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野生平菇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合集下载

1株野生香菇属菌株的鉴定及其胞内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1株野生香菇属菌株的鉴定及其胞内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贵州农业科学2018,46(3) :15〜20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文章编号]1001-3601(2018)03~0086-0015-06 1株野生香菇属菌株的鉴定及其胞内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伍燕U2,陈艳娟\王柳忠\申利群2,朱华2**(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2.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8)[摘要]为翘鳞香菇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对采自贵州册亨县分离的野生香菇属CH8-1菌株经P D A平板培养获得菌丝纯培养物,以提取的总D N A为模板扩增其I T S序列,并进行生物特 性培养及形态学鉴定,结果‘明:CH8-1菌株是香蒜属勉鱗香兹(Lerariraws。

最适氮源和碳源为酵母粉和葡萄糖,最适温度为28€,最适p H为6. 0〜7.0,一定量的无机盐M gS04&微量的V B1有助于 该菌生长。

菌丝提取的胞内多糖抗氧化活性明显,其农度为2. 0mg/m L时的总还原力为0.455,D P P H和 寒自由基清除率EC50值分别为0. 21 mg/m L和1.20 mg/m L。

[关键词]翘鳞香菇;鉴定;培养特性;抗氧化活性[中图分类号]S646.1+2 [文献标识码]AIdentifica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of aWild Lentinus squarrosulusWU Yan1'2, CHEN Yanjuan1, WANG Liuzhong1, SHEN Liqun2, ZHU Hua2*(1. X ingyi N orm al University fo r Nationalities 9X in g yi, Guizhou562400 ;2. Guangxi University fo rN ationalities,N anning,Guangxi 530008,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entinus squarrosulus resources,the authors identified a wild edible fungus from CehengCounty,GuizhouProvince.A pure cultured strain CH8-1 was isolated from the fruiting body by PDA.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mycelia,then used as temple for the ITS gene PCR amplification.Then the biological features cultivation and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were conducted as well.Results:Strain CH8-1 was identified as L.squarrosulus.The best carbon source for the mycelium growth is glucose,the best nitrogen source is yeast extract,temperature is optimal at 28*C,and the optimal pH range is 6. 0 〜7. 0•It is beneficial to mycelium growth of L.squarrosulus by addingtrace inorganic salt MgS04and growth factor VB i.The 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extracted from mycelia show significant antioxidant activities,its reducing power is0. 455 and ECs〇values of DPPH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rate and hydroxyl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rate are0.21 mg/mL and 1.2 mg/m L,respectively,when the intracellar polysaccharides concentration is 2.0 mg/mLKey words:Lentinus squarrosulus ^identification;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s;antioxidant activity翅鱗香截()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 菌目(Agaric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香蘇属 Fr.)[1]真菌。

一种珍稀野生真菌鉴定及生理指标测定

一种珍稀野生真菌鉴定及生理指标测定

一种珍稀野生真菌鉴定及生理指标测定作者:赵爽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04期摘要:以一株野生大型真菌的子实体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内转录间隔区(ITS)的PCR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丝纯培养物来源于该子实体,该真菌属于乳菇属(Lactarius),GenBank登录号为KC703008,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了该菌在属内的遗传地位。

对该菌株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菌子实体中蛋白质质量分数和水溶性多糖质量分数较低,存在蛋白酶、磷酸酶和漆酶的活性,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野生真菌;乳菇属(Lactarius);内转录间隔区(ITS);蛋白酶;磷酸酶;漆酶中图分类号:Q9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826-04Identification of a Wild Fungus and Detections of Its Physiological IndexZHAO Shuang1,2,3,XU Feng1,2,3,LIU Yu1,2,3,YANG Qiong1,MA Kang1,CHEN Jie1(1.Institute of Pla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Beijing 100097,China;2. Beij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Edible Mushroom,Beijing 100097,China;3.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griculture (North),Ministr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0097,China)Abstract: Genomic DNA of a wild fungus was extracted from its fruiting body,and used as the template for the ITS gene’s PCR.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gene sequence of ITS was conducted to confirm the genetic position of this fung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e sequences of ITS from mycelium and fruiting body were the same. Phylogenetic analysis proved that the fungi was belonged to the genus Lactarius.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is KC703008. The physiological index of the fungus,including the mass ratios of protein and hydrophilic polysaccharide, activities of proteinase, phosphatase and laccase were detec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ss ratios of protein and hydrophilic polysaccharide in fruiting bodies were low, but the fungus had the activities of proteinase, phosphatase and laccase. The in-depth study of this fungus is worthwhile.Key words: wild fungus; Lactariu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proteinase;phosphatase; laccase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气象和生态环境多样的国家,蕴藏着丰富的真菌种质资源,分布着全世界已知真菌(70 000种)的1/7的种类,其中野生食药用菌大约有1 200多种,为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生物资源基础。

平菇P0902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平菇P0902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石灰 1 % ~2 % 。
抗 杂 能 力。
表1 P 0 9 0 2 菌丝 在不 同温度 条件 下 生长 情况 ( 菌 落直 径m m )
培养温度℃
重 复
l 8℃ 2 O ℃ 2 2 ℃ 2 4 ℃ 2 6 ℃ 2 8 ℃ 3 O ℃
菌落 直径

