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剧《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
《李尔王》中的理智与疯癫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李尔王》中的理智与疯癫冯爱伟 天津外国语大学摘 要:莎翁用疯癫作伪装,表达了很多隐藏的真相。
李尔精神错乱后,对虚伪和不公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丧失理智的傻瓜不断向揭露人们忽略的道理。
疯癫和理智在这部戏剧中互为补充,展示了浓重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理智;疯癫;人文关怀作者简介:冯爱伟(1992.4-),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153-01引言:疯癫是莎翁戏剧的共同主题。
精神错乱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悲剧和自我毁灭,展现隐藏的真相,人物灵魂的闪光点,从而增强戏剧的感染力。
一、傻瓜——-乱世中的智者傻瓜是一个喜剧式人物,他在戏剧中似乎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莎翁没有给出任何关于他的身份或背景的介绍,也没有人注意到他什么时候消失。
然而这样一个相对隐形的角色,实则对戏剧的发展至关重要。
乍一看来,傻瓜是一个智商不足,滥竽充数的角色,他一出现,就给了坎特一个帽子:“我也来雇他吧,这是我的帽子”(Shakespeare 22)他不懂人情世故,阿谀奉承,总是单纯的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而且这些无时无刻的坦白和有时未免唐突的疯话,让他总被人戏弄和欺负。
但是,如果我们细细琢磨傻瓜的话,我们会发现里面另有深意。
在他一出现即说破了李尔真实的情况,昔日的国王已经一无所有,他奉劝肯特跟随这个国王不会得到丝毫好处,只会让自己变得和戏耍的小丑一样,被大家嘲笑耍弄。
在肯特对自己的劝说不为所动之后,他依旧善意的提醒肯特:“有的要比露出来得多,你知道的别尽量说,出借不可多于你所有,能骑马时莫要徒步走,多听而不可太轻信,赌注不可过于野心,莫纵酒,莫宿娼,足迹不可出户堂,你再数你的那二十,就将不只是个双十。
”(Shakespeare 23)言多必失,不显山不露水,不要沉迷于赌博嫖娼,句句中肯,看似没有任何逻辑,但实际上包含人生的大智慧。
《李尔王》中的傻瓜形象与悲剧元素
《李尔王》①中的傻瓜形象与悲剧元素摘要:在《李尔王》这部戏剧中,有两个主要的元素让人难忘。
一个是对“傻瓜”的理解,另一个则是悲剧之所以会成为悲剧。
《李尔王》中就有一个人被称作“傻瓜”,他的行为怪诞,语言犀利讽刺,不论权贵,都一视同仁。
傻到对什么都无所畏惧。
对昔日的国王像对待常人一样的愚弄、取笑、讽刺和尊敬,不因他曾是国王而多一分谄媚,少一分正直。
对待现在的掌权者,一样能从她们的卑劣行为出发,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可耻。
就在最后被捕而执行绞刑时,没有丝毫的战栗,照样挺直了腰杆。
悲剧就是不该发生却偏偏发生的事。
就像李尔王不该只为了考狄利娅的一句话,而大发雷霆,在一怒之下糊里糊涂的分配了土地。
埃德蒙不该只为了一己的欲望而攻于心计,最终闹的个家破人亡。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摔碎给人看。
”②关键词:李尔王傻瓜悲剧剧情简介:年老的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
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被李尔驱逐。
但是考狄利娅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
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各种借口想把他赶出去。
被两女儿赶出家门悲痛的李尔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
一路上只有他最忠心得大臣也是被他放逐的肯陪着他。
考狄利娅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要给父亲讨回公道。
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
最终,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都被抓起来了。
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
爱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杀手,但是考狄利娅还是死了。
异化、疯癫与幻灭——《李尔王》的现代主义萌芽特征
更 重 要 的原 因 在 于 其 结 局 之 惨 烈 令 即便 是 铁 石 心 肠 化 首 先 表 现 为 人 的物 化 , 人 性 异 化 为兽 性 。 有 人 做 过 之人也为之动 容 。 为 之扼 腕 叹 息 理 论 上 看 . 新 古 典 统 计 .在 该 剧 中莎 翁 先 后 提 到 了 6 4种 不 同 的 动 物 . 主义 戏剧创作 大都遵 循“ 诗 的正 义说 ” . 即 其 结 局 必 定是 “ 善必赏 , 恶必罚 ” 。 因此 , 从 习俗 上 , 从感情 上 ,
和幻 灭 的 现 代 戏 剧 特 征
二、 异 化
不 顾 一 切 地 反 映 现 代 西 方 人 的异 化感 、焦 虑 感
显 荒 唐 的情 节 设 计 质 疑 不 断 特 别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 观 和绝 望 感 构 成 了现 代 主 义 文 学 的 一 个 共 同特 征 。[ 2 1 2 9
关键 词 : 《 李 尔 王》 异化 疯 癫 幻 灭
一
、
引 言
《 等待 戈多》 等 荒诞戏剧 完全一 致 , 以此 推 理 说 荒 诞
创作 于 1 6 0 5年 的 著名 悲 剧 《 李尔王》 被 称 为 莎 士 派 脱 胎 于 莎 士 比亚 【 l 】 本 文 试 图从 现 代 主 义 角 度 重
们 紧 密 相 联 的 吃 人 野 兽 的意 象 .再 现 出 一 种 残 暴 的 动物性 。” [ 3 1 4  ̄ 0 无 独 有 偶 .荒 诞 派 戏 剧 大 师 爱 德 华 . 阿 尔 比 的
