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头颅X片正常及异常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 正中矢状位T1WI:脊髓呈中等信号,位于椎管中心,前后为低信号脑脊液 ➢ 旁矢状位T1WI:椎间孔内脂肪高信号,神经根为低信号 ➢ 正中矢状位T2WI:脊髓仍为中等信号,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呈高信号 ➢ 横断面能清晰显示脊髓、脊神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MRM能清晰显示高信号脑脊液和走行其中的低信号脊髓和脊神经
较低信号,无明显高信号区;此外,还可通过计算,获取脑实质各部水分子运动的量化指标即表观扩 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及重组的ADC图
正常脑DWI及ADC图
➢ DTI纤维束成像则可显示白质纤维束分布和走向 正常脑DTI纤维束成像
(一)X线检查
椎基底动脉DSA 前 后位
椎基底动脉DSA侧位
(二)CT表现
1. CT平扫 (1) 颅骨
➢ 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其中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 ➢ 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极低密度
(2)脑实质
➢ 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 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
(4)蛛网膜下腔
➢ 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 脑池:鞍上池、环池、桥小脑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脑纵裂池等 ➢ 鞍上池在横断面上表现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五角或六角形
正常脑CT平扫
2. 增强扫描
(1)增强检查: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垂体、松果体及硬脑膜呈显著强 化。 (2)CTA检查:脑动脉主干及分支明显强化,MIP上所见类似正常脑血管造影的动脉 期表现。 (3)CT灌注检查:可获得脑实质各种灌注参数图,其中皮质和灰质核团的血流量和血 容量均高于髓质。
医学影像-儿童脑肿瘤
Tuberous sclerosis with giantcell tumor. Large enhancing intraventricular mass at the foramen of Monro, consistent with giant-cell tumor.
Thank you
确诊需要时间。
03
80%性格改变,身体瘦弱。癫痫患儿中90%认知障碍。
02
30%癫痫发作。累及皮层的肿瘤癫痫发生率59%。
04
其他: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步态异常。偏身感觉障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瘫等。
症状及体征:
诊断
CT:显示钙化15-20%,出血,增强.血管源性脑水肿。
01
MRI:T1实质性肿瘤低或等信号。T2等或高信号。非特异性。
室管膜瘤:起源于脑室壁和脊髓中央管表面室管膜细胞。常见幕上下,脊髓及圆锥马尾终丝。儿童多见于颅内,成人多发于脊髓。65%于后颅窝。10%种植。
01
室管膜瘤对于药物和放疗存在耐受性。
02
残酷的复发倾向。
03
风险:冒着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而尽可能全切肿瘤,还是避免手术并发证而遗留部分肿瘤并等待肿瘤不可避免的复发?
2
3,颜面反射 眉间反射 口唇反射 哺乳反射 吸引反射
3
正常儿;左右对称,上肢半屈曲,下肢髋关节轻度外展位。 病态;蛙姿,
4,体位posture
眼震:正常时存在,头活动后持续存在时-病态。 瞳孔 神经瞬目反射 听觉瞬目反射
5,目:位置,落日征(sun-set phenomenon)
6,上肢反射; 手掌把握反射Palmar grasp
bilateral vestibular schwannomas
头颅dr正常报告模板
头颅DR正常报告模板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体重:
•报告日期:
•检查部位:
检查方法
头颅DR(数字化平板)检查
检查结果
1.颅骨:
颅骨形态大小对称,无明显错位。
双侧颅骨内听骨孔清晰,无骨质破坏或增生,前颅窝、中颅窝、后颅窝形态大小对称,未见脑池扩大,未见脑壳钙化、软骨化、骨赘、骨分裂迹象。
2.颅底:
颅底正常,未见颅底突出,枕骨三角、半圆窝、垂体窝对称,未见占位性病变
及增生。
3.鼻窦及鼻骨:
