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2019最新编辑)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语文教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到达目标的最正确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唐诗二首语文教案【教学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堂类型】主题型群文教学【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把握古体诗的特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

2.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教学过程】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唐代是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

唐诗中有四季变换的美好,有万物欢跃的生机,有高山大川的壮丽,还有野草小花的顽强。

我们今天学习的唐诗二首似乎与这些诗歌都不同。

【设计意图:以两位诗人格律诗中的名句导入,一方面是做课前热身,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这些对仗的诗句为学生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形式上的特点作以参照;其三,也与课末的主题相照应:诗歌可以描绘美、传播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照顾民生,关注现实。

】二、初读求同,读懂诗歌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首诗歌,说说这两首诗歌在形式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人教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24唐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24唐诗二首

24唐诗二首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

24.唐诗二首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诵读并默写本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名师教案

《唐诗二首》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了解文学常识,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感悟诗人身遭苦难、心怀劳苦人民的精神。

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掌握人物描写方法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示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方法:自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诗歌学法指导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意义。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而《春望》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唐代的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此外,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深层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两首诗的详细讲解。

2.学生准备课本,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分别呈现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并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教案

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

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唐诗两首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

2.学习唐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认识唐朝文学的地位和影响,感悟唐朝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1.掌握唐诗两首的基本内容。

2.理解唐诗创作的文化背景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理解唐诗两首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整合唐诗创作与背景知识,领悟唐朝文化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出本课要学的内容《唐诗二首》,提问学生:你们喜欢唐诗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唐诗?2. 学习《登鹳雀楼》1.名家赏析给学生听《登鹳雀楼》的朗诵和赏析,让学生感受唐诗的清雅、飘逸之感。

2.语文解读让学生依据教材大意,并串联上下文语言,理解唐诗的主旨和文学特点。

3.内涵感悟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唐诗通过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肯定了个人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

领悟唐诗弘扬品德,凝聚民族力量的文化价值。

3. 学习《将进酒》1.名家赏析给学生听《将进酒》的朗诵和赏析,让学生感受到唐诗所蕴含的豪放、碧波荡漾的豪迈之气。

2.语文解读让学生依据教材大意,并串联上下文语言,理解唐诗的主旨和文学特点。

3.内涵感悟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唐诗肆意向上的气魄和对个人追求卓越的肯定和推崇。

领悟唐诗对文化的传承和肯定的文化价值。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提问学生:唐诗的文学特点有哪些?《唐诗二首》中表现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和文化内涵有哪些?2.拓展让学生阅读唐诗中体现的道教、佛教、儒家思想,以及唐诗在艺术、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五、作业1.默写《登鹳雀楼》和《将进酒》两段诗的主旨和关键句子;2.给两位名师写一份书信,介绍你对唐诗的了解,你所学到的启示和体会,并请两位名师指导并点评。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赏析和学习唐诗《登鹳雀楼》和《将进酒》,让学生领悟唐诗表现的风貌和文化内魅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品德、精神和审美理念,培养学生对唐朝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唐诗二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唐诗二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过程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市”。

……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

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

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

4.文体知识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二、字词积累怒号.(háo)三重.茅(chónɡ)挂罥.(ju àn)塘坳.(ào)俄顷.(qǐnɡ)布衾.(q īn)恶.卧(è)丧.乱(sānɡ)广厦.(sh à)大庇.(bì)突兀.(wù)秋高:秋深三重茅:多层茅草。

三,表示多数。

挂罥:挂着,挂住。

罥,挂结。

忍:狠心。

俄顷:一会儿。

向:接近。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怎能、如何。

安得:如何能得到。

庇:庇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1.指导朗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读通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一直坚信“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指引者”。

因此,本着这一原则,我在备课时特意制定了一份《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本篇文章将就此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教案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案设计: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领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夜喜雨》,并将诗歌与历史背景相结合。

2.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诗歌欣赏技巧,提高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4.教学策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诗歌的内涵,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诗歌的感性领悟。

