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的回响》教学设计

《历史的回响》教学设计
(2)视频欣赏:《北非谍影》片段
思考:影片中,歌曲名称,《马赛曲》的出现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师生讨论
(3)作品赏析
1.与国歌对比相似之处:
乐谱:进行曲;弱起小节,以1-3-5为基本音,附点节奏
创作背景:产生于革命年代,对那个时代产生重要积极的作用。
2.《马赛曲》调性布局:G大-g小-G大。
大调式与小调式对比。
课题
第4节历史的回响
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音乐的叙事性功能特点;
了解音乐强弱音质对峙和音乐的可思维特点。
情感目标
1.愿意主动了解作品的相关历史事件,感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2.能认识音乐作品的产生对人民、时代所起的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浓重时代气息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从音乐的体裁、表现与风格等方面进行鉴赏和分析。
教学内容
1.《马赛曲》
2.《c小调练习曲》(革命)
3.《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第一乐章)
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与过程
意图、反思
3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8分钟
2分钟
5分钟
2分钟
一.组织教学:课堂礼仪、出勤情况检查。
课前播放《1812年》序曲古典辣妹
二.导入:
通过几首歌曲歌曲内容,判断它所代表的时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思考:在这么艰难的战争环境下完成作品的创作和首演,为什么?
播放《鼓舞世界的乐章》视频
师生讨论回答问题。(2)作源自简介:肖斯塔科维奇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当代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肖斯塔科维奇参加了保卫列宁格勒的志愿消防队,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队员。《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交响曲》)就是在这些严酷的日子里写成的。

北师大版历史八上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word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八上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word教案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明白得。

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硕的历史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学习通过量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和交流学唱后的感受,培育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爱好。

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布置场景、制作课件,培育相互帮忙、集体协作的精神。

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进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昂贵斗志,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

活动预备全班按平日的分组情形分为四个小组,每组有负责本组事宜的小组长,组内成员分工协作。

教师说明本次活动的主题、目的,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书目、网址。

各组或查阅书面、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搜集以下资料:①有关抗日救亡歌曲作者、词曲内容等方面的资料;②有关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影像资料或伴唱带等;③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口号等。

每组依照自身特点或优势设计出本组的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各组长研究出最正确联唱方式。

然后学生在教师配合下制作课件。

教师课前将每组选出的最喜爱的歌曲打印成歌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学唱,每组至少学会两首。

各组选出一名学生组成裁判组,裁判组制定竞赛规那么及评分表,课堂中随时作记录,课前预备好纪念奖品。

没有网络设备的学校能够用录音机播放,也能够由教师或学生演唱。

导入新课咱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歌。

你可曾明白,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带给人们的是何等庞大的精神力量!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万万同胞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不久华北又告急,民族危机日趋严峻。

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全国各界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一首首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响彻五湖四海、长城内外,融进了人们的血脉,成为抗日战争年代的号角。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21《历史的回响》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21《历史的回响》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历史的回响》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
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听、学、唱优秀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感受和加深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2、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学生从艺术的角度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听后、唱后的感受,培养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小组使用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合唱救亡歌曲,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精神。

情感与态度:
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大部分学生会制作ppt课件。

个别同学有演唱专长,可充分发挥。

学生特别喜欢唱歌,但他们所喜欢和接触的多是流行歌曲,对三四十年代的革命歌曲了解甚少,大概除了《义勇军进行曲》,其他很少甚至根本没听过,这一单元正好刚刚学完抗战历史,让他们用歌声来体会当时的时代心声和风貌,既可以重温历史,又可以感受到革命歌曲所具有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这也正是学生所喜欢的一种寓教于乐的历史学习方法。

3重点难点
学唱爱国歌曲,感受民族精神。

培养合作学习,掌握探究方法。

历史的回响教案

历史的回响教案

历史的回响教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案教授的是七年级历史第五单元《历史的回响》中的内容。

《历史的回响》单元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开篇——历史的回声”、“地球是怎样的”、“中国是怎样的”和“世界有多大”。

