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_1整合之一_教学模式内涵分析

合集下载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总分300, 做题时间180分钟)单项选择题1.【2008-1】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 )。

SSS_SINGLE_SELA科学取向B实践取向C规范取向D人文取向分值: 10.8答案:A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通过了解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人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实现教育中科学的价值取向。

2.【2015-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

SSS_SINGLE_SELA自然类比B哲学思辨C经验描述D科学实验分值: 10.8答案:A以近代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标志,教育研究进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自然类比。

3.【2008-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 )。

SSS_SINGLE_SELA改革正规教育B发展成人教育C实施终身教育D推行回归教育分值: 10.8答案: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

终身教育意味着“学习(学校)的社会化,社会的学习(学校)化”。

4.【2015-2】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我相信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的社会情景的各种要求所引起的。

”这种对教育的定义属于( )。

SSS_SINGLE_SELA描述性定义B纲领性定义C操作性定义D解释性定义分值: 10.8答案:B在本题中,杜威的这一定义贯穿其整个教育著作,且对教育进行了适当描述,描述的是一个方案,指向实践,它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成为的样子。

因此属于纲领性定义。

5.【2011-3】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

针对这一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 )。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2专业:教育管理(本) / 课程与教学论人气指数:18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2.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和————。

3.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或设备。

4.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三种类型。

5.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一一——、手势、面部表情、——和体态等来表达。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正”或“误”)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 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 )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

( )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 )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什么是隐性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2.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试卷代号:115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1月一、填空题(共6小题,共lo分)1.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2.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3.工具媒体4.对抗5.功能目标6.副语言眼神二、判断题(共5小题,共10分)1.错2.错3.对4.错5.错三、简答题(共4小题,共40分)1.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汁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第一讲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功能

第一讲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功能

( ) 一 创建 自主 协 作. 开放的学习空间的需要
身处现 代信息技术 和共 喜资源环境 中 学习方式 由被 动的学 习转 化为主动的学 习。 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的变化
养,促进教 半优化的理 沦 实践 。信 邑技术教育的本质 j 是 利用信 邑技 培养 信息素养 。 邑技术不等 软硬件知 信 识的学 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 、嘲络在 内
的 学 工 具 。 ”
内捆
我 们从信 技术、 息技术教育开立『 信 } 研究课程整 合的 基本概 念, 目的在 r理解真正意义的 ‘ 整合” =
( ) 一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信 息技术的基本概 念 可 以广 义、中义,狭义三 个 面来解释:就广 义r 言、信息技 术足指能 充分 利片 与扩展 『 . 『 j 人类信 息器官功能的各 种方祛 、 l j _ 具 技能 的总 l 中 :就 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 采集 、传输 加上、表 达 的各 种技术之和.就狭 义而青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 机 、网络等 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 工具与科学方法 .对 图文 声像各 种信 进行 装取 、川 工、存储 传输与使用的技术 J
课程整合 的 内涵与功能
广东省 电化敖 育馆 王类标


信 息技 术 与 课程 整合的 基本
与其他学科救育的整台 。教 育部颁发的 《 础教育 课程 改 基
革纲要 【 试行 ) 明确指出: 大力 推进 信息 技术在 教学 过
程 叶的普遍 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课程 与学 科课程 的整台, r 逐步实现教学 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 习方式、教师的教 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 发挥 信息技术 的优 势,为学 生的学 习和发展提供 丰富 多彩 的教 育环境和有力

2008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推介[11][1]

2008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推介[11][1]

