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行政管理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行政管理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行政管理专业文献综述题目一、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A. 加强中央集权,减少地方自主权B. 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服务C. 扩大政府规模,增加行政编制D. 削弱市场监管,促进自由经济(答案)B二、关于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以下哪种说法最准确?A. 电子政务只是将传统政务流程电子化B. 电子政务能显著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C. 电子政务会完全替代传统的纸质办公方式D. 电子政务主要用于政府内部的信息传递(答案)B三、行政伦理在行政管理中的角色与重要性体现在?A. 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中的次要因素,可忽略不计B. 行政伦理仅对公务员个人品德有要求C. 行政伦理是规范行政行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D. 行政伦理仅适用于特定情境下的行政决策(答案)C四、以下哪项是行政管理中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A. 单纯为了奖惩公务员B.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C. 增加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成本D. 仅为上级部门提供数据报告(答案)B五、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是?A. 如何保持行政体系的封闭性,抵御外部影响B. 如何加强行政干预,保护国内产业C. 如何适应国际规则,提升国际竞争力D. 如何减少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答案)C六、关于行政监督,以下哪种说法最为恰当?A. 行政监督是对政府行为的限制和阻碍B. 行政监督仅针对高级官员,与普通公务员无关C. 行政监督是确保政府行为合法、合规的重要手段D. 行政监督主要由社会公众自发进行,无需制度保障(答案)C七、在行政管理中,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关系是?A. 政策制定与执行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B. 政策执行比政策制定更为重要C. 政策制定是前提,执行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D. 政策制定后即可自动有效执行,无需特别关注(答案)C八、关于行政改革的动力,以下哪种观点最为全面?A. 行政改革仅由外部压力驱动,如社会需求和国际竞争B. 行政改革完全由内部自觉发起,无需外部刺激C. 行政改革的动力来自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D. 行政改革是偶然事件,无固定动力模式(答案)C。

什么是文献综述

什么是文献综述

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对目前学界就此问题研究成果和状态的概括和评论,它的另外一种提法就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千万注意,文献综述应该包括概括和评论两个部分!一、对文献综述错误的理解(如下例)1. 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1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

还要改:文献综述是指对目前学界就此问题研究成果和状态的概括和评论。

你下面的东西看起来就是你的论文的具体内容的某些部分,而根本不像对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简单评论。

所以,不好意思,再改改!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于政府自身行政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政府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才能具备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一句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持相应程度的信任。

1.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分析:1.1 政府责任感淡薄政府的责任意识则关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一旦政府全力实施不当,忽视社会工总的整体利益,在气味不谋其政,这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行为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面貌。

不当的政府行为造成的后果将是失去民心。

目前,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玩忽职守,不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不作为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

那么如何认真执行政府职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就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2 工作作风轻浮伴随着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政府在维护工总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民众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政绩不是数字,不是高楼和形象工程不是弃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顾。

只有让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和民主才是政府的政绩。

1.3 行政政策随意行政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依然存在,一些行政单位满足于自身的权威感,随意制定修改变更行政政策,指示政策缺乏稳定性,统一性,连贯性,尤其表现在后人政府不对前任政府制定的政策,决策负责。

在政策制定方面,以“人制”代替“法制”,行政依据,决策程度,行政结果透明化,公开化不够,对于政策的制定缺少统一的制度规定,在执行方面出现间断,政策执行的后果无人评估,使公众无法对政府的政策作出正确稳定的预期,使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削弱。

行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前言当今全国上下正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其必定是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法治社会就必须全面实行依法行政。

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国家政策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法律公正,使行政管理法律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一切行政管理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为保证行政执法的依法、严格、公正和文明,必须在行政机关中广泛树立和谐执法理念,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依法行政政策推行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些许问题,如:工作体制不顺畅,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同时提高依法行政执法人员的意识。

