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课件粤教版

合集下载

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第五单元基本阅读《原毁》课件36张

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第五单元基本阅读《原毁》课件36张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 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 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先从“古之君子”谈起,却又处处暗扣“毁”不 兴的缘由。第二段“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 “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 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 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毁”字。先 提出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于“怠”与 “忌”,又从众人对“良士”和“非良士”的反 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的猖獗。
1.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并说说各段写了 些什么内容。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待己“重以 周”,待人“轻以约”。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 待己的态度,责人详,待己廉。第三段,揭示 “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根源——怠与忌,危 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第四段,阐明 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把根绝毁 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2.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本文重点并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 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 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 “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3. 寓理于形。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 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 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 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 “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 妒。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早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发扬那些 与舜相似之处。)
疏通课文
责:责备,要求。 重:严格。周: 周密、全面。待: 对待,要求 轻: 宽容 约:简少。 善:好事 求:寻求。所 以:……的原 因,……的道理。 是:这样 以:而,连词, 表修饰。 就:追求,仿效。

2019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5单元 17 原毁(共32张PPT)

2019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5单元 17 原毁(共32张PPT)

就是韩愈。
二 写作背景
韩愈所生活的中唐时代,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了一种嫉贤妒能的 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 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 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这篇《原毁》。本文与《原道》、《原性》、 《原人》、《原鬼》合称“五原”,是韩愈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自己思 想观点的纲领性论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赏读: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 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返回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 作者视窗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唐朝中期,文坛上出现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像巨浪一样摧毁了骈文
的沙堡,这个运动的领袖就是韩愈。
答案
返回
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一、技法赏析
《原毁》与其他“四原”都属“正言垂教”“文从字顺”的议论文体。立
论鲜明,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举例精当,平易而不浅露,朴实而不枯淡,
展现了韩文格调的又一风貌。具体地说,有如下几方面的特色。
1.古今对比,褒贬鲜明。
《原毁》歌颂古之君子对人对己的正确态度,批判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错
答案
(3)乃 (4)其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_却__ 圣主乃吾辈共事之主_是__ 家祭无忘告乃翁_你__的__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_他__ 去其不如周公者_那__些__
答案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故人乐为善: 好事。 ②详,故人难于为善: 好事。 ③恐恐然惟 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_好__事__。_ ④己未有善:_长_处__。_ ⑤即其新不究其旧: 现在;过去。

17、原毁课件(粤教版)

17、原毁课件(粤教版)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 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 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 及:比得上。 焉:代词,他。 › 是人:这人,指上文所说的“古之君子”。 › 乃:却。 › 病:弊端,缺点。 › 身:自己
舜,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的,周公,是大 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的;这些君子却说:“赶不上 舜,赶不上周公,就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身要求 既严格又全面吗?
›一、二:数词作名词
›即:动词,肯定、看重。
›究:追究
›之:助词,取独
(他们)只要求别人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而不 要求他的其它方面;就他现在的(表现)看,不 追究他的过去(的表现),谨慎谨慎的样子只畏 惧别人取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益处。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 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 善:名词,善事。 › 易:容易。 › 修:学习,求进步。 › 能:学会,掌握。 › 乃:却 › 善:动词,善于。 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他对待 别人,却说:“能够有这样的优点,这就够了。”又说: “能够善于这个,这就够了。”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这不也就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约吗?
过去的表现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形作动 善于 取其一,不责其二; 数词作名词
一点优点;别的优点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名词作状语
对外;对内
虚词积累
1、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 它 例释:得吾说而存之
(2)动词 今译为:到、往
例释: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3)助词 1>结构助词 今译为:的
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 者,必其人之与1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2同其利者也 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 矣。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五单元 17 原毁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五单元 17 原毁

