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2021年1月8日,网络上发布了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课堂笔记,总字数为3000字左右。
本文笔记着重介绍了11世纪至12世纪中国北方三个国家——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国家形势,三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情况。
1. 辽国辽国的成立时间为907年,是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所建立。
辽国历史上的经济以领土的扩张和农业的发展为特征。
2. 西夏西夏于1038年建立,因为位于西北边疆地带,又叫做“西夏边陲国”。
西夏与中原地区的战争不断,但其文化和商业活动却十分繁荣,这主要是因为西夏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位置,吸引了大量商人前来交易。
同时西夏也保持着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3. 北宋北宋的建立时间为960年,是由赵匡胤所建。
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实行科举制度,设立全国性的学校,让人们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逐步发展出了繁荣的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
4. 三国并立时期11世纪和12世纪的中国北方,辽、西夏和北宋三国统治着各自的疆土。
三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战争、内斗,也有互相勾结以抗御其他国家的各种情况。
这些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后期以来,中国北方历史的走向和演变。
5. 经济方面的交流三国之间的商业交流活动十分频繁。
辽、西夏都位于“丝绸之路”上,商业活动和物资方面的交流十分繁荣。
另外,北宋还有一种神秘的国际贸易活动,叫做“钞引”。
这种贸易模式可以把国家的物资变成金钱,送到遥远的海外。
6. 文化方面的交流11世纪时,中国的文化素养程度已经比较高,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歌和绘画艺术。
各国都在文化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辽国诗歌风格奇特,西夏则是民族风格浓厚,北宋则崇尚古典文化和书法艺术。
7. 政治上的变化三国之间不断发生政治上的变化,大地震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势力。
辽国开始向南方扩张,对北宋形成威胁,通过联络西夏,形成“契丹、夏窃室”,但实际上后来两国结盟,反而成为了共同抗御辽国的力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4张PPT)
①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
②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1005年
寇准
③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
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统一了 中国,与其并存的有契丹在北部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在西北部建立的西 夏政权。历史上这些民族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耶律阿保机和元昊 分别是他们的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导入新知
萧峰是契丹的血统,那么契丹是 什么时候建立的呢?与北宋有怎样 的关系呢?同时期和契丹并立的民 族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 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这 一课。
契丹族与 党项族
找到下图中并立的政权
知识延展
契丹族的起源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 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 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 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 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 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2时30分13秒上午2时30分02:30:1321.9.6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知 识 延 展 — —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
北宋与辽、西夏并存中有战也有和,但和平相处是辽宋、夏宋关系的主 流。其中辽对北宋的大举进攻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 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后来,北宋与辽、西夏等,通过和议维持了较 长时期的和平关系,各民族进行着经济、文化的交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0张PPT)
A.阿骨打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 )之间的盟约
D.南宋与金
3.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4.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 A.寇准 B权之间的交战情景(
A.辽与北宋 B.西夏与北宋 C.辽与西夏 D.金与南宋
上京 东京 (开封)
兴庆
1038年 党项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的扩张
辽太宗时,辽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皇位,将 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不料却 导致了后来宋朝为夺取该地区而 与辽苦战数十年
占领幽云十六州
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 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 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 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 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
有战有和
澶 澶 州 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渊 大 之 兴庆 战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盟 北宋
议一议:怎么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 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 的抗辽、与西夏的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 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
6.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
A.阿骨打
B.元昊
C.辽太宗
D.阿保机
7.“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游人难步草盈尺,不知从何 觅市声。”是刻在上京遗址的一首诗。诗中的辽国是哪一少数民族 建立的(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突厥族 D.女真族 8.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飞翔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 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阿骨打 9.“澶渊之盟”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宋辽之间仍 处于战争状态③宋辽之间展开了经济文化交流④加剧了北宋政府的 财政危机 A.①②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还包括了一些历史观点和评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在并立时期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1、寇准劝帝亲征,北宋取得了胜利,为什么从宋真宗到大臣 却主张与辽议和? 2、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皇帝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战争 与辽三次对战 高粱河之战(979年) 满城之战 雁门关之战 瓦桥关之战(980年) 歧沟关之战(986年) 辽攻宋(999年) 辽攻宋(1003年) 澶州之战
战争结果 北宋均失败
辽 北宋
二、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劝帝亲征,澶州退敌
