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分阶段精讲复习 (18)
高考历史特点类题型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特点类题型解题技巧1看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渐进性(激进、快慢)等方面。
从时间角度概况特点常见语句有“历史悠久”(题干中出现很早的时间或者朝代)“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出现在...之后”(在题干中或者教材史实中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之后)等如果题干中出现了多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所描述的史实或事件不具有共性,这个时候可以按阶段进行概括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①开始:早晚起源早或起步晚,发展:渐进发展-不断完善-曲折发展-构建体系-持续时间长短-前后是否具有继承性)②频率快慢(逐渐/渐进/突变)③是否悠久(来源)2. 看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一般句式为“...从...到...”、“涉及领域广”、“影响范围大”等3.看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现实需要、阶级利益、服务于xx(如国家工业化建设)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目的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目的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4. 看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比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5. 看过程:(过程曲折艰难)“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身出现的新特点,如果题干中多次出现政府或者国家某些鼓励措施,可以概况为“政府或者国家推动...”,如果题干中有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相关内容,可以概况为“根据...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与时俱进”等6. 看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常见的答案关键词有“措施全面”、“措施具体”、“以...措施为主”、“内容广泛”、“注重...”、“以...为核心\中心\重心\重点”、“向...倾斜”“特别重视...”、“服务于...”等。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夏商周秦汉的政治制度精讲
本学期高三年级已进入复习阶段。
针对明年的高考范围,我们将对三本必修与两本选修(战争与和平、著名人物评价)五册书进行整和,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影响关系分为 33 个专题。
上学期的内容是 18 个专题。
上学期的十八个专题为一.夏商周秦汉的政治制度兼评秦始皇二.隋唐北宋元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兼评唐太宗三.明清专制主义政权空前加强兼评康熙四.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及特点五.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六.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学艺术成就七.西方民主、法制制度的起源(希腊、罗马)八.开辟新航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九.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十一.美国独立战争、1787 年宪法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十二.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和 1875 年宪法十三.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十四.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十五.十九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十六.辛亥革命及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国民大革命)十七.国共的十年对峙十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由于新教材的专题性,一些历史知识发生的原因、结果及产生的影响在教材中叙述不清楚,同时一些内容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中相互交叉、重叠,因此在复习中我打破了五本书的限制,尽量依据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规律去叙述,以减少重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把阅读教材与专题复习相结合,做到准确掌握基本史实,清楚认识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线索,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
在学习中同学们应自觉作一些读书笔记,笔记应尽可能简明扼要,如能以线索的形式来表达更好。
还应作一套练习题,通过练习题纠正自己理解的偏差和存在的知识漏洞。
1.新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列举两汉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双轮驱动,分类备考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列表验证“输出”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列表验证“输出”
夏商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前 西汉中 东汉时
时期 时期 时期
期
后期 期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社会 生活
画图验证“输出”
核心素养背景下知识观的转变
旧知识观(陈述性)
新知识观(程序性)
把知识看做动态的、过程性的,是对开放的、复杂多
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分别 加以研究
合性”的,即认识主体的情感态度、认知特点、个性 特征等因素会同时影响认识过程,因此,强调知识的 整体性、综合性,强调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
系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核心素养下的知识观有两个特点: (1)不是零碎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结构化的; (2)不是背诵或灌输得来的,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互 动习得的。
将知识看做静态的、结论性的 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的、稳定的意义系统
的客观反映
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 绝对性
同时强调知识的主观性、个体性和相对性,即对学习 者的依存性,把“知者”与“被知者”,即学习者和 学习的对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把知识的获得视为信息的接受 把知识理解为意义的建构
认为世界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认识也是“复
2023届高三二轮备考策略
考试发生深刻的变化
20年前考试是检测有什么资源
知识
10年前考试基本不直接检测有什么资源,
主要考察这些资源怎么用
现在考试不仅考资源怎么用,
新情境中考察价值观指导下如何使用
能力 素养
中学备考和高考命题的对比
中学备考
高考命题
注重知识掌握和技能熟练
(2024年高考真题)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卷 河北卷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河北卷历史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一、选择题1.中华先民的特性,由中国建筑结构榫卯结构引出贾湖文化(关键词:具有中国特色;传承发展)。
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①本土性②连续性③多样性④包容性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2.略3、南北朝之前“川”是河流的意思,而《魏书》上记载“川”是地的意思,此后,“川”就有更多的意思。
这反映了民族交融()A促进民族交融B丰富文化内涵C缩小南北差距D4.南宋,一些官员发现县令或官员私向收印地契,私向印卖,朝廷为了遏止,颁布《千X令》规定人民到官府进行登记,向官府买卖,后登簿记录。
这有利于()A.增加官田数量B.规范土地贸易C.促进土地制度改革D.遏制土地兼并5.元初,有诗描述当时的杭州景象:衣冠不改只如先,关会通行满市廑。
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师依旧使铜钱。
(汪元量《醉歌(其六)》)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杭州()A.大体保留原有社会秩序B.C.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兴盛D.通货膨胀依旧严重6.两幅前后对比图(一些卫所转变成府、州等地方行政实体)A.B.部分城市主要功能发生变化C.D.改土归流范围扩大7.《朔方备乘》又称《北檄汇编》,成书于两片鸦片战争之间,后被焚毁,1881年重新修定,虽然主要以传统考据为主,但依然被认为是新学实务的相关著作,受到广大士人的关注。
这反映()A.边疆危机促进学风转变B.顽国派依旧阻挠C.宗藩体系瓦解导致思想革新D.托古改制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8.1912年中国工厂工人数(注:包括中国30人以上工厂,不包括外国工厂)人数多:江苏湖北广东人数少:直隶A.B.民族工业分布不均衡C.民族资本主义力量薄弱D.洋务企业发展9.李大钊说:“一个工人的力量不足以抵一个资本家,十个百个都不足,但几千,几个可以同一个资本家平衡”图1:(天平两侧各有一个劳动者与一个资本家,资本家重)图2:(天平两侧各有一大群劳动者与一个资本家,一样重)如何理解李大钊的话()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B.要加强工人团结C.推翻资本主义统治D.1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图)之前,土地归地主,之后,人民分到土地……这一历史事件()A.实现耕者有其田B.揭开工农武装割据序幕C.废除土地私有制D.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11.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准备了十分充足的资金和粮食向大城市提供,该措施主要为了()A.稳定市场物价B.实行计划经济C.支持工业化D.统一物资管理12.古代两河流域拥有三种主要纠纷解决方式(有图)这反映()A.民众具有法律意识B.纠纷解决方式多元C.王权专制强大D.神权神秘色彩浓厚13.下列是新航路开辟后某个国家的特点(1)商人和水手,有广泛的经济影响(2)创办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拥有特权(3)在北美洲有殖民地,首府是新阿姆斯特丹A.15世纪的葡萄牙B.17世纪的荷兰C.16世纪的西班牙D.18世纪的美国14.英国工业革命的垃圾回收利用类型,英国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垃圾回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表格内容:不同垃圾有不同用途)这表明工业革命的英国()A.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B.环境污染得以解决C.D.社会贫富分化加剧15.苏俄文件指出“农业合作社有权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售卖,加工、出售农产品,建立工厂。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课件高频考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精讲课】