模块检测题样题
5.北极熊吃肉吗? 北极熊吃肉吗? 北极熊吃肉吗 6.这是一只欧洲狼,他不吃蔬菜。 这是一只欧洲狼, 这是一只欧洲狼 他不吃蔬菜。 7.猴子生活在森林里,吃水果。 猴子生活在森林里, 猴子生活在森林里 吃水果。 8.动物园里有 5000种动物 8.动物园里有 5000种动物。 种动物。 测能力: 四、测能力: 假设一名动物园的动物管理员,另一名同学是游客, 假设一名动物园的动物管理员,另一名同学是游客, 游客想知道各动物的习惯, 游客想知道各动物的习惯,来自国家以喜欢的食品等一 系列情况。请以此为依托,展开讨论。 系列情况。请以此为依托,展开讨论。
预习课五流程
1、预习目标 、 2、预习内容、方法和步骤 、预习内容、方法和步骤 内容 3、效果检测 、 4、问题突破 、 5、专项训练 、
预习课学案样例参考
一、预习目标
1.本单元重点单词 本单元重点单词 2.第三人称单数的一般疑问句 第三人称单数的一般疑问句
二、预习提纲
1.小组记单词比赛:把已学过的有关动物的单词以大脑 小组记单词比赛: 小组记单词比赛 风暴的形式呈现出来,比比那个小组写的多? 风暴的形式呈现出来,比比那个小组写的多? 2、结合课本,学习没见过的新词(教师可把重点词划 、结合课本,学习没见过的新词( 跟读录音进行训练) 出,跟读录音进行训练) 跟读录音进行训练 学法指导:生词的学习应结合音标,由组长带领, (学法指导:生词的学习应结合音标,由组长带领,先 读后拼) 读后拼) 3、根据下表提示的句型,总结归纳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根据下表提示的句型,
听说课
读写课
语法课
复习课
达标课
“模块整合、六课型、五流程 ”内涵 模块整合、六课型、 模块整合
模块整合:依据师生、教材、环境资源三方融合的理念, 模块整合:依据师生、教材、环境资源三方融合的理念, 对一模块/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对一模块 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六个课型:预习课、听说课、读写课、语法课、 六个课型:预习课、听说课、读写课、语法课、复习课 达标课 五流程: 五流程:

参与式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参与式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参与式教学的含义和特点研究报告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新型教学理念。

它起源于英国,最初,他不是教学法,而是一种社会学理论。

后来将这一理论引进教育教学领域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参与式”教学法。

这种新型教学法,对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发现不少学者对参与式教学的特征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文献综述(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1.周金其、李水英、吴长春在《“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2000(3))中认为:所谓“参与式”教学,即合作式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是相对于“布道式”教学而言的。

它要求给予学生自由思考、运用自己合理的时间; 给予学生选择教师、安排学习进程的权力; 教师要评价学生,学生也要评价教师; 除班级教学外,更多地采用小组教学、课堂讨论、个别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让学生参与教学可以通过给学生各种层次的选择这一途径来实现。

[1]2.牛东亚在《参与式教学的反思策略》(教育研究,2014(04,128))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是在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活动为学习载体,培养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发展教师探索、反思、求精的专业素质。

参与式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平台。

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一样,参与式教学也遵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的基本程序。

但与教学不同,参与式教学的具体内容与过程是灵活多变、不断生成的。

因此它没有十分固定统一的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的具体情况来创生符合教学目标的具体方法。

