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流媒体对灾区社会的建构——以汶川地震后《南方周末》的报道为例

合集下载

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分析——以汶川大地震为例的开题报告

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分析——以汶川大地震为例的开题报告

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分析——以汶川大地震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危机事件不断浮出水面,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食品安全、疫情等,这些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秩序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

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能够向公众传递权威的信息,消弭舆论的恐慌和误解,对于公众的安全和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探究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对于提高媒体责任感和应对公共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本文基于汶川大地震为例,研究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并探究其具体表现和影响。

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汶川大地震期间,媒体的举措和行为是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2.媒体在公共危机中对公众态度的影响是怎样的?3.媒体对于裁判的决策有何影响?如何促进裁决的公正和透明?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深入了解媒体的社会责任,以期为媒体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

首先,收集相关文献和新闻报道,分析汶川大地震期间媒体的举措和行为,并整合出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表现。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公众对于媒体的态度以及媒体对于舆论的影响。

最后,将文献法和实证法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对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进行总结和分析。

四、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2.1 媒体在危急时刻的应对措施2.2 媒体对公众态度的影响2.3 媒体对裁判决定的影响第三章:汶川大地震中媒体的表现3.1 媒体的关注与报导3.2 媒体的责任行为3.3 媒体的失误和教训第四章:实证研究及其分析4.1 问卷调查结果4.2 实证数据分析第五章:结论和建议5.1 结论5.2 建议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

《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

《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作者:郭慕清来源:《神州》2012年第14期摘要:《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是一次成功的灾难报道。

本文试从框架理论的角度,以《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探讨媒体对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详尽而具体地分析《人民日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的所有报道,试从研究中发现《人民日报》是如何在报道中再现“汶川大地震”这次突发性公共事件,以及《人民日报》是如何设置这次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框架,以为今后媒体在面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公如何树立正确的新闻框架提出建议。

关键词:框架理论;汶川地震;《人民日报》Abstract:The report on Wenchuan earthquake of People’s Daily was a success .This paper set it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media’s break through on disaster report in terms of framework theory ,so that to propose suggestions on future abrupt event.This paper studies one month’s report on Wenchuan earthquake of People’s Dailyk .Through the study,we could find the way People’s Daily represent tn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ts report framework on such abrupt event.Then this paper propos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et arrect report framework for abrupt events.Key Words: framework theory;Wenchuan earthquake;People’s Daily前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作为突发性公共事件,给整个四川乃至中国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二 、 机 传 播 中媒体 的 责任 危
心的反常 与冲突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得其在大众新闻传播领域 占有 独特性 , 因而成为当今各国媒体的焦点。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 以及报 道的时效性 、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更是体现了一个政府 的民主开放程
媒体 需要责任 , 而在危机事件 的传播应对 中, 媒体的责任尤为重 要。 总结这次突发性事件 的报道 , 在媒体社会责任上我们得到如下几 点启示 。
ME I T D E 传媒研究 D AS U ISI
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
以“ .2汶 川 大 地 震 " 道 为例 51 报
贾元 曹 振 华
郑州 400) 50 1 ( 郑州大学新 闻与传播学院 , 河南
摘要 :5 2 “ 汶川大地震” 1 是现代社会 中一个突发性危机事件 , 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来说 , 是一个巨大 的灾难 , 对新闻媒体而言则是 次巨大的考验 。 这类事件 由于其发生 的突然性 , 巨大 的破坏 眭和涉及的范围之广 ,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危机事件 的角度审视 在这一巨大灾难 中媒体 的表现 ,我们能够发现媒体在突发性 重大事件报道 中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就是以媒体对汶川大地震报道为 例, 来揭示媒体在危机事件的传播中应担 负的责任和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 危机传播 ;媒体责任 ; 川地震报道 汶

度和对人民知情权 的尊重 ,因此危机传播成为体现新闻价值的最 高


危机 事 件 和 危 机 传 播
标准 。
“ 危机 ” 指 : 一个社会 系统 的基 本价值和行 为准则架构产 生 是 对 严 重 威胁 ,并 且在 时 间压 力 和 不 确 定 性 极 高 的情 况 下 必须 对 其 做 出 关键决策 的事件 。 就其本质而言 , 这就意味着危机事件既有突发性 与 紧急性 、 高度不确定性 、 社会 形象力大的特征 。 所谓 危机传播是 只针对社会危机现象 ,如何采取大 众传播及其 他手段 , 对社会加 以有效控 制的信 息传播活动 。它的目的在 于 , 按照 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的规律 , 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 , 促使 危机 向好 的方 向 转 化 。 『 ] 1 这 种 危 机 事 件 的 无 法 预 测 性 和 事 态 严 重 性 .将 传 统 新 闻价 值 核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叙事学分析^p【摘要】灾难的发生,因其突然性和破坏性尤其是对生命的威胁而备受关注,灾难新闻报道肩负着传递灾情,稳定民心,刻画人性,关爱生命的重任。

如果说,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就是讲故事的历史,那么面对灾难,新闻报道要讲好一个个与生死有关的故事,不仅需要一颗关爱生命的心,也需要讲故事的技巧与方法。

