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观的当代意蕴

合集下载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对宗教问题的观点和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张,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对阶级压迫和社会冲突的一种遮掩。

他对宗教问题的理论分析,对当代社会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探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出发,探析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宗教观的基本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

他认为宗教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表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宗教是对人类的苦难和压迫的一种寄托和逃避,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虚幻的理想化的表达。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宗教成为了对无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一种遮掩和控制,成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张要彻底消灭宗教,唤醒人们的觉悟,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自由。

马克思宗教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宗教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宗教问题更是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马克思的宗教观不仅对理解各种宗教现象和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且对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从对宗教现象的理性分析出发,马克思的宗教观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各种宗教现象和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张,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一种反映。

宗教现象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的支撑和推动。

对宗教现象的理性分析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各种宗教现象的本质和特点,并且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更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张,要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自由,就必须唤醒人们的觉悟,消灭宗教,实现共产主义。

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其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有关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的发展规律以及工人阶级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等几个方面。

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结构体系。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该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指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真正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标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社会主义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让人在物质以外找到生命的落脚点,宗教在信仰的天空中异常闪耀,整个世界,不管是纵观历史还是横观国外,我们都可以看到宗教的身影。

一切的存在都有合理性,那么信仰和信仰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又有什么样的内涵?a一、宗教的本质“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在异己的外部力量的压迫下产生并虚幻地反映这种力量的一种信仰和实践体系,是以信仰超人间力量的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观念情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和组织与制度构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1]那么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宗教的本质是什么?第一种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意识的存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宗教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通俗地说,宗教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扭曲的反映,宗教所包含的事物一切都源于人、源于这个客观存在的世界,宗教中无所不能的神的每一点特征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它的源点,神的虚幻性和合理性都存在着一种符合客观存在物的某些性质的逻辑性,因此归根结底宗教就是一种人的意识的存在。

第二种“鸦片说”。

宗教是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人们在宗教的控制下甘愿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把幸福寄希望于诸如上帝的宽恕、死后的轮回之上,对今世的遭遇选择忍受,就如同鸦片,让人在其控制之下处于虚幻的安慰之中,在精神虚幻的享受中消耗着自己的肉体。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理论,对于宗教观有着独特的态度。

尽管马克思本人对宗教持有批判的立场,但是马克思主义并非完全排斥宗教存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根源在于人类对于现实的矛盾和不满。

宗教扮演着维护剥削阶级统治和社会不平等的角色,成为被统治者寄托希望和寻求安慰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作为一种幻觉,使人们迷失在虚幻的世界中,无法真正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的本质。

2. 宗教观与现代社会的变革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复杂作用。

宗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心灵安抚、价值信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压力时,仍然寻求宗教的慰藉和支持。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宗教仍然是社会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3. 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主张无神论与无宗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彻底消除宗教。

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允许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和发展,只要宗教不干涉国家政权,不影响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权益的实现。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

4. 宗教观对社会进步的启示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是宗教观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与人道精神对于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宗教观中的道德价值,如关爱他人、公义、勇气等。

5. 当代社会对于宗教的包容与尊重现代社会对宗教持有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为社会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社会对于宗教的宽容并不意味着对于迷信和极端宗教活动的纵容,而是在法律框架下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要求宗教与社会和谐共处。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

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中,宗教仍然以多种形式存在。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马克思宗教观的核心在于它的唯物主义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并不是超脱社会和历史的存在,它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表达和反映。

马克思研究宗教问题的出发点并非是对于宗教本身的评价,而是对于社会现实和历史的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研究宗教问题必须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宗教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它扭曲了人们对于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宗教号称能够解释世界的本质和意义,但实际上它只是对于真实世界的一种片面和扭曲的反映。

第二,宗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它让人们无法面对真实的问题和挑战,只是通过信仰和祷告来想象和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第三,宗教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它利用人们对于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来维护传统社会秩序和权利制度。