[2]3.王继军在《新课程下参与式教学初探》(甘肃教育,2009年04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是目前普遍倡导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过程,以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1~8、10~12期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1~8、10~12期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1~8、10~12期第1期卷首语语文是一道诗意的风景/钮勤章//01—01前沿视点试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黄厚江//01—04从生命教育思考中学语文课堂文化建设/张兰芳//01—06教学论坛语文教育也要培养“无用”的人——语文公开课《秋水》听后感/朱文信//01—09当前影响中学生作文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思考/严月明//01—12从一道高考语文试题看母语危机及对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陈永琳,王雪松//01—15课程教材理解语文课程范式转型的另一种思路/钱加清//01—18论语体在高中语文教材改革中的价值/姚江红//01—22聚集:选修课选修课:追求、困惑与反思/倪文锦//01—26个性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堂追寻的课程意义/刘建琼//01—30“自选动作”与“规范动作”的结合——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尹继东//01—35 教法学法传统课文——前朝旧曲合新唱/曹新文,严志明//01—37高三语文复习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周乐美//01—40高中生作文文气培养初探/孟祥英//01—42高考与评价坚守,探索,创新——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周京昱//01—44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才是好的命题/程立海,许织云//01—55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其对策/张正平//01—56比较与借鉴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与思考: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刘正伟//01—58第2期卷首语“高考”与“语文素养”/杨智慧//02—01前沿视点语文课程改革应当反思的几个问题/吴格明//02—04经典阅读——语文教学不能承受之重/张祖林//02—06教学论坛对话理论视野下的语文对话教学/孙建军//02—08“素读”经典/陈琴//02—11培养想象力,点燃创造的激情——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任务/王栋生//02—17百家争鸣是谁挤兑了他们的诗歌/许典祥//02—19高举文学写作大旗的高考作文命题/曹伯高//02—23课程教材试论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及实施策略/杨泉良//02—25对语文新课程目标的哲学思考/冯熹双//02—29论汉语文教材编制的民族化/温立三//02—3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语文教材/付宁,刘向军//02—35教法学法试谈高中作文层级教学的实施途径和评价探索/侯尚新//02—39构建话语空间,实现真实写作——浅谈作文教学如何构建主体话语空间/林少莲//02—42高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方法/姜忠勤//02—44高考与评价避空泛,去雕饰,少设障,求本真——对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几点建议/靳贺良//02—46 2007年高考语文48例病句透析/姜有荣//02—49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莫易//02—53新课程高考实用文试题分析及时2008命题趋向预测/郭家海//02—56比较与借鉴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看中学写作教学/邹广艳//02—58杏坛随笔我想推倒教科书的经典定义/徐迅雷//02—60我所欣赏的高考作文/刘九洲//02—62第3期卷首语孔子学院,谁为认自豪/郭松民//03—01前沿视点广州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科//03—04 论民族文化传统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曹亚平,孟凡艳//03—09教学论坛生命关怀视阈中的语文教学设计论/陈尚达//03—12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现状及出路/石太东//03—17作品:课文教学文化视点的根本——以鲁迅的小说《药》为例/李乾明等//03—19课程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样章/郑桂华执笔//03—23教法学法构建语文教学和谐课堂的策略探究/吴玉飞//03—27阅读教学因体验而精彩/周浩灿//03—29高考与评价三十年来辨是非——对作为总结性评价的语文高考的认知/方家驹//03—31高考现状文阅读主观题六大题型透视/王周平//03—352007年山东省高考作文综述与优秀作文点评/桑哲//03—39关注:教师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师为何大多没风格——谈谈语文教学缺失风格的原因/杨庆忠//03—42教师的“阅读视野”与“文本素质”/李玉山//03—44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黄厚江//03—46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智慧的提升/赵炳庭//03—50教研档案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李海林//03—52杏坛随笔语文教育随想录/洪宗礼//03—58第4期卷首语校园应当是学生幸福的家园/何泗忠//04—01前沿视点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曹明海,史洁//04—04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检讨/李华平//04—09百家争鸣“语文”的阐释/陶本一,于龙//04—12“用教材教”的基础是“教教材”——谈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林富明//04—17教学论坛论学校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几个问题/裴娣娜//04—19语文课程生态分析及其对策/杨邦俊//04—24新课改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作者、文本、读者三中心关系的再思考/李根翠//04—27专题: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不要自由化/曾祥芹//04—29想象·思辨·批判——个性化阅读教学探微/莫立刚//04—33浅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叶林//04—35教法学法语文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中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徐龙年//04—36 