本文试以《南方周末》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从新闻叙事学的视角,对灾难新闻报道讲故事的艺术作一浅析。

【【关键词】:^p 】灾难新闻报道叙事学2021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爆发。

大震甫一掠过,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冲向灾区第一现场,用摄像机、话筒、纸和笔,将灾区的情况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了国家与民众、灾区与后方之间联系的桥梁。

关注生命,关注救援,新闻人用人道的情怀和专业的技法,为人们讲述了一个个催人涕泪、感人肺腑、启人心智的故事。

5月15日,《南方周末》刊出8版的号外《逼近震中》,此后连续两期,分别以《大地震现场报告》《大地震现场再报告》为题,对汶川大地震作了详细的专题报道,不仅留下了一段段鲜活的文字,留下了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和一串串难以忘怀的记忆,更留下了一个个灾难新闻报道的珍贵文本,值得细细揣摩和研究。

一、叙事声音——做一个客观冷静而富有同情心的叙事人“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

“我们所指的叙述人,是叙事文本的讲述者,也就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声音’,或者说叙事声音是叙事人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

”新闻叙事学在研究叙事人的时候,本着新闻真实客观性的要求,而关注叙事人的真实身份。

“他眼里的世界的真实性直接关乎新闻的准确、客观与公正,关乎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关乎新闻的生命和新闻事业的生命”,关乎人们认识现实、思考现实的方式。

在《南方周末》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我们从阅读中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叙事主体对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对“发声”技巧的苦心经营,而是真实的人行走在灾难第一现场的鲜活感受。

中国媒介语境下的突发灾难事件与传_省略_的检视与思考_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中国媒介语境下的突发灾难事件与传_省略_的检视与思考_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一、对议程设置理论的检视在这次的地震报道中,中国媒体无疑发挥了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

但与以往的媒体议程设置相比,我们也能够发现不少变化。

例如,政治议程已不能完全主导媒介议程,网络、手机等“非主流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议程能力,“媒介间的议程设置”成为一种新的传播现象。

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国外媒介的议程设置也影响着国内媒体的议程设置。

(一)地震报道议程设置不仅影响公众“想什么”,也影响其“怎么想”媒介的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1]246麦克姆斯(McCombs)和肖(Shaw)发现了媒体具有的“议程设置能力”。

媒体通过议题的设定,能够影响公众对于“什么问题是重要”的判断。

媒体的议程设置不但能够影响公众“想什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怎么想”。

在这次突发灾难事件的报道中,中国媒体的议程设置几乎主导了公众对于什么问题是重要的判断。

5.12之后,媒体几乎一边倒地报道地震,几乎倾注了全部的时段和版面。

地震的话题也迅速成为公众谈论和关注的焦点随着媒体报道量的加大,公众的情绪与关注度也日益高涨。

到5月19日至5月21日这三天的哀悼日时到达顶点。

①这之后,随着抢救的“生命周期”的渐行渐远,关于废墟救人的生命奇迹的报道日渐减少,媒体更多地转向灾区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灾后的重建事宜。

公众的注意力也由“救人”转向灾后重建。

与此同时,媒体加大了对抗震救灾中“感人事迹”和“英雄人物”的报道比重,正面宣传开始突显。

这从以下这些为数众多的电视新闻特写的标题中可以看出来:《为了71个学生》、《清平乡610人空中大转移》、《勇敢的女孩康洁》、《15位空降兵》、《向倩:永远年轻的老师》、《他一定还活着》、《金河路57号》、《80后的志愿者》、《穿越死亡谷的领航员》、《逝者安息》、《国家救援队》、《川籍突击队》、《空中生命钱》、《临时身份证》、《孩子,别哭》、《心理援助志愿团体的力量》等。

后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以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报道为例

后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以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报道为例

后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以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报道为例发表时间:2018-07-30T11:51:37.74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作者:宋爽[导读] 在汶川地震发生十周年之际,结合各大媒体关于汶川地震的十周年回顾报道,对后灾难报道进行伦理上的探讨。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在汶川地震发生十周年之际,结合各大媒体关于汶川地震的十周年回顾报道,对后灾难报道进行伦理上的探讨。

关键词:后灾难报道伦理人文价值一、后灾难与后灾难报道灾难报道广义上是指新闻媒体对一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如地震、台风、海啸、战争等。

由于瞬间发生且预知性较低,一些灾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灾难报道侧重于及时通报受灾情况、救灾进展等。

而后灾难报道是在灾难结束后媒体对灾难进行的各种报道,这一类报道大多出现在类似灾难发生或某个灾难纪念日之时。

后灾难报道多生成于灾难之后,距离灾难发生已过去一段时间,虽然报道的主体也是灾难性事件,但它聚焦于幸存者或灾区建设等灾难背后深层次的故事,内容多以深度报道的方式呈现,更具有故事性、思考性。

后灾难报道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反思——以史为鉴,着眼未来。

二、后灾难报道中的基本伦理原则1. 最小伤害原则:最小伤害是新闻伦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其实质是要尊重被采访对象,避免因采访不当对相关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应该换位思考,在对一些幸存者或者遇难者家属进行采访时要选择合适的角度,避免一些关于已故人的敏感话题。