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和谐执法。

(一)依法行政的理论阐述依法行政思想渊源古今中外皆有阐述,但都是源于“法”。

执政者有其自身的权力,但合理的利用权力则成为他们控制自己政权的一种方法,西方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宗教的压迫,制定了法律,并要求执政者必须依法行政;中国古代商鞅为使新建的秦王朝依序管理,他以法的形式要求百姓遵从执政者的领导,直到近代中国,执政者才制定出依法行政的发令,到新中国成立后依法行政走过风雨最后才慢慢走上正轨。

依法行政的发展中学者们为其规定了基本内涵,分别从依法行政的主体,所依之法和行政行为来阐述,对于依法行政的特征有学者从行政和法的关系来阐述,他认为“依法行政的特征包括了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具体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

在对依法行政的目标的研究上要做到的一点是决策的科学民主,所谓科学化是指要使政府的决策尊重科学,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实际,不能想当然,不能长官意志;所谓民主化是指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反映人民群众要求,体现人民的当家作主,决策体现民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文献综述的写法参考

文献综述的写法参考

文献综述的写法参考国外对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早,也较为深入。

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历史虽然不长,但由于近年来对该领域的日益关注,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不断涌现。

下面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分别评述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动态。

(一)国外相关研究动态国外对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民主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弗雷德里克森(George Frederickson)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倡导摈弃传统行政的权威主义和以效率为中心的取向,建立以公平为中心的民主行政,并以公众需要作为行政系统运转的轴心,认为公众的权利和利益应高于政府自身的利益扩张和利益满足。

虽然新公共行政学由于缺乏概念的连贯性、没有明确限定的宪法基础等原因没有成为行政学研究的主导范式,但正是由于它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公共行政学自此开始步入“自觉构建公共性”的历史阶段。

之后,也有学者从民主角度探讨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认为“社会成员多广多深地以及在什么问题上参与共同有关的事务,这不是已经做了些什么的问题,而是现在正在做什么的问题。

民主永远处于尚待改进的状态,而改进的过程是永远不会完成的。

??如果一个社会不仅准许普遍参与而且鼓励持续、有力、有效并了解情况的参与,而且事实上实现了这种参与并把决定权留给参与者,这种社会的民主就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民主。

(科恩,2021)”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前后,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研究逐渐出现(Karin 等,1983)。

但由于公众满意度反馈的真实性以及统计数据的复杂性等原因,公众满意度是否可以作为绩效评估指标一度为学者们所困惑(Brian Stipak,1979),这也限制了对公众满意度的研究进展。

到90年代后期,顾客满意度测量技术尤其是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的出现及成熟运用(Fomell等,1996)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出现了大量文献运用ACSI模型评估地方政府服务质量,通过公民参与提升绩效的研究与实践也得到学者进一步关注。

中国县级政权改革文献综述

中国县级政权改革文献综述

中国县级政权改革文献综述摘要自改革开放30年来,学界对中国县政的研究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第一批成果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

学者们从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出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县政、民国时期的县政和建国后的县政作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我们继续深化、拓展和提高。

关键词中国县政;改革;综述自秦推行郡县制以来的2700余年里,县一直作为我国基层政区单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构成了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石。

同时,对县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界进行研究的一个领域[1]。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的恢复和发展,近30年来,对县政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前学界主要是从政治学、历史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出发来研究中国的县政问题。

目前,在对中国当代县政改革的研究中主要存在四大进路:一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论述县政的改革,即对“强县扩权”、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

二是从县职能转变、完善机制等角度提出的县政改革。

三是从县级财政解困角度对县政改革的探讨。

四是从农村综合治理角度提出的县政改革。

下面我们逐一予以分述:一、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展开的对“强县扩权”、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讲,不少学者认为目前的“市管县”体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弊端和局限性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在:第一,规模小、辐射功能弱的地级市,“小马拉大车”,并未带动所辖县发展。

第二,普遍存在市“吃”县、市“刮”县、市“卡”县、市“压”县、市“挤”县现象,市县矛盾突出。

第三,经济绩效并不突出,等等。

[2] 基于此,目前,在我国许多省区都开始了“强县扩权”的改革。

即在暂时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的情况下,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子经济强县(市),以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许多学者对此寄予厚望[3]。