15.(2022·浙江卷)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中举足轻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 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回眸历史,愈加凸显出深圳经济特区的不一般,这个不一般就在于它是( ) A.多边贸易体制主导下的成果 B.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产物 C.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 D.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答案】D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 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 面提供优惠条件。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 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D项正确;深圳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中央主动建立的第 一批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并不是多边贸易体制主导下的成果,排除A项;题干中深圳经济特区的不一 般主要体现在其“开创性”方面,“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产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均与材料主 旨不符,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主题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抗日战争胜利进程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近年来,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辽宁文综卷历史部分试题的“脱教材”现象愈来愈明显,几乎在全部试卷中看不到任何教科书的影子。
现在的历史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说明提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要想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教师与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有些文科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都不及格;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不明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看不懂材料;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弱;没有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较弱;语言组织表达不清晰,答题不规范等。
(二)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的主要问题(1)历史高考试题越来越偏离了“历史”的轨道,失去了“历史”的味道,材料理解的重要性似乎远远掩盖了历史本身,历史考卷更像是语文材料阅读。
(2)由于高考越来越高于教材,讲与考的天平似乎已经严重失衡,就这种情况而言,复习课还要讲教材吗?如果降低讲解教材的比重,增加试题的数量,就能让失衡的天平回归常态吗?(3)12道客观选择题、48分成为了学生决胜高考的关键。
主观的材料解析虽然在分值上占据优势(52分),但是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它还能在我们师生的心目中同样占据优势地位吗?我们在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主观试题的重要性吗?同时,客观选择题随意性很大,运气似乎比知识重要,老师们有时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何去何从。
困惑和疑问始终都会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它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备课是教师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
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封建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
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八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案
第十八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学案34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及“美德即知识” 1.“人是万物的尺度”(1)背景⎩⎪⎨⎪⎧①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② 的发展。
③人的地位的提高。
(2)出现: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出现了智者学派。
(3)主张⎩⎪⎨⎪⎧①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②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③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④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 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4)评价⎩⎪⎨⎪⎧①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②思想启蒙和解放作用。
③过分强调个人的感受,给随意性和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美德即知识”(1)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
(2)主张: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3)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____________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1)主张⎩⎪⎨⎪⎧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2)评价: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______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1)主张:关注自然界和____________,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评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问题思考】想一想智者学派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它反映了希腊学者研究的重点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说一说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一目录
高 考调研
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一
目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时作业(一)(word)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时作业(二)(word)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三)(word)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时作业(四)(word) 单元知识总结
第5页
目录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时作业(十五)(word) 第16课 抗日战争 课时作业(十六)(word)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时作业(十七)(word) 单元知识总结 阶段测试卷(第三-第四单元)(word)
第6页
目录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时作业(十八)(word)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课时作业(十九)(word) 单元知识总结
第10页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时作业(二十三)(word)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课时作业(二十四)(word) 单元知识总结
第9页
目录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时作业(二十五)(word)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时作业(二十六)(word)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课时作业(二十七)(word) 单元知识总结 阶段测试卷(第七-第八单元)(word)
第7页
目录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时作业(二十)(word)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作业(二十一)(word)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时作业(二十二)(word) 单元知识总结 阶段测试卷(第五-第六单元)(word)
衡水中学 高考历史复习
齐心协力 共铸辉煌
请柬
