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0赤壁赋(第三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20赤壁赋(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和“歌”,本有区别,这里互文同义,无非是口中哼哼之意。
明月之诗,指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诸句,与后文“客曰”引诗相应(另一说指《诗经·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句)。
窈窕之章,指《诗经·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与后文“望美人兮天一方”相应(另一说指《诗经·陈风·月出》首章“舒窈纠兮”句。
“窈纠”与“窈窕”音近,故云)。
2.客:据清人赵翼考证:“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不著姓字。
吴匏菴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扬世昌。
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
’据此则客乃扬世昌也。
”“按世昌,绵竹道士,字子京。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洞箫:管乐器。
古时称无封底的排箫(由若干长短不同的竹管编排而成,有封底者为底箫)为洞箫,后世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为洞箫。
倚歌:随着歌曲的调子。
倚,循,随。
一作“依歌”。
和(hè):伴奏,此唱彼应。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读本》第三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二、课文析读“知”与“不知”,驳难明旨《前赤壁赋》选入多种版本的《大学语文》。
然而《大学语文》对该文的注释、译文、提示,一是未能指出重点,如“知”;二是未能道明难点,如“变”与“化”;三是流连于景物赏析上。
本文意在纠偏,正视其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主客驳难。
苏轼首先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及时点出“知不可乎骤得”迷误,两“知”前后衔接如此之紧。
然后从客所“知”的“水与月”两方面,判明客实非真“知”。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2、结合文本,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对人生的看法,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难点: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对人生的看法,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入:师:苏轼泛舟,夜游赤壁,面对那里优美的景色,苏轼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箫声和歌声引发了他心中的悲意。
那悲什么呢?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有英雄不在之悲,人生苦短之悲,有壮志难酬之悲。
事实上,这里的“客”就是作者自己,只不过是他消极的一面而已。
在这里面,我们看,如果他一直这样意志消沉下去,这样悲伤郁闷下去,那还是不是苏轼?(不是)苏轼的长人之处就是他总是旷达的。
那么他怎么样来排遣掉心中的这份郁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段语文快餐:CA.壬(rã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ãnɡ)虚御风(píng)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zhú)山川相缪(liáo)C.酾(shāi)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D.匏(páo)樽枕藉(jí)(jiâ) 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第四自然段字词此,指水连词,表转折,却指圆缺指月亮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连词,表转折,却句首副词,表推测,假若副词,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简直,竟然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眨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句式:判断句)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且夫天地之间,物假如结构助词,的连词,表顺承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代词大自然指享受遇之而成色。
高中语文赤壁赋人教版第四册
赤壁赋苏轼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讲授法学法指导回顾有关苏轼的作品,归纳苏轼的性格特征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作者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精品】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件:赤壁赋
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西”、 “东”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 向……。)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哭泣。)
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朋友。)
2020/1/21
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 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 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渔樵江渚 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 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 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 声来表达愁绪了。”
2020/1/21
第四自然段讲解
本段内容及感情色彩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 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感情变为喜悦。
事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 诵文,迎风赏月。
情 “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 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2020/1/21
描写 线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景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泛舟赤壁
事 举洒诵诗
遗世独立 情
羽化登仙
2020/1/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结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 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 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 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客吹洞箫,倚歌而和
事
如泣如诉,舞蛟泣妇
悲
2020/1/21
小结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用? 提示:转折过渡 小结:本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 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 引出主客对答。
2020/1/21
第三自然段讲解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赤壁赋教学目标了解苏轼。
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文题目(二)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一、题解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中语文 20赤壁赋(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和“歌〞,本有区别,这里互文同义,无非是口中哼哼之意。
