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评课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篇1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而这节课也是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进行教学的,可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但是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两个层面上。
对于本节课设计分成了3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画一个普通角,在画角的过程中体会角的特征,为抽象角的模型奠定基础。
);课上在活动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课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说一说)。
有了这样的整体构思,使得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后的感悟也有些许。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
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认识角》评课稿(15篇)
《认识角》评课稿《认识角》评课稿(15篇)《认识角》评课稿1本节课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一张图形,摸其中一个角,感觉角的本质属性,到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钉一钉,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这堂课老师能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篇1经过杨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尹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
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
尹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
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
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篇2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最新4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最新4篇】篇一:二年级数学的评课稿篇一第一,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五角星、扇子等等,进而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数学概念,在通过对教的相识找寻四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分体现了数学学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学生经验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将数学学问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其次,从直观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视让学生亲自感知。
教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无从说明、概括,依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刘老师多处让学生亲自感受、体会。
例如新授前先让学生视察实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图形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相识。
第三,注意学习过程的动手操作,刘老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这些活动不仅仅围绕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学生对数学学问的再相识,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让学生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
第四,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层次清楚。
由相识角的形态,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起先,接着用不同的材料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探究出多种角的大小和比较方法。
这样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有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学得轻松、开心,在玩中学,在做中学。
篇二:评课稿篇二依据学校教研工作支配,今日下午在老师会议室实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一课。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注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力,培育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
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究,主动了解和发觉学问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对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二年级数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3篇)
二年级数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3篇)二年级数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
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
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
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一、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导入新课时,曲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直观形象化。
曲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让学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
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
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集合15篇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集合15篇《角初步认识》评课稿集合15篇《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
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2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
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
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
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摘要: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角的初步认识2.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3.课程内容:角的定义、分类、性质、测量二、课程评价1.教学方法:以实例讲解、练习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2.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实物模型辅助讲解3.学生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4.知识掌握程度: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部分学生对于测量部分掌握较弱三、教学建议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针对学生掌握较弱的部分,加强练习和辅导3.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正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本次角的初步认识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课程内容涵盖了角的定义、分类、性质以及测量等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在课程评价方面,教师采用了以实例讲解、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此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和实物模型辅助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角的概念,提高了教学效果。
从学生参与度来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这有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也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然而,在学习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尽管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在角的测量部分,部分学生掌握较弱。
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关注这一问题,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练习和辅导。
针对本次课程,教学建议如下: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2.针对学生掌握较弱的部分,加强练习和辅导。
教师可以在课后设置一些测量角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本次角的初步认识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仍有待提高。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评课稿(5篇)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评课稿(5篇)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评课稿1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
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评课稿2《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要落实的是:1、认识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懂得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3、会画角。
两节课来看,王少云老师这节课这三点都做得不够,可以说是老师包办,把结论告知学生,没有看到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的效果。
林道童老师这节课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很好。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1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1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1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
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习: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
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
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
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
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认识角评课稿集锦(精选14篇)
认识角评课稿集锦(精选14篇)认识角评课稿集锦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郑晓霞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郑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
郑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郑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郑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
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三、能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在指令学生操作前做到详尽要求学生,体现老师成熟老练的一面郑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篇1本周二我第一次听了孙翠娥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孙老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新”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
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习: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孙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
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孙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小棒做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孙老师在教学角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学资源数学书,让学生自己到寻找和发现尖尖的点叫什么?直直的边叫什么。
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
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在我们老师的叫教学生涯中免不了写几篇评课稿,你对评课稿的格式内容了解吗?小编在线上为你整理了多篇《角初步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篇1经过杨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尹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
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
尹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
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
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篇2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认识角评课稿15篇
认识角评课稿15篇认识角评课稿1聆听了郑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认识角》一课,郑老师以她独特的教育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感受如下:1、郑老师教态和蔼可亲,语言亲切富有感染力,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教学基本功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孩子喜欢这样的老师,课堂氛围好,老师学生之间能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教学效果好。