本单元所要学习的是历史的回响——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基础事件。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地球的形成及其演变、中国封建社会及其发展演变、人类历史的划分及其重要事件等。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使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能够发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2. 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培养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3. 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懂得中国封建社会的演变和变化,以及其中的一些突出事件。

4. 了解历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的划分有一定的认识,并从中发现历史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中国封建社会及其发展演变、人类历史的划分及其重要事件。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历史的回响——如何从历史中发现智慧和启示。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以讲授和讨论为主,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时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的启示和智慧。

五、教学步骤1. 开学班会,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 分四个课堂分别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开篇——历史的回声通过介绍历史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然后,通过讲述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些基础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并发现历史的启示和智慧。

(2)地球是怎样的通过介绍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让学生了解地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3)中国是怎样的通过讲述中国封建社会及其发展演变,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懂得中国封建社会的演变和变化,以及其中的一些突出事件。

(4)世界有多大通过讲述人类历史的划分及其重要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性,从中发现历史的启示和智慧。

3. 课堂讨论通过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发现启示和智慧,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的回声》教案

《历史的回声》教案

《历史的回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听、唱、说、谈等多种方式,感受抗日救亡歌曲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从艺术的角度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3. 通过对抗日救亡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欣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抗日救亡歌曲。

2. 了解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和创作背景。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历史短剧表演,深入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听歌猜词:播放一首抗日救亡歌曲,让学生听歌猜词,了解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深入了解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背景、词曲特点和历史意义。

4. 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再现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知。

5. 歌曲学唱:教学生唱一首抗日救亡歌曲,让学生通过歌唱,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情感。

6. 课堂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的回声中汲取力量,为未来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救亡歌曲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回声中汲取力量,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小组讨论和历史短剧表演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对抗日救亡歌曲的理解和感知程度。

2. 通过课堂表现和歌曲学唱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3.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从艺术的角度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第21课 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学案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第21课 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学案

第21课抗日歌曲大联唱【学习目标】1.学唱抗日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2.在学唱抗日歌曲的过程中,真切的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以万民众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3.知道历史歌曲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感受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增强民族情感,学会合作。

【学习重点】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学习难点】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学法提示】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合唱救亡歌曲一、导入示标: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1.这首歌是一部影片的主题曲,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

歌曲号召青年学生“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唱出了当时青年学生的共同愿望和心声,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逐渐成为青年学生毕业时所必唱的一首歌曲。

歌名及词曲作者,,。

2.这首歌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它号召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曾长时间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建国时被定为国歌。

歌名及词曲作者,,。

3.“我的家……,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歌名及词曲作者,。

4.这首歌作于1937年7月,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七七事变后,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歌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名及词曲作者,。

(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步骤一:歌曲联唱:每组起唱一首歌的开始一二句,由下一组接唱至少三句以上;接唱组再起唱另外一首,再由第三组接唱,如此循环,唱不出组被淘汰,由下一组接唱,直至剩下最后一组为止。

苏教版必修二“历史的回声”指导

苏教版必修二“历史的回声”指导
高一语文必修二苏教版“历史的回声”
课题
历史的回声
课型
新授课




目标
1、带领学生疏通文句,指导学生摘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词语,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及活用词,做好活页本文言文部分的积累。
2、反复朗读吟诵,要选择恰当的节奏和语调进行朗读,既要读出自己的个性,又要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沉吟涵咏引领学生对古代诗文进行体味和品赏,丰富学生感情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文本研习的立足点是文本,也就是说依据文本的相关语句、段落进行研习。这就涉及到如何指导学生选择相关的语句、段落,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这些语句、段落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反正不能将自己的理解认识灌输给学生,更不能将教学参考的结论生硬地加给学生。
另外,文本研习一定要注意结合专题,结合板块,力争体现编者的意图。
我们的困惑
1、为什么本专题编者提出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除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样的名篇佳作可以运用这种学习方式之外,其他选文并不适合。《六国论》《阿房宫赋》是经典的文言文,让学生通过背诵留下印象,并借此积累一些虚实词,理解一些词性的活用现象,掌握一些文言文翻译的知识,提高一下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初步懂得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就足够了。因此,文本研习的文本不应是文言文。至于通讯和消息更不适合。这些文章更合适的学习方式我们觉得是活动体验。
3、文本研习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与学生一道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情景其实多种多样,只要有助于师生的文本解读都可以拿来一用。最主要的就是创设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研习讨论的氛围,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对于理解有偏差的学生,老师不轻易的作出判断,而通过征求其他学生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历史的回响教案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历史的回响教案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历史的回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音乐的历史发展背景,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特点;2.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及其特点;3.掌握不同音乐流派的基本特征,能够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4.培养学生欣赏、鉴赏、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1.音乐的历史发展背景;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及其特点;3.不同音乐流派的基本特征;4.音乐作品鉴赏、评价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历史时期的音乐特点的掌握和理解;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及其特点的学习和比较;3.音乐作品鉴赏、评价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1. 音乐的历史发展背景(1)古典音乐时期古典音乐是指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的一种音乐风格,它是从巴洛克音乐、清唱剧和民间歌曲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著名的作曲家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