马克思的这些宗教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盲目崇拜或者批判宗教,而是要了解宗教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它在现实中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在当今时代,宗教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马克思的宗教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和理性地看待宗教的现实问题,避免在宗教和信仰问题上发生极端的分裂和对立。

最后,马克思的宗教观点还提醒我们要关注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方面的作用。

总之,马克思的宗教观点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在适当的背景下理性地探讨和评价宗教问题,以期求得更加准确和客观的结论。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 支 配着 人 们 日常 生 活 的外部 力 量 ” 。这 就是 说 ,宗 教 信 仰 和崇 拜 所反 映 的 内容 并 不是 凭 空幻 想 出来 的 不 可 捉摸 的东 西 ,而 是人 们 E t 常生 活 的外 在 客 观力 量 。简 单 地 说 ,宗 教 幻 想 是 有 其 现 实 性 的基 础 的 , “ 天堂”和 “ 地狱 ” ,实 际上 是 对人 间生 活 的美 化 和
如费 尔 巴 哈所 说 ,并 不 是神 按 照他 的形 象造 人 ,而 是人 按 照 他 的形 象造 神 。显然 ,宗教 信 仰 和崇 拜 的 对 象 并 不 是超 出经验 之 外 的 ,而是 与 人 们 日常生 活
马 克思 和恩 格 斯科 学 地揭 示 了宗 教 的本 质 。马 克 思指 出 : “ 宗教 是 还没 有 获得 自身或 已经 再 度 丧
人类认识世界和 自身的一种方式 。在世界上大部分
地 区 ,宗教 一直 是 人类 社 会 生活 的思 宗教 的文献 中 ,流 传着 关 于 “ 天堂” 、 “ 地 狱 ” 以及 神 、鬼 等形 象 ,虽然 这 些 形
象 是 人 间现 实 生活 和人本 身 的 反 映 ,然 而却 是 夸 大 了 的 、歪 曲 了的反 映 。 由此 可见 ,宗教 只是 社会 意 识 形 态 的 一 种 形 式 。 然 而 ,宗 教 作 为 “ 幻 想 的反 映” ,又 区 别 于 其 他 意 识 形 式 ,是 一 种 颠倒 了 的世 界 观 ,体 现 了宗 教 意识 的特殊 性 。
识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和现实意义 。
关 键 词 :马 克思 主义 ;宗 教 ;批 判 ;现 实 意 义 中图 分 类 号 :B 9 2 0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6 9 4 9 ( 2 0 1 3 ) 0 3 — 0 0 8 8 ~ 0 4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认为宗教是一个社会现象,是由社会、历史和经济环境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下,宗教不是主要的社会动力,也不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相反,它是一种表征和反映社会现象的形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宗教实现了对非物质层面的支配。

马克思认为,教会有一种强大的控制力量,可以通过控制信仰和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施加影响,来塑造社会的精神世界。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和法律制度相对较为薄弱,宗教就成了对社会治理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

例如,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宗教在国家政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伊斯兰法规定了国家的各种机构和政策。

在美国,宗教群体强大,它们经常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激进主张,如堕胎和同性恋等议题。

其次,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生活中找到慰藉的方式。

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很难通过法律等手段得到正义和公正,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痛苦时,往往只能寻求宗教的帮助。

宗教可以为人们和团体提供切实的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面对不幸和挫折。

例如,在疫情期间,世界各地的教会组织都开展了宗教仪式,以安抚人民的心灵和情绪。

第三,宗教可以加深社会团结。

社会需要一种团结的力量,而这种团结可以通过宗教来达成。

许多宗教在历史上都被用来塑造团体和社会。

例如,天主教会的教皇可以代表整个基督教界,伊斯兰教中也有专门的宗教领袖和神职人员等。

宗教信仰可以成为团结和协作的枢纽,凝聚人们的共同意愿和福音。

第四,宗教为社区提供了一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

教会和其他宗教机构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例如派发食物和衣物等物品,为疾病或残疾的人士提供照顾。