5 1 . 0
5 2 . 0
5 3 . O
5 3 . 0
+ + +
5 4 . 0
5 6 . 0
5 7 . 0
长 势
菌落直径
I I
5 O . O
5 1 . 5
5 3 . O
5 3 . 0
5 3 . 0
5 5 . 0
5 6 . 0
长 势
菌落直径
I l l
度。 1 . 3 . 2 茵 丝 生 长 适 宜 酸碱 度 试 验 ・ 试 验 采 用 母 种 培 养 基 。 用
1材 料 与 方 法 1 . 1供 试菌 株
平 菇P 0 9 0 2 。C K 1 :2 1 0 6 ;C K 2 : 山西8 9 ;C K 3 :2 0 0 2 ;C K 4 :
2 0 1 3 年 第0 4 期
吉 林 农 业
J I LI N A GRI CULTURE
NO . 0 4. 2 01 3
( 总第 3 0 1 期)
( C u mu l a t i v e t y N O. 3 0 1 )
平菇P 0 9 0 2 菌株 的生物学特性
呼 景 明
4 9 . O
+ + +
5 0 . 0
5 1 . O
5 2 . O

平菇的生物学特性

平菇的生物学特性
平菇为低温型变温结实性菌类。
菌丝体:3~35℃,最适24~28℃,可忍受-15℃的低
温。
子实体分化:5~26℃均可分化。
子实体分化时温度的类群: 低温型:子实体分化的最适温度10~15℃,如粗皮侧耳 中温型:子实体分化的最适温度16~22℃,如凤尾菇 高温型:子实体分化的最适温度22~26℃,如金顶侧耳
项目三 食用菌栽培管理
任务一 平菇栽培
导言
平菇又称侧耳,是全世界广泛栽培 的食用菌,过去专指侧耳属的粗皮侧 耳(Pleurotus ostreatus Fr.),俗 称杨树菇、冻菌等,现在人们把侧耳 属的其他一些栽培种类也称为平菇, 如美味侧耳、金顶侧耳、桃红侧耳等。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工菌”。
3. 主
糙皮侧耳、美味侧耳(紫孢侧耳)
要 佛罗里达、白黄侧耳
种 类
Hale Waihona Puke 金顶侧耳(榆黄蘑)、凤尾菇
阿魏侧耳、粉红平菇
粗皮侧耳
▪ 姬菇
▪ 白平菇
▪ 选育平菇
榆黄蘑
白色系列
平菇的灰色品种
灰色系列
▪ 平菇适应性很强,在我国分布 极为广泛,平菇多在深秋至早 春,甚至初夏簇生于杨、枫、 榆、构、槐、栎等阔叶树木的 枯木或朽木上,或簇生于活树 的枯死部分。
生长在树干上的平菇
平菇生活史
菌蕾
子实体
子实体原基 平菇生活史
孢子
属异宗结合菌类
双核菌丝
孢子萌发
单核菌丝
平菇生殖生长各时期形态
▪ 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光
▪ 子实体分化阶段:需要一定的 散射光。过弱,子实体难以形 成;过强,抑制子实体和菌丝 体生长。
▪ 影响子实体表皮的颜色。
▪ 6、酸碱度

一株野生香菇的鉴定及菌丝最佳生长条件研究

一株野生香菇的鉴定及菌丝最佳生长条件研究

一株野生香菇的鉴定及菌丝最佳生长条件研究袁思明;房丽丽;何德;李翠新【摘要】n order to identify a strain of wild Lentinula edodes exactly,we conducted some experiments u-sing its rDNA ITS sequences analysis and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wild strain is Lentinula edodes.Some studies on the optimum growth rate of its mycelium in this paper showed that the best carbon source was maltose,the optimum nitrogen source was beef extract,the optimum C / N was 30 ∶1,the optimum pH value range was 5 to 6,and magnesi um sulfate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its mycelium.%为了对采集的一株野生香菇进行准确鉴定,实验采取了 rDNA ITS 序列分析以及形态鉴定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就是香菇。

