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第一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简论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简论

(2)家族制度

家族是具有若干个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 的家庭组成的。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以父系的血缘关系 联结的,而若干个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 家族又组成宗族。家族的权力非常大。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 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 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 力和义务的法则。


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深层次的东西,它 不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的,而是在关 键时候表现出来的,在不同时期、不同 环境下,价值观念不同。 审美情趣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 不同经历和学识的人,对美的理解是不 一样的。

思维方式 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方式有没有区别 中国人一般重视直觉、内省,重先验理 性与伦理精神。这种理性与实践相脱离 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人重整体、轻 个别,重系统、轻局部,重形象、轻抽 象,重混沌、轻精细,喜欢作定性研究。 西方人则比较注重实证经验、逻辑推理, 善于作定量化的分析
其三,引申为彩画、装饰、精神修
养。又引申为文采。
《论语· 雍也》载“质胜文则野(粗
野),文胜质则史(祝官、史官— 浮夸、虚伪),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 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 《礼记· 乐记》载:“礼减而进,以进 为文”(礼简单了,人就会努力遵 循,努力遵循礼,人就会变得美 善),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成语“文质彬彬”(《论语· 雍也》) 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人:陈再阳
39966217 xsjjy@
第一章简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第三章 上古三代,中国文化的孕育与产 生 (5课时); 第四章 秦汉,中国文化主体儒家文化地 位的确立 (6课时); 第五章 魏晋六朝,中国文化的主体多元 格局形成 (8课时);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

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如四大发明2.文学艺术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人民大2024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版)PPT第一章

人民大2024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版)PPT第一章

周代经济
• 周代初期实行土地分封制。土地占有者主要是奴 隶主贵族或封建领主,社会经济单位仍为奴隶主 贵族庄园或封建领主庄园。与商代不同的是,周 代的农奴已有了自己的家室庐舍、妻子儿女,用 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庄园主耕种土地。农奴与贵族 庄园主或封建领主之间保持着人身隶属关系。
周文王造像
周武王造像
周代后期由于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 等原因,公田即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大量开 垦,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公田逐 步为私人所占有,土地买卖出现,封建领 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农奴转化为佃农,并 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随着这种“转化” ,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农业和小 手工业生产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发 展。
• 这说明人类逐渐结束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时代,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物质的生产 和再生产活动”。从母系氏族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 父系氏族时期到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 的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夏代经济
• 据古文献记载,我国在夏代种植业已处 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适合农业 生产的农历即“夏小正”。从母系氏族 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父系氏族时期到 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的 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董仲舒
魏晋隋唐时期
• 魏晋隋唐时期是宗族、宗法制度盛行的时期。除皇位仍为嫡长子继承 外,在民间,宗法意识、宗族生活已渗透进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此时期 宗法观念、宗族势力昌盛的原因如下:一是连年战乱,弱肉强食,人们 需要聚族而居;二是人们南北迁徙,因语言上、风俗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及政治上的原因,也必须同族而居;三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强了血 缘宗法关系,血缘宗法关系又巩固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使人们 易于结成以血缘、地缘联合的比较稳定的宗族群体;四是此时重门第之 风盛行,由此形成了若干有名的大姓家族和许多无名的小家族。有名的 如东吴时的吴姓大族,东晋时的乔姓大族,唐代的李姓大族等。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2)从《尚书·洪范》到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殷周时期,与阴阳观念同时流行的还有五 行思想。五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 篇:
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求久”观念应运 而生。反映在民间心态中,便是对用具追求“经 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 求延绵永远。
第三节 社会政治结构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 专制制度
1.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 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 义务的法则。
经济多元融合与民族多元融合是一个主题的 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来说,汉族是农耕的主 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农耕与游牧的交流, 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 采的中华文化。
在经济多元融合和民族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 才有文化的多元会通,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会通之学”的特色。儒学、道教、中国化佛教 的形成发展都是如此。
2、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相交融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构成了中国古代 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 古代文明的主体。
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农耕 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
中国的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类决非自我封 闭的系统,而是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 互市等等途径,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 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 行的,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 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
(3)宗庙制度
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 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

中国文化概论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产品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几个名词解释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

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1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人口分布的特点: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