在某些地区,宗教机构还为社区提供学校和医院等公共服务,促进社区的协作和发展。

最后,宗教可以作为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尽管宗教通常不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宗教运动确实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马克思的宗教观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的宗教观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的宗教观及其时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

他的宗教观点一直是他的观点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一种对抗现实的需要。

他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和生命的不可知感,而宗教信仰则是对这种感觉的一种回应。

马克思的宗教观点具有广泛意义和深刻意义,仍然是当今社会的有力启示。

首先,马克思的宗教观点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趋势。

在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财富、物质利益和个人权力的过分追求,和人民的贫困和不满。

这一时期宗教信仰的衰落,以及社会和人民对新思想和新权利的追求,使得马克思对宗教的态度更加复杂和深入,在他看来,宗教是对现实困境的逃避和反抗行为。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宗教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它的阶级性。

他认为,宗教信仰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中一部分上层阶级利用宗教教义来维护自己利益和权势的手段,而同时压迫和使人受苦的阶级利益历来得到宗教的包装和掩盖。

因此,马克思反对宗教信仰,认为它是违逆人民的工具。

第三,马克思强调了无神论的思想和实践。

马克思认为,无神论是一种追求真理、追求人民自由解放和反抗束缚的力量。

拥有无神论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可以帮助人们逐渐逃离对宗教的迷信和依赖。

同时,无神论的思想也可以促进物质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为人民的未来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这种思想在现代的人类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四,马克思指出了宗教与世俗,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强调了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认为,科学和技术是解决社会问题、改革社会和开创未来的基石。

宗教信仰与之相对,其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因此,马克思认为,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无可避免、必要不可少的。

同时,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哲学和方法论,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并且对宗教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宗教观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是对世界的虚无感和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二是宗教是压迫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对人民的一种精神控制。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由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是贫困、痛苦和不公正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它麻痹了人民的思想,让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压迫和剥削产生幻想,从而忽视了真正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当代社会和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的宗教观启示我们,要摒弃对宗教的过度依赖,要以科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宗教信仰对于某些人来说是重要的精神支持,但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宗教来解决社会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维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马克思的宗教观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性,要看到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压迫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用来麻痹人民的意识,让他们对社会问题缺乏敏感性。

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不公正和压迫,我们不能被虚假的宗教幻觉所蒙蔽,要敏锐地察觉社会中的问题,并积极投身于改变社会的行动中。

马克思的宗教观提醒我们,要追求人类的解放和幸福。

马克思认为,宗教让人们逃避现实生活,忽视真正的社会问题,这种逃避是不可取的。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真正的解放和幸福来自于改造社会和实现社会公正。

我们不能被宗教的幻觉所迷惑,要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中,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努力。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对压迫的精神控制,我们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马克思的宗教观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性,敢于面对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最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宗教观呼唤我们要追求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中。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理论对于当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对于宗教问题的态度是批判性的,并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一种对于人类困境的逃避。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的核心观点是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是由于人类的困境和不满所引发的。

他认为,宗教只是人类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幻觉,是通过对于意识形态和信仰的安慰来逃避社会现实问题的。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鸦片”式的精神毒品,剥夺了人们思考和改变现实的能力,使人们沉迷于虚无缥缈的超自然世界。

他强调了“宗教是苦难的序曲,又是幸福的鸦片”。

马克思的宗教观揭示了宗教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和反映。

宗教通过提供一套信仰体系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和阶级关系。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宗教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的宗教观启示我们深入分析宗教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控制和压迫的工具,是维持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一种手段。

马克思认为,宗教的存在是从属于经济和政治的基础之上,并用宗教来控制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宗教的实质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的宗教观促使我们对于宗教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于现实问题的逃避,而真正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通过改变社会现实。

马克思强调了人类应该通过实际行动和社会变革来改变自身的命运和社会的现状。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宗教的局限性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