实验对其菌丝的最佳生长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碳氮比为30∶1,最适 pH 为5耀6,硫酸镁能够促进菌丝的生长。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香菇;鉴定;碳源;氮源【作者】袁思明;房丽丽;何德;李翠新【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6香菇(Lentinula edodes)又名香菌俗称中国蘑菇,被人们誉为“菇中皇后”[1],是驰名中外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其人工栽培仅次于双孢菇[2].香菇清香可口,别有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香菇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而且还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如抗肿瘤、增强免疫力、降血脂、抗血栓、保肝[3]、健胃、预防佝偻病和预防现代“文明病”[4]等.野生香菇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中、西南地区,人工栽培遍布全国[5].野生香菇除了具有浓郁的香味和脆嫩的质地,还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因此可以作为培养香菇优良品种的杂交亲本[6],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是提高香菇育种水平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分离、保藏野生香菇菌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10].云南省地处低纬,干湿分明,气候宜人,为野生食用菌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气候环境[11],该地区的野生香菇资源丰富,香味浓郁,深受消费者喜欢.因此本文将研究野生香菇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以期为香菇的生产和基础研究提供依据.1.1 供试菌种对2014年5月采自云南省云县的野生香菇(如图1所示)的一株进行了菌种分离培养.1.2 香菇的DNA提取及ITS分子鉴定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将分离得到的野生香菇菌种接到PDA斜面培养基上,26℃培养7~10 d,然后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室温静置培养一个月后用滤纸收集香菇的菌丝体,吸水纸吸干.取适量菌丝体用液氮充分研磨后快速盛入1.5 ml的Eppendorf管中,加入750 μL的预热CTAB(2%)提取缓冲液,振荡混匀后加入5 μL的β-巯基乙醇,65℃水浴1 h后12 0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液加入等体积的苯酚、氯仿、异戊醇混合液(体积比为25∶24∶1)充分混匀,慢慢摇晃1 h后12 0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液转管至新的1.5 mL的Eppendorf管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混合液(体积比为24∶1)慢慢摇晃1 h后12 0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液转管,加入2/3体积预冷的异丙醇置于-20℃冰箱30 min,8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沉淀用75%的乙醇洗涤2~3次,晾干加入30 μL TE溶液充分溶解,然后用1.0%的琼脂糖凝胶检测DNA样品的浓度和质量,DNA样品置于-20℃保存备用.1.2.2 ITS-PCR扩增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TCCGTAGGTGAACCTGCG)和ITS4(TCCTCCGCTTATTGATATGC)对香菇菌种进行ITS-PCR扩增,反应体系为35 μL,包括:2×HiFiTaqPCRS tarMix17.5 μL、引物ITS1(10 μM)和ITS4(10 μM)各0.7 μL、DNA模板1 μL,用去离子水将体积补至35 μL.ITS-PCR 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2 min,94℃变性1 min,55℃退火1 min,72℃延伸1 min,34个循环,72℃延伸8 min,4℃保存.扩增得到的PCR产物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对合格的产物送至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1.3 野生香菇的菌丝生长条件试验基础培养基配方:葡萄糖20 g、蛋白胨2 g、硫酸镁0.15 g、磷酸二氢钾0.15 g、磷酸氢二钾0.15 g、琼脂15 g、水1 000 mL、pH自然.1.3.1碳源试验供试碳源: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分别以20 g的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代替基础培养基中的葡萄糖,配置成不同的碳源培养基,按常规方法灭菌、倒平板,用内径5 mm的打孔器在活化平板培养基的同一半径处打孔,接种到每一供试平板的中央,每一碳源设置3个重复,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连续培养11 d,第三天开始每隔两天利用十字交叉法测一次菌落的直径,并且观察菌落形态、菌丝的长势.菌丝的生长速度用(mm/d)表示.菌丝生长浓密、粗壮用“+++”表示,生长较为浓密用“++”表示,菌丝稀疏细弱用“+”表示,不生长用“-”表示.1.3.2 氮源试验供试氮源:硝酸铵、硫酸铵、牛肉膏、蛋白胨、尿素.以等量的硝酸铵、硫酸铵、牛肉膏、尿素代替基础培养基中的蛋白胨,配置成不同氮源的培养基,其余操作同1.3.1.1.3.3 无机盐试验在每升基础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 g氯化钙、氯化钠、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其余操作同1.3.1.1.3.4 pH值试验用10%的氢氧化钠和10%的盐酸在灭菌前将基础培养基的pH值调为5、6、7、8、9共5个梯度,其余操作同1.3.1.1.3.5 碳氮比试验以葡萄糖为碳源,以蛋白胨为氮源,以20 g葡萄糖为标准,配制成碳氮比分别为10∶1、20∶1、30∶1、40∶1、50∶1共5种配方,其余操作同1.3.1.1.3.6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菌丝平均生长速度(mm/d)=所测得三个菌落半径的平均值/生长的天数.2.1 形态鉴定结果所采集的野生香菇子实体中等大,菌盖表面平整,呈扁平或者稍扁平,周围为浅褐色,中部为黄褐色,相比于人工栽培的菌肉肥厚香菇而言,其菌盖较薄,表面无鳞片,边缘不内卷;菌柄褐色,中生,弯曲,肉质,相比于人工栽培的香菇,其菌柄较细长;菌褶弯生不等长,白色肉质,密集;菌肉白色厚实,具有特殊的香味,从形态上初步鉴定为野生香菇.2.2 DNA的提取野生香菇菌株的DNA提取结果如图2中的1、2、3.得到的野生香菇菌株DNA大小在23 130 bp附近,电泳图中,DNA条带清晰,DNA的浓度、纯度以及产率都比较高,可用于PCR扩增.2.3 野生香菇的ITS-PCR扩增和测序结果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野生香菇菌株进行了ITS-PCR扩增,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检测结果如图3.测序结果rDNA ITS区段长度为740 bp.所得序列进行Blast搜索,Blast结果击中(hit)均为香菇(如图4),序列相似性为96%,E value(期望值)为0,主要击中香菇菌株SB104、香菇菌株GAN046-IAMHAU、香菇菌株TMI1546、香菇菌株YUN102-IAMHAU、香菇菌株50784-ACCC、香菇菌株ndeweert等[5]认为ITS序列经比对,序列相似性≥99%,属于相同种;序列相似性大于95%,小于99%,属于相同属;序列相似性≤95%,属于相同科.因此ITS分子分析结合上面形态上的鉴定,表明分离得到的野生菌株是香菇.2.4 不同的碳源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碳源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见下表1,生长曲线见下图5.从表1可知,供试的5种碳源均可以作为野生香菇菌丝生长的碳源,但在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的长势明显低于其他几种碳源,结合菌丝在不同碳源下的生长曲线,可以看出野生香菇在以麦芽糖和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势最好.2.5 不同氮源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同氮源对野生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见下表2,菌丝在不同氮源下的生长曲线如图6,从表2和图6可以看出,香菇菌丝在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在以硝酸铵、硫酸铵、蛋白胨、牛肉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都能生长,总体看来菌丝在有机氮上比在无机氮上生长更好,其中在牛肉膏上生长最好,菌丝浓密、粗壮.2.6 无机盐对野生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机盐对野生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见下表3,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硫酸亚铁降低了菌丝的生长速度以外,其余几种无机盐均不同程度的促进了菌丝的生长,其中硫酸镁效果最明显.2.7 不同pH值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野生香菇菌丝在不同pH值下的平均生长速度见下图7,野生香菇菌丝在pH值为5~9中均能生长,在pH值为6时生长最好,菌丝浓密,但是菌落不规则,pH 为7~9时菌丝生长速度逐渐下降,总体来说在偏酸性环境中生长的更好.2.8 碳氮比的影响碳氮比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见下表4,不同碳氮比下的生长曲线见下图8,从表4和图8可以看出在供试的五种碳氮比中,菌丝都能够生长.所有菌落均表现出规则圆形,生长速度最快的是30∶1,从30∶1到50∶1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说明氮源过低不利于菌丝的生长.在云南省云县采集的一株野生菌株通过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确定该菌株就是香菇.对该野生香菇进行了菌丝生长条件的研究,该实验表明,该野生香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牛肉膏,菌丝不但生长快,而且色泽洁白菌丝浓密,长势旺盛.菌丝在pH值为5~9中均能生长,在pH为6时菌丝生长最快,菌丝生长浓密.无机盐对香菇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硫酸镁和氯化钠.菌丝在C/N为10∶1~50∶1的范围内均可以生长,但以C/N为30∶1时菌丝生长最快,菌丝浓密粗壮、长势旺盛.我国地域广阔,生态环境多样,香菇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在香菇育种中应更多地引进我国丰富的野生香菇种质资源[10].在香菇生产的三大要素(菌种、培养料、栽培管理)中,菌种是最重要的基础生产资料,是影响香菇产量和质量的关键要素[11],了解野生香菇的生物学特性将为香菇的生产栽培提供依据.。