鼻窦及鼻骨无明显异常。
4.眼眶及眶前区:
双眼眶大小、形态对称,眼球位置正常。
眶前脂肪垫分布对称,未见占位。
5.颌面骨:
颌面骨对称,无明显占位。
结论:
头颅DR检查无明显异常。
建议结合临床检查综合诊断。
注意事项:
本报告仅对患者所做的头颅DR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并不包括任何临床症状、医生体检和其他诊断检查的结果。
如需要更全面的诊断,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和检验。
本报告不能代替临床诊断,不能用于个人诊断或治疗的目的。
若有疾病描述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医学问题,还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诊治。
正常头颅CT与MRI表现
精选版课件ppt
1
要求
• 熟悉正常颅脑影像解剖 • 熟悉头颅常用磁共振扫描序列 • 掌握正常头颅的CT表现 • 掌握正常头颅的MRI表现
精选版课件ppt
2
正常颅脑影像解剖
颅脑结构
• 头皮
• 颅骨
• 脑膜
•脑
• 脑室系统及脑脊液
• 脑血管
• 脑神经
精选版课件ppt
3
脑的组成
• 中脑导水管: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 构,长约15mm
• 第Ⅳ脑室: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
呈顶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Ⅳ脑室内
脑脊液通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
通
精选版课件ppt
35
精选版课件ppt
36
精选版课件ppt
37
十一、脑池
• 小脑延髓池:位于后颅窝的后下部,小脑和延髓 之间,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蛛网膜下 腔
60
精选版课件ppt
61
磁化传递(MT)
• 磁化传递序列是T1WI的一种序列形式; • 主要用于在增强扫描中增加组织的磁化差
别,提高细小病灶的发现率; • 用于脑转移瘤、多发性硬化等细小病变的
检出率。
精选版课件ppt
62
普通增强与磁化传递(MT)
精选版课件ppt
63
血管成像(MRA)的应用
脑血流在磁共振成像上呈现两种效应—流空
• 在T2Flai图像上,正常脑室与脑沟、 脑池为低信号。正常情况下脑室旁可以 有少许室管膜下渗出为高信号,除此之 外一旦发现高信号即为异常。
精选版课件ppt
50
正常轴位 T2Flair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中脑上部层面
中脑前方为一对大脑脚,脚间池分开左右大脑脚;视束在视交叉后与大脑脚前散开; 导水管穿过中脑;背侧是中脑顶盖(四叠体板),四叠体板从背侧看为两排突起, 上面一对为上丘,下面一对为下丘;中脑前方为脚间池,两侧为环池,后方为四叠 体池。
1-额叶,2-颞叶,3-大脑脚 , 4-下丘,5-枕叶 , 6-外侧裂,7-视交叉 ,8-视 束,9-环池 ,10-四叠体池
侧脑室中部层面
此层面见侧脑室的额角、三角部;基底节的组成与CT相应层面相似,但 结构显示更清晰;外侧裂前是额叶,包括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外 侧裂后是颞叶,包括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再后是枕叶,前纵裂两 侧是额上回和扣带回,后纵裂两侧是枕叶。 1-额叶, 2-尾状核头部,3-内囊前肢, 4-内囊膝部,5-豆状核, 6-内囊后肢,7-外 囊 , 8-岛叶,9-脑, 10-颞叶,11-枕叶 , 12-前纵裂,13-侧脑室额角 ,14-透明 隔,15-外侧裂 , 16-三脑室,17侧脑室三角部,18-大脑内静脉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颅脑的应用解剖
(一)颅骨:颅顶骨和颅底骨 (二)脑: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 和延髓 (三)脑的被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四)脑室系统: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 室 (五)脑的血管:脑动脉系统、脑静脉
延髓层面
脑干从下到上分别是延髓、桥脑和中脑,通过小脑下脚(绳状体)、 小脑中脚(桥臂)、和小脑上脚(结合臂)与小脑相连。延髓的前 部为椎体束和橄榄核,前方是椎动脉。 1-延髓,2-小脑半球,3-枕大池 ,4-鼻甲,5-鼻中隔,6-上颌 窦,7-鼻咽顶后壁,8-枕骨髁突,9-斜坡,10-乳突,11-椎动脉
侧脑室上部层面
半球的外侧面从前到后是额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缘上回与顶下小叶 的角回,内侧从前到后是额上回、扣带回、胼胝体、扣带回峡、顶叶的楔 前回、顶枕裂、枕叶的楔回;尾状核体部和尾部紧贴侧 4-胼胝体膝部,5-尾状核体部, 6-侧脑室体部,7 -胼胝体压部
