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_红军长征_教案[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长征过程的艰难,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三、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的意义。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图表、播放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把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3.集体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讲授法:利用生动活泼的描述性语言讲解长征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介绍所学知识。
5. 分析法。
通过视频资料,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长征的原因。
6. 比较法。
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预习导学视频展示《雯萱的疑问》。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红军长征教案2 岳麓版
红军长征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泸定桥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桥吗?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师: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大家知道红军长征的行程是多少?这二万五千里体现长征的艰难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气概!谱写了人类历史上的神话!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4课,一起去感受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诗篇,去了解中国革命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板书:——红军长征,出示课题(二)长征开始说到长征,可能我们首先会想:长征是怎样开始的呢?这还要从红军的发展说起:1927,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课件展示到1930年,全国大小的根据地共有15个,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这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1930-1933年,国民党军队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目的是要消灭红军。
我们来看一下这五次围剿与红军反围剿的情况:红军的五次反围剿失利。
从结果上看,我们可以把这几次围剿分为两个阶段,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结局呢?指名学生回答这次反围剿的失利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呢?师:这次反转剿,红军奋战一年,没有能打退敌人的进攻,红军反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根据地面积日益缩小,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中国革命再次面临着失败的危险,中共中央被迫做出决定,实行战略上的转移,1934年,长征开始了。
长征的开始:让学生了解长征开始的概况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长征开始后的情况观看长征初视频师:在长征初期,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改变没有?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讨论,认识到错误的指挥是导致红军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初受挫的主要原因师:如果再这样下去,中国革命将会面临着什么?生:失败!师:对,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指挥,教条化的马列主义是导致红军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初受挫的主要原因,我们把它归纳为“左”倾错误。
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一、复习导入二、目标展示三、新课讲授(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师: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
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师:遵义会议的时间及内容?生: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师:遵义会议的意义是什么?生: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学生活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二、过雪山草地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学生活动:说一说我们要学习红军长征的哪些精神?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师:红军胜利会师的标志是什么生: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第一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绕道长征的经历和历史意义。
2.掌握长征的起因,过程与结局。
3.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1.长征的过程与结局。
2.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场景解说法。
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板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1.放映一段视频,并提问学生:观察完视频,请描述旁白中所提到的“长征”是什么?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红军发展原则的理解。
请问新建立的红军组织发展需要什么?三、讲授1.长征的起因:敌人的反围剿2.长征的过程3.长征的结局4.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四、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进行总结。
五、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自选一张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图片进行描述。
第二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
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3.理解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2.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1.课件讲授法。
2.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简单介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长征中红军的困境和突破。
三、讲授1.长征的背景:面对敌人的包围,红军不得不实施绕道长征。
2.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军事思想、红军建设思想。
3.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民间革命的面貌,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小组讨论1.小组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对红军胜利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五、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做好复习准备。
2.思考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红军长征初中历史教案
红军长征初中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和艰辛;
3. 掌握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历程和艰辛、重要事件和影响;
难点:理解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包括相关的教科书、参考书籍和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话题的思考。
2. 学习任务: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讨红军长征的背景、意义、历程和影响,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3.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导入教师讲解环节,向学生传授红军长征的重要知识点和历史背景。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意义。
5. 活动设计:设计习题、练习、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红军长征的重要性和影响,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其中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自主学习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馈
收集学生的作业,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更多细节和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红军长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2课红军长征教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题目】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1、识记与理解①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②掌握某某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③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④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能力与方法①通过分析某某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我某某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②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③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④欣赏诗词《长征》,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难点】1、重点某某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2、难点某某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表演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活动:30秒的时间能击掌多少下呢?带着心中预估的数字,让我们试试吧!(学生活动)看来大家实际做到的数字远远超过自己的预估,相当的有潜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一支军队的潜力。
(播放革命歌曲《过雪山草地》)(师)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曾经有一支军队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
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影视和音乐作品,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精神2、难点: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聆听红色歌曲,感受革命情怀,播放音乐视频《十送红军》片段。
问题:这首歌曲歌颂的是谁?反映的又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红军长征)由此引出“长征”的历史概念。
(二)探究与学习:《一》感知红军长征之“迫”——红军长征的开始(“被迫”和“急迫”)探究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大转移”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81—82页内容,探究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2、教师展示资料:展示图片:《农村革命根据地图》,让学生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展示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情况简表展示材料二:中国工农红军前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根据图示和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分析红军为什么要“战略转移”?3、展示图片:《红军长征行军图》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急迫”)↓遵义会议(1935年1月)《二》感悟长征之“转”——红军长征之——遵义会议1、师:“转”有转变的意思,此时的红军到底是由先前的危转为安,还是由危转为败?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湘江之战后的形势和内部存在的两种主张(一种是以博古为首的,坚持要到湘西去,为什么到湘西?另一种是毛泽东,主张到贵州去),由此引出遵义会议。
5.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中的一课,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从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到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合作破裂,以及之后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采取的武装起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进行的战略转移,经历了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成功,是中国共产党转危为安,是党的转折点,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此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对历史资料做出正确的解释,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先烈们的精神。