《 动物园的故事》 同样 戏 谑 了从 人 到 兽 的 蜕 变 。 在 阿
尔 比笔 下 . 人类社会 就是一个动物 园. 每 个 人 都 有 如
浅析李尔王的悲剧性格
浅析《李尔王》中李尔王的性格悲剧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它着力表达的是和谐秩序的问题,是人文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
英格兰的老国王李尔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种种痛苦的磨难。
秩序失衡必然导致人伦蛊坏,道德沦丧,强壮的青年会凌驾衰弱的老人,子女会一拳打死老父亲。
而唯有经过爱与善的牺牲磨炼,方能恢复秩序,迎来和谐恒常。
他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缺失的表现,是他性格的悲剧。
关键词:李尔王;性格悲剧《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主要讲述了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幻想着摆脱一切政务的牵挂,让自己一身轻以终天年。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
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最终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的话,李尔王是一个善良、慈爱、轻信、刚愎自用的人,他的悲惨命运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人的性格是很复杂的,谁都没有办法说的清楚。
人性中的恶,总是要等到遇到一些事情,才会以其可怕的、残暴的面貌全面展开,善也是同样的。
而在表面,每个人都为社会、家庭,以及舆论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所掩盖,李尔王便是这样的人。
这位受人爱戴的国王,在性格上面有着致命的缺陷。
作为国王,他习惯了别人的阿谀奉承,喜欢听赞美的话,并且将那视为真实,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虚荣心才会越来越强,他只想听到甜言蜜语,宁愿活在谎言的世界里,当然,他并不觉得那是谎言。
这样的人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李尔王 - 读后感
读《李尔王》有感ZLB 2013级BLCU 莎翁的《李尔王》让我感受最为深刻之处就是剧中疯癫与理性。
这部剧塑造了三个十分形象的疯癫人物:弄人、埃德加以及李尔王。
他们或是滑稽可笑,或是语言混乱,或是口出狂言,但又疯疯癫癫得不一样。
弄人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傻子的形象,对李尔王不离不弃,总是说着逗趣的“疯言疯语”,然而他所说的全然不是傻话。
在我看来,他甚至于是此剧中将一切都看得真真切切,想得明明白白的智者。
他用疯癫的言语来点醒剧中迷了心智的人们、启发读者,也用这种插科打诨一般的滑稽方式创造了喜剧的效果,为这部被誉为“最伟大的悲剧”中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当人们都无所知时,弄人已洞察到局势的改变。
年老昏庸的李尔王将国土分封之后,弄人就对肯特说李尔王已是一个“失势的人”[1](p299)。
当李尔王愤愤不平地离开大女儿戈纳瑞、投奔二女儿里甘时,他更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一尝到她的滋味,就知道她跟这一个完全相同,正像两只野苹果一般没有分别”[1](p306)。
再此,莎翁以一种疯癫的形式来表现理性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这也让我思考:怎样的人是一个傻瓜?怎样的人又是一个疯子?也许很多时候,周围的人都认为你是一个傻瓜你便成了傻瓜,周围的人们认为你是一个疯子,于是乎你就成了一个疯子了。
在剧中,弄人的社会地位最为低下,恰恰是这样一个“傻瓜”无畏地吐露出别人都没有说出的或是没有敢说出的箴言。
他是掌握真正智慧的“傻瓜”、“疯子”。
如果说弄人的疯癫是一种假象,那么埃德加的疯癫也是一种暂时的伪装。
他被弟弟构陷,失去父亲的信任而惨遭追捕。
情急之下,他装扮成了衣衫褴褛、胡言乱语的疯子来保护自己。
剧中的他在荒野偶遇李尔,在一场“荒诞”的审判中帮助李尔控诉了两个可恶的女儿,完成了觉醒。
然后,他意外碰到流落的父亲。
领着格洛斯特到多佛悬崖,又在一场闹剧中帮助父亲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我以为他是在现实中最有可能被人们称赞为“聪明人”的人。
埃德加从着装到言行无不将自己伪装成一个疯子。
再论李尔王的_疯癫_蒋敏蓉
世界洗涮一新, 暴风雨象征着一股摧毁旧秩序的强大力量。福
无论如何,在“疯癫”之时才能洞察世事,明鉴真相,晓
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评价道“: 这种癫狂的合理性在于它是 通真理绝对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那么,人们不妨以此为
真实的……癫狂,以其粗野,难控制的语言极力宣扬自身所具有 鉴戒,在“清醒”之时也做出清醒、明智的裁决与判断。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 人性的歌颂。因受狡诈冷酷的长、次女儿的虐待,李尔王由专 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 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 亡的历史。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 说的“城里有兵变;乡下有扰乱;宫中有叛逆;而父子间的关系 破裂”这番话,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 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了 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相。
