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观念,通过观察地图并结合课本教材,识记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并分析其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多角度审视中原人民外迁,认识到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2.通过材料分析,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认识到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课文第二目为本课核心内容,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确立依据:根据学生学情与以往教学经验,学生的认识与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具有局限性。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学法指导】渗透式指导法、归纳式指导法、结构式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提出思考问题:假设你们生活在中国古代,要让你们选择一块地方进行农业生产的话,你们会选择哪一区域呢?【过渡】既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古代的区域划分。

学生思考并回答。

利用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引入课堂。

新课:一、四大经济区域【课件展示】《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目,探究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3【提问】结合上述材料探究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

4、启示【提问】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3)促进了民族融合。

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思考回答。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岳麓版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岳麓版
1.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情境,使教学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不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本课精斟细酌选取相关史料,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不仅丰富课堂教学,更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播放简短视频创设历史情境,赋予课堂以生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有效性。
教学主题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重点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而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二、学生分析
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其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充满憧憬,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学生对我国古代人口的南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等问题基本上“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情境法、对话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成就对历史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理解尊重多元文明成果,有海纳百川的态度。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6-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6-岳麓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都涉及到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布局的重要特征。

虽然本节课内容在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及,但作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经济重心南移所凸显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学情分析】本科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有基本认识,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需要在把握不同朝代社会背景的同时,总结其共同特征。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根据不同形式的史料来分析经济重心难移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展示地图和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整体把握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实证:利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多种形式的史料,培养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

历史解释:辩证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掌握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在联系。

家国情怀:通过对人口南迁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安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在学习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消极影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人地矛盾,培养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并将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问:2年后高中毕业,同学们最想去哪个地方读大学?为什么想去该区域读大学?(设计思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当今中国经济处于南强于北的局面,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中国经济一直是南方强于北方吗?如果不是,是什么时候,如何出现此局面。

以此开展课本内容。

)【知识点1】区域经济概念解释:区域经济展示《四大经济区分布图》,教师从地理位置、环境特点的角度介绍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所提起的西汉四大经济区。

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记忆西汉时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分析形成原因。

2.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3.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4.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二、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三、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

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它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流域。

这个转变由开始到完成,其过程如何?原因何在?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二)讲授新课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在人类早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人类的活动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从战国到两汉我国经济形成四大区域,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在中原地区(山东、山西)形成传统的农业区,长期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在龙门碣石以北形成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此外,江南虽然开发较迟,也成为农业区。

这种多样性区域经济一直在我国存在着。

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人口的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人口的迁移。

古代人类逐水草而居,农耕居民一旦发现地力衰退也会迁居新的地方。

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原因,我国古代早期人口集中于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区,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原人口不断外迁,并形成了三次南迁的流民高潮。

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开始,虽中间有三国时期的局部缓和、西晋的短暂统一,但西晋的“八王之乱”后,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混乱,战火遍野,民不聊生,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逃离,流民为避战乱到江南的十居六七,形成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世所罕见,形成我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 3 课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一.掌握西汉四大经济地区的范围,剖析其形成的原由。

二.掌握掌握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由。

三.经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地区的描绘,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四.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教材剖析】一.要点难点与疑点1.要点: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散布,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热潮及南迁的原由和影响。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难点: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热潮的原由和影响。

二.教材解读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我国四大经济区是哪四大?其区分的依照是什么?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散布的答案:司马迁依据我国南北自然环境的的不一样,把全国分为特色,将全国区分为四大经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山东、山西在古代长久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原由。

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答案:山东、山西经济区属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期居全国经济重心地位,这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有的农业区。

那边自然条件优亲密关系。

考古学家在河北武安磁山旧址的窖穴中发现有粟越,开发较早,人烟浓密,的遗存,说明中原地区是旱地农业发源的中心地区。

这一地因此经济实力强,长久居于区自然条件优胜,属暖温带半干旱季民风候,年降雨量约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500-800 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天高温的七八月份。

春秋冬三与黄河流域不一样,江南地势季多半干旱,冬天寒冷。

这一地区广泛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复杂,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汲取到这里大多半地区人口稀罕,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合适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生产技术落伍,与山东、山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久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梁的西对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生长。

所以,发展到汉时,山东、山西成为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并长久居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

