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
3-2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课件2023——2024学年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二 气温的分布
2.气温的空间分布
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
(1)哈尔滨和海口市的1来自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
度?两者相差多少摄氏度?
(2)找出7月气温最低地
区,该地区比其他地区温
度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
规律是什么?
气温的空间分布
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部分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一年两至三熟
一年三熟
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
亚热带
温带
水稻
小麦
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
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
亚热带
温带
学习目标三 温度带
温度带影响作物的熟制,不同温度带作物的种类和熟制都不同。
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或三熟 一年三熟
气温观测
测量气温
测定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一般放置在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里。
温
百
度
叶
计
箱
气温观测
活动:讨论交流
拓展思维:为什么要将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放置在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里呢?
(1)温度计测量的是空气的温度,如果放置比较低的 话会被地面的潮气湿气等因素影响。
(2)放在百叶箱里是为了避免阳光直射。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___小____,
(5)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表示气温受 纬度 因素影响;等温线与海岸 线平行,表示气温受 距海远近 因素影响;
学习目标二 气温的分布
2.气温的空间分布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案 3.2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教学内容】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
3.知道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收集天气资讯的习惯。
4.知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天气或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悟“天、地、人”之间关系,提升环保意识。
难点:气候概念的建立;养成收集天气资讯的习惯,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1.你平时坚持收听天气预报或收集天气资讯吗?2.你通过什么途径完成课前实践活动中的“迷你小活动——收听、记录近一周的天气预报”的?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二、讲授新课【展示】获取天气资讯图片【小结】收集天气资讯有多种途径:如网站、手机(电话)、电视、广播、报纸等。
1.观察你的记录表,看看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北京天气预报一周图片【引导并小结】天气预报主要内容:当天或几天内的阴晴、雨雪、温度、风力等大气现象和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空气质量、生活指数等。
2.联系生活实际和你收集的资料,说一说:(1)什么是天气?有何特点?(2)为什么要收听(看)天气预报?(3)为何电视台每天在不同时段都要播报天气预报?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师适时点评。
点评:天气及特点。
3.读图3-8,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天气预报主要从哪些方面,用什么符号来描述天气状况。
【展示】练习1:判断下列那些是描述天气的?说出判断理由。
A.东边日出西边雨B.冬冷夏热C.风和日丽D.四季如春E.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F.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结】判断依据是天气短时多变的特点。
【展示】提升天气特点的具体表现:一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展示】天气与生产生活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天气的影响(依次是交通、生命财产、农业、军事、生活)【提问】要把蓝天留住,北京的中学生应该怎么做?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教案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教学内容】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1.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和“气候”两个地理概念。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北京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3.阅读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结合生活感知,分析说出北京市的气候特征。
4.运用实例说明北京市的气候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气候直方图,分析归纳气候特征。
因为此项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解决方法是通过绘图理解气候直方图的来龙去脉,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知识迁移来掌握阅读气候直方图,表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难点:1.阅读气候直方图,分析归纳气候特征能力的培养。
原因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地理基本技能。
2.气候对生产的影响。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还不强,正确的人地关系还没有完全确立。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提问:北京秋季最美的景色在哪儿?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
2.出示香山红叶的图片并提问:今年的香山红叶节何时举办?去年何时举办?前年何时举办?你能预测明年香山红叶节什么时候举办吗?为什么?3.你认为天气和气候有哪些区别?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3-17,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图例说出5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
2.说出海口、上海、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各位于哪种气候类型区?三、活动探究(一)感性认知气候特征1.出示北京市四张不同季节的景观图片并提问:(1)北京的四季是如何划分的?(2)判断图片景观属于哪个季节的?用语言描述北京市四季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承转:除了用语言来描述气候特征外,你还知道其他的方法吗?(二)读图分析1.利用课件讲解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横纵坐标含义和单位。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3-19,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用直线将各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与地图中的对应城市符号相连。
2)说出哪些城市属于同一气候类型,以及图中5种气候类型的冬夏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差异。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
降水和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
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而降水又是组成气候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降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节不仅是学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本章甚至整个中国地理的基础。
对于降水,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两方面的知识。
对于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由于在小学数学中已有涉及,故学习难度变小。
本节重点是: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本节难点是:等降水量线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教辅的”自主预习“。
二、学生观看短视频,说出视频所反映的自然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种自然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师引导学生思解降水的概念和降水的测定
四、读图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分析新疆适合制作葡萄干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我们当地能否这样?为什么?