5.教学流程:(1)导入:利用图象、音效、情感引导让学生产生诗歌情感共鸣。

(2)阅读:先示范一遍,然后交给学生自读两遍。

(3)理解:让学生小组讨论,从字面和哲理两方面对诗歌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体验:让学生用心体会诗歌,感受情感意境,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孔夫子文化的热爱。

(5)总结:复述诗歌,概括诗歌的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二、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我按照教案设计有序地进行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和文化背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感辅导等等。

通过适应性教育,我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掌握了相关文学知识,同时对唐诗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堂互动也比较活跃,学生们在阅读、理解、体验过程中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实践,我发现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1.教学和教案的重视程度不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分析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韵律美和意象运用,以及诗人的家国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唐诗韵律或意象相关的实际问题。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对实验操作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有些小组在成果展示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观点。
1.创设更多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扎实掌握唐诗的韵律特点。
2.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唐诗的过程中,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提升分析和评价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解析和创作,使学生能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苑漫步”,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本课《唐诗二首》选择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描绘了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这对于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两首唐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唐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诗歌。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卖炭翁的炭卖掉了没有,他还有什么悲惨遭遇呢?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完,拿起课本请同学们自读余下的诗句。
故事的结局怎样呢? (老人的炭没有卖出去,被宫使给“换”走了。)实际上就是在抢!
宫使是一种怎样的形象?(“翩翩”“把、称、叱、牵、驱将”蛮横无理、飞扬跋扈)
小结:通过两组人物鲜明的对比,体现卖炭翁的悲苦生活。
课时作业:
1.背诵《卖炭翁》这首诗。
2.片段写作: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老人辛苦到头一车木炭被抢后,他会说些什么?(100字左右)
3.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2、解题。
齐读诗题,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是写谁吗?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位老人呢?(理 解“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指名读(流畅、声音洪亮、有节奏)
正音 (衣裳 两骑 翩翩 口称敕 叱 白衫儿等)
(2)《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小结: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感受到了老人悲惨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老人寄予无限同情。
b.心理活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朗读并分析体会这两句诗歌的内容,理解卖炭翁矛盾的内心活动。
c.运炭的辛苦:路远、天寒、地冻、牛困人饥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教课方案教材剖析:这两首古诗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学过的最长的古诗。

白居易和杜甫都是现实主义诗人,两首诗都揭穿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叙事性都很强,很有画面感。

故教授这两首诗时要经过朗诵想象,能够归纳诗中的故事,且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上亲身领会其感觉,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要旨。

在这两首诗中,涵盖了主人公生活的贫寒,所遭受的人情凉薄,这全部都是被诗人放在当时杂乱的社会背景中,所以有很深远的意义,亦有沉痛的考虑,都表现出了“沉郁”的特色。

别的,两首诗中所包含的感情显然都拥有对峙性,如《茅舍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出了诗人对当时黑暗杂乱社会的责备,而对像诗人自己这样的寒士是心存善念,怜悯,期望他们过上平稳扎实的生活;《卖炭翁》中,相同表现出的是对黑暗阶级权力的厌恶和责备,而敌手无缚鸡之力的卖炭老人的深切怜悯。

两首诗都是为民发声,目的都是希望国家、社会关注这些贫寒人,让贫寒人过个像样的日子。

不一样的是《茅舍为秋风所破歌》重视于表达自己期望广济苍生的广博胸怀,而《卖炭翁》更多是对基层劳感人民凄惨遭受的深切怜悯。

总之,教授这么长的有故事感的故事,仍要靠朗诵为主,默读、大声读、 PK读、接龙诵等多款式朗读,不要让学生感觉单一无聊无聊,切忌当文言文来学习。

学情剖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诗学习有了必定的累积和方法,可是这两首古诗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学过的最长的古诗,难度较以前所学过的古诗也要大得多。

但总的来说,还是靠朗读为主,多款式朗诵,读准字音、停留、节奏和感情等,联合文中的说明和课前找寻诗人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应当不难理解诗歌的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近体诗和古体诗在用韵、句式等方面的特色不是很熟习,特别是用韵上,需要教师简单作解说,但也不用追究,最重要的还是靠读出诗的韵律和情味来,进而理解诗的要旨。

