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新授公开课 使用。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

于人为可讥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
根据背诵提示大声背诵课文第三段, 注意易错字。 时间:5分钟后
背诵提示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
,往往有得,


;

。而世之

,而人
之所罕至焉,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亦不能至也。
,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 所得也!
,可以无悔矣,
?此余之
当堂检测
检测要求: 1.合上课本,独立完成。 2.字体端正,卷面整洁。 3.时间:10分钟
课前准备
1、准备好课本、红黑两 色笔。
2、大声朗读《游褒禅山 记》,预习三四五段内 容。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三四五段文意 2、正确背诵课文第三段
指导:
小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练习翻译课文 三四五段。如有疑问,请举手问老师。 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
1、做事首先要有志,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 远大的志向。其次要有力,也就是力量、能 力。仅有远大的志向,能力不足也不行。另 外还要有物,也就是外界条件的帮助。
2、作者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 用,又强调了志这个关键因素的关键作用, 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 可无悔,无讥。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课文第三段 自学指导: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
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 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 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 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取之也。

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洞)。后后“其”:代词,代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旳名称) 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 ②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欣赏 景象
此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建筑物旳一种
有碑仆道.: 路,道路
③道师 于者 是, 废所 先以 王传 之道 道. .受 ,业 焚解 百惑 家也 之: 言:
道理 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 措施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布置作业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鹊踏枝》)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达目前形 势相当恶劣,此时唯有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 瞩,看到远方,看到别人看不到旳地方。
也就是要我们排除干扰,不为临时旳烟雾所困惑。 看到形势发展旳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旳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旳基础。
文章小结: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 旳辩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 观条件旳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原因 旳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到 达目旳,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 所论述旳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 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旳生活学习反思一下?
在事业上就会有发明性旳独特旳贡献。所谓踏破铁鞋 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 自然成。
为文章背面旳议论“深思慎取”提供根据。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游褒禅山记》文章内涵及历史背景2.能够理解《游褒禅山记》中的文字意义,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二、教学内容1.《游褒禅山记》的解读2.《游褒禅山记》文化内涵的探究3.《游褒禅山记》意象分析4.小组合作展示三、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教师通过投影仪将《游褒禅山记》的原文呈现在课堂上。

然后,提问学生:“这是一篇什么文章?你们知道它讲的是什么吗?”2. 文章解读接着,教师介绍《游褒禅山记》的内涵,并通过读者角度来讲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特殊构架结构,如“遇壑”、“遇松”、“遇水”、“遇庵”等。

3. 文化内涵探究重点讲解《游褒禅山记》中的文化内涵,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和思想,如追求自然和谐、尊重自然和推崇人文关怀等。

4. 意象分析分析《游褒禅山记》中的意象,在学生的协助下,重点讲解山、水、松等自然元素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并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探究文章的多重意境。

5. 小组合作展示组织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展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演绎、朗诵或图片展示自己对《游褒禅山记》中的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6. 收尾最后,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做出总结,并要求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情况,认真思考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同时,再次强调文章的重要价值和美感,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1.学生参与度2.学生合作能力3.学生表达能力4.加强文学素养的能力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2.在组织小组合作展示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和监督和指导3.在教学评估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发挥率六、教材参考1.《游褒禅山记》2.《文艺美学概论》,吕叔湘3.《文化深度解读:游褒禅山记》,王永生七、教学资源1.投影仪2.板书、黑板3.课件4.小组合作展示用的白纸和画笔八、教学总结本次公开课教学,我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文章解读”、“文化内涵探究”和“意象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在实践中体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公开课】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

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

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

着重写后洞。

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2】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2】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

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

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借游记的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来抒发议论的写法;2.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

【过程与方法目标】1.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2.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并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1.多媒体课件;2.在完成对课文的批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对课文进行初步背诵;3. 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

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

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较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文本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难点:分析文本中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褒禅山风光,引导学生对褒禅山产生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创作背景。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如:记叙、议论、抒情等。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简练、生动、形象等。

4.研讨课文a.作者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情感态度?b.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c.你认为作者游褒禅山的目的是什么?5.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游山玩水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介绍一些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6.课堂小结强调作者在游褒禅山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7.作业布置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分析、研讨,让学生对《游褒禅山记》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3.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提高文学素养打下了基础。

4.不足之处:在分析课文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五、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结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文章中找出王安石对褒禅山的哪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又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很好,王安石对山水的描绘不仅细腻,而且融入了他的情感。

高中语文312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高中语文312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3)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夫战,勇气 也。”(《曹刿论战》)“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 去。
(一)正音
慧褒.(bāo) 窈.然(yǎo) 瑰.怪(ɡuī) 谬.其传(miù) 华.山(huá)
1.字音识记
舍.于其址(shè) 咎.其欲出者(jiù) 随以怠.(dài) 王回深父.(fǔ)
(二)多音字
禅cshhàánn((禅褒让禅)山)
舍sshhěè((割退舍避)三舍)
仆ppūú((前 奴仆 仆后 ) 继)
•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 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 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 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 1.本文为游记,为什么记游甚少?
• 本文真正的记游,只用了“入之愈深,其 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三个短句就立刻收 住,具体情状不甚了了。文章旨在寄托政 治上的进取和对人生执著追求的精神,因 此不能把笔墨用在写景状物上,否则文章 就会显得枝蔓芜杂,有损于借事喻理的主 题的体现。
观ɡɡuuāànn((景 道观 观))
相xxiiāànnɡɡ((相宰互相))
父ffǔù((渔父父亲))
• 2.通假字
•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 的尊称)
• 3.一词多义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乃良乃 反入 不, 能具 及告 ,沛 其公 可怪(于也是欤) (竟然)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副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 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 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 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 “荆公”。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执政, 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逝世。卒谥文,故 又称“王文公”。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第一篇:《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游褒禅山记》公开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解题。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用法。

