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

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

“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总结:转而由景生情,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四、教师重点难点点拨
一、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诗吗?
检查朗读,看同学们能否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让各小组代表自愿读,其他小组评价,然后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最后学生集体朗读)
你读懂了首诗吗?
引导学生抓住“故园心”三个字来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二、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答题能力。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艺术技巧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秋兴八首》是必修3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想: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

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⒉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1 教材背景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感人的季节。

《秋兴八首》是唐代咏秋诗的经典之一,作者呈现了秋季的多重景色和人们对秋的多种情感。

此篇诗文恰当地表现了唐代文人的秋日情怀,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深刻与洒脱。

1.2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及意义;2.理解秋兴的意象与描写手法;3.发现秋兴所蕴含的深刻主题;4.学习审美鉴赏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诗中的描写手法;2.分析作者的情感;3.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2.1 教学内容2.1.1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全面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

2.1.2 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了解和阅读,准备相关资料;3.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演说,自由评论。

2.2 教学过程2.2.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的诗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2.2.2 讲解诗歌内容教师讲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本文共八首,旨在歌咏秋日的美景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描写手法:以多个比喻、隐喻和对比的手法来描绘秋的美好,如“清露滴初秋,丹枫落叶满”、“发愁最是关东,潇洒须看山西”,且用虚词烘托秋天的寂静和深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感情色彩:诗人善于用咏物抒情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慨和想象,如“人情好似秋天蓝,慰寂寥心泪点鲜”,“幽独兰峰秋水澄,卧看红杏枝头舞”,准确而深刻地描绘了秋天的寂静和深沉;3.深刻主题:咏秋的诗篇常常是一种反思与思考,通过对秋天风景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增强自己的生命力。

如“有客无人寂寥处,寒山转色木叶落”,“忧愁别国出天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杜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秋兴八首》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晚期诗歌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描绘秋天景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萧瑟与凄美。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教师导入: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季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感受诗人笔下的秋日情怀。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秋兴八首(其一)》,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的环境描写,“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情感寄托等。

四、诗歌鉴赏与分析(约30分钟)•主题思想探讨:o教师提问:《秋兴八首(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o学生活动:结合诗歌内容,讨论并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如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虑等。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3、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教学方法交流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品的情感,品味作品国思乡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忧调,感受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感受诗歌对秋景的形象描绘,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步骤(一)导入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面对秋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天草木的零落又“摇荡”起杜甫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史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这时杜甫失去依凭,年岁已经很大了,他怀念长安,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杜甫不但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而且他的祖先杜预也是长安人;长安既是国家的首都,又是自己的故乡。

中国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无论如何也想要在自己的故乡终老,所以他说:我怎么甘心在他乡异县就这么终老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一定要回到陕西,回到长安去。

但是长安经过安史之乱的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的手中,西藏离四川很近,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上很不平静,所以从陆路上回去很不平安,于是杜甫决定从水路回去,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三)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秋兴八首 (其一) - 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介绍;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感悟和审美能力;3.掌握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喜欢、欣赏和创造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简介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的诗歌篇目,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撰写的八首长篇诗歌的第一首。

本课重点讲解兴赋、七绝、夹句等修辞手法,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等内容来进行解读。

教学过程导入 (5分钟)1.观看一段介绍欧阳修的短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入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环境和情境;3.引导学生感受初秋的气息,配合八首诗歌的主题进行情感引入。

学习 (30分钟)1.按照兴趣和能力分组,让学生分别对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解读诗歌的主题和写作手法,讲解兴趣、七绝、夹句等诗歌常用手法;3.配合课本文本给学生进行解读练习,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表达主题和情感;4.分组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进行组内探讨,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拓展 (15分钟)1.读一些与秋季有关的古诗词和现代诗歌,让学生进行对比体验;2.在黑板上呈现几个修辞手法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涂画;3.分组搜集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资料,进行理解和讨论。

总结 (5分钟)1.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想和思考;2.小组演讲,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和收获分享;3.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教学评估通过教师的互动、课堂演讲和小组交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检测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课堂表现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能力;2.作业评分,针对课堂讲授的主题方案进行核查;3.辅导答疑,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课后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估。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程进度和教学质量,要清晰地定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秋兴八首说课稿

秋兴八首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萧县中学语文组:段静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杜甫寓居夔州时所写的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真挚的一组七言律诗。

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从命意上说,有领起的作用,为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为第二联蓄势。

颔联承上展开: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巫山巫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全都笼罩在一片萧森的气象之中。

第三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他日泪”指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了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促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全诗就此收住,余意绵绵。

二、说学情。

学生初中时学过杜甫的《望岳》、《石壕吏》、《春望》等诗,对杜甫其人及其诗作并不陌生,因此在介绍作者时完全可以由学生来完成。

比较阅读环节的设计也是基于温故知新的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诗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伤时势、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是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四、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老师的角色不应该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时候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更多的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意象特点,品味诗人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老师板书)这副对联是郭沫若对杜甫的高度评价。

