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

合集下载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共4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共4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介 绍 作者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 《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 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 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 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等。
知 识 链接
孔孟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 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 的区别。孔子的敦厚中蕴藏着凛凛正气。而孟子更偏向愤世嫉俗。 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但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孟子则在 “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化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 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用肯定句表述出来) ② 论据——证明观点的依据(道理、事实) ③ 论证——证明论点的方法(举例、道理、对比、比喻、类比、因果)
文 体 知识
➢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 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了什么——其次通过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最后 得出了什么结论
文 体 知识
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件事、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进 而阐明自己的见解或者反驳别人主张的一种文体。(重点:表达明确 自己的观点)

最苦与最乐原文

最苦与最乐原文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原文阅读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原文、词语、作者

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原文、词语、作者

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原文、词语、作者原文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意义。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探讨“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学生们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2. 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

3. 引导学生探讨的含义,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解读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教学活动:1. 分组阅读文章,讨论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小组分享,总结文章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3. 教师讲解和解读文章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

第三章:深入探讨主题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文章中的例子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意义。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和逻辑关系。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文章中的例子和案例,思考其中的意义。

2. 小组分析文章的论证和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分析,组织小组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2. 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活动:1. 小组分享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3.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意义。

第五章:拓展思考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最苦与最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最苦与最乐”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最苦与最乐”的原则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第16课《最苦与最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 了解作者,积累“契约”“如释重负”“海阔天空”等 词语。
2. 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 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流畅Βιβλιοθήκη 举例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这一句过渡语,紧承上文,并顺势引出下文的论述。
分析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和对偶句。
简洁
举例
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等成语形象地表现出责任尽完之后无比放松和快乐
的心情;用对偶句“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概括了世间伟人
所尽的大责任。
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参与维新变法,办报,办学校,写文章,以 实际行动承担着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除了他,你还知道哪些以担 当责任为乐的人?
北宋的范仲淹是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忧乐,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 政治家,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任心。
——列夫·托尔斯泰
自行整理与文中观点句意思相近的名言等,试用来证明 作者的苦乐观。
写一篇本文的读后心得体会。 用略读的方法课外阅读梁启超的《为学和做人》。
梁启超认为责任是“公德”之一部分,人人尽自己的 责任,才能造就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新秩序的文明社会。
创作 意图
意在启迪民众明白人生的乐莫过于责任的完成,而人 生之苦莫过于责任的肩负,归根结底,人都要完成自己的 责任,才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

最苦与最乐语文说课稿5篇

最苦与最乐语文说课稿5篇

最苦与最乐语文说课稿5篇最苦与最乐语文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初步积累议论文相关知识,掌握文中“悲天悯人、任重道远”等词语意思。

2.初读文章,理清课文论证思路,学习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初步积累议论文相关知识。

三、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2.生字注音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_iè)监督(dū)凡属(fán)3.文体知识(1)论点(证明什么):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不运用修辞和疑问句。

(2)论据:作者用以证明观点的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四、自主学习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

2.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明确: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3.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最苦与最乐原文

最苦与最乐原文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原文阅读梁启超《最苦与最乐》原文阅读作者:梁启超加入日期:08-09-18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1.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和最乐》预习和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和最乐》预习和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五课《最苦与最乐》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戊戌维新运动(即戊戌变法 )领袖之一。

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

曾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其著作多收入《饮冰室合集》中。

2.作者是一生思考、探索不息的学者。

从《最苦与最乐》我们可以学习卓如先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味其中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

如果能进一步结合当前的生活现实,联系实际,定能有助于我们培养自己对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

内容主题《最苦与最乐》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便背上身心的重担,是人生最大的苦,而尽责任正是人生最大的乐,时时尽责,更时时快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关键字词揽lǎn: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qìyuē: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条款、文书。

监督jiān dū:监察督促。

排解:解脱。

循环:往复回旋。

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

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要点点拔文章的论点是: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论证时作者将重点放在“快乐”的反面“痛苦”上面,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并将“贫”“失意”“老”“死”等人们常以为的人生最大痛苦一一加以否定排除,然后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答案:“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共22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共22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 了文章流畅的气势。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到了长 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 能躲?”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尽 责任是每个成人都躲不了的。
17
品析表达
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 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 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 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16
本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其表 达效果。
文章的开篇用了一连串排比设 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 多答案:贫、失意、老、死。这正 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作者一一 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就显得不突兀了。
品析表达
第五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 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 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最后得到 的快乐也就越大”。引语典型,极 具说服力。
最后再次照应第二自然段:贫、病、老可 以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10
分析课文 理清思路
第四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 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 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
作者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 提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他所 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 了不少篇幅,这里就毋庸赘述了。还有一个原 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