(2)浪漫音乐时期浪漫音乐时期是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的一种音乐风格,它是从古典主义音乐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著名的作曲家有肖邦、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等。

(3)现代音乐时期现代音乐时期是指20世纪中至今的一种音乐风格,它是从浪漫主义音乐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著名的作曲家有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拉威尔等。

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及其特点(1)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是一种泛称,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艺术风格,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2)西方音乐西方音乐是指欧美国家的传统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

西方音乐在音乐表现形式、旋律和节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3. 不同音乐流派的基本特征(1)古典音乐古典音乐以和声体系为基础,强调和声的密切关系,且对乐曲的形式有着较高的要求。

古典音乐的曲式多样,有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等。

(2)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以歌唱为主,通常采用简单、富有感染力的旋律。

流行音乐分歌手、乐团演唱的形式,包括流行摇滚、流行民谣、流行爵士等。

主题班会教案《历史的回响-中华崛起》

主题班会教案《历史的回响-中华崛起》

主题班会教案《历史的回响-中华崛起》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崛起过程- 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中华崛起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二、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崛起过程-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盛- 唐朝的开放和繁荣- 宋朝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明朝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清朝的国际地位和封建制度的衰落2. 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影响-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的贡献- 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中华崛起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崛起的原因和背后的价值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三、教学步骤1. 导入:以问题导入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 问题示例:中国历史中的哪些事件对中华崛起有重要影响?2. 探索: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介绍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崛起过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影响展开讨论。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中华崛起的重要性和价值。

6. 提问互动: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加深他们对中华崛起的理解和认识。

7. 结束:总结本次班会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了解中华文明。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评估他们对中华崛起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2.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观点,评价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3. 以小组展示和提问互动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学生的书面作业或口头回答,评估他们对中国历史中重要事件和崛起过程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中其他重要事件和崛起过程。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址或博物馆,加深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实地体验和感受。

思政课教学设计《开学序曲——历史的回声》

思政课教学设计《开学序曲——历史的回声》

思政课教学设计《开学序曲——历史的回声》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能够:1. 了解历史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2. 理解历史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3. 掌握历史知识与当代社会问题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对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历史对于个人的影响和启示。

2. 历史与当代社会问题的联系:-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问题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

3. 历史故事分享:-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 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和记忆效果;-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

2. 课堂讨论:-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个案分析:- 选取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问题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其对于历史故事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思考深度。

3. 学习成果评价:- 设计小型项目或展示,要求学生展示他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和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视、音响等;2. 图片、视频等相关多媒体资料;3. 历史故事和案例的书籍、文献等。

六、教学时间安排本教学设计为一节课的内容,预计教学时间为45分钟。

七、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和个案分析等教学方法,将历史与当代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思政课教学设计《开学序曲——历史的回声》

思政课教学设计《开学序曲——历史的回声》

思政课教学设计《开学序曲——历史的回声》一、教学背景在新的学期伊始,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课程以“开学序曲——历史的回声”为主题,通过回顾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提高其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

2. 英雄人物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

3. 历史经验与启示:如何看待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进行详细讲解,阐述其历史意义。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教师详细讲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阐述其历史意义。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经验与启示。

