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八章 中药

合集下载

中药学 第八章.

中药学  第八章.





来源:为伞形科羌活、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 别名:护羌使者、胡王使者。 炮制:生用。 性能: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1、风寒表证——夹湿者为佳。 2、风寒湿痹——上半身多用。 其他:⑴善止太阳头痛;⑵可用于受风迎风流泪。 注意:①温燥性强,易耗伤阴血。②或有用量过 多而致呕吐者。 按:多作为后头痛及上半身痹痛、腰背正中肌肉 有冷缩感者的引经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辛温解表药)
辛,温;发汗力强。 功主发散风寒;

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咳喘、痹证、水 肿、麻疹等。
麻黄

来源:草麻黄、木贼麻黄、 中麻黄的草质茎。
炮制品种:生用、炙用、 绒。 性能:辛、微苦,温。归 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 喘,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表实证。2、 咳喘——风寒外束者尤宜; 外寒内饮也可;配伍后可 用于肺热者。
第八章 解表药

概说
定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性能特点:辛,温;归肺、膀胱经;轻扬升浮。 功效:发汗解表。兼能宣肺止咳平喘、透疹、祛 风湿、利水等。 适应证:⑴表证;⑵咳喘;⑶风疹或麻疹;⑷风 湿痹痛;⑸水肿兼表证;⑹疮疡初起有表证等。 配伍:⑴虚人外感——补虚药;⑵兼它邪,如暑、 湿、燥等,分别配解暑、化湿、润燥等; ⑶用于温病初起,配清热解毒药。 使用注意:⑴得汗即止;⑵慎用于虚汗、热病后 期津伤、疮疡后期、出血、淋病;⑶应季节变用 量;⑷不宜久煎。

3、痰饮、水肿、小便不利。 4、心阳虚,心悸、脉结代。 其他:①脱疽、冻疮;②癫痫。 用量:风湿痹痛可至30—45克。 注意:《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麻黄与桂枝异同: 同——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 异——麻黄发汗力强,兼能平喘利尿;只用于表 实证;用于水肿兼表证。 桂枝发汗力弱,可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表实、表虚均可用;可用于寒凝血滞诸通;用于 阳虚水湿不化诸证、心悸等。

第八章中药ztc

第八章中药ztc

•中药的基本知识



• •
产干 中


地燥 药


、、 的


采贮 炮


集存 制


*
**

第八章中药ztc
•一、中药的命 1、以产地名命名:如阿胶、川黄连、怀山药。 2、以生产特性命名:如夏枯草、忍冬藤。 3、以形态、颜色、气味命名:如钩藤、红花、 麝香。
4、以功效命名:如防风。 5、以入药部位命名:如苏梗、葛根、桃仁、 桑叶。
第八章中药ztc
•辛
•能散、能 行
•发散、发汗
•行气、行血
•各种表证
•气滞、血瘀证
第八章中药ztc
•甘
•能补、能和、能缓
•补益
•调和
•缓急
•诸虚证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拘挛 •疼痛
第八章中药ztc
•酸
•能收 能涩
•收敛
•固表 •敛肺 •止汗 •止咳
•固涩
•涩肠 •涩精 •固崩 •止泻 •缩尿 •止带
•茯苓(主药) •利水渗湿 •白术(辅药) •补气利水 •脾虚水肿
•提高疗效
第八章中药ztc
•相畏
•一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药 •抑制,使其减轻或消失。
•半夏畏生姜
•半夏(有毒)
•生姜
•生姜杀半夏
•相杀
•一药能清除另一药的毒 •副作用。
第八章中药ztc
•相恶:一药能破坏另一种药的功效,

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配伍
6、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如何首乌、杜仲。 7、以进口和译音命名:如苏合香、番泻叶。
第八章中•返药回ztc本