当李尔流落荒原,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在几近“疯癫” 之际,他终于明白了两个女儿口蜜腹剑,看清了人性丑陋的本 质。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此时的李尔能深切体会到平民经受的苦 难,悔恨自己过去对他们关心甚少,同时看清了人在自然面前 的渺小。该剧的人文主义因素也因此得到呈现和升华。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考狄利娅的矛盾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的情感守护为终,通过言语活动和心理的距离、个体的分裂与迷失和疯癫的终结,来演绎人的命运悲剧、人性的悲剧乃至人类的悲剧,并从感情这“唯一的言语”入手为人类悲剧的自我和解做出探索。
关键词:《李尔王》悲剧意识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威廉·莎士比亚生活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
但是,这个时代“在自然观、历史观、与伦理道德观等诸方面都与基督教文化观念有着关联”。
这是一个不断发生“人的状况的变化”的时代。
在雅斯贝尔斯眼里,这种变化“是历史上生活方式的富有意义的连续运动”,交织着新与旧的交替,而“新旧交替便是悲剧的领域”。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就产生于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为反映时代状况的作品,挟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像是一道明亮的闪电划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天空,在人们用各种语词编织的阐释之网里变换着形状,与时代共存并延续至今。
一言语和心灵的距离:命运悲剧的起源迈克尔·莱恩认为,只有借助“语言”这一“间接或中介的形式”才能使人“能够被直接认知或被按照他们的本来面貌认知”,但“语言只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在的真实的保证的媒介,它能够引起认知上的错误,而且它也可能被有意地用来引起这种错误。
……它可以是肯特的简单、朴实、充满忠诚的情感的直接表达,也可以是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夸张但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爱的宣言。
这一间接呈现的程式就这样产生出将居于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问题或观念。
”据此可以认为,悲剧意识作为《李尔王》“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直接形成于李尔王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对话。
李尔王深感自己老迈,“决心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把责任交卸给年轻力壮之人,让自己松一松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
”“为了预防他日的争执”,于是,他以“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为标准把国土“划成三部”,算是把三个女儿的嫁奁。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最新年文档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疯癫”一词本是医学术语,指个体生命在生存中丧失理智的病理性现象。
福柯在《疯癫和文明》这本著作中却把“疯癫” 作为文明进程中的社会产物来看待,使“疯癫”这一常人所认为的纯病理问题上升到社会化的层面,揭示出许多与人类文明发展相关的话题。
“疯癫是最纯粹、最完整的错觉(张冠李戴、指鹿为马)形式,它视谬误为真理、视死亡为生存、视男人为女人、视情人为复仇女神、视殉难者为米诺斯。
” [1] 胡俊飞先生依据们各自疯癫的特点,将其大致分为四类:装疯型、逼疯型、职业型和惩罚型。
其中,悲剧《李尔王》至少体现了其中的三种:装疯型、逼疯型和职业型。
莎士比亚作品中疯癫形象”发疯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以及他、疯狂的国王戏剧一开头,李尔就表现出了他的疯狂,他想仅仅凭借三个女儿公开用语言表白爱他的程度来分配她们可以得到的土地和权力。
当小女儿考地利娅拒绝以富丽堂皇的言辞说出对他的爱时,他竟剥夺了考狄利娅本该拥有的一切。
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李尔对事关国家、家庭等重大问题处理的荒诞不经,此时的李尔生理意义上是清醒的,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是疯癫的,如他的大臣肯特所说:“李尔发了疯。
”当李尔失去权力以后,大女儿高纳瑞和二女儿里根逐渐暴露了自己虚伪的面目,李尔在她们的步步进逼下,在生理意义上开始真正疯了。
首先是高纳瑞得寸进尺地要减少李尔的随从,李尔气急攻心,变得思维混乱:“这儿有谁认识我吗?这不是李尔,是李尔在走路吗?在说话吗?他的眼睛呢?他的知觉迷乱了吗?他的神志麻木了吗?黑!他醒着吗?没有的事,谁能告诉我我是什么人?”后来,李尔怒气冲冲的离开高纳瑞的领地,去投奔二女儿里根,却没想到里根比高纳瑞更加无耻,“单是他一个人,我倒也很愿意收留他,可是他的那班跟随的人,我可一个也不能容纳。
” 在里根那里再次吃了闭门羹之后,李尔在盛怒中冲进荒野。
这时他已到疯狂的状态:“王上正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他叫狂风把大地吹下海里,叫泛滥的波涛吞没了陆地,使万物都变了样子或归于毁灭;拉下他的一根根的白发,让挟着盲目的愤怒的暴风把它们卷的不知去向;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
莎剧《李尔王》中疯癫女性角色研究
文学LITERATURE引言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更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7部戏剧。
