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等。

以下是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中医临床路径1.接诊与初步评估: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2.查体与辨证分型:医生进行查体,包括测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观察面色、舌苔等反映机体状况的指标,辨证分型以确定病机。

3.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4.诊断:综合以上信息,确定准确的诊断。

5.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病情和辨证分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6.治疗: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或其它中医疗法。

7.疗效评估: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辅助检查结果等。

8.随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9.评估和总结:综合治疗效果和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总结,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1)针对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针对心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舒心安神片,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2.针灸治疗:(1)针灸穴位:可以选择足三里、曲池、中脘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胸痹症状。

(2)针灸方法:可以选择温针、寒针等方法进行刺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中药治疗:(1)柴胡疏肝散:主要由柴胡、黄柏、赤芍、青皮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舒心安神片:主要由天麻、丹皮、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血府逐瘀汤:主要由川芎、红花、郁金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4.注意事项:(1)避免饮食过度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胸痹症状。

(2)调整生活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胸痹的不良影响。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2012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1)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一、胸痹概述胸痹是指由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引起的胸部疼痛症状。

胸痹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

中医学认为,胸痹是气滞、痰瘀、瘀阻血脉、心脉失疏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因此在胸痹的护理中,中医临床路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医临床路径的概念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病情特点,制定出一套规范的治疗流程和护理措施,以达到对病情的科学诊疗和综合管理的一种指导性措施。

中医临床路径以“规范化、科学化、个性化”为原则,是指导中医诊疗和护理的重要手段。

三、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1. 诊断环节在胸痹的诊断中,中医临床路径首先要求对患者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综合分析病情,包括询问病史、观察舌质、脉象、症状分析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诊断方案,明确病情的分型和病机特点,为后续的治疗和护理提供重要依据。

2. 治疗环节根据中医临床路径的规定,在治疗环节中,首先要进行病情的分型,如气滞型、痰瘀型、瘀阻型等,然后根据不同的病情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祛痰化瘀、疏通气滞、活血化淤等。

中医临床路径要求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针灸、推拿、草药、穴位贴敷等治疗方式,以达到对病情的精准治疗。

3. 护理环节在胸痹的护理中,中医临床路径要求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包括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脉象、舌象等,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要求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的饮食、作息、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护理,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4. 随访环节中医临床路径要求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了解患者的近况,观察治疗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

随访环节是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有效地监管病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五、总结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指导工具,对于胸痹的护理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住院)

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住院)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一2008)。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ⅡI级或Ⅳ级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lI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

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

泰安市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

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胸痹是一种常见心脏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胸闷、胸疼,常伴有气短、心悸等症状。

传统中医学认为,胸痹是由于痰湿、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心脏功能不全所致。

因此,在对胸痹患者治疗时,中医临床路径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一、中医临床路径的概念中医临床路径是指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病情发展规律、临床经验等因素,制定出符合中医诊疗特点、适合临床工作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中医临床路径可以具体细化诊断、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的流程和标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一)中医诊断在胸痹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应当注重病因辨证。

胸痹可能是由于痰湿、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因此需要针对其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例如,对于痰湿内阻证,应以清热化痰、行气化湿为法;对于气滞证,应以疏肝理气、舒筋活络为法;对于血瘀证,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法。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制定出符合患者个体化情况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胸痹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针灸、推拿、中药等。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气滞证型的胸痹患者,推拿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效果较好;对于痰湿内阻证型的患者,中药清热化痰、散瘀止痛的作用更为显著。

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疗效观察,并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进行调整。

(三)中医护理针对胸痹患者的护理,中医临床路径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护理措施包括中医按摩、中药膏药敷贴、针灸养心等。

这些护理措施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胸痹症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措施,以防病情加重。

三、总结。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标准:1.生命征平稳,病情稳定,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需要住院康复治疗。

2.无严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或以上并发症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 2019版:A04.01.0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6),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中的胸痹病诊断标准。

具体如下: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②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④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必要时行冠脉CTA、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①病史: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

疼痛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憋闷感,呈阵发性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症状。

存在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23、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

23、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病 (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 (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 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 编码: BNX02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ICD-IO 编码: I20 .902) ,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 (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 年)。

(2) 西医诊断:参照 2007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参照2007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 1972 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 )》。

(1)瘀血痹阻证(2)痰浊壅塞证(3)阴寒凝滞证(4)气阴两虚证(5)气虚血瘀证(6)阳气虚衰证(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 /T-2008) 。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 ) 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胸痹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范畴,它包括了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制定一个规范的治疗方案,以指导临床工作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一、病因辨证在中医临床路径中,首先要对胸痹的病因进行辨证。

中医认为,胸痹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胸痹可分为虚胸痹和实胸痹两类。

虚胸痹多由于气虚、血虚引起,而实胸痹则多为痰湿、瘀血、气滞等引起。

通过对病因的辨证,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补气活血、化痰祛湿等。

二、病理辨证在中医临床路径中,对胸痹的病理进行辨证十分重要。

根据病程的不同,可以将胸痹分为急性期、稳定期和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等;稳定期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胸痛;恢复期主要表现为症状缓解、恢复期功能改善。