第八章中药PPT课件

第八章中药PPT课件

.
33
【临床应用】
1 善于清中焦湿热,为治疗湿热呕吐,湿热泻 痢的要药。
2善于清泻心经实火,用于治疗心火亢盛 所致的神昏、烦躁。
3 善于治疗疔毒。 4 善于清胃火,治疗胃火炽盛
.
34
[用法用量]入煎剂,2-6g。 生用清心火;胃热呕恶宜姜汁炒。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不宜。
.
46
【临床应用】
1. 用于食积停滞 。
尤能消化油腻肉食积滞,~麦芽、神曲等。
2.用于瘀滞胸腹痛、痛经。
1)瘀滞胸痛:~川芎、桃仁、红花等; 2)产后瘀滞用法用量]入煎剂,10-15g。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
48
鸡内金
来源
本品雉科动物家鸡 的砂囊内壁。
.
7
【用法用量】 入煎剂,6-10g。 清热泻火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不宜。
.
8
金银花 《新修本草》
.
9
金银花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 忍冬、红腺忍冬、山 银花或毛花柱忍冬的 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 花。
.
10
性能
【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凉血止痢
.
38
[用法用量]入煎剂,3-12g。 生用清热泻火;盐水炒泻肾火。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
.
39
地骨皮
[来源] 为茄科 植物枸杞或宁夏
枸杞的根皮。
.
40
地骨皮
【药性】甘,寒。 肾、肝、肺。
【功效】清虚热 清肺热
.
41
【临床应用】
1阴虚内热证。 2肺热咳喘。
.

中药学 第八章 总结

中药学 第八章 总结
升 阳──治中气下陷证 (柴胡 葛根 升麻)
疏肝解郁──治肝气郁结证 (柴胡 薄荷)
多用于巅顶疼痛 (1)止痛之中用于阳明经头痛、齿痛 (2)燥湿止带:用于带下过多
通 鼻
(3)消肿排脓:用于疮痈肿毒
细辛 温肺化饮:寒痰停饮,气逆咳喘

苍耳子 散风除湿,以及风疹瘙痒、疥癣、麻风
辛夷 专通鼻窍
荆芥
透疹: 用于 柽柳 麻疹 不透
胡荽
(1)袪风中,用于风疹瘙痒 (2)消疮:疮疡初起有表证 (3)止血:吐衄下血
消散疮疡──治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荆芥 白芷)
宣通鼻窍──治鼻渊头痛 (鹅不食草 细辛 白芷 苍耳子 辛夷)
利 咽 喉──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升麻)
明 目──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 (蝉蜕 桑叶 菊花 木贼)
清利头目──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 (薄荷 蔓荆子)
止 痉──治破伤风证 (防风 ; 蝉蜕)
升麻--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证
升麻 (1)用于风疹瘙痒

利 薄荷
(2)清利头目:头目目赤 (3)疏肝解郁:肝气郁滞,胸闷胁痛

牛蒡子 解毒散结:痈肿疮毒,痄腮喉痹
透疹: 麻疹 不透
(1)解肌退热 葛根 (2)生津止渴: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3)升阳止泻: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1)止痒:风疹瘙痒 浮萍 (2)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祛风除湿:风湿痹痛
开胃消食:用于食疗以及饮食调味
(1)解肌:用于风寒表虚证
桂 枝 (2)温经通脉:寒凝血滞诸证
(3)助阳化气:用于痰饮、蓄水证、心悸
葱白 散寒通阳:阴盛格阳、下痢脉微、阴寒腹痛
小结
柴胡
升阳举陷: 中气下陷

中药炮制学-第八章-饮片切制.

中药炮制学-第八章-饮片切制.

