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诗的鉴赏课案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课件

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课件

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主要围绕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五节《咏物抒怀》中的篇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详细内容涉及托物言志的定义、分类、作用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托物言志。

2. 培养学生通过托物言志分析、解读诗歌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分类及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定义,学会分析、解读诗歌中的托物言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1)讲解托物言志的定义,举例说明。

(3)讲解托物言志的作用,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含有托物言志的诗歌,进行详细解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诗歌中的托物言志,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托物言志2. 板书内容:(1)定义:以物喻志、借物抒情(2)分类:拟人、象征、寓意(3)作用:形象生动、深化主题、表达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选取一首含有托物言志的诗歌,进行分析。

(2)谈谈你对托物言志在诗歌鉴赏中的认识。

2. 答案:(1)例:《登高》分析:本诗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运用了拟人、象征的托物言志手法,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但在分析诗歌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含有托物言志的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理解古诗常见意象。

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分析比照、衬托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问储藏【咏物诗的鉴赏】1、含义: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表达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予了肯定的感情。

在诗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奇特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特点: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咏子规,题目即为《子规》;咏葡萄,题为《葡萄》;咏牡丹,题为《赏牡丹》。

其次,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石灰吟》中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燃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

其实根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德,寄予作者的情志。

如对于青松,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对于梅花,我们可以读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对于石灰,我们可以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固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表达,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3、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予的常见情感:第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其次表达自甘孤独、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第四,表达对人民的怜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鉴赏方法: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予的感情。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完整课件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完整课件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手法。

教学内容选自《古代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艺术手法”部分,具体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等经典诗词作品。

通过分析这些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手法,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定义及其在诗词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词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托物言志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并学会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古代诗词鉴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描绘自然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自然意象,引出托物言志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托物言志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其在诗词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详细分析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钱塘湖春行》和《书湖阴先生壁》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6.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创作一首小诗,激发创作兴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离骚》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并写出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答案示例:《离骚》中运用了丰富的托物言志手法,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

诗人屈原以芰荷、芙蓉等自然意象象征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坚守节操的决心。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如何将托物言志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2)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作为托物言志的素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古典诗词,积累更多的托物言志素材,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诗歌鉴赏系列:6咏物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系列:6咏物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6、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咏物诗教案(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4. (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2。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课件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课件

托物言志歌的
04
方法与技巧
解读意象与象征的意义
识别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意象是指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象征是指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或表 达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分析意象与象征的关系
意象与象征在诗歌中相互关联,意象是象征的载体,象征是意象的 升华。
解读意象与象征的意义
通过对意象和象征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拓展意境
象征能够拓展诗歌的意境, 使诗歌更加深刻和丰富。
增强表现力
象征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 力,使诗人的情感得到更 充分的表达。
意象与象征的关系
相互依存
意象和象征在诗歌中相互依存, 共同构成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深层
意义。
相互转化
意象和象征在诗歌中有时会相互转 化,意象可以转化为象征,象征也 可以转化为意象。
详细描述
杜甫在《登高》中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气势磅礴。通过描 绘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和担忧。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鉴赏
总结词
白居易借助草原的景象,抒发离别之情,情感细腻。
详细描述
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描绘了草原的景象,将离别之情与草原的广阔和自然的美景相结合,情感细腻。 通过描绘草原的美景和抒发离别之情,表达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对友情的珍视。
托物言志歌
06
例分析
李白的《静夜思》鉴赏
总结词
李白借助月光表达思乡之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详细描述
李白在《静夜思》中描绘了月夜思乡的情景,将月光与思乡之情紧密相连,情景 交融,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月光的皎洁和思乡的痛苦,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眷恋 和思念之情。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
抽象物象的选择通常与诗人的哲学思考和人生理念相呼应 ,通过描绘抽象物象的特性和属性,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思 考和理念融入其中,使诗歌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
03 托物言志诗歌中的象征手 法
象征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象征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暗示或代表某种抽象的概念、情感或意念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象征通常是由某一事物或形象所引发,通过联想或想象,使读者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它能够超越语言的 直接意义,传达更为复杂、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 以及文化氛围,有助于理解其作品中 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诗人的个人经历
了解诗人的生平、性格特点以及创作 风格,有助于理解其作品中托物言志 的表达方式。
把握物象与主题的关系
物象的象征意义
在托物言志的诗歌中,物象通常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与主题紧密相关。分析物象的特 点和象征意义,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
象征的分类
总结词
根据象征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可以分为明喻、隐喻、暗示、类比等类型。
详细描述
明喻是直接将一物与另一物相比较,明确指出其相似之处;隐喻则是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式表达某种 意义,不直接点明比喻关系;暗示则是通过暗示或提示的方式传达某种意义;类比则是将两个不同的 事物进行比较,指出其相似之处。
04 托物言志诗歌中的意境营 造
意境的定义与特点
意境定义
情景交融
意境是指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 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 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中既有景物的描绘,又有情感的抒发 ,二者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虚实相生
韵味无穷
意境中的形象既有具体的描绘,又有抽象 的暗示,虚实相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 象。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4).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5、咏物诗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与贺知章《咏柳》相比,李商隐《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托物言志诗》课件

