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治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的区域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
地质灾害防治的区域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地质灾害是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防治的区域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规划的制定、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规划的制定规划的制定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也是保障防灾减灾效果的关键。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基于区域的地质背景、演化过程和灾害特点,全面评估潜在的灾害风险,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1. 地质背景与演化过程分析首先,需要对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和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地貌形态等方面的情况,识别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敏感地质环境。
2. 灾害特点认识与分析在深入分析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常见地质灾害类型进行认识与分析。
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类型,及其发生的频率、规模和范围等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
3. 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方案根据地质背景和灾害特点的分析结果,结合研究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方案。
方案应包括灾害隐患点的识别与治理、灾后救援与重建等内容,确保规划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二、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管理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措施。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可以减少灾害发生的风险,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1. 合理用地与灾害防治合理用地是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基础。
将地质灾害隐患区划定为非建设用地,限制高风险地区的人口和建设活动,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同时,加强对低风险地区的管理,防止无序扩张和不当利用导致新的灾害隐患。
2. 防灾减灾与土地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应与防灾减灾相结合。
通过合理规划农田、居民点、交通枢纽等区域的布局,提高灾害应对和救援的效率。
例如,将重要设施或关键通道设置在相对安全的区域,减少灾害对其造成的影响。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形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
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1. 灾害评估与监测灾害评估与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潜在灾害点的评估,确定其危险等级和潜在威胁范围,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系统,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核心内容。
该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利用规划、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植被恢复等。
通过规划合理的土地利用,避免或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诱发和加重;通过建设防灾减灾设施,如护岸、防渗挡墙等,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通过恢复植被,加强地表的稳定性和防护能力。
3. 政策法规制定政策法规制定是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地质灾害的防治责任和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 预警机制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第一步是建立预警机制。
通过专业人员的监测和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的预警指标和触发条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单位和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应对准备。
2. 人员培训和演练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需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和配合。
相关单位和人员应接受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培训,了解应对措施和操作要点,并进行定期的演练。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3. 救援和恢复工作地质灾害发生后,救援和恢复工作是应急预案的关键环节。
相关救援单位应按照预案要求,迅速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搜救和紧急救助工作。
同时,合理调配资源,进行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总结: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防治地质灾害保护措施
防治地质灾害保护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物质和地形运动所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保护措施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针对地质灾害保护措施的相关主题展开详细阐述,不涉及政治。
一、滑坡防治措施滑坡是指土壤或岩石在其本身的重力作用下,受到外界因素(如降雨等)的刺激而失去平衡,导致整体或局部发生运动的现象。
为了防治滑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开滑坡敏感区域,尽量少建筑在易滑坡的地段,减少滑坡灾害的风险。
2.加强监测和预警:通过安装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滑坡地区的地质变化,及早发现滑坡迹象,提前采取应急措施。
3.加固滑坡体:针对已发生滑坡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加固坡体、设置护坡和护岸等,以增强地质体的稳定性。
二、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是由于陡坡地区或山区的土壤遭受暴雨冲刷而流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洪水。
为了防治泥石流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植被保护:在泥石流易发区域,通过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来加强土壤的固结力,减缓泥石流的流速,起到保护作用。
2.建设拦河坝和护岸:在泥石流易发区域的河流中,设置拦河坝和护岸,能够有效地抵挡泥石流的冲击力,保护沿岸居民和建筑物。
3.疏导和清淤:定期疏导山区河道,清理淤泥,加深和加宽河道,以提高泥石流的通过能力,减少泥石流淤积造成的破坏。
三、地震防治措施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一种现象,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极大。
为了防治地震对人们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用抗震设计标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2.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通过加强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实时监测地质活动,提前预警地震,给人们留下逃生的时间窗口。
3.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提供适当的应急知识,培训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评估,通过有效的地质⼯程技术⼿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的过程,以达到防⽌或减轻灾害发⽣的⽬的。
接下来由⼩编为⼤家整理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第⼀章总则 第⼀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民⽣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然因素或者⼈为活动引发的危害⼈民⽣命和财产安全的⼭体崩塌、滑坡、泥⽯流、地⾯塌陷、地裂缝、地⾯沉降等与地质作⽤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分为四个等级: (⼀)特⼤型:因灾死亡30⼈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型:因灾死亡10⼈以上30⼈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以上10⼈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型:因灾死亡3⼈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作,应当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中央和地⽅有关⼈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程建设等⼈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六条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作。
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救、互救能⼒。
第七条国务院国⼟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作。
地质灾害防控保护措施
地质灾害防控保护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地质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它们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保护措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展开阐述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地震防控地震是最常见且破坏力最大的地质灾害之一。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其次,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此外,推广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公众的地震应对能力。
