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学历史发展进程与改革浅论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一、引言中国新闻传播学是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主要成就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起源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变革和媒体发展成为推动新闻传播学兴起的重要因素。
1919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系,这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正式诞生。
此后,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发展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19年-1949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关注新闻传播的技术和实践问题。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的规范、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等方面。
此时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还受到西方传媒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框架。
2. 建国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强调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和服务大众的功能。
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媒体的组织管理等方面。
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研究国际传媒理论,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3.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开始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效果的评估。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媒体融合、传媒产业、新闻媒体经营等方面。
此外,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关注公共传播、网络传播和国际传播等新兴领域。
4. 当代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开始关注全球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问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全球传媒治理、跨文化传播和媒介素养等方面。
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学界共同研究全球传媒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新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新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传播消息的需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的形式和方式也逐渐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会追述新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期带领读者了解新闻学的来龙去脉。
一、新闻学起源于古代在古代,新闻传播的方式主要依靠口头传播。
当时的社会,人们通过公告牌、传令兵等方式传递政治、军事等重要消息。
著名的古代国家希腊和罗马都有自己的新闻机构,如希腊的“城邦制”和罗马的“舆论工具”。
二、新闻学的发展18世纪是新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新闻媒体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新闻传播的规律和原理,新闻学逐渐形成。
当时,新闻学主要集中研究新闻的采集、处理和传播方式。
法国的新闻学领域有了较大的突破,形成了以“三问法”为核心的新闻学体系,即采访、撰稿和发表。
进入20世纪,新闻学迎来了飞速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全球化,并且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壁垒,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
三、新闻学的学科体系新闻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它包含了新闻传播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报道学、新闻历史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每个分支学科都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其中,新闻传播学是新闻学领域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它主要研究新闻的传播方式和效果,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对社会的影响。
新闻编辑学则关注新闻报道的编辑和策划工作,包括新闻写作、排版和摄影等技术。
新闻报道学则是新闻学的核心部分,它研究如何进行客观、准确和全面的新闻报道。
而新闻历史学则关注新闻的演变和影响,帮助人们了解新闻传媒的历史发展。
四、新闻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新闻学也在不断演进。
未来,新闻学需要更加关注公共舆论的引导和社会责任的承担,同时也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等。
总之,新闻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分割的。
中国传播学发展史
中国传播学发展史
中国传播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传媒格
局主要由外国媒体和新兴的本土媒体组成。
在中国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背景下,传媒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传媒开始走向本土化,逐渐出现了一批本土媒体,如《大公报》、《申报》等。
同时,媒体的政治属性也逐渐凸显,起到了一定的政治引导作用。
到了50年代,中国的传媒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当时,
政府开始启动大规模的宣传运动,媒体被政府用作传递意识形态的手段。
此时期的传媒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媒体的作用主要是服务于政治和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传媒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媒体多元化和市场化成为了新的趋势。
1992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标志着中
国传媒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的传媒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互联网成为了传媒的新平台,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传播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外来传媒到本土传媒,再到媒体政治化和市场化,最终到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中国传播学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传媒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 -。
新闻专业发展历程简述
新闻专业发展历程简述新闻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早期,随着社会的演变和媒介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新闻专业发展的一些里程碑事件:1. 早期新闻传播:在古代,新闻通过口头传播为主,例如民间故事、吟诵和宣读。
随着文字的发展,新闻开始以文献形式呈现,并通过手抄和印刷等方式传播。
2. 印刷术和报纸的出现:1450年,古老且革命性的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新闻传播的新时代。
欧洲成为最早发行定期报纸的地区,这将新闻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3. 新闻机构的兴起:18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开始慢慢发展为独立的实体。
这标志着新闻专业开始逐渐形成。