刘君德提出要理性看待“强县扩权”改革,认为它只是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框架下对市县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的调整,具有过渡性质。

【文献综述】论行政监察中双重领导体制的改革

【文献综述】论行政监察中双重领导体制的改革

文献综述行政管理论行政监察中双重领导体制的改革一、引言行政监察领导体制,是指行政监察机关为履行行政监察职能所体现出来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的领导关系。

行政监察机关领导体制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行政监察机关与政府、行政监察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是当前我国大力反腐败,促进廉政建设,建立法制社会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我们不可能完全寄希望于行政人员及监察人员道德水平的快速提高。

最根本的提竟就是积极改革我国现行的行政监察制度,建立和健全有效的行政监察领导体制。

建立相对独立的垂直领导体系,改革现行行政监察制度领导体制,提高其法律地位,赋予行政监察机关更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切实保障监察权力的实施效果,建立垂直领导。

针对目前我国行政监察机关存在多重领导的问题,行政监察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保证行政监察机关能够真正独立地行使监察权。

那么,监察机关实施有效监察的最基本和首要的前提是行政监察机关必须保持相对独立。

本人通过不同途径搜索大量有关行政领导体制资料,发现中国的行政检察体制确实存在着缺陷,贪污腐败不停滋生,官员腐败已经是现今社会严重的问题,反腐倡廉已成为人们的关注的焦点。

我们不仅要从腐败官员身上找原因,还应该审视我国的检查领导体制环境,建立起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行政监察领导体制。

通过对现行行政监察领导体制的现状分析,结合中国行政监察体制的运行的情况,借鉴国外行政体制的实践经验,通过建立行政监察垂直领导体制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分析提出建立有效地行政监察领导体制。

二、主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监察的理论和实践已取得很大进步,内外结合的行政监察体系已初步形成,行政监察的理论也已逐步完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政府在这样一个转型期中责任重大,需要一个有力的监察,以保证政府不走或少走弯路。

同时,腐败现象的预防和遏制,也需要一个有力的行政监察来约束。

在行政监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同时,我国的行政监察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

国内外大部制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部制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部制文献综述任静(公共管理系107081 10708110)摘要: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大部制改革的思路,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如此重要的报告中出现“大部门体制”这一提法还是首次,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许多热议和争论。

学界围绕大部制改革,尤其是对大部制改革的原因、路径、难点与阻力以及国外经验借鉴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我国大部制研究依然存在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不足,主要以“价值导向”和“功能导向”的“谚语式”研究遮蔽了经验性的科学讨论和理论积累等问题。

本人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希望对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行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部制;内涵;政府管理;动因;推进;结构正文:大部制的内涵及产生渊源明确大部制的概念是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前提,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探讨,尽管表述不一,但主流观点的要义和内蕴相差无几。

学者们普遍认为,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大部制是指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都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换言之,大部制是一种政府组织架构类型,是指以相对较少的政府组成部门覆盖尽可能多的政府的基本职能。

张成福和杨兴坤集中于大部制的内部结构的研究,认为大部制的实质在于政府机构内部的职能整合、统一领导、运转协调、资源共享、结构优化以及机构精简。

李汉卿则认为大部制本质不仅包括部门调整,而且也是一个政治机会,其实质是政府职能的重新调整。

从政府产生之时,就存在着依据对象进行分工管理的客观要求。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要求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有所分工,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也就是实行部门管理体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增加,机构数量也将不断增多,进而出现政府部门管理中交叉、重叠、真空领域不断增加,产生矛盾和问题。

于是,大部门体制应运而生。

近几年来,大部门体制逐步成为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组织中央政府时的一种选择。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权力在最低限度上讲是指一个行为者或机构影响其他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米勒等,2002,P641)。

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公共权力的扩张性、自利性和腐蚀性等特征,使得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成为公共生活和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与本密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体系构成。