红杏枝头春意闹——“四月随笔”创作综述/李芳//04—40高中生到底应该怎样学语文——来自高分考生语文故事的剪辑/杨培明//04—42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总体构想/俞发亮//04—44高考与评价语文高考命题愿景及高三教学的思考——从2007年山东、广东和宁夏卷说起/王达群//04—47实验区2007年语文高考试题的新课程价值反映分析/贺卫东//04—52寻芳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评20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命制技术的演变/胡家曙//04—56杏坛随笔今天我们该怎样做语文教师/张帮群//04—59多读点鲁迅,少说点鲁迅/许国申//04—62第5期卷首语做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在千年视野内寻找语文教学的传统/周一贯//05—04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刘正伟//05—07百家争鸣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困惑与抉择/殷飞教学论坛问题与反思:走向课改深处的高中语文教学/吴亮奎//05—14贯穿通流水,煮缣而熟之——说“训练”/史绍典//05—18语文阅读教学精英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李蓉//05—21专题:写作教学“作文”不是真正的写作/董承理//05—23我们离“真”究竟有多远——对作文“写真话,抒真情”的认识/高俊清//05—26基于课程理念的选修阶段的写作教学/曹勇军//05—28关注作文训练主体,构建立体化的写作训练模式/杨继利//05—31教法学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余昱//05—35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韩向东//05—39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案内容创新/彭玉华//05—41考试与评价2008年高考语文应试全攻略/曾宪一//05—44对高中课程评价的再认识/吴雁驰//05—49经验与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1956年语文教学大纲述评/王荣生//05—53 他山之石美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石峰,张学军//05—58介绍一个加拿大的写作指导模式/杜红梅//05—60第6期卷首语语文教师的幸福生活/周玉林//06—01前沿视点中国语文:站在现代与传统的交会点上/严华银//06—04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论思考/朱学坤,魏星//06—06教学论坛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一/潘新和//06—10 “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李儒大//06—13试论流行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毕泗建//06—16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隐忧与对策/吴军//06—19课程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概览、特点及其思考/张春莲//06—21对教材改革的哲学思考——由北京市高中语文教材引发的思考/罗瑾//06—26筚路蓝缕的语文建设工程——语文课程标准高中选修教材简评/甘其勋//06—28文学经典与语文教科书/李林荣//06—31新课标下的语文新课型新探/李锡林//06—33同侪语言的生成价值与开发策略/刘晓伟//06—38专题:预设与生成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历史考察/饶杰腾//06—42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哲学思考/魏本亚//06—44关于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认识与实践/陈军//06—48经验与反思语文——一种文化的深度阅读/陈明华//06—51语文知识的演化历程/叶军//06—54比较与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的阅读理念及其教学模式比较/张良田//06—56杏坛随笔敬畏语文/陈跃//06—61第7期卷首语一个语文老师的故事/07—01前沿视点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温儒敏//07—04媒体文化与语文教育/刘正伟//07—07经验与反思繁荣与遗憾:反思作文教学改革30年/程少堂//07—11教学论坛课外拓展的系统机制及其教学检讨/张悦群//07—15走向“文感”:后“语感”时代语文教学的出路/蔡伟//07—18课程教材语文教科书三种组元方式的利弊及其对教学的要求/黄厚江//07—23用好教材,致力于基本能力提高——苏教版《写作》教材的分析及其使用/徐思源//07—27 教法学法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孙绍振//07—31文章合为谁而作?/陈玉琴//07—38千万勿忘“我”是谁——谈高中作文教学/陈钟梁//07—40专题:审美教学审美:语文教育的灵魂/蔡宏振//07—4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陈林山//07—45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学科的审美特性与美育实施/刘俊峰//07—48高考与评价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王后雄,张建中//07—50教师发展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角色定位与发展途径/彭小明//07—54语文人生站在学术前沿和道德高地上——洪宗礼现象的社会意义之一/韩雪屏//07—59第8期卷首语古典是条母亲河/刘秋泉//08—01前沿视点正确认识和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倪文锦//08—04信息社会赋予作文教学的使命/祝兆炬//08—07经验与反思漫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国经验/童庆炳//08—12教学论坛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实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王鹏伟//08—17语文有效教学期待有效的语文知识/钱吕明//08—19关于中学语法教学改革的思考/周一民,胡晓//08—22教法学法求真,求善,求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种方式/方启银//08—26当语文课遭遇“浅阅读”/金丽杰//08—28以读哺写,以写促读——谈阅读、写作互为表里的实用阅读教学观/陈益林//08—30专题:诗歌教学把朦胧诗的价值告诉后来人/徐敬亚//08—33让语文课像诗歌一样美丽/刘占泉//08—37走近中国的中国诗人——《错误》课堂教学实录/尤立增//08—39高考与评价中国高考作文——向左走,向右走?