4. 电报和电台的出现:19世纪下半叶,电报和电台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的局限。
5. 电视和音频新闻的兴起:20世纪初,电视媒体开始崛起,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
通过电视和广播新闻,人们得以通过视听方式接收新闻信息。
6. 互联网和数字化媒体的冲击:20世纪末,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网页、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等方式获取新闻信息。
7. 多媒体新闻时代:21世纪,多媒体新闻成为主流。
新闻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平台,如报纸和电视,而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输。
8. 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崛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普通公民也开始成为新闻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自媒体、博客和社交平台等的出现,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新闻的报道和传播中。
总的来说,新闻专业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台、电视,最后到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全面发展。
这些里程碑事件不仅提供了新闻传播的创新技术,也对新闻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内新闻学理论发展与研究方向
国内新闻学理论发展与研究方向国内新闻学理论发展与研究方向广泛而多样,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新闻学理论与研究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全面探讨国内新闻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新闻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新闻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新闻现象的学科,其理论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我国,新闻学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传统新闻观念的倾向性阶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引入和国产化阶段、全球化与新媒体时代的崛起等阶段。
最早的新闻学理论在西方以报道型新闻为主导,强调客观中立的报道和传播信息的功能性。
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新闻学理论进一步拓宽了视域,关注媒介的阶级属性和新闻的社会功能。
进入21世纪,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新闻学理论也在适应这一变化中不断发展。
二、国内新闻学理论的研究方向1. 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新闻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在这一领域,可以开展关于社会变迁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以及新闻传播对社会变迁的反作用的研究。
例如,可以研究新媒体对公共舆论形成的影响,以及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可信度等问题。
此外,还可以关注新闻传播在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影响。
2. 媒介融合与新闻创新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之间越来越多地发生融合。
因此,如何将传统新闻思维与新媒体技术结合,推动新闻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可以关注跨媒体报道、多媒体新闻制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编辑和传播中的应用等问题。
同时,可以研究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如虚假新闻、隐私保护等。
3. 新闻认知与媒介素养新闻认知是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接收、加工和理解的过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公众具备正确新闻认知能力和媒介素养至关重要。
因此,新闻学理论的研究也应该关注公众对新闻的理解和评价。
可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公众对不同报道方式的理解差异,并提出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新闻学研究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新闻学研究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的学科,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究新闻的本质、原则和运作方式。
本文将回顾新闻学的历史,并探讨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新闻学的历史1. 新闻学的起源新闻学起源于古代,但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时代,拉丁语中的“nuntius”一词既指“新闻”也指“使者”,概念与新闻传播有关。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新闻机构的崛起和新闻业规模的扩大,推动了新闻学的发展。
2. 传统新闻学传统新闻学的兴起始于20世纪初。
在此之前,新闻报道大多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理论基础。
随着大规模新闻机构的成立,新闻业逐渐规范化,而传统新闻学则关注新闻报道的价值、道德和职业准则。
3. 学术新闻学20世纪中叶,学术新闻学快速发展。
学术研究使新闻学逐渐摆脱了对实践的简单描述,开始关注新闻报道的社会效应、新闻生产过程和媒介系统的影响。
学术新闻学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新闻业的进步。
4. 数字时代的新闻学21世纪是数字时代,新闻学也随之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都大大增加。
同时,假新闻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也成为新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数字时代的新闻学致力于研究新闻与科技的交互作用,以及媒体消费者如何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倾向。
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和深度报道传统上,新闻报道主要关注突发事件和重要新闻。
然而,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新闻学研究呼吁媒体提供更多元、深度的报道,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这包括对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和文化变革等议题的深度探讨。
2. 互动和公众参与随着社交媒体和互动技术的普及,传统新闻的单向传播正在转变为双向互动。
新闻学研究呼吁媒体更多地与公众互动,促进公众对新闻的参与和反馈。
公众参与将有助于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3. 新闻伦理和职业责任随着新闻报道的全球化和多元化,新闻伦理和职业责任的研究也变得更为重要。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新闻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它经历了许多变革。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以及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影响。
一、朝代时期的新闻传播在古代,新闻传播主要通过口头交流和书信传递。
在中国,亭子和牌坊上常常张贴着重要的告示,它们起到了新闻传播的作用。
此外,民间故事、戏曲等也成为了一种新闻传播的方式。
在古罗马帝国,运送军情的马车充当了新闻传播的角色。
二、印刷术的发明与新闻传播的变革15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印刷术的发明,这是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突破。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通过印刷品的形式迅速传播。
报纸、杂志等印刷品开始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这一时期,新闻报道开始呈现出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度。