胎儿头颅磁共振报告单
胎儿头颅磁共振报告单
检查时间:2022年5月10日
受检人:胎儿
性别:男
年龄:24周
检查结果:
1. 头颅形态正常,颅骨发育正常。
2. 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大小及形态正常。
3. 脑室系统内未见异常信号,小脑、脑干形态较正常,未见畸形。
四脑室处未见脉络丛瘤。
4. 基底节、丘脑、内囊、外囊、楔前叶及额、颞、顶、枕叶皮质神经细胞层正常,未见神经元坏死等异常。
5. 颅底、颅神经、脑血管及硬膜等部位未见异常发现。
6. 脑白质均匀,不见明显异常信号。
小结:
本次检查所见为胎儿头颅磁共振正常。
建议定期复查以评估胎儿健康发展。
如有不适症状,及时就诊并进行病因治疗。
报告医师:XXX
审核医师:XXX
报告日期:2022年5月11日。
颅脑CT检查报告详解
颅脑CT检查报告详解各位尊敬的患者:您好!感谢您选择我们医院进行颅脑CT检查,以下是对您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解读的报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一、检查目的和方法颅脑CT检查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对头颅和脑部进行断层扫描的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了解头颅和脑部的解剖结构及异常情况。
在本次检查中,我们采用了X光技术配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通过横断面的图像呈现,以提供关于头颅和脑部内部结构的信息。
二、检查结果详解1. 颅骨:颅骨结构正常,未见明显骨折、骨质改变、畸形等异常。
2. 脑组织:脑组织密度均匀,脑沟回纹理清晰,脑室形态正常。
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占位性病变。
脑实质区域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血管分布正常。
3. 脑出血:脑内未见明显出血灶。
4. 脑梗塞:脑血管通畅,未见明显缺血梗塞灶。
5. 大脑卒中:脑血管通畅,未见卒中区域。
6. 脑肿瘤:脑组织未见明显肿块,脑实质区域无占位性病变。
7. 脑脊液:脑脊液分布正常,未发现异常聚集。
8. 颅内结构:脑膨出、脑疝等压迫征象阴性。
三、检查结果分析根据CT检查结果,您的头颅和脑部结构没有明显异常,表明您的颅脑功能正常。
同时,也未发现卒中、颅内疾病等病变,是一个良好的结果。
CT检查无创、简便、快速,能够为医生提供有关头颅和脑部的详细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1. 检查结果应结合临床总体情况综合分析,由专业医生进一步解读,了解病情。
2. 检查结果只是客观反映目前的头颅和脑部状态,并不排除您存在其他疾病或隐患的可能性。
如有任何不适症状或持续的临床疑点,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3. 在检查中,我们竭力做到了精确细致,但仍有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若有疑问或不满意之处,您可以随时向医院进行反馈以便进一步处理。
五、总结与建议综合上述检查结果,您目前的头颅和脑部状况良好,无明显异常。
颅脑CT检查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仍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以达到更准确的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⒈头颅CT(计算机断层扫描)⑴皮层和白质结构正常,无明显异常密度改变。
⑵脑室及脑沟正常,无扩张或变窄。
⑶基底节结构正常,无明显异常密度改变。
⑷颅骨及软组织结构正常,无颅内出血或肿块。
⒉头颅MRI(磁共振成像)⑴ T1加权图像:脑组织呈灰白对比度,无明显信号异常。
⑵ T2加权图像:脑组织呈高信号,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
⑶弥散加权图像:无明显弥散限制。
⑷各序列扫描显示神经结构清晰,无明显异常。
⒊脊髓MRI⑴ T1加权图像:脊髓呈灰白对比度,无明显信号异常。
⑵ T2加权图像:脊髓呈高信号,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
⑶弥散加权图像:无明显弥散限制。
⑷各序列扫描显示脊髓结构清晰,无明显异常。
⒋脑血管造影(CTA/MRA)⑴大脑动脉及颈内动脉分支正常无明显狭窄、扩张或血管畸形。
⑵脑静脉、静脉窦及静脉分支无明显异常充盈。
⑶原发性脑血管供血动脉正常。
⒌脑电图(EEG)⑴脑电图波形规整,频谱正常。
⑵无明显脑电图异常放电或过度放电。