二、滑坡防治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具有一定规模和破坏力的一种,严重影响土地利用和居民安全。
为了防治滑坡,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综合利用地质勘探、地震监测和遥感技术,对潜在滑坡区进行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
然后,对滑坡区进行合理规划和治理,例如修建挡土墙、加固山体等措施。
此外,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掌握滑坡的动态。
三、泥石流防治泥石流是由大量泥沙和水组成的流体在山坡上迅速下滑形成的地质灾害。
为了减少泥石流的危害,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其次,加强对潜在泥石流危险区的管制,限制人工开发和城市建设的范围。
此外,加强泥石流的监测和防护设施,及时疏散受威胁的人员。
四、地下水管理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但不合理的开采和管理会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和地层沉降。
为了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并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地下水开采的合规管理,控制过度开采。
此外,推广节水意识,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五、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
为了确保土地利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各类用地范围,减少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个地区,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震成因:地震是地壳发生的破裂和脆性失稳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主要成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活动,如地震断裂带的沉积物溺塞和断层滑移。
2. 滑坡成因:滑坡是由于地质结构断裂、地层变形、地下水位上升等因素引起的土地滑动。
降雨过多、地质构造不稳定、人类活动等因素也都会增加滑坡的发生风险。
3. 泥石流成因:泥石流是由降雨引起的山地表土石混合物快速下滑的现象。
地震、岩溶、火山活动等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 地面塌陷成因: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下空洞形成,从而引起地表塌陷。
非法采矿和过度开采也是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1.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前兆和地震活动,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进行建设或居住。
加强区域性和城市性防灾规划,合理分区设置不同灾害风险等级,防止人口过度集中。
3. 设立监测系统和应急预警措施:建立地质灾害的监测系统,提前发现灾害的发生和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应急预警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加强灾害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公众关于地质灾害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培训,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5. 开展工程措施:对于高风险地带,可以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灾加固,如加固建筑物、修建护坡、挡土墙,以减轻地质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6. 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
要防止地质灾害,以下是一些可采取的措施:
1. 普及地质灾害知识:通过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及其防范措施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如何避免和应对地质灾害。
2.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地质勘测技术和设备,实时监测地质活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通过预警系统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
3.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严格遵守地质勘察和评估标准,确保工程安全,降低因施工不当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
4.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避免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土地,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5.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包括应急预案、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等,提高救援效率和响应速度。
6.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合作项目,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如何治理
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如何治理——以三峡库区为例摘要: 综述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危害性及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治理。
首先对库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其后列举了链子崖处地质灾害,接下来进一步归纳分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给该区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危害性。
从而认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长期给该区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了重大危害,且呈日趋严重之势,应尽早实施科学的防、减灾战略,所以建议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治地质灾害,将在秭归实地调查经验与最新土地利用规划与地质灾害研究分析相结合,分析了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治地质灾害的必要性,陈述了秭归灾害防治的历史,介绍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先进经验,并对以后的灾害防治与土地规划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土地利用;链子崖。
一.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及其危害1.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人类生存的地球,山区高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居住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
与山地地貌紧密相关的山地地质灾害,其危害和影响程度仅次于地震,但其出现的频度和广度远远大于地震事件,故而成为人类社会及生活环境中广泛遭遇、受害最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69%的多山国家,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在西部,山区面积更是占陆地面积的86%以上,故也为我国山地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最多、损失程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加上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峡工程的兴建等人类工程活动,可以断言,以三峡库区为代表的我国西部地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地质灾害将一直是该区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危害之首。
1.1 库区地质灾害类型与数量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类型和数量均多,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陷、岩溶塌陷、浸没和地震等,据不完全统计,有各种类型、大小地质灾害点2万余处,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危害最重的是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种。
如长江重庆至宜昌段崩塌与滑坡成群分布,长期危害严重,如图所示。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地质灾害是一种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分析地质灾害的特点,并提出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的特点地质灾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是突然的,不易提前预测,因此需要制定应急预案来迅速响应。
2. 难以预测性:尽管科技进步使得地质灾害预测更加准确,但仍然无法完全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3. 破坏性:地质灾害通常对建筑物、交通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 多样性: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类型,防治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制定。
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迅速响应灾害发生、组织救援及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指南。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灾害形势分析与评估: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对灾情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估。
2.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3. 救援组织与指挥体系:建立健全的救援组织与指挥体系,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4. 公众应急知识宣传与培训:加强对公众的地质灾害应急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