违反这类原则在后灾难报道中尤其常见,后灾难报道中一定会向幸存者询问当时某场灾难的感受、关于已经故去的人等问题。

有些记者不会察言观色,对被采访者而言,有些问题无异于又重新撕开了伤口,再一次在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

2. 理性平衡原则理性平衡的原则要求客观、庄重、严肃地来报道相关的新闻事件。

在后灾难报道中,灾难后那些关于人的故事是吸引人关注的,灾难过后人的情感和情绪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这也是一个记者人文关怀素养的体现。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论的分期研究——以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为例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论的分期研究——以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为例

能 构成 灾难 。世 界气 象组 织表 示 , 所
有 的 自 然 灾 害 有 9 %跟 天 气 、 和 气 0 水
兆 显 现 危 机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可 说 是 危
机 的症 候 学 研 究 或 过 程 学 研 究 。对 突
为 大 众 心 中 的 偶 像 和 英 雄 。 对 于 一
的 传 播 场 所 。 同 时 网 络 的双 刃 剑 效 应
很 短 暂 依 据 造 成 伤 害 的 时 间 进 行 分
类 .又 可 以把 突 发 自然 灾 害 事 件 分 为 持续 类灾害 和瞬发类灾 害。 3突 发 自然 灾 害 事 件 的分 期 .
源 主 要 是 网 络 , 者 即 传 者 , 个 人 受 每 都 是 信 息 源 。其 次 , 网络 舆 论 巾 , 在
舆论 领袖具有相 当大的影响力 , 这 种 影 响 力 在 某 些 方 面 甚 至 超 越 了 政
也 十 分 显 现 ,一 方 面 促 进 了信 息 的 交 换 . 方 面 带 来 更 多 的冗 余 信 息 。 研 另
究 突 发 事 件 的 网络 舆 论 形 成 规 律 , 显 得十分 紧迫而必要 。
这 些 没 有 科 学 依 据 的 、 分 夸 大 事 态 过
严 重 性 的 论 调 被 媒 体 不 经 仔 细 甄 别 发
布 出 去 .使 包 括 人 民 网 在 内 的 主流 媒 体 都 进 行 了 转 载 . 成 社 会 上 的 核 恐 造
慌心 理激增 。 核辐射危 害的报道 中, 在
的地 壳 运 动 所 导 致 , 旱 灾 害很 大 程 度 水
灾 害 事 件 既 是 自 然 界 中 突 然 发 生 的 异 常 现 象 , 必 须 与 人 相 关 , 造 成 或 又 会 可 能 造 成 严 重 的 社 会 危 害 ,需 要 采 取

从汶川地震报道看党报与都市报的报道特色——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

从汶川地震报道看党报与都市报的报道特色——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

推进创新璐论探索创新实践O l\I G l、I A N C H U A N B0学术平台一传媒髋在面对重大突发性灾难时,党报和都市报所担当的是不同的职责,二者各有特色又都存在着不足,这或许能为党报和都市报根据自己的定位用不同的方式开发新闻资源提供些许启示、,从汶川地震报道看党报与都市报的报道特色——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唐佳雯(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本文通过内容分析与数据统计,比较《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媒体表现,讨论灾难新闻的传播策略。

类键词:《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汶川地震报道研究本文选取广州地区<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5月13~15日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两份报纸的数据分析和个案研究,描述广州新闻媒体对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特征,讨论灾难新闻的传播策略。

一、研究范围以<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选取2008年5月13~15日<广州日报》的导读与索引版、言论版、地震报道专版和<南方都市报》的头版、言论版、地震报道专版作为研究样本。

选择这两家报纸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能代表广东省党报和都市报的两种不同类型,从而体现不同的办报风格。

二、研究法——内窖分析法地震后三天被称为“黄金救援72小时”,在这72小时中的媒介表现体现报纸介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因此抽取地震后的5月13—15日的<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作为分析样本。

样本总计为3天共6份报纸。

对样本报纸根据版面总量、地震新闻报道总量、报道内容、报道的原创性、版面编排等项目分别进行统计,从而得到《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各自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的总体印象和结论。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都很快介入其中,并在5月13日推出多个专版报道汶川大地震。

由于二者版面大小有别,所以专版总数仅为参考数据。

重大灾害事件的媒体传播分析——以四川震灾为例

重大灾害事件的媒体传播分析——以四川震灾为例

重大灾害事件的媒体传播分析——以四川震灾为例【内容提要】重灾事件不仅是对人、社会和国家的考验,同时也是检验一个国家媒体素质的试金石。

在重大灾害面前,国家和媒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本文结合以往相关报道及四川震灾后我国媒体的表现对此加以分析。

【关键词】灾害事件报道高透明度传媒人性化媒体系统约瑟夫普利策(J oes ph PuI i t ze r)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哳当灾难来临时,除了嘹望并发出警报外,大众传媒所应做的还远不止于此。

在重大灾害面前,国家和媒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是关乎民生民意的问题、关乎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的问题,也是关乎国家形象的问题。