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 。辽国乘宋主新 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大掠而还。 1003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宋军又败。1004年九月,20万辽军大举攻 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一些大臣主张迁都,希望用躲避辽国的办法,应付辽国的入侵。宋真宗 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力劝宋 真宗亲征。怯弱的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宋真宗亲临澶州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军射杀,极大地动 摇了契丹军心。
遭遇排挤 罢去相职
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准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王钦若是曾被寇凖斥之为 “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对寇凖恨之入骨。澶渊之盟后,王 钦若对宋真宗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 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 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从此, 宋真宗对寇凖就冷淡起来。1006年,寇准遭诬陷被免去相职。
材料一 辽“以国制治契丹,以 汉制待汉人”,置南、北面官。南 面官设三省、六部、台、院、寺、 监。 材料二 辽圣宗时开始采用科举取 士。西夏中后期开始科举取士。 材料三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 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尽管存在战争,但三方也通过缔结和约、互市等方式进行和平交往,如澶渊之盟 等。
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经济交流
辽、西夏和北宋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性, 三方通过贸易、朝贡等方式进行经济 交流,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
文化融合
在文化方面,三方互相学习、借鉴, 形成了文化上的融合现象,如辽朝的 “番汉分治”政策就体现了对汉族文 化的吸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民族团结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基础,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 盛。
加强制度建设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建设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 久安。
注重经济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支撑,只有注重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 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录
CONTENTS
• 辽朝的兴起 •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 辽、西夏与北宋的灭亡 • 本课的总结与启示
01 辽朝的兴起
CHAPTER
契丹的起源与崛起
契丹族起源
建国背景
契丹族源于东胡鲜卑,是鲜卑宇文部 的一支,早期以游牧和渔猎为主。
CHAPTER
党项的起源与崛起
党项族起源
党项族源于青藏高原的羌族,在 唐朝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党项的崛起
唐朝末期,党项族在今青海、甘 肃一带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重要 的政治力量。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西夏的建立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 帝,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今 宁夏银川市)。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军事:双方力不从心
未能收回燕云之地 输金纳绢以换和平, 屈辱求和国威扫地
澶渊之盟画像
“澶渊之盟”盟约: 1.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2.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3.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 十万匹)。 4.在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 开展互市贸易。
榷场将此前因战争而时断时续的宋辽边贸 固定化和官方化,双方官府也开辟了新的财税 来源。雄州等地的榷场贸易,缓解了辽农产品 短缺的供给压力。辽统治阶层意识到,只有与 宋修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2017年 第12期《 人民周刊 》)
输出 商品
种类
辽(游牧文明)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 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 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 渔,岁以为常”
——《辽史》
西夏的建立
时间: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在宁夏地区建立政权,定都兴庆府
“西朝是西夏的别称,源于地理位置,相对于宋朝和辽朝,西夏位于西部,所以自称
西朝”。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 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 思院,曰蕃学,曰汉学。——《宋史》
契丹与其他民族融合——达斡尔族
蒙古族舞蹈《萨吾尔登》
党项与其他民族融合——蒙古族
碰撞中的融合
西夏(党项)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1044年 订立和议
1005年 澶渊之盟
北宋
七年级下历史《第7课 》《第8课 》笔记提纲及知识要点,课堂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1)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笔记提纲: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岳飞?笔记提纲:如何评价岳飞?评价岳飞抗金,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女真贵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
知识要点:名称建立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辽10世纪初契丹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上京临潢府北宋960 汉赵匡胤(宋太祖)开封(东京)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元昊兴庆府金1115 女真阿骨打(金太祖)会宁南宋1127 汉赵构(宋高宗)临安1、少数民族发展共同点:学习中原王朝先进文化,发展自己,强大自身。
2、宋辽和战:宋朝给辽岁币。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和发展形势图3、宋、夏和议元昊向宋称臣,送给西夏岁币,4、金灭辽、北宋11251127年,金灭南宋。
5、南宋金对峙飞,和议:课堂思考题:《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P40: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
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
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与爱戴。
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答: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七年级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的示意图是( C )
金辽 北宋
北宋
西 夏
辽
西 夏
辽
北宋
辽
西北 夏宋
A
B
C
D
8、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说明了( D )
①三个政权势均力敌 ②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 ③汉、契 丹、党项族矛盾不可调和④中原政权和少数 民族的战争不断,但交流发展并未停止
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 C ()
