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导学案 (58)

合集下载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9课(生用)★★★课文题目:《故乡》★★★主编教师:张晓微★★★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4、景物描写的作用。

5、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重点】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难点】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小说主题的理解。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写作背景】“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积累与欣赏】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一【自主预习】1、作者:鲁迅__ 家__ 家__ 家,著有散文集。

2、学音:阴晦胯下祭祀五行缺土惘然潺潺恣睢颧骨髀愕然嗤笑瑟索吓寒噤黛二【小组合作】(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二)细读课文,感悟形象2:闰土为什么会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呢?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文中如何描写杨二嫂?4:总结人物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评读课文,理解主题互动: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三拓展提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故乡》教案(三套 附导学案)

《故乡》教案(三套 附导学案)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悟小说主题,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最新【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3课《故乡》导学案

最新【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3课《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二)学习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学习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吟出了许多凄婉的诗句。

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以极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四、教材精华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了,冷风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①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品味】“阴晦”“冷风”“横着”等词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悲凉的心情。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段析】开篇点题,交代了在深冬的某天回故乡,所见到的荒凉的景象。

【品味】“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承上启下,心绪由悲凉变得沉重。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段析】写“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但又无法说出佳处来的矛盾心情。

【品味】“我的故乡好得多了”表现了“我”看到现实中的故乡衰败、冷漠的景象后深深的悲哀与失望。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2.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学习重点: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法、积累归纳法学习内容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萧索( ) 鄙夷( ) 恣睢( ) 阴晦( ) 祭祀( )允许( ) 秕谷( ) 愕然( ) 嗤笑( ) 应酬( )寒噤( ) 折本( ) 惘然( ) 脚踝( ) 髀间( )胯下( ) 蜷缩( ) 颧骨( ) 伶仃( ) 潺潺( )二、介绍背景:三、整体感知: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故乡——( )故乡——( )故乡2、第2、12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能集中表现出来?(1)第二段:(2)第十二段: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作用是: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四、分析人物形象:1. 闰土:①外貌的变化:②称呼的变化:③神态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杨二嫂:今日肖像:今日语言、行动:昔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3、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五、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⑴ 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⑵“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⑶“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⑷三种人“辛苦”的生活各是怎样的?新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⑸“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⑹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故乡导学案(生用)

故乡导学案(生用)

九年级语文《故乡》导学案编写人廖英审核人杨静编写时间 2013.10【学习总目标】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乡》,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1、预习课文,把你圈划查注的生字词读给同学们听?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乡》的有关情况?3、再读小说《故乡》全文,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完成如下问题:(1)想一想,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4、(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上修饰性性的词语,把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

(3)小说是通过塑造人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展示交流】1、朗读课文展示2、选择预习中的内容展示【反思测评】1、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字豫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本文选自《》(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2、小说以序,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故乡》(导学案)(教师版)

《故乡》(导学案)(教师版)

15《故乡》导学案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试着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3课时1.结合时代背景,试着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1.查找资料:关于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途径查找。

2.圈点批注: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圈点生字词,思考本文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3.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对课文的理解与全班同学分享,解决彼此的疑问。

同时也可以相互之间出题目相互考察。

4.质疑探究:对小组内仍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进行探究,或请教老师,或查找资料。

5.达标测试:完成《学习与检测》的相关练习,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1.熟读课文。

我把课文读了遍,我知道篇小说讲的故事是《故乡》讲述了“我”冒着严寒回到故乡,见证了故乡的衰败和破旧,感受到了故乡的物是人非和陌生感。

①我查阅历史资料得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更没有改变广大劳动人民的。

②我查阅文学资料得知: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的背景是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接母亲到,目睹家乡村镇的和农民、市民生活的,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创作了这篇小说。

半殖民地半封建悲惨命运3.查一查写一写,一个词写两遍并给加点的词注音。

阴晦()心绪()寓所()猹()獾()五行缺土()祭祀()弶()脚踝()潮汛()髀间()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深黛()惘然()隔膜()恣睢()瓦楞()伶仃()萧索()秕谷()鹁鸪()苛税()潺潺()寒噤()【答案】阴晦.(huì)心绪.(xù)寓.所(yù)猹.(chá)獾.(huān)五行.缺土(xíng)祭祀.(sì)弶.(jiàng)脚踝.(huái)潮汛.(xùn)髀.间(bì)愕.然(è)鄙夷.(yí)嗤.笑(chī)瑟.索(sè)深黛.(dài)惘.然(wǎng)隔膜.(mó)恣睢..(bó g..(líng dīng)萧.索(xiāo)秕.谷(bǐ)鹁鸪..(zì suī)瓦楞.(léng )伶仃ū)苛.税(kē)潺潺.(chán)寒噤.(jìn)4.查一查,记一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09课《故乡》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09课《故乡》导学案
26、“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一钱。”这种格式在修辞学上叫回环。请模仿这 种格式写一个句子。
27、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①“将来”与“希望”调换位置。②“改进”改为“提高”或“质量”改为“方法”。
28、按要求改写句子。
A、我的老师是一位非常慈爱、非常公平、非常伟大的人。(该为感叹句)我的老师是一位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B、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还说:\'希望将你的也送我。\'(将画线部分改为转述)B、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17、请用课文中的三个4字短语概括鲁迅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18、请指出选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并说出其作用?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对新希望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19、简要说出作者对闰土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哪位诗人写的?内容是什么?
▲▲▲基础练习:
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悲哀。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⑽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⑾“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 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的说。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教材名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了解乡村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掌握本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课文解读材料。