三、电报、电话与无线电的出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电报的发明使得新闻可以通过电信网络传输,大大加快了新闻的传递速度。
而电话则使得新闻可以进行即时的声音传播。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新闻广播开始兴起,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最新的新闻。
四、电视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世纪中叶,电视开始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
电视以其音像并茂的特点,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和直观。
同时,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格局。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实时的新闻资讯,各种数字媒体也涌现出来,如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
这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
五、多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现代媒体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新闻阅读体验。
然而,面临着信息泛滥、虚假新闻等问题,如何保持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挑战。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始终在不断变革与演进中。
从朝代时期的口耳相传,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出现,新闻传播的方式不断更新。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在我国近代历史中,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嘉庆至光绪年间的新闻萌芽阶段、民国时期的新闻兴起阶段以及新我国成立后的新闻蓬勃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都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新闻萌芽阶段(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清朝嘉庆至光绪年间,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些传播文字信息的新型机构,如“上海申报”,但新闻传播的范围相对较窄,报刊发行数量有限。
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限制,新闻机构受到政府的广泛监管,新闻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的萌芽、传播范围有限、受政府监管。
二、新闻兴起阶段(民国时期)随着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我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报刊机构和新闻传媒,如《申报》、《新闻报》等,新闻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新闻内容更加多元化。
与此新闻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新闻工作者开始形成自己的专业化团体,新闻职业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然而,受社会动荡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新闻媒体在这一时期仍然受到一定的政治干预和限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的兴起、传播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受政治干预。
三、新闻蓬勃发展阶段(新我国成立后)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的新闻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闻传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与此新闻媒体开始逐渐摆脱政府的严格控制,新闻工作者有了更大程度的和报道空间,新闻业的职业化水平大幅提高。
新闻科技的发展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传播范围广泛、、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支持充足。
从这三个历史阶段来看,我国新闻事业从萌芽阶段逐步发展到兴起阶段,最终走向蓬勃发展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导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通过对这些历史阶段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一、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阶段1. 在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受到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
2. 近代报纸的出现:洋务派的倡导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印刷技术和新闻观念,鼓励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
3. 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大量的民族资本家和政治家开始办报刊,积极宣传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思想。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心的觉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转型发展阶段1. 新闻事业的成熟阶段:民国时期,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由蓬勃发展到成熟发展的转型阶段,新闻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2. 政治局势的变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新闻事业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极大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监管制度出现了较大变化。
3. 新闻事业的多元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进一步扩大了舆论自由的空间,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开放,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阶段1. 对外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出了封闭和落后的局面,新闻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新闻业态的多元化: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进一步多元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如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十年。
这一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图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经历了根本性的改革。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新闻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建立和完善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法规制度。
2. 传媒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传媒机构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许多新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继建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媒体时代的来临1. 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媒体成为新的传播评台,改变了传统传媒的发展模式。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全球信息站、博博、信信等新媒体评台,通过多渠道传播信息。