琳女士: 尊敬的王 琳女士: 262班定于 月 8日 ( 星期 班定于3月 日 班定于 三 ) 下午第三节课召开二调考 试班级质量分析会, 试班级质量分析会 , 地点在明 志楼五楼政治组教研室。 志楼五楼政治组教研室。 诚恳 地邀请您莅临指导, 地邀请您莅临指导 ,共商教育 大事。 大事。 此致 最诚挚的谢意 刘春宇 2006年3月6日 年 月 日
◆
周密计划,科学安排,搞好三轮复习。 三、周密计划,科学安排,搞好三轮复习。 一轮复习 指导思想:夯实双基、构建学科立体 指导思想:夯实双基、 知识体系,指导学法。 知识体系,指导学法。
◆
第一、 由“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 第一、 及面, 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 第二、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 第二、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 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以纵向联系分析法构筑立体的知识体系。 第三、以纵向联系分析法构筑立体的知识体系。
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 春秋战国 西汉 隋、唐前期 唐朝后期 北宋 明朝 清朝 赋税制度 初税亩、 初税亩、 相地而衰征 编户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特点 以土地多少征税
田租较轻、 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以人头税为主
以庸代役(实物代替劳役) 以庸代役(实物代替劳役) 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 ◆
基本做法—抓好三个环节 基本做法 抓好三个环节
1、搞好老师再创作 、搞好老师再创作——备好课 备好课
◆
根据学情梳理教材知识
实际发展水平
潜在发展水平
(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 (学生在帮助下完成任务) 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 学生在帮助下完成任务)
最近发展区
高三历史学科复习计划总结
高三历史学科复习计划总结高三历史学科复习计划总结篇1一、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本届高三历史复习以新课程标准与20xx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为依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狠抓基础知识,注意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探究历史规律和正确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争取在20xx 年高考当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二、复习目标1.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20xx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狠抓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复习效率,实实在在地推进素质教育。
3.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本届共八个班376人选修历史,其中2班、4班中有陆建江、张杰、吴晓琴、陈红等几名学生基础好一点,其余基础都较差。
从整体看,由于生源的因素,历史分析问题能力整体较差,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只能分层教学,重点辅导。
力争完成学校和上级领导给我们分配的指标。
四、具体措施1. 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20xx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积极关注广东、海南地的课改方案,积极探索实践新课程改革。
2. 认真备课、上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努力提高45分钟效率,认真批改作业练习,做到“有做必批”。
3. 备课组分工合作,进行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集思广益,以不断完善。
4. 加强个别辅导与答题,针对性的辅导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一些有基础学习认真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差,但学习态度好的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消化,多鼓励他们,使其保持学习的热情;对于基础差,而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进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听好每节课,掌握基础知识。
(历史)解码真题,把握规律,科学施策,决胜高考
解码真题,把握规律,科学施策,决胜高考——精巧布局高考历史二、三轮复习黄冈中学熊银忠(189****1526)目录第一部分真题整合一、2017-2022年连续六年全国卷15套真题1、2022-2020年全国甲卷;2、2022-2020年全国乙卷;3、2019-2017年全国Ⅰ卷;4、2019-2017年全国Ⅱ卷;5、2019-2017年全国Ⅲ卷二、2021-2022年连续两年八省新高考16套真题1、2022年八省新高考卷;2、2022年八省新高考卷第二部分规律总结一、试题形式:成熟稳定,稳中求变1、体例编排;2、情境创设;3、设问方式;二、考查内容:立德树人,素养评价1、立德树人;2、学科素养;3、关键能力;4、必备知识三、命题依据:新课标、新评价、新课程1、课程标准;2、评价体系;3、教材应用第三部分科学施策一、合理规划:精心设计,悉心研磨1、动态执行复习计划;2、充分开展集体研究二、精讲巧练:突出主线,抓大放小1、核心素养专题;2、时空坐标专题;3、事物特征专题;4、历史之变专题;5、概念辨析专题;6、热点聚焦专题;7、精巧训练专题:(1)素养类;(2)原因类;(3)特征类;(4)比较类;(5)评价类;(6)数据类;(7)图片类;(8)论文类三、体认方法:高效解题,高效读书1、如何高效解答选择题;2、如何高效解答主观题;3、如何高效阅读教材知识第一部分真题整合第二部分规律总结一、试题形式:成熟稳定,稳中求变。
1、体例编排:选择题采用通史形式,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从中国历史、到世界历史,古今贯通。
解答题采用专题形式,由空间上的中外综合或者时间上的古近现代史综合题、开放式小论文题和一道选答题组成,中外关联。
与新课标、新课程无缝衔接。
2、情境创设:以文字材料为主(稳定性),数据材料和图片材料备受重视。
数据材料有表格数据、曲线数据、折线数据、柱状数据、饼状数据等。
图片材料有地图、照片、漫画、人物、文物图片等(变化性)。
(2024年高考真题)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卷 辽宁、吉林、黑龙江卷(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
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A.骨制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D.彩陶残片2.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该表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
其所强调的是()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
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
此举有助于()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5.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
”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
高三学生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高三学生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共1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三学生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高三学生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高三学生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一)一、阐释教材,着重加强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教学。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第一轮复习应从微观入手,基本按章节顺序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教学,在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同时,着重应帮助学生认识和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在教学中,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点、难点,以这些“点”为核心,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知识链或知识面,然后引导学生寻求各知识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章节内部纷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成反映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所谓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
它揭示了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
在教学教程中,可把教材内容按时序和历史不同阶段特点划分成若干个单元。
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五个阶段共七个单元;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北洋军阀的统治”等几个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中国现代史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世界近代史可划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场手工业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几个单元;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战后革命时期、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30年代大危机时期、“二战”时期和二战后的世界等几个单元进行复习。
(2022年高考真题)江苏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卷 江苏卷(含答案)
江苏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
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