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域的拓展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 东抵日本海、
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 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著名的丝绸之路就 是这个时候开通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国和中亚、西 亚和欧洲的交往。东汉时期,因为北方的匈奴南侵,疆域缩小。 势力范围不如西汉,辖境内缩主要是因为弃守朔方郡。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
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 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 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 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 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 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 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 闭的。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4 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与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1)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 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
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
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
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代对中国 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3)周朝:其统治范围包括进黄河、长江流 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 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 唐朝全盛时,疆 域东到大海,南到 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 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 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 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 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 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
➢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所共有,表现形式不 一致。(文学精神、等级观念) ➢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可以起积极作用,也会对社会发展起负面 作用。
课程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 课程性质: 秘书专业、新闻专业的必修课,是关于中国国别 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 不同于中国文化史(书12页)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
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 持的态度和看法,活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 如价值观、审美观。(赵飞燕与杨贵妃、入世与隐逸、士农工 商地位等)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 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 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新文化运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 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二自然凝聚的 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 ➢其关注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到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 精神 ➢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 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病死、家庭生 活、以社具会有生文活化等的的意义态,度后以者及则在不尽这然些。方面采

中国文化概论1-4章

中国文化概论1-4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文”的含义《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是一个整词)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对狭义文化提出最经典解说。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一)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着重介绍四层说四层说是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分层的1、物态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二)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二)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一章

我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一章1. 介绍我国文化的历史我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其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密不可分。

从蛮荒时代到夏、商、周三代,再到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我国文化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我国文化历史的丰富和多样为世人所称道。

2. 我国文化的特点我国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文明、民族、地域和宗教文化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其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礼仪、传统价值观念、家庭观念、宗教信仰、书法艺术、民间艺术等方面。

与西方文化不同,我国文化强调和谐、圆融、中和等。

3.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这些思想贯穿了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我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礼义”等道德伦理观念;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佛教思想强调“生老病死”、“轮回涅槃”。

4. 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我国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人民,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思想、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科技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文化艺术品也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青睐。

5. 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在现代社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6. 结语我国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了解和尊重我国文化,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发展。

希望我国文化能够在不断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

7. 我国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文化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机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

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
(1)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 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 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 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 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 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自身 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 行等各种条件为目标,直 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利用和改造的程度和结果。
讨论、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 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 文化氛围。


(知识)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 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特指精 神财富,如文学艺术、 科学等)
2.文化的定义

西方学者的观点: 文艺复兴时期孕育了“文化”的科学 概念。到了18世纪,在人文传统深厚 的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康德、 赫尔德和文学家歌德,依据于中世纪 迥然不同的关于人的看法,对“文化” 做出了划时代的界定。
我的看法:

广义的“文明”是指人类进入了脑体分工、 创造了文字记载,进入了一种“开化”状 态,与“蒙昧”状态相对应。
狭义的 “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或个 人言论 行为进步状态的一个概念,与“野 蛮”概念相 对应。
4、文化的构成与分类
精神文化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由于 其内涵的广泛性而决定了 其外延的宽泛性,文化研 究者往往根据各自不同的 视角,对文化作不同的分 类。 文化的构成分为四个层面: 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 表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 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 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 深层。


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一文中指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 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 生活方式。”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里说:“文化者, 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 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 精神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

绪论◆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绪论◆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学兴起的原因,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的含义2、“化”的含义3、“文化”的本义:文治教化,以文教化。

4、文化学兴起的原因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⑴含义⑵结构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3、二者关系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2、中华民族是这个文化的创造主体3、中国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现实意义2、方法◆思考题及答案1、“文”和“化”的意思是什么?(参考课本P1)2、西方各民族语文中文化的本义是什么?(答案: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有耕种、居住之义。

由栽培、种植之义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3、文化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参考课本P3)4、什么叫广义文化?(参考课本P4、P5)5、什么叫狭义文化?(参考课本P7)6、学习中国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课本P10、P11)上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学习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历代的政区名称沿革,民族,人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之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产生农业文明2、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地理位置看,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文化概论笔记