通过对病理的辨证,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急性期可采用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等方法治疗,而恢复期可采用温补养肝、理气化痰等方法治疗。

三、辩证分型在中医临床路径中,对胸痹的辩证分型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认为,胸痹的辩证分型主要有气滞型、气虚型、血瘀型、痰湿型等。

通过对辩证分型的判断,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气滞型可采用理气活血、化痰祛湿等方法治疗,而气虚型可采用补气养血、益气固脱等方法治疗。

四、治疗方案制定在中医临床路径中,对胸痹的治疗方案制定是很关键的。

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了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等多种方法。

治疗方案制定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

通过对胸痹的病因辨证、病理辨证和辩证分型,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胸痹,又称为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其主要特征为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或不适感。

胸痹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动脉硬化、血管痉挛、心肌供血不足等。

中医认为,胸痹属于“心病”范畴,其病机主要涉及心、肝、脾、肺等脏腑。

中医临床路径是将中医经验与现代医学知识融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诊疗手段,其对于胸痹护理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临床路径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整合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制订适用于某种疾病的标准化诊疗方案,旨在提高护理效率、降低护理费用、优化护理质量。

中医临床路径强调全程管理,指从接受医疗服务的一刻开始,到治愈、康复或死亡的全过程都在护理的范畴内,使病人在得到专业医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全方位的护理和关爱。

1.中医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类型的胸痹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中医理论认为,胸痹的发生与心、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在制订胸痹临床路径时,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将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治疗相结合。

对于不同类型的胸痹,如气滞型、痰湿型、血瘀型等,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2.中医药治疗,提高药物疗效中医药治疗是中医临床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西医药治疗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针对不同类型的胸痹,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调气扶正汤、神农氏心气丸、石膏汤等。

中医药治疗可辅助西药治疗,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3.中医经络治疗,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对于胸痹患者,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胸痛和心慌等不适症状。

中医经络治疗则是一种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方法。

中医经络治疗基于经络学说,通过针灸、推拿、艾灸等手段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缓解胸痛和心慌等症状。

4.中医锻炼,促进康复中医锻炼是一种有益于胸痹康复的方式。

针对胸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可以采用适当的中医锻炼方法,如太极拳、气功等,可以通过舒筋活络、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胸痹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胸部不适或疼痛症状,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导致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后果。

中医认为,胸痹病因复杂,主要与心气失调,气阴亏虚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采用中医临床路径进行胸痹护理,可以在治疗上更加针对性和综合化,增加治疗成功率和治愈效果。

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方法,它将中医诊疗模式融入到护理过程中,通过搜集病史,检查病人生理状况,结合中医诊断方法,设计并采用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辅以中医药食疗和按摩等物理疗法,以及心理干预等方法,使患者得到全面、个体化的治疗。

针对胸痹护理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收集病史。

在诊断病人的病情时,首先需要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和病史,以此为基础,再根据病人的相应症状进行分析。

第二步,进行中医体检。

通过中医体检,可以了解病人的脉象、舌象等生理指标,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气血状态,查找病因病机。

第三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病人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确定病因,治疗时结合药材选用,药物的配伍、制法等特点,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第四步,注重心理干预。

胸痹患者常常因为身体的不适,导致心理状况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灵疏导,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有助于治疗疾病。

第五步,辅助治疗。

中医药食疗和按摩等物理疗法,能够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气血循环,加速恢复。

在中医临床路径的基础上,胸痹护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中药治疗:对于胸痹患者,可采用益气养心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剂进行治疗,以调理心气微弱和气阴不足的情况。

2.针刺疗法:影响心脏的穴位有很多,包括心包经的头、手厥阴心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等。

通过针刺可以增强体内气血活动,促进心脏血液循环。

3.经验治疗:中医经验治疗是指根据临床经验,通过配方和方剂的调配,治疗病人。

比如可采用黑枸杞粥、三七粉等,具体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而定。

总之,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诊疗模式的改良和创新,是对传统中医模式与现代医疗服务方法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模式。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胸痹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下面将从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胸痹的病因病机主要由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气血失常或痰瘀阻滞等引起。

根据具体病机,确定治疗方案,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调理气血、活络化瘀、祛痰化瘀、安抚心神等。

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中医临床路径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脉象、舌象等综合判断是否为胸痹。

注意辨别胸痹与其他心脏病、外感病等的鉴别诊断,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案上,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选用活血化瘀、祛痰化瘀、安抚心神的中药,如丹参、莪术、青蒿、半夏等。

辅助治疗包括针灸、艾灸、推拿按摩、气功等,以促进气血运行,调理心脏功能。

还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从心理上调整,减轻焦虑和压力。

在护理措施方面,中医临床路径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针灸养阳、推拿疏通经络、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护理。

需要注意的是,胸痹患者在饮食上应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适当控制饮食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胸痹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临床路径在个体化治疗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冠脉介入临床路径

冠脉介入临床路径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胸痹(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一、胸痹(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TCD 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4.临床类型:(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诊疗过程中,结合医案和医学经验,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以规范诊疗过程,提高诊疗质量和疗效。