2. 单词卡片和语法练习题。

3. 阅读理解题和写作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师生互动:与学生聊一聊故乡的变化,寻找共同话题。

2. 出示课文题目《故乡》,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Step 2:阅读理解1. 教师复述、解读文章标题和开头,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学生个别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让学生归纳整理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思路和写作方法。

Step 3:词汇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理解单词的意义和用法。

2. 教师教授生词的读音、词义和词形变化。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单词学习和互相测试。

Step 4:语法学习1. 教师提供课文中的一些语法句式,让学生找出并分析其结构和作用。

2. 学生完成相关的语法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Step 5:阅读理解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进行表演。

2.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检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Step 6:写作训练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变迁的文章。

2. 学生相互交流,互相修改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Step 7: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内容。

Step 8: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学生表达对本节课的感想和提出问题。

故乡导学案-(答案)

故乡导学案-(答案)

《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我们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学会阅读方法。

【学习重点】1、学习小说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感受其变革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作者与背景⑴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

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

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全部作品结集成《鲁迅全集》。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⑵时代背景:《故乡》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

从《鲁迅日记》中可以大致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妥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

《故乡》精品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故乡》精品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导学案采用多种 学习方式,包括阅读、思考、讨论、 练习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 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注重实践与应用:导学案注重实践与 应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练习,让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案的创新之处
合作探究:小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拓展课外知识, 培养综合能力
导学案的特色与创新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案以学生 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 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 作精神。
导学案的特色之处
紧密结合教材:导学案与教材紧密结 合,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拓 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导学案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不同难度和内容的导学案,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 求。
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 学习成果。
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导学案中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提高 综合素质。
对未来的展望
继续深入学习 《故乡》及其相 关文学作品
拓展阅读鲁迅其他 作品,了解其文学 风格和思想内涵
结合时代背景,思 考现代社会中故乡 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对文学的热 爱,提高阅读和 写作能力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添加副标题
《故乡》精品导学案一等奖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导学案内容与结构
02 导学案背景与目标 04 导学案的特色与创

《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精选14篇)

《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精选14篇)

《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精选14篇)《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篇1(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以“我”的口吻,展开内心的独白,在抒情诗中是最常见的方式。

《故乡》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倾诉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故乡的向往。

在某种意义上,这虽然是一首情诗,诉说着诗人的“失恋”之苦,但与一般感伤、浮泛的情诗迥然不同,诗人没有止于诉说个人的痛苦,也没有过多地宣泄情绪,而是在一种“平静的回忆”中,在“痛定思痛”中,结合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诗人如何展开自己的情感空间,如何使“抒情”的境界更为开阔、深沉,是讲解此诗的重点。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但诗人却从收获后返回河边的船夫写起,接着才引出了背负着痛苦回乡的自己,这种写法有点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在“船夫”与“我”的比照中,“痛苦”被比喻为一种收获,一笔财宝。

在这一“比喻”中,抽象的“痛苦感”不仅有了某种具体的可感性──“财宝”会给人沉甸甸的感觉,诗人也借此表达了他对“痛苦”的独特理解: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它既是一种不幸的感受,也是一种珍贵的经验。

在这一段中,诗人回避了直抒胸臆的做法,营造出了一种凝重、深远的抒情氛围。

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正面展开了对故乡的咏叹。

在他的笔下,故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水、群山,既是眼前展开的自然,也与诗人记忆中的童年、少年经验相关,它们迎接着诗人的归来,抚慰了他心头的伤痛。

在这一段咏叹中,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句式,先是疑问句──“你们能治愈爱的痛苦?”“你们会答应再给我安宁?”──追问故乡能否接纳他的归来;继而是排比句──“在清凉的溪边,我曾看水波嬉戏,/在大河边,我曾看船只驶过”──展开对往昔的回忆;最后,还有感叹句──“永葆忠实的你们”──抒发对故乡同胞的感激之情。

句法的交替,使诗行本身就像大河的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推进,展开了一个丰富的情感空间。