附件:⒈头颅CT扫描图像(包括三维重建图像):文件名⒉头颅MRI序列图像(T1、T2、弥散加权图像):文件名⒊脊髓MRI序列图像(T1、T2、弥散加权图像):文件名⒋脑血管造影图像(CTA/MRA):文件名⒌脑电图波形图:文件名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资料——关于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的文件、图像等信息。
⒉附件——与文档相关的材料、图像等文件。
⒊法律名词——相关法律法规中定义的术语或名词。
⒋注释——对法律名词的解释或详细说明。
X线各部位诊断报告
X线各部位诊断报告X线各部位诊断报告第一部分头颈部一、头颅平片1、头颅平片未见异常头颅大小、形态正常,颅骨内外板及障未见骨质破坏脑回压迹可见,蝶鞍形态及位置未见异常。
2、颅骨骨折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可见顶骨及颞骨线样骨折影。
脑回压迹可见,蝶鞍形态及位置未见异常。
3、顶骨凹陷骨折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可见顶骨向内凹陷并可见骨折线影。
脑回迹可见,蝶鞍形态及位置未见异常。
4、婴儿脑积水头颅增大呈球形,颅壁薄,囟大,蝶鞍浅,颅底平,颅盖骨与面骨失去正常比例。
5、狭颅症头颅小,近于球形。
颅较薄。
各颅逢均已封合。
脑回压迹极为显著。
蝶鞍形态及位置未见异常。
二、眼及眼眶1、正常眼眶片两侧眼眶基本对称,眶内密度正常,骨质连续性完整,眶上裂对称。
2、眼眶骨骨折左侧眶底即上颌窦顶壁骨下塌、骨质连续性中断,眶底软组织内积气影,上颌窦内可见积血。
右侧眼眶未见异常。
三、鼻1、鼻骨骨折可见鼻骨近端连续性中断,远端未见明显错位。
软组织未见肿胀。
四、耳病变第二部分呼吸系统一、正常胸部平片1、正常胸片: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
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
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肋骨像: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
片中所示骨性肋骨骨质连续性完整,未见中断影像。
二、气管和支气管疾病1、先天性支气管囊肿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肺下野可见一类圆形囊状透亮区,壁较薄,其内未见气液平。
气管居中,无增宽。
心脏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
双膈光滑,肋膈角锐利。
(与正常肺不同的是右肺下叶,为判断理由)2、支气管炎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x光检查报告
x光检查报告患者信息:姓名:XXX年龄:XX岁性别:XX就诊日期:XXXX年XX月XX日检查项目:X光检查检查结果:头颅部X光片:1. 头颅部正位X光片显示颅骨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畸形或骨质破坏。
脑室系统对称,未见明显异常。
2. 鼻窦透视片未见鼻窦充气异常或积液。
3. 颌面部正位X光片未见明显异常,上下颌齿列排列良好,未见残根或脱牙。
胸部X光片:1. 胸廓对称,未见胸骨骨折迹象。
2. 双侧肺野纹理清晰,未见明显浸润或阴影。
3. 心影大小形态正常,未见心脏扩大。
4. 双侧肋膈角锐利,胸腔未见积液。
腹部X光片:1. 腹部透视片显示腹部内脏器官位置属正常范围,未见明显异常征象。
2. 胃肠道未见充气不良或肠梗阻的表现。
3. 腹部钙化点未见明显异常。
骨盆X光片:1. 坐骨结构完整,未见明显骨折。
2. 髋关节间隙未见异常狭窄或增宽。
3. 数字化骨密度测量显示骨密度正常。
脊柱X光片:1. 脊柱正侧位片显示脊柱生理曲度属正常范围,未见明显畸形或压缩性骨折。
2. 植物神经节未见明显异常。
3. 椎间盘间隙未见明显变窄。
结论:根据上述X光检查结果,患者的头颅、胸部、腹部、骨盆和脊柱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请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本报告仅基于X光检查结果,为初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诊断,请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其他相关检查。
如有疑问,请及时与医生沟通。
医生签名: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小儿脑发育的磁共振(mri)表现
小儿脑发育的磁共振(mri)表现
小儿脑发育的磁共振(MRI)可以呈现出多种表现,这些表现可
以根据不同的疾病或情况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磁共振表现:
1. 脑结构,MRI可以显示小儿脑部的结构,包括大脑、小脑、
脑干和脑室系统。
正常情况下,这些结构应当清晰可见,大小和形
态符合年龄特征。
2. 白质和灰质,MRI可以帮助区分脑白质和脑灰质,并显示它
们的分布和形态。
异常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白质异常信号或者脑灰
质的异常变化。
3. 脑发育异常,MRI可以显示出小儿脑部的发育异常,如脑发
育不良、脑发育延迟等情况。
这些异常可能表现为脑部结构的异常、大小不正常或形态异常。
4. 脑损伤,MRI可以显示出小儿脑部的损伤情况,如出血灶、
水肿、挫伤等。
这些损伤可能是由外伤、缺氧缺血等原因引起的。
5. 肿瘤和囊肿,MRI可以帮助检测小儿脑部的肿瘤和囊肿,显
示它们的位置、大小、边界和组织特征。
总的来说,小儿脑发育的磁共振(MRI)可以提供关于脑部结构、发育、异常情况、损伤、肿瘤等多方面的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儿
童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当然,具体的磁共振表现还
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常见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影像诊断
灰质异位CT、MRI表现
异位的灰质位于半卵圆中心或脑室旁白质 区,大小不一,可为孤立性或与正常灰质 相延续,密度和强化程度与正常脑皮质密 度相等 ,周围无水肿及占位征象,临近的 脑室壁可呈不规则形。
灰 质 异 位
9、积水型无脑畸形
脑 裂 畸 形 分 离 型
脑裂畸形 融合型
鉴别诊断:脑穿通畸形,虽有横贯大脑半 球的裂隙,但裂隙两侧缘无皮层内折。
8、灰质移位
灰质移位是不位于正常位置的灰质分布 病因为灰质异位系神经元向外移行的过程
中异常终止所致。
病理改变:异位灰质的大小、部分变化很 大,其直接可为1-20mm,可单发或多发, 单侧或双侧,可为孤立性或与皮层相延续 或呈连续带形围绕侧脑室。
常见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的影像 诊断
概述
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 发育障碍所致,是颅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 分,最多见于新生儿、婴幼儿和儿童,约 占全身畸形的10%。
正常脑的发育,可分为神经管形成、原始 细胞的分化增生、神经元移行、髓鞘形成 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严格的时限,某一 阶段的发育障碍,势必影响本阶段以及以 后阶段的发育,并导致先天性畸形,可为 单一畸形,亦可为复合性畸形。
半脑叶型前脑无裂畸形CT及MRI表现
纵裂池及大脑镰部分形成:后部明显 单脑室变小:后方分开 丘脑上部分开:形成第四脑室雏形 脑质相对增多
半脑叶型前脑无裂畸形病理标本
半脑叶型前脑无裂畸形
正常情 况下胼 胝体周 围两侧 大脑半 球皮质 相互不 连续。
脑叶型前脑无裂畸形CT及MRI表现
半球间裂及大脑镰:几乎完全形成 大脑基本分离成两半球:仅于前方部分融
新生儿颅脑MRI(3)—正常颅脑MRI表现及常见疾病
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由于各种围产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 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称之为缺氧 缺血性脑病 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 缺氧是发病的核心
T1WI
T2WI
常见病变MRI信号
出血
梗塞
水肿
囊腔
T1WI
高
低
低
低
T2WI
低
高
高
高
T1WI
T2WI
足月儿与早产儿正常脑MRI
早产儿脑特点 28w •皮层薄, 迂曲条带状
•白质含水量较多,T2 •脑室大, 脑外间隙宽
38w
新生儿常见脑损伤
➢ 颅内出血--- SAH/SDH/EDH; GMH/IVH/IPH ➢ 脑白质损伤--- 出血; CPVL/DPVL ➢ 脑 病--- HIE/BE/HE/ME ➢ 脑梗塞--- NCI ➢ 颅内感染--- 细菌性脑膜炎 ➢ 脑 积 水--- 出血/PM后
细菌性脑膜炎
皮层受累---大肠埃希菌 脑梗死---阴沟肠杆菌 脑脓肿---白色念珠菌感染
脑积水(hydrocephalus)
➢ 分布 --- 多为双側对称 ➢ 原因 --- 多见于化脑及IVH晚期 ➢ 分类 --- 非交通性:阻塞部位---室间孔;导水管;中央孔或侧
孔 MRI改变---脑室明显扩张, 脑外间隙小
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硬膜外出血(EDH)