1. 人生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乐?
答 问
①“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 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

读《最苦与最乐》有感

读《最苦与最乐》有感

读《最苦与最乐》有感《读〈最苦与最乐〉有感》篇一:《读〈最苦与最乐〉有感》读完《最苦与最乐》,我就像在思想的海洋里经历了一场风暴,各种想法在脑海里翻江倒海。

这篇文章啊,一开始就像一把钩子,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给钩住了。

作者说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我当时就想,嘿,这观点有点新鲜啊。

我以前总觉得没钱是最苦的,有钱吃喝玩乐那才是乐呢。

可是细想一下,好像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

就拿我上学的时候来说吧。

有一次,我们小组要做一个项目,我被分配到去收集资料的任务。

我当时就没太当回事儿,心想着,“嗨,这有啥,随便找点东西应付应付得了。

”结果呢,到了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啥有用的资料都没拿出来。

那场面,就像我在舞台上表演,结果忘词儿了一样尴尬。

小组成员虽然没说啥重话,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们有点失望。

那时候我就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这可能就是作者说的没有尽到责任的苦吧。

这苦啊,不是那种被人打骂的痛,而是一种心里的愧疚和不安,就像一只小虫子在心里不停地咬啊咬。

再说说尽责任的乐吧。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去帮助那些孤寡老人打扫卫生。

一开始我还有点不情愿呢,觉得这不是浪费我周末玩的时间嘛。

可是当我看到那些老人脸上露出的笑容,听到他们对我们的感谢,我突然觉得心里特别舒坦,就像喝了一杯热乎乎的蜂蜜水,甜到心里去了。

我想,这就是尽了责任的乐吧。

这种乐,不是吃了一块巧克力那种短暂的甜,而是一种从心底冒出来的满足感,像一朵花在心里慢慢盛开。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疑问。

作者说的责任好像都是那种比较正面的、道德上的责任。

那如果是一些不合理的责任呢?比如说,有些家长给孩子安排超多的课外班,孩子不得不去上,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责任。

但是这种责任让孩子压力山大,苦不堪言啊。

这难道也是应该承受的苦吗?我觉得可能不是吧。

也许责任也得分个合理不合理呢。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让我知道,有时候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责任,其实对我们的内心有着很大的影响。

16课《最苦与最乐》课堂笔记

16课《最苦与最乐》课堂笔记

16课《最苦与最乐》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 文章体裁。

- 议论文。

二、生字词。

1. 字音。

-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2. 词义。

-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 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

1. 整体结构。

-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 开头提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这一问题,引出对最苦之事的论述。

中间分别论述了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最后总结全文,得出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结论。

2. 分论点一:最苦的事是背负着未完成的责任。

- 作者首先提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观点。

- 然后通过举例论证,如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因为责任没有尽到,就会一直觉得苦。

- 接着进行道理论证,说明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的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的乐趣也就越大,所以未完成责任时是最苦的。

3. 分论点二: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 作者提出“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观点。

- 从正面阐述尽了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如“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 对比论证,将尽责任与不尽责任进行对比,不尽责任会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这种痛苦无法排解;而尽了责任就会得到内心的安宁和快乐。

四、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

最苦与最乐赏析

最苦与最乐赏析

最苦与最乐赏析《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啊,真的是很有意思呢!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甜酸苦辣一样。

你想想看,什么是最苦呢?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那真叫一个愁啊!就如同在沙漠中找不到一滴水,心里那个慌哟。

或者是努力了很久很久,却看不到一点成果,那种失落感,哎呀,别提多难受了。

这就好像你拼命划船,却发现怎么也划不到岸,急得直跺脚。

但最乐呢,那可就不一样啦!就像是大热天吃到了一口冰凉的西瓜,甜到心里去了。

比如说,你经过长时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那种满足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又或者是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开开心心地聊天、玩耍,那笑声仿佛能把整个世界都点亮了。

这多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束光,让人心里暖洋洋的呀。

人生可不就是这样嘛,有苦有乐。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这就是苦啊。

但只要我们咬咬牙,坚持过去,说不定后面就有大惊喜等着我们呢,那就是乐呀。

就好像爬山,爬山的时候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这够苦吧?可当你爬到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景,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不就是最大的乐吗?我们不能只想着逃避苦,因为没有苦哪来的乐呢?就像没有冬天的寒冷,哪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呢?我们要学会在苦中寻找乐,就像在黑暗中寻找星星一样。