然而,就在故乡展开双臂,拥抱“我”的一刻,诗人的语调又发生了陡转,“可是,我知道,我知道,/爱情的痛苦,不会很快就治好”,刚才对故乡的呼唤,被一种深深的质疑替代,故乡接纳了“我”,但并不能真正驱除“我”胸中的痛楚,像大河一样展开的诗行在这里发生了逆流、回旋,清醒的、思辨的语调与前面咏叹的语调,形成了反差,进一步强化了“痛苦”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运用对照手法表达小说的主题
二、知识链接:
1. 时代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 月。

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多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混战不已。

各地的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定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的扎挣,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故乡》描画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

2.写作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学习过程
1.复习上节内容: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划分成几个层次?
2..析读,品人物
(1)读课文,划出闰土变化的相关语句。

(独学)
(2)闰土变化的原因?(小组讨论)
(3)能力迁移训练:(独学、小组讨论)
杨二嫂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四、思考探究:
作者用对照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从文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九年级故乡导学案

九年级故乡导学案

九年级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变化。

3、学习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变化。

(2)学习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理解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难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探讨造成人物命运变化的社会根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写作背景《故乡》创作于 1921 年 1 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

1919 年 12 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故乡的破败和人民生活的疾苦,深有感触。

1921 年,他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这篇小说。

小说通过对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猹()五行()秕谷()鹁鸪()獾猪()颧骨()嗤笑()惘然()恣睢()隔膜()栈桥()(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家景:无端:如许:鄙夷:展转: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2)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可将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闰土的形象特点。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故乡》导学案导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的情节,通过分析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3.揣摩朴实但抒情意味浓郁的语言特色。

4.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导学重点1.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通过分析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语句,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导学难点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

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理解词语,熟读全文。

▼导学重点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熟读全文。

▼导学难点理解词语,熟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世纪20年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沙汀、艾芜等。

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表现作品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明人生态度,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1.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从描写的方式上分为:细节描写和白描。

2.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说课设计作者: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一中吴超雄【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②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⑵能力目标:①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②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⑶情感目标: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⑴重点:①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②“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⑵难点:①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②“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说明】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体教学肢解为板块教学,对教材所选课文利用不够,讲解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不紧或不当,甚至完全分离,对课文的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于是就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希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种大小作文铺天盖地,愚以为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为实现课案目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给大家重点展示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学法说明】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

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程序设计说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

下面作简单分析:一、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

(幻灯展示)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小说就是用散体文章写虚拟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语言艺术。

鉴赏小说应采用金字塔结构分析法。

如图:二、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为实现这目标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学习内容。

三、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四、举例分析旨在让学生对重复、对比手法有更清晰的了解。

1、《天净沙·秋思》的例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析:在这首元曲小令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语法结构,但由于重复与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她成为千古绝唱。

首句运用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对象:“枯藤,老树,昏鸦”。

重复手法的精彩运用,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

接着再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

”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

后两句同样运用重复的手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2、我们再来看故都的秋开头通过运用“反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讲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是对秋天的重复、渲染、强调。

第二、第三句则更进一层,写故都的“秋味”特别的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复。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三个“来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复。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我”不远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饱尝故都的秋意,作者还是采用重复、渲染,把一个“赶到”分说成两个“赶上”,渲染旅途的辗转艰辛,以形成反衬,突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神往。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把一个“秋”字分为两次说是为了渲染、强化对秋意的印象。

)《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第一段:对故乡的急切渴望的热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见故乡的凄凉、萧索、荒凉和自己的悲凉心情。

第三段:一种惊诧,在这背后是对故乡的美丽的回忆和印象,对第二自然段的重复。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问题6:大家通过刚才的分析明白了《故乡》的写作过程中“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起到的巨大的表达效果。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旨在通过学生独立分析后再进一步体会、提高。

分析略):长城啊长城!你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实在太美了。

(这是我们所说的“重复”的写法吗?)(不是,重复不是简单的语言的消极同一再现,而是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的再现)。

富豪按了一下开关,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灯亮了;监狱里也按了一下开关,电流通过了那位工人的身体。

富豪打了个呵欠,躺在椅子上睡去;工人抽搐了一下,躺在地上死去。

(结构、物体对象的重复,内容、环境、人物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有强大的艺术震撼力。

可见“对比”是材料性质的差异、相反、对立,是要为整体服务的,小桥流水人家只有在《天净沙秋思》中才有其强大的艺术魅力。

在运用“重复”、“对比”手法时首先要注意明了文章的立意,主题的内涵,给行文定下基调再进行谋篇。

)我为从前的自己放上一纸玫瑰,一支黑色的玫瑰。

黑色的气氛,黑色的礼服,黑色的灵柩,黑色心情的暗影,徐徐随风飘去……五、检查、实际操作(初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六、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

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七、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1、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塞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2、自选题材,运用重复和对比的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教学后记】(批改作业后作课后总结。

)【附】教学时间安排说明:回忆旧知识5分钟;讲解概念3分钟,举例分析10分钟,学生独立分析、教师指导讲评10分钟,学生写作训练、教师指导讲评15分钟。

小结、作业布置2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