EDH特点 • 颅骨与硬膜之间 • 梭形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脑:X线平片---影像诊断基础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脑:X线平片---影像诊断基础一:正常颅脑表现(一)X线平片头颅平片常规投照后前位和侧位。
1.头颅的大小与形状与生长发育有关2.颅脑骨质密度与结构成人颅骨分为内板、外板和板障。
内外板为密质骨,X线平片上为线状致密影;板障位于中间,为细颗粒状低密度影。
通常,额顶部、枕粗隆部颅板较厚,以外板最明显,而颞骨和枕骨鳞部以及额骨垂直部则较薄。
3.颅缝与囟门在颅骨发育中,于膜性基质上分为额骨、顶骨、颞骨、枕骨多个化骨核,各化骨核之间的间隙小者为缝,大者为囟。
新生儿有六个囟门,居顶骨四角,在顶骨中线者分别称为前后囟门,在两侧下外方者称为前、后外侧囟门。
囟门在X线片上表现为边缘清楚的透明区,而颅缝则显示为透明线影。
在后前位片上,可见矢状缝位于颅骨中线,人字缝由其后方向两下外侧走行;颞鳞缝呈短线状,由外上斜向内下;冠状缝在此位置显示不清。
在侧位片上,冠状缝和人字缝呈上下方向走行。
有时在人字缝顶端,枕骨与顶骨可出现轻度重叠或分离,勿误认为骨折。
颅缝在颅外板多呈锯齿状,内板较平直。
新生儿的颅缝宽约1mm,不同颅缝开始闭合的时间不同,闭合速度因人而异。
闭合后的颅缝边缘硬化为正常表现,但在儿童颅缝周围出现硬化多为提前闭合征象。
4.颅壁压迹1.脑回压迹:脑回压迫颅骨内板,使局部骨质变薄,显示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
在囟门闭合前后,脑组织发育较快,脑回压迹较为显著;成人压迹浅,数目少。
2.脑膜中动脉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迫颅骨内板,显示为条状透亮影。
压迹起于颅中窝,走行较直,易与线性骨折相混淆。
3.蛛网膜颗粒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迫颅骨内板显示为边缘锐利且不规则的密度减低区,多分布于额、顶骨矢状窦的两旁,直径常为0.5—1.0cm,但有时可达数厘米。
大的压迹需要跟颅骨破坏相鉴别。
4.板障静脉压迹:板障静脉为颅骨板障内的营养静脉,其压迹呈粗细不等的树枝状,走行方向不一,可跨越颅缝,多见于颅骨。
5.导静脉压迹:导静脉贯穿于颅骨,沟通颅内外血流。
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
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1.颅骨平片正常颅骨平片表现,因个体、性别和年龄而异。
颅板分内板、外板和板障。
内、外板呈高密度线形影,板障居中,密度较低。
颅板厚度因年龄和部位而不同。
颅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呈锯齿形透亮影。
颅缝内可有缝间骨。
侧位上可显示蝶鞍的形态、大小及结构。
其正常前后径平均11.5mm,深径平均9.5mm,形状分为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后前位上,内耳道显示在眼眶内,两侧对称,宽径不超过10mm,两侧相差不超过0.5mm。
生理性钙化主要有松果体、大脑镰、床突间韧带和脉络膜丛等部位钙化。
生理性钙化的移位仅对颅内占位病变起提示作用。
2.脑DSA颈内动脉经颅底人颅后,先后发出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终支为大脑前、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极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等;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等。
这些分支血管多相互重叠,结合正侧位造影片容易辨认。
正常脑动脉走行迂曲、自然,由近及远逐渐分支、变细,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各分支走行较为恒定。
3.脑CT(1)颅骨及空腔: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
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低密度。
(2)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
尾状核头部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体部沿丘脑和侧脑室体部之间向后下走行。
丘脑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
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脑的外侧,呈楔形,自内而外分为苍白球和壳核。
苍白球可钙化,呈高密度。
豆状核外侧近岛叶皮层下的带状灰质为屏状核。
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内囊,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