也许一开始很难找到,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会发现那一点点的亮光。

而且啊,我们不能只享受乐,而忘记了苦。

因为只有经历过苦,我们才会更加珍惜乐。

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很顺利,从来没有遇到过困难,那他怎么能知道成功的来之不易呢?怎么能体会到努力后的那种喜悦呢?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时候会觉得很累很苦?但再想想那些快乐的瞬间,是不是又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呢?这就是人生啊,有苦有乐,才是完整的。

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苦,尽情地享受乐,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所以啊,最苦与最乐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我们不能只追求乐而逃避苦,也不能只沉浸在苦中而忘记了乐。

我们要学会在苦中作乐,在乐中思苦,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这就是我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你觉得呢?。

《最苦与最乐》的论证方法

《最苦与最乐》的论证方法

《最苦与最乐》的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呀!就像咱平时说遇到困难不要怕,要勇敢面对,这不是空话呀!就好比登山,那陡峭的山路难道不苦吗?但当你登顶看到那壮丽景色时,不就是最乐的时候嘛!
2. 道理论证也很重要啊!你想嘛,为啥说责任越大越辛苦但也越快乐?这就跟你养宠物一样,照顾它麻烦吧,但它给你带来的快乐也是超多的呀!
3. 对比论证可得有!有些人逃避责任,过得轻松但内心空虚,这能有那些承担责任、虽然辛苦但收获满满的人快乐吗?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呀!
4. 比喻论证来啦!最苦与最乐就像跷跷板的两端,这边压下去那边就抬起来,没有苦哪来的乐呢?就像黑夜与白天总是交替出现嘛!
5. 归谬论证知道不?如果说只追求快乐不要苦,那这世界不就乱套啦!哪有那么好的事儿,就跟不劳而获一样不靠谱呀!
6. 演绎推理也有用呀!大道理说有责任就有苦有乐,那在生活中的小事上不也是这样吗?比如完成一项艰巨任务,过程苦吧,但完成后超开心的呀!
7. 归纳推理不可少!你看周围那些活得充实快乐的人,不都是肯吃苦勇担当的嘛,这不是很好的证明吗?
8. 假设论证走一个!要是都不想吃苦,都想偷懒,那这社会还能进步吗?那我们得失去多少快乐呀!
9. 因果论证清楚得很嘞!因为有付出最苦的努力,才会收获最乐的成果呀,这是必然的联系嘛,难道不是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最苦与最乐相辅相成,我们要敢于吃苦,才能真正体验到那极致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第一部分的论证思路

最苦与最乐第一部分的论证思路

最苦与最乐第一部分的论证思路“最苦与最乐”这个话题,一听名字就知道,肯定是能让人心情跌宕起伏的事儿。

咱们说,生活中,最苦的事儿是什么?当然是那些让人感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事儿了,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都会让你觉得整个人都快崩溃了。

好比说,那个曾经深爱的人,突然告诉你“咱俩不合适”,这话就像是当头一棒,打得你怀疑人生。

你努力工作,拼尽全力,老板却没看到你的付出,反而让你背黑锅,自己默默咽下这口气,心里那种无奈,真的是让人心碎不已。

再比如,突如其来的疾病,或者家里的重担,感觉什么都压在你身上,喘不过气来。

最苦,恐怕就是这种让人无力反抗的无奈和绝望了。

说到这里,咱们就不得不提最乐了。

要是最苦的事儿让人心情跌入谷底,那么最乐的事儿,那可是能把人带到云端去!想想看,日子最顺的时候,就是吃了碗热腾腾的面条,突然就觉得一切都那么美好,暖洋洋的,心里像是有阳光洒下来一样。

你身边的人突然送来一个惊喜,可能是你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联系你,或者是老板突然给你涨工资,甚至是公交车司机突然笑了一下。

那种瞬间,你的世界就亮了起来,整个心情都像是喝了蜜一样甜。

最乐,说白了,就是那些让你突然感到,哎呀,这世界真好,生活竟然可以这么美好的时刻。

最苦和最乐,这两者看似对立,其实它们并不远。

它们就像是站在天平两端的砝码,一边是沉重的压迫感,一边是轻松的愉悦感。

你看看那些为了追求梦想日夜拼搏的人,肯定有过痛苦的时刻,夜深人静时,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想着明天要面对的挑战,脑袋里满是烦恼,眼前只有迷茫的未来。