在这37部戏剧中可以分为喜剧、历史剧、悲剧和传奇剧。
本文通过对莎翁的代表作——悲剧《李尔王》的深刻解读,分析了莎剧中各色各样的疯癫女性形象,以此来解析莎翁对女性的理解与描绘,折射出莎翁通过对众多疯癫女性的描写,从中表达出莎翁对自然与当时社会环境的看法、态度。
莎士比亚的这些作品,大多都是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发表自己的各类观点,并同时反映出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存在的众多社会矛盾,刻画了多种人物形象,其中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表达了作者身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对政治的需求和在生活上的理想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期待;又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朽没落、谴责了封建暴政,还批判了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权力的不择手段、贪得无厌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失望与由此产生了描绘理想社会的念头。
1《李尔王》中的疯癫女性1.1《李尔王》该剧叙述的故事是古代的不列颠国王李尔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分财产的依据则是三个女儿爱自己的程度。
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都用了甜言蜜语来哄骗父亲,而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大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生气了并将小女儿远远地嫁到法国,还把国土分给了两个大女儿,结果最后李尔却受到女儿的欺负,跑到了荒野中。
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带兵来讨伐,但是法军战败,考狄利亚被爱德蒙密令杀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悲愤而死。
1.2《李尔王》中的疯癫女性《李尔王》一剧中的三位主要女性分别是李尔王的三个女儿:高纳里尔、里根、考狄利亚。
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这三位女性身上都透露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人性。
她们个性独立,思想独立。
整部悲剧的男主人公是李尔王,但是在他命运的每一次转折中,三个女儿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有的卑劣地制造出了父亲的悲剧,有的勇敢无畏地拯救了受苦受难父亲。
论莎剧《李尔王》中的理性与疯癫
病人 是罪 恶 的证 明 , 他 们 不 被 允许 进 入 教 堂 , 只能 在大 众 排 斥 中 实 现 自 己 的 拯 救 。在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麻风病 消 失 了 , 但 出现 了一 种 新 的 “ 愚人船” ,
加、 李 尔王 。尽 管他 们 都疯 疯 癫 癫 , 但 其 疯 癫 的 原 因各 不相 同 : 傻 子 自始 自终都 是 傻 子 , 而 且 作 为 一
陷害 , 为保 全 性 命 , 被 迫 装 疯 出逃 ; 李 尔 王 则 因 遭 到 自认 为 爱 他 的女 儿 们 的无 情 抛 弃 和 打 击 , 在 悲
愤 中丧失 了心 智 和 理 性 。更 重 要 的 是 , 他 们 的 疯
些 萦绕着 整个 文艺 复 兴 早期 想 象 力 的愚 人 船很 可
伊 丽 莎 白时 代 的封 建 王 权 统 治 。 关键词 : 《 李尔王 》 ;疯 癫 ; 理 性 中 图分 类号 : I 1 0 6 .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7 2 4 2 ( 2 0 1 5 ) O 1 —0 0 9 8 —0 5
《 李尔王》 是 莎 士 比亚 四大 悲 剧 之 一 , 剧 中所 呈现 的疯癫 一直 是 批评 家 讨 论 的 重 要话 题 。该剧 共塑造 了 三 个 栩 栩 如 生 的疯 癫 人 物 : 傻子 、 埃 德
透 露 出人 性 所 需 的启 蒙 理 性 ; 二是莎剧友善对待疯癫 , 甚 至使疯癫超 越理性 , 体 现 了文 艺 复 兴 时 期 呼 唤 情 感 、 解 放 思 想 的时 代 声 音 ; 三是疯癫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 对 社 会 主体 起 到 意识 形 态 塑形 作 用 , 有助于巩 固
主 体 试 图摆 脱 中世 纪 道 德 羁 绊 、 追 求 自由 、 渴 望 人 性 的 时代 精 神 。本 文 聚 焦 莎 士 比亚 四 大 悲 剧 之 一 《 李 尔王 》
论李尔王的疯狂
我们这三个人都已经失掉了本来的面目,只有你 才保全着天赋的原型; 人类在蒙昧的时代,不过 是像你这样的一个寒碜的赤裸的两条脚的动物。 脱下来, 脱下来, 你们这些身外之物!
一、李尔的疯狂 疯狂之前: 高纳里尔:“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 达的……我爱您是不可以数量计算的。”
里根:“我跟姊姊具有同样的品质,您凭着她就可 以判断我。……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的幸福。”
李尔:”啊,可恶的奴才!“(以手按剑。) ▲权势滔天、独断专横、刚愎自用的帝王形象。
疯狂之后: 爱德伽乔装疯人上。 爱德伽 走开!恶魔跟在我的背后!“风儿吹过山楂林。” 哼!到你冷冰冰的床上暖一暖你的身体吧。 李尔 你把你所有的一切都给了你的两个女儿,所以才到今 天这地步吗?
李尔 一定要办她们一办,我现在就要审问她们。(向爱德 伽)来,最有学问的法官,你坐在这儿;(向弄人)你,贤 明的官长,坐在这儿。——来,你们这两头雌狐! ▲神志不清、满心怨
理性为恶(直接导致李尔疯癫的原因) 被理性奴隶
2.非理性带来的真实 吹吧,风啊!胀破了你的脸颊,猛烈地吹吧! 你……打碎造物的模型,不要让一颗忘恩负义 的人类的种子遗留在世上!