他的宗教观不仅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的宗教观进行探析,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一、马克思的宗教观马克思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安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的幻觉,正如精神的尤太性是他们的宗教幻觉。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于现实苦难和痛苦的逃避,是一种精神上的鸦片,能够让人忘记社会的不公和压迫,同时给予人们一种虚幻的安慰和希望。

马克思还指出,宗教是一种对现实的倒映,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曲解和掩饰,是一种让人们在痛苦和压迫中获得精神慰藉的工具。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并不仅限于此,他还指出了宗教对人的本质和自由的剥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心灵的奴役,是人的本质的镣铐,宗教扭曲了人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精神上的奴役,是一种精神上的暴力。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奴役,它扭曲了人们对现实和自由的认识,使人们在精神上受到束缚和控制,剥夺了人们的本质和自由,使人们成为宗教的奴隶。

虽然马克思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他的宗教观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宗教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尽管在当代社会,宗教已经不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但宗教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宗教信仰对于一些人来说仍然是他们生活中的精神支撑和依托,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宗教仍然是人们信仰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马克思的宗教观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这也为我们认识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观的当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观的当代意蕴

1 9 9 1年 ,英 国学 者 丹 尼 斯 ・ 特纳 ( D e n y s T u ne r r )在 题为 《 宗教 :幻 觉和 解放 》 的文 章 中 指 出 :“‘ 宗教 是人 民的鸦 片 ’ ,这也 许是 马克 思 关 于宗 教 最 著 名 的评 论 ,它 的确 是 ( 他 关 于 宗
根源 的哲 学分 析
从认识论上说 ,宗教信仰是非理性的精神活 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辩证法原理 ,对宗教信 仰的认识论根源做 了全面透辟 的分析。
宗教 信仰 是对 现实 世界 的扭 曲 ,是 对 实在 的
[ 收稿 日期 ]2 0 1 5- 0 1一l 6
过虚 假 世 界 的信 仰 棱 镜 而 与 现 实 世 界 相 关 联。 ” l l J ( 信仰理论即神学就是虚假世界的棱 镜 ,所以,尽管有神学理论为宗教信仰辩护 ,但 宗 教终究 不是 理性 的 而是非 理性 的 ,是 一种虚 假
与其 说它 是一 幅虚幻 的彼 岸 世界 的 图景 ,不 如 说
观 ,对 这 两个 问题 给出 了科学 的答 案 ,这 也 是马
克思主义信仰研究最重要的历史遗产。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克 思主 义经 典作 家对 宗教信仰 认 识论
是为宗 教 徒 提 供 的一 面 哈 哈 镜 ,特 纳 说 得 很 中 肯 :“ 宗 教 的原 本 的效 应 不是 使 信 徒通 过 替 代 现 实世 界而 与一个 虚假 世 界相关 联 ,而 是凭借 和 通
论 ,不 过这 是 彼 岸 世 界 的理 论 即宗 教 。 ” J (
教的)所有 陈述 中最脍 炙人 口的……但 即使 撷 取 这一 说法 本身 和联 系它 的上下 文 ,这一 表述 也 无 疑是 含 混 的 ,潜 藏 着 极 度 的复 杂 性 。 ” …‘ p I 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当代价值汇报人:日期:contents•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历程目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价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未来展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01概述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宗教现象进行理解和分析的观念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的产物。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消亡。

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概念与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的本质是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的消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双重作用,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宗教最终会消亡。

03020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历史背景与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在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当时欧洲社会的宗教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欧洲社会的宗教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02的中国化历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

初步介绍早期主要通过翻译、撰写文章等方式,以《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为重要传播平台。

传播渠道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开始在实践中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如李大钊等。

初步接纳早期接受与传播(五四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深化认识通过对宗教问题的深入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和认识。

确立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开始确立主导地位,党和政府开始对宗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践探索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如实行宗教民主、改革宗教教育等。

确立与深化(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摘要】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鸦片,割裂和麻醉人们的意识形态。