【课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认识到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的历史,体会到长征的伟大精神,做出历史解释,培养家国情怀,利用红色资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一些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对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历史相对熟悉。
并且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各科学习,学生们在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了很大的进步,都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课时规划】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党内“左”的错误,战略战术失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共产党被迫转移,开始长征。
2.阅读课本81页,填写下列表格。
板块二:绝处逢生万里行——长征经过1.教师:同学们看课本82页,并根据红军长征路线图思考红军长征初期的路线。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明确答案。
教师: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人数由8万多锐减到3万多,这时红军长征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敌人已埋下重兵的湘西,而毛泽东则坚持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2.教师:在这个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阅读课本82页,填写下列表格。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改编,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红军继续长征。
同学根据课本83页内容,及红军长征路线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红军长征后期的路线。
5.我们做一个活动,名字叫:我是小导游。
为了纪念长征的胜利,我们举办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你就是这个活动的小导游。
我选举了四个有代表的地点,你从中选一个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组讨论并发言。
同学选择某一个地点,讲述原因。
6.教师:伴随着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
根据长征路线,教师出示长征图片。
7.胜利会师:(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板块三: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意义1.结合材料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
师: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那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A.湖北B.广东C.贵州D.广西
11、请将下列长征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
①强渡大渡河②冲破四道封锁线③解放遵义④翻越大雪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12、非材料题: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学生自已写出答案,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回答。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测检】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蒋介石调集50万人重点围攻
B.蒋介石有帝国主义全力支持
C.蒋介石的50万人装备先进
作业设计
1、主体作业:
课后书面作业:相应习题。2、分层作业: Nhomakorabea板书设计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战略转移
二、红军长征的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
2、转折:遵义会议
(1)会议内容
(2)历史意义
初中历史长征教案
初中历史长征教案
1. 了解长征的起因和背景
2. 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3. 掌握长征的基本经过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长征的发生原因和背景
2. 长征的基本经过
3. 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2. 掌握长征的基本经过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结合图文资料分析
2. 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练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长征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长征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学习活动
(1)长征的起因和背景:讲述长征发生的原因和中国革命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
(2)长征的基本经过:分组让学生探讨长征的基本经过,包括从哪里出发、经历了哪些地形难关、面临了哪些困难等。
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掌握长征的基本情况。
(3)长征的影响:讲述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包括在政治、军事和精神层面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3. 总结反思:通过小组讨论或思维导图练习,让学生总结长征的重要内容,并思考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启示和启发。
六、教学反馈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思维能力。
七、课堂延伸
提供一些与长征相关的书籍、电影等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
以上为初中历史长征教案范本,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1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长征的基本过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革命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征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长征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史料,让学生深入理解;采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史料:关于长征的图片、文献、视频等。
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红军要进行长征?2.呈现(10分钟)讲述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讲述长征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长征过程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讲述长征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史料,撰写一篇关于长征的短文。
8.板书(5分钟)板书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记忆长征的过程。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让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更多地关注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雄事迹,而对于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长征,使其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长征相关视频、音乐、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时间顺序,呈现长征的过程,重点介绍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事迹。
八上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历案(学生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历案(学生版)【课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课时) 【课标要求】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知道遵义会议的内容,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结合农村革命根据地图和红军的五次反“围剿”对比表格了解长征的原因。
2.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结合长征路线图掌握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
3.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红军长征过程遇到的艰难险阻。
4.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研读材料分析理解长征的意义,感受长征精神。
【学习过程】第一篇章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任务一: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正文和相关史事内容,结合农村革命根据地图和红军的五次反围剿表格,了解长征的原因(指向目标1)1.材料:农村革命根据地图红军的五次反围剿(1)面对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寝食难安的国民党选择了什么行动?(指向目标1) (2)对比前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呢?(指向目标1)(3)红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指向目标1)任务二:阅读教材第82页三段正文,结合长征路线示意图及人物扫描内容,总结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
(指向目标2)遵义会议会址(1)红军长征出发地?(指向目标2)(2)攻克重镇遵义经历了什么?(指向目标2)((第二篇章 过雪山草地任务三:阅读教材第83页第一段正文,结合图片和相关史事,了解红军长征过程的艰难险阻。
(指向目标3)(1)四渡赤水的军事意义是什么?(指向目标3)一渡赤水摆脱追敌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敌西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2)巧渡金沙江的军事意义是什么?(指向目标3)(3)阅读教材第83页相关史事,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指向目标3)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历程,体会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红军长征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对长征的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和理解长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了解长征的最新研究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精神,讨论红军长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
三里中学高松
一、教案背景及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川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
本课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况,主要包含了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三个主要子目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改善学习方式,拓展教材空间,制定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并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2、能力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强调,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也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路线
2、教学难点:长征精神的理解与拓展
四、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课的特点,本课拟依据完全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的设计理念,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影片资料的展示,讲解、设疑、激趣、真正起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设计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丰富的课件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影片的链接适合初二学生的天性,也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七、教学设计: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