〔二〕饮片类型的选择原则
1.切薄片:质地致密、坚实者宜。 如乌药、槟榔、当归、白芍、木通等。
2.切厚片:质地松泡、粉性大者宜。 如山药、天花粉、茯苓、甘草、黄芪、南沙参
3.直片、斜片:为了突出鉴别特征,或为了饮片 外形的美观,或为了便利切制操作。
如大黄、何首乌、山药、黄芪、桂枝、桑枝
▪ 4.段:凡药材形态瘦长,内含成分有易煎出的, 可切制肯定长度的。如木贼、荆芥、薄荷、麻黄、 益母草等。
▪ 2.利于炮炙
▪ 便于炮炙时掌握火候,使药物受热均匀。 利于各种辅料的均匀接触和吸取,提高炮炙 效果。
3.利于调配和制剂。 药材切成饮片后,体积适中,便利配方;在制备
液体剂型时,药材切制后能增加浸出效果。制备固 体剂型时,由于切制品便于粉碎,从而使处方中的 药物比例相对稳定。 4.便于鉴别
对外形相像的药材,切制成肯定规格的片型,显 露其组织构造的特征,利于区分,防治混淆。 5. 利于贮存
一般饮片均用晒干法。
个别药物承受阴干法:包括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 分较多、色泽明媚和受日光照射易变色、走油等 类药物。
一般药物的饮片枯燥传统要求保持形、色、气、味 俱全,充分发挥其疗效。
▪ 1.粘性类 ▪ 如:天冬、玉竹等含有粘性糖质类药材。 ▪ 多承受烘焙法或晒干法。 ▪ 烘焙至九成干,以手摸之感觉烫不黏手为宜 ▪ 2.芳香类 ▪ 如:荆芥、薄荷、香薷等芳香类药材 ▪ 多承受阴干法,于阴凉通风枯燥处
含水量下降,削减霉变、虫蛀利于贮存
药材切制工序
净药材 软化 检查软化程度 切制 枯燥 包装 饮片 调剂
第一节 切制前的水处理
一、主要目的 ①软化药材,便于切制饮片; ②洁净药物,除去泥砂杂质; ③调整或缓和药性,降低毒性。

第八章中药管理

第八章中药管理

现有资源
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 目前,全国有中医医院2682所,中医人员33万人,中 目前,全国有中医医院2682所 中医人员33万人, 万人 西医结合医师1.5万人 全国95% 万人。 西医结合医师1.5万人。全国95%以上的综合医院设有 中医科。 中医科。 在农村基层100万乡村医院中 万乡村医院中, 在农村基层100万乡村医院中,约有半数人员应用中医 或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医疗保健服务。 或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医疗保健服务。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 在校学生8.3万余人 万余人, 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在校学生8.3万余人, 学科层次有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58所高等院校设 学科层次有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58所高等院校设 有中医、中药类专业。另有50所中等中医药学校 所中等中医药学校。 有中医、中药类专业。另有50所中等中医药学校。
中药现代化的内涵及演变
1998年
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接轨
中药现代化的内涵及演变
2002年
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医现代诊疗体系 制定出现代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体系 形成有效的提高生存质量的养生保健体系 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的完整方案和评价体系
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观点
包装标签
《中共中央、国务资源 中药生产 ——集约化、规模化 中药经营 ——少环节、多形式、渠道清晰、行为规范 中药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开展中医药专家经验和技术继承 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濒危 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研究开发
废医存药论 传统发展论
形态结构和实证方法,重思辩轻 “只有返本才能创新,无论是 解构派—— 留方剂、中药等临床经验。 逻辑,重实用轻理论,理论高度 通过全面整理,利用扬弃的方法,剔除其 中医药现代化还是中医药创新, 中医药学理论言必称经旨,法 泛化,能自圆其说而无法突破 粗糙甚至荒谬的部分,继承发扬其合理科 只有与五千年的传统一脉相承, 必效先哲,真伪不辨、以讹传讹、 学的部分,以期获得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 中医药学应该象西医药学一样, 只有在中医药学自身的规矩准绳 谬说混杂,必将被现代科学发展 性。 经过科学革命,运用西方科学公 内发展,中医药的现代化才能真 解体派—— 的大势抛弃,保留下来的可能只 认的科学方法,中医药引入现代 正开花结果,中医药的创新才能 将中医药学中的有效治疗方法或有效治疗 是临床用药的经验。 科学技术,融入现代医药学 真正落到实处” 药物脱离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而被现代医药