高中历史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课标要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知识体系】【重难点解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在汉代,江南地区和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A.自然条件差异 B.生产力水平差异C..统治政策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差异2.史载,楚汉战争中,刘邦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

在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关中属于A.山东 B.山西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3.社会动荡是中原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七国之乱——第一次高潮——西汉B.永嘉之乱——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C.安史之乱——第二次高潮——唐朝D.靖康之乱——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4.唐朝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说明①北农南迁主要是因为战乱②北农南迁是为了躲避匈奴起兵攻晋带来的战乱③北农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④北农南迁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6.“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说明两宋之际我国的经济重心在A.江淮地区B.湘赣地区C.江浙地区D.关中地区7.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这说明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落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10.史学界普遍认为:到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归纳、概括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及成因;通过学习中原人口大量外迁,分析古代人口迁移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联系;引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自主回答
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朗读加深记忆从整体角度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目标,使教
阅读教材后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观看学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从总结规
视频
教师引导学生细说教材,分析难点。

律,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战乱
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
思考并回答:
学生朗读《永嘉行》反应了为躲避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南迁点的理解。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团队意识,树立制度自信。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检测本堂课的学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
1.结合学习目标,反思目标达成情况,梳理基础知
识,进一步巩固重点知识.
2.整理探究题目,总结规律方法。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说课稿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说课稿

必修Ⅱ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主要介绍了战国至唐宋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历史事实及其成因。

本课虽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未加要求的内容,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这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此外,还影响到中国古代手工业分布的变化。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本课主要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区域的划分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至唐宋之际全国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重点了解经济重心转移的历史形态及其转变的历史原因。

结合历史的变迁来分析区域经济的特点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填图、分析图表、层层递进式设问、分析文字材料、归纳概括核心观点、进行课堂讨论、猜想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再加上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网络来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切实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战国直至唐宋这一历史时期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态势,尤其是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原因,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树立热爱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形成及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包括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转移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原因,尤其是中原人口的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法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表、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理解材料,进而使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精品教案(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精品教案(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精品教案(7页)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汕头市东厦中学高一历史洪燕英【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及特点2、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和影响【本课分析】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

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学情分析】本校高一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思维活跃。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2)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2)结合历史典故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的原因和过程。

(3)通过图片展示、材料分析、表格归纳、习题训练,引导学生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高中历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 【课标要求】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归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认识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学习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影响【学习难点】理解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A级认识记忆】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经济区概况(1)山东、山西①特点: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强。

②地位:传统的农业区,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①特点: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②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①特点: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②地位: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3.经济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中国古代,天灾人祸不断。

2.概况(1)第一次高潮①时期:两晋之际。

②背景a.汉族统治阶级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

b.东晋、南朝政权在南方的建立。

③表现: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

(2)第二次高潮①时期:唐安史之乱后。

②背景: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③表现:大批北方人口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3)第三次高潮①时期:两宋之际。

②背景: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③表现:北方人口南迁。

3.影响(1)南迁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

(2)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3)进一步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3)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程主要围绕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成长的历程,了解重心南移的原因与影响,具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认识。

二、课前预习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中与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相关的知识点及案例,了解中国发展时间线、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建议学生通过相关新闻、书籍、报告等渠道了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三、课堂授课1.引入首先,讲师通过回顾中国的历史,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致时间线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经济重心从何而来,是否一直都在固定的地区。

2.核心内容接下来,讲师详细讲解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概念及原因,以及南方地区崛起的因素和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即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收入、就业、人口、城市化等多个方面。

•重心南移: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是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最为重要、最为深刻、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种格局变化。

•引导作用的因素:政策的引导作用、经济结构升级、投资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等。

•总体趋势: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是一个稳步前进、逐步形成稳定格局的过程,未来中国经济重心向南移的势头将加强。

3.案例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讲师可选取近年来重庆、深圳等城市的发展实例分析,探讨其成功之处,并与学生交流各自所在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4.总结与展望最后,通过总结课堂内容,讲师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方向。

四、课后作业1.策划一份综合报告,阐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并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2.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调查当地居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看法与期望,了解当地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3.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经济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 3 课《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岳麓版必修 2)课程标准要求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罕的沙漠草原地域流向人口浓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域。