明月之诗,指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诸句,与后文“客曰〞引诗相应〔另一说指《诗经·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句〕。
窈窕之章,指《诗经·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与后文“望美人兮天一方〞相应〔另一说指《诗经·陈风·月出》首章“舒窈纠兮〞句。
“窈纠〞与“窈窕〞音近,故云〕。
2.客:据清人赵翼考证:“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不著姓字。
吴匏菴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扬世昌。
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
’据此那么客乃扬世昌也。
〞“按世昌,绵竹道士,字子京。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洞箫:管乐器。
古时称无封底的排箫〔由假设干长短不同的竹管编排而成,有封底者为底箫〕为洞箫,后世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为洞箫。
倚歌:随着歌曲的调子。
倚,循,随。
一作“依歌〞。
和〔hè〕:伴奏,此唱彼应。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读本》第三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二、课文析读“知〞与“不知〞,驳难明旨《前赤壁赋》选入多种版本的《大学语文》。
然而《大学语文》对该文的注释、译文、提示,一是未能指出重点,如“知〞;二是未能道明难点,如“变〞与“化〞;三是流连于景物赏析上。
本文意在纠偏,正视其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主客驳难。
苏轼首先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及时点出“知不可乎骤得〞迷误,两“知〞前后衔接如此之紧。
然后从客所“知〞的“水与月〞两方面,判明客实非真“知〞。
高中语文20.赤壁赋名师说课大纲人教第四册
高中语文20。
赤壁赋名师说课大纲人教第四册高中语文20。
赤壁赋名师说课大纲人教第四册名师说课教 材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
它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他虽身处逆境而强调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意脉突出,行文流畅自如,是光照千古的名篇。
教 法1。
美读法:本文声韵美,可采用多种通读方法,达到背诵的程度。
2。
赏析法:赏析“主客〞对答片断,把握文章主旨.3。
比较阅读:本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本文与《后赤壁赋》比较。
板书设计基础整理1.通假字〔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2.一词多义〔1〕歌⎪⎩⎪⎨⎧),(),(),(歌声名词倚歌而和之歌词名词歌曰唱动词扣舷而歌之〔2〕⎩⎨⎧)"",,(),,(,相对上与位置低的方位名词之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打下攻克动词下江陵下方其破荆州 〔3〕如⎩⎨⎧),,(),(到往动词纵一苇之所如像动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4〕之⎪⎪⎩⎪⎪⎨⎧),(),(),(),(不译助词月出于东山之上它代词耳得之而为声的结构动词惟江上之清风主谓之间不译助词哀吾生之须臾 〔5〕乎⎪⎩⎪⎨⎧),()"",,()(在介词相与枕藉乎舟中吗相当于用于句末语气助词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于⎪⎩⎪⎨⎧),(),(),(从介词月出于东山之上表被动助词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在介词之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3.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东……,向西……〕〔2〕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3〕泣.孤舟之嫠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4〕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6〕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占;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4.名言名句〔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高中语文 20赤壁赋课后巩固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高中语文 20赤壁赋课后巩固大纲人教版第四册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壬.戌(rén)扣舷.(xuán)举酒属.客(shū)B.愀.然(qiǎo)窈窕..(yáo tiáo)酾.酒临江(shī)C.渔樵.(qiáo)枕藉.(jiè)冯.虚御风(pínɡ)D.扁.舟(piān)无尽藏.(cánɡ)横槊.赋诗(sù)解析:A项“舷”应读“xián”;“属”应读“zhǔ”。
B项“窈窕”应读“yǎo tiǎo”。
D 项“藏”应读“zànɡ”;“槊”应读“shuò”。
答案:C2. 根据课文判断,下列各组词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七月即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扣弦而歌之击空明兮朔流光望美人兮天一方C.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D.“月明星稀,鸟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解析:A项“即”应为“既”;B项“弦”应为“舷”,“朔”应为“溯”;C项无误;D 项“鸟”应为“乌”。
答案:B3. 下列加点的词,语义相同的一项是()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B.纵一苇之所如.起如.厕C.而卒.莫消长也卒.起不意D.举匏樽以相属两狼之并驱如故,眈眈相向解析:A项,阴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项,最终,到底/同“猝”;D项,到想/动作偏指一方。
B项,到……去。
答案:B4.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侣.鱼虾而友麋鹿B.寄.蜉蝣于天地C.羡.长江之无穷D.托.遗响于悲风解析:A项“侣”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鱼虾为伴”;B、C、D三项都作一般动词,分别解释为寄生、羡慕、寄托。
答案:A5. 下面各项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白茫茫的水气笼罩在江面上,波光与星空接在一起。
B.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的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在天的那一边。
高中语文 20赤壁赋(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高中语文 20赤壁赋(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第四册[教学要点]1.检查学生背诵。
2.具体研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初步检查背诵1.学生齐背全文。
学生若背不下来可适当看看课本。
2.学生举手背诵。
(解说:有些学生记忆速度快,可以给他们展示亮点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带动其他同学背课文的热情。
)二、具体研习课文1.研习第一段(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提问:找出本段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明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乐”情的。
多媒体显示月夜赤壁的画面,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
学生感受画面意境,并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讨论借景抒“乐”情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
明确:写景句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作者通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写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这是写江面之景。
游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放声地诵明月之诗,愉快地歌窈窕之章。