5. 物资储备与调配:及时储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与装备,并合理调配使用。
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通过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科学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工程控制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如加固房屋、修复道路等,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3. 灾后恢复与重建:对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需要进行及时的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地质灾害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地质灾害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自然灾害。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常常给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减轻灾害的损失,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不可忽视地质灾害的影响,需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影响。
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地表特征,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例如,在地震多发区,应避免建设高层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减少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泥石流和滑坡易发区,应限制土地利用,避免建设大型人口密集区和重要交通线路,减少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地质灾害多发区土地的利用受到严格限制,但合理利用限制区内的土地资源对于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提高城市韧性至关重要。
比如,将限制区内的土地用于建设公园、绿地和生态保护区,不仅可以减少人口居住和经济活动密度,降低地质灾害的损失,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另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注重灾后重建和灾害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发生后,对于受灾地区的治理和恢复至关重要。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考虑灾后重建的需求,避免盲目重建和重复利用受灾区域。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范能力,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可以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为市民提供及时的地震信息,减少人员伤亡。
此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还应注重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影响范围广泛,相关规划需要公众的理解和参与。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过程应开展公众听证和调查,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同时,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相关信息的公开,提高市民对灾害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息息相关。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影响,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注重灾后重建和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减轻灾害的损失,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规划
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而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和频率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
例如,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应该避免建设高层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在泥石流易发地带,应该限制人口密集区和重要建筑物的建设,以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只有在充分了解地质灾害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其次,土地利用规划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例如,在滑坡易发地区,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滑坡带上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居民区,减少滑坡灾害的风险。
此外,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的破坏,从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合理规划山区土地利用,保护森林资源,可以减少山火的发生,降低山地滑坡的风险。
然而,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质灾害的风险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集区的建设越来越多,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应该加强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和预警,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和建设,减少地质灾害的影响。
总之,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规划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而地质灾害的风险也需要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
只有通过充分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风险,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内部和外部的自然力量引起的灾害性地质现象。
它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以确保人们的生活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体现在风险评估和管理方面。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
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风险评估,可以确定高风险区域,并限制相应的土地利用活动,如住宅建设、工业园建设等。
在规划中合理分配土地用途,并设置防灾设施和应急措施,以减轻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
其次,地质灾害也对土地利用的选址和开发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有不同的限制和影响。
例如,地震活跃区域的土地可能不适合用于建设重要公共设施,以避免可能的毁灭性破坏。
而在存在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风险的地区,应限制大规模工业和采矿活动,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人员安全的威胁。
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选择建设用地,避免选择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对于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另外,地质灾害还对土地利用规划的保护性措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强调对地质灾害的防范和管理。
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减轻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如建设防护林带、加固房屋、改善排水系统等。
此外,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响应地质灾害事件,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还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长期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的频发和严重性可能会增加。
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具备可持续性,不仅要解决当前的地质灾害问题,还要预防未来潜在的灾害风险。
这需要充分利用地质科学和技术的进展,加强灾害防治的研究和实践。
总之,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合理分配土地用途,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
了解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
了解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是确保工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预防措施和工程设计角度探讨水土保持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1. 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地面松散物质失去稳定性,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的发生对于水土保持工程来说具有严重的威胁,因为滑坡可能导致坡面的严重破坏,进而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必须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地面加固、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植被覆盖等。
2. 崩塌崩塌是指地表或岩石块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或者自然因素引起垮塌或坍塌的现象。
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崩塌往往是由于工程施工或者土地利用不当引起的。
为了防止崩塌,工程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采取土壤加固和增加支护设施等措施来增强地表或者块体的稳定性。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土地表层由于某种原因坍陷形成凹陷地形的现象。