(3)乃 (4)其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_却__ 圣主乃吾辈共事之主_是__ 家祭无忘告乃翁_你__的__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_他__ 去其不如周公者_那__些__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故人乐为善: 好事。 ②详,故人难于为善: 好事。 ③恐恐然惟 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_好__事__。_ ④己未有善:_长_处__。_ ⑤即其新不究其旧: 现在;过去。
三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恐恐然惟 其人之有闻也 (2)强者必说于言
通_“__惧__”_,______。 同_“__悦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古义: 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 大家,许多人。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古义: 虽然这样,即便这样。 今义: 表转折的连词。 (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 古义: 曾经试着。 今义: 试验,试。
二、“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这 “则不然”此处何意? 答案 这句话揭示了现在的君子“毁谤”的具体表现:要 求自己却很少。谴责了嫉贤妒能的恶劣行径,与第一段的 明对比。“则不然”揭示“今之君子”的嘴脸,“责人 “古之君子”相反。
三、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 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答案 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 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 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与不应者表现不一样。由此形 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2)形容词作动词 ①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擅长。 ②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擅长。 (3)名词作状语 ①早夜以思: 从早晨到夜里。 ②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_对__外__;__对__内__。__

17.原毁课件(3)(粤教版)

17.原毁课件(3)(粤教版)

文段 研读
②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何往而非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病:①名词,缺点 ②动词,生病 ③名词,忧 愁 ④形容词,困苦不堪 ⑤名词,疾病 ⑥形容词,筋疲 力尽
文段 研读
D.本段通过对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的分析, 阐述了本文的正题,下一段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 “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
解析:下一段才是本文的正题,此段对其起了一个衬托 作用。
8.第一段分为几层?各层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第一段分三层来论述,第一层总论古之君子待己 “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第二层讲古之君子 “待己”的做法;第三层讲古之君子“待人”的做法。
解析:B项,强加因果,“因此也不被人尊重”于文中 无体现。
8.“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则不然”此处何意?
答案:这句话揭示了现在的君子待己待人的表现:要求 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则不然”揭示了“今之君子” 的嘴脸,“责人”“待己”恰与“古之君子”相反。
文段 研读
文段 研读
答案:(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事 (2)形容词活用为动 词,善于 (3)均为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4)均为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过去的表现;今天的表现
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称 ①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7课原毁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7课原毁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
3.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
)
4.即.其新不究其旧(
)
5.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
)
答案:1.焉:代词,他 2.病:弊病,缺点 3.足: 足够,足以
4.即:就……看 5.易:容易 修:学习,求进步 能:学会,掌握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
所说的怠惰和忌妒啊。
2.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此,事情办好了,诽谤便随之产生;品德高 尚了,诋毁也就随之而来。
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2.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 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们)只要求别人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而不
四、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1.故人乐为善.(
)
2.详,故人难于为善.(
)
3.恐恐然惟戄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
4.己未有善.(
)
5.即其新.不究其旧.(
)
形容词作动词
6.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 原 毁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 原 毁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也有“怀其欲而不
内 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鞭贾》一文利用卖鞭子的事例,进行政治联想,
概 紧紧抓住鞭的质地进行描绘,并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
览 力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隐喻关系。
《兴贤》一文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为文环环相
扣、讲究逻辑力量的风范。本文开宗明义,从国家兴
【答案】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毁人扬己的现象,有的人 喜欢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总觉得自己了不起,一旦 看到别人超过自己,要么是恶语中伤,要么是怒形于色,而不 是首先去找自己的缺点、问题。韩愈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针见 血,一语中的。
技法镜鉴
《原毁》中“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 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 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 求别人却很苛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 君子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 “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 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 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也得以传达。