不久,月亮也出来助兴,作者的视线又由江面转入天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徘徊”可说是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匆匆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间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互为风景。
透过月光又看到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月夜美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的游人自然心旷神怡,任一叶小舟在江面上飘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于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人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了仙境。
作者由景自然过渡到人的感受上,痛快淋漓地描绘出要飞升成仙的情景,情中有景,景情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
笔势流畅,多处用典却不着堆砌之痕。
(3)教师指导背诵要领。
本段可分为三层,首先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其次是景物描写,最后是抒发感受,突出游人之乐。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四册 20赤壁赋(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和“歌”,本有区别,这里互文同义,无非是口中哼哼之意。
明月之诗,指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诸句,与后文“客曰”引诗相应(另一说指《诗经·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句)。
窈窕之章,指《诗经·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与后文“望美人兮天一方”相应(另一说指《诗经·陈风·月出》首章“舒窈纠兮”句。
“窈纠”与“窈窕”音近,故云)。
2.客:据清人赵翼考证:“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不著姓字。
吴匏菴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扬世昌。
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
’据此则客乃扬世昌也。
”“按世昌,绵竹道士,字子京。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洞箫:管乐器。
古时称无封底的排箫(由若干长短不同的竹管编排而成,有封底者为底箫)为洞箫,后世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为洞箫。
倚歌:随着歌曲的调子。
倚,循,随。
一作“依歌”。
和(hè):伴奏,此唱彼应。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读本》第三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二、课文析读“知”与“不知”,驳难明旨《前赤壁赋》选入多种版本的《大学语文》。
然而《大学语文》对该文的注释、译文、提示,一是未能指出重点,如“知”;二是未能道明难点,如“变”与“化”;三是流连于景物赏析上。
本文意在纠偏,正视其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主客驳难。
苏轼首先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及时点出“知不可乎骤得”迷误,两“知”前后衔接如此之紧。
然后从客所“知”的“水与月”两方面,判明客实非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继续检查背诵。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4.组织学生探究式学习。
5.通过对比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一、继续检查背诵1.学生齐背全文。
2.抽查几名学生背诵。
3.教师示范背诵。
二、鉴赏本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1.提问:文章“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是通过写景、抒情、议论表现出来的,试具体分析。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选代表起来发言,教师引导。
明确:本文围绕江月之景与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故事把写景、抒情和议论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一段重点是景物描写,作者把冰清玉洁的明月和浩瀚无边的江水相接时天地浑然一体的景致描写到极限,给人苍茫、辽阔、飘飘然如升入仙界之感,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自然心旷神怡,“乐”情满怀,同时为下文抒情和议论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第二段重在抒情,承上文之景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
面对如此美景,主客之间自然少不了饮酒作歌,“乐”借酒、歌助兴,酒、歌又可增添“乐”趣。
然而作者当时遭贬,心情并不是十分愉快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就体现了这种思想,也就是说在“乐”中自然地融入了苏子的“悲”情,何况客人又吹起了洞箫,“其声呜呜然”,凄切哀婉,连潜藏在洞壑中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使独处孤舟的寡妇也不由地哀哀哭泣。
客人如此哀伤的洞箫声,更增加了“悲情”,为下文主客问答铺设了道路。
第三、四段则重在议论,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来阐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我们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也不必哀伤曹操虽一世之雄,而今却了无踪迹。
只有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享用的。
至此,主客之间的理性思辨与感情体验都得到了升华,自然又“洗盏更酌”欢乐无限了。
2.提问:苏子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是什么?揣摩体味苏子旷达乐观的情怀。
学生畅所欲言地回答,教师点拨。
明确:《赤壁赋》通过赤壁之游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即“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作者本来有远大的抱负,但在激烈的朋党争斗中屡遭贬斥,并入狱,对于如此的不公命运,他并没有灰心丧气,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排遣心中块垒,表现出了坦荡、旷达及强烈的生活信念,这是难能可贵的。
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没有脱离赤壁之游的环境、条件,而是把理论的反复辩白和感情的起伏变化及文赋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的观点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把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在一起,给读者以艺术享受,令读者对文中的乐观豁达有了更深的体会。
3.提问: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是如何体现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本文作为一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诗的特质和情韵等特点,又不拘泥于赋的固定形式,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点。
一方面运用了赋体传统的对话手法、韵文和对偶句式,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如第一段的“……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羽化而登仙”的韵文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对偶句及主客问答的对话体,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美。
另一方面又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的散文因素,其造语而多有变化,用典而不拘故事,写景而富于想象,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不拘一格。