6. 作业: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思考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质量。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涉及我国历史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教材。

2. 课件:教师制作的课件,包含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3. 网络资源:如历史纪录片、相关文章等。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马赛曲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马赛曲

《历史的回响》教案设计课时:一课时(40分钟)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教具:多媒体(包括钢琴、计算机、投影仪、音乐播放设备)教学目标:1. 通过讲解马赛曲,带领学生了解马赛曲的创作背景,继而引出《1812序曲》,本课欣赏重点《1812序曲》;2. 对《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表演形式及风格特点进行大体介绍,培养学生对管弦乐作品的兴趣,为后续欣赏做好铺垫;3. 对《1812序曲》具体音乐组成进行分解介绍,引导学生记住音乐中的各个主题(“法军主题”、“俄军主题”),结合音乐创作背景进行音乐联想,能够有根据地表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重点:带领学生分析《1812年序曲》的音乐主题、典型节奏及总体结构,逐步领悟“培养音乐的耳朵(带着思考听音乐)”的含义教学难点:1.采用基础曲式分析的知识,带领学生分段了解《1812序曲》每一个主题、插部所表达的音乐内涵,并加以区别、辨析;2.合理运用视频、音频材料,让学生接受教师对音乐序曲的定义,能够基本理解管弦乐中呈示短、展开段及再现段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它们各自在“表达具体音乐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基本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出课题,观看视频片段(师生问好,进行简单自我介绍;欣赏法国国歌马赛曲选自电影《卡萨布兰卡》片段,在播放前提出相应问题)师:同学们,请大家边看视频边思考,下面我们欣赏的音乐:1)音乐风格2)音乐特点3)听后感受2.看《马赛曲》找骨干音3. 《马赛曲》创作背景4.小结:《马赛曲》在法国人民心中就是国家音乐形象的代表,有着很高的地位。

也影响后世一些伟大的音乐作品创作(引出1812序曲)二、欣赏教学1.情绪听写A.思乡、抒情1812序曲俄罗斯民歌选段B.乐观、轻快的1812序曲婚礼歌曲选段让学生感受俄罗斯民歌的情感,能联想到俄罗斯人民幸福的战争前生活,从而感受俄国遭受法国入侵的悲惨。

2、听赏体验,《1812》进行时,在PPT上展示分析图(听出每一部分要表达的战争的关键词,分组游戏)1812序曲曲式分析引子(开始-2分)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板引子开始,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俄罗斯人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思政课教学设计《开学之声——历史的回音》

思政课教学设计《开学之声——历史的回音》

思政课教学设计《开学之声——历史的回音》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思政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 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 掌握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近代中国历史概述:- 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五四运动及其背景;- 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2. 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历史人物的思考与分析:-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实践;- 陈独秀的文化观念与传播方式;- 鲁迅的社会思想与文学创作。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讲解: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向全班进行汇报。

3. 讨论互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进行评价。

2. 小组汇报:评价小组对所选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研究和汇报情况。

3. 个人总结: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和思考的个人总结。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 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相关历史资料。

3. 课堂讨论材料:提前准备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六、教学安排1. 热身活动: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概念讲解: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多媒体讲解: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5.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并进行课堂讨论。

班会教案《历史的回音-中华的振兴》主题

班会教案《历史的回音-中华的振兴》主题

班会教案《历史的回音-中华的振兴》主题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班会教学,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理解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3. 探讨中华民族振兴的意义和必要性;4. 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和国家发展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3. 引发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振兴的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历史的图片或者视频,引起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一些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繁荣、唐朝的开放等。

第二步:发展(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准备白纸和笔,让他们共同回顾中国历史的兴衰历程,并列举出重要事件;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回顾和列举的重要事件;3. 教师辅助:教师在学生报告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事件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对于这些事件的思考。

第三步:拓展(15分钟)1.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的振兴历程,包括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和现代中国的崛起;2. 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他们对于中华民族振兴的看法和意义。