中医解表清热和解

中医解表清热和解

滋阴
五、和解剂
凡是具有和解、解郁、疏畅、调和等作 用,以治疗少阳病或肝脾不和、肠胃不 和等证的方剂,叫和解剂。属于八法中 的“和法”。 “和” 代表方剂: 逍遥散
(一)清热泻火药
含义: 凡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 凡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 , 主治气分 实热证的药物, 叫清热泻火药 。 实热证的药物 , 叫清热泻火药。 主要适 用于热入气分证。 用于热入气分证。 气分 代表药物: 石膏
石膏
【性 味】 辛,甘,大寒。 功效主治】 【功效主治】 1、 清热泻火:用治气分实热证、肺、胃郁热。 清热泻火:用治气分实热证、肺、胃郁热。
麻黄
【性 味】 辛、微苦、温。 微苦、 【功效主治】 功效主治】 1、 辛温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辛温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 宣肺平喘:用治风寒外束、肺气不宣的寒喘证; 宣肺平喘:用治风寒外束、肺气不宣的寒喘证; 肺热壅盛、痰热壅肺的热喘 (都是实证)。 都是实证)。 3、 利水消肿:用治风水泛滥之水肿实证。 利水消肿:用治风水泛滥之水肿实证。 【使用注意】 麻黄发汗力强,用量不宜过大。体虚 使用注意】 汗多、肺虚咳喘者忌用。
清热剂
代表方剂: 白虎汤 龙胆泻肝汤
白虎汤
【组成】 石膏30g 知母12g 甘草3g 粳米9g 组成】 石膏30g 知母12g 甘草3g 粳米9g 【功用】 清热生津 功用】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壮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方解】 【方解】
银花、 银花、连翘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君药;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君药; 薄荷、 薄荷、牛蒡子 疏散风热、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 疏散风热、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 助君药宣散在表之邪——臣药; 助君药宣散在表之邪——臣药; 芦根、淡竹叶、桔梗、甘草清热生津止渴— 芦根、淡竹叶、桔梗、甘草清热生津止渴—佐使药。

中药综合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中药综合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中药综合十二章知识点总结中药综合-十二章知识点总结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是一种医学疗法,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学涉及广泛的内容,其中十二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药综合十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基础理论中药基础理论包括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药的来源和采药、中药鉴定等内容。

其中,中药的来源和采药是中药学的关键环节。

根据中医学典籍记载和实践总结,中药的来源可分为草药、木药、矿药和动物药四大类别。

在中药材的采集过程中,要注意区分野生植物和人工培育的植物,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二章:中药材炮制中药材的炮制涉及到加工、制作、炮制和储藏等过程。

其中,加工过程中需要掌握适宜的工艺方法,如水洗、焙炒、炒炙、蒸馏、浸泡等。

不同的药材和药性需要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以提高其药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此外,中药材炮制后也需要妥善的储藏,避免其受潮、虫蛀等现象。

第三章: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从多个方面进行,如外观质量、理化性质、有效成分含量和微生物限度等。

外观质量包括形状、色泽、气味等方面的评估;理化性质主要针对中药的溶解度、比重、密度等特性;有效成分含量是指中药中所含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微生物限度则是对中药中的微生物污染进行限制,以保证用药安全。

第四章:中药配伍禁忌中药配伍禁忌是指不同中药之间因药物性质相克或相互作用而不能同时应用的情况。

例如小柴胡汤中的黄连与半夏相克,虚劳奇正汤中的人参与大黄相克。

此外,中药与西药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需要遵循西医药物配伍的原则。

第五章:中药毒理学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和毒副作用等内容。

中药的毒副作用常常是由于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导致的。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损伤肝脏、肾脏等器官。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注意剂量,严禁过量使用。