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外囊。
(3)脑室系统:包括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含脑脊液,为均匀水样低密度。
双侧侧脑室对称,分为体部、三角部和前角、后角、下角。
(4)蛛网膜下腔: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头颅五官
第一节正常头颅一.常规检查 1.侧位片 2. 后前位二.正常X线解剖1.软组织正常情况下看不见颅骨周围软组织2.颅骨的大小、形态:类长椭圆,对称。
(观察颅骨的要点;大小、对称性、有无畸形)1)颅骨分为:①面颅新生儿相对较小,有脑积水更为明显②脑颅正常两者比例面:脑=1:2(成人),1:8(新生儿)2)头颅大小和形态改变⑴头颅增大:①颅壁变薄:婴儿脑积水(比例扩大,颅缝未闭,可张开)②颅壁变厚:畸形性骨炎(比例缩小,属于脑发育不良)⑵头颅变小:见于脑小畸形或脑发育障碍⑶头颅畸形:多见于狭颅症(为单一或多颅缝提早闭合,引起脑颅畸形)3.颅穹隆-脑颅 (正常成人颅壁分成三层:内板、板障、外板)其厚度、密度、结构因人而异。
6岁前(也可8岁),60岁后,颅骨X线上可为单层影。
颅骨各部位厚薄不均:①最厚-枕骨粗隆②最薄-颞鳞部4.颅缝-23块颅骨,各颅骨相交形成的间隙颅缝很多,记其中的三条:①前方冠状缝-额顶缝,额骨和顶骨相交处;②后方人字缝-顶枕缝,枕骨和顶骨相交处;③正中前后面矢状缝-两顶骨相交处。
其它各种颅缝的命名也都是根据相交颅骨的名称而命名的。
如颞顶缝等。
X线表现:(成人)锯齿状密度减低的阴影/直线;(儿童)直线状。
与骨折区别:部位,走向,形态,外伤史。
各颅缝常在30岁以后闭合,但也可终身保留。
口诀:后向前:3-6-18前-冠状、矢状缝相交处(1.5~2年);后-人字、矢状缝相交处(2~3月);矢状缝-常6~9月闭合。
5.颅壁压迹(三种)⑴血管压迹-各种血管在颅壁上形成的低密度影。
主要见于脑膜中动脉、板障静脉、静脉窦。
X线表现:密度减低的线条状阴影,有一定位臵和形态。
脑膜中动脉压迹:最常见。
位于冠状缝之后,由下向上,由粗到细,两侧对称,有分叉。
板障静脉压迹:多见于顶部,走向不规则,可相互呈星网状,也可汇成池或静脉湖。
静脉窦压迹:主要是乙状窦和横窦,位于振内粗隆的两侧,较粗大。
⑵蛛网膜粒压迹-蛛网膜粒在颅骨内板造成的骨缺损或稀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头颅平片正常X线表现
新生儿颅骨与面骨之比例为4:1(2岁时为3:1,3岁时为2.5 :1,成年人为1.5:1)。
颅顶骨较薄约为1mm。
额骨及枕骨相对较厚,约为2mm。
内外板及板障未分化,顶骨常骨化不全,颅缝可有重叠。
但数日后增宽。
前囟、后囟、前外侧囟、后外侧囟及小脑囟等为结缔组织构成。
有时可见副囟,如顶骨间囟。
眉间囟。
副囟多见于未成熟儿及发育延迟小儿。
小儿颅底较扁平,鼻孔较大。
额骨可被额缝分成两半,额缝上宽下窄与前囟相连接。
乳突未发育,无气化蜂房。
枕骨共4块,鳞部两侧上下之间(顶间部和上枕部)有自外向内上的裂隙,边缘光滑,称为假缝,上缘正中有纵裂,基底部12~20岁之前与蝶骨体间有蝶枕软骨联合。
两块外侧(即外枕部)与鳞部基底部之间早年(小千2~4岁)分别由后及前外枕软骨联合连接并环绕形成枕骨大孔。
蝶骨体内有蝶鞍,前有前床突及鞍结节,后有后床突及鞍背。
鞍底之下为蝶窦,新生儿期骨松质无气化。
两侧蝶骨大翼与周围颅骨构成蝶额缝、蝶顶缝、蝶筛缝和蝶鳞缝。
正常儿童颅骨逐渐发育与成年人相似,但颅骨大小形态及蝶鞍大小,个体差异很大。
后囟于生后2个月闭合,前外侧囟于生后3个月闭合,前囟及后外侧囟1.5~2岁闭合。
生后10个月,颅骨内板、外板及板障开始形成,顶骨厚度约为2mm。
2岁以后板障静脉沟开始出现,并有轻度指压痕。
副鼻窦主要为上额窦已充气,但气腔较小。
3岁时顶骨厚度
3~4mm,超过额骨厚度。
乳突呈板障型.并开始气化。
颅缝宽1mm。
脑膜中动脉沟可出现。
至6岁时顶骨厚度约5mm,额骨厚度约3mm,颅缝多数<1mm。
乳突发育成气化型,但气化蜂房较小。
额骨、顶骨、后枕上部脑回压迹明显可见。
额骨及顶骨可见浅的血管压迹。
10岁时,颅缝呈锯齿状,开始愈合,颅缝两侧骨影致密,顶骨后部及枕骨指压痕更明显。
顶骨中线两侧可见蛛网膜粒凹,使局部顶骨变薄、外突,重者其直径达2~3cm,外突处可触及包块。
额窦气化明显可见,但气腔不大。
至10~12岁顶骨厚度可达7~8mm。
颅内板或外板厚1~2mm。
额窦、蝶窦气化较明显。
乳突气化近似成年人。
颞骨鳞部较薄,致局部较透亮。
板障静脉沟呈弯曲不规则、粗细不均匀的低密度条状影,互相吻合呈网状或星芒状,宽大部分形成板障静脉池。
此征象于2~3岁时开始出现,10 岁以后明显,多见于顶骨。
第二节头颅平片异常X线表现
一、头大小形态和颅骨异常
颅骨的生长发育,颅顶骨为膜性成骨,而颅底骨部分为软骨成骨。
囟门关闭,颅缝愈合,颅底部分软骨联合骨化,标志着颅骨终止生长。
颅骨的生长受脑发育、骨骼生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头大小形态、颅板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脑发育。