/但昭彬//08—44从“满分作文”“零分作文”看高考作文证券中的理性缺失/杨云萍//08—47教师发展语文教师与他的课程——试论教师对教科书选文的解读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彭金红,黄伟//08—50遭遇90后学生,语文教师面临怎样的困境/戴建萍//08—55语文人生语文教师的使命/于漪//08—57杏坛随笔拒绝“教参”——兼论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参考”/孙宗良//08—62第10期卷首语奥运的魅力/李建珍//10—01前沿视点语文教学应以史为鉴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张传宗//10—04经验与反思理性回归:语文教改的反思与考量/赵荣新//10—09学习·实践·反思——济南市高中语文课改三年/万福成//10—13“语文味”的成长史/程少堂//10—17教学论坛新课改下的语文课该教什么/张银萍//10—20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吴亮奎//10—22语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与期待遇挫/李震海//10—24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访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教授/李节//10—27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王俊鸣//10—31百家争鸣语文“有效教学”批判/唐子江//10—33教法学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及途径/吴宇琪//10—37探讨高中语文作业形式/吴红云//10—40论绿色作文批改/方相成//10—43专题:对话教学对话:一种指向“倾听”的课程文化/王鹏伟//10—46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余国良//10—48对话教学的理论思考/李家黎//10—52高考与评价我对高考语文的几点看法/倪文锦//10—54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述评/孙绍振//10—58高考作文与新课程改革目标有效对接/李宝元//10—62第11期卷首语语文教师要提高“教艺”/毛志成//11—01前沿视点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王元华//11—04语文教育要积极面对媒体文化/禹旭红//11—08经验与反思语文课程的稳定与变革/苏立康//11—11课标课改语文课改:从反思走向建议/易均//11—15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需要修改/陈祥书//11—17教学论坛划清个性化阅读与自由化阅读的界限——以经典文章《论语》的多元解读为例/曾祥芹//11—20中学作文课程与教材的反思与重建/李军//11—23作文批改与评价的视域转型探索/阮朝辉//11—25语感探究——关于语感本质的几对因素/邓宗文,粟斌//11—28教材研究启发式语文教材与比较原则/董菊初//11—31对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赵文汉//11—35教法学法论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与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以鲁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陈雨亭,解珍芳//11—38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范恒立//11—42让课堂对话成为艺术/唐桂艳//11—45由一篇课文两种处理方式所引发的思考/庄世海//11—47专题:鲁迅作品教学鲁迅作品教学:尊重文本与常读常新/蒋平//11—48让经典穿越时空——《药》创新研读案例/邓虹//11—50《拿来主义》备教策略/胡明道//11—52高考与评价实质与评价实质与实效——200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管窥/周京昱//11—56比较与借鉴国外语文课程发展的若干趋势研究/耿红卫//11—61第12期卷首语我理想的语文老师/傅博//12-01前沿视点全球化背景下的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潘涌,蓝蕊//12—04浅论语文课程改革的继承和创新/温立三//12—10教学论坛警惕新课程实施中的程式化教学/凌宗伟//12—15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诵读法的深层理据/赵维森//12—17教法学法本色语文,简约灵动/刘雅洁//12—20如何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张聪慧//12—23语文自我调控式学习/解正宗//12—25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区别与关联/李海林//12—27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处理好四重关系/吴伟昌//12—31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张玉新//12—33高考与评价继承中发展,借鉴中出新——2008年高考课标卷述评/幸兴//12—36精心领会课标精神,竭力提升语文素养——广东等5个高中课改实验区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启示/林志强//12—39语文试题深呼吸/韦红珍//12—41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蔡伟胜//12—44从2008年高考作文题看我国与欧美作文命题的差距/孙绍振//12—48语文高考“考什么”/潘新和,郑秉成//12—52教师发展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反思/袁敏//12—56语文人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王安琪//12—58比较与借鉴开发科学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以加利福尼亚语文教材《文学:读者的选择》为例/荣维东//12—60。