结合以往灾害事件的报道情况,结合四川震灾后国家和媒体的传播情况,分析如下:一、完善国家灾情、疫情审核部门和机构的职能,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闻赋予媒体迅速报道事实真相的权力2003年“非典”期间的报道,所谓的国家信息压制下的“媒体集体失语”几乎成为评价经典。

然而,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尹韵公先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疫情的报道需要经过相关部门鉴定、审核授权后才能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3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疫情,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疫情。

”广东非典突发时没能及时报道,从疫情报道的法律程序看,卫生部门应当是责任的第一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失误,后面的环节势必跟着失误;第一个环节不启动,后面的环节也无法跟着启动。

嘶以非典期间的报道不及时并非简单的媒体失语,也不是国家的信息压制,而是某些制度和法规上的问题。

所以,国家首先应完善相关法规,完善对于灾情和疫情的审核公布机制。

在第一时间内确认灾情然后赋予相关部门迅速发布和报道灾情的权利。

浅谈新闻媒体的理念追求——以历年记者节前后《南方周末》的报道为例

浅谈新闻媒体的理念追求——以历年记者节前后《南方周末》的报道为例
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 所 以言论要准确 把握社会生活的脉搏 ,密切联 系实际 , 取
是 要代表群众 的利益 , 替 群众说话 , 反映
群众 的呼声 和愿 望。 人 民群众的呼声或心
责编 : 刘冰 石
4 4 2 0 l 3 年 第1 期
耘 阉 嗽零
论 坛 I N E W S W O R L D
闻报道是建立 在事 实的基础之上的 , 没有 事实就没有新 闻。 尊 重人和 以人为 中心 的一种进 步 的文化
思 潮 。“ 其 核 心 是 对 人 的 生存 状 况 及 历 史 第一步 ! ” 三、 舆论 监督 — — 权 利 的 实现
2 0 0 0 年 ,全 中 国迎 来 了第 ~个 记者 境 遇的关注 、 对 人 的尊 严 、 人 的价值及 与 节, 《 南方周末 》 也迎来 了第一个记 者节 ,
群众 的呼声 、 社会 的 “ 焦点 ” 里 有不少 内 容是需要舆论批评或监督的 。 批评或 监督
要 在众多新 闻事实 中挖掘那 些群众普 遍 关心 的热点 或难 点问题 , 从 中提炼出能牵
动某个方 面工作 的重要题材 , 力求通过深 入 的调查研究 , 深 刻的理性 分析 , 客 观的 解释说 明, 帮助群众认清事理 , 化解矛盾 ,
受众 的思想 观点 和道理 , 才能发挥其舆论 评 性报道 , 更要 重视 言论 的作用 。 对 社会 引导的作用。 口
视 言论作用 , 开展舆论监督 新 闻报道贴近群众 , 从 根本上来说 就
明地发表 自己的言论。 言论作为新 闻媒体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 求是》, 2 0 0 3 ( 1 0 ) 的旗帜 , 不仅代 表着媒体 本身 , 更代 表着
本身就是一种舆论引导 。 在坚持正 面宣传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作者:彭西贝来源:《艺海》2009年第07期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在此次灾难中,中国主流媒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开放性、透明地对灾难跟踪报道,表现出来的传播态度和传播效果获得了国内外一致的高度评价。

但也暴露出了主流媒体对灾难事件应对的一些不足和弊病。

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已经成为过去,但这样的灾难事件的报道任务,中国媒体以后还会面对很多,认真总结这次报道,哪些需要保持,哪些需要改进,才能在今后的报道任务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应对灾难报道的挑战。

一、“以人为本”是灾难报道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前提众多的灾难,尤其是自然性灾难,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所造成的经济、物质上的巨大损失也难以挽回,但以慈悲的心来对待灾难的报道,来抚慰灾难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灾难新闻的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因此,灾难性事件报道更应重视人们的内心体验,让大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状态,彰显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无私。

二、灾难报道应当更客观更专业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处理报道细节应该更专业,要保持报道的客观,才能避免伤害灾难中人们更加脆弱的心。

1、刊登照片应仔细据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中国心理学界联合人民网发布关于地震救灾媒体报道的倡议。

对儿童的采访:不建议采访此次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如果必要的话建议文字采访,即使同意电视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面部……在西方的大多数媒体,发表受害人或受难者照片前通知受害人的家人已经成为惯例。

在没有经过家属的同意前,最好不公开死者或伤者的名字、肖像。

而在我国,这一意识媒体应加强。

2、慎用特写镜头灾难中的人们的情绪更加容易被触动,抽泣、痛哭、叫喊都是他们发泄伤痛的方式,在报道汶川地震的电视镜头中,不止一次出现灾民的特写流泪的镜头,不同的面孔,同样的泣不成声,同样的不知所措,同样的伤痕累累。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作者:刘祥平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8期“5·12”汶川大地震一发生,便成了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

其中,《南方周末》的报道尤为精彩,将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坚持“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宗旨,努力做一份以精神缘为纽带的严肃周报,与600万知识型读者一起记录时代进程。

作为发行量达130多万份的中国第一周报,《周方周末》被誉为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公信力最强、版数最多的综合类周报。

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其“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的风格独步报林,用自身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和如今的政治环境下,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值得报界同仁学习。