文化概论笔记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第三章历史发展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3. 从(新石器时代)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特点是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渔猎发展到农业;由氏族分化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三节 文化的广阔性、复杂性
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既广阔又复杂。因为人类所触及的一切皆为文化。诸如历史的、 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制度的、行为的、科学的、工业的等无一例外地都包 含在文化之中,这种广阔与复杂,人们是无法用有目的的语言技术简洁、扼要的 方式来表达。在这种难题面前,我们只有对文化的内容进行总体的把握和概括。
“文”与“化”合成一词是在西汉以后,刘向的《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 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取其文明、文雅、文治、教化的意义,也是指以文化人用文来教 化人。我们看到“文”的内容包括了道德、风尚、习俗、教育等人文形态,文是 用来教化人、教育人的手段和工具;“化”成为了动词,包含了教育、影响、变 化等发展的动态表现。
二、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民族性也称为国度性,民族性的特征是文化的基本属性。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反映出了不同民族的 个性。比如中国人过的中秋节、除夕、元宵节、春节、端午节等,西方 人过的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这些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里,蕴含 着浓厚的民族情结,它能使几十亿的人们在同一时间,怀着相同的观念 和情感,去做同样一件事情,实现同一个目的。
三、文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并随 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进程中,有的文明逐渐消失,有的文明被另一 种更高的文明取代。
例如19世纪中叶,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于是封建文明逐渐被淘汰。到了20 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成了经济繁荣、独立自主的国家,现代文明正在不断地、 迅速地发展。
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一体化
文化内容是广阔的,也是复杂的,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简单 和粗俗的。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创造的一切都具有“精神”的成分和色彩。哲学、 宗教、科技等所表现的现象是不能简单来划分物质或精神。桑田、宫殿建筑、万 里长城等不能分清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物质精神化、精神物质化,是文化 内容复杂与宽阔的体现。在学习和研究文化的实践中对物质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不 能脱离精神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同样不能脱离物质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_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_绪论+第一章

(简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P16)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 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 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 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 交通。
气候变化大势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 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 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 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 病虫害等等。(P17)
三、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地域文化的 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 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 域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 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 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 得失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 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 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 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先秦时期, 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 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 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 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 (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 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 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 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

4 审美观念方面 提倡对称性,是思想观念 “和”的一种表现。 对称性表现在建筑、医学、 文学、语言等方面。

5 思维方式方面 由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 由整体到部分,由大到小。 如中国时间排列是年 \ 月 \ 日, 地区排列是国、省、市、县。


中国文化的内容



中国文化大约有 5000 年的 历史,中国古代文化主要产生在长 江 、黄河、辽河等大江大河流经的 地区,中国文化可以称为大河文化。
一 中国文化的环境

为什么世界上有不同的文 化?因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要受到地理、自然环境、历 史、经济等影响,中国文化 反映出这一特点。
1 地理和自然环境因素 中国的地理特点半封闭的环 境,大部分处于内陆,西高东 低,西面、北面、南面是内陆, 东和东南面向海洋。



各国农业人口比重 国家 2000 (%) 美国 America 2.2 英国 England 1.8 德国 Germany 2.5 日 本 Japan 2.2 中国 China 66.6 印度 India 53.7 韩 国 Korea 6.4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字库)

文化的传承性
1
文化本身是历史传承的结果。 2 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 3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得以维系的依赖。
文化的时代性
1 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2 决定文化的时代性的是一个时代的政治、 经济等因素。