第四步:总结(15分钟)1.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他们思考中华民族振兴的必要性和意义;2. 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如何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回顾和列举的重要事件;2. 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振兴的发言和思考。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中其他重要事件;2. 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中华民族振兴的个人感想和展望。

六、教学素材1. 中国历史的图片或视频素材;2. 白纸和笔。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班会教学,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也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意识。

幼儿园小班社会科学教案聆听历史的回声

幼儿园小班社会科学教案聆听历史的回声

幼儿园小班社会科学教案:聆听历史的回声幼儿园小班社会科学教案:聆听历史的回声幼儿时期是人类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而社会科学教育则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社会科学教育中,历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记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份幼儿园小班社会科学教案,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幼儿历史知识。

一、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应该能够: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2.了解春节的历史由来。

3.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春节的习俗和传统。

4.培养幼儿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介绍。

2.春节的历史由来。

3.春节的习俗和传统。

4.与幼儿一起制作春节的装饰品。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口头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教授幼儿春节的知识。

2.互动问答法:通过问答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春节知识的理解。

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制作春节的装饰品,让幼儿亲身体验春节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1.口头讲解:老师为幼儿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习俗,带领幼儿了解春节的历史和文化。

2.互动问答:老师提问,让幼儿回答关于春节的问题,帮助幼儿加深对春节的理解。

3.体验式教学:老师带领幼儿制作春节的装饰品,让幼儿亲身体验春节的氛围,增强幼儿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五、教学评估:通过本次教学,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评估:1.幼儿是否了解春节的历史由来。

2.幼儿是否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春节的习俗和传统。

3.幼儿是否能够参与制作春节的装饰品。

4.幼儿是否能够培养出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六、教学建议:1.教师在讲解春节知识时,应该注意语言简洁明了,让幼儿能够听懂。

2.在互动问答时,教师应该注重鼓励幼儿回答问题,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3.在制作春节装饰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班会教案《历史的回音-中华的振兴》主题

班会教案《历史的回音-中华的振兴》主题

班会教案《历史的回音-中华的振兴》主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1. 中华民族的振兴历程及其原因。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及其意义。

3. 青少年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的振兴历程及其原因。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及其意义。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的振兴历程及其原因(1)中华民族的振兴历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历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开始走上振兴之路。

(2)中华民族振兴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的政策,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及其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 青少年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1)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2)青少年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3)青少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历史的回声”专题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历史的回声”专题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历史的回声”专题教学计划一、题内涵解说专“历史的回声”是指集体的历史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在前人心中的价值意义、感情态度,是前人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因何追踪历史,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在于学习前人的智慧,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昭示未来。

《历史的回声》专题由三个板块组成,“后人之鉴”选入两篇史论,苏洵《六国论》和杜枚《阿房宫赋》,皆为兴亡论。

“千古江山”选入两首宋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个人对江山和历史的咏叹。

“永志不忘”所选的新闻报道,一篇是长篇通讯《落日》,是历史的现场实录,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受降仪式;一篇是《消息二则》,记录着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反思和作出的回应。

学习《落日》一方面要了解历史,了解我国自甲午战争以来因日本帝国主义欺凌所受的民族屈辱,抗日战争中全民族的重大牺牲,反法西斯盟国在太平洋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方面要深入领会课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感情。

三个板块又在“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统领下共同承载着积累文言语感、理解文本内容、欣赏章法艺术、培养史识素养等从文字、文章到文化的专题目标。

二、教学目标1、了解把握历史、感悟历史的常见文本形式,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和常用的样式。

2、通过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对古代史论和怀古词进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从史论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议论文如何处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4、了解文言实词活用的知识,并能够予以运用。

5、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并且选择合适的文本,抒发自己的见解或感受。

6、了解通讯和消息的特点,并通过采访练习写作。

四、专题内容解析六国论苏洵教学目标: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历史回响主题班会

历史回响主题班会

历史回响主题班会开场引入环节主持人(H):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场特别的班会,主题是“历史回响”。

