弃‘本体论’⽽采⽤‘存在论’⼀词,⼤约从50年代⾄今便⼏乎完全⽤‘存在论’代之,‘本体论’这⼀术语已经消失。

””⽽中国⼈则沿⽤“本体论”⼀词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有许多⼈提出这个词不能对应地翻译西⽅ontology⼀词,并提供了多种选择,如“存在论”、“存有论”、“是论”、“本是论”等等。

但不论他们说得多么振振有词、多么在理,然⽽⼀到要⼀般地谈论西⽅的ontology时,往往不知不觉地顺从了原来的“本体论”的译法,反⽽觉得⾃⼰所提出的新译法很“别扭”。

为什么别扭?⽆⾮是觉得在中国语境中,“存在论”和“是论”以及任何其他译法都不如“本体论”那样能够表达⼀种最⾼、最根本、最真实的⼤学问,反⽽显得像是⼀种咬⽂嚼字的雕⾍⼩技。

然⽽,这样⼀种感觉或语感⼜是从哪⾥来的呢?。

这就要涉及到中国传统哲学和⽂化的⼀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了,这就是对经验事物的执着和对语⾔本⾝的根本性忽视。

我们先来看看这种习惯对中西本体论的起源的影响。

⼀、中西本体论的由来中国古代“本体”⼀词是由“本”和“体”两个字合成的,这两个字⼤概属于中国最原始的造字之列,它们代表了中国⼈对世界和⼈⽣的最朴素的看法。

“本”字据许慎《说⽂解字》:“⽊下⽇本,从⽊,⼀在其下。

”与此相关的有“柢”:“⽊根也,从⽊,氐声’;‘‘株”:“⽊根也,从⽊,朱声”;“根”:“⽊株也,从⽊,⾉声”;与之相对的有‘末”:“⽊上⽈末,从⽊,⼀在其上。

”显然,“⽊”是植物,是农业民族赖以为⽣的“根本”,⽽⽊的根本则是在⽊之下的“本”,⽊死本存,本在末荣。

《诗·⼤雅》云:“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论语·学⽽》云:“君⼦务本,本⽴⽽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易·系辞》云:“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语言逻各斯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哲学诠释学对史学及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一)

语言逻各斯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哲学诠释学对史学及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一)

语言逻各斯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哲学诠释学对史学及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一)摘要:诠释学从一门解释的技术逐渐发展为一种方法论和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代诠释学在本质上是本体论,但其方法论的价值无法忽略。

语言作为诠释学的核心,其作用在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种“语言转向”在西方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回应。

后现代史学的哲学基础最早可追溯至此。

历史研究,尤其是思想史的研究,应当合理地吸收哲学诠释学以及后现代史学的某些观点,以期在“真实”与“现实”之间达致平衡。

关键词:诠释学;语言转向;后现代史学;思想史一、作为方法论的诠释学和作为本体论的哲学诠释学诠释学(Hermeneutik)作为宣告、口译、阐明和解释的技术,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存在。

赫尔墨斯(Hermes)是上帝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给人们传递上帝的消息,解释上帝的指令,并将上帝的指令翻译成人间的语言,使凡人可以理解,因此诠释学引申而成为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的技艺学。

“诠释学”作为书名第一次出现是在1654年,作者为J.Dannhauer。

后来诠释学沿两条路线发展下去:神学的诠释学和语文学的诠释学。

神学诠释学是一种正确解释《圣经》的技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十分盛行。

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论基督教学说》是神学诠释学的代表著作之一。

在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神学家们为了维护自己对《圣经》的理解,试图用诠释学工具对教会学说的独断传统展开批判,神学诠释学因此成为神学内一个不可缺少而具有漫长历史的学科。

语文诠释学也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当时的“批评法”就是一种简单的语文诠释学。

经过法国古典主义到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沃尔夫、迈耶等人的开创性努力,语文诠释学在古代语法学和修辞学的基础上发展为一种关于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学。

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推动下,重新认识传统的要求呼声日起。

无论是神学的诠释学还是艺术领域内的语文诠释学都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语言哲学】语言学研究要以哲学为基础

【语言哲学】语言学研究要以哲学为基础

朱晓军新疆大学学报“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学”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指研究语言所采取的语言观,即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二指语言研究也应该采用哲学思辨形式,富有逻辑和可验证性。

本文重在强调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

当代语言学各流派大多可归入形式主义(formalism)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这两大阵营。