一株野生茶树菇菌株鉴定及菌丝生物学特性初探

一株野生茶树菇菌株鉴定及菌丝生物学特性初探

一株野生茶树菇菌株鉴定及菌丝生物学特性初探
刘叶高;陈新淇
【期刊名称】《食用菌》
【年(卷),期】2024(46)2
【摘要】将野外采集的茶树菇进行分离提纯,得到纯培养物。

为探究其是否为新菌种以及最适的培养条件,进行菌丝拮抗试验、菌株鉴定以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结果表明:拮抗试验确定其与茶树菇-5等菌株不同;经鉴定确定其为Agrocybe sp(.田头菇属),是潜在的新种,并命名为茶树菇-20;菌丝生物学特性试验确定茶树菇-20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60%左右,最适生长pH为6~7,最适光照强度为0 lx,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和麦芽浸膏琼脂培养基。

【总页数】5页(P18-21)
【作者】刘叶高;陈新淇
【作者单位】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3;S646.9
【相关文献】
1.一株野生侧耳属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2.一株黄山野生双孢蘑菇菌株菌丝体培养特性研究
3.一株长白山野生桦褐孔菌菌株的分离及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4.一株野生球盖菇的鉴定及其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5.4个贵州野生花脸香蘑菌株的菌丝体生物学特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菇生物学特性及科学栽培技术