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能够如此波澜起伏,环环紧扣,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艺术手腕,又可看出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色调。
三、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1.探究课题:关于本文主旨争鸣师生展开广泛的讨论,各抒己见。
多媒体显示资料:曹操气吞宇内,楼船浮江,以谓遂无吴矣。
而周瑜少年,黄盖裨将,一炬而焚之。
公谪黄州,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
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晁补之《续〈离骚〉序》)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
尝见墨迹寄傅钦之者云:“多事畏人,幸毋轻出。
”盖有所讳也。
(杨慎《三苏文范》引文征明语)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
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盖与造物者游,而天机自畅,并无意于吊古,更何预今世事?(乾隆编《唐宋文醇》)以上所列怀古、讽今、遗世、畅游四说,是前人对该赋主旨的不同理解。
对此,今人亦聚讼纷纭。
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咏物寄慨,阐述人生哲理。
如“旷达”(王水照《苏轼》)、“空漠”(李泽厚《美的历程》)等。
另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托事寓情,抒写贬谪心情。
如“豁达”(牛宝彤《三苏文选》)、“苦闷”(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讽今”(朱靖华《苏轼新论》)、“忠君”(吴小如《读苏轼〈赤壁赋〉》)等。
(转载于《语文学习》2001年第11期陆精康)2.探究话题:学者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读了本文,说说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认识。
参考思路:本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读这篇旷世佳作,我们不能满足于从字句之表象中寻找一种朦胧的感觉,而应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态志趣。
3.探究话题: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
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酙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遂也。
”意思是说苏轼此文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没费什么气力,实际却匠心独运,思路缜密。
细读此文,品评文章的结构艺术。
参考思路:“结构”往往反映出笔者的功力,表现着作者的创新能力。
作为赋体游记,在结构上较之普通散文,还是有所区别的。
阅读本文,仔细体会作者组织材料、剪裁写作内容的艺术。
四、对比鉴赏1.《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是同期之作、同题材之作,请同学们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指定若干学生念课前写的比较赏析文,教师评析并对比较好的同学给以表扬、鼓励。
明确:相同:(1)二者写作时间都是1082年。
(2)都取材于赤壁之风光和赤壁之战的故事。
(3)都运用了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相结合的表现方式。
(4)景物都以“江、月”为主。
不同:(1)写作体裁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赤壁赋》是以文为赋。
(2)景物描写不尽相同,尽管都写江月,但《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的是“大江东去”的长江水非凡的气魄,勾勒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三国古战场特定的险要地形,体现了作者豪放的情怀。
《赤壁赋》描写的是清风与明月交织、白露与水色辉映的幽美辽阔的美景,自然美景与悠扬的音乐声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3)思想感情有异。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史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结尾的思想较为消极。
虽然有“一尊还酹江月”的豪情却没有摆脱掉“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空幻与悲哀。
《赤壁赋》中作者将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通过“变”与“不变”的哲理思辨显示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2.比较《阿房宫赋》与《赤壁赋》,说说二者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学生自由念课前写的赏析短文,教师评析。
明确:相同:两篇文章都呈现出由骈到散的倾向,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不拘格式,属于散文式的赋。
都具有“体物写志”的特色。
不同:(1)思想内容方面,《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导致的灭亡结果,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表现了杜牧忧国忧民的情怀。
《赤壁赋》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苏轼内心的感慨,表达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3)形式上,《阿房宫赋》多用四、六句的骈文形式,《赤壁赋》则沿用了骈文的主客问答形式。
(解说:课堂上让学生读自己写的赏析文,一方面可以在比较中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特点及艺术手法。
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家复习以前所学课文,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同学们勤写作。
在课堂上读又能增加他们的写作兴趣、听课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
)五、德育渗透提问:学习本文有何收获与启迪?对作者的思想有何认识?学生讨论后明确:1.“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朝廷政治的关心,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而不甘沉沦,含有积极因素。
2.通过主客问答、论辩,阐明了世界万物“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即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也不必哀叹人生的短暂,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这给了我们一定的启迪。
3.文中也流露出了作者借游山玩水、随遇而安来排遣心中苦闷与不满的看似超然物外实则无可奈何、软弱无力的生活态度。
这是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我们不必苛求于古人。
六、课文总结本赋通过主客问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既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情绪,又表达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篇中主客问答,实际上代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两个方面,他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手法,驳诘了客人的悲观情绪,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学习本文,应做到全面、公正地赏析。
七、布置作业1.熟练地背诵课文。
2.从文中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300~500字的赏析文。
●板书设计●延伸阅读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大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冽,砭从肌肤;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橘木,黝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重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1)衔枚疾走.走:(2)故其为.声也为:(3)童子莫对.对:(4)初淅沥以.萧飒以:(5)但.闻人马之行声但:2.试概括本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