整合教学方案

整合教学方案

整合教学方案摘要本文提出了一套整合教学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整合不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然后,介绍了整合教学的概念和目标。

接着,提出了整合教学方案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具体讨论了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的整合。

最后,总结了整合教学方案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引言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输和考试成绩。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需要探索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整合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动机。

通过整合教学,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同一个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整合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整合教学的概念和目标整合教学是一种将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它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机衔接和无缝对接。

整合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整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多元性和开放性。

多元性指的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开放性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

3. 整合教学方案3.1 整合教学的步骤整合教学方案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课程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2.整合课程内容: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

3.选择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具、网络资源等教学素材,以支持各种教学活动。

4.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方式,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讲座、小组讨论、实验等。

2008年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2008年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2008年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

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市课程改革会议精神,提出我校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总体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三、具体措施(一)切实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我校将以讲座、自学、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为课本课程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切实抓好实验进程我校校本课程分为五大版块,学生的参与面广、可开发空间大,课程研发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实验的管理与督导,不断推进此项工作的深入实施。

(三)切实搞好教师大讲赛本学期将组织全体校本课程教师的教学展示课活动,通过大讲赛的评比,使每位教师更充分的利用和挖掘校本课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的同时,更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校本课程。

(四)切实组织好学生展示依据不同年级所学校本课程内容的不同,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评比活动,检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效果,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使用和管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以此促进我校新课程的改革,使我校的素质教育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大鹿庄小学2008年9月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共同开发、实施的原则,实施校本课程教学。

创造性的中学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创造性的中学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创造性的中学学科教学整合模式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科教学整合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学科的划分和分隔,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够综合和深入。

因此,创造性的中学学科教学整合模式应运而生,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一、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掌握,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而学科教学整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一本文学作品时,可以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科教学整合不仅仅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可以引入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创造性的中学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实施1. 设计跨学科的课程创造性的中学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核心是设计跨学科的课程。

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关联的学科,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主题。

例如,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可以将地理、历史和社会学等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历程。

2. 引入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创造性的中学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入项目学习,学生可以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设计一个环保项目,学生需要了解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制定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性的中学学科教学整合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个任务。

通职课整合模块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通职课整合模块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通职课整合模块的内涵、特点及价值一、内涵:1.跨学科性:通职课整合模块涵盖了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多个学科角度的视野来学习和理解问题。

2.综合能力培养:通职课整合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3.全面发展:通职课整合模块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科知识、实践能力、文化修养等方面。

二、特点:1.融合学科知识:通职课整合模块以不同的专业课程为基础,将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使学生能够跨学科地学习和思考问题。

2.强调实践应用:通职课整合模块注重实践教学,通过项目、实验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能够解决实际的职场挑战。

3.重视创新能力:通职课整合模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强调团队合作:通职课整合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团队项目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三、价值:1.培养跨学科思维:通职课整合模块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学科边界,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个学科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水平。

2.提高综合素质:通职课整合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实践经验等,以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

3.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学习通职课整合模块,学生能够拥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使其在面对职场挑战时更加游刃有余。