这两大派别最外在的差别体现在研究重心、分析方法和表述方式方面。

形式主义重点在对语言的形式结构和特征的刻划上,在取材上注重内省的、理想化的语料,并用概括性极强的抽象的形式化规则表述出来;后者则主要着眼于语言构造中的功能因素,注重自然、实际的语料,重视语义、语用、话语的分析,并将形式上的规律诉诸非形式化的合乎直觉的外在解释。

究其根本,二者的分歧多出自对语言的本质看法上的不同,或曰语言观上的差异,即到底是把语言看作一种天赋的、自主的形式装置,还是基于人类一般认知能力,负载交际功能的符号系统。

任何语言观都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上。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客观主义认知观, 本质在: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是超验(transcendental)的,不依赖与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以及与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仅仅是以映射(mapping)的方式被动的反映现实。

这种认知观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将符号与其意义分割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看作抽象符号的算法操作。

客观主义认知观的背后的形而上学也是客观主义的。

普特南将它称作“形而上学现实主义(metaphysical real-ism)”,他认为:世界是由这样的实体构成的:他们有着固定的特性,特性间存在着在任何时刻都一成不变的关系。

这样的体系与心智无关,即独立于人类的理解之外。

这种状况显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客观主义范式本身就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主流的西方哲学、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近几百年,尤其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和精细化。

功能主义,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客观主义范式忽略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哲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现实等基本问题的学科,通过理性思考和思辨,探讨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

本文将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存在问题:哲学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人类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是否有自由意志?人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通过思考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哲学试图给人类的生活以深层次的指导。

2. 知识问题:哲学关注知识的起源、范围和可靠性。

它探讨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如何区分真假和可靠性,并研究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局限性。

哲学关注知识与信仰、经验与理性的关系,以及科学和哲学之间的联系。

3. 语言和思维问题:哲学关注语言和思维的本质及其影响。

它研究语言的意义、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思维的限制和推理的规律。

哲学思考语言和思维的能力与局限,探索符号和符号系统对人类认知和沟通的作用。

4. 理论问题:哲学涉及理论问题的探讨,如道德理论、政治理论、美学理论等。

它关注人类行为的道德和伦理原则,政治权力和公正,美的本质和审美价值。

哲学通过系统性的思考和论证,试图为这些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本体论:本体论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性质。

它研究实体的分类、属性和关系,探讨世界的本体结构和本质属性。

2. 认识论:认识论研究知识的起源、范围和可靠性。

它关注知识的认知过程、真理的判定和知识的合理性。

3. 伦理学:伦理学研究人类行为和道德原则。

它探讨道德价值、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基础,涉及个人和社会的伦理问题。

4.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研究实体的本质和存在的本源。

它关注存在的本质、现实的本质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和属性。

5. 社会哲学:社会哲学研究社会和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

它探讨社会组织、权力关系、社会正义和社会变革等问题,关注人类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6. 美学:美学研究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

本体论研究综述

本体论研究综述

本体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本体论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和深入探讨。

本体论作为哲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关注于研究存在、实体、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通过回顾和分析本体论的历史发展、主要观点以及当前的研究动态,本文力求呈现本体论研究的全貌和最新进展。

在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本体论观点。

古典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存在和实体的理解,为后来的本体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哲学家则试图通过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传统本体论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本体论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我们将回顾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探讨各个时期本体论观点的演变和变革。

我们将分析不同哲学家对于存在、实体和本质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构建各自的本体论体系。

我们还将关注当前本体论研究的前沿动态,探讨新兴理论和方法对于本体论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本体论研究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和最新进展。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于本体论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推动本体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二、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本体论,作为哲学的一个核心领域,其哲学基础深厚且多元。

从古至今,哲学家们对于本体论的理解和研究,始终离不开对存在、本质、实在等基本问题的探讨。

这些基本问题构成了本体论研究的核心,也为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可以说是本体论哲学基础的初步形成。

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而我们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实体的存在,认为实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是存在的本质。

进入中世纪,经院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奥古斯丁、阿奎那等哲学家,在继承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神学的视角,将上帝作为存在的最高本体,认为上帝是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变革,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也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概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概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概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前言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存在、意义以及知识和价值的学科。

它涉及一系列基本问题,如人类的本质、自由意志和道德判断等。

同时,哲学还分化出多个派别,每个派别都对这些基本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本文将概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介绍哲学的主要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人类思考和探索的核心议题。

以下是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1. 本体论问题本体论问题主要关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它涉及到“什么是真实的实体”和“宇宙是如何存在和演化的”等问题。

例如,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唯一实在的存在,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和精神才是决定性的。