平菇生物学特性及科学栽培技术
2009.10 农村实用技术
NONGCUN SHIYONG JISHU
蔬菜园
平菇生物学特性及科学栽培技术
●邓兴海 中国人民解放军61251部队后子实体由菌盖、菌褶和菌柄3部分 组成。 (1)菌盖 平菇系大型菇类,菌盖宽为2~ 23cm。初为圆形、扁平,成熟后则因 种类不同发育成耳状 (侧耳)、漏斗 状、贝壳状、舌状等形态。 (2)菌褶 菌褶是平菇的有性繁殖器官,生 于菌盖下方,呈扇形排列,形似刀片, 裸露形。 (3)菌柄 偏生或侧生于菌盖的下方与菌肉 紧密相连,柄表下延的菌褶,无菌环, 白色中实,肉质或稍具有纤维质。 2)生理特征 平菇菌丝洁白、浓密,呈棉毛状, 爬壁能力强、不产生色素。验镜时菌丝 粗细不匀,分支能力强。按生长所需温 度不同分为,低温型、中温型、高温型
4)氢离子浓度(pH值) 平菇菌丝在pH值4.0~9.0的基质中 均 可 生 长 , 但 以 5.0 ~6.5 为 最 适 , 属 微 酸性。生料栽培时将pH值调高到7.0~ 9.0,可提高成功率,增加抗污染能力。 5)空气要求 发菌期要求以环境干燥、室内空 气新鲜无异味为准。CO2浓度高氧气少 不利于菌丝生长,也不利于子实体发 育。通风换气时应注意,一定要温和 地通风,过冷、过热、过强都对子实 体生长不利。 6)光照要求 平菇菌丝体生长不需要光,黑暗 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好。子实体生长期 不需强光直射,但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照,强度为50~250克勒斯。 3、 栽培技术 1)配方 (1)棉籽壳培养料配方 棉 籽 壳 80% , 麸 皮 10% , 豆 饼 粉 8%,石膏粉2%,含水量65%~70%。 (2)玉米芯培养料配方 玉米芯70%,棉籽壳25%,豆饼粉 3%,石膏粉2%,含水量65%。 2)培养料的发酵 选新鲜干燥的原料,在烈日下暴 晒两天,按比例将各种原料相互混合 拌匀后。用3%的石灰水拌料。使其含 水量为70% ,料水比为1∶ (1.2 ~1.4)。 料堆的高度、宽度因季节而变。当料 温升到60℃时进行翻堆,将上部分的料 翻到下部分去。把外部分的料翻到里 面去,做到受热均匀。当料温再次升 到 60℃ 时 再 翻 , 直 到 含 水 量 适 宜 , pH 值适宜时即可。 3)装袋与品种选育 一般用 (17~22cm) × (45~55cm) 的塑料袋。装料时先将袋的一端用绳 扎紧,然后均匀的装一层菌种 (菌种 的选择应当根据栽培季节选择适宜的 品种。同时要求菌种抗杂、抗逆性强, 抗病害。大规模种植时应做出菇试 验。) 然后装料,边装边用手稍微按 压,松紧要适宜,装至袋的1/2处时再 播上一层菌种。随后继续装料,待装 至袋口6~7cm时再全面播上一层菌种,

平菇生产技术—平菇生物学特性

平菇生产技术—平菇生物学特性
平菇生物学特性
目录
一、菌丝体 二、子实体 三、生活史
一、菌丝体
平菇担孢子→形成芽管→长长的丝 状或管状的菌体(菌丝)。
有隔菌丝。 由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为初生的单
核菌丝,单核菌丝很快质配形成次 生的双核菌丝。单根菌丝为无色、 分支、分隔的多细胞管状物,直径 是头发的五分之一。
担孢子萌发形成菌丝
厘米,菇形完整,菌盖肥厚,卷边,自然 色泽,菇柄切削。
原基期 白色瘤状物
桑椹期 粒状物
珊瑚期 长短不齐的杆状物
成型期 短杆顶端分化出小扁球
幼菇期 菌盖小、菇体硬实、颜色深
成熟期 菌盖边沿较薄、色较浅、较软
鲜品出口、盐渍和加工罐头平菇的标准是 :
一级 菌盖直径5厘米左右,自然色泽。 二级 菌盖直径5~10厘米,自然色泽。 三级 菌盖直径大于10厘米,自然色泽。 平菇罐头原料收购的质量分级标准为: 一级 菌盖直径4.0~6.5厘米,柄长不超过2
一、菌丝体
平菇菌丝体多数洁白、浓密、粗壮、爬壁力强。
二、子实体 菌柄侧生——侧耳
单生
丛生
叠生Biblioteka 二、子实体菌盖 中央凹,肥厚,呈各色。 菌褶 延生,裸露,白色。 菌柄 侧生,白色,中实,上粗下细。
三、生活史
属异宗结合四极性菌类
三、生活史
原基期 白色瘤状物 桑椹期 粒状物 珊瑚期 长短不齐的杆状物 成型期 短杆顶端分化出小扁球 幼菇期 菌盖小、菇体硬实、颜色深 成熟期 菌盖边沿较薄、色较浅、较软

野生平菇菌株的培养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野生平菇菌株的培养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21,53( 1):143 -106Xinjiany Ag/cultkrai Sciexcasdel : 14.9448/j. T u x 1445 -4334. 9265.05.017野生平菇菌株的培养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努尔孜亚•亚力9贾文捷5,郝敬A 1,罗影5,贾培松05魏鹏9温切木•阿布列孜2(1.新疆农业科学7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l 荒漠绿/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洽理(点实验*,鸟鲁木齐830091 ;2.阿[泰市菜篮子工程办公*,新疆阿[泰836500)摘 要:【目的】通过对不同来源的野生平菇菌株进行生物学培养特征测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评价供试菌株 的多样性水平,为丰富和开发平菇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创制材料及基础数据支撑。