结合下图,引导学生理解等降水量线。
学生活动:读图P,回答下列问题,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五、课后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3 中图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与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
我国的气温特征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内容通过解析我国夏季和冬季气温分布图,以及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图,分析总结我国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通过学习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农村本土。
2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知道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并能简要分析原因;在地图中能识记0℃等温线大致通过的地方;了解温度带的划分3.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4.知道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规律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配规律;识记800毫米和400毫米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B)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从而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C)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联系家乡实际,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乡本土。
3学情分析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于读图分析能力较差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4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
3.会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学习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5教学过程5.1 第一课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白板展示课本71页景观图,提出问题1:这些地区的景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学生答:气温不同。
《气温和降水》学案1(中图版七年级上)
气温和降水学案一、学习目标1、阅读1、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根据降水量柱状图,了解我国的降水量的时间分配特点。
3、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二、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我国领土的最南端位于;其纬度约为4°N 。
2、我国领土的最北端位于;其纬度约为53°N 。
3.世界屋脊是指高原。
4、秦岭山脉的走向是。
(二)自主探究、交流合作1、读课本30页上图,思考一下问题:(1)图中两个人所在的地区有可能是我国的哪些地区?(2)图中所反映的是二人所在地的在什么方面存在差异?(3)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距?2、读P30页“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1)潍坊1月份的平均气温约是°C;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 °C。
温差约为°C。
(2)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0°C等温线,并描画(3)说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方:基本上沿着高原的东南边缘---- 山脉------- 河流。
(4)通过此图可以看出:1月平均气温最低处在℃以下;气温最高的区域在℃以上,两地之间气温相差约为°C。
这说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自南向北气温越来;南北气温相差(大、小)。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3、读P31页“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1)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处:,分析此处气温低的原因。
(2)7月我国南部的气温一般为 °C以上,北部气温一般在°C以上,南北温差约°C这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大、小),即除青藏高原、天山等海拔较高的地区外我国夏季普遍温。
4、归纳一下我国的冬夏季气温特点5、阅读课本32页有关“活动积温与温度带”阅读材料,在书上标出以下问题的答案:(1)什么是活动积温?(2)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划分的?6、读课本32页《图2.7中国的的温度带划分图》识记我国温度带的名称和分布.(3)潍坊市位于哪个温度带(4)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我国1月份0 °C等温线做一下比较。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1 中图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能读懂并能根据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3.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并简要分析原因。
4.在图中记住0°C等温线大致通过的地方。
5.理解温度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6.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关注家乡气温的特点,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深有体会,但是对于如何判断分析气温与降水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及对曲线图的认知与绘制有困难。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气温与降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一组图片说明气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二、讲授新课1.气温的概念及百叶箱的常识A. 气温:是指大气的冷暖程度,一般用°C(摄氏度)表示。
B. 课件展示百叶箱图片,说说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明确:一是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二是减少空气流动对测温的干扰。
2.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1)气温的时间变化①日变化读图(P67C图)思考与计算(展示课件)A.北京一天中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日较差)多少?明确:最高气温:23.6°C (14:00)最低气温:6°C (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17.6°CB .算出北京该日的平均气温值。
明确:(8.7+13.2+23.6+17.4)÷4=15.725°C②年变化A.根据教材第68页表E提供的数据绘制北京某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步骤:a.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注意,横坐标轴要长短适当)。
b.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
世界气温和降水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在“世界的气温〞局部中,教材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可以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忆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拟气温和降水的差异;(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比照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气候图标及资料的技能,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三、教与学的过程〔导入新课〕表达: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拟关注的节目? 学生答复:天气预报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考虑答复。
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假如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1-中图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特征;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并简要分析原因。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 读懂气温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2.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分布知识,关注家乡的气温变化,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欣赏我国四季的优美风光,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章内每节都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本节处于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包括气温的变化、温度带、降水的变化、干湿区四部分内容。
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气候的基础,气候又直接影响生产和生活。
本课时学习气温的变化、温度带。
本节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及书中插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总结,从而了解并掌握中国气候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科数量增加了,知识量加大了,许多学生对教材不适应,尤其是地理学科,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背诵,只要背好了,就能学好地理。
另外,当今的中考形式,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地理不够重视,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对地理事物观察还不够细致、不够深入,常常只看到表面现象。
本节内容学生虽然有亲身感受,但如何判断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还有困难。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我国温度带及划分依据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板。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春节期间的营口景色和广州花市视频。
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有关地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图A、B,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提问: 同学们请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总结: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气温的变化一、在黑板上写出一句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并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讲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都是如何得来的。
常用描述气温的值有:a.日最高气温;b.日最低气温;c.日平均气温;d.月平均气温;e.年平均气温。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第1课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第1课时)《气温和降水》设计(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气温。
2.会读气温曲线图,并能绘制出气温曲线图。
2.我国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3.气温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绘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使学生能够利用地图和资料获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能够正确安排生活和生产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为生活所需要。
【重点与难点】1.绘制气温曲线图。
2.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3.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凉爽的秋天过去了,我们都感到了冬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秋装换上了厚厚的冬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
那么,什么是气温呢?气温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气温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概念气温指大气的冷暖程度。
气温是不断变化的,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2.气温的时间变化活动:读图北京一天中什么时间气温最高?(14:00左右)什么时间气温最低?(日出前后)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多少?(17℃)日平均气温:平均气温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请你将2:00、8:00、14:00、20:00的气温数据相加,除以4,算出北京该日平均气温值。
(8.7+13.2+23.6+17.4)≈13.2℃测量在气象观测站,我们使用设置在百叶箱内的气温计观测气温。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你平时是如何观察气温变化的?(百叶箱能让空气自由流通,减少太阳对仪器的辐射程度,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工具:放在百叶箱内的气温计单位:摄氏度(℃)归纳:气温的变化通常用气温变化曲线图来表示。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内各日平均气温相加÷该月的日数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注意,横坐标轴要长短适当)。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与降水教案中图版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难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 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①检查预习
以问题的形式,同学回答,检查预习的效果。
1、什么是天气?2、天气有哪些特点?