2. 认识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关注人类如何认识和获知世界。

它探讨知识的来源、限制以及真理的本质等。

例如,理性主义认为通过理性和思考可以获得真理,而经验主义则认为只有通过感观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3. 伦理学问题伦理学问题关注道德和价值的本质。

它探讨什么是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的准则以及人类的自由意志等。

例如,伦理相对主义认为道德观念的价值是依赖于个体或社会的,而道德客观主义则认为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4. 政治哲学问题政治哲学问题关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理性和正义性。

它探讨政府的权力来源、目的和分配等。

例如,保守主义认为传统和秩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哲学的主要派别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主要派别,每个派别都对基本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哲学派别:1. 古希腊哲学派别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起源,包括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等。

柏拉图学派重视理念和真理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学派则注重经验和逻辑的运用,斯多亚学派则强调感性经验和悟性经验的一致性。

2. 现象学派现象学派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强调经验现象的直接描述和解释。

它反对抽象和概念化,试图还原经验的直观性和原始性。

3. 实证主义派实证主义派是20世纪早期逻辑实证主义的延续,强调科学的观察和实证的基础。

本体论视角下的语言学研究

本体论视角下的语言学研究

本体论视角下的语言学研究一、引言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而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的一门学科。

本体论是一种哲学方法,试图回答“存在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可以用于解释和理解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将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语言学研究。

二、本体论基本概念本体论是哲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它试图研究存在的本质以及事物的存在方式。

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是“存在”,即“什么是存在?”,此外,还研究了存在的种类、属性和关系,以及存在的本质特征和结构等问题。

本体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语言和概念来揭示存在的本质。

三、本体论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本体论对语言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将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语言及其规则,并对翻译、语言教育等问题提供指导。

1. 语言的本质本体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什么是语言?”语言学家可以从本体论的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

从语言本质的角度来说,语言是符号系统,是认知和交流的工具。

符号系统是指由符号和规则组成的系统,语言中包含了实在事物和非实在事物的符号,规则则指语法、句法和语义等方面的规则。

而人类的认知和交流则是通过这个符号系统来进行的。

2. 语言的存在方式本体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什么?”。

在语言学中,语言的存在方式包括语言使用、语言维护和语言研究。

语言使用是指人们在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语言维护则包括语言规则、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等方面的维护,语言研究则是指语言学家对语言进行的深入研究。

3. 翻译问题本体论提供了一种分析语言的工具,可以用于分析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

这对翻译问题非常有帮助,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规则和语义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4. 语言教育问题本体论的观点可以为语言教育提供指导。

通过分析语言本质和语言存在方式等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规则和语言学习规律,并且可以为语言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

四、本体论方法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本体论方法可以在语言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语言本体论概述

语言本体论概述

语言本体论概述一、语言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语言,一是从社会功能方面来说,即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

语言通常被当作人们交际的工具,并以此为社会服务。

一是从内部结构来说,就语言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二、本体论现代汉语词典:本体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本体又译为实体,是表明万物的本原、基础、本质、原因和终极性质的范畴。

“本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所探讨的是事物(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运演及其本质意义的终极存在问题。

语言本体论:我的理解是,从语言文论而不是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本体论,是指在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言为本体,并坚持文学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文学的本质的一系列文艺理论,它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现象学的解释学传统。

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真正为其奠基的是逻辑实证主义。

弗雷格的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研究,开辟了语言论转向的先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则将其推向深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自组织系统为确定语言的可能世界完成了历史性的理论创造。

语言哲学代表有奥斯汀,洪堡,乔姆斯基等。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宇宙—作家—作品—读者从作品的外部研究(一种是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一种认为文学主要是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于是便断定文学研究主要地必须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还有一种主要从人类精神中的集体创造活动如思想史、神学史和其他的艺术中,探索文学的起因;还有一种要以“时代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知识界气氛或舆论“环境”以及从其他艺术的特质中抽取出来的一元性力量来解释文学——韦勒克、沃伦,P66)→作品内部研究,文学学→文学科学,内容(或材料)→形式,从作者→作品→读者三,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他提出的新观念把语言当作一个共时的静态的符号系统;探索其内部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哲学○语言哲学专题研究编者按:综观学界,由于语言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对语言的看法也日趋多样化,但是最有影响的语言观却只有两种:语言工具论和语言本体论。

前者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经过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推波助澜,已经成为当今最流行的、最具功利主义色彩的语言观;后者也不新,但从学理上反思,还是新近的事情。

大致说来,本体论也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在beings(在者/是者/有者,本体)确定的情况下,集中研究be2 ings的在、是和有,比如始于古希腊、延续至今的具有欧洲大陆哲学传统的各个哲学流派。