重现文人论政精神张季鸾在社评《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中国报,有一点与各国不同。

就是各国的报是作为一种大的实业经营,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机关,不是实业机关。

”①可见,在历史上我国报业与各国的不同首先就在于“文人论政”这一点上。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每天该报首栏都有政论文章一篇,首开“文人论政”之风,之后“文人论政”开始兴盛,议题指向国家政党等宏大主题,充分发扬了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直到1948年12月储安平的《观察》被国民党查封为止。

再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次运动、历史事件,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人论政”这一传统已经断裂。

文人论政,由于现实的羁绊,已不可能回到历史上的辉煌水准。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政治民主的推进,一个喜人的局面是新闻时评的不断兴盛,民意表达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公共空间。

《南方周末》便是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下重现了文人论政精神。

2008年5月22日,《南方周末》推出“汶川九歌”特刊,用整整36个版报道汶川大地震。

其最具特色的是头版,这一天的头版不是什么新闻报道,而是一篇激情澎湃的社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头版是一份报纸最重要、最显赫、最引人注目的版面,最能体现媒体的价值取向和新闻理念,也是最能体现《南方周末》办报特色的。

主流媒体重大灾难事件集体记忆话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

主流媒体重大灾难事件集体记忆话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

死伤人数、地震灾情、余震次数、相关救援情况以及
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盛行,主流媒体建构集
捐款物资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在这样的危机时刻, 体记忆的能力不断被自媒体消解和进行祛魅处理,
人们更关注现场的灾情、救援状况等,所以主流媒 话语权面临重新解构与重组分配的危机,集体记忆
体及时给出相关数据信息。
的建构日益去中心化。因此,主流媒体更应该从受
2.“ 猪 坚 强 ” —— 承 载 伤 痛 记 忆 的 符 号。 关
三、《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话语策
于汶川地震,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明 略变迁
星”——“猪坚强”。成都一户村民养的猪,汶川大地
在《人民日报》电子版上搜索“汶川地震”,共
震后被埋在废墟下36天,但坚强地活了下来,于是被取 有187条相关报道(见图2)。其中,2018年共有7篇,
认为“往事”并非客观事实,而是等那件事过了之 等现实问题(见表1)。报道过程中,媒体报道时刻 后,在社会中不断地更新重组后建构的[2]。所以记 保持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更多地呈现官方救援行
忆不仅代表过去的事件,还包含现在的观念和对未 动的内容,帮助受灾群众以及全国人民共同了解国
来的期许。
家的意志走向,有助于稳定民心,有助于救灾工作
Ꭰ ÿᎠ ÿᎠ Ꭰ
向前的勇气和民族国家认同感,因而固化了人们关
图 3 汶川地震十年间《人民日报》报道关键词分布图
于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框架。 四、结语
(二)对2008年汶川地震的报道
2008—2018年,《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
2008年关于汶川地震的132篇报道涉及的关键 报道从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
(三)对《人民日报》话语策略建构集体记忆 众的角度出发,考虑受众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进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基于《南方周末》和《扬子晚报》的比较转眼之间,5·12大地震离我们已整整一周年,按中华习俗,要在头周年的时候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奠,以祈逝者安息,生者奋进。

各大媒体围绕这个题材做了充分准备,无论是网上发起的献花凭吊,还是报纸上的征图征文,大家都想发挥各自优势,在这场新闻大战中脱颖而出。

我选取《南方周末》和《扬子晚报》在五月第一个星期的报道,简要评析在这个新闻事件策划中两家媒体之间的异同。

一、整体印象《扬子晚报》5月5、6、7日在A叠中开辟重生之路专版,选取汶川地震幸存者平凡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以人性关怀的视角展现出地震之后幸存者对逝者的悲伤怀念、对生活的坚强信念和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温馨悼念。

文章质朴、故事感人,让人在分享故事中接受洗礼,感悟生命。

《南方周末》用毛笔大字“活着”作为头版的标题,苍劲、黑白、干瘪的字体意蕴深长,这无疑是编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彰显的是生命的伟大、逝世的悲怆和生存的艰难。

以震后重建调查报告为副标题,以生存着、变革着、思考着、憧憬着为四个分标题,用16个版面系列报道,记录下震后灾区的真人真事。

二、新闻事件的选取分析《扬子晚报》5月7日报道《女友“5·12”生日变忌日他去广西给“爸爸妈妈”当儿子》,讲述的是汶川地震中生死相别的一对情侣的感人故事。

男友在女友遇难后主动到广西照顾女方的父母。

故事中男主人公李贵在地震中失去爱侣,失去了宝贵的爱情结晶,在巨大悲痛面前他想到的不是自身,而是女友年迈父母在痛失生命中最重要女儿时的伤心欲绝。

女友家在广西,当时不顾家庭的反对只身来到都江堰与男友会面,不幸天将横祸,地震让爱侣天地相别,让白发人送黑发人。

故事从他们相识、相爱说起,以李贵赴广西做“爸爸妈妈”的儿子到被评为“2008广西十大孝星”为主体,通过孝行写爱情,这无不彰显了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的宏大主题。