宗教作为社会政治工具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倡科学态度和对宗教问题的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批判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强调了宗教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宗教观念的改变和超越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科学态度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宗教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涵、本质、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割裂性、麻醉性、精神鸦片、社会政治工具、批判、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意义、重要性、科学态度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主要包括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割裂性和麻醉性,宗教作为人民的精神鸦片,宗教作为社会政治工具的批判,以及宗教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是反映阶级利益的工具,是一种对人民进行精神控制和麻醉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反对宗教的割裂性和麻醉性,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是一种迷信和愚昧。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宗教是一种阶级工具,在社会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和防止被统治阶级反抗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宗教在社会中的真正作用,加强对宗教问题的认识,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围绕着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产物。

宗教的本质在于提供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解释,为人们提供一种信仰依托和精神支撑。

恩格斯的宗教观及其现代价值

恩格斯的宗教观及其现代价值

恩格斯的宗教观及其现代价值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对宗教问题的看法与马克思基本一致。

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由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不足而产生的一种幻觉。

宗教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力量和自身存在的无知和畏惧,由此产生各种偶像崇拜和神秘信仰。

宗教在社会发展的早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适应世界,加强社会团结,提供道德规范等。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宗教逐渐被认识论和唯物主义所取代,它的神秘性和超自然主义的特点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失去了现实的意义。

恩格斯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错误解释,它通过神话、信仰和仪式等方式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宗教的神秘主义和虚幻性成为反动阶级统治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压迫和欺骗劳动人民,消除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正确认识和反抗意识。

恩格斯主张废除宗教,实现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思想解放。

恩格斯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宗教,他也肯定宗教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宗教在人类的认识发展中起到过一定的引导作用,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一己之私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人们建立起对世界的统一观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宗教也是人们探索心灵和寻求内在宁静的一种方式,对于一些人来说,宗教信仰可以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和安慰。

恩格斯认为,宗教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中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宗教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和发展。

宗教对于一些人来说仍然具有一种道德规范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它可以给予人们希望和安慰,使他们在困境和挫折中找到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集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

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恩格斯的宗教观及其现代价值

恩格斯的宗教观及其现代价值

恩格斯的宗教观及其现代价值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对宗教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现实世界的幻想和神秘化的产物。

他批判了宗教对人们的意识形态、道德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将宗教视为一种愚昧和束缚人的思想体系。

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宗教,而是希望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使宗教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让世俗的道德和思想取代宗教的影响。

而在当代,恩格斯的宗教观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对我们理解和改变现实世界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恩格斯的宗教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现实世界的幻想和神秘化的产物,这一观点启发我们要理性地对待宗教,不被宗教迷信所左右,要充分认识到宗教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

在当代,面对宗教极端主义和宗教狭隘观念的挑战,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待宗教,保持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的态度,坚持科学的世俗观念,推动现实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恩格斯的宗教观提醒我们要在现代社会中注重理性和科学,避免盲目迷信和狭隘教条主义的影响。

恩格斯的宗教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现实世界的幻想和神秘化的产物,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宗教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仍然具有重要影响,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应对宗教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恩格斯的宗教观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恩格斯的宗教观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他的宗教观在理解和改变现实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启发意义和深刻的现代价值。

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恩格斯的宗教观,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论文.doc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论文.doc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论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全文如下: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的终极目标是消灭宗教,实现人的自由和彻底解放。

宗教消亡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但宗教的自然消亡和人为消灭有着很大区别。

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对于中国宗教问题的处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实质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社会现象。

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属于文化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从人本主义出发,透彻地研究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功能及消亡等问题,形成了关于宗教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社会意识,在泛神论中和创世说中,是宗教创造了人类和万物,人类应该崇拜自然和神以满足自己身体和精神的需要。

事实上,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反之是人创造了宗教,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它是支配者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1]。

人把自己的力量、智慧、高贵、价值衡量尺度等品质和特点赋予这至高的善,也就是神;宗教的本质是人本质的对象化,神所表现的不过是人本质的彼岸性,是人一切美好和愿望的集中体现。