3.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治学处世皆须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

积累卒、文、道、名、奇、舍、穷、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掌握虚词“者”、“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本可安排2时。

第一时程序设计:(一)题导入及解题:导语设计: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等等,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哪些思考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

(板书题)解题:(展示)[作者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二)学生整体感知文.学生初读文,读准字的读音。

(展示字的读音)2.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文。

3.学生齐声朗读文,进一步熟悉文。

(三)研读第一、二段.研读第一段(1)指名朗读、口译。

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一词多义:A“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B“文”:①碑文,整篇。

高一新必修语文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优秀课件

高一新必修语文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优秀课件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 家、思想家、改革家。他的成就 不仅体现在诗歌散文方面,还体 现在政治军事上哦。
课程内容与目标
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深入解 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 结合时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该诗。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 掌握游褒禅山记的相关知识,提高对 古代游记的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 热爱。
类似题材作品比较阅读
与《游褒禅山记》相似的游记作品
在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有许多与《游褒禅山记》相似的作品,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后记》、徐霞客的《游天 台山日记》等。这些作品都以描写山水之美、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旨,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有着重 要的价值。
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阅读
除了游记作品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是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散文等。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作品都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但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 方面与游记有所不同,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
04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小组讨论:对文章中某一观点的看法
分组并确定讨论主题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 组选择一个文章中的观点作为
讨论主题。
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 班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小组讨论
各小组内部展开讨论,记录不 同意见和看法。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 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总结。
教师点评及建议
学生表现评价
本节课中,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公开课,精品课件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公开课,精品课件

【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味“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 ·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 ·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2 ·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

1042 年登进士第。

1061 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 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 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 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1086 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

【文学常识】“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本朝人尚理——严羽《沧浪诗话》利用游记进行说理1 ·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 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 ·杂物书画记:《核舟记》“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识记字词】庐冢zhǒng 盖音谬也miù 窈然yǎo 咎jiù 无物以相之xiàng何可胜道shè ng 王回深父fǔ【写作背景】公元1051-1054 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含山县)通判。

1054 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 月,34 岁的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遨游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那时他已在各地做了十二年的地方官,对世事民情已有一定的了解。

四年后 (1058 年) 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 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讲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讲课教案
最美的风景,不是山顶的无限风光,而是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 最美的风景,不是巅峰的天光云影,而是路上的“流水飘花”; 最美的风景,不是顶峰的手可摘星辰,而是路上的披星戴月,风 雨兼程。
史蒂文森说过:“怀着希望去旅行,比到达目的地更有趣味。” 路上的风景最美,路上的人最幸福。
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
教师寄语: 热爱生活,感悟生活。 愿同学们做个有思想的人!
品读1~2段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按照自己绘制的路线图
介绍游玩经过。
N
后洞
慧空禅院
五六里
华山洞
五里
前洞

品读3~4段
探究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所要阐明
的道理。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志”的重要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至也。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 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 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呢?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看风景,不该在山顶,因为东坡曾云:“高处不胜寒”。其 实,我更欣赏的是尼采的处世之道,也就是从半高处去看,这个 世界真美好。最美的风景,就在路上。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7. 以其求思Biblioteka 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古人)8. 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词,难道(表反问语气)

公开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公开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

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

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

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引领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

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公开课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公开课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二、课文分析: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6、梳理课文的整体结构:1-2:记叙——游山经过..3-4:议论——游山心得..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从文章结构梳理出其主要写作手法:因事见理..三、课堂小结:本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因此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本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后来人借鉴的..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五、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
非常 至于 1、非常:古今异义。这里指不平常。今 作程度副词,很,十分。 2、至于:古今异义。至,到。于,介 词,引出到达的场所。今义:①达到 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一事。
特殊句式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 2、不随以止也 3、此余之所得也!
•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 述的呢?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 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 “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 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词类活用
舍 名 东
1、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3、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
“志”、“力”、“物”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力与物很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 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 讥”。
思考:
“尽吾志”这句话跟第三段记 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之 所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结构总结
山名(本名——别名) 仆碑 记游 洞名(前洞——后洞) 后洞
议论 音谬 深思慎取 怠出 有志、力、物
中心句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第四段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也。
词类活用
谬 名
9、谬:弄错,使……错,使动用 法。 10、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作动 词。
特殊句式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之也
深入探究 1、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 “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 么?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王安石在南京 半山园的故居
华 山 洞
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 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 书”。1042年登进士第。1058年上万言 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 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 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 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 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 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 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第二部分: 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1、写游山心得: 矢志不渝的决心 力量充足 外物相助 2、治学之理:“深思慎取”
第五自然段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 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三部分
• 记游的结尾——补叙 • 重点字词 通假字 父:通“甫”。
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 思考题: • 1 为什么文章从洞 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空间方位图
第二自然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 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 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 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 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 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词类活用
4、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5、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6、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7、见:动词作名词明 见 至
第三自然段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 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 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 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列宁称他是中 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
王安石其人
临川:王安石塑像
“唐宋八大家” 之一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 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 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 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 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 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 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 的作品今存《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
写作特点 •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 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 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 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
整体感知课文
速读文章,理清思路
一游山经过。 二游山心得。 三补叙同 游者
褒禅山(华山)
华山洞 慧空禅院 石碑
褒 禅 山 示 意 图
第一自然段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
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 杂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