一般认为,可以根据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组成结构和运作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若干基本类型,如内部制约机制与外部制约机制、横向制约机制与纵向制约机制、制约机制与监督机制等(沈荣华,2006)。

吴丕等(2007)提出,可以根据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标准和方式等五个要素对监督体系进行多种分类,并重点阐释了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国家监督(包括立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包括共产党的监督,政协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公民监督、社会团体与组织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

陈奇星等(2008)从行政的视角出发,把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分为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监督体系。

前者包括政党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六个方面;后者包括政府内部的一般监督和行政监察、政府审计等专门监督。

虞崇胜等(2008)主张,在探讨中国式的分权制衡模式时,绝不要去效仿西方经典意义上的对称性制衡模式,应该跳出既定的西方经典话语编制的种种神话,构建出一套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制衡体系来,比如探讨中国政治体系中非制度化制衡、领导与被领导的非对称性制衡、执政与参政的非对称性制衡、决策与执行的非对称制衡、以及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的非对称制衡关系等。

可以说,我国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至少在形式上已表现得非常周延,可谓内外结合、相互补充、刚柔相济(程竹汝,2007),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在政治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监督合力和实效不断增强(梁波,2009;唐莹莹,2009)。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

1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并存的经济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杨建君指出,早在1997年十五大官方文件中混合所有制的说法就已出现,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1]。

倡导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路径不是新的提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企业都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

正确的把握“混合所有制”的内涵能更好地把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

混合所有制并非等同于股份制,而是保持公有制的基本属性的同时,又允许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它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企业内部的最好结合。

正如胡峰所说,国企改革是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改革以求达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共生的效果[2]。

2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和动机2.1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研究国有企业之所以改革是因为其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Hong Yu 提出国企迅速发展所导致国企和非国企不公平的竞争地位以及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矛盾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3]。

因此,学者们提出,政府加大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是为了改变当前国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文献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企定位布局和国企内部治理。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要观点:国资委制定策略集中程度过高、政府企业两者界限不清、权责利三项分布不明等问题日益突出;自身监督力度不够,“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身份的现象屡见不鲜。

国企定位布局的主要观点:荣兆梓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最大障碍是不清晰的企业功能界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十分困难,政府与企业分开的改革目标落实不到位[4]。

国企内部治理的主要观点:卢俊认为,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往往被国有股东兼顾,以至于企业常常被经营目标多元化的局面困扰,公司治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在无形之中加大;董事会的组成结构存在问题,使得大股东左右高层的策略制定,同时,侵犯小股东既得利益,缺少相应且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使企业常常陷入“内部人控制”的困境之中,无法抽身[5]。

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一个献综述

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一个献综述

第14卷第1期2012年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N or t he a st e rn U ni ver s i t y(Soci al Sc i ence)V01.14,N o.1Ja n.2012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一个文献综述李兆友,陈亮(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819)摘要:1983年开始的“市管县”体制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诸多弊端,对此,学术界提出了进一步的改革构想,其中占主流地位的是“省直管县”改革,认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政府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有助于缓解县乡财政压力。

当然,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也面临着许多的难题。

为此,应该充分认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系统性,不断完善分权化操作,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关键词:“市管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圈分类号:D0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12)01—0052—05一、“市管县”体制及其弊端1983年,国务院相继发出同意浙江省、河南省、河北省等实行“市管县”的批复,我国的“市管县”体制开始实施。

同年,《经济研究》、《经济管理》、《农村经济》等期刊开始刊登探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文章。

早期的相关文章主要是结合各省实际,探讨“市管县”体制的必要性,认为实行“市管县”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形成网络型、开放式的小型经济区,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12j。

“市管县”的优越性,集中表现在城乡优势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3J,促进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4。

1986年出版的《市管县体制初探》是最早一部关于“市管县”体制探讨的书籍,对于“市管县”体制的必然性、基本任务、现实作用、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5J。