四、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传媒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精准推送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五、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与机遇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减少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的困扰。
2.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快速、多元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市场主导力量。
六、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景展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中国,传播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包括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传媒技术的引进,中国开始接触到现代传播理论和实践。
当时的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领域,以新闻学为基础,探讨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其中,周恩来、陈独秀等人对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展阶段(50年代-8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传播学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传播学教研室,标志着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正式启动。
此时的传播学研究逐渐从新闻传播扩展到广告、宣传、公关等领域,并开始涉及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等方面的研究。
1969年,中国第一本传播学专业教材《传播学导论》出版,为中国传播学的教育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繁荣阶段(9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传媒技术和传播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传播学进入了繁荣阶段。
1993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传播学院,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传播学为主的高等学府。
同时,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也进一步扩展,涵盖了网络传播、社交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等新兴领域。
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传播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相继成立,为传播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平台和支持。
在中国,传播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推进,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的广泛领域。
中国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播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转向了数字化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为中国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同时,传播学的研究也逐渐关注到公众参与、社会影响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
传播学的历史和现代发展
传播学的历史和现代发展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现象、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影响的学科,也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的诞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要从19世纪才开始有系统的研究,首先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新闻和传媒研究,然后扩大到了对社会文化传播和广告传播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传播学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世纪初,新闻学开始研究新闻的生产、传播和受众等问题。
20年代和30年代,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了广告与公共关系。
40年代和50年代,受美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研究重点又开始转向了政治沟通。
60年代,研究范围扩大到了社会、文化和传媒领域,成为新兴的传播学。
传播学在7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利用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框架。
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学的研究又迎来了一次革命,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例如网络传播、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行为与效应等。
传播学的发展,让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人类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传播学是一个交叉性学科,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和理论,以提供对各个领域传播的解释和理解。
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功能主义、符号学和批判理论。
早期的传播学主要基于功能主义理论,即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功能——对社会有所裨益。
在传播学中,就是信息传递的功能,例如新闻的任务是提供针对性的信息,以便民众对社会状况有所了解。
符号学的观点认为,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还涉及到信仰、意识形态、文化的传递。
信息传达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不同个体的文化背景、信仰体系、语言能力等存在差异,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批判理论则强调,传播不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还深刻影响了社会的结构、权力关系和人际关系等。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发展史研究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发展史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发展史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索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揭示其独特的演变轨迹与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概述新闻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兴起、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以期对当今新闻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文章首先将对“新闻教育”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随后,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发展脉络,包括其兴起背景、主要发展阶段以及重要事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影响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文化以及国际交流等。
本文还将关注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在教学内容、方法、师资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以揭示其与时俱进的特点。