第六章: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机制等内容。

中医学上篇第八章中药

中医学上篇第八章中药

银柴胡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⒈ 清虚热 ⒉ 清疳热
地骨皮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主治】 ⒈ 清虚热 ⒉ 清肺热
五、消 导 药
概 念 指具有消食导滞功效,以消除 胃肠积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 用,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
山 楂
【性味归经】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 经。 【功效主治】 1. 消食化积 2. 行气散瘀
⒉ 妊娠用药禁忌
概 念
指对妊娠母体或胎儿具有损 害作用,干扰正常妊娠的药 物。根据药物作用的强弱, 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
(三) 中 药 的 用 量
即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
⒈ 药物性质与剂量
⒉ 药物配伍与剂量
⒊ 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
⒋ 季节、地域与剂量
(三) 中 药 的 煎 服 法
煎 药 法
煎药用具:砂锅、瓦罐,忌用铜、铁锅 煎药用水:水质洁净的井水、自来水 煎煮火候:文火、武火 煎煮方法:浸泡、煎煮、先煎、后下、 包煎、另煎、熔化
瓜 蒂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胃经 【功效主治】
1.催吐痰食
2.利湿退黄
七、泻 下 药
概 念 指具有泻下通便功效,以促进排便 为主要作用,治疗胃肠积滞、水肿 停饮的药物 包括攻下药、润下药及逐水药三类
大 黄
【性味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 心包经。 【功效主治】 1. 泻热通便 2. 凉血解毒 3. 逐瘀通经
石 膏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⒈ 清热泻火
⒉ 除烦止渴
⒊ 生肌收敛
栀 子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主治】 ⒈ 泻火除烦 ⒉ 清热利湿 ⒊ 凉血解毒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第八章 饮片切制(传),10-3汇总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第八章  饮片切制(传),10-3汇总

第八章 饮片切制 第一节 药材的软化
Ⅲ、软化方法
一、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润法)
(五)润法
(3)露润(吸潮回润)

将药材摊放于湿润(喷洒适量清水)的草席 上,经12~24h后使其自然吸潮回润变软后 即可切制。
适用:含糖分、油质较多的药材,如当归、 玄参、牛膝等。 注意:宜在阴凉避风处进行,必要时中间 翻动1~2次。
Ⅲ、软化方法
一、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润法)
(五)润法
2.适用药物

质地较坚硬,淋、洗法不能使其软化, 使用泡法又易使有效成分流失的药物。
第八章 饮片切制 第一节 药材的软化
Ⅲ、软化方法
一、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润法)
(五)润法
3.润法的优点:


有效成分损失少,便于保存药效。
饮片色泽鲜艳,保证外观质量。 内外水分均匀,饮片平坦整齐,切制时不 易出现败片、翘片、碎片等。 润法使用得当,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 有效成分损耗。“七分润工,三分切工”

陈皮“抢水洗” 可减少挥发油的溶失。 快速洗涤
第八章 饮片切制 第一节 药材的软化
Ⅲ、软化方法
一、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淘洗法)
(二)淘洗法
5.注意

在保证药材洁净和易于切制的前提下,要求 操作迅速,避免药材“伤水”和有效成分流 失。

大多数药材洗一次即可,若附着多量泥沙 或其他杂质,则需洗数遍,以洁净为度。 用水量不宜太多,如蒲公英、紫苑、地丁 等。
(三)泡法
4.注意 ①浸泡时间:体积粗大质地坚实——久泡(3~4天) 体积细小质轻——短泡(1~2天) 春冬季节——宜久 夏秋季节——宜短 ② 少泡多润,软硬适度即可。
第八章 饮片切制 第一节 药材的软化

基础中医学:中药的基本知识

基础中医学:中药的基本知识
花 类:花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菊花
金银花
植物药材的采收
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都在成熟后或
将成熟时采收。
枸杞
瓜蒌
根和根茎类:一般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
天 麻
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取树皮。 至于根皮,则与根和根茎相似,应于秋后苗枯,
或早春萌发前采集。
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 炒炭:武火炒至药物表面焦黑,部分炭化,内部焦黄 缓和药物的烈性、毒性,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
1、炒 清炒和拌固体辅料炒 固体辅料炒:如土、麸、米等 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
2、炙
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 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 用。
(二)炮制的方法
1、 修治法 ①纯净处理
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
②粉碎处理
牡蛎、龙骨捣碎易于煎煮,川贝母捣碎易于吞服
③切制处理
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便于炮制、干燥、贮 藏以及调剂称量
❖ 2、水制法 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 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除去杂质、
降低毒性、软化药材以便于切制。 常用的方法: 漂洗、焖润、浸泡、喷洒、水飞。
通常采用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 物熏杀等方法处理贮存。
一般的药物与剧毒药物必须分别贮存。“剧毒 药”,必须标明并由专人保管。
二、中 药 的 炮 制
炮制的概念
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 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 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古 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
黄柏
杜仲
动物类药材:应在生长、活动季节捕捉采