1.头颅变小头小,常由颅骨或脑发育异常引起,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
如狭颅症、低氧缺血性脑病、婴儿早期颅内出血、宫内感染等。
临床除头围小外,常有体智低下和脑瘫。
颅正、侧位片,测量颅径线常常小于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以上,颅面比值低于同龄儿。
颅板较厚或有颅缝重叠。
缺少正常脑回压迹。
狭颅症则见颅板变薄,脑回压迹增多等,不同于脑小畸形的小脑。
CT检查,除颅骨改变外,尚可观察脑室。
脑沟及伴发的脑内异常。
2.颅骨增大多数大头可能为正常变异,亦可由于代谢产物异常蓄积而使脑实质异常增大,或脑积水所致,后者比较多见。
颅正、侧位片见颅径超过正常值。
颅骨与面部相比明显增大而不成比例。
脑积水患儿常见囟门扩大、闭合延迟、颅缝增宽、颅板变薄等。
脑组织过度生长所致的头大畸形,亦称为巨脑症。
颅板正常或稍增厚,并可显示其他原发病的异常 X 线征象。
3.颅骨形态异常为短头、舟状头、尖头、偏斜头、颞部隆起等,与颅、脑发育异常有关。
少数因不良生活习惯引起。
4.颅骨厚度和密度改变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或密度增高。
见于颅骨纤维性结构不良,代谢性骨病、骨发育异常、石骨症、慢性溶血性贫血等。
颅骨局限性或弥漫性颅板变薄密度减低见于先天性成骨不全、婴儿脑积水、局部骨质缺损、LCH(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感染等。
此外,颅内肿瘤。
畸形亦可引起颅骨改变。
上述颅骨改变应结合病理征象分析及 CT检查。
二、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脑室容积和压力增加、脑水肿、脑实质内占位性病变,硬脑膜下肿物、颅缝早闭等。
临床表现有头痛,呕吐,嗜睡,除颅缝早闭外多有头围增大,前囟饱满,落日眼、视盘水肿也可伴灶性神经症状。
颅内乐增高的X线征象较临床表现出现晚。
为适应逐渐增加的颅内压,颅容积缓慢增加,X线仅表现为单纯颅腔扩大,致颅面比例增加。
病程长者颅板普遍变薄,密度减低,多见于先天性中脑水管狭窄等脑积水病例。
急性颅内压增高,短期内主要引起颅缝分离,以后出现蝶鞍改变以及脑回压迹增加。
此外X线征象又与年龄有关。
6岁以前,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儿,主要表现为颅缝分离,而年长儿童则以脑回压迹和蝶鞍改变更明显。
但不少儿童尤其在7~12 岁时常同时有多种X线征象。
颅缝分离最早发生在冠状缝,新生儿表现为明显的V形增宽,前囟隆起,较大儿童常伴颅缝的锯齿加深。
其次为矢状缝和人字缝,鳞状缝发生最晚。
年长儿童和成年人的颅压增高相似,常引起蝶鞍骨质脱钙、吸收,早期发生在鞍底后下部近鞍背基底处。
如因脑积水引起第三脑室扩大时,可伴蝶鞍窝扩大和后床突骨质吸收。
前床突短缩和交叉前沟扩大发生较晚。
脑回压迹于顶、枕上部较明显,狭颅症小儿表现最突出。
由于正
常脑回压迹变异较大,故一般性脑回压迹增多,必须结合其他X线征象才能确诊。
需要注意的是,区别生理性颅缝增宽和脑回压迹增多生理性颅缝增宽主要发生在冠状缝上段,多见于2~3岁,7~8岁小儿颅脑发育速度不相应时,凡疑有颅内压增高者均应做 CT、MR 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三、颅内钙化
CT检查是发现和诊断颅内钙化最理想的方法,其敏感性比颅平片高5~15倍。
10岁以下小儿少见颅内生理性钙化。
一般情况下,在颅骨正侧位片中,干蝶鞍后上方中线部位松果体区钙化被视为病理征象,高度怀疑肿瘤。
生理性脉络从钙化,主要发生在脉络从球的部位,蝶鞍后上方。
中线两旁;罕见于10岁以下小儿。
其他脑室系统脉络丛钙化为病理征象,多由神经纤维疾病或感染引起。
15岁以下儿童干鞍上中线或两旁,冠状缝中部后方基底神经节区或其他部位钙化,均应视为病理性。
病理性钙化可由先天发育异常、代谢、感染、中毒、医源性、某些综合征等原因引起,其部位范围和形态各异,特征性部位和形态有助于定性诊断。
四、蝶鞍
蝶鞍的大小个体差异很大,判定蝶鞍过大或过小必须谨慎。
儿童的蝶鞍多为圆形或卵圆形。
少数呈钩形。
蝶鞍与垂体的生长曲线差异很大,垂体的大小与蝶鞍的大小并非均呈正比。
有时垂体的体积已增至很大而蝶鞍并无明显变化。
蝶鞍大小形态反映颅内压增高,垂体容积及骨发育。
颅内压增高可引起缺钙。
鞍背及后床突侵蚀,蝶鞍扩大。
蝶鞍的脱钙最早发生于6~8周后,且开始发生在鞍背的前下面。
蝶鞍增大见于病程较长的病例,后床突短缩侵蚀见于第三脑室扩大或有鞍旁肿块的患儿,蝶鞍增大亦可伴随于垂体反应性增大(如克汀病)、空蝶鞍及骨破坏等。
小蝶鞍可为正常变异、原发性垂体侏儒等。
蝶鞍形态可有多种变化,伸长形多见于软骨发育不全、Hurler 病、脑积水。
奥米加型蝶鞍窝可正常,但视交叉沟较大时可为视交叉沟附近肿瘤引起。
“J”形蝶鞍为鞍结节发育不良或破坏,见于肿瘤、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病患儿,偶见于正常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