文章将对新闻教育在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和媒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客观评价。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发展进行反思,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期为当今新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新闻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以及它在推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起源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起源,可追溯到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西方新闻思想的传入。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社会思想的觉醒,都为新闻教育的萌芽提供了土壤。
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挽救国家危局,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对教育领域的调整。
传统的科举制度逐渐废除,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为新闻教育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带来了西方的新闻观念和新闻事业,使中国人开始接触到现代新闻学。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新闻事业的重要性,并尝试将新闻学纳入教育体系。
他们通过翻译西方新闻学著作、邀请外国新闻学者来华讲学等方式,将新闻学的知识引入中国。
这些努力不仅促进了新闻学的传播,也为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中国新闻传播史:发展历程与媒介变迁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电视:为实时传播的媒介 • 互联网:为随时随地传播的媒介
05
中国新闻传播媒介的变迁
古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 口头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适用于日常生活,如民间故事、史 诗等
• 人际传播:通过对话、聚会等形式进行 • 群体传播:通过仪式、节日等活动进行 • 文字传播:随着文字的出现,书面传播逐渐兴起 • 甲骨文、金文等:为最早的文字形式 • 竹简、木牍等:为最早的书写材料 • 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竹简、木牍等
03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传播变革
新闻传播事业的变革:随着鸦片战争 的发生,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受到西方
的影响
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从传统的报纸、杂志到
近代的报刊
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 从传统的报刊到近代的
报刊
• 外报的出现:如《字林西报》等 • 报刊事业的兴起:如《申报》等
• 报纸:如《申报》、《新闻报》 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青年》 等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发展
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
新闻事业的繁 荣:随着政治、 经济、文化的 发展,新闻事
业逐渐繁荣
01
• 报纸:如《申报》、《新闻 报》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 青年》等
新闻传播媒介: 主要包括报纸、
杂志等
新闻传播形式 的变化:从口 头传播、文字 传播到报纸、
杂志等
03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 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 媒介
02
中国古代报刊的发展与演变
宋代报刊的诞生与传播
• 报刊的诞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报刊应运而生 • 《开元杂报》:为最早的报纸 • 《新闻总录》:为最早的新闻汇编
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
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研究新闻与传播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它关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以及新闻媒体对社会与个体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并介绍其在不同时期的重要贡献和发展趋势。
一、新闻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出现了一系列媒体刊物和学术组织,如《新闻报告》杂志和美国新闻教育联盟,为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研究者开始关注新闻的权威性、客观性以及新闻媒体对公众意见的影响。
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和传媒产业的发展,新闻传播学逐渐扩展了研究范围,涉及到更广泛的议题,如媒介效果、传播理论、公众参与等。
在20世纪50年代,新闻传播学开始引入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以更全面地理解新闻与传播现象。
二、新闻传播学的重要贡献新闻传播学在不同时期取得了许多重要贡献。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事件和学者。
1. 路德维希·维滕斯坦:维滕斯坦是新闻传播学中语言学派的代表。
他关注的是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提出了“新闻真理”的概念。
他的研究为后来关于新闻中真实性的讨论做出了贡献。
2. 道尔旺普·辛格:辛格是新闻传播学中媒介效果研究的先驱。
他的研究揭示了媒介对观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并提出了“魔力弹跳”效应和“调查效应”等概念。
3. 艾伦·巴德劳:巴德劳是新闻传播学中文化研究的重要人物。
他的研究关注了新闻媒体对社会和文化的塑造作用,提出了“意识形态”和“媒介决定论”等概念。
4. 史都华·霍尔:霍尔是新闻传播学中文化研究和媒介史研究的先驱之一。
他探讨了媒介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提出了“媒介再生产理论”,对后来的文化研究起到了重要影响。
三、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学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新闻传播学当前的一些发展趋势:1.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
从传播媒介变迁看近现代中国史学大众化历程——论史学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应该增 强学术研究 中的人文关怀, 积极 关注史学在民间的发展 ; 二是历 史类影视作品 的编剧 及书籍的作者应该 持有尊 重历史、 对历 史 负责的 态度 。 政府相关部 门应该加强审批 出版 的监管 力度 ; 三是媒体应该以负责任 的态度做正确的 引导 , 对优秀文化进行积极的 宣扬。 【 关键词】 传播媒介 ; 变迁; 史学大众化 ; 史学研 究; 问题 ; 对策
一
一
《 新西部} 0 2 1 期 } 1 .1 2
一 8 7—
从传播媒 介变迁 看近现 代中国 史学大众 化历程
者 能够随 时看 到史学 研究 的最新 成果 , 比于杂 志和报纸 更 加便 这相
捷 和有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传 媒 与 艺 术