3、A.宋市与舶辽使、宋与B西.夏宣订政立院和议C后.,榷对场双方D产.生十的三主行要影 响是( A )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 C.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4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地点是 (B)
➢ 资料三:辽圣宗时萧太后(萧绰)倚重汉官韩德让 ,与北宋结好,”岁时修睦,无少间隙。“元昊任 用汉人为官,仿照唐宋制度建立管制,兵制,法律 ,并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
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辽、西夏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
除此之外,辽和西夏还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重视儒学、铸造货币、模仿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识图、材料题
1.(1)请你填出图中空格部分的政权名称和建立的民族。 (辽、北宋、西夏并立,契丹族、汉族、党项族) (2)图中政权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和平相处的?请你评
价一下这一途径。 (政权的并立是通过议和的途径实现的。对这种实现和
平途径的评价,注意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从对宋和对国 家、社会的发展来评价,总的来说是积极的。 )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下列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①北宋②辽③西夏④金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②④③2. 下列关于元昊治国措施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创制西夏文字B.发展农牧经济,鼓励垦荒C.仿唐宋制度设置行政机构D.开发东北地区,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3. 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
”后来因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
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
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
这反映了宋朝()A.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B.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C.边境战争促进了边境贸易D.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4. 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木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种墓葬风格的发现有助于我们研究()A.礼乐文明的确立B.绘画艺术的发展C.生活习俗的变迁D.农牧文化的交融5. 与如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①宋辽之间发生澶州之战②此战之后双方长期休战③此战后双方又战数十年④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 宋辽、宋夏议和的共同点不包括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积贫积弱7. 观察下列图片,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唐朝开元通宝②日本和同开珎③契丹货币④西夏货币(始铸于621年)(始铸于708年)A.唐朝文化受到日本文化影响B.少数民族政权受汉文化影响C.契丹、西夏没有自己的文字D.四枚货币中铸造最早的是③8. 下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
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A.农业生产的发展B.海外贸易的兴盛C.长期的争战不休D.民族文化的交融9. 对北宋和辽、北宋和西夏的议和表述正确的是()①议和后,北宋每年都要向辽和西夏送大量财物②辽和西夏都要对北宋称臣③都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④议和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0. “大宋皇帝谨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练习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练习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1、北宋与辽一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契丹族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契丹族居住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过游牧生活B.契丹族有自己的文字C.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耶律阿保机D.契丹政权建立后,定都上京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阿保机B.元昊C.阿骨打D.赵构3.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李世民——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寇准B.宋真宗C.宋高宗D.明太祖5.右图中的回銮碑又叫契丹出境碑,坐落于河南濮阳县城,是记载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
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6.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7.在探究宋辽、宋夏的和战关系后,小明同学列出了四个提纲,其中不正确...的是( )A.北宋送辽岁币B.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C.北宋送西夏岁币D.北宋向西夏称臣8.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归纳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为了写一篇论文,刘刚查找了与“契丹的兴起”“陈桥驿兵变”和“辽、宋、夏的和战”有关的书籍。
他的论文题目可能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B.国家的统一C.民族政权的繁荣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二、材料分析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 1 )生产生活:契丹族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 3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 )生产生活: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 2 )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 3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3.概况: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4.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 2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 3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6.议和( 1 )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 2 )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试讲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试讲教案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试讲题目是《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在讲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激趣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大家请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与北宋同时代的政权有哪些吗?它们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辽国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辽为什么能兴起并建立政权?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回答的十分正确;
三、西夏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西夏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西夏是谁建立的?它与北宋的关系
如何?