粤教版 原毁优秀PPT课件14

粤教版  原毁优秀PPT课件14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擅长这个,这就足 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掌握了这个 本领,这就够了。”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
身者已廉乎? › 以:来,表目的的连词。 › 欺于人:欺骗别人。 › 少:稍 › 已:太、甚,表程度的副词。 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 就停止下来,这不就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这不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 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 谓:称做,叫做。 › 身:自身,自己。 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 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苛求)别 人,我没有看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第二段段意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 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 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 应:附和 › 与:党与,朋友。 › 然:这,指代“其人之与”。 › 然:这,指代“其所疏远”。 › 是:这,指代以上三种情况。
那随声附和的,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 他疏远,和他没有相同利害的人;要不,就是害 怕他的人。如果不属于这三种情况,那么强硬的 人一定从嘴里说出愤怒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 脸色上露出愤怒。
探究他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就要求 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 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 考,去掉那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 与周公相似的地方。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 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 周公,吾之病也。” › 焉:代词,他。 › 是人:这人,指上文所说的“古之君子”。 › 病:弊病,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 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 在关联? 参考答案:先从“古之君子”谈起,却又处处暗 扣“毁”不兴的缘由。第二段“今之君子则不然”仍 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 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 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 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 众人对“良士”和“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 明当时“毁风”的猖獗。

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舜,大圣人也(“也”表判断) ②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者„„也”表判 断) ③某非良士(没有标志词的判断句)
文章脉络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
根源——怠与忌 。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 (论“毁”与“国治”)

病: ①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 也(名词,缺点) ②亮疾病,卒于军(动词,病 重) 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 己知也(动词,担心)

焉: ①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代词,他)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 于此) ③今已服矣,又何求焉(语气 词,表疑问) ④则将焉用彼相矣(代词,表 疑问) ⑤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语气词,表陈述)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代词, 哪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选修2
语文
唐宋散文选读
全 国 优 秀 出 版 社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广东教育出版社
第五单元
原 毁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 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自 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 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 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 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诗歌力求险、怪、 新、奇,文章雄浑有气势,有《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
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 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 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 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 衰”。
写作背景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 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 “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 “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 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 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 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 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 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修: ①是故事修而谤兴(动词,进修,有成绩)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动词,举行) 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高,长) 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形容词,长,久)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修养) ⑥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动词,修建)

词类活用


故人乐为善(形作名,好事)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动作名,名声)也 而望名誉之光(名作动,光大),道德之行,难已 早夜(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以思,去其不如 舜者 究其旧(形作名,过去)不图其新(形作名,现在)
古今异义
古之君子 古义:指在社会上有地位 的人。 今义:指人格高尚的人。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古义:简少。 今义:邀请。

其责己也重以周 古义:严格。 今义:重量,分量。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 也 古义:学习,求进步。 今义:修饰。

究其旧不图其新 古义:考虑。 今义:图画。

必其人之与也 古义:同党,同类。 今义:介词,跟。
4.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 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最后一段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杜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韩愈 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 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身上,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 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 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 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通假字
恐恐然惟懼(通“惧”,害怕)其人之不得 为善之利 懦者必说(通“悦”,高兴)于色矣 道德之行,难已(通“矣”,用在句末,与 “了”相同)

一词多义
善: 及: ①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动 ①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 词,擅长) 焉(动词,比得上) ②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 ②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动词, 之利(名词,好事) 到) ③素善留侯张良(动词,交好) ③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 ④善日者王,善时者霸(动词, 请击之(介词,趁着) 爱惜) ④故不能推车而及(动词,追 ⑤太祖曰“善”(形容词,表 上) 同意) ⑥子善视之(副词,好好地)
文章主旨
《原毁》通过对比古今君子责己待人的不同态 度,批判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毁谤风气,并明确 指出“怠与忌”就是产生“谤”的根源。
文章特色
1. 鲜明的对比。“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 全文的对比,层层论理,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 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2.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本文重点并非颂古之君子,而 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 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 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3. 寓理于形。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 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 “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 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 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 都是嫉妒。
参考答案:这句话揭示了现在的君子“毁谤”的 具体表现: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谴责了 嫉贤妒能的恶劣行径,与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形成鲜明 对比。“则不然”揭示“今之君子”嘴脸,“责人 ”“待己”恰与“古之君子”相反。
3.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 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参考答案: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 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 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 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与不应者表现不一样。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 毁来。
研讨分析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 以约。”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句话肯定了“古之君子“责己” 和“待人”的原则——“重以周”和“轻以约”。强 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文章开篇点出此句, 为后面的论述作了有力的铺垫。
2.“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 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则不然”此处何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