记者手记这样写到“尽孝是一个情感的出口,对李贵来说,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

南方周末特约评论员文章

南方周末特约评论员文章

南方周末特约评论员文章2008年5月22日南方周末《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

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

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

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

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

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

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胶济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

我们原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

但大自然的灾害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既然山川可以瞬间崩裂既然道路可以瞬间扭断既然城镇可以瞬间毁灭在大自然无边的力量面前既然一切物质的力量都现出了原形都那么脆弱都那么不堪——我们过去对于物质力量的迷信就不免显得幼稚可笑。

这是新的抗战这是全民族抗战。

它要保卫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无数无辜的生命。

面对大自然强加的这场战争我们注定不可能是胜利者。

已经逝去的生命不可能重来尤其是天使般的孩子们的夭折应该让我们每念及此都有锥心之痛。

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将来都没有资格去庆功。

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灾难中学习。

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悲壮的牺牲应该让我们清醒单纯的物质上的强大并不足恃。

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一切就都没有意义物质上的强大就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而已。

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

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

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

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发现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

所有的冷漠所有的骄矜所有的轻狂这时都不再时尚。

精选-从汶川地震中谈我对大众媒介的认识-范文资料

精选-从汶川地震中谈我对大众媒介的认识-范文资料

从汶川地震中谈我对大众媒介的认识摘要:以我在汶川地震中的亲身经历,从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网络)和印刷媒介(报纸)谈我对大众媒介的认识。

关键词:汶川地震媒介正文: 5月12日15:00分,中央电视台即作了报道;52分钟后,新闻频道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在温家宝总理乘机降落成都10余分钟后,《新闻联播》播出了温家宝总理在专机上的重要讲话。

接着,央视又推出专题报道《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这些,当时的我都不知道。

5月13日凌晨4点左右,在乐山,我带这强烈的睡意,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爬上3楼打开电视。

第一次看到中央电视台的关于地震的新闻直播节目。

5月13日到5月15日,极少看电视,极少上网。

所有的消息都是来自广播,手机,或是空穴来风。

人民都被恐惧的气氛笼罩着,我也是。

5月16日,开始上网浏览大量的有关地震的新闻,开始无所谓惧的打开电视机。

5月20日左右,开始买报纸看。

现在,偶尔翻翻报纸,看看电视,浏览一些网业,关注一下灾区······以上是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我与大众媒介的真实接触,感慨颇多。

首先谈谈广播的作用。

在传播媒介发达的现代社会,收音机已逐渐被很多人遗弃。

在地震发生后的两、三天里,我找出了放在角落里的收音机,察去了布在他身上的那层厚厚的灰。

此时的收音机真可谓是良友。

他身体娇小,携带方便,我就在它的陪伴下在帐篷里收听着重灾区的情况,倾听着全国各地发来的关切的声音。

并被这些声音震撼着,被这些声音感动着。

才发现我一直忽略了广播的作用,原来广播在重大灾情发生时,可以如此的时效、互动却不受物质的限制。

其次,谈谈电视媒介。

这一次的电视直播报道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

我觉得中国的新闻报道能如此及时,公开,透明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

这次电视台报道的信息内容丰富多样,将地震灾区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向世界展示,且海事卫星连线,多维地形图像生动宣示,尤其是24小时滚动的报道方式,真是令人感叹。

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比较_以_中国青年报_和_南方周末_为例

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比较_以_中国青年报_和_南方周末_为例

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比较———以《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为例叶阿萍(浙江师范大学 , 浙江 金华 321004)摘 要 : 本文从灾害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角度出发 , 以 《中国青年报》和 《南方周末》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为样本进行比较研 究 。

分析两报新闻报道倾向性表现形式的异同 , 并对产生不同倾向性的原因进行阐述 。

关键词 : 灾害报道 ; 倾向性 ; 比较研究 文章编号 : 1008 - 7508 ( 2010) 05 - 0079 - 03中图分类号 : G 212文献标识码 : A本文选择了 《中 国 青 年 报》和 《南 方 周 末》作 为 媒 体 比较研究 对 象 。

从 新 闻 的 权 威 性 和 对 全 国 的 影 响 力 来 看 , 《中青报》是团中央机关报 , 是当代中国政治 、社会生活中 具有重大 影 响 的 一 份 全 国 性 综 合 性 日 报 , 面 向 全 国 发 行 。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发布的市场调查报告 , 全国性日报 阅读率 , 中青报 位 居 第 三 。

据 日 本 权 威 社 会 调 查 机 构 在 中 国六大城市的调查表明 , 中青报在 50 家大报中阅读率和知 名度位列第六 。

中国消费者协会所作的中国产品品牌调查 问卷 , 中国青年报回收率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

《南方周末》由 南 方 报 业 传 媒 集 团 主 办 , 创 刊 于 1984 年 2 月 11 日 。

每期发行量稳定在 140 万份以上 , 世界品牌 实验室 ( WBL ) 公布的 《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中 , 《南 方周末》以 20 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周报第一名 。

2008 年 , 南方周末 在 由 中 国 商 务 广 告 协 会 和 中 国 传 媒 大 学 主 办 的 “2008 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中 , 位列报纸类 “理想 品牌”第一位 。