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2.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由此可知,汉初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
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
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
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
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
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
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
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6.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纲考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二战后至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国家干预方式,经济繁荣与滞胀并存;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苏联经济改革,成效不大,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解释(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以失败告终;苏联解体,证明斯大林体制的失败。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史学研究材料,实证资本主义新变化和苏联经济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苏联经济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考点一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
(2)发达国家接受凯恩斯主义,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大力干预。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点不同。
4.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局限: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3)评价⎩⎪⎨⎪⎧①缓和了社会矛盾和吸收了大量资金,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②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
(2)含义:企业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与20世纪70年代的新变化1.福利国家的出现(1)条件: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巨大增长。
(2)特点⎩⎪⎨⎪⎧①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是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证。
②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实质: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反映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4)影响⎩⎪⎨⎪⎧①利: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弊: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20世纪70年代的新变化(1)原因: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2)表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考点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2)农业全盘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
2.措施(1)农业⎩⎪⎨⎪⎧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①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2)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3)在改革目标上,不切实际和盲目,最终失败。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
但是,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这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垦荒等粗放经营的方式扩大生产,劳动生产率仍很低,而且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很大……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还缺乏科学性、一贯性,使其改革效果在前期比较明显,而后期大为减弱。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③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2.评价(1)未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束缚,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
(2)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2.内容(1)经济: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把重点放在重工业。
(2)政治:后期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3.评价(1)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特别说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加强。
[易错提醒] 经济计划≠计划经济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史论观点] 福利政策的影响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
……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核心论点:福利国家政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长久会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图证历史] 种植玉米运动核心论点: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盲目开展种植玉米运动,体现了改革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史料观点]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农业问题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学者陈义初核心论点:材料体现了苏联重视农业的信息,说明了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的。
[史料观点]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新思维”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
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
《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核心论点:戈尔巴乔夫实行完全私有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探究1二战后世界现代化经济模式的调整与创新『考题例证』【典例】(2018·课标全国Ⅲ,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 A角度1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滞胀”、财政危机等新问题。
(2)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不断调整政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
角度2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和经验教训(1)缺陷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②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③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
(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即时体验』1.(2018·山东泰安模拟)1945年7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英国首相,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先后使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国有化。
这反映出英国()A.率先尝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C.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D.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反映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故选B项。
答案 B2.(2017·课标全国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弊端日益显现,西方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干预。
材料“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说明政府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
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权到地方和恢复自由放任政策,故B、D 两项错误。
由于70年代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政府开始缩减福利政策,故C项错误。
答案 A探究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及特点『史论链接』角度1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的表现(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空以及激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