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地面塌陷可能导致水流集中和水淤漫等问题。
为了预防地面塌陷,工程师需要进行地质勘测,选择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和加固措施,以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关键。
制定和实施详细的土地规划,合理划定开发用地区和保护用地区,明确各类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区域,限制在高风险区的建设活动。
同时,需要加强对农村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控制违法建设和非法开采,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 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工程开挖的坡度和深度,确保工程的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地基处理、土石方加固、安装支护设施等方式来增强工程的抗震和抗滑性能。
3. 技术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手段。
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规划
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规划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地质灾害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地震灾害的风险。
地震是地质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它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当合理划定地震活动带,严禁在高危地区进行人口密集的建设。
同时,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其次,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降低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泥石流和滑坡是由于地质条件不稳定而引发的灾害,其发生往往与土地利用不当密切相关。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当避免在山区和河流附近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尤其是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
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山区和河流的监测和防范,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另外,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等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当注重保护水源地、湿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应当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监测,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总之,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规划密切相关。
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的开发活动往往会引起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不断扩大,引发了许多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大量的地下采矿和水库的修建等活动,都可能导致地质体的破坏和变形,进而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此外,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和土地利用计划也会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例如,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往往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稳定性,导致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频发。
其次,地质灾害也对人类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地质灾害往往会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往往需要巨额经济投入来进行恢复重建,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压力。
此外,地质灾害的发生还会对人类的居住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可以减少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设施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预兆,从而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灾害损失。
第三,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保护地质环境包括保护自然地貌和生态环境、加强对地下水和岩土体的保护等。
通过保护地质环境,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也是重要的举措。
在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原因和机制的研究,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土地开发与整理中的地质灾害治理
土地开发与整理中的地质灾害治理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地球的表面却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在土地开发与整理的过程中,地质灾害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成因、对土地开发与整理的影响以及治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壳运动、降雨等。
地质构造的不稳定性会导致山体滑坡和地震的发生,地壳运动会引起地震,而降雨过程中的大范围降雨和局部强降雨会引发山洪和泥石流等灾害。
人类活动也是地质灾害产生的重要因素,如过度开采地下水、堆积填埋物、不合理的土地开发等都可能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对土地开发与整理的影响地质灾害对土地开发与整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质灾害会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常常会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重大损失。
其次,地质灾害会破坏土地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过程中,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可能导致地面塌陷或干旱,这将破坏土壤的合理利用。
再次,地质灾害给土地开发与整理带来不确定性。
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地震随时可能发生,这给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三、地质灾害治理方法为了有效地治理地质灾害,在土地开发与整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科学评估和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在地质灾害治理前,我们需要对土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点,并加以合理规划。
其次,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这包括加强监测预警体系,提前预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此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也是治理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可以稳定土壤,减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在土地开发与整理的过程中,地质灾害治理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科学评估和规划,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才能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土地开发与整理的顺利进行。
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范
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范自然灾害是人类在地质环境中所面临的一种重要风险。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合理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探讨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范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地质环境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依据。
了解地质环境可帮助规划者合理划定安全用地范围,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地质环境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特征等。
规划者应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
二、自然灾害防范措施1. 地形分析与灾害评估地形分析可帮助规划者了解土地的地势起伏,确定易发生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区域。
灾害评估是指对灾害发生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土地利用规划中各区域的灾害程度和安全等级。
2. 建立灾害监测系统根据地质环境和历史灾害数据,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系统是及早预警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关键。
该系统可以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地震监测和气象数据分析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灾害防范措施。
3.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根据地质环境和自然灾害风险,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例如,在易受洪涝影响的区域规划绿道或水体,降低洪灾风险;在易发生地震的地区,避免规划设立重要的基础设施等。
4. 加强防灾意识和教育提高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的防灾意识和教育是防范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防灾培训、开展演练等方式,教育大众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应急能力。