由于此书写作时间较早,因此该书并不能反映“市管县”体制的新情况。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呢?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呢?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呢?文献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撰写文献综述可以为研究工作做准备,掌握本课题情况,明确研究方向,还可以培养毕业生收集整理资料及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文献综述一般应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现阶段主要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本课题的主攻方向;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向。

文献综述一般在1500--2000 字左右。

毕业的“文献综述”的格式多样,但主要应该从以下 3 个方面进行写作:1.前言。

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

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以及自己引用参考文献的总体情况,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主体部分。

将所参考、引用过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评述,还要阐明资料中的观点对自己写作的帮助、启发,从哪些方面做了借鉴、引用。

3.结语。

将综述的主题进行扼要总结,体现出对相关资料和所研究课题的某些见解。

写“文献综述”时应做到收集文献尽量齐全,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因发现许多同学不能很快地掌握文献综述的文体形式,甚至有些同学将文献综述写成了读书笔记摘抄和,其实文献综述也是有“式”可循的,因此笔者将文献综述的“式”总结为常用的模式结构,在教学中,让同学从模仿开始,首先训练同学体会写作该文体特殊形式的规范和程式,对该文体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4. 文献综述各部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及其程式用语。

文献综述的具体模式结构常常是: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评述---参考文献或者:前言---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不足--- 参考文献或者: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观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不足--- 参考文献或者: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国内研究的综述---作者对以上综述的评价---参考文献……由研究背景、研究现状、评述和参考文献构成的文献综述,是经常使用的模式之一,其他模式与此类似,有许多相通之处。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文献综述范文模板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愿,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黄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政策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目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乔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网络参与对******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愿;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冲击等.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朱坤则指出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体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邵杰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研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参与――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研究与改善.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研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出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出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研究要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研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3.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农业经济,2013(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责任编辑:兰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定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引入******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5937(20XX)03-0073-05一、引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心有余悸.20XX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1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暴利.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的市场操纵,都是同时利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机和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以期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有关股票市场操纵研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别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低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 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途径Benabou R,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出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rama D G等(20XX)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会操纵股价.BagnoliM,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 S[ 2 ]研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操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的、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 C,Putni?諪?觢 T J[ 3 ]研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股票最有可能被操纵,且在期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 4 ]研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量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出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Z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利影响.Eva 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外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研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务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 9 ]认为持有特定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作期之后表现为低流动性[ 10 ].Aggarwal R,Wu G J[ 11 ]研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I,Guembel A(2008)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进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I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比如,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 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出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达,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量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r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 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量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接经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她之后全力研究的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量跟进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霞,2010).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员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剂(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全球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研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词、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笔者将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1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将注意力固着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研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一词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量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并着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1960~1989)这個时间段,研究者们将目光到了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一词,就已经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年,德国人Barbara Leu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 》;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出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比斯利,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似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1995)1989年, 斯坦利格林斯潘曾提出了一个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研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的特点
1、研究的间接性
就其本质来看,主要是介绍、评价别人的观点,使 用的是过往的文献。 文献综述是拿别人的文章作自已的文章。 不需要直接论证自己的观点。
选材过于陈旧,或引用科学性和可信性较差的研究
报道,或间接引用转述他人最新知识成果的文献资 料等,均会影响到综述的质量。
研究的间接性


示例:当前政府公信力研究的局限性评
总的来看,政府公信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对激发公众对公信力问题 的关注、政府提高公信力的信心、学者研究公信力的兴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公信力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以下一些 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 第一,基础性研究的加强。政府公信力研究关系到公众与政府两个方面,在 实践层面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密切相关,在理论层面与社会 学、心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等学科也有联系。因此,如果没有严格 的学科背景界定和明确的研究角度,政府公信力研究就缺乏正确的方向、统一 的语境和学术沟通的平台,势必会影响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 笔者认为,研究应厘清一些基本问题:一是明确基本范畴,如“公信力”、 “信用”、“信誉”、“信任”、“诚信”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 及同“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系;二是界定政府公信力的涵义,以公众还是政府 为主体?把公信力界定为能力、资源、心理意识、行为还是信任关系?这是涵 义界定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否则容易造成研究的混乱;三是全面分析影响政府 公信力的因素。这表明,政府满意度会受到政府绩效和公众期望的影响。其实, 除了政府和公众之外,政府公信力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政党的执政理念、 路线方针政策等,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对公众期望的影响, 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政府公信力。因此,应当从多领域、多视角、 多层次研究政府公信力。