《托物言志诗》课件

THANKS
共鸣产生
托物言志诗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与诗歌相似的情境和感受。这种共鸣有助于增 强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认同感。
情感表达技巧
托物言志诗中常用的情感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象征等。这些技巧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 读者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05
托物言志诗的实践与应用
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现代发展与影响
现代发展
在现代,托物言志诗仍然受到广泛的欢迎和研究,许多现代诗人也尝试创作托 物言志诗。
影响
托物言志诗对中国文学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03
托物言志诗的创作技巧与手 法
象征与隐喻
01
02
03
象征
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 暗示或代表某种抽象的概 念或情感。
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绘画艺术
在绘画艺术中,托物言志的手法 常被用于通过描绘具体的物象来 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绘 画作品往往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
义。
音乐艺术
在音乐艺术中,托物言志的手法 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 声等元素来表达作曲家的情感和 思想,使音乐作品更具有表现力
和感染力。
雕塑艺术
在雕塑艺术中,托物言志的手法 可以通过雕塑的形态、材质、空 间等元素来表达雕塑家的情感和 思想,使雕塑作品更具有视觉冲
托物言志诗与其他诗歌的区别
与写景诗不同,托物言志诗更注 重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 感和思想,而不是单纯地描写景
物本身。
与咏物诗不同,托物言志诗中的 “物”更多地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诗人借助对“物”的描绘来表
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与抒情诗不同,托物言志诗的表 达方式更为含蓄,更多地借助象

部编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一)《古代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一)《古代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教案

鸟语花香以抒怀,吟咏长歌以明志--诗歌鉴赏专题(一)学习目标:1、读懂诗歌,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

2、归纳做题的方法和规律。

【设计说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诗歌”部分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初二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诗歌,有了一定的基础,根据一课一得的原则,选取了一个赏析点——托物言志,确立了两个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源远流长,名著佳作卷帙浩繁。

今天让我们轻扣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百花园,感受诗歌迷人的芬芳。

【设计说明: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内容。

“鸟语花香以明志,吟咏长歌以明志。

”这是本节课的标题,营造学习诗歌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境界。

】二、学习过程1、学习活动一课前热身限时答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B. "吟鞭"指诗人马鞭。

"东指"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 "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指导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指导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 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 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意对即可)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2012·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 “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
(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 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 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 也算对) (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 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 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 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 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 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 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 妙之处。 提示:“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 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提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 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 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 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柳的繁盛反衬出 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

【优质】“托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优质】“托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咏物言志诗”鉴赏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会捕捉意象的特点。

3、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1、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

2、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知识链接】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仅《全唐诗》中就已存托物言志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自学探究】一、探究:《锦瑟》能否算是咏物言志诗?为什么?二、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意象所凝结的诗人的情感是否是唯一的?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月”是否有怀远思人的情感?三、探究:对比分析同一个意象,如何把握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②,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①垂緌:“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暗示显宦身份。

②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③藉:凭借,借助。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托物言志诗鉴赏课件

托物言志诗鉴赏课件

托物言志诗鉴赏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含义及表现手法。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托物言志,提高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托物言志的含义、表现手法及鉴赏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诗歌分析,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托物言志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的共同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托物言志的含义,结合教材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3. 课堂讲解:a. 托物言志的定义及作用。

b.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c. 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墨梅》为例,详细讲解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托物言志。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含有托物言志的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托物言志诗鉴赏2. 内容:a. 托物言志的定义及作用b.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c. 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d. 《墨梅》诗歌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含有托物言志的诗歌,并写出鉴赏心得。

2. 答案:a. 诗歌选择:《石灰吟》b. 鉴赏心得:通过对《石灰吟》的分析,我明白了作者借助石灰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高洁的品质。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石灰的形象与作者的品质相得益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分析和随堂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托物言志的含义、表现手法和鉴赏方法。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表达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含有托物言志的诗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同时,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创作诗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含义及表现手法。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 竹石托物言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 竹石托物言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咏物诗组《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活动: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谜语,谜面是两首古诗,请大家猜猜下面这两首诗写的是什么物:(一)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唐代】李峤【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二)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代】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一、了解咏物诗1.同学们,在上学期“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过了很多题材的诗歌,如写景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爱国诗、春、夏、秋、冬四季的诗。

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类别的诗?(板书;咏物诗)2.那么,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以什么作为咏物的对象呢?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柳树、松树、梅花、石灰、竹子、蝉、桃花、等等)“咏物诗”就是诗人通过细致地描写一个事物,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志向。