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罕的长江中下游地域。

三是内陆人口流向边境地域,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四是有好多人因为多方面的原由到国外糊口、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五是在长久的中外经济文化沟经过程中,许多外国人来华经约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今日我国省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一是国家有组织的从东部沿海地域城市调出各样人员增援西部边境地域的建设。

而是东部乡村人口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乡村人口省区间迁移的主流是自觉挪动。

古今人口迁移的原由分别是什么?你如何对待今日的民工潮?学习“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特色。

●认识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由、经过和历史影响,并作简要评论。

●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的过程,及对江南的开发以致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归纳归纳人口外迁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从多角度剖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由及影响。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人口南迁的思虑,明确人口散布及人口增添对经济发展的两重影响。

●经过经济重心的南移,思虑政治稳固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主学习精要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区分:全国的经济地区的特色:从战国到两汉已表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均衡的特色。

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散布的特色,将全国区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2、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域:在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域是传统的农业区,长久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原由:地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胜,开发较早,人烟浓密,因此经济实力强。

3、开倡始步相对晚的地域——江南地域特色:与山东、山西对比,江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第3课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修订:郑站立时间:2021-7-24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主干效果探求一、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出现——四大经济区的构成1.划分的依据司马迁依据__________散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各经济区的基本特征〔1〕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域①特点:在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域是传统的农业区,临时居于全国_____________的位置。

②缘由:地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稀疏,因此经济实力强。

〔2〕开发起步相对晚的地域——江南地域①特点:与山东、山西相比,江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②缘由:江南物产丰厚,但气候炎热湿润,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这里大局部地域人口稀少,消费技术落后。

〔3〕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域①天文概念: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以北的广阔地域。

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局部。

②特点:这一地域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③缘由:气候冰冷、土地贫瘠。

3.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出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凸显——经济重心的南移1.缘由〔1〕中原人口的少量南迁,补充了少量休息力,并带去了较为先进的消费工具和技术高潮时间缘由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社会环境: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动摇。

〔3〕自然条件:原本南方蕴涵着开展的庞大潜力。

2.进程:①初步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1.联络课时1的知识,剖析黄河流域临时处于全国经济中心肠位的主要缘由?2.中国现代中原人口少量南迁的缘由有哪些?有何影响?3.我国现代经济重心南移还有哪些缘由?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影响?②逐渐超越:________________③完全超越:3.影响:带来了重心的南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整体构思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战国至唐宋时期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历史事实。

本课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主要说明人口南迁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去了大量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第三目“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说明黄河流域的经济重心地位逐步让位于长江流域。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掌握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初中已经较系统地学过了与本课相关的部分内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上,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并学会吸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些教训。

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处理方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创设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学生的分组探讨,合作解决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难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

处理方法: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材料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把握难点知识,并通过讨论和认真的思考,更好地理解导致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以史为鉴”。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分析研讨法:通过利用各种图片与数据,在教学中一步步研究探讨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及其原因分析。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3.问题教学法: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以学生思考代替直接灌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设计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江南经济区特点:多样性、发展不平衡中原人口大量外迁⎩⎪⎨⎪⎧ 原因迁移方向和影响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影响设计二: 四大经济区形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设计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它的经济重心地位逐步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流域,这个转变由开始到完成的过程如何?原因何在?这需要我们认真探讨。

设计二:问题1:如果你是一个农民,让你在中国随便选一个地方进行农业生产,你会选( ) A .西藏高原 B .黄河流域 C .长江三角洲 D .黄土高原问题2:众所周知,今天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那么是不是从古代以来南方就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一开始是在北方,后来才逐渐移到了南方,那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那段尘封的历史)(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设计思路万事开头难,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引发学生兴趣是关键。

利用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能调动学生情绪,顺利地把学生带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创设情境一:材料展示(教师首先提问:中国古代的经济区是怎样划分的呢)问题1:你从中可以读出汉代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区域有哪几个?(预期效果:学生回答——山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个)(教师总结:的确是这样的,而且各地的物产差别很大。

那么,你能够在地图上找出这些不同区域吗)创设情境二:图片展示问题2:从图中看,这四个经济区中的山西、山东和今天的山西省、山东省行政区划一致吗?应该怎样理解这两个地名?(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不一致。