文献综述要求规范及范文(写法及格式参考例范本)

文献综述要求规范及范文(写法及格式参考例范本)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引言1.选题缘起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出:“.南)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1.2(--)1国外(化地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服务地标准、向家庭签发凭单、与另外一个政府单位签约,等等.与新公共管理和治理理论相关地研究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例如,美国地詹姆斯·鲍曼:《职业优势一公共服务中地技能三角》(2005)、戴伟·奥斯本地《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地五项战略》(2002)、简·莱恩地《新公共管理》(2004)、B.盖伊·彼德斯地《政府未来地治理模式》(2001)、麦克尔·巴泽雷地《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地新愿景》(2002);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地《新有效公共管理者》(2002)、马克·G·波波维奇地《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2002)和简·芳汀地《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2004).其他国家地学者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如英国地Halmigan地《公共管理评估: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地案例》(1998)、Sprigings,N地《通过新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一个公共住房地案例》(2002)、Mark Considing地《治理与竞争: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作用》和①为例2④.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地研究中,我国学者做出了卓越地探索和不懈地努力,取得了丰硕地研究成果.施雪华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民主制度框架内,把服务作为社会治理价值体系核心和政府职能结构重心地一种政府模式或日政府形态.服务型政府地主要理论基础是后工业社会理论、政府职能结构重心位移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服务型政府在本质上是后工业社会地治理模式.圆沈新艺认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转变职能、加强自身建设、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地一项重大工程.张立荣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地目标模式.他以系统权变组织理论地系统权变模型为研究框架,探索性地构建了由价值与职能标准、技术标准、结构标准、社会心理标准、管理标准5个一级标准指标、24个二级标准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标准指标构成地“中国服务型政府标准体系”.@何水在《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地基本思路》一文中,提出了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地五项举措.(三)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和创新之处本文对服务型政府地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地方法,并通过文献研究和观察研究方法对服务型政府地现状和改进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在此方法基础上,本项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服务型政府地内涵,详细归纳了服务型政府地公众参与、权.罗珊.服务型政府研究文献综述[J].魅力中鼠2008,12,P123..施雪华.‘‘服务型政府”地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J].辛l:会科学,2010,2,P3.国张立荣,冷向明.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地标准体系——甚于系统权变模型地理论与实。

文献综述和翻译

文献综述和翻译

文献综述、外文文献题目县级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姓名王宁学号 403010201223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高艳2007年 5 月10 日县级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参考文献综述4030102012 王宁绩效评估是政府对其自身的管理及政府行为的成效的测量、考核和总结,目的是提高政府管理的绩效。

政府绩效评估体现政府管理追求公众满意、服务公众、公共责任与公众效益的一种管理理念。

政府绩效评估成为政府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

县级政府管理的模式需要创新,县级政府的绩效评估也在积极探索中进行。

我国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起始于干部人事制度。

随着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各地政府和部门积极探索绩效评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

目前,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于县级政府绩效评估方面:①刘虎其、杨畅在《县级政府管理引入绩效评估模式的难点和对策分析》中分析了将绩效评估模式引入到县级政府管理中的必要性,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紧迫性已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所认同,绩效评估模式是从西方工业管理学中引入到政府管理中来的,面对县级政府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其难点试图来提出对策。

②张劲松的《县级政府能力绩效评估的内涵、依据及其模型》,对县级政府能力开展绩效评估有着三方面的理论依据,而在实践中需要建构一种基于绩效评估过程的有利于县级政府能力提升的组织运行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行能推动县级政府以绩效评估为核心的行政绩效的变革。