由于这两家报纸各有特点 , 且彼此 构 成 参 照性 , 可比性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害超出一般普通事件的后果 , 具有非常大 的人员财 产和公共利益及 国家安全 的威胁和危害 , 处理措施
建构一词是对英文 “et i” t o c 的中文翻译。它 cn
初源于建筑领域 , 意指对房屋、 桥梁等实体的建造。 而现今 ,建构” “ 一词则广 泛运用于一种心理认知的
不当其后果不堪设想。据统计 ,.2大地震造成全 51
应急预案》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 中, 指突然发 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 生 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 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 的紧急 事件” [欧洲人权法 院对 “ 。] 3 公共紧急状态 ” 的定义
是: 一种特别的、 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 , 影响 全体公民, 并对整个社 会 的正 常生活构成威胁 。 这里所谓 的“ 公共紧急状态” 大致等 同于我国所称 , 的突发性公共危机状态 。而在我国, 突发性公共危
三 、 论概述 理
1 突发 性公共 危机 事件 . 在 20 年 1 06 月发布的《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
愿者的无私奉献等, 大量的新 闻信息从各种渠道源 源不断的涌现 出来 。全世界的媒体辟出重要版面或
时段等予 以报道。中央电视 台、 四川 日 、 报 四川电视 台、 华西都市报等 , 都几乎集 中了全部报道力量投入 到抗震救灾新闻报道中。地震现场 , 除了灾民、 接救 员, 最多的恐怕就是记者。
论 主流媒体对 灾区社会的建构
6 7
因此 , 建构既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 , 亦不是阅读文本 的唯一定案 。 而是一种从文本 间找 到的系统。与建
构相对的是解构 , 解构着重在对各文本间的剖析 、 阅 读, 建构着重在系统的建立。
现为一场宰制与被宰制 的晚会。8 -
四 、 究 方法 研

所能百分百的完全把握的 , 事件 的发展具备很强的
不可预测性和未知性 。特别是地震这种公共危机事 件, 其预测性更是难上加难 , 不仅是我 国, 在发达 国 家, 对地震的有效预测也是一项尚未解决的难题。
第二 , 破坏性 。公共危机事件往往牵涉 的人员 较多、 成分复杂多变、 波及范 围广、 造成 的影响和伤
研究 ; 如卢迎安 的《 析 <人 民 日报 >对再就业群 试 体的再现》 、 … 陈虹虹的《 企业家形象 的报刊媒体再
CT 、 C V 各省级卫视等 ; 以党报为母体的全国各地有
影响力 的市 场化报纸 , 比如 : 南 方周末》 广州 ) 《 ( 、 《 南方都市报》 广州 ) 《 民晚报》 上海) 《 ( 、新 ( 、 楚天 都市报》 武汉) 《 ( 、 北京 晚报》 北京 ) , ( 等 还包括近 年来蓬 勃发展的各大 门户 网站 , : 浪、 如 新 网易、 搜 狐、 腾讯等。本 文 以《 南方周末》 为研究对象, 考察
象, 考察《 南方周末》 如何建构了“ .2 期 间的汶川 51” 形象。
二、 主流媒体与《 南方周末》 我国主流新 闻媒体 包括有各级 党报、 新华社、
对于人类的创伤记忆犹新 , 特别是 5 1 .2大地震 , 以 其震级之大、 损失之大、 影响之广 , 给国人 、 全世界都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汶川大地震危机事件发生时, 许多信息通道 中断 , 人们对 于灾 区社会 的认知几乎 全来 自媒体的报道 , 主流媒 体对灾 区社会 的再现直 接影响了人们对灾 区社会的认识 。 从 已经搜集到的资料来看 , 以往媒体再现研究 议题主要集 中于媒体对某些特定群体或对象的再现
21 0 1年 1 O月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 un fAd l Ed c t n C U g f b i ie t o r M o ut u a o o e eo i Hu e v  ̄i Un y
Oc . 2 1 t ,0 1 V 12 N 5 o.9 O.
不广 。 2“ . 建构 ” 再 现 ” 与“
等各类人祸 , 也有 的两种情形兼备 , 既有 自 因素 , 然 也有人为原因 , 如矿难 、 瘟疫等。突发性公共危机事 件一般具有 以下特点 : 第一 , 不可预测性 。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 、 经过 和结果 , 每一个环节 的发展都不是决 策者 和处理者
第2 9卷 第 5 期
论主 流媒 体对 灾区社会 的建构
— —
以汶川地震后《 南方周末》 的报道为例
马 庆 , 张 韦
(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 院, 湖北武汉 , 07 ) 4 03 3
摘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 南方周末》 以《 为例, 选取该报20 年 5月 1 08 3日至6月 1 3日这一个月的报
国50最具价值 品牌》 《 0 中,南方周末》 2 亿元的 以 O
湖北大 学成人教育 学院 学报
21 年 1 0 1 0月
品牌 价值位 居周报 第 一名 。
震在一瞬间突然发生 , 毫无预兆 , 导致与地震灾难有 关的新 闻信息突然 以爆 炸式的方式产生和急剧膨 胀, 迅速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 第四, 信息的海量性。公共危机事件因为涉及 到的人员面广、 影响面大 , 所以信息量非常巨大。汶 J  ̄地震发生后 , I I 极短的时间内, 包括灾害造成的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指示、 受灾 群众应对灾害的努力、 世界各国的友好援助、 众多志
借鉴 。
关键词: 南方周末》 公共危机事件; 《 ; 建构; 再现
中图分类号 :;1 (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4 4 2 1 )5— 6 0 10 0 4 ( 0 1 0 0 5— 5 收稿 日期 :0 1 7—1 2 l 一o 0
作者简介 : 马庆(97 17一
具体运用到文化传播领域 时, 特别是在 阐释语 言、 意义和真实世界这三者的关 系时, 存在着“ 映 反 论” 建构论” 与“ 两种不同的立场。“ 反映论” 认为语
言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和透明的关 系, 因而 “ 义 ” 在 于 现 实 世 界 的客 体 、 、 念 或 事 件 之 意 存 人 观 中, 人们可 以通 过 “ 再现 ” 的方式 直接掌握 和理解 “ 真实” 。李普曼在《 舆论学》 中认为 , 我们看到 的世 界并非真实的世界 , 是一个经过媒介选择 和编码后 的世界。基于此, 建构论 ” “ 则认 为 , 言和符号本 语
的常识 , 往往某个很普通 的时 间、 地点、 由就迅速 是
发展成群体性事件 , 甚至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 让
政府和群众往往措手不及 。四川 5 1 .2汶川特大地
起一个分析 、 阅读系统 , 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 的 脉络 , 去拆解那些 文本 中背后 的因 由和意识形态。
第2 9卷第 5期
国 629 92 人遇难、76 3 344 人受伤 、7 2 193人失踪 , 直
建立过程 。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 i e) P gt 的解 a
释, 社会个体总是通过外在 的基模 (ce a 来不断 s m) h
接经济损失 85 42亿元人 民币,O个县市极重灾 区, 1
4 个县市重灾区。 1 第三, 突发性。危机事件 的发生往往 出乎公众
言等。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伤亡情况、 财产损失 、 救援情况等 , 政府固然可 以提供部分信息 , 但同样有
突发 陛公共危机事件可分为 自 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 种情形。前者 主要涉及地震 、 洪水、 台风、 海啸等各
种天灾 , 后者则主要涉及战争、 打砸抢烧、 恐怖活动
大量的信息通过非政府渠道产生和传播 , 例如余震、 水污染等方面的错误信息 , 引起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第六, 影响的广泛性。公共危机事件常常因为 其突如其来地对人们生活、 工作、 学习等具有较大的 破坏力使其不仅受灾面积较大 , 而且涉及面广 , 通常 涉及整个社会 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 关注 程度高 , 从而对整个社会 的影响非常广泛。国内各 大媒体报纸对这次地震的关注度都长达一个多月之 久, 每期都开出大幅度版面专题报道 , 国家也是调用 了极大的人力、 物力 、 财力全力救灾 , 其影响不可谓
)男, , 湖北沙市人 ,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 学院教 师。