另一种是在beings还不确定的情况下,或者首先论证研究对象是beings,然后探讨对象的在、是和有;或者不分先后顺序,同时或交叉展开研究,比如本体论语言哲学。

本期刊发的高云球先生的文章,就属于“语言是be2 ings”的尝试性论证。

试论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高云球(燕山大学,秦皇岛066000)提 要:20世纪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从语言客观性到语言实在论的艰苦过程。

真正为其奠基的,甚至将其变为现实的是逻辑实证主义。

弗雷格的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研究开辟了这一过程的先河。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则将其推向深入。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自组织系统为确立语言的可能世界完成了历史性的理论创造。

关键词:语言客观性;语言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5-0001-4The Con structi on of the Ph ilosoph i ca l Founda ti on of the L i n gu isti c Revoluti onGao Yun2qiu(Yanshan University,Q inhuangdao066000,China)The phil os ophical f oundati on of the research of linguistics has gone thr ough the arduous p r ocess fr om objectivis m of languages t o realis m of languages.The true functi on t o lay,even t o realize,the f oundati on,is Logical Positivis m.The study of the relati on bet w een the meaning and signifier by Frege opene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 r ocess.Russell’s theory of the descri p ti on operat or p r o2 moted the p r ocess further.The self organizati onal syste m of languages comp leted the hist orical theoretical creati on t o establish the possible world of language.Key words:objectivis m of language;realis m of language;l ogical positivis m 1 须要提前说明的三点当语言哲学进入20世纪门槛的时候,它的预设条件和哲学基础是语言的客观性。

这充分体现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观之中。

语言哲学研究和20世纪告别的时候,同时它也告别了语言的客观性范式。

这充分体现在以语用学和语言的功能研究为代表的语言情景研究之中。

这一新范式的哲学基础则是语言实在论,即语言不仅仅是意义和所指的表达层面,它自身就参与意义的创造和文化的表达。

早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研究之中就已经蕴含着语言实在论的思想和观念。

我们深入挖掘其中的逻辑线索,有助于正本清源,找到知识的谱系和研究的脉络。

本文着重探索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这方面的贡献,为语言谱系学研究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思路。

2008年第5期总第144期 外语学刊F ORE I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8,No.5Serial No.1442 关于意义与指称关系的研究是语言实在论的滥觞众所周知,弗雷格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创始者、语言哲学的开拓者。

他关于意义不等于指称对象的著名论断是有据可查的语言实在论的开篇之作。

不过,他论证的出发点是同一性问题,而不是语言的本体论地位问题。

表达同一性句子的一般式是a =a 或者a =b,后者读作a 和b 是同一的。

因此,a =a 和a =b都表示同一性命题。

然而,弗雷格认为,从认识论角度观察,两者迥然不同。

依据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看法,a =a 是分析命题,我们看到这种表达式就知道它是真的,不过它并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新鲜的知识。

a =b 是综合命题,它的真假值要由我们的经验判断。

确定其真值,同时就增加我们的知识。

例如,“金星=金星”只是一个语言上的同义反复,虽然它在逻辑上是真的,但是“金星=晨星”却是天文学家的重大发现,确定了我们经验中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关系。

弗雷格指出,人们之所以不能理解同一性命题的认识论价值,归根到底是因为不懂得同一性关系是个体词的含义(sense )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关键词是“含义”。

关于什么是含义,弗雷格有一个十分精彩的例证,展示如下:ABC 是一个三角形,m 1,m 2,m 3各为三边的中点;a,b,c 分别是三角形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

这样,a 和b 的交点正是b 和c 的交点,即O 点。

a 与b 的交点是与b 和c 的交点,显示出不同的呈现方式。

这两个表达式之所以不同,因为它们有不同的含义,而不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指称对象。

“a 和b 的交点”的含义是a 和b 相交于一点,即O ,它指示人们认识到该表达式的指称物是O;“b 和c 的交点”的含义是b 和c 相交于一点,即O ,它指示人们所认识到该表达式的指称对象是O.通过这两个相互独立的途径,人们发现,这两个表达式的含义虽然不同,但它们指称同一对象O 点。

简言之,两个含义不同的表达式有一个共同的指称对象,同一命题a =b 表示几何学的这个重大发现,它为人们的知识增添了新内容。

“弗雷格指出,‘仅当这些符号间的差别相应于被指物的方式的差别时,a =a 和a =b 才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价值’。

”(朱新民1987:265-266)通过以上例证,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启明星不等于长庚星,虽然它们有同一个指称对象———金星。