③彭国甫在《推进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了当前县级政府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县级政府进行绩效评估,并以次为切入点来促进政府机构的改革,对县级政府的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④蒋意桥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价值取向及评价标准的完善》对地方政府在绩效评估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地方政府的价值取向和评估指标方面的改善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通过对县级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出我国县级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县级政府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使县级政府的绩效评估更加规范化。

行政主体研究文献综述

行政主体研究文献综述

行政主体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张小静来源:《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年第03期摘要:本文梳理归纳了国内行政主体研究的主要内容,综合分析了行政主体理论的发展脉络、行政主体的内涵与外延、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对传统理论的批评和反思等。

行政主体理论的发展抑或重构不能脱离本土现实的需要,应当从实践层面增强对行政主体的理解,更好地回应行政体制改革的挑战。

关键词:行政主体;行政诉讼被告;行政机关;文献综述行政主体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在行政法学和行政管理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行政主体理论贯穿于行政组织法、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中,对于当前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行政主体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学者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评价,最后探讨行政主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课题,以期对行政主体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行政主体理论的研究概况总体来看,行政主体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理论研究偏多。

从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进行主题“行政主体”检索,共找到5835条文献结果,其中期刊3211条,硕博论文1845条,会议177条。

文献发表年份始于1980年以后,在1999年以前的文献约400篇,比较成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0年以后。

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出自王名扬先生的《法国行政法》,“行政主体”在国内被认为是一个“舶来品”概念。

在引入“行政主体”概念之前,我国行政法学上主要使用行政机关或行政组织。

杨海坤先生和章志远先生认为,引进这一概念的背景情况主要有“一是行政机关概念在承载和传递‘行政权力行使者’的使命上的不足;二是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确认的需要;三是法国、日本行政法主体理论的外在影响。

”二、我国行政主体的研究现状和主要内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行政主体的研究有以下主要内容:一是行政主体的内部结构(概念、范围、种类等);二是行政主体与有关概念的外部关系,如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与行政诉讼被告、行政主体与公法人;三是行政主体多元化和行政分权;四是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五是对传统行政主体理论的批判和建构;六是其他相关问题,如特殊主体的行政地位问题、公众参与对行政主体的影响、授权行政主体、应急行政主体等。

本科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毕业论选题

本科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毕业论选题
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完善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探讨——以贵阳市为例+开题报告.rar
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几点思考.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x
完善我国批量政府采购的思路.
完好认真学习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宏观调控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分析.
宝安区福永街道的城市公共建设.
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以杭州为例.
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以杭州为例任务书.
农村经济,村镇银行.
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加强政府应对危机事件能力.
北京区域空中交通管制中心岗位培训体系研究.
北京地区房地产领域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与治理对策研究.
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对深圳市弱势群体就业援助的思考案例分析.
对深圳市弱势群体就业援助的思考调查报告.
对网络管制的行政管理学思考.
小微企业政府扶持政策的国际比较.
少女妈妈的社会工作服务现状.
少女妈妈的社会工作服务现状开题报告.
就“郭美美”事件谈公信力危机的救济对策.
川沙县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川沙县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研究.
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环境影响浅析.
建立健全牧区扶贫政策的思考+开题报告.rar
建设学习型乡镇政府的思考.
建设服务型政府有效途径.
开发区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变更的产生与控制.
异地备份与档案安全体系档+开题报告.rar
弱势群体权利.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
人口老龄化下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作者:刘亚飞0990202035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定义
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提高行政效率,对其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
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七次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经济体制改革逻辑,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路径大致可以划分为调试、转型和创新三个阶段。

调试阶段为1952年、1958年和1960年三次.转型阶段为1982年、1988年和1993年三次。

创新阶段是1998年开始的最大一次改革,被称为“第七次革命”。

(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
2、从建国到现在, 已经过去了的机构改革有六次,加上现在正在进行的一共七次.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从1998 年开始, 舆论称之为“第七次革命"。