人类居住离不开水,水是 生命之源,也是人类之源。水的来 源,一是海洋,二是河流,因此, 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不外两种:或濒 海,或依河,如我国的长江黄河文 化,国外的两河流域文化、埃及尼 罗河流域文化等。 所以,世界文化可以分为 两种:海洋文化和大河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一章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一章文化概论
❖ 文化合成一词最早见于刘向《说苑》:圣人之治天 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 不改,然后加诛。
❖ 中国古代“文化”概念偏指精神活动,意即以文教 化人。
❖ “文化”与“文明”两词语的内涵有何差异?
❖ “文化”一词相对于自然、天然、本能的状态而言, 属于描述性的中性概念。而“文明”一词相对于野 蛮落后而言,带有评价性和褒义。
4、礼治精神
❖ 强调社会上下有序,倡导一种亲和的社会关 系。“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 和妻柔,姑慈妇听”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说
❖ 一、何为“文化”?
❖ 1、“文化”一词溯源 ❖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 《易经·系辞》:“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
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 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 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文”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文字、文章、 修养、德行等含义。
❖ 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 2、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 ❖ 3、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 基本精神是引领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指 导文化前进的基本思想。
❖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 《易经·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孔子倡导恢复周礼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志士仁人,
2、文化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是人的 生活样式
❖ 文化定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
❖ 人化是按人类的方式去改造世界,任何事物都带上 人文的性质。化人是用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 养人。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公元1850年
43000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
唐宋时期中国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 此前,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此后,中国人口的重心转移到将江南地区,江苏、江西、 浙江和福建占据中国人口前四把交椅。近代,苏州 成为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腾冲—漠河线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 趋南----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南北朝、唐末、两宋之际的汉族人口南迁; 趋边----汉族人口由中原地区向边疆地区迁移: 闯关东,走西口,移民台湾; 趋洋----中国人迁移海外。
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中国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 力和延续力。 2、经济的多元化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农耕文明的早熟和发达与中国文化的保守性。
一、宗族制度的发达
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宗法制度的渊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农村公社的解体不充分。 宗法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其标志主要有三: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分封制; 宗庙祭祀制度。
社会 地理 环境
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 (古代)
逐渐开放的大陆-海洋型 (近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图
中国地形-----三级台阶
中国人口分布图
一、
中 国 降 水 量 分 布 与 农 牧 业 分 界 图
都江堰的鱼嘴 灵渠铧嘴
桔槔和水车
对中国古代经济方式的经典描述:自给自足的采用手工工具;分散性。 小农经济体制下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 商品经济的发育水平。
2、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牛耕与铁农具的使用推广 轮作复种制度
灌溉业的发达 灌溉设施:都江堰、郑国渠、灵渠 灌溉工具:水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为板块状 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中国文 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生发展的环境,并减 缓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中国文化因地 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在古代能够长期 保持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成为世界历史 上罕见的连续性文化的范例。
二、多样性
滋生中国文化的东亚大陆腹里纵深, 地形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南北气温 冬季相差几近摄氏50°,东部沿海与 西部内陆年降水量相差数干毫米。大 江大河因山系走势所决定,多为东西 横贯。歧异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山川 形势,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发展提供了 自然基础。总之,丰富多样的地理环 境养育了百态千姿的地域文化。
“中国人很少有时间花费在娱乐和消遣方 面。” “几乎没有时间让他们坐着想一想世界上 的事,更没时间给他们谋一点高尚的娱 乐。”
“把不是什么说成是什么,或把是什么说 成不是什么,便是假的;把是什么说成是 什么,把不是什么说成不是什么,便是真 的。” ——亚里士多德 三段论
中国人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 族,他们不大进行抽象思维,也不想去费力解决 那些和现实生活好像没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 极问题。对他们来说,哲学就是伦理学,也仅仅 是伦理学。除了拜祖之外(这其实不是宗教,只 是纪念去世的先辈的一种方式),他们只有非常 微弱的一点宗教感情。这种淡漠的宗教感情可以 解释他们在宗教方面的宽容态度。 ——朱光潜
体现在对死去的祖先的隆重祭奠以祈求他们 保佑后代人丁兴旺,家族昌盛。
“天地君亲师” “亲”-——祖先 祖先崇拜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
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荀子· 礼记》
祭祖 ——左祖右社
左祖 ——宗庙 (太庙) 宗法的象征 右社——社稷坛 国土的象征 宗祠 生当封侯,死当列祠堂
《孝经· 开宗明义章》:“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 世,以显父母,孝之忠也。夫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 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 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 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整。居上而骄则 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 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纪孝行第十章》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征服者被征服”
加强了文化交流,激活了民族文化的创造力 “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 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 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猃狁、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 党项、蒙古 鲶鱼效应、狼医生、激活机制 季羡林《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
“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的大国,个体农民的意 识 渗透到每一个阶层。小农意识的一般特点是目 光短浅,事必躬亲才放心。”
“中国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小农思想最为 患。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一定 意义上这不能不说是占了小农经济的便宜,然 而占 了便宜的同时也吃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大亏。 实用主义思想占主流,许多人急功近利,做事 无原则、无信仰。”