引论
20 年 5月 1 08 2日1 2 分 , 4时 8 四川省汶川县发 生 80 . 级大地震 , 共遇难 6 29 , 9 2 人 受伤 344 人 , 76 3 失踪 19 3 , 72 人 直接经济损失达 8 5 亿元……地震 42
《 南方周末》 以理性、 素 深度、 不偏不倚 的办报 风格赢得了国内广泛受众 的欢迎 , 特别是在重大事 件报道上 , 南方周末》 《 以其深刻 的见解 、 记者 的全 面深度采访报道等在 国内舆论 引导 中占据 重要位 置 , 5 1” 在“ .2 地震发生后 , 南方周末》 《 报道 的一系 列事件、 人物都给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 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这也是将它作为研究样本 的重要原因。
纸质媒体 的新 闻建构 。 《 南方周末》 办于 18 创 94年 , 四出版。它 以 周 “ 在这里 , 读懂中国” 为办报宗 旨, 正义、 以“ 良知、 爱
现—— 以 <人 民 日报 >和 <中 国企 业 家 >为 例》 -这两篇文章分别通过对两 份报纸 的实证研 , 2 究, 指出了媒介再现中对社会弱势群体 、 企业家形象 的刻板再现、 模式化倾 向等。西方学者对再现问题
心、 理性 ” 为基本理念 。《 方周末》 中国深具公 南 是 信力的严肃大报 , 覆盖全 国各大中城市 , 每期发行量 稳定在 10 2 万份 以上 , 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 , 是 南方报业传媒集 团旗下一份享誉海内外 的综合类周 报, 也是中国发行量最大、 阅率高、 传 影响最广泛、 公 信力强 的新 闻周报 。《 南方周末》 曾荣获‘0 3 " 0 艾菲 2
道样本 , 从报道主体 、 报道 主题、 报道体裁这 三个 类 目入手分 析《 南方周 末》 在救 灾报道 中彰 显的人 文关怀精 神和舆论 导向功 能。研 究发 现 :南方周末》 为 中国主流媒体 的代表 , 《 作 在地 震发 生后 , 以其 迅速、 深刻 、 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