在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时间是一台留声机,那么当它的指针轻轻划过那些尘封的岁月,会传来怎样的声音?是战马的嘶鸣,还是诗人的低吟?是革命的号角,还是和平的钟声?(播放一段历史混剪视频,视频中包含从古至今的重要历史瞬间,如古代四大发明的诞生、辛亥革命的爆发、新中国成立的庆典等,配以激昂而又深情的背景音乐。

)H:视频中的每一帧,都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浪花,它们或激昂,或悲壮,或温馨,或启迪。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聆听那些回响,感受那些震撼,思考那些启示。

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正式开启我们的“历史回响”之旅。

知识讲解环节H:首先,让我们通过一段,来快速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节点。

(展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唐朝盛世、元朝的疆域扩张、明朝郑和下西洋、清朝的兴衰、近现代的革命与建设等。

)H(边展示边讲解):大家看,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他不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看唐朝,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科技发明,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而郑和下西洋,更是展示了古代中国开放包容、勇于探索的精神。

接下来,我们不得不提的是近代的屈辱与抗争。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最终,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H: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它更是我们理解现在、规划未来的钥匙。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更直观地感受一下历史对我们的影响。

(播放一段关于历史影响现代社会的短片,如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等。

)展示交流环节H:了解了这么多历史知识,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接下来,就请大家分组展示你们对“历史回响”主题的理解和思考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回响
[学时] 1学时
[教学目标]
1、愿意主动了解音乐作品的相关历史事件,感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民族精神和文爱国情感;能认识音乐作品的产生对人民、对时代所起的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2、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浓重时代气息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从音乐的体裁、表现手法和风格等方面进行鉴赏和分析.
3、能演唱《马赛曲》,并熟悉部分作品的主题。

4、了解鲁热·德利尔、肖邦、肖斯塔科维奇、潘德列斯基等音乐家及其代表作;了解练习曲、音块等音乐名词。

[预习导学]
(一)《马赛曲》
[背景搜寻]
法国国歌《马赛曲》,是影响较大和有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歌曲。

《马赛曲》产生于1792年4月24日,歌词和曲调都是驻防在莱茵河边法国东部边境城市斯特拉斯堡的一支革命军队中的工兵上尉鲁热·德利尔(1760~1836)创作的。

当时普鲁士、奥地利两国称兵犯境,企图扼杀法国革命。

鲁热·德利尔充满爱国的义愤写出了一首《莱茵军团战歌》,矛头指向外国干涉者。

后由马赛志愿者带到了巴黎,并在1792年8月10日的起义中唱着这首歌冲进杜伊勒里宫,由于唱这首歌的义勇军是从马塞来的,因而被称为《马赛曲》。

1975年法国督政府决定把《马赛曲》作为法国国歌。

法国人民自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起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

产生于战火中的《马赛曲》,表达了法国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暴政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精神,它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精神武器。

[作曲家]
鲁热·德利尔(1760~1836)法国诗人,作曲家。

出身贵族。

创作了不少爱国歌曲,其中以《莱茵军团战歌》(即《马赛曲》)最为著名。

尚有浪漫曲和歌剧脚本。

[相关知识]
[国歌] 代表国家的歌曲或乐曲。

在举行国家庆典、隆重集会和国际交往仪式时演唱或演奏。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歌,但各国国歌的歌词内容与体裁形式有很大差别。

国歌大都反映国家的性质、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状况,宣扬爱国的思想。

早在16世纪,某些欧洲国家就已经有了国歌性质的颂歌或进行曲,但“国歌”的名称则是到19世纪才出现的。

[相关链接]
《马赛曲》的一波三折《马赛曲》是法国大革命的战歌,自他诞生至1879年的近90年间,随着法国形势的动荡变化,它也经历了坎坷的道路。

尽管督政府曾于1795年7月15日规定《马赛曲》为第一共和国的法定歌曲,但另一首崛起的政治歌曲《人民的警钟》令它相形失色;在波旁王朝时期还曾被禁止演唱。

直到1879年,第三共和国重新宣布《马赛曲》为国歌,最终在法国确立了他的稳固和光荣的地位。

(二)《e小调练习曲(革命)》(钢琴曲)
[背景搜寻]
1830年11月,肖邦离开祖国以后非常留心波兰革命事态的发展,他怀念祖国和人民,写下了许多关怀祖国命运的作品。

