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山西省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质量检测(二)语文(解析版)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卷二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17届高三语文二检卷答案
2017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每小题3分)1.D(说法绝对。
原文中“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只是推测,因此不能说“明人则将月饼引入中秋节……”)2.C(曲解文意。
根据原文,“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依据只是“西王母为月神,居于昆仑山”,不包括西王母“后演变为月神嫦娥”。
)3.B(理解有误。
从《中秋月》其诗及上文语境来看,《中秋月》是抒发“人生变化无常”的“浩叹”,并无思念友人之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 D(3分)(A项“用通俗的比喻”理解错误,该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这说明他很享受这种冷了坐北墙根儿热了坐南墙根儿的闲适生活”理解错误,从文中看,老人们坐在这里表面是享清福,实则是活受罪;C项“让他内心深感愧疚”理解错误,从文中“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来看,保斤并没有为此深感愧疚)5.(5分)①更能体现保斤内心的孤独。
保斤始终不言语,并不是他没有话说,而是他没法与儿子以及其他人交流,他们不理解,也没考虑他的想法和感受。
②有助于表现保斤沉默内敛的性格。
将外部的语言转化为“心想”“心说”等心理活动,更有助于表现其思想观念和心理感受,也表现了他沉默的性格。
③有助于突出保斤的无奈和苦闷。
让保斤的不言不语与儿子的不断催促、唠叨、埋怨和其他人的善意嘲讽形成鲜明对比,在不说与说的对比之间突显其苦闷。
④增添了小说的悲凉意味。
保斤的不言语是一种无声的坚持和抗议,也是一种无奈的隐忍和妥协,一个只是不想闲坐等死,只是不想荒废土地,只是想以自己的方式为家庭尽一份力的老人,面对儿子的“孝顺”,能说什么呢?[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意图”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6分)①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地点。
2017年山西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年山西高考语文试卷2017年山西高考语文试卷语文高考考核的范围大致相当,都注重读写能力的考核,但对具体试题类型,语文能力考核的重心和形式以及对传统和现代文化的重视不同。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山西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年山西高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部中国文学史究竟应该从何时说起?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要说清楚并不容易。
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艺术的起源追溯到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
从后世的文献记载出发,我们也可以做出适当的想象性描述。
如《礼记》所载的《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文献中留下的关于炎黄大战、大禹治水等等的神话传说。
我们自然不能轻率地将这些历史的记载否定,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属于后世的记忆,暂时又难以得到实物的证实。
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现了铜器铭文,在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了《盘庚》和《商颂》,还有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
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
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二是这些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文学的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当精美,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
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2017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高考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B选项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与第二段意思相反。
C选项明代应为“明初”。
D选项强加因果2.【答案】A【解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据全文尾句中“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可知,作者认为,外出旅行未必能深入认识事物人情,故选项B中“通过……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的表述曲解文意。
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
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6.【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7.【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天下与家天下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传统社会中,帝王与儒士其实处在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中。
一方面,帝王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儒士构成了各级官吏或后备官吏,二者属身于同一个系统,而且儒士必须听命于帝王。
另一方面,因为儒士是“道”的化身,是社会发展趋势与道德正义的化身,所以儒士集团在某种程度上又制约了帝王的权利。
这就是所谓的“道”与“势”的关系。
儒家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秉持了“从道不从君”(荀子语)的基本原则,一以贯之地表现出了从道的要求出发对君主加以规劝、批评与约束的态度,力图保持“道尊于势”的基本立场。
孔子不仅主张“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而且明确要求“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不仅在与君主的交往中坚持以“王者师”自居,而且指出,君臣关系的关键是君主能否以身体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即使身处于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家也依然通过侍讲、上书等方式来力图“格君心之非”(孟子语)。
正因如此,帝王与儒士群体之间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
早在孔孟荀时代,道与势、德与位之间的张力就已得到明确表现。
此后,随着传统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巩固、随着君主权力所代表的“势”的力量的不断增强,儒士集团对现实政治的制约与影响在总体上呈递减趋势。
明太祖对待《孟子》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朱元璋认为《孟子》所谓“臣视君如寇仇”“非臣子所宜言”,因而不仅亲自动手删节,而且免除了孟子配享祭祀的礼遇。
帝王与儒士集团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源是二者的社会理想不同,即“公天下”与“家天下”的不同。
在《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官方版)【6】
2017全国卷2⾼考语⽂试卷附答案解析(官⽅版)【6】 2017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 语⽂ 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此时⻘花瓷与外来⽂化已⽆关系”说法错误。
C项“但⻘花瓷的⻛格表明当时社会⽐较开放和进步”⽆中⽣有,原⽂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花瓷的例⼦,则可以使⼈们对明初⽂化的兼容性有⼀个新的认识”。