但你再看看他们成功后的一刻,那种成就感,仿佛世界都为他们打开了新的大门。

哎,说白了,最苦和最乐,真的是一线之隔。

你想,最苦时,是不是都觉得这世界黑暗到无边无际,所有的希望都被淹没了?可最乐时,那一刻的快乐又是那么真实,仿佛是阳光透过乌云,照亮了整片天空。

讲个小故事吧。

我有个朋友小李,他做生意很拼,一天到晚都在忙,压力山大,工作到深夜,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教案)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教案)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4.掌握词语、成语、谚语的用法,如“苦尽甘来”、“忧心忡忡”等。
5.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作者所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人生境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最苦与最乐》这篇课文的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这让我深感欣慰。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梁启超的人生观把握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观点。此外,对于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们在写作练习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这说明我在讲解这一部分时还需加大力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苦难与快乐交织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境界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梁启超在课文中所阐述的人生观。他通过对比“最苦”与“最乐”,探讨了人在不同境遇下的心态和价值观。这是对我们理解人生、面对困境具有重要启示的论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课文通过对比“忧虑”与“安心”,展示了作者的人生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

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

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
最苦和最乐是人生中两个极端的经历,是对比着来的,因此也常
常被人们用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苦和最乐的内容如下: 最苦的经历:
1. 苦难和挫折:人们经历的苦难和挫折是最多的,如失业、疾病、家庭矛盾等。

这些经历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不安,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

2. 孤独和孤立:由于苦难和挫折的存在,人们常常感到孤独和孤立,无法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3. 长期持续的痛苦:有些经历即使是在痛苦中,也会持续很长时间,如疼痛、孤独、恐惧等。

最乐的经历:
1. 成功和幸福:当个人经历了苦难和挫折之后,很可能会迎来成功和幸福的时刻。

这些经历可以带给人们巨大的喜悦和满足感。

2. 爱和温馨:当个人在长期孤独和痛苦之后,可能会迎来爱和温馨的时刻。

这些经历可以带给人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3. 友情和亲情: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亲情,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当个人经历了困难时期,这些关系可以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最苦和最乐的经历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但它们也各自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经历这些极端的经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他人和环境,从而更好地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八年级(上)教学观摩课教案
课题:《最苦与最乐》
执教时间:2005年11月17日下午第二节
执教班级:安庆市外国语学校初二(4)班
执教老师:江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体会作者流畅灵活的语言,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作者思路
2、体会本文流畅灵活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说说苦与乐的话题。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人要高高兴兴地活着”。

高兴就是快乐。

那么,在我们眼中什么是最快乐的呢?(学生发言)不同人眼中人生快乐是不相同的,下面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位著名学者的苦乐观、人生观。

2、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幼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


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1895年),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著有《饮冰室全集》)。

《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
3、整体感知:
⑴课题是《最苦与最乐》,浏览全文后回答:
a.梁启超先生认为人生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用原文回答。

学生回答;最苦“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乐“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论点)。

b.文章观点鲜明,哪个部分写“最苦”,哪个部分写“最乐”?再读课文。

学生回答;1~2自然节写“最苦”,第3自然节写“最乐”。

⑵男女生分读两部分,提问:作者怎样论述“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乃人生最大快乐”的?分组讨论。

a.作者是如何论述“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为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对比论证: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论述“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

为什么是最苦的事?因为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举例论证:明确了责任的范畴及责任未尽的痛苦程度。

作者从对个人的责任谈到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这是层层推进的写法。

b.第一自然节与第二自然节是什么关系?
提示:本段是对第一段论述的补充。

c. 作者怎样论述“尽责任乃人生最大快乐”的?
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补充:道理论证;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是文章“分析问题”部分。

⑸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齐读4~5自然节。

学生回答:告诉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属于文章“解决问题”部分。

教师归结: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4、局部探究
⑴下面,我们读几个课文中的句子,评述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②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③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善用排比修辞手法;语言流畅,句式灵活。

⑵梁启超先生是位很有才气的学者,我截取了他的名作《少年中国说》一段,一起读一读,再次感受他的语言风格。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5、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的苦乐观,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语言流畅灵活;下面,同学们看看还有什么地方有疑问的可以提出,也可以谈谈自己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是语言本身,还是因为它引起你的某些感悟?
附:板书
最苦与最乐
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 (1~2) 尽责任乃人生最大快乐 (3)
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
的关系(道理论证)
人生要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4 ~5)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小结: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