二、关于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参看课下注释)三、题解:《诗经》艺术手法之一“兴”: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秋兴,即借秋天的景物抒情。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作者离开成都寓居夔州时所作的一组诗《秋兴》共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四、诵读感知:1、自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提示:律诗特点: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规定每首八句。

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每句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3、教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朗读节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高二语文《秋兴八首》一等奖说课稿

高二语文《秋兴八首》一等奖说课稿

高二语文说课稿《秋兴八首》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圆的标准方程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为大家搜集的一篇“高二数学说课稿《圆的标准方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

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

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

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

高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教学设计的凭据:(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该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唐代诗歌。

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在本单元继李白的浪漫激情后,《秋兴八首》(其一)触摸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对国家深沉的爱。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旅居夔州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我们教材选取的是第一首。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描绘了悲凉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学情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在《秋兴八首》(其一)中,要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到杜甫在极其困窘的环境中发出的爱国强音。

(三)教学理念针对如今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朗读背诵诗歌的教学现状和新课标提出的“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

二、教学设计及理由(一)总体设计及理由: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1、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学情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感知内容。

赏析意象,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2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感情,体会杜甫晚年的心境。

2、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品味、合作探究、总结概括。

2、适当点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感受杜甫的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语入课(略)一、知人论世1、杜诗风格(前期与后期比较。

略)2、写作背景(略)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体会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领会诗句意思。

3、学生齐读,把握情感。

4、抽生诵读,学生点评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情感的把握(教师点拨)。

5、把握内容,概括每联大意,明确感情基调。

(大意、基调略)6、学生齐读,深化理解。

三、合作探究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两联“触景伤情”。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教师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相互间进行论辩、补充。

讨论明确:前人的诗评对《秋兴》(其一)的结构和意境的整体把握不错,但把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割裂了。

1、首联景象虽然萧森,但萧索中见富丽,这与杜甫前期的诗作不同;“凋伤”一词既用拟人手法,又浸透着诗人孤苦伤感的情绪。

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景象,似乎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心头的郁闷之气。

“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既点明时间地点,生动地描绘出风云变幻的景象,又似乎形象地暗示了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从中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

小结:前四句既绘景,又叙事,更是抒情,属借景抒情,而不只是“起兴”。

2、颈联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两幅形象的画面抒发思乡之情;尾联寓情于景,通过对白帝城的百姓赶制寒衣的情境的描写,让读者在苍茫的秋声中感受到诗人阴沉苍凉、漂泊孤寂心情。

小结:后四句寓情于景,并不是直抒胸臆。

3、总结:1、纵观全诗。

诗人思归之心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他乡有关,更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曲折表现。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秋兴八首》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2.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意表达及核心主题;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作者、文学成就、诗歌结构、修辞手法、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情感理解、文学鉴赏。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诗人、作品或文学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归纳法:利用阅读理解、诗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归纳知识点;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语境、历史时期的异同,来帮助学生理解、鉴赏诗歌。

四、教学步骤1. 阅读导入,介绍秋兴八首作者和其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毛滂的生平及创作理念;2. 通过课文输入、语言点拓展和语境延伸,给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诗行、韵律等方面,并通过阅读大段诗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整体架构;4. 探讨《秋兴八首(其一)》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夸张等,以及每个诗句、段落可能蕴含的意义;5. 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和鉴赏《秋兴八首(其一)》,从意境、意象、情感、象征等角度分析诗歌的韵美、美感和审美价值;6. 综合素材分析,邀请学生分组或个人演讲,从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对《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案例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元代大诗人毛滂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了欧洲;而作为这组诗的第一首,《秋兴八首(其一)》旨在展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课文输入:“秋天”的景象、天地万物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面所感受到的变化,包括风、云、露、霜、气温和物质世界等等;同时,意识到内心世界也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有着某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范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范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范文
《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与情感。

本节课将通过对该诗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唐代秋天的风景和诗人情感的表达,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导入】
通过几张唐代秋景画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先感受唐代秋天的美景,引起学生对秋天
的思考和体验。

【呈现】
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和作者。

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并引出本诗的主题和情感。

【朗读】
请一位学生朗读《秋兴八首(其一)》,营造出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分析】
解读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通过将诗歌分为不同的段落,分析每一段的意境和情感
表达。

比如第一段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第二段则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思考和感慨。

【学生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诗歌的解读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每一段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
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对比】
与其他秋天的诗歌进行对比。

比如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两首
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秋兴八首(其一)》的理解。

【拓展】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秋天时的感受和心情,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描述秋天的文字。

【总结】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与学生一起朗读整首诗歌,再次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诗
人的情感。

【课堂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心情。

高二语文下册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人教版】

高二语文下册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人教版】

高二语文下册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课文章节: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

课文背景:这首诗在以前的中学教材中从未选过,这样一首全新的诗歌在教学中承载起新课改的任务与要求。

《秋兴八首(其一)》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难鉴赏的,尤其是靠情感化意象取胜的诗歌,而《秋兴八首(其一)》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且鉴赏这类的古典诗词又是历年来的高考热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杜甫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

3、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2、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忧思。