《追随梦想的代价:《李尔王》中的权力与疯狂》
追随梦想的代价:《李尔王》中的权力与疯狂引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讲述了一个国王对权力、财富和荣耀的追逐,并揭示了这种追求所带来的后果。
其中,主人公李尔王在他疯狂中对权力和尊严的渴望成为核心元素。
权力的诱惑与欺骗在《李尔王》中,权力被描绘为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欺骗性的力量。
李尔王最初将自己的国土分配给两个女儿,但最终发现她们背叛了他并夺取了他所有的权力。
这表明身边身份地位高而希望得到更多权利、金钱和地位容易受到腐败和欺骗所影响。
权力与疯狂之间的关系随着故事发展,李尔王逐渐陷入疯狂之中。
他失去了理智,对权力的渴望变得不断扭曲。
他放弃了最亲密的人,并选择了那些迎合他的虚假承诺和奉承之辞的人。
这种疯狂表达了追求权力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后果。
梦想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李尔王》通过展示梦想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告诫人们在追逐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时应保持谨慎。
李尔王一直渴望被爱、受到尊敬并得到无限权力,但随着事态发展,他看到了自己幻想中美好生活背后隐藏的真相,以及带来的代价。
结论《李尔王》中让我们思考权力与疯狂之间微妙而危险的关系。
作品警告我们,在追逐权力和荣耀时需要谨慎,并坚守自己内心的价值观。
只有明智地理解其代价,才能真正实现一个更加真实、快乐和意义深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1] Shakespeare, W. King Lear. London: Methuen Drama, 2011. [2] Bloom, H. 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1998.。
对李尔王疯癫形象的再解读
ywjsxxk@一、莎士比亚与《李尔王》莎士比亚是英国16世纪至17世纪的著名剧作家、诗人,对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将生活里真实发生的事情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并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加以整合,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现实画面。
同时,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善于将多个情节交叉在一起,通过各情节之间的紧密联系升华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突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纵观各国学者对《李尔王》的讲评可以看出,其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戏剧作品的深化创作,甚至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可以是说莎士比亚悲剧的巅峰之作。
《李尔王》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王在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甜言蜜语之下将国土分给了她们俩,最真诚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娅被驱逐出境,但她因善良受到了法国国王的青睐,并成为法国的王后。
李尔王交出实权之后,两位女儿便开始虐待父亲,甚至将父亲从自己的国土上驱逐出去,使他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并在生活的打击下发疯。
考狄利娅发现了父亲,决心集结军队为父亲李尔王报仇。
不幸战斗失败,考狄利娅身亡,父亲李尔王抱着小女儿的尸体悲痛欲绝,最后崩溃而死。
二、《李尔王》的悲剧情节莎士比亚善于利用故事情节之间的环环相扣来构筑一个更为完整的体系。
就《李尔王》来说,李尔王的疯癫形象及悲剧情节主要是建立在主人公李尔王这一人物基础之上的,他虽然贵为国王,但是选人、用人的眼光实在不佳。
他将三个女儿对他的赞美看作衡量三者人品的重要标志,大女儿、二女儿阿谀奉承是为了分得领土,小女儿考狄利娅虽然不善言辞却是最为真诚善良的一个,可是李尔王错误判断了三者的人品,致使奸佞之人留于身边,而善良忠贞之人却驱逐出境。
小女儿考狄利娅在对父亲李尔王表达真心时曾说道:“您是我的父亲,对我有生育抚养之恩,您是一个尽职负责的好父亲。
对此,我当然有责任和义务报答您的养育之恩,我更应该追随父亲的脚步,对父亲心存感恩、崇敬之情。
“疯癫”与“觉醒”——分析《李尔王》中的疯癫形象
92现代交际·2018年13期作者简介:葛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在读。
“疯癫”与“觉醒”——分析《李尔王》中的疯癫形象葛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摘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塑造了各类“疯癫”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具有“疯癫”和“觉醒”并存的特质。