4.培养终身学习能力:通职课整合模块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能够不断适应和应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变化。

综上所述,通职课整合模块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整合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模式
1、乔伊斯和韦尔分类

信息加工的(认知的)教学模式


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
社会交往教学模式 行为修正教学模式
2、巴班斯基的分类

讲解——再现型的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型的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型的教学模式 再现探究型的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分类

基于教学过程的整合模式 基于技术支撑环境的整合模式 基于教学策略的整合模式


伙伴 设计 角色扮演


竞争
竞争模式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协作者参与学习 过程,并有辅导教师参加。

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缺点:易造成因竞争而导致协作难以进行的结果 解决策略:让学习者是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学习 任务



辩论
步骤:

围绕主题,确定观点 确定正方与反方,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 中立者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确定胜方 辩论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可以不确定正反双方,而是由持不同观点的小 组或成员相互展开辩论,最终能说服各方的小 组或成员获胜。
4、教学模式的特点:
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基于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 容的完成;表现为一定教学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 略。 一个完整的教学策略应该包含主题(理论依据)、 目标、条件(或称手段)、序列和评价五个要素。

(三) 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 根据学习者特征选择教学模式 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选择教学模式
Big6信息问题解决的流程:



任务驱动—寻找方法—收集信息—运用 信息—表达信息—评价信息 注意它并不一定要按照第一个步骤到第 二个步骤的顺序进行,要看问题的性质 或是你对问题的了解而定 定问题、找策略、取资料、详阅读、能 综合、会评价

整合的教学模式

整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包含的要素:
指导理念:社会动机、建构主义等; 主题:如问题、主题、方案; 目标:完成主题所规定的任务; 程序:完成目标和教学步骤的过程。 策略:指完成目标的一系列途径、手段和方法 体系。 内容:有适合自己主题的课程设计方法,以形 成达到一定目标的课程结构。 评价:评价包括对过程的评价和对结果。
案例:《虚拟购机》
提出任务
向学生布置虚拟购机的任务,并提醒学生买计 算机前后要考虑的问题。 购买前:应考虑购买计算机的用途及家庭经 济条件,了解相关知识及市场行情,经分析、 筛选,确定欲购买机器的配置。 购买后:为机器配备正版、实用的软件。 说明虚拟购机任务的要求:以组为单位,十天成, 将机器配置及选择这种配置的理山做成演示文 稿。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流程图
动态 监控 教学 过程
任务 完成 情况 的反 馈交 流和 评价
教师
任 务 学生
设计任务
提出任务
接受任务
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程序表
案例:《虚拟购机》
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教师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搜集资料, 制作了有关计算机硬件配置内容的“教师网站”, 伙教师网站包括“硬件学堂DIY常识”“评测与导 购”等内容,以及几个相关的链接网址)学生要买 计算机,首先得了解计算机的配置,以及配件的种 类和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虚拟购机任务自主学习新 知识(硬件知识、网络知识、制作演示文稿知识等), 提高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交流的能力。
我国当前流行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我国当前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吸收了凯洛夫 教学论思想,并概括了我国广大教师的教学 实践经验,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组织上课 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年4月15日5第18卷 现代教育技术 V ol. 18 2008年第7期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7 200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分类何克抗 吴 娟(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文章是系统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系列论文的第一篇。

这组系列研究论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应如何正确认识、以及对这类教学模式应如何有效实施”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则在分析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教学模式进行正确分类的原则与方法,尤其是对课内整合教学模式的分类及特点做出了比较科学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课内整合教学模式;课外整合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05—0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而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相关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

为此,本文先就教学模式的有关概念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分类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后续的系列论文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常用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内涵与特征、实施步骤及实施案例等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 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传统教学论领域中使用频率很高、同属解决“如何教”这类问题的概念,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却也很容易混淆。

另外,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则是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深化改革而常被提及且分属不同层级范畴的概念,也是容易彼此混淆的概念。