3、教学课时设计:一课时
第二部分: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朗读讨论法
(2)提问点拨法。

《秋兴八首》(其一) 说课

《秋兴八首》(其一) 说课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说教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普通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二课,是《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起 统帅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 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说学情 与课标
(一)学情: 高二年级的学生能够借 助注释读通诗歌,初步感知文意,但此阶 段的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审美能力不 高,不能够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说学法 与教法
(一)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二)教法:教授法、提问法。
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朗诵课文,概括全文 大 (。意三。)合作探究 分组探究诗中描写了 哪些意象。 (四) 课堂练习 诗中意象有怎样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概括归纳,巩固新知。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二)课标: 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 式,从语言、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 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说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二)掌握诗歌意象,品味情景交融的 写作手法。 (三)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 爱国情怀。
说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诗歌意象,品味情景 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难点:诗人感时伤世,忧国 忧民的爱国情怀。 。
说板书设计
谢谢大家请批评指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三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

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

“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

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南赋》(王梦楼语)。

而其实,《秋兴》这组诗也正可以与屈原的《哀郢》相比拟。

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的怀念和对战乱的忧伤,确有其胎息相同之处。

无可讳言,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诗人,他们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

这在杜甫也不例外。

《秋兴八首》虽然描写的着重在当时政治中心的长安,显示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情绪,但是他的眼光总是超越不出那个腐朽的朝廷。

如第二首所提到的“画省④香炉违伏枕”,第五首所提到的“几回青琐⑤点朝班”,都表示着对自己的过去经历和现在的仕宦前途未能忘怀。

而“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⑥,更不免眷恋着那个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尊严形象,流露了思想的庸俗的一面。

这组诗从夔州写到长安,又从长安写到夔州,回环往复而章法井然。

从表面上看,每首诗都是独立的,而实际上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的确具有了前人所说的“脉络相承”,“首尾相应”等特点(陈子端语)。

作者善于把那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情感在这个有约制性的格律形式里完美地艺术表现出来。

这和他同时代的诗人比较起来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

例如和杜甫齐名的大诗人李白,他的诗长于歌行而不长于律句,在他的现存诗集中,七言律则写得更少。

向来被人所传诵的《登凤凰台》这首七律,它的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和上下联平仄失黏,只能算是拗体,还不是七律的正格,未可与杜甫《秋兴》这些精深而又严整的律诗等量齐观。

其它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们所写的七律,也没有象杜甫《秋兴》这样精心独创的作品。

在《秋兴八首》里,也表现了作者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用《秋兴》作为诗题,原是要抒写一种凄怆悲凉的情绪的。

但作者却偏在对长安的回忆中运用了不少辉煌华美的句子来烘托这种情绪,迸射出了既沉郁而又绚烂的艺术色彩。

例如第五首的“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第六首的“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第八首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所描绘的长安景色,正和前面几首诗里所叙写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听猿实下三声泪”那种凄怆情景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杜甫另一首的《曲江对雨》里也有同样的描写手法,它用“林花着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等华丽句子来反衬出曲江的凄清情景。

凡此,都显示了诗人在律句方面所独创的多样化的艺术特色。

此外,《秋兴八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句子的对仗上。

七律和五律一样,都是唐代的新体诗,有一定的格式。

它们当中的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需要讲究对仗。

开头两句和结尾二句则可以不拘。

而《秋兴八首》除了当中两联讲究对仗外,如第二首的“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第七首的“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就是连末尾两句也都用对仗作结。

又《秋兴》这组诗在当中两联的对仗上也还很有变化。

例如第一首颈联的“丛菊两开”和“孤舟一系”是顿句,而它们紧接着的三个字则是“他日泪”和“故园心”,这就使句子有了转折而增加了一层意思。

如第八首的“香稻啄馀”、“碧梧栖老”一联,是倒装句,意思是说香稻是鹦鹉啄馀之粒,碧梧是凤凰栖老之枝。

因为描写的主要是在香稻和碧梧,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

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这里还需要指出,写律诗一般的都脱不了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套,例在第五第六这一联运用转笔;《秋兴八首》对这方面也能突破格套。

这组诗除前面三首在第五第六两句运用转笔外,其余的几首都在末后两句才用了转笔。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八首,它描写渼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头吟望苦低垂”才用转笔作结。

这种写法,在唐宋诗人所作绝句中偶亦有之。

如李白的“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金殿,只今唯有鹧鸪飞”;陆游的“细倾西国葡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更拂乌丝写新句,此翁可惜老天涯”,都是仅在七言绝句的末句用转笔作结。

但是在律诗里则很少见。

从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他能周转驰骤于格律形式之中而不为格律形式所拘限,表现了七律创作的高度成就。

杜甫曾经说他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见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所谓“诗律细”,并不是专指雕章琢句的工巧,而是说诗律达到了一种“从心所欲”、“不烦绳削”的熟练境地。

《秋兴八首》就是“诗律细”的很好范例。

二、说教学过程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

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

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大致说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章法谨严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请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唐诗评选》)的评语,因教材仅选了第一首,故此从略。

二、情景无间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

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语言练达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

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

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

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