这类人物不仅是戏剧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传达着某些观念和思想。
解读这类人物需结合戏剧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戏剧情节和语言,探索“疯癫”和“觉醒”存在的内在关系和深层意蕴。
关键词:莎士比亚 《李尔王》 疯癫 形象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092-02《李尔王》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戏剧取材于英国古老传说,讲述了老国王李尔将权力和财产分给两个女儿却被她们无情抛弃,只有一无所得的身为法兰西王后的小女儿出兵救父,最终身死,李尔也在悲痛之中死去。
《李尔王》中有一主一辅的两条叙事线索,分别是老国王李尔和三个女儿,大臣葛罗斯特伯爵和两个儿子,二者从始至终交错发展,共同构成整部悲剧作品。
值得玩味的是,这两个相互联系但又可相对独立的叙事线索中都存在着各种具有“疯癫”状态的人物形象,并且无一例外地与人物“觉醒”特质相依存。
一、天生的觉醒者《李尔王》中从始至终置身于“疯癫”状态的,是伴随在李尔王身边的弄人。
“弄人”并非精神存在问题,而是身为小丑,其职业就是通过插科打诨来逗笑。
有学者将莎翁四大悲剧中的“疯癫形象”划分为四种类型:装疯型、逼疯型、职业型、惩罚型。
①弄人显然是第三种类型,他从出场伊始就用颇具职业性的丑角话语揭示了李尔所作所为的愚蠢。
“嘿,这家伙撵走了两个女儿……要是你跟了他,你必须戴上我的鸡冠帽。
啊,老伯伯!但愿我有两顶鸡冠帽,再有两个女儿!”②弄人职业性的鸡冠帽象征着“傻瓜”“愚蠢”,他先将鸡冠帽戴在忠心耿耿的肯特头上,意味肯特是一个“傻瓜”,再说李尔也应该向女儿讨鸡冠帽戴,意味李尔也是一个“傻瓜”。
疯癫与文明——《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研究
意料 的道 出真理。胡俊飞先生依据莎士比亚作品中“ 疯癫形象” 发疯 的原 因、 所导致 的结果 以及他们各 自 疯癫的特点 , 将其大致分为四类 , 即装疯型、 逼疯型 、 职业型和惩罚型 。 李尔王》 l《 2 这部伟大 的悲剧作 品按照胡俊飞先生这种划分 , 至少体现了其 中的三种 : 装疯型、 逼疯型 、 职业型。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通过 文本细读 , 分析《 李尔王》 中的疯癫意象 , 并就此分析莎翁疯癫意象所传达的文化意蕴 。
处于 疯癫状 态 。 莎士 比亚 的悲剧 作 品 中有 很多 疯颠 的形象 , 些 疯颠 形 象 并不 单 单 指生 理 意 义 上 的疯 颠 , 以说 , 这 可 在莎 翁 的文本 所构建 的世界 中癫 狂者往 往 以“ 者 ” 他 的身 份存 在 。但 是他 们 每 每妙语 连珠 , 常 能 出人 常
收 稿 日期 :0 1— 1 0 21 1 —9
李尔王的悲剧
李尔王的悲剧《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作品,以李尔王为主角,讲述了一个伟大的国王在年老失去判断力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弱点,也反映了权力的腐败和道德的崩溃。
本文将从人性的复杂性、权力的腐败以及道德的崩溃三个方面,探讨《李尔王》这部经典作品所揭示的悲剧。
首先,人性的复杂性在《李尔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李尔王是一个年长的君主,他的所有决策都是从他内心深处发出的。
他一开始的错误决策,主要源自他儿女中的两位,冷酷无情的雷根和高傲狡诈的甘纳尔。
雷根和甘纳尔虚情假意地奉承父亲,但实际上是为了争夺王位。
李尔王的另一位女儿科康利亚则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但是她的沉默被李尔王错误地理解为不忠。
人性的复杂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正是因为李尔王的错误判断和女儿们的做法,让整个王国陷入混乱之中。
其次,权力的腐败也是《李尔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剧中,权力掌握在李尔王这样一个年长的君主手中,然而,他并没有正确行使权力,反而让其狡猾的两个女儿利用。
雷根和甘纳尔通过虚假的奉承和陷害科康利亚,成功地夺取了王位。
他们为了追求权力,不择手段地操纵李尔王的情感和思维,进一步导致国家的混乱和动荡。
从权力的角度来看,这种腐败是由于人性的贪婪和欲望的驱使,展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作用。
最后,道德的崩溃也是《李尔王》中的核心主题之一。
王权的崩溃导致了道德的崩溃。
在本剧中,雷根和甘纳尔两姊妹背叛了父亲,而科康利亚则是忠诚和正直的化身。
道德的崩溃体现在李尔王疯狂之后,他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普世道德的原则。
在终战中,雷根和甘纳尔被对父亲不忠的爱情欺骗,并死于非命。
整个剧作将道德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展示了权力腐败和个人道德败坏的必然结果。
总之,《李尔王》这部经典悲剧作品以李尔王为中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权力的腐败和道德的崩溃。
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在李尔王和他的女儿们的纷争中,权力的腐败则体现在李尔王与雷根、甘纳尔之间的矛盾,而道德的崩溃则由于权力的腐败而带来。
李尔王悲剧原因探析