当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传来,他感到非常震惊,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他创作了此曲,也有人称它为《华沙的陷落》。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家悲愤的情感,严正的抗议,号召波兰人民前赴后继的奋勇精神。

{作曲家}
肖邦:(1810~1849)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和“波兰民族伟大的歌手”。

他将钢琴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

肖邦是一位一生仅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内心诗意的作曲家,写有作品两百多首,几乎全是钢琴曲。

肖邦代表作有钢琴协奏曲两部,奏鸣曲3首,叙事曲、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夜曲19首,玛祖卡舞曲60多首,波罗奈兹舞曲十几首等。

[相关知识]
[练习曲] 原指的是用于提高器乐演奏技巧的乐曲。

它通常包括一种或数种特定的技术,依据单一的音乐冬季动机写成。

但以肖邦为创始人,出现了艺术练习曲和音乐会练习曲。

这些练习曲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完美融合在一起,而且还具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性。

(三)《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第一乐章)
[背景搜寻]
作品作于1941年,荣获1941年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作曲家波格丹诺夫·别列佐夫斯基在日记中这样描写了被围困的列宁格勒,1942年8月9日演出《第七交响曲》的实况:大厅的情景令人激动……听众全部是被围困在列宁格勒音乐生活的代表人物——作曲家、歌剧演员、教师……许多带着武器从前线直接赶来的战士和工作人员。

乐队还是临时抽调的……人们不是一下子就能说出听了这部交响曲的印象。

而是一个震惊的体验。

这部交响曲的总谱被拍成微型胶片,用军用飞机运抵美国,在美国也产生了极大轰动。

[作曲家]
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前苏联音乐家。

1927年参加华沙第一届肖邦钢琴比赛获冗余奖。

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音乐构思和发展规模宏大,大型的、标题性的作品占主导地位。

他的音乐语言极为复杂和大胆,形式新颖,技法高超,形象鲜明,充满感情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主要作品包括15部交响乐、2部歌剧、3部舞剧、1部音乐剧、多部清唱剧、大合唱及大量的室内乐作品。

(四)《广岛受难者挽歌》(片断)
[作曲家]
潘德列斯基(1933~ )波兰作曲家。

主要作品《大为诗篇》《阿纳克拉西斯》。

在创作上具有韦伯恩的特点,是20世纪下半叶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

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对新的音乐音响的发现,以独特的“音块”发掘出新的音响效果。

[相关知识]
音块指许多乐器各自相隔一个全音、半音、1/4音或1/8音的间距同时演奏形成的音响效果。

抛弃了常规的音高、旋律。

[导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前准备]
1、布置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法国大革命、华沙起义、苏联卫国战争、广岛受难
等。

2、小组内交流,课代表分类。

[新课学习]
(一)《马赛曲》
1、设问:“军号曲调“的特点是怎样的?
2、带领学生反复哼唱,感受歌曲的号召感。

(二)《e小调练习曲》
1、听作品进行音乐想像,并鼓励学生模仿弹钢琴的状态,感受音乐的悲壮与坚定。

2、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

(三)《第七交响曲》
1、欣赏呈示部和展开部,对比两者的不同情绪。

2、引导学生从曲调、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
(四)《广岛遇难者挽歌》
1、设问:如果你是作曲家,你想用怎样的音乐方式写这一首“挽歌”?
2、引导学生体验交流。

[课后延伸]
开展“音乐中的历史”听赏会
[学有所获]
1、《马赛曲》是一首-------------风格的歌曲,在--------------背景中诞生的。

是-----------国家的国歌。

你还知道哪些国歌?
2、这节课欣赏的是肖邦哪部作品-----------------,我们还欣赏过肖邦------------。

肖邦被誉为--------------,他是--------音乐的创始人。

3、通过聆听和了解,以下反映历史事件的音乐作品分别是那个音乐时期创作的?
(1)C小调练习曲(革命):
(2)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3)广岛受难者挽歌:
4、《第七交响曲》主要表达了怎么样情感?
5、创作一首“挽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