三、建议1. 加强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建立全面准确的地质环境数据库,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增加自然灾害防范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中自然灾害防范要求的约束力。
3. 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形成多部门合力,从而解决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范问题。
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自然灾害防范工作。
4. 提高公众参与度,推动社会各界对自然灾害防范的关注。
基于地质灾害治理服务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基于地质灾害治理服务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土地利用规划是指针对特定地域,根据自然地理条件、人口与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规划。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特点,并提供相应的治理服务,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地质灾害是指地壳发生断裂、塌陷、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现象,对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不仅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而且往往对土地利用产生长期的影响。
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和防治措施。
首先,基于地质灾害治理服务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估和划分。
这需要从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下水位、降雨量等方面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
利用先进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可以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域进行精确划定,并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
其次,地质灾害治理服务需要提供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和技术支持,用于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
例如,在滑坡隐患区域,可以通过地下固结、植被恢复、护坡等措施来提高土地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对于地震灾害,可以设计结构强度高的建筑物,并建立避震设施,减少地震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质灾害治理服务还可以提供地质风险预警、灾害应急救援方案等,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基于地质灾害治理服务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往往会破坏土地的生态功能,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布局生态红线和生态补偿措施,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在滑坡易发区域,可以划定禁建区,保护植被覆盖,防止土地的进一步退化。
最后,基于地质灾害治理服务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强化监测和管理。
地质灾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土地利用带来的影响也会随着时间和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地质灾害治理服务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
地质灾害治理服务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地质灾害的频发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了减少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治理服务尤为重要。
然而,地质灾害治理与土地资源利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治理服务与土地资源利用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便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土地资源利用。
地质灾害的频发不仅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给土地资源利用带来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地质灾害会破坏土地的生态环境,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
另一方面,土地的合理利用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规模。
因此,地质灾害治理服务与土地资源利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地质灾害治理服务有助于提升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地质灾害治理服务包括灾害监测、预测、预警与防治等措施,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灾害的发生。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为土地的正常利用提供保障。
其次,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土地的不稳定性。
例如,在山区进行农田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山体的稳定性,避免农田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从而减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此外,地质灾害治理服务与土地资源利用还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地质灾害治理服务的实施可以带动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在灾后重建中,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重建灾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可以促进地质灾害治理服务的实施。
例如,通过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减少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
为了更好地协调地质灾害治理服务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通过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准确性,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灾害的发生,保护土地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其次,加强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给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是指针对地质灾害的预防、监测、预测、预警、治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
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可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重要性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广泛性和破坏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以下是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1.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核心目标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可以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2. 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建立可以提供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法,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损失,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地质灾害往往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息息相关。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可以通过限制开发区域和采取合理的开发措施,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灾害的进一步蔓延。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将对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1. 法律法规地质灾害防治法是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该法规定了地质灾害的预防、监测、预测、预警、治理等工作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职责,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法律保障。
2. 预防措施地质灾害的最好治理方法是预防。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应包括制定和实施地质灾害预防规划,加强对潜在灾害隐患的调查和评估,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规划措施,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监管和管理,降低灾害的风险。
3. 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的准确预测和预警可以为灾害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应包括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包括地质监测网、遥感监测、地震监测等多种手段,及时收集和分析灾害相关数据,预测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治地质灾害
——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为例
摘要将在秭归实地调查经验与最新土地利用规划与地质灾害研究分析相结合,分析了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治地质灾害的必要性,陈述了秭归灾害防治的历史,介绍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先进经验,并对以后的灾害防治与土地规划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土地利用,规划