中医药大学药理学第八章胆碱受体阻断药I-M胆碱受体阻断药

中医药大学药理学第八章胆碱受体阻断药I-M胆碱受体阻断药

颠茄
莨菪
曼陀罗
第一节 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体内过程】
天然生物碱和大多数叔胺类M胆碱受体阻断药 易由肠道吸收,并可透过眼结膜。季铵类M胆碱 受体阻断药肠道吸收差。
阿托品及其他叔胺类M胆碱受体阻断药吸收后 可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可达较高 的药物浓度,尤其是东莨菪碱可迅速、完全地进 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季铵类药物较难进入脑内, 其中枢作用较弱。
山莨菪碱又称654, 其人工合成品称为654-2。
第一节 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与Atropine比较: 1.对血管痉挛的解痉作用选择性相对较高
*用于感染性休克、内脏平滑肌痉挛
2.抑制腺体、扩瞳作用< Atropine 3.不易透过BBB
第一节 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抑制CNS作用强(镇静催眠)、欣快作用 -麻醉前给药 (优于阿托品) -晕动病治疗(与苯海拉明合用)
哌仑西平的化学结构
第一节 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作用]
[用途] [不良反应]
1、抑制腺体分泌
唾液腺 强 汗腺 泪腺 呼吸道腺体 弱 胃腺
严重盗汗 流涎症
全身麻醉前 给药
口干 乏汗、皮肤干燥
第一节 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作用]
[用途]
[不良反应]
2、眼(局部滴眼或全身给药均出现)
扩瞳
虹膜睫状体炎 视力模糊
升眼内压 检查眼底
第一节 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作用]
[用途] [不良反应]
5、血管与血压
治疗量
无显著
影响 较大剂量 扩血管
感染性休克 皮肤潮红、温热 *除外伴HR和T 者
T
直接扩血管
第一节 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中医学上篇第八章中药ppt课件

中医学上篇第八章中药ppt课件

升、降、浮、沉即是指药物对机体 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 同作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 于调整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 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 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四) 归 经
概 念
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 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 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 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五 味
⒊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
作用。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
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 证 ⒋ 苦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
等作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 泄热燥湿,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 。
五 味
⒌ 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 软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 具有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 瘰疠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中 药 基 Βιβλιοθήκη 知 识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
中药炮制 中药性能 中药用法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内容。
(一) 四 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 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药物的寒、热、 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 概括出来的。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凡能 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 温性。此外,还有一些寒、热之性不甚明 显,作用平和的药物称平性药。
第八章 中药 Chinese Herb
本章重点
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有毒与无毒、配伍、配伍禁忌、 妊娠禁忌及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方法 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应用技能;常 用中药的分类、性能特点、功效、应用 (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意义)、特殊 用量用法、使用注意、来源(指同名异 物者)及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中医学】第八章:中药

【中医学】第八章:中药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中药性能
(五)中药毒性 1.毒性分级 (1) 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 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 (2) 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 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 牵牛子等。 (3) 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 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2.七情配伍关系 (1) 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药效; (2) 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3) 相恶是一种药物抵消或削弱了另一种药物的 功效; (4) 相反是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 用。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是常用的配伍方法, 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禁忌。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4)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 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 称相畏。 (5) 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 作用的配伍叫相杀。 (6) 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 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 恶。 (7) 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 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中药性能
1.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 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 向性。
2.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机 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 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中药性能
(四)归经
•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 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 经。 • 引经药——一些不但能自入某经,而且还能引导它药进入 某经的药物,称引经药。