人在创造宗教的同时,将自己的美好愿望赋予在神的身上,以一种神圣的、虚幻的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本真。

妄图通过宗教摆脱自然的枷锁和对现实的失望,得到解放和幸福,在这种超验的观念的引导下,人由此失去了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力量的肯定,逐渐使神的本位代替了人的本位。

2.宗教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论是哪种宗教,最基本的特征是对神灵的崇拜,是对虚幻美好的向往。

作为人们观念上的东西的宗教,以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着,是由特定的物质条件即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神灵是虚幻的和超验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社会功能观及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社会功能观及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社会功能观及当代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承担的政治使命出发,对宗教社会功能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认识。

这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正确观察、分析和认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功能宗教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功能,作为社会子系统,它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整体系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承担的政治使命出发,提出了宗教社会功能两重性的问题。

这对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正确认识宗教的社会功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社会功能观的解析宗教社会功能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承担的政治使命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的、历史的审视宗教的社会功能,认为宗教社会功能具有正负两重性,在阶级社会和压迫剥削制度下,宗教的社会负功能要大于正功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宗教的社会正功能。

第一,宗教的内容来源于人,包含有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

马克思指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1](P.1-2)恩格斯也指出:“只是由于一切宗教的内容是起源于人,它们才在某些地方还可求得人的尊敬;只有意识到,即使是最疯狂的迷信,其实也包含有人类本质的永恒规定性,尽管具有的形式已经是歪曲了的和走了样的。

”[2](P.520-521)“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P.666-667)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学”的角度来看待宗教,把宗教性与人性联系在一起,强调宗教对人的关注、对人类本质的反映。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院系:哲学系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姓名:乔连军学号:H200902005摘要:纵观整个哲学发展史,对于宗教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泛起了争论的火花。

马克思宗教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泉。

马克思的宗教观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体系主要由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构成。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的宗教观来指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之更能发挥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宗教的认识也将不断的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统筹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涵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故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再认识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渊源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集中表现为以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

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彻底否定了宗教和上帝超自然的神圣本质,而把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提升到一个新的境地。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对马克思的世界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马克思总结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关于人创造上帝和宗教的思想,并以费尔巴哈所揭示的人是神圣家族的世俗基础为立足点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以及存在的社会根源及其宗教在阶级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不仅从费尔巴哈所奠定的反宗教的批判的基础出发,即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且马克思更向前迈进了一步,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1所谓“颠倒了的世界”,就是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具体就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专制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观的当代意蕴作者:徐晓风王玉升来源:《北方论丛》2015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科学地评价了信仰在认识中的地位;全面分析了宗教信仰在历史上所起的多方面的作用,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信仰背后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这些批判研究为研究信仰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根据和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在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科学的理论给予信仰积极正确的引导,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信仰,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信仰[中图分类号]B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3-0119-04[收稿日期]2015-01-161991年,英国学者丹尼斯·特纳(Denys Turner)在题为《宗教:幻觉和解放》的文章中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也许是马克思关于宗教最著名的评论,它的确是(他关于宗教的)所有陈述中最脍炙人口的……但即使撷取这一说法本身和联系它的上下文,这一表述也无疑是含混的,潜藏着极度的复杂性。

”[1] (p.320)作者指出,马克思宗教信仰研究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有二个:“第一个是人为什么必定全都有幻觉?”;“第二个是他们为什么需要宗教幻觉?”[1] (p.321)这两个问题的确是研究宗教信仰的核心问题,第一个涉及宗教的认识论根源;第二个涉及宗教的社会历史根源,用特纳的话说,这是两种断言:“宗教信仰的主张是虚假的断言和宗教现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断言”。

[1] (p.323)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辩证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了科学的答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最重要的历史遗产。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信仰认识论根源的哲学分析从认识论上说,宗教信仰是非理性的精神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辩证法原理,对宗教信仰的认识论根源做了全面透辟的分析。