总起来看, 以前的六次行政机构改革尽管力度各不相同,裁员、缩编和机构撤并情况不大一样, 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那些改革不是旨在通过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来达到调整行政机构整体功能和职能的过程,而仅仅停留在对机构和人员数量的简单减少上, 人们称之为“机械式”改革。

因为没有改革政府运行机制和职能, 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和“越精简越膨胀”的逆向恶性循环现象。

(摘自《“第七次革命":政府机构改革进展态势及问题》作者:张湛彬2000年7月)
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1、第一,目标明确。

改革瞄准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二,重点突出.强调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第三,程序规范.融入依法治国理念,制定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地方机构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文件。

第四,整体联动.国务院机构不仅由40 个减少到29 个,省级地方政府机构也由114 个减少到85 个,人员从15。

7 万减至8。

3 万,减幅达47.1%(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
2、机构改革,目标再设计,流程再造,权力再分配,制度创新,运作机制重构,行政主体重塑。

(摘自《行政主体重塑——我国行政改革路径的合理选择》作者:刘国锋2002年12月)
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状
1、路径依赖: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特征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影响;行政体制改革中人为制度建构的痕迹明显,缺乏法律规范和理念支撑;简政放权格局下形成的地方政府机构自我膨胀的趋势不断强化。

(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路径依赖与制度锁定。

(《路径依赖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作者:宋晓林《前沿》2007年第10期)
2、首先,在宏观层面上,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这三大体制改革之
间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

其次,在中观层面上,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着“不配套"和“不适度”的问题.最后,在微观层面上,行政体制改革的难题主要在于机构改革中的操作性困难与行政人员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观念性和行为性滞阻,这实际上构成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摘自《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作者:胡伟王世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3、公共行政缺乏现代理性精神,公共行政缺乏法治精神.(摘自《完善理性官僚制: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任务》作者:徐增辉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卷第3期)
五、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建议
1、范式转换:转变政府职能与更新行政理念相统一;治理主体多元化与促进社会发育相呼应;现代官僚体制与新公共管理相融合;追寻行政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
2、正确认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关系;把握职能转变特性,重构政府职能体系;根据新的职能体系改革政府机构。

(摘自《当代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作者:彭国甫2000年2月)
3、以增强行政改革动力为主,全方位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和支持行政改革的积极性;以减少行政层次为主,进行行政管理区划的调整;以改善行政改革环境为主,为行政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摘自《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点》作者:兰德刚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6期)
4、打破路径依赖,避免制度锁定,选择马克斯韦伯设计的官僚制为新的改革路径,同时注意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设置动态修正机制,不断矫正路径偏差,避免再度出现制度“锁定”。

(《路径依赖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作者:宋晓林《前沿》2007年第10期)
5、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关键是要进行主动的综合配套改革,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宏观层面的配套改革,为行政体制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借以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的相应协调、配套和保障.要求行政体制改革和外部环境合理协调,形成彼此间体制性驱动和制约的积极功效。

(摘自《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作者:胡伟王世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6、转变政府的角色职能;继续改革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体制;调整和优化政府结构;改革行政领导体制,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摘自《论新世纪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作者:薄贵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政府职能的转换;科学地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强化依法行政;完善公务员制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行政领导体制现代化;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建设有效政府和廉价政府。

(摘自《目标与重点——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再思考》作者:杨洪刚理论界2009年3月)
8、工业化进程中我国须完善理性官僚制.(摘自《完善理性官僚制: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任务》作者:徐增辉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
卷第3期)
9、行政主体重塑。

(摘自《行政主体重塑-—我国行政改革路径的合理选择》作者:刘国锋2002年12月)
10、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强弱;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行政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强化革新行为;折中妥协;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采取正确的变革方式.(摘自《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作者:金太军)
11、五路突破:1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用信息技术快速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管理的方式和方法.3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4。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职能和权责。

5. 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有序退出。

两项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加强新闻监督。

(摘自《政府改革——五路突破两项保证》作者:唐华东)
12、以理性官僚制模式为主,以新公共管理模式为辅。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分析》作者:刘江涛李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