D项,“从⽽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只是说“⻘花瓷以独特⽅式昭⽰了明代⽂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向多元的例证 ”。
2.【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章第⼀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较,证明⻘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学!科⺴B项“可⻅⻘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中没有体现这⼀内容。
4.【答案】B 【解析】B项,“通过健康的旅⾏,领略了名胜古迹和⻛⼟⼈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到那⾥,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 ②⽆形的窗⼦,指⼈的内⼼与外在世界的隔膜; 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 ④⼈们⼼中时时约束⾃⼰的框框; ⑤⼈⼈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灵之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需要学⽣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意思。
6.【答案】 ①⼈称灵活变换使⽤,使⾏⽂更⾃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们的⽆所不在的约束; ②以拉家常的⼝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进⾏⼼灵深处的交流; 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每点2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
⼈称的使⽤⾮常讲究。
山西省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春。”李商隐也有诗日: “绛台驿吏老风尘,耽酒成仙几十春。 ”当然这是个别的例子。一般
情况下,驿长的邮务还是繁忙的,就像柳宗元《馆驿使壁记》所说: 于道;送往迎劳之礼,无旷于日。 ”
“告至告去之役,不绝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唐王朝建立后,非常重视邮驿系统的建设,在全国建立了十分完备的邮政机构,无 论中央和地方,都有专职的邮驿官吏。
迅的诗句所言: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所以他不去住高楼大厦,那是一个 个关鸟的笼子,憋屈!何况小庭院位置好,出巷口便是商铺林立的平政街,出巷尾就是四 时景物宜人的雨湖公园,
聂耽没退休时,在这条巷子里是个没人多看一眼的角色,不就是一个做工的么!何况, 他除碰见人微笑着打个招呼外,从不去串门,也决不邀人家闲坐、喝茶。别人家有婚丧嫁 娶之类事,往往由他夫人去办,他很少出头露面。
A .隋炀帝亲征高丽和两次发兵讨伐叛乱,都通过全国驿路集结和运送大军,可见隋朝很 重视发展邮驿事业,有了相对完善而有效的邮驿系统。
B .唐王朝有着完备的邮驿管理制度和充足的驿传经费,而从事传送政府文书的官员也能
享受优厚的待遇,这是唐朝邮路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
C .唐代邮驿系统为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每年能收上驿税
5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隋唐时期,邮驿制度的完善,保,关于邮驿系统的记载不多,但零星留下的史料足以使人观察到当时邮
传的效率。《隋书》记载,隋炀帝亲征高丽,
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山西省高考考前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届山西省高考考前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
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
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
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
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
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2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山西省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唐时期,邮驿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全国驿传的正常进行。
隋朝国祚甚短,关于邮驿系统的记载不多,但零星留下的史料足以使人观察到当时邮传的效率。
《隋书》记载,隋炀帝亲征高丽,30万大军就是凭邮驿集结的。
杨玄感叛乱,隋炀帝两次发兵讨伐,都依靠全国的驿路.李唐建国后,邮驿制度在隋朝基础上更加完善。
在王朝中央和地方,有专职的邮驿官吏。
《唐六典》载,六部中兵部下设的驾部郎中,专管国家的驾舆和驿传之事.驾部郎中同时也管马政,这样便于邮驿中马匹的统一使用。
在地方,诸道节度使下,有专管邮驿的馆驿巡官四名;各州,由州兵曹司兵参军分掌邮驿;到县一层,则县令兼管驿事。
至于乡一层,《通典》记载,唐玄宗以前,主理驿务的称为驿将,本不固定,由当地“富强之家主之”,唐肃宗以后改由政府任命驿长主管。
这套十分完备的邮政机构,管理着全国两万多名邮官、驿丁和总计约五万里驿程的邮路.唐政府还有定期对全国邮驿的考核制度。
《唐会要》载,唐宪宗元和年间,曾让各道观察使任命判官,到各州县考核邮驿事务,完成任务者有奖赏,有违法越轨行为者将受到惩罚.考核而外,还有不定期巡视。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 者常常骄傲地带上 “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 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 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 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 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 那也没有什么,
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
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 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 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 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
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
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
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
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
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
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
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
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
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两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一时英杰既有征战沙场时的豪迈气魄、激昂奋发,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世间柔肠、儿女情怀。
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
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
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
”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宋时期,与外部环境的沉重压力相对应的,是国内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和文化环境的宽松,文人生活也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情境。
B.宋王朝追求稳定的政治局面,顺应民间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发展而不予干涉,士人群体思想解放,政治生活相对开放,可以评论时事,自由论争。