胸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喘等不适症状,严重时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第一步,明确病史和症状病人来就诊时,首先需要对其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包括病史、家族病史、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综合了解。

通过仔细地观察和询问,帮助医生明确胸痹的发病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初步的诊疗方向。

第二步,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是指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找出病因、病位、病机等方面的异常,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常见的胸痹分为气虚型、痰湿型、瘀阻型等几种类型。

而且不同类型的胸痹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也不同,因此,在确定中医辨证的同时,也要根据辨证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中医方剂和治疗方法。

第三步,制定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方案是整个诊疗过程中的核心,要经过医生们的共同努力与讨论,确定出科学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治疗方案。

由于胸痹疾病患者的体质、年龄、季节、病情差异都很大,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一般而言,治疗方案会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临床营养、心理疏导等方面,以综合提高治疗效果。

第四步,实施治疗和护理治疗和护理是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切入点,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执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一方面,药物及穴位的应用必须是规范合理的,以达到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患者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注意心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第五步,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评估疗效是整个诊疗过程中最后的一步,通过定期随访和回访,了解患者的症状、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等情况,帮助医生评估疗效,进而调整治疗方案,以优化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过程中的应用,对于加强中医诊疗规范化、质量化、效果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 (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ICD-IO编码:I20.902),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瘀血痹阻证
(2)痰浊壅塞证
(3)阴寒凝滞证
(4)气阴两虚证
(5)气虚血瘀证
(6) 阳气虚衰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 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肌红蛋白);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脉搏、心率;
(6)心电图;
(7)胸部X线片;
(8)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9)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小时动态血压、甲状腺功能、B型钠尿肽(BNP),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冠脉CTA 、经颅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静息心肌核素显像+负荷心肌核素显像、腹部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①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②痰浊壅塞证:宣痹通阳、活血化痰。

③阴寒凝滞证:温阳通脉、活血止痛。

④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⑤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⑥阳气虚衰型:治法:益气回阳、活血化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4.耳针。

5.拔罐。

6.辨证施护。

(九)完成标准
1.病情稳定,心痛、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心绞痛分级属于Ⅰ级或Ⅱ级者。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冠心病治疗及二级预防方案,推荐膏方保健治疗。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急性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或者住院者。

3.现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患者及其家属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异议,导致该路径无法正常实施,退出本路径。

二、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TCD编码:BNX020、ICD—10编码:I20.902),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患者姓名:_____性别:___年龄:____岁门诊号____住院号:_______
发病时间:___年___月___日住院日期:__年___月___日出院日期: ___年___月___日
标准住院日≦14天实际住院日:_____天
时间
___年___月___日
(第1天) ___年___月___日 (第2-3天)
主要诊疗工作口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口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口中医证候诊断
口危险性评估
口拟定初步中医诊疗方案
口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口开展辅助检查
口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监护
口进行健康宣教
口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口上级医师查房
口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护
口完善中医四诊信息
口完善中医证候诊断
口完善中医诊疗方案
口完成病程记录
口完善入院检查
口进行健康宣教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口胸痹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病情较重者可重症监护
□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
口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口服中成药
口内科基础治疗(按照西医指南进
行)
临时医嘱:
口必查项目:
口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口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
解质
口心肌损伤标志物
□凝血检查
□动态心电图
□心电图
□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心脏超声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的项目
长期医嘱
口完善中医辨证选择中药汤剂或
中成药
或静脉注射液
口完善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口根据病情选择可选择的检查项
目:
□甲状腺功能
□B型尿钠肽
□超敏CRP
□血尿酸
□同型半胱氨酸
□冠脉CTA
□冠脉造影
□腹部超声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主要护理工作口护理常规
口完成护理记录
口分级护理
口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治疗过程
口配合监护和急救治疗
口经脉抽血
口规范护理方案
口根据病情和危险性,实行分级护

病情变异一记口无口有,原因:
1.
2.
口无口有,原因:
l_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时间年月日
(第4-7天)
年月日
(第8-13 天)
年月日
(第14天)
主要诊疗工作□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诊断
□分析检测结果,明确
诊断
□必要时进行病例讨论
□根据病情,组织专业
会诊
□评价治疗效果,优化
治疗方案
□评估危险性和预后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诊断
□诊疗评估,明确是否近期
可出院
□根据复查检查结果,完善
相关检查
□初步形成冠心病治疗和二
级预防方案
□进行健康宣教
□制定冠心病治疗和二
级预防方案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
项和随访方案
□完成出院总结
□预后和出院评估
□通知出院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病情平稳这开展针
灸、穴位贴敷等特色疗

□根据病情危险分层,
优化治疗方案
□根据会诊意见,调整
治疗方案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检查的项目
□病情变化随时进行中
医辨证治疗
长期医嘱: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医诊
疗方案
□继续开展中医特色疗法
临时医嘱
□病情变化随时进行中医辨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配合治疗
□生活与心理护理
□配合健康宣教
□配合治疗
□生活与心理护理
□配合健康宣教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

□出院指导
□健康宣教
病情变异记□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医师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