师:同学们的观点十分独特,让我也深受启发;
以上是我的试讲内容《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
谢谢大家!
注释(括号里的内容是要做的动作,其余的可以通过言语表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反思本人是一名七年级历史教师,最近刚刚教授了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经过这次授课,我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主要总结如下: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并批判分析“辽、夏、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本课的教学目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历史意识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课前导学、课堂讲授和课后巩固。
在课前导学方面,我采用了开展课前调研、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方式。
在课堂讲授方面,我采用了PPT、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
在课后巩固方面,我采用了任务型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撰写一篇观后感。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解读、讲授和讨论。
其中,解读和讲授是我主要的教学手段。
在解读和讲授的过程中,我对每个内容都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分析。
同时,我还特别注重了学生的互动参与,采用了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效果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
他们在分析“辽、夏、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方面表现出了很好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性。
同时,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也对历史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历史感到更加感兴趣。
五、改进方案在本节历史课教学中,我尝试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了任务型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讲解时有时候存在回避敏感话题的情况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对敏感话题的讲解,为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历史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六、教学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
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辽、夏、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②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③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②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③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知道辽、西夏、北宋是三个并列的政权,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难点】
掌握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和战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感受了繁荣与开放的大唐风采,从今天开始,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前不久,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来中国考察,当他来到当年宋辽签订和议的澶州城下,他感慨地说:“我看到的不是当年北宋失去了多少岁币,而是后世的一派繁荣。
”这位历史学家为什么如此感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段久远的历史,
二、新课学习
(一)xx族与党项族
1.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到九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金和纺织等·生产视野,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辽的建立(>>>PPT播放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画像)
建立时间:10世纪初
建立者:xx保机
xx:xx
(>>>PPT播放xx地图)
xxxx措施: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PPT播放契丹文字货币以及人物画像)
2.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xx的建立(>>>PPT播放xx画像)
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xx
xx:xxxx(今xx银川)
(>>>PPT播放xx地图)
xx的xx措施: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PPT播放xx文字货币)
(二)辽和北宋的和战
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PPT播放xx、xx、北宋对峙)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燕指幽州,云指云州。
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PPT播放xx十六州地图)
2.动脑筋:幽云十六州有多重要?
答: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
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3.澶渊之盟(>>>PPT播放澶渊之盟)
人物:xx、xx
交战双方:xx、xx
地点:xx
结果:签署xxxx
(>>>PPT播放宋真宗和寇准画像以及澶渊之战的示意图)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xxxx内容:
①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②双方撤兵,各守边境;
③xx每年送岁币;
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què),互市贸易。
4.动脑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答:①对北宋政府而言: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②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③对于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PPT播放宋辽澶渊之盟签约后,宋方立“契丹出境碑”图)
(三)xx和北宋的关系
1.元昊称帝之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盛。
2.动脑筋: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答: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人民反对战争;
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1.如果你想考察辽与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D)
A、开封和xx
B、xx和银川
C、xx和xx
D、xx和xx
2.xx、xx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B)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xx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
3.10世纪初,定都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少数民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B)A、鲜卑B、契丹C、女真D、蒙古
4.发生澶州之战时,坚决主张抵抗辽军的北宋宰相是(A)
A、xx
B、xx
C、xx
D、xx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xx历史七年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xx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xxxx?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xx
【板书设计】
第7课辽、xx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这一阶段学生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动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史料解读法、电教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