2、在大量的活动中积累角的表象,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突出角的认识。
课始,从具体的实物中剥离出角。
找一找;你能像老师这样找到周围的角吗?摸一摸;沿着角的两条边摸一摸。
说一说;结合前面找角摸角的过程,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做一做;用两根小棒或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辨一辨;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想一想;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和角的边长无关这两个难点时。
倪老师先出示三个钟面,让学生观察钟面上三个大小不同的角,你想说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比角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这个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最后通过用扇子和剪刀的打开与合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
总之,这节课郑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心设计教案,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突破难点。
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多样,讲求实效,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老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获得这一目标。
其实利用我们的身体做一个活动角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用两只手做角的两条边,手的合拢分开也能体现角的大小变化过程,学生也很感兴趣。
认识角评课稿2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林思思老师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
二年级认识角评课稿(共11篇)
篇一:《认识角》评课稿《认识角》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郑晓霞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郑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
郑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郑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郑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
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四、能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在指令学生操作前做到详尽要求学生,体现老师成熟老练的一面郑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角的认识评价(5篇)
角的认识评价(5篇)第一篇:角的认识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利用演绎推理的思想,通过分析已有事实和数学定理,推导出角的静态概念,培养学生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严谨的逻辑、分析全面的意识;用“评价”贯穿整个动态角的探究过程。
下面我简单的说一下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评价。
1.情景创设不仅注重新颖有趣,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始的利用点动成线,重视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充分利用,由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引出射线、射线的另一段无限延长引出直线、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引出角。
2.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新课程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实验,去猜测,去发现,再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更直接的解决学生的疑惑。
根据已有的认识自主完成,师生提问,生生补充,将课堂气氛推入到一个新**,学生在“动”境中不断的琢磨和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从而能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整节课自始自终让学生经历着观察、操作、体验、思考、探索等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读懂教材,合理安排,思路清晰,处理恰当。
在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王老师主要围绕两个层次展开教学:第一层次,认识角的概念,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来巩固学生对角的进一步认识,达到对角的认识和理解,第二层次,角的比较。
通过角的大小的比较,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的程度不同,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不同,而直角的判断更需要观察、联想、转化能力等创造性地运用角的动态概念。
4.尊重学生,积极鼓励,平等和谐。
本节课堂中,王老师语言富有激励性,注重人文关怀,每次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都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这样就可以了吗”“你现在明白了吗?”等等,使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肯定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愉悦,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达到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共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三篇
【导语】《⾓的初步认识》⼀节是让学⽣结合⾃⼰的⽣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形、正⽅形、长⽅体、正⽅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
准备了以下评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今天听了平飞娜⽼师的《⾓的初步认识》这⼀课下⾯我就从以下⼏点说说我对⾓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师让同学们在⽣活中找⾓,使学⽣初步感知⾓,教师⽤纸⽚折⾓,让学⽣在观察中,得到⼤量的感性认识,形成⾓的正确表象。
在折好⾓后,⽼师让学⽣感知⾓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师将给出“⾓的顶点,直直的线是⾓的边”这⼀概念,同时让学⽣归纳出⾓的组成,从⽽揭⽰⾓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共同特点:⼀个顶点,两条边。
以上这⼀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知道⾓的各部分的名称”这⼀知识与技能⽬标在进⾏。
在导⼊过程中,⽼师让学⽣在⾃⼰周围找⾓,有的甚⾄找到同学⾝上去了,这把原本抽象的⾓和⽣活中的⾓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加深了对⾓的认识,还让他们⾃然⽽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活,数学就在他们⾝边。
在整堂课中,学⽣的学习积极性都很⾼,学⽣亲⾃动⼿折⾓、画⾓及改变⾓的⼤⼩,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体验⾓的⼀些本质属性。
在⾓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师在多个地⽅运⽤了多媒体。
特别是在显⽰⾓的各部分名称,⾓的画法及变⾓时,充分运⽤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在展⽰学⽣所画⾓和⽤三根⼩棒摆⾓时,⽼师没有合理的利⽤投影仪。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上,⽼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的⼼理特点。
⾸先是判断⾓、数⾓、做游戏—变⾓及⾓的⼤⼩,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
根据学⽣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标是达到了的,学⽣不仅认识了⾓,会判断⾓的⼤⼩,⽽且还会画⾓。
另外,将⾓与⽣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在⽣活中的应⽤,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活性,让数学学习与⼉童⾃⼰的⽣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他们的⽣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角认识》小学数学评课稿
《角认识》小学数学评课稿(精华)《角认识》小学数学评课稿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角认识》小学数学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角认识》小学数学评课稿1[教学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1、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2、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平行四边形容易拉动而三角形拉不动?4、操作: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
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从形状上区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同的特性。
5、区分三角形。
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二、三角形画高1、学生尝试画高(从上往下画),教师示范画高。
2、画高策略:转过来画。
(从上往下画)3、尝试不转动画高。
4、比较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体会三角形高的意义。
[几点思考]一、有效提问,把握教学重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把握,并能在教学进程中,通过各种设计来有效达成目标。
比如,提问的有效性。
(见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X老师用了5个环节达成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这个教学目标。
从学生对三角形的.原有认知出发,探讨三角形应用广泛的原因——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
这里,X老师的问题是“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这中间起到什么作用?”——如果看了三角形的图片后,这么问:看了这么多三角形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两种提法,达成的效果是不同的:一种是有针对性的,一种是漫无边际性。
又如一下《统计》,老师先出示一幅水果图:(苹果,桃子,草莓,梨子),让学生把数好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具体过程略)接下来让学生体会水果图和统计表在表达水果个数时,统计表更容易看出水果的数量。
教师把水果图和统计表放在一起,提问:这两幅图,你喜欢哪一幅?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喜欢水果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认识评课
城北实小周墅
在本周的校高效课堂展示课活动中,我聆听了方芳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认识角》一课,方芳老师以她独特的教育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感受如下:
1、方老师教态和蔼可亲,语言亲切富有感染力,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教学基本功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孩子喜欢这样的老师,课堂氛围好,老师学生之间能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教学效果好。
2、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在大量的活动中积累角的表象,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突出角的认识。
课始,从具体的实物中剥离出角。
找一找;你能像老师这样找到周围的角吗?摸一摸;沿着角的两条边摸一摸。
说一说;结合前面找角摸角的过程,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做一做;用两根小棒或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辨一辨;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想一想;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和角的边长无关这两
个难点时。
方老师先出示三个钟面,让学生观察钟面上三个大小不同的角,你想说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比角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这个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最后通过用扇子和剪刀的打开与合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
3、注重指导,反复质疑,突破难点。
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了指角的正确方法:从一点引出两条线。
这为今后学习角的形成打好了基础。
在制作角这个环节当中,方老师先提出了活动的要求,之后再让学生动手,在整个过程当中适当参与其中加以指点。
使学生的合作交流更有目的性、实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判断角这部分,反复质疑,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总之,这节课方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心设计教案,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突破难点。
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多样,讲求实效,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老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获得这一目标。
其实利用我们的身体做一个活动角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用两只手做角的两条边,手的合拢分开也能体现角的大小变化过程,学生也很感兴趣。
值得探讨的3个问题:
1、大屏幕是否能代替板书?从学生指角的情况看,学生对角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建议教师是否及早把角画在黑板上,这样让学生通过看书写的过程,还可以通过比划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2、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教学中教师演示了活动角,但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如果给学生材料做一做,会让学生更清楚体验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在出示材料袋的时候,教师可以口头交代一下里面有什么,防止学生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