XX年XX月我在三峡大坝所在地——秭归县城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土地教学实习,其中有十余天是在野外进行调查和学习。
每天在野外的所见所闻使我收获了各方面的知识,可谓实习的巨大收获。
然而,最震撼我心灵的是当地严峻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实习结束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将我实习中的所思所想用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形成了这篇文章。
1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治地质灾害的必要性
1.1秭归县地质环境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东与宜昌交界,南与长阳接壤,西与巴东相连,北则毗邻兴山,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
长江流经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分,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
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嶂,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
秭归县境自西向东横跨秭归向斜和黄陵背斜,南部为香炉山背斜。
境内地层出露较全,最老的地层为距今25亿年前后形成的崆岭群。
峡东地层系统中的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剖面是中国南方地层的主要代表。
自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以来,秭归县境内发生大规模岩崩、滑坡达十数
次。
截止2004年年底,全县地质灾害总数达854处,其中,滑坡621处,不稳定斜坡169处,崩塌47处,地面塌陷14处,泥石流3处。
地质灾害总体积16.19亿方,涉及12个乡(镇),受威胁人口88483人,预评估经济损失28.3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
1.2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治地质灾害的理论依据
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以基本农田和优质农用地的保护、城镇体系和建设用地布局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十分重要。
在农用地规划方面,农业地质环境因素中的土壤类型、级别以及适宜性分类将直接影响农用地规划中基本农田的选址和保护范围、面积的划定;在建设用地方面,断裂带、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工程地质条件和各类地质灾害的影响宽度、长度、面积和范围将直接制约建设用地规划布局的方向、规模以及由此带来的土地利用成本。
土地利用规划是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综合性战略措施。
在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初期,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规律与其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相结合,可以使土地利用规划更具有实用性,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达到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重视地质环境因素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将区域地质环境背景纳入土地利用规划范畴,分析地质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和影响程度,其目的就是要正确协调处理发展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有利于提高地质环境质量,减轻和避免环境灾害风险,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
2.1国外的相关先进经验
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缺乏有关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区划方面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国际上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张丽君的《从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中,关于学习外国经验提出了以下4个方面:
1)采用土地规划限制等“软”措施,即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手段来限制土地开发行为;
2)确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审批在减灾管理政策中的法律地位;
3)利用地质灾害填图与区划制定减灾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审批;
4)实施地质灾害风险带土地开发限制管理。
2.2我国的相关法律规范
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法规,它的出台和实施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法制化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条例》确定了在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规划中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制度的法律地位,不仅要求在建设项目审批中需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还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重点考虑地质灾害风险问题。
这样可以避免因工程选址不当或不恰当的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是防范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
2.3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展望
秭归县作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在灾害防治方面采取了较多的措施。
1964年,地质部三峡工作处等10多个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在新滩岩崩区内布设了三角控制网。
1985年新滩滑坡,秭归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创造了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1993年4月,地矿部长江三峡链子岩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指挥部实施工程治理,首开秭归境内大规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记录。
2001年,秭归编制完成了《三峡库区秭归县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报告》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2002年12月至2003年12月,完成三峡库区秭归县一、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28个项目。
此次在实习过程中看到链子崖治理工程,不由得感慨人类力量的伟大。
但回程路中,看到江对岸的一处山体滑坡,还是感受到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通过地质大调查计划部署的1000多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已大部分完成,基本摸清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规律。
这项工作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结合秭归现状,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制作高质量、实用的滑坡灾害评价与区划信息产品,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的编制依据。
2.4我国未来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规划展望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危害大,研究土地合理利用,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与地质环境的关系,防治地质灾害是国土资源合理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急需开展的研究包括:一是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中实行地质灾害评估制度,将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交通规划等中并加以实施;二是将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的成果尽快落实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中,在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作用;三是要充分考虑《条例》与其他现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衔接和融合,例如与2003年9月国家颁布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衔接和融合;四是如何指导各级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台实施细则,使《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一系列制度落到实处。
在县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防治方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使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可依法得到落实。
3结语
三峡工程的兴建,秭归已经成为一片热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秭归复杂的地质环
境给交通、农业等的发展都带来不便,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换个角度,这也可以成为一把双刃剑,为秭归带来更好的发展。
在实习过程中看到的链子崖景区和百里荒景区,就是这方面的范例——一个原是是威胁三峡工程的不定时炸弹,一个原是不易开发利用的贫瘠土壤区,在投入了资金进行了规划后,都“变废为宝”,成为了特色的旅游资源。
可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防治地质灾害,是十分必须也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张丽君. 从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兼议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急迫性与重要性. 地质通报, 2009(3).
2.秭归县国土资源概况. 秭归县国土资源局官方网站.
3.胡斌,黄润秋. 地质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