3、卫星云图上有哪些颜色,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空气质量的优劣,一般用什么表示?
②导入
根据展示的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③新授
(一)气温的测定与日变化
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以下问题:
【探究结论】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1)气温和降水分别指什么?
(2)气温和降水分别 会用到什么测量工具?
(3)气温和降水的测量,一般在什么时间测量?
(二)冬季气温分布
【合作探究】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七)干湿地区
(1)阅读材料,了解干湿的含义和干湿地区的划分。(2)读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试着分析自己家乡和北京所在的干湿地区。
(3)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地面景观、农业类型等的区别。
(4).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指出各干湿区的分界 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
④课内练习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2中图版
4.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气候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气温和降水的概念
题目:请解释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气温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空气的冷热程度,通常以摄氏度(°C)为单位。降水是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气温对降水有直接的影响,较高的气温通常会导致较多的降水。同时,降水也会影响气温,因为降水的蒸发会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温。
6.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包括气候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让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通过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气温和降水”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气温和降水”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气温和降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气温和降水 -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气温和降水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3.掌握气温、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问题。
二、教学内容1.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降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4.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5.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介绍相关知识点和案例;2.实验法:通过温度计、雨量计等设备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3.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探究气温、降水对本地区的影响;4.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案例分析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教学难点: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五、教学过程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测量。
2. 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2.探究气温对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 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雨量计进行降水测量。
4. 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探究降水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5. 全球气候问题与应对措施(30分钟)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2.学生小组分角色讨论气候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六、教学评价1.对气温、降水测量和相关单位有基本了解;2.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知道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4.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7中图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的规律和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配规律;记住800毫米和400毫米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
2、能读懂并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学习身边的地理,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关注家乡降水的特点,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3重点难点重点: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及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难点:1、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活动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温,那么,一月份和七月份分别代表什么季节?一月份代表冬季,七月份代表夏季。
冬季,我国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什么?是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我国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什么?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导入新课气温是气候的一个要素,同学们想一想,气候的另一个要素是什么?是降水。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的变化。
新授课(二)降水的变化同学们对降水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请打开课本P24,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符不符我们刚才的理解?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固态或液态的水,统称降水。
常用单位“毫米”或“mm”。
我国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降水的变化包括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
先来分析时间的变化,多媒体显示“北京、广州、武汉”三地降水量,读图“三地降水量”,那三地?北京、广州、武汉。
这种图形叫做“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反映一个地方一年的降水量。
同学们仔细观察,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时间,也就是月份,纵坐标代表降水量。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世界地理概况之后,进一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形成地理观念、理解地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图示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分布规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实例、案例,以便进行教学分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差异。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利用实例、图示等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分享自己的发现。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1)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学生活动: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地图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图A、B,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提问:同学们请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
总结: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气温的变化
一、在黑板上写出一句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并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
讲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都是如何得来的。
常用描述气温的值有:
a.日最高气温;b.日最低气温;c.日平均气温;d.月平均气温;e.年平均气温。
这些值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读图:学生读图P69图,完成读图活动。
①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②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度数。
③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小结: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日出前后。
二、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
读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28℃以下)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16℃以上)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4.自南向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北,气温愈低)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哪条山脉的分布一致。
(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读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思考: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
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
归纳: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 2.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读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提问: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热量带。
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带?(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
过渡: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读图观察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根据各地热量状
况的总体差异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温度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还形成了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垂直温度带) 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
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
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
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课堂练习:
1.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夏季最热的地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冬季越往北去,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南北气温
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季南北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普遍
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积温,联系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自北向南可划分为
________________,中温带,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热带,还有一个天高地寒,面积广大的
_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
4.七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是()
A. 0℃以上
B. 20℃以上
C. 30℃以上
D. 38℃以上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
A. 纬度位置的高低
B.1月平均气温
C. 年均气温
D. ≥10℃的积温
6.连线题,用直线将下列地区与其所处的温度带连接起来。
寒温带黑龙江最北部中温带华北平原
暖温带珠江三角洲亚热带塔里木盆地热带内蒙古高原高原气候区海南岛
青藏高原西北部
布置作业: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
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的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日出前后
二、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2.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三、温度带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