古代的山东和山西是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山东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山西大体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问题3: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山东、山西大体在什么位置?(预期效果:学生回答——它们都处在黄河边上,都属于黄河流域地区)问题4:黄河流域一直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那么,大家能不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各组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形平坦开阔。

这种自然条件使得人们即使在生产工具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也能对它进行开发,并生活下去。

因此这些地区开发比较早,人口密集,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因此也就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教师总结:相对于黄河流域,处于黄河流域以南的江南和黄河流域以北的龙门碣石以北这两个经济区,却没有那么好的地理环境了。

前者雨水过多,过于炎热,而且地势复杂,后者过于干旱,土地贫瘠,而且非常寒冷,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候,两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开发。

因此战国到两汉时期,这两个地区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并且在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并不以农业为主,主要经营的还是畜牧业。

2.经济区的特点展示表格:创设情境三:材料展示问题5:综合以上所说的,在战国到东汉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点和成因?(预期效果:学生回答——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差异;而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自然条件的差异成为最大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开始出现经济区的雏形)教师总结:概括起来看,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主要由自然环境(土壤、地形、气候、资源)和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水平等)两大因素决定的。

正是上面的因素决定着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特点是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实力发展不平衡性。

问题过渡:虽然两汉之前江南地区相当落后,但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却写了一首诗《忆江南》来赞美江南的繁荣景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吗?引入下一个问题。

设计思路以教材为原本,辅以经济开发的图片、史料展示,通过问题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探讨古代经济区域特色的形成和原因。

最后由教师概括古代经济区域的特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高一学生具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人口迁移的原因虚拟场景:事实上,从上古以来,人口的迁移从来没有停止过,有时候人口的迁移就是整个民族的迁移。

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什么样的因素会使你抛弃原有的生活,走向不可知的他乡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期解决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这一问题。

创设情境一: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创设情境二:“安史之乱”创设情境三:靖康元年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

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

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

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问题1:什么原因导致人们离乡背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天灾人祸。

比如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政治动乱或不堪忍受剥削等)问题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人口大规模的外迁有三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预期效果:学生回答——中原地区在历史上曾出现了三次大的战乱,即西晋时的“永嘉之乱”、唐中期的“安史之乱”和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中原地区的兵连祸结,导致人口大量外迁)2.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影响创设情境四:多媒体展示唐诗《永嘉行》问题3:诗中主要提到了几种人口迁移?(预期效果:学生回答——鲜卑族内迁,中原人南迁)问题4: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呢?(预期效果:学生回答——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还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来的是一大批高素质、高科技的人才。

还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教材里举了一个南方人学北方人吃笼饼去皮的风俗习惯)问题过渡(教师讲授):正如大家所说,人口南迁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它带来了民族的融合。

不过在所有的影响中,最重要的还是它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引入下一个问题。

设计思路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小组意见。

先由每组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指导并进行总结归纳,重点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学会阅读史料,锻炼学生论从史出的综合能力。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1.重心南移的过程教师讲授: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古代自先秦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之所在,但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一地区经济重心的地位逐渐衰落下降,不断让位于长江流域。

这种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多媒体展示合作活动:充分利用教材,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下列表格:2.重心南移的原因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史料问题1:西汉时期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江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河网交错,利于各种作物的生长)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2: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哪一因素的进步?(预期效果:学生回答——生产力水平的明显提高,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经济发展渐渐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创设情境三: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转移,从经线来看,总体呈自西而东的趋势;以纬线观之,则时南时北。

……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有三次:晋代由洛阳向建康今南京的转移;宋代由汴京今开封向临安今杭州的转移;元末明初由大都今北京向南京的转移。

问题3:从上面的材料中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政治重心的南移,客观上为经济重心的南移起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创设情境四:问题4:这段材料展示的是南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规模的人口南移)3.重心南移的影响创设情境五:多媒体展示多组材料图1 南北朝时期,江南建筑了许多图2 唐代扬州城遗址堤坝,用以调节水位高低,用于排洪和蓄水灌溉问题5:从上面的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预期效果:学生回答——江南地区人口增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创设情境六: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6:伴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地区又承载着怎样的重担?(预期效果:学生回答——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教师讲授:正是如此,伴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中国古代的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设计思路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图片、文字材料展示,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通过大量文字史料的研读,来加深对教材结论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