第八章中药1

第八章中药1
利: ~桑寄生、杜仲、人参
【临床应用】
2. 用于风寒夹湿表证 。 1)风寒夹湿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 身重着疼痛: ~羌活、藁本、防风 2)风寒湿邪表证而兼有里热,症见头 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羌活、 防风、黄芩、知母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阴虚气血不足者慎用
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 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 使用。
2.风疹瘙痒。
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 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 较为常用。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 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 用。
3、风湿痹痛。 尤宜于风邪偏胜之行痹
4、破伤风证。
③胸痹心痛——胸阳不振,心脉瘀阻,桂枝能 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 桂枝汤
3.助阳化气应用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痰饮病眩晕、心悸、 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 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桂枝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
辛凉解表药
柴胡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 柴胡或狭叶柴胡同属 数种植物的干燥根。 按性状产地不同,分 别习称“北柴胡”和 “南柴胡”。
性能功效
【性能】 苦、辛,微寒。归肝、胆、脾、 胃、三焦经。
【功效】 疏散风热 和解表里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
1. 表证发热,少阳证。善于祛邪解表退 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临床应用】
3. 用于湿热下注之淋浊,带下。 萹蓄、瞿麦、滑石等同用。
4.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盛之遗精、潮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三)升降浮沉
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 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 1.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 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 2.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机体气机紊 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 驱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0
作用:升阳催吐、发汗散寒、祛风开窍

38
清热凉血药 药性甘苦咸寒,咸能入血,寒能清热,主要用 于血热证。 清虚热药 药性多甘苦寒,能清虚热,退骨蒸,兼凉血, 用于阴虚火旺之证。

39
石膏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1、清热泻火 :用治肺胃气分实热所致壮热,烦 渴 2、除烦止渴 : 用治肺胃燥热所致烦渴引饮 3、生肌收敛:外用治疮疡溃不收口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先煎,清热泻火生 用;敛疮止血煅用

35
茯苓
36
四、清热药

凡能清除里热,用于治疗里热病证的药 物,称为清热药。根据清热药的作用不 同,将其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等五类。
37
清热泻火药 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用于火热证。 清热燥湿药 药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并能泻火解 毒,主要用于湿热之邪所致的各种病症。 清热解毒药 药性寒凉,长于解毒,适用于热毒疮疡等证。
16
1、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人参治疗虚脱证 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 用,以增强疗效。 麻黄配桂枝 3、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 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 黄芪配白术
17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 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 生半夏畏生姜 5、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 副作用。 生姜杀生半夏 防风杀砒霜 6、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 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 反应或副作用。 贝母反乌头
18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 2.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 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莪 术、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 雄黄等。 慎用药:活血药、攻下药、行气药、大辛大 热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 行、大黄、枳实、厚朴、附子、干姜、肉桂、 天南星、川乌、草乌等。
性味归经:辛、凉。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 1、辛凉解表 用治外感受风热表征 2、清利头目 用治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口苦 咽干者 3、利咽透疹 用治热邪壅滞于上的咽喉肿痛 4、疏肝解郁 用治肝郁所致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煎服,3~10g,鲜品15~30,入汤剂 后下

28
薄荷
29
菊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二、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即中药的药 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等。
举例:
菊花 辛 甘 苦 微寒 归肝肺经
疏风清热 解毒明目
4
(一)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 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 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 温性。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51
山楂
52
七、泻下药
概念:凡具有泻下通便、润滑大肠、或逐水退 肿为主要作用,治疗胃肠积滞、水饮停蓄的药 物,称为泻下药。 根据其作用的特点及使用范围的不同,分为攻 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

53
(一)攻下药 多为苦寒,其性沉降,药力峻猛,故泻下通便 力强,并能清热泻火。 (二)润下药 多为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能润 滑大便 (三)逐水药 多苦寒,泻下作用峻猛,通过剧烈腹泻,使水 液随大便排出,部分药兼利尿作用。

引经药——一些不但能自入某经,而且还能 引导它药进入某经的药物,称引经药。

12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石膏 手少阴心经: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 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足少阴肾经:肉桂、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19
3.证候禁忌
热结便秘——大黄适用。 阴虚便秘——大黄禁忌。 阳虚便秘——大黄禁忌。 4.饮食禁忌 (1) 病证食忌 温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 寒凉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2) 服药食忌 服人参忌食萝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
20
(三)中药煎服法 中药汤剂是临床最常用的口服剂型 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最好,搪瓷罐 次之,忌用铜、铁锅。 2、煎药用水:自来水、井水均可。 3、煎煮火候:补益药宜用文火慢煎;解表药 宜用武火急煎。 4、煎煮方法:先加水浸泡30~60分钟,每剂 煎煮2~3次,分2~3次服。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主治 1.清虚热:用治阴虚内热所致发热,骨蒸盗汗 2.清肺热:用治肺热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6-15g。