(板书:托物言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咏物诗》。

二、学诗悟情(一)学生回忆学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二)学习《石灰吟》(板书;石灰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1.解诗题读诗题,知道了什么?吟:吟颂。

(作者赞颂石灰)2.知作者于谦(1398-1457),明代人,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石灰吟》是于谦17岁时写的一首石灰的赞歌。

3.读诗文明诗意(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停顿,带着感情。

好,开始自读,指名学生范读(真是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啊)生齐读;(2)看得出大家都读得很有感情,都是自信、勇敢的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谁来试一试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诗意: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古代诗歌鉴赏托物言志诗

古代诗歌鉴赏托物言志诗

二、质疑探究,成果展示
【示例一】(2000北京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2)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 (2)拟人表现手法。
•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 凄怨低沉。 •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 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 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 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 (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 似”。 •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 不离。 •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 遇的感受。 •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⑸托物言理类
• 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 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 苏轼《琴诗》 •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 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 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 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 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 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 共28页共30页文档

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 共28页共30页文档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 共28页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一至四句交待故事的背景。前两句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后两句写“窃符 救赵”的缘起。五至八句,写信陵君礼遇侯生。连用两个“愈”字,一是写出侯 生的有意傲慢,二是写出魏公子的礼贤。“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两句,巧用原文,点化为对仗句。最后一段专写侯生,既紧承前段又遥接篇首,回到救 赵事上来。“献奇谋”,指侯嬴为公子策划窃符及赚晋鄙军一事,这是救赵的关键 之举。“意气”句则指侯嬴于公子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事。其自刎的动机,是 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平生意愿已足,生命已属多余,故作者着力表现这一点。末二句 议论更作波澜,说明侯生义举全为意气所激,并非有求于信陵君。慷慨豪迈,有浓郁 抒情风味,故历来为人传诵。把一个有头有尾的史传故事,择取三个重要情节来表 现,组接巧妙,语言精炼,人物形象鲜明,是《夷门歌》艺术上成功之处。这首诗代表 着王维早年积极进取的一面。唐代是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扬眉吐气 的时代,这时出现为数不少的歌咏游侠的诗篇,决不是偶然的。
㈡咏史怀古诗分类: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 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都各有侧重, 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 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⒈怀古诗: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 而抒发感慨。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 而抒发情怀抱负。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 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⒉咏史诗: “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 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 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咏古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 时空场景。
㈢咏史怀古诗源流: ⒈形成源流: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 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 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 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左思《咏史》 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 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⒉发展历史 ⑴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 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初唐四杰及 盛唐诸名家都写了不少咏史诗篇,题材也很广泛,上自春秋吴越旧事,下到隋炀帝荒 淫无道,都成了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 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的落寞情怀。通过描 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怀 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 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 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 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夷门歌》(唐: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译文]战国七雄的胜负不可知,攻城杀将纷乱甚多。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畏秦不敢 出兵相救。信陵君为侯嬴驾车过市访友,执辔愈恭颜色愈和。朱亥是持刀宰杀牲口的屠夫, 侯嬴是掌管魏国都城大梁东门锁匙的守门人。侯嬴不但为信陵君献窃符夺兵之计,而且极 重义气,竟以身命相报。侯嬴甘愿以身命报答信陵君知遇之恩,七十岁老人别无所求。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取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西施咏》 (唐:王维)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借咏西施 ,以喻为人。“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这首诗开头四句描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 ,终不能 久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 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有的人本来平平,只因为有了一个好的职位,或一朝权在手,就不可一世,趾高气扬, 好象比别人有多了不起似的。有的人虽然有一些能耐,可惜没有那样的机遇,所以 只好过你自己的普通生活。无论是求官争位,还是追名逐利,都各有自己不被外人 知道的条件渠道和手段,甚至是密而不宣的招数。外人所能看到或知道的情况,往 往是表面现象。你学着别人也送礼送钱,却不一定能得到权位。很多人留了一辈 子长头发,到末了也当不了真正的艺术大师。再铁杆的粉丝也仅仅是个粉丝而已, 如果不实实在在地下苦功学习奋斗,永远也成不了名家。身上載满金银手饰,也不 见得就是一个大富翁。鼻梁上架上眼镜,天天夹着文件包就一定是作家文人吗? 因此,做人绝不能不顾实际盲目效仿,步人后尘。车有车路,马有马路,每个人都有自 己所应当走的路。别人的路让别人走去吧!自己把自己的路走好就可以了。
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 丹攻陷营州,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 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 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 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 功元年,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燕昭王》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背景:公元697,武则天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全 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徙署军曹。作者有感于燕昭王 招贤兴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 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 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 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 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 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 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直人 太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 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 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 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这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备注]《登金陵凤凰台》此诗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 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 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晋代:指东 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 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 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 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水中分,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 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浅析]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表达了繁华易逝,盛时难在的感慨。引来凤 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 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三四句写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 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 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 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于 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 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 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 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 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 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
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