当然 , 职业 都有不 同的 分工 , 者也有 自由选 择的 权利 , 任何 读 经 典终 归是经典 ,史记 》 《 书 》 《 、汉 总会 经 得起 日 间 的流 变 与 考验 , 寸 因 流 历 史故 事搬 上 荧幕 , 进网络 , 这 个似 乎人 人都 在讨 论 历 史 为它 们承载 了中华 文明风 云变 幻的历 程和先 哲的思 想 , 行于读 者 走 在 的时代 里 , 为历 史专业 的学 习 者或 研究 者 是不 是 更应 该 反思 , 作 这 大众 中的一 些史学 类作 品因 为符 合 了这 个 时代 的 娱乐 精神 而 风 生 其中有 哪些 问题 ?该如何 解决 ? 水起 , 它们对 社会而 言也 是有 智 识贡 献 的 , 只是 最 终沉 淀下 来 的 仍 二、 当前 史学 大众化 之 问题 会是 关注 人心和 思想 的东西 。 以史为 鉴 ” 是古 训l 是今 人 的 处 事格 言 , 个 人 的 发 展 如此 , 也 一 三 、 决之道 解 个 民族 的发 展亦 是如此 , 尊重 历史 , 历史 负责 , 对 更是对 自 己和 民 钱穆 曾总结 民国 学术 :此 数 十 年来 , 内思 想 潮 流 及 一 切 实 “ 国 族未来 负 责。当 前 , 史学 大众 化 在新 媒 介 的助 力下 所 出现 的问题 , 务 推进 , 事乃操 纵于 报章 与 杂志 期 刊。 大学 讲 堂 以及研 究 院 , 其 作 主要集 中在 以下 两个方 面 : 高深 学术 探讨者 , 皆不 能有领 导思想 之力 量 , 亦无 此抱 负 ” 而 并 。 1 历 史类 的影视作 品和 书籍 充斥 市场 , 、 鱼龙 混杂 今 天的我 们再 来看这 番话 , 章和 杂志期 刊估计 要换 成影视 和网 络 报 由于 大众个 人 目的 的 不 同 , 学大 众 化 的 过 程 出现 了很 多 问 了 , 的象牙塔 里是 埋首 书斋 的 学者 , 牙塔 外 又是 被 娱 乐化 的 史 今天 象 题 , 般来 说 , 数的 史学爱 好者们 是浅 尝辄止 的 , 怀有 各种 参 时代包 围的 民众。严 谨的学 术 观 念与 普通 的 大众 文 化 因此 而有 了 一 多 他们 与 的目的 和要 求 , 比如说 纯 粹 是娱 乐 或学 点 儿常 识装 点 儿 门面 , 或 个逐渐疏离并最终确立二者边界的过程, 学术引领社会风气的作 者在 一段 时间 内确实 是有点 儿 趣 , 或者干 脆就是 打发 时 间。从 用也一 步步走 向弱 化 。 再 在 这样 一个 信 息传 播迅 速 、 各种 思想 激 烈碰 撞 的B代 里 , 寸 史学 逻辑 上说 , 大众文 化的参 与者 中不太会 有 成为某一 领域 的专 家和 在 应该 研 究者 的 目的 和要 求。】 样 的 例 子 比比 皆 是 , 艺 术 史 上 , _ 这 在 蒙娜 工作者 面对 史学普 及与传 播中 偏离轨 道的一 些状 况 , 担 负起应 丽 莎究竟 是谁 无 关紧 要 , 术 家或 批 评 家 关 注的 是 作 品 中 的创 造 有的责 任 。当前来说 , 学大众化 偏娱 乐化 的倾 向并非某 个人 或 某 艺 史 性 , “ 样塑 造手 ” “ 如 怎 和 带有细 微 褶皱 的 衣袖 ” [] 是 , 于 普 通 01但 9 对 团体 可 以逆转 , 并且 , 种倾 向在 今天 看来 也 并 没有 造 成大 的 问 这 但是 , 史学本 身又 是 极 其严 肃 的 东 西 , 是 一个 国 家的 岁 月 履 它 读 者大 众而言 , 关心 的则 是蒙娜 丽莎是 谁?她 有怎 样曲折 离 奇 题 , 更加 迹 , 是史 学大众 化领域 的发 言 权完 全 被 非史 学 的作 家们 占据 , 要 那 的故 事? 所以 , 络时 代 的人们 尤 其是 从文 革 的禁 锢 中走 出后 的人 们 , 么 , 网 更多 的“ 戏说 ” 最 终 造成 的 可 能就 是 一 个群 体 记 忆 的混 乱 , , 拨 往往 是以一 种释 放感 情的 目的来关 注感兴 趣 的话 题 , 就史学 的角 度 开 历史 迷雾的 工作最 终还是 会落 到历史 学家们 的身上 , 就像 走进 这 实现 而言 , 关于 四人帮 的 、 那些 国共战争 的话题 和史 料往 往引入 注 目 , 而 了一个怪 圈 。由此可 见 , 史学 大众化 的理 性与健 康发 展任 重 道 对于 古代 , 的关注 点也 常 常是 皇 帝的 私 生活 和 那些 继位 斗 争 。 远 。下 面我们谈 些对 解决 问题的粗 浅认 识 。 人们 当 前谍 战片和 宫廷剧 的大热 , 便足 以看 出这些 特定 的历史 时期 和故 1 史 学工作者 应该增 强 学术研 究 中的人 文 关怀 , 、 积极 关 注 史学 事在 民 间的关 注度 。而广 受观众 和媒 体追 捧 的 “ 越 在 青少 年 在 民间的发展 穿 剧 中 的影响 尤为 巨大 , 而 “ 甚 穿越 ” 一词都 成 了 2 1 年 的流行语 。 01 五十年前, 钱穆提到自己写的《 国史大纲》 :只可惜现在研究 说 “ 连看 所 近年 来所谓 的 历史类 畅销书 中有多 少戏说 又有 多少 真实 , 恐怕 历史的人少 , 历史的 人也 少 , 以就 不知 道这 一 门学 问 的行 情。 很 难断 定。而 这类书 能够 畅销 , 于 它们 契 合 了现 代人 求 新 求变 、 假如同行 多 , 在 自然识货人 也多 , 就会有个 比较 , 真行 情 出现 , 便 有 此下 如今研 究历 史的 人不 少 , 历 看 追求休闲娱乐的心理 。“ 历史热” 成了全民的阅读狂欢。这种对某 可有进步 。而今天再来 看这番话 , 只是似 乎二者并行于 两个空间里 , 是有问题 的。 这 段特 定历史 的关 注和休 闲娱 乐 甚至 猎 奇 的心 理催 生 出来 的 是 图 史的人也 不少 , 在现有的体制 框架下 , 历史工作者也 不得 不埋首 书斋 , 兢 多数 兢 书 、 等媒 介市场 的一 拥而 上 , 其中也 不乏优 秀作 品 , 总体 影视 虽然 但 业业 的做研究 , 发表文 章 , 力 出学 术成 果。但 是 , 史 学发 展 的长 努 从 呈现 出一派 鱼龙混 杂 的景 象 , 真伪难 辨。 2 史学工作 者埋 首书斋潜 心研 究 学术课题 , 学大众化 的走 向 远来看 , 何能够使 自身的学术研究 成为具有 强大 生命 力的 东西 , 、 史 如 我 们认 为 , 始终不能缺 乏的 是人文 关怀 。无论 研 究多 么久 远 的历 史与 与 史学 工作者 的研 究似乎 渐行 渐远 20 06年 1 2 O月 3日中国青 年报文 化周 刊发表 一篇文 章题 为《 为 文 化 , 最终还是会落 脚到参与历 史的每个人 , 尤其在 近现 代 史的学术 如何书写 有皿有 肉的历 史 , 或许是应该 思考的 问题 。 学界不屑的史学解读 , 缘何大众 粉丝” 无数》 记录了《 , 社会科学战 研 究中 , 线》 志社 举办 的 “ 杂 当代 多 媒 体 传 播 背 景下 的普 及史 学 问题 研 讨 再者, 今天 的历 史学 家们 是 不是 也可 以像 吴 晗 、 顾颉 刚等 老 一 采 会” 上多位史学界和传播学界的专家学者尝试解读类似的“ 评说历 辈专 家学者那 样 , 用编纂 历史小 丛书 的形 式将历 史变得 更平 易 近 史”“ 、 戏说 历史 ” 的讨 论过 程 。研 讨 会上 , 史学 家 瞿林 东 认 为 社会 人 , 些书 成为普 通百姓 喜 欢读 愿 意读 的 畅销 读 物 , 为 史 学 让这 也算 的 浮躁和 娱乐 化倾 向是大 环境 , 提供平 台或 跟风报 道的媒 体也 是一 大众化 的腱 康发展 做了 可贵的 贡献 。 2 历 史类影视 作品 的编剧 及 书籍的作 者应该 持有 尊重 历 史、 、 对 大 因素 。将史 学知识 向大 众普 及也是 史学 家们应该 思考 的 问题 , 史 学 界的 专家学 者不 应只写 内行 人 能看 懂 但外 行 人看 不 懂也 不 愿看 历 史 负责的 态度 , 政府 相关部 门应 该加 强审批 出版的监 管 力度 的学术 论文 , 而是 要把艰 深的 历史知 识或研 究成 果用 通俗化 的语 言 当 前影视作 品和书 籍中 关于历 史的 阐述乱 象丛 生 , 影响也 不 其 目 表 达 出来。 《 历史学 家茶痤 》 行 主 编 肖黎表 示 , 为一 种 历 史 知 能小 觑 。尤 其对于 青少 年而言 , 前接受信 息的 渠道除 了课 堂教 育 执 作 识 的传 播方 式 , 虽然存 在瑕疵 , 但也 有它 的合理性 。 之外 , 频繁 接触 的恐怕 就是 网 络和 电视 了 , 络 平 台的 各种 讨 更加 网 对他们 的知 识储备 和价 值观 的形 “ 史学在 社会 上 的成 功 与 历 史学 家们 所 遭 遇 的 危机 形 成 了 鲜 论 以及 电视演绎 的各种 历 史故事 , 明的对 比 。成功是 因为 社会需 要满足 自 己对身份 的寻 求 , 要 以一 成都 有 影响 。并 且一些 畅销 书 中对 历 史的 详细 描 述 可能 比 课本 中 需 对 种 真实的 想象来抚 慰 自己 , �
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兼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兼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中美两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路径与未来方向。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力量,各自拥有独特的学术传统和研究特色。
通过对比分析两国的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两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历程的理解,也有助于我国新闻传播学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美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梳理各自的学术传统和核心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研究方法、理论构建、实践应用等多个维度对两国新闻传播学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与互补性。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我国新闻传播学在当前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通过深入分析我国新闻传播学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章将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发展策略,以期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实现创新发展。
文章将总结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并展望我国新闻传播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化、专业化、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美国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概述美国的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源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论。
美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较早,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一些大学开始设立新闻学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实用主义为导向,强调新闻采写、编辑等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学术研究方面,美国新闻传播学强调实证研究,注重量化分析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