《李尔王》悲剧原因探析摘要:《李尔王》曾被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戏剧诗的样本”,也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其悲剧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而它的悲剧根源更值得我们去探析。
每个结局都不是单方面造成的,多种原因汇集在一起构成每个不同的结局。
本文通过对李尔的剖析分析悲剧原因。
关键词:李尔悲剧原因反思引言:莎士比亚在该剧中主要揭示的是道德伦理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李尔王和大臣葛罗斯特两个家庭的悲剧来反映整个社会,反应了社会伦理道德和秩序缺失,是人文主义缺失的表现。
下面将从人性的悲剧、权利欲望的悲剧、命运悲剧三个方面来分析悲剧根源。
一、人性的悲剧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李尔本来应该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不然也不会有邓肯和葛罗斯特这样正直衷心的大臣。
随着不断的谄媚和恭维,李尔也逐渐变得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李尔王可谓是自找悲剧,自找灾难。
在家天下的政治思想下,李尔想把自己的国家和权利分给三个女儿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却选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分配方式:让女儿对自己表达爱意来决定分配多少。
从国王到乞丐,从有到无,李尔最后才幡然醒悟,可是却逃不过悲剧的结局。
他的悲剧命运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人的性格是最复杂的,在没有遇到一些事情之前,谁都没法说清楚。
只有在这个时候,人性中的恶才会以及其丑陋的面貌全面展开,而在表面,每个人都会被家庭、社会、舆论等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所掩盖。
李尔王便是这样的人,作为国王,他习惯了阿谀奉承,喜欢听赞美的话,并讲那些当作真实,一味生活在谎言的世界里,当然他不认为那是谎言。
可以说小女儿考狄利亚的诚实是对他的虚荣心的极大的讽刺,因此他才会异常愤怒,才会和小女儿断绝父女关系,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可以说他的一味感情用事造成了他所有的不幸。
二、权力欲望的悲剧奈茨曾对李尔做出过评价:“李尔执拗地认为他还拿着自己那根本不能行使的权利,但在无能为力的时候,他只好大发脾气,痛苦流涕,他仍在臆想已经给了人的东西”。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疯癫”赏析
作者: 贺宁
作者机构: 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149-15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莎士比亚 《李尔王》 “疯癫”
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世界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其中,《李尔王》在莎士比亚戏剧宝库中占据重要位置,被著名诗人雪莱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戏剧诗的样本"。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情感色彩,有许多"疯癫"性格的人物形象,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的李尔就是"疯癫"的典型。
《李尔王》剧中的乞丐式疯癫
《李尔王》剧中的乞丐式疯癫
武娟玲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8)004
【摘要】疯癫意象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上最独特的文化向度,乞丐式疯癫更是与当时社会的疯人院和"可怜的汤姆"形象紧密联系的疯癫文化符号之一.<李尔王>中爱德伽伪装成"可怜的汤姆"逃避"猎人"的追捕最终成为正义主持者的情节,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过乞丐式疯癫这种独特的疯癫样态,借助疯子之喉舌来寻求理性和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使疯癫和理性达到了悖论式的对话和内在统一.乞丐式疯癫的审美是文艺复兴时期疯癫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武娟玲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3
【相关文献】
1.疯癫的救赎——论李尔王的疯癫与神性 [J], 朱平;王岚
2.疯癫与文明——《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研究 [J], 马粉英
3.理智丧失后的大智——李尔王的"疯癫"与尼采美学中酒神式智慧 [J], 华泉坤;牛振宇
4.欲望与疯癫的关系r——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剖析威廉姆斯戏剧中的疯癫女主人公
[J], 王晓芬