宗教信仰是对现实世界的扭曲,是对实在的主观重构。

这种重构是在宗教徒的头脑里完成的,起因于对实际生活的不满,因而把自己心中的理想愿景投企到一个虚幻的世界中去。

马克思指出,对于宗教徒,“现实地位远不符合与他们想象中的地位,由于他们生活处于现实世界彼岸的世界里,由于他们用想象力来代替头脑和心脏,所以他们就不满意实践,就必然求助于理论,不过这是彼岸世界的理论即宗教。

”[2] (p.163)从感情上说,宗教信仰是信教者的幻梦,从理性上说,是为了满足宗教徒这种幻梦而构建出来的虚假理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理性认识是对现实世界本质的反映,正如列宁所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3] (p.181)但是,作为反思宗教信仰的神学理论恰恰是“荒唐的”抽象,尽管也具有理论的形式,但所反映的并不是实在的客观本质,甚至与其说它是一幅虚幻的彼岸世界的图景,不如说是为宗教徒提供的一面哈哈镜,特纳说得很中肯:“宗教的原本的效应不是使信徒通过替代现实世界而与一个虚假世界相关联,而是凭借和通过虚假世界的信仰棱镜而与现实世界相关联。

”[1] (p.324)信仰理论即神学就是虚假世界的棱镜,所以,尽管有神学理论为宗教信仰辩护,但宗教终究不是理性的而是非理性的,是一种虚假的幻觉。

正因如此,马克思才明确把“世俗的”理性同“宗教的”理性区别开来[2] (p.214),因为它并不是“正确的、郑重的”理性认识。

科学建立在证据之上,而科学证明有所谓“双标尺”之说,即爱因斯坦所说的:“第一个观点可以简要地称为同理论本身有关的‘内在的完备’,而第二个观点则涉及‘外部的证实’”[4] (p.10),一个是事实证据,一个是逻辑证据,如前所述,正是由于科学理论不断得到这样的确凿证明,所以,才形成了科学信仰。

宗教信仰却迥然不同,并不是立足于这样的证据,根据是两点主观诉求。

第一个主观诉求是对外在现象世界的某些特殊感性经验,信仰主体把这些偶然的、暂时无法解释的对象和事件神秘化。

马克思指出,宗教体验是,“无法理解内在的、本质的、一般的规定怎样通过外界的、偶然的、特殊的稀奇事物同某些个人相联系,同时却不同人的本质,不同一般理性相联系,因而也就不成为所有个人所共同的东西,他们(宗教徒)无法理解这一切,于是就只乞灵于奇迹和神秘” [2] (p.163)。

另一个主观诉求是内在的感性欲望。

宗教信仰把信仰对象偶像化,对之膜拜顶礼,企望它们能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

马克思揭露宗教信仰偶像崇拜的本质说:“拜物教原不能使人超脱感性欲望,相反,它倒是感性欲望的宗教。

”[2] (p.214)对欲望的幻想诱惑了信众,使他们误以为自己的欲望可以通过偶像崇拜得到满足。

这是一切宗教信仰的共同特征。

时至今日,通过礼拜神祇免灾祈福仍然是善男信女宗教信仰的核心诉求。

马克思认为,对神的信仰是“人类理智迷误的结果”[5](p.277)。

理智的迷误的认识论根源是违背了认识的规律。

人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辩证过程,它源于实践,通过感性经验,形成感性的具体;借助概念等逻辑思维手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先是通过分析进行抽象,把握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进行综合,把握事物的整体,形成概念的具体。

马克思认为,这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辩证认识道路。

对事物的整体概念认识就是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

毛泽东把这一辩证认识过程概括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

问题在于,在实际认识中,往往会把各个认识环节割裂开来,或者把某一个环节抽取出来,夸大它的作用,歪曲它和其它认识环节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会导致马克思所说的“理智的迷误”。

列宁对宗教信仰(他称之为“僧侣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做了十分深刻的经典分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串圆圈,近似于螺旋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那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