这种研究传统使得美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同时也为其在全球新闻传播学界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美国新闻传播学也注重跨学科的研究。
他们不仅关注新闻传播学自身的问题,还将其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中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了新闻传播现象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
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
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被动接受西方传播到自主创办报刊、发展电影产业和科普期刊等多个阶段。
在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些中文报刊,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初步发展。
当时,这些报刊主要传播宗教观念和西方科技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接触并学习西方的传播媒介和理念。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
这一阶段,国人开始独立创办报刊,如1 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以及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等。
这些报刊成为传播维新思想和革命理念的重要平台。
此外,中国电影事业也始于近代。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时代。
近代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也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密切相关。
从晚清时期开始,西方近代科学迅速发展并传入中国。
一方面,西方传教士通过创办中文刊物等方式,向国人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
另一方面,面对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清政府内部出现改革势力并产生向西方学习的迫切要求,积极引进西学。
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广泛传播,拉开了中国近代科普期刊发展的序幕。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被动接受西方传播到自主创办报刊、发展电影产业和科普期刊等多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断学习借鉴西方传播媒介和理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
新闻专业发展历程简述
新闻专业发展历程简述新闻专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从20世纪初的报纸时代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新闻业已经不再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导,而是融合了多种媒介和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
下面简要概述了新闻专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新闻业主要通过报纸这一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
当时,报纸是公众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途径,新闻专业也以培养报纸记者为主要任务。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台和电视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具备了更广泛的覆盖面和更强的传播能力。
20世纪中叶,新闻专业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变革。
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编辑和排版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也带来了网站和社交媒体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出现。
这使得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技能,如在线编辑、社交媒体管理和多媒体报道等。
同时,新闻业也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挑战,许多传统报纸和电视台在互联网冲击下陷入了困境。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给新闻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各种新的新闻媒体和应用也层出不穷。
新闻专业开始强调数字化能力和数据分析,培养了一批精通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新闻从业人员。
同时,互联网时代也带来了信息媒体和社交媒体乱象的问题,新闻专业迫切需要担负起信息监督和传播道德的责任。
当前,新闻专业面临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挑战和机遇。
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新闻获取、整理、编辑和推送等环节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大数据的使用使得新闻报道可以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同时,虚假信息和信息泛滥的问题也给新闻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和职业操守,才能维护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
总的来说,新闻专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由传统媒体到数字媒体、由新闻专业到多媒体、由线下传播到互联网传播和由人工操作到智能化的变革。
新闻专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技术的进步对新闻行业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也提醒新闻人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
最新-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精品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与问题内容提要该文在简单回顾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历史进程后,重点阐述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进入多角度学术化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的十个标志性情况,分析了近年自然形成的四方面的话题。
文章最后,谈到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五个问题。
作者认为,传播现象贯穿于与人类相关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各个学科都面临着从本学科角度出发的各自的传播问题。
现在尽管在学科管理上还有新闻学、传播学的区分,但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融合已是现实,新闻传播学进入各个学科或借鉴其他学科而丰富自身,也成为趋势。
,"-"1992,,,新闻传播学的历史相对年轻,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新闻学在德国和美国形成学科,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形成学科。
新闻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以及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端,通常以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为标志;而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首次公开介绍传播学,通常被视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起点。
现在新闻传播学在我国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
新闻学形成学科之际,世界工业化国家的传媒业已经完成从政党报刊时期向商业报刊时期的转变。