48
地骨皮
49
五、消导药

概念:具有消食化积、健脾开胃之功效 ,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或 消导药 。
50
山楂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主治 1.消食化积:用治肉食积滞所致脘腹胀满,嗳 气吞酸 2.行气散瘀:用治气滞血瘀所致胁肋刺痛、血 瘀经闭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消食散瘀多生用或 炒用;止泻止痢多炒焦或炒炭用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下 篇 第一章 中药
1
概述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 、动物药、矿物药等。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2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目的要求
1.掌握 中药四气、五味与归经,中药配伍 七情、配伍禁忌与妊娠用药禁忌。 2.熟悉 中药毒性、中毒原因与预防措施, 中药的煎服方法。 3.了解 中药炮制方法与目的。
25
麻黄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 1、辛温解表: 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宣肺平喘 :用治风寒外束,肺气失宣的寒 喘 3、利水消肿 : 用治风水泛滥,症见全身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用发汗力强,蜜 炙或捣绒用发汗力弱,多用于止咳平喘。

26
麻黄
27
薄荷
升浮药 治疗: 腹泻、痰涎壅盛、表证、宿食及窍闭神昏。
作用: 降气潜阳、清热泻下、敛汗 沉降药 治疗: 里证、便秘、呕吐、喘咳、水肿及小便不 利。
11
(四)归经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 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 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麻黄归肺经 酸枣仁归心经 山药归脾肺肾经

44
生地黄
45
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脾、胆、大肠、小 肠经 功效主治 1、清热燥湿:用治湿温郁阻所致身热不扬 2、泻火解毒:用治肺热所致咯吐黄痰,火毒所 致疮痈肿毒 3、清热凉血:用治血热所致出血 4、清热安胎:用治胎热所致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46
黄芩
47
地骨皮
7
⑷ 苦:能泄、能燥,有通泄或燥湿等作用。 清泄 泄 降泄 通泄 燥 苦寒燥湿 苦温燥湿 栀子——清热泻火 杏仁——降气平喘 大黄——通下泄火 治疗湿热证(如黄连) 治疗寒湿证(如苍术)
8
⑸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 用。如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 下通便等。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尿作用。如茯苓健脾 利水。 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5
(二)五味: 1、概念: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2、作用: ⑴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
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
6
⑵ 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调和药 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 诸药 ⑶ 酸: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有敛汗、 止泻、涩精、缩尿、止带等作用。 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 止泻,乌梅敛肺止咳
54
大黄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 包经 功效主治 1.泻热通便: 用治热结便秘,单用即可。 2.凉血解毒:用治血热妄行所致吐血,衄血, 咯血者。 3.逐瘀通经:用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 尽 用法用量: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攻 下通便用生大黄,入汤剂宜后下,不宜久煎, 或用开水泡服;活血逐瘀用酒制大黄;止血用 大黄炭。 55
24
一、解表药
概念: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用以解除表证 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味辛性温,以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故又称 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大多发汗力较强,适用 于外感风寒表证。 (二)辛凉解表药 性味辛凉,以宣散风热为主要作用,故又称发 散风热药。其发汗作用较辛温解表药缓和,适 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 用治外感风热表证。 2、平肝明目: 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3、清热解毒 :用治疔疮痈疽 用法用量:煎服,6 ~10g。疏散风热用黄菊花, 平肝明目用白菊花,清热解毒用野菊花。

30
菊花
31
三、祛湿药 概念:凡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主要用 于治疗水湿停聚病症的药物,称为祛 湿药。
22
小结



中药的四气 中药的五味及各自作用 药物的归经及引经药 常见毒性药及中毒原因 中药配伍七情 中药配伍禁忌及妊娠用药禁忌 中药煎煮方法及特殊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