八年级的学生在对文章的比较阅读上应当有了必定的认识,如七年级时已经比较阅读过《陋室铭》和《爱莲说》,能够让学生试试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点,师在这基础上再进行增补。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2套(2019最新修订)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2套(2019最新修订)

24.唐诗二首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编写者:陈顺英责任编辑:朱辉【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759年,杜甫靠朋友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安身,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文体常识“歌行体” 歌行[ gē xíng ]古代乐府诗体。

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字的读音。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2、解释加点词语:挂罥..()向.()昏黑..()沉塘坳.()秋天漠漠自经丧乱..()俱欢颜..()少睡眠大庇.()天下寒士3、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逐渐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合作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本诗的内容。

【导航】抓住诗中写景、叙事、抒情的字词,组合或换用恰当的词语,用一个或几个四字短语理清故事情节。

3、第一节诗中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呢?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5、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6、讨论:“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中的“长夜”如何理解?三、综合探究7、结合全文,请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8、揣摩这首诗的语言:如第一节中的“怒”,第三节中的“铁”“雨脚如麻”等如何理解?【导航】杜甫曾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学设计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作者简介杜甫(71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案3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案3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案3教学
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默写两首古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学习
重点 1.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领会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
难点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学法
指导品读法,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唐诗二首
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编写者:陈顺英责任编辑:朱辉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759年,杜甫靠朋友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安身,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文体常识
“歌行体” 歌行[ gē xíng ]古代乐府诗体。

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字的读音。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
2、解释加点词语:
挂罥
..()向.()昏黑
..()沉塘坳.()秋天漠漠
自经丧乱
..()俱欢颜..()少睡眠大庇.()天下寒士
3、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逐渐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本诗的内容。

【导航】抓住诗中写景、叙事、抒情的字词,组合或换用恰当的词语,用一个或几个四字短语理清故事情节。

3、第一节诗中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呢?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5、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6、讨论:“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中的“长夜”如何理解?
三、综合探究
7、结合全文,请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揣摩这首诗的语言:如第一节中的“怒”,第三节中的“铁”“雨脚如麻”等如何理解?
【导航】杜甫曾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充分体现出杜甫对诗句的苦心斟酌。

结合文本,具体谈谈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妙处。

【拓展提升】
一、文本阅读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

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①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

2、“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二、写作提升
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说话。

【导航】根据诗中的叙事、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展开联想。

一定要符合原意。

比如,(朗读第1节)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
【当堂检测】
1、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

描写:
叙事:
抒情: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有什么作用?
【导航】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二课时卖炭翁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把握字音词义,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3、学习《卖炭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宫市”的憎恶之情。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
感伤、杂律。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是指皇宫所需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实际上是掠夺。

本文就是为“宫市”而作,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

3、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代长官音乐的机关,它是负责采录和编制乐曲歌词的。

乐府中演唱的诗篇当时被称为“歌诗”,魏晋时称“乐府诗”,成为一种诗体名。

这种诗体反映现实,叙事性强,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形式灵活,受人喜爱。

而白居易就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诗的倡导者。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薪()鬓()碾()翩()辙()
骑()叱()敕()将()系()
2、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读出画面,节奏鲜明。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2、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哪些事?
3、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举例说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4、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三、综合探究
5、对于如此可怜的卖炭翁和如此霸道的宫使,诗人又是如何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你能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赏一赏吗?
示例: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_因为它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或词语角度),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物)的(行为或心理等)。

6、文中有多处运用对比,请举例说说其作用。

7、你能小结一下诗歌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特点吗?
【拓展提升】
一、文本阅读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请用一个字回答。

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2、炎炎烈日下的割麦人为什么“力尽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同样,卖炭翁为什么“身上衣正单”,却“愿天寒”?试分析他们矛盾甚至变态的心理。

3、试分析《卖炭翁》与《观刈麦》在揭示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二、写作提升
卖炭翁很早就从终南山出发到长安城区卖炭,一路上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写出卖炭翁的心理活动。


提示:快点把炭卖掉,天越冷炭就会越贵,心中充满了希望……
【当堂检测】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收获平台】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