C.宋代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各种交游活动,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
都市中的茶楼、酒肆,私人的花园、亭馆,都是士人喜欢交游会聚的场所。
D.两宋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宋代文人呈现出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追求通过日常琐碎生活的文化涵育,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宋一代在很多方面有辉煌成就,但掩盖不住王朝末日的苍凉;虽有帝王宣扬“太平盛世”,却始终存在着外敌的威胁,这是这段历史看似矛盾之处。
B.宋代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开创精神也在这一时代孕育而出,文学体裁更加丰富和多样,创作主体和文学接受者也由上层向社会底层扩展。
C.宋代开封城商业气氛较浓,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宋朝已经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状态。
D.宋代文人士大夫有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图,他们也会互赠诸如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礼品。
时人称此类互赠礼品的活动为“人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是始终伴随危机挑战的有宋一代的脊梁,是他们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为两宋三百年的辉煌做出了贡献。
B.一代又一代的大师、精英人才的出现,是宋王朝相对开明宽松的政治局面的结果,也使宋代开启了近代文化的先河。
C.两宋文学重心逐渐下移在文化史上引人注目,那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说书讲史艺人以及街头的饮茶活动标着着市民文化的蓬勃兴起。
D.两宋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这一时代呈现出多元文化现象,在艺术旨趣上,宋代社会文化表现出了大俗和大雅并存的特点。
【答案】1.B 2.C 3.A【解析】1.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原文意思。
原文是说:“…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2.试题分析:C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宋朝已经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状态”,说法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而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最后确定答案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的部队李浩我越来越多的想到将军了。
想到他,就想到他的部队。
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我仿佛又看见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闻到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全部核心。
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
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
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
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很多的,把它们全部摆开可得花些时间。
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
站在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一块块一排排地看过去,然后把目光伸向远方。
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他只能算一个老人,有些和善、有些孤独的老人。
将军从他的部队的前面走过去,他就又变成一个老人了。
他的腰略略地弯下去,然后坐在屋檐下的一把椅子上,向远处眺望。
如果下雨,下雪,将军就会叫我在他的书房里把木箱打开,他把那些木牌一块块拿出来,从某个墙角排到书桌上,然后又排到椅子上,再放在地上。
两箱子的木牌摆完,将军就把自己摆出了书房,那些密密麻麻的木牌在房间里那么排着,它们带有一种让人不敢呼吸的肃穆。
书房的门敞开着,里面的光线昏暗,那些或高或低的木牌在昏暗中静静地呆着,一言不发。
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朵。
将军说,你去吧。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
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
是左手吧?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马也该喂了。
将军说,……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
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只要不打仗了停下来休整的时候他就吹。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右手被炸掉了,笛子也丢了,他很长时间都不吃不喝,闷闷不乐。
他被送往后方医院。
两个月后将军又偶然地见到某某,他正在吹笛。
因为没有右手的帮助,他的笛子吹得很不成调。
他对将军说笛子就是原来的笛子,他用了三天才把它找到。
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打完一场战斗,将军一发出休息的命令,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
他脚还特别臭。
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
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
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
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经过近两天的昏迷,将军在那个窗外下着小雨的早晨醒来了。
他对医院里的一切都好像有些陌生,甚至是恐惧,他紧紧地抓住了我的手。
他的手在颤。
他的手很烫。
你是叫某某吧?我不知道他叫出的是不是他的那支“部队”中的一个名字。
我犹豫了一下,我说不是。
那么你是某某?我再次对将军说,不是,我是您的勤务员,我叫某某。
他放开了我的手。
他的脸侧向了一边。
他手上的力气一点点地消失了。
——你帮我,把箱子,箱子,拿来。
在将军的面前我打开了他的那两个箱子,在他昏迷的时候我早已把箱子给拉到医院里来了,我知道将军少不了它。
我把那些木牌依次摆开。
将军欠了欠身子,他望着那些原本白色,现在已变成暗灰色的木牌,突然淡淡地笑了:哈,看你这小鬼,真是,真是……将军的手伸得相当缓慢。
他的手指向了排在地上、茶几上的木牌,但我未能看清他手指确切的指向。
现在我想,在一个人最后的时间里,他指向了谁,他想到的是谁都不算重要了。
将军带着那种淡淡的笑意,他走了。
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
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我甚至听见了人喊马嘶,听见脚踩在泥泞中的声音,子弹穿过身体的声音。
将军会把他的部队带向哪里呢?(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我”是叙述者,又是次要人物,将军和他的部队以及将军的晚年生活都是由“我”来转述的,“我”在小说结构中起重要作用。
B.这篇小说没有表现战争的艰难和惨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了将军对于他过去部下的零碎回忆,节奏舒缓,富有抒情意味。
C.将军临终前看到“我”带来的两个箱子,笑着说,“哈,看你这小鬼,真是,真是……”,话里包含着将军对我这种善解人意行为的赞许之情。
D.将军“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是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了无数可爱的生命,战争给他带来太多的痛苦,这表现了他对战争的无声控诉。
5.“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将军从他的部队的前面走过去,他就又变成一个老人了。
”对这几句话你怎么理解?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6.有人说李浩的小说“尚心尚奇”,请你结合文本,说说这篇小说新奇在哪里?【答案】4.A 5.这些木牌能够让他回到金戈铁马的战争时代,展现出作为一个将军的全部价值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