“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 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 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的标 识。” ——黑格尔 《历史哲学》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 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 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钱穆 《中国文化导论》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黑格尔 《历史哲学》 秦岭——淮河 淮安——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
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的独 立发展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隔绝机制正是一 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
从外部环境看 “对东亚文明的一个决定性影响是其相对独立 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以外。由于距离遥远以及 难以逾越的高山沙漠阻隔,东亚发展了独立的 文化类型,其大部分一直保留到今天。”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濒海与否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连续性。
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 罕见。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 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 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梁漱溟
☆东亚大陆疆域辽阔、腹地纵深,为中国文化 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一个潜在的回旋舞台,从而 使中国文化赢得了补偿、复壮、再生、发展的 条件。
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 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美】迈克尔· 哈特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秦始皇 18位
“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 欧洲多很多,两者的差别在于,欧洲总是分裂成 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使西方 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有恐惧心理。”
《二十四孝》 老莱娱亲 闵子留母 郭巨埋儿 王祥卧冰 董永葬父 “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孝对个人、社会的三大价值: 孝是立身的根本 是治家的法宝 是治天下的必须
▲孝为立身之本。一个人要立于天地之间,为 他人所尊敬,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准 而“孝”则是“德”之基本。因此,要立身, 就必须行孝。 ▲孝为齐家之法宝。 ▲孝为治国之道。 “移孝作忠”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第三节 中国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一、宗法社会
“族”指全体有血缘关系的人,并无主从之别。 “宗”则指在亲族中奉一人为主。 “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白虎通议》 ●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 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
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 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亲亲”——亲爱亲族 亲族按血缘关系也有亲 疏 家庭——家族——宗族——村社 “在传统的中国,简直可以说除了家族以外, 就没有社会生活。”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社会整体的进步及其缓慢,主要是传统的社会 体制表面上崩解了,可是支持旧体制的观念, 依然深植人心。”
3、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地力而食。” “重土轻迁” “故土难离” “落叶归根” 4、节日礼俗 春节(年节) 禾熟说—— “年,谷熟也。”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神话说 “年”——怪兽
端午节
五月五日
即五月的第一个五
重五节 端阳节 “午”即“牾” “牾”是“逆” 阳气上升 阴气逆转 中秋节 神话《嫦娥奔月》
——《孝经五刑章》
“孝廉”
“百善孝为先”
3、家族本位
“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
——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 势使人离。” ——黑格尔《历史哲学》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 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 ——梁启超 文化心理——外向 文化系统——动态、开放
“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 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 求利之始,却不得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 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 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故古来濒海之民 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1、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 位 “中国者,天下之中也。” “四夷” “天下”观 “四海”观 “九州”观 【意】利玛窦《万国全图》
2、 中国人自认处于“世界中心 ,并非单指地理 位置上的,尤其指文化上的 “或曰,孰为中国?曰:王政之所加,七赋之 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 ——【汉】扬雄 《法言· 问道》 “臣闻中国,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
第二节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土壤 一、农业经济
大陆型环境
大漠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型
草原森林大陆
大河大陆型
匈奴人、突厥 人、蒙古人
东欧—— 斯拉夫人
中国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农业型自然经济
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征
1、重农抑商、农本商末
皇帝亲耕 先农坛 皇宫
左祖——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 右社——社稷坛(中山公园)
更体现在对活着的长辈的绝对顺从、孝敬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 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欤!”——《论 语》 孝——尊敬父母 悌——尊重兄长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①地域性 化
秦文化 三晋(韩赵魏)文化 齐鲁文 巴蜀文化 楚文化 吴越文化
②民族性
三、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 所以无论叫齐州、冀州、中国、中华,从名 称上来讲,它们都是来源于中国人的一种地理 中心的观念。而这种地理观念实际上不仅是一 种地理观念,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就是说,认 为我们中国所处的这块土地,我们的这个民族 文化,是处在天下大地的正中心位置,也是处 在世界一切民族文化的正中心位置。而环绕着 我们的其他民族,其他文化,古人认为他们是: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夷蛮戎狄,都是 一种轻蔑性的贱称。 ——何新《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p131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回旋 舞台 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 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①地形、地貌 ②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气候强
气候复杂多样
寒带、温带、热带
“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 温带,因为地球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大陆。正如希 腊人所说,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
第一讲
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看,文化形态首先是人 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而社会人的性格与 行为,又是社会形态(社会结构、价值体系 和社会化方式)的函项。换一句话说,生态 类型决定文化形态(经济类型——社会结 构——价值体系)。文化形态又影响了社会 人的性格和行为。所以,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首先可以从中国独特的地理形态和生态空间 中找到说明。 ——何新《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p2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