中国的新闻学研究起步较早,但是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尚主要处于政党报刊时期,因而从新闻与政治的角度研究新闻传播,自康梁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到共产党,一脉相承,形成强大的政治政党新闻学的研究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的学术新闻学的传统,除了在那个短暂的时期较为彰显外,基本处于附属地位。
传播学自70年代末引入后,多次被批判为要害是否定阶级斗争;90年代初以后,传播学的研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新闻是信息的一大类别,新闻和新闻的传受是新闻学的逻辑生长点;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广义的信息和信息交流现象。
两门背景不同但有密切联系的学科的交融,适应了社会信息化的现实,打开了研究的广阔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华办报活动[2]。由于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清王朝严格限 期是改革开放后(1978 年后)。
制在华办报行动,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在马六甲创办,而 不是在中国大 陆上创办,
新中国建立初期,完成了建立新型传播体系的工作,主
但是这份报刊揭开了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序幕,在以后的发展 要包括在原有的人民新闻业的基础上扩大主流媒体,在《人
念、内容、形式,到后来还带来了经营管理和运作理念,同时 家通讯社,并与塔新社,路透社建立了联系,1952 年又成立 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的报人[3]。这对于我国近代新 了面向华人华侨的中国新闻社。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的
闻传播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闻 体系 在恢 复 生 产,在 建 国 宣传,抗美 援朝报 道,万隆 会
期
就兴起了第一代办报高潮《时务报》《强学报》等一些报刊 媒介的社会属性,对私营媒介的新闻改造是当前新闻发展的
成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阵地,可以说戊戌变法是一段思想解放 首要任务。[5] 因为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建立
传
运动,而维新派所创办的《湘报》《国闻报》等一系列报刊, 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业系统,是建国初期这
播
民间文人的报纸出现,突破了官方对新闻活动的垄断和封 个阶段的重点。由此党和政府开始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
视
点
锁,打破了封建官报一统天下、舆论完全一元化的局面,满足 事业进行清理整顿与改造工作,由没收国民党与其他反动势
了一部分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时政信息的需求,增 力主办的新闻机构转入改造私营新闻事业阶段。党和政府采
2019 年第 6 期(总第 178 期) 东南传播 6
2019
—
的启蒙是由外国传教士与商人创办,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开 (1949-1955)第二个时期是新闻发 展的周折期,(1956-
始了殖民扩张,商船与军舰,商人与传教士接踵而至,开始了 1966)第三个时期是文革时期,(1966-1978 后)第四段时
中,宗教色彩,殖民思想不断渗入,大批外国在华报刊开始冲 民日报》的基础上,还创办了《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
击清王朝的统治,这些报纸刺激了我国现代独立发展思想的 刊。1950 年全国各类铅印报刊有382 种,1951 年 增至475
萌动,它打破了政治上的言禁,带来了近代意义上的新闻理 种。同时迅速对新闻通讯事业进行建设,将新华社组建为国
7
(二)内部变革
议报道和思想文化批判等方面起了作用。但总的来说,这一
再说内部变革,随着近代化的逐渐发展,一大批知识分 时期的新闻媒介大多还是“公私合营”,处于新民主主义性
年
子兴起了爱国救亡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纷 质的新闻事业,共产党的新闻机构与非共产党的新闻机构并
第 六
纷揭竿而起,开始了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就戊戌变法而言, 存,公营新闻机构与私营新闻机构并存。由此来看,变革新闻
传播视点——传播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学历史发展进程与 改革浅论
陈沛东
(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 西安 180433 )
本文微信网页版
摘 要: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经了将近200 年的历程,由近代传教士的在华 办报活动的萌芽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无 序到有序,从模仿到超越的状态。其中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中,改革发展中的问题 矛盾尤为突出,本文在梳理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学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简要分 析不同时代中的主要矛盾,并对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未来走向提出了 发展期望。
发展的问题,这些都是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推 动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进步,也推动了我国各项事业 的发展进步。
一、近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启蒙 在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迫切想要打开东方的大门, 探求一下神秘的东方文明,传教士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 化的代表被派遣到东方,在传授教派思想的同时,文化以及 资产阶级思想作为一个附属品被带到中国,传教士的在华办 报运动刺激了我国新闻办报运动从萌芽到产生的发展,同时 一批有志之士的思想启蒙开始自发办报运动并且投入到近代 的新闻事业中。总体来说,近代新闻传播的发展原因可以表 现为外力推动与内部变革。 (一)外力推动 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近代以前中国新闻受到封建主义 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内容仅仅局限于谕旨,题奏, 官吏任免和科举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单方面的官方信息传播 仅仅是服务于少数士大夫阶层和官吏预备队,在现代意义上 不能称之为新闻。近代报纸的发展模式是由于鸦片战争以前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而传入中国的。中国最早的新闻与报刊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历史发展进程 改革 DOI:10.13556/35-1274/j.2019.06.003
中国新闻传播学从近代外人在华办报兴起,到如今走向 了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百余年来历经了风风雨 雨。百余年前,内忧外患,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座大山的 压榨下,中国有志之士在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启蒙中开启了 救亡图存的艰难之路,正是由于这些新闻人的不懈奋斗,承 担起的艰难使命,才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学能够在那个战火 纷纷的年代得以不断进步发展,源远流长。1949 年,随着新 中国的成立,中国终于实现了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的 伟大跨越,中国的新闻传播学也翻开了新的篇章,迎来了新 的里程和前途光明的发展之路。1978 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 放,这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对于新闻传播学来说也是具 有跨时代意义的一年。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学坚持 立足当代,在继承以往的工作传统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面向 未来进行理论总结和学术创新,适时回答了实行改革开放政 策 后,我国 新闻事业 所 面 对的各 种 理论与实 践问 题[1]。党的 18 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也迎 来了新的历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开始了一系列的理 念和思维创新,形成了包括体制机制,形式手段,路径方法在 内的一系列创新理论,同时探讨了如何实现传媒业自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