【方法】可用生物学方法和KSR 标记技术对2株野生平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至菌丝培养特征方面,各平菇菌株菌丝颜色基本为白色,菌株间无明显差异;而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来自中国云 南菌株4425菌丝长速最快,来自新西兰的菌株04444长速最慢;5条ISSR 引物共扩增出96条清晰的DNA 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6条,多态比率为95. 2% ;各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4. 53 ~4. 84,在遗传相似系数4.64水平上2个供试菌株分为5个类群,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域性。

【结论】5个不同来源的野生平菇菌株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平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较为相关,而与生物学性状无 明显相关,供试菌株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较好的驯化育种潜力。

关键词:予生平菇;菌丝培养特征;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中图分类号:SS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45 -4334(2021045 -423 -484引言【研究意义]平菇(Pleuutus ostuatus -在分类 学上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侧耳科、侧耳属3]o 营养 、风味独特、高蛋白、具有较高的营养 和保健功能,是人们喜食的食用菌之一3]。

平菇辽平八号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平菇辽平八号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20192021年第dible栽辽平八号,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发中心从沈阳市棋盘山上采集的野生菌株,采用组织分离选育手段选育出的新品种,已通过辽宁省种子管理局认定。

经过对比试验、耐高温性试验、区域试验及近两年大面积推广表明该品种子实体菇形美观(图1)、肉厚、朵大,颜色深灰色至灰色,抗高温能力强,抗杂、抗病力强。

子实体耐高温能力强,32℃高温能正常出菇,且生物转化率较高,可达150%~200%,是辽平八号品种两个突出特点。

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图1辽平八号子实体1辽平八号生物学特性1.1辽平八号形态特征1.1.1菌丝体辽平八号菌丝洁白、浓密、长而粗壮,不产生色素。

菌丝生长速度较快,23~25℃温度条件培养,18mm×180mm试管10d即可长满。

1.1.2子实体辽平八号子实体呈覆瓦状丛生,菌盖扁半球形,长径8~12cm,初期黑灰色,后期变淡,成熟时呈深灰色至灰色。

菌肉白色、肥厚、有菌香味。

菌柄短,长2~4cm,白色、光滑、侧生,内实,基部相连使菌盖重叠。

1.2生物学特性辽平八号生育期40d。

1.2.1温度菌丝生长温度5~28℃,最适温度22~24℃,子实体生长温度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18~28℃。

1.2.2湿度菌丝生长时期要求培养料含水量在60%~ 65%,空气相对湿度为65%~70%。

子实体发育时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

1.2.3光照菌丝生长期间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需散射光,光照强度在800~1000lx。

1.2.4空气辽平八号整个生长期需通风良好,菌丝生长阶段要保持培养室空气新鲜,适时适量通风换气;子实体生长期间要加强通风,空气中CO2含量不宜高于0.1%,否则影响子实体生长发育,容易产生畸形菇。

1.2.5酸碱度辽平八号菌丝生长阶段的最适pH为7~8,子实体形成阶段的pH以6~7为宜。

2辽平八号生产性状辽平八号适宜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内蒙古等省区栽培。

平菇的分生孢子形态

平菇的分生孢子形态

平菇的分生孢子形态平菇是一种被广泛食用的野生蘑菇,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真菌纲的伞菌目担菌科。

它的学名是Agaricus bisporus,也被称为白蘑菇、洋菇或巴黎蘑菇。

平菇是一种伞菌,分生孢子形态是该物种的重要特征之一。

平菇的分生孢子形态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其分生孢子呈卵形或近球形,直径通常在4-6微米之间。

分生孢子的表面光滑,颜色为浅棕色。

每个分生孢子通常由两个孢子形成,这也是该物种名称中“bisporus”的来源。

每个分生孢子都具有发芽能力,可以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萌发并生长成新的菌丝。

平菇的分生孢子是由菌盖的菌褶上的担基生产的。

在菌盖发育的过程中,菌褶会逐渐扩展并形成垂直于菌盖的横向结构。

这些菌褶上会产生许多的担基,每个担基上都会形成一对分生孢子。

当分生孢子成熟后,它们会从担基上脱落,通过风传播到周围环境中。

平菇的分生孢子形态除了与其他蘑菇的差异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品种的特征进行区分。

在一些特殊的平菇品种中,分生孢子的形态可能会有一些变异,如颜色较浅或较深、形状略微不同等。

这些特征对于鉴别不同品种的平菇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平菇的分生孢子形态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蘑菇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分生孢子是平菇进行有性繁殖的重要结构,也是它们在自然环境中传播的途径之一。

同时,对于育种工作来说,分生孢子形态的观察也有助于筛选出具有理想特征的优良品种。

总之,平菇的分生孢子形态是该物种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卵形或近球形的分生孢子,它们的颜色和表面特征对于鉴别不同品种的平菇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研究平菇的生长和繁殖、进行育种工作,分生孢子形态的观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观察蘑菇的实验报告