列宁说,僧侣主义认识是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p.411)从认识论上说,宗教迷误开始于精神与自然的分离。

恩格斯指出,初民由于对身体构造的无知,认为思维和感觉不是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可以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臆想。

这就是宗教信仰的萌芽[6] (p.220)。

费尔巴哈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中指出:“基督徒就这样把人的精神、灵魂同肉体分隔开来,并把这种分隔开来的、失去肉体的精神当做自己的上帝。

”列宁在这段话旁边的批注是“失去肉体的精神=上帝”。

[2] (p.69)同时,宗教一方面把精神抽象化为人格神,变成绝对的实体,“随着宗教的向前发展,这些神愈来愈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7] (p.220),这种抽象精神实体是没有概念结构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基督徒只知道逻各斯的化身,不管什么逻辑不逻辑”。

[8] (p.141)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的理论化形态就是神学,它具有伪理论的形式,因为它的推论尽管使用了严格的形式逻辑,但所根据的大前提或者来源于扭曲的感性经验,或者来源于纯思辨的假设,马克思在谈到黑格尔构建他的绝对唯心主义时指出,他是“从无限的东西、抽象的普遍的东西出发”,“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就是说,说得通俗些,他从宗教和神学出发”。

[5] (p.315)可见,宗教迷误的另一个认识论根源就是把思维的抽象环节和正确反映实践的感性经验割裂开来,成为纯粹主观的思辨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信仰的历史哲学批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信仰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通过研究宗教信仰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分析了宗教信仰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全面揭示了宗教对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

对费尔巴哈的宗教理论进行批判分析,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出发点。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5] (p.5),而费尔巴哈宗教研究的根本缺陷在于,把宗教信仰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人性。

按照唯物史观,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5] (p.43)。

按照唯物史观,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精神的生产是和物质的生产相适应的。

由于物质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原始社会的人无力抗拒自然的威力,对自然心存畏惧,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神秘化,这是宗教意识产生的最初根源。

拉法格专门研究过原始人控制自然力的幻想与宗教信仰起源的关系,“野蛮人用他们对自然的幼稚观念想着可以控制自然力像控制自己的肢体一样”[8] (p.125),希望靠魔咒停止太阳转动,借助巫师的法术呼风唤雨。

马克思总结说:“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人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很狭隘的,这种实际狭隘性,观念地反映在古代的自然宗教和民间宗教中。

”[9] (p.9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发生了劳动分工,进而出现了阶级分化,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随之产生,并成为宗教信仰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

特纳认为,马克思关于宗教信仰的社会根源理论有三个指向:“第一,宗教起因于现实的需要;第二,宗教虚构了这种需要;第三,通过宗教,一些社会主体借助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虚构而同现实世界发生关系。

”[1] (p.324)这一论断的确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

处在苦难中的阶级和群体,面对异己的强大社会力量,感到孱弱无助,渴望有一个救世主拯救自己脱离苦海,这就是他们最迫切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对彼岸世界的祈盼就日益迫切起来,“正如基督徒脑子里的基督再临和千年王国一样……弱者总是靠相信奇迹求得解救。

”[10] (p.5)历史上基督教最初是作为被压迫者的宗教在古代世界萌生和发展起来的。

基督教最初在被压迫者或社会下层人群中流传。

恩格斯通过对早期基督教历史的深入考察,令人信服地指出,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与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政府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11] (p.535)不过,宗教的本质毕竟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信仰用虚幻的彼岸世界取消了社会的矛盾和对立,用来世和天国的许诺掩盖和转移了现实生活中的忧愤和苦难,使宗教很自然地成为统治阶级控制被压迫群众的精神手段。

历史上,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很快就从被排斥的异教变成了国教。

在中古欧洲,基督教一直是统治的意识形态,直到资本主义兴起以后,为了对付工人革命,上层统治集团仍以种种形式利用宗教进行思想统治,针对这种情况恩格斯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精神手段去控制人民,而一切能影响群众的精神手段中第一个和最重要的手段依然是宗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