所以本节将分别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结构等几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作一个明确的划分。

1 教学模式虽然教学模式的概念很早就已存在,但教学模式真正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独立范畴通常认为是从乔伊斯和威尔等人的研究开始的(Bruce Joyce , Marsha Weil & Emily Calhoun ,1999)。

目前有关教学模式(也有个别学者称之为“教育模式”)的定义比较多,如: 乔伊斯和威尔等[1]人在其专著《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ing )中给出的定义是:“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2]教授给出的定义是:“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中央教科所朱小蔓[3]教授给出的定义是:“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论模式。

”上述各种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不尽相同,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学模式这一术语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张武升教授归纳出教学模式至少具备如下一些特点:(1)有一定的理论指导;(2)需要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3)表现一定的教学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略。

总之,“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主题(理论依据)、目标、条件(或称手段)、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张武升,1988)[4]。

这些要素各占有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彼此联系,相互蕴含、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综合以上各种看法,结合我们多年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对教学模式所做的深入研究,这里提出我们关于教学模式定义(或内涵)的全新观点——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单一的方法或策略,而教学模式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目标(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学单元而异。

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去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也称“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2 教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切手段、工具、途径和办法的总称(既包括各种教学手段、工具、方法也包括各种教学原则的运用)。

这一概念比较宽泛,甚至把教学原则也包括在内。

狭义的理解则认为教学原则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而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所采用的师生互动方式和有关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本文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即是指这种狭义的理解,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和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是有区别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对工具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的方法。

3 教学策略《辞海》对“策略”一词的解释是“计策谋略”,而在较为普遍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分歧,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

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

”(施良方,1996)[5]“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袁振国,1998)[6]“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实施程序、操作技术。

”(和学新,2000)[7]美国学者瑞奇鲁斯把教学策略分为三种: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其中教学组织策略是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即如何做出教学处方)的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师向学生的有效传递,应如何选择、运用教学媒体和教学交互方式的策略,也就是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运用以及学生应如何分组的策略(教学交互方式可以是双人小组、多人小组、班级授课或是个别化学习等多种不同方式);教学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在上面两种策略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计划与分配的策略。

综合上述对教学策略内涵的几种不同认识,我们可以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取的计策谋略(包括各种手段、方法)。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本来属于同一范畴,只是教学方法要比教学策略更具体一些,可操作性更强一些;在许多应用场合,对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往往不加区别。

例如,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传递来说,人们对“策略”和“方法”这两个概念就经常不作区分(即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传递策略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传递方法二者的含义相同)——因为这二者都要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即相互作用过程)当中才能具体体现出来,所以实际上没有什么分别。

4 教学结构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这种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监控;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不能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因而难以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材。

这正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也是忽视教学结构改革的严重后果。

而“整合”的实质正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以便激发学生的主6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次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

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而学科教学过程涉及三个阶段:一是与课堂教学环节直接相关的“课内阶段”(对于小学来说,这一阶段通常是40分钟;对于中学来说,这一阶段通常是45分钟),另外两个是“课前阶段”与“课后阶段”(“课前”与“课后”这两个阶段也可合称为一个“课外阶段”),所以从最高层次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模式只有两种——即按照所涉及的教学阶段来划分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与“课外教学整合模式”两种。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前”、“课后”教学过程的整合(即“课外整合模式”),多年来他们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其中影响最大、也最为有效的课外整合教学模式是WebQuest和Just-in-Time Teaching(简称JiTT)两种(尤其是WebQuest 这种模式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在国内也相当盛行——WebQuest大体上相当于国内通常所说的“专题研究性学习”)。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外整合模式”的产生背景、内涵与特征、实施步骤及实施案例等详细内容,我们将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进行讨论。

本文主要关注的还是与“课内整合教学模式”有关的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涉及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策略和不同的技术支撑环境等多种因素,所以实现课内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分类要复杂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