观察蘑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蘑菇的基本结构和生长习性。

2. 掌握观察蘑菇的方法和技巧。

3. 提高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材料1. 蘑菇样品:香菇、平菇、金针菇等。

2. 培养皿、镊子、解剖刀、显微镜、放大镜、白纸、铅笔、记录本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蘑菇的外部形态:记录蘑菇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特征。

2. 解剖蘑菇:用解剖刀小心地切开蘑菇的菌盖,观察菌盖、菌柄、菌褶等部分的结构。

3. 观察蘑菇的菌褶:用放大镜观察菌褶的形状、颜色、间距等特征。

4. 观察蘑菇的菌柄:观察菌柄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

5. 观察蘑菇的菌丝:用显微镜观察蘑菇的菌丝,记录菌丝的形态、颜色、排列等特征。

6. 观察蘑菇的生长环境:记录蘑菇生长的土壤、湿度、温度等条件。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蘑菇的外部形态(1)取蘑菇样品,放在白纸上,用铅笔记录其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用鼻子轻轻嗅闻蘑菇的气味,记录其气味特征。

2. 解剖蘑菇(1)用解剖刀小心地切开蘑菇的菌盖,观察菌盖的结构。

(2)用镊子取出菌褶,观察菌褶的形状、颜色、间距等特征。

(3)观察菌柄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

(1)用放大镜观察菌褶的形状、颜色、间距等特征。

(2)记录菌褶的形状、颜色、间距等特征。

4. 观察蘑菇的菌柄(1)观察菌柄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

(2)记录菌柄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

5. 观察蘑菇的菌丝(1)将蘑菇样品放入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的形态、颜色、排列等特征。

(2)记录菌丝的形态、颜色、排列等特征。

6. 观察蘑菇的生长环境(1)记录蘑菇生长的土壤、湿度、温度等条件。

(2)分析蘑菇生长环境对蘑菇生长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蘑菇的外部形态香菇:伞形,菌盖直径5-12厘米,白色或淡黄色,气味浓郁;平菇:伞形,菌盖直径3-10厘米,灰白色或浅棕色,气味淡;金针菇:针状,菌盖直径1-3厘米,白色,气味微弱。

2. 解剖蘑菇香菇:菌盖、菌柄、菌褶三部分结构明显;平菇:菌盖、菌柄、菌褶三部分结构明显;金针菇:菌盖、菌柄、菌褶三部分结构明显。

平菇的生物学特性

平菇的生物学特性

平菇的生物学特性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属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科、侧耳属(平菇属)。

一、平菇的形态特征平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

菌丝体是白色,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子实体丛生或叠生,分为菌盖和菌柄两部分。

菌盖直径5cm~20cm,呈贝壳形或舌状,褶长,延生,较密。

子实体开始形成时,菌褶一直裸露在空气中,没有菌膜包围,菌褶似小刀片,由菌盖一直延伸到菌柄上部,形成脉状直纹。

菌柄生于菌盖一侧(偏生或侧生),白色,中实,柄着生处下凹。

孢子圆柱形,无色,光滑,一朵平菇可产数亿孢子。

弹射孢子时,看起来好似一缕缕轻烟,呈烟雾状。

子实体的形态见图9—l。

二、平菇的生活史平菇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的食用菌。

平菇的生活史与许多高等担子菌相似,由子实体成熟产生担孢子。

担孢子从成熟的子实体菌褶里弹射出来,遇到适宜的环境长出芽管,初期多核,很快形成隔膜,每个细胞一个核。

芽管不断分枝伸长,形成单核菌丝。

性别不同的单核菌丝结合(质配)后,形成双核菌丝。

双核菌丝在隔膜上有锁状联合。

双核菌丝借助于锁状联合,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分枝,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无限地进行生长繁殖。

双核菌丝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后达到生理成熟,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形成一团团粒状的菌蕾如桑椹状,称"桑椹期".几天后长成参差不齐的短菌柄,形如菌盖,称“珊瑚期”,之后菌柄不断伸长、加粗,并在顶端形成菌盖,长成子实体。

在子实层中,双核菌丝顶端产生担子,其遗传物质进行重组和分离,形成四个担孢子。

孢子成熟后,从菌褶上弹射出来,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图9—2)。

平菇的生物学特性三、平菇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一)营养平菇属木腐生菌类。

菌丝通过分泌多种酶,能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淀粉、果胶等成分分解成单糖或双糖等营养物,作为碳源被吸收利用,还可直接吸收有机酸和醇类等,但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碳。

平菇以无机氮(铵盐、硝酸盐等)和有机氮化合物(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作为氮源。

平菇的生物学特性

平菇的生物学特性

收稿日期:2009-11-07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杏鲍菇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NJZY08225)1平菇的生物学分类依照最新分类方法,平菇隶属于菌物界、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目前发现的食用侧耳已有30多种,广泛栽培的就有紫孢侧耳(美味侧耳)、佛罗里达侧耳(华丽侧耳)、漏斗状侧耳(凤尾菇)、金顶侧耳(榆黄蘑)、鲍鱼侧耳(鲍鱼菇)和糙皮侧耳(平菇)等。