5.《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解读--评李尔王、弄人与埃德伽 [J], 周婷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 理 、视 死 亡 为 生存 、视 男 人 为 女人 、视 情 人 为 复 仇 女 头 。他在 暴风 雨 中的控诉 让人最 为震撼 : 神 、视 殉难 者 为 米诺 斯 。 ” 胡俊 飞 先生 依据 莎 士 比亚 作 “ 战栗 吧 ,你 尚未 被 人发 觉 、逍 遥 法外 的 罪人 !躲 起 品中 “ 疯癫 形 象 ”发疯 的原 因、所 导致 的结 果 以及 他们 各 来 吧 ,你 杀人 的凶手 ,你用伪 誓 欺人 的骗子 ,你 道貌岸 然 自疯 癫 的特 点,将 其大 致分为 四类 :装 疯型 、逼疯 型 、职 业型 和 惩罚型 。其 中 ,悲剧 《 李尔 王》 至少体 现 了其 中的
外 国文 学
论悲剧 《 李尔王》 中的疯癫意象
孟现莉 中国 传媒 大 学
摘 要 :意象 的精 妙运 用 ,是莎士 比亚 最令人 叹服 的艺术 成就之 一 。在作 品 《 李 尔王》 中,他巧妙 地将疯 癫 意象运 用 到作 品之 中,融现 实 与象 征、 崇高 与荒诞 、伟大 与渺 小为一体 ,形 象地 描绘 了一个 充满 矛盾 的 时代 ,一个脱 节混 乱 的 国度 ,一个 颠 倒悖论 的世界 。本 文拟在 通过 文本细 读 的基 础上 ,分析 《 李 尔王》 中的疯癫 意象 ,并就 此分析 莎翁疯 癫意 象所 传达 的文化 意蕴。 关键词 :莎 士 比亚 ;李 尔王 ;疯癫 意象
象 ’也 许是真 正 的疯子 或傻 子 ,也许不 是 ,或者介 于两 者 后 来,李 尔怒 气冲 冲 的离开 高纳瑞 的领 地 ,去投奔 二 之 间,但 有 一 点是 相 同的 ,那 就 是 他 们 以 ‘ 疯 癫 ’为 职 女 儿里 根 ,却 没 想到 里根 比高纳 瑞 更加 无 耻 ,“ 单 是他 一 业 , 以装 疯 ( 或 真疯 ) 卖傻 的形 式 来取 悦 别人 。但 他们 又 个人 ,我 倒也 很愿 意收 留他 ,可是 他 的那班跟 随 的人 ,我 不 是一 般意 义上所 理解 的疯 子或 傻子 ,因 而他们 虽疯 ,虽
三种 :装 疯型 、逼疯 型和职 业型 。
一
的逆伦 禽兽 !魂 飞魄散 吧 ,你 用 正直 的外表 遮掩 杀人 阴谋 的大奸 巨恶 !撕 下你们 包藏祸 心 的伪装 , 显露你们 罪恶 的 原 形 ,向这些 可怕 的天吏 哀号乞 命吧 ! ” “ 我 心 灵 中 的暴风 雨 已经 取 去我 一 切其 他 的感 觉 ,只
“ 疯 癫 ”一 词本 是 医 学术 语 ,指个 体 生命 在 生存 中丧 切 托付给 不可 知的力 量 。 ” 失理 智 的病理 性现 象 。福 柯在 《 疯 癫和 文明 》这本 著作 中 肉体 和 精 神 的双 重 折 磨 使得 李 尔 在 生 理 意义 上 真 的 却把 “ 疯癫 ”作 为 文 明进 程 中的社 会产 物来 看待 ,使 “ 疯 疯 了 。可是这 时 的他 内心也 充满 了悔恨 和痛 苦 ,不但看 清 癫 ”这 一 常人 所认 为 的纯 病 理 问题上 升 到社 会化 的层面 , 了人世 间 的肮 脏和 罪恶 ,更是 分清 了里 根和 高纳 瑞的 真面 揭示 出许 多与 人类 文 明发展相 关 的话题 。“ 疯癫 是 最纯粹 、 目,此 时的李 尔 已经 由一个相 信 君权神 授 、相信伦 理秩 序 最 完整 的 错觉 ( 张冠 李 戴、指 鹿 为 马 ) 形式 ,它 视谬 误 为 的君主 和 高傲 的国王 ,变成 一个 内心 充满苦 痛和 悔恨 的老
疯 狂 的 国王 戏 剧 一 开 头 ,李 尔 就表 现 出 了他 的 疯 狂 ,他 想 仅 仅 剩 下心 头 的热血在 ,  ̄ g J L 搏动 。儿 女 的忘恩 ,这不 就像 这一 凭借 三个 女儿 公开 用语 言表 白爱他 的程 度来 分配她 们可 以 只手把 食物送 进这 一 张嘴里 ,这 一张 嘴却把 这一 只手 咬 了 得到 的 土地和 权力 。当 小女儿 考地 利娅 拒绝 以富丽 堂皇 的 下 来 吗 ?子女 的忤逆 ! 啊 ,里根 !啊 ,高 纳 瑞 ! 你们 仁 慈 言辞 说 出对他 的爱 时 ,他 竟剥 夺 了考狄 利娅本 该拥 有 的一 老 父,慷 慨地 把一 切都 给 了你 们 。这么 一想 我就 气得要 发
、
切 。这 一切无 不 显示 出李尔对 事关 国家 、家庭 等重 大 问题 疯 ,我避 开这 念头 ,不去 想它 ! ” 处理 的荒诞不 经 ,此时 的李 尔生理 意义 上是 清醒 的 ,但 是 疯 癫 后 的 李 尔 完成 了生 存 状 态 的转 化 ,达 到真 正 意 他 的精 神 世 界却 是疯 癫 的 ,如他 的大 臣肯 特所 说 :“ 李 尔 义 上 的理智和 洞察 ,癫 狂 的外表 下是 真正清 醒 、理智 的 内 发 了疯 。 ” 心 。如 爱德加 所说 “ 疯 话和 正经 话夹杂 在一 起 ,虽然他 发 当李 尔失 去权 力 以后 ,大 女儿 高纳 瑞和 二女儿 里根 逐 了疯 ,他 说 出来 的 话 却 不是 全 无 意 义 的 。 ”福 柯 评 论 说 , 渐暴 露 了 自己虚 伪 的面 目,李 尔在 她们 的步 步进逼 下 ,在 “ 这 种 癫狂 的合 理 性 在于 它 是真 实 的癫 狂 , 以其粗 野 、难 生 理意 义上开 始真 正疯 了。首先是 高纳 瑞得 寸进尺 地要 减 控 制 的语 言 极力 宣 扬 自身所 具有 的意 义 ;处在 妄想 状 态 少李 尔 的随从 ,李尔气 急攻 心 ,变 得思 维混乱 : 时,它就 吐 出其神秘 的真 理,并 大声 为其 良心辩护 。 ” “ 这 儿 有 谁 认 识 我 吗? 这 不 是 李 尔, 是 李 尔 在 走 路 二 、聪 明 的 傻瓜 吗 ?在 说话 吗?他 的眼 睛呢 ?他 的知觉 迷乱 了吗 ?他 的神 在 《 李 尔 王 》 中,“ 傻 瓜 ”是 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 角 色 , 志麻 木 了吗 ?黑 !他醒着 吗 ?没有 的事 ,谁 能告诉 我我 是 他 对这 个 世 界可 以说是 一 个反 讽 。“ 属 于 该类 的 ‘ 疯 癫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