它们的含义不同,即是呈现方式不同。

含义或呈现方式是独立于指称对象的特定存在。

在符号三角表达式中,它包含在“意义”的麾下,即:其中,能指与所指都是由外在于语言的因素表征的。

能指是具有区别性特征的物理性质,所指是严格区别于能指的被这一符号认定的事物。

唯独意义是语言的本体论承诺。

同时,这盖棺论定地说明逻辑专名的意义不等于指标对象。

弗雷格用他天才的发现和论证为语言争得了实在论地位。

3 摹状词理论给语言确立了独立地位罗素是把逻辑实证主义发扬光大的重量级人物。

他在逻辑和哲学上最辉煌的一笔不外乎其摹状词理论。

也正是摹状词理论为语言作了最充分的本体论说明。

罗素把摹状词称为不完全符号。

不完全符号的意义就是其本身,它没有现实的指称对象。

像“柏伽索斯”(Pegasus,希腊神话中的飞马,不是现实存在物)、“圆的正方形”、“孙悟空”等等。

罗素在《数学原理》(1903)中用了一个特殊的符号表示摹状词,读作“具有性质Q 的唯一X ”.这里的X 不是个体常项,而是一个变元。

读作“存在着一个摹状词,它可以定义为存在一个X;所有Y,只要Y 具有性质Q ,就可以推出Y 是X ”.请注意,定义项已经不包含摹状词符号,摹状词在分析中消失了,它已不再是逻辑专名,它不再表示命题的主目,有关命题也没有必要预先肯定摹状词指称某个对象。

换句话说,摹状词的作用就像一个谓词,它只表示某种性质。

有了这些简要的知识,就足够我们引申出重大的结论。

首先,摹状词只是一些语言存在物,它们存在的可能世界只是语言而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也不能把它们归结为精神存在物,因为精神可以断裂,但是它们作为摹状词依然在语言中存在。

假如,《庄子》(1994)一书失传一千年,在这一千年间人们不知道“鲲鹏”是何物。

后来,《庄子》又被一千年后的人类发现,现代人同样可以在《庄子》的文本中将其解读为摹状词。

其次,语言的运用过程隐含着一种自觉的语用规则,这就是罗素所发现的形似逻辑专名的摹状词自觉地变为一种谓词或性质的规则,季国清先生将其称为“摹状词解读规则”。

语用学是由奥斯汀、塞尔等人在20世纪中叶创立的新学科,它研究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于语言形式结构与语义规范中的指导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基本原则。

在奥斯汀和塞尔之后,格莱斯、列文森等将其进一步精细化。

但是,他们所发现的语用原则并不包含这里所说的摹状词解读原则。

最后,语言完全具有自我构造的能力(王爱华2007:19-28,王正元2008:22-26),它完全不受外在的可操作原则和可实现原则的限制,它在构造新成分的过程中遵循形式原则,即不能把违反形式组合原则的语词放在一起(如3“过老鼠我街”,3表示“不允许”),却完全可以越过语义矛盾的限制,如我们不仅可以说“大象吃香蕉”,我们也可以说“香蕉吃大象”。

这正如布伦塔诺在其心理主义的操作方法中所调整的那样,我们将其变换为“我梦见了香蕉吃大象”,就完全可以变为语义正常句。

休谟所说的想象也正是通过语言这种自我构造能力实现的,如“金山”、“飞马”、“火龙”等皆是想象的产物。

这些不恰恰可以称为摹状词吗?正是摹状词的发现和研究让我们坚信语言是一种本体论承诺,是一个特定的可能世界。

4 语言的自组织系统建立一个特殊的可能世界维特根斯坦是逻辑实证主义登峰造极的思想家。

哲学史界有一个几乎可以得到广泛认同的说法,即前期维特根斯坦与后期维特根斯坦不同。

我们则认为,维特根斯坦从前期到后期的过渡恰恰是给语言实在论奠定了最丰厚的基石。

前期维特根斯坦是指《逻辑哲学论》(1921)时期的维特根斯坦。

对《逻辑哲学论》的解读,的确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它的思想线索。

维特根斯坦实际上是说哲学并没有方法论上的规范,不像物理学、数学,它们有某些统一的创作方法,哲学文本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从表面上看,哲学作品及它们表达的思想之间似乎不可通约。

但这只是表面的肤浅看法,这就像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一样,从外表来看,商品的使用价值各具特色,然而把商品换算成表征价值的货币,它们就可以通约了。

哲学是由语言写成的,语言是由逻辑组织起来的,那么语言背后的逻辑就是通约哲学的公约数,就是衡量哲学价值的“货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