而平菇的栽培最为普遍,产量最大,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2平菇的形态特征平菇从弰形态上由营养器官———菌丝体和繁殖体器官———子实体两个部分构成。

2.1菌丝体平菇的菌丝由孢子萌发发育而成,初为单核菌丝,单核菌丝很快质配形成双核菌丝,由若干条分枝菌丝构成的丝状体称为菌丝体。

平菇单根菌丝管状、无色,直径是头发的五分之一。

平菇双核菌丝体都具有锁状联合,分枝性强。

平菇菌丝体密集,粗壮有力,气生菌丝发达,爬壁性强,抗逆性能强,生长速度快。

菌丝体在培养基内吸收营养,发育到一定程度,在一定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就能形成其繁殖器官———子实体。

2.2子实体平菇菌丝体纽结发育,形成子实体经过桑椹期、珊瑚期、形成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发育成熟。

柔椹期:在培养基表面出现许多如小米粒似的白色或灰色菌蕾(即基),形似桑椹。

珊瑚期:部分粒状菌蕾开始伸长,出现菌柄,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上细下粗,参差不齐,形如珊瑚。

在珊瑚状子实体形成过程中,有的小颗粒发育成子实体,有的小颗粒被自然淘汰。

形成期:原始菌柄逐渐加粗并在顶端形成青灰色的小扁球,即原始菌盖。

菌盖生长很快,而菌柄则渐转慢。

成熟期:菌盖迅速生长而展开并发育成熟。

平菇的子实体由菌盖、菌褶、菌柄三个部分组成。

菌盖呈贝壳状或扇状;菌柄着生部位微向下凹,有棉絮状绒毛,边缘薄,微上翘或波状;菌盖幼时颜色深暗,呈灰黑色,以后逐渐变淡,最后呈灰白色或白色,因品种不同而颜色各异;菌褶生于菌盖下方,是平菇有性繁殖器官,呈扇状排列,形似刀片,不等长,纵切面着生有子实层等。

一株野生平菇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一株野生平菇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一株野生平菇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史秀娟;张平;刘振伟
【期刊名称】《食用菌》
【年(卷),期】2003(000)0S1
【摘要】该菌株,菇体呈灰色,菌盖直径8-12cm,菌柄短,肉厚,经室内测定表明,此菌株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最适碳源为甘露醇,最适氮源为醋酸氨,其生长的适宜pH
为4.5~8.0,最适为5.0-6.5,与F3及LP-5亲缘关系较近,生物转化率达150%左右。

【总页数】2页(P)
【作者】史秀娟;张平;刘振伟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农科所;山东省莱芜市农科所;莱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14
【相关文献】
1.一株野生侧耳菌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J], 孙瑞泽;陈永刚;王艳龙;瞿艳丽;高红玲;
杨秀丽;张耀玲;王胜宝;刘勇;陈进;黄重;魏玲;魏芳勤;荆丹
2.一株野生猴头菇生物学特性及农艺形状研究 [J], 杜忠伟; 胡志强; 亢学平; 李建;
王旭; 王鑫
3.一株野生肺形侧耳生物学特性研究 [J], 周向宇;潘坤;刘杰;王锋尖
4.一株野生平菇的鉴定及营养生长条件研究 [J], 张耀玲;王胜宝;郝兴顺;刘勇;张成兵;魏芳勤;黄重
5.一株野生古巴栓孔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J], 史维丽;班立桐;黄亮;杨红澎;孙宁;王玉;李奕葶;张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株野生蘑菇的鉴定

一株野生蘑菇的鉴定

一株野生蘑菇的鉴定张倢;康曼;韩建荣【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43)11【摘要】对实验室分离获得的一株野生蘑菇G1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传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G1菌株子实体菌盖白色,直径2.1 ~ 5.6 cm;菌柄粗0.6~1.0 cm,旱中央着生,菌柄和菌褶基端分离;在菌柄上部有单层菌环;有隔菌丝,菌丝体上无锁状联合;一个担子上普遍着生2个担孢子,孢子椭圆形、棕色,孢子的大小为(5.52 ~6.12)μm×(5.02~5.47) μm.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G1菌株为蘑菇属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由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可知,G1菌株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序列与双孢蘑菇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5%.综合形态学观察结果和ITS序列分析结果,最终鉴定G1菌株为双孢蘑菇.【总页数】4页(P1421-1423,1446)【作者】张倢;康曼;韩建荣【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6.1+1【相关文献】1.一种野生蘑菇的鉴定 [J], 王波;郭勇;鲜灵2.一株鹅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血清型鉴定相关基因的克隆 [J], 杨泽晓;刘常钰;王印;姚学萍;邬旭龙;王波;李桂黎;蒙正群;刘亚东3.一株产丙烯酸和一株耐高浓度丙烯酸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J], 陈云来;左文朴;杜丽琴;韦宇拓;黄日波4.一株虹鳟源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J], 樊丹;邓福容;李绍戊;卢彤岩;刘红柏;王荻5.一株产抗菌脂肽芽孢杆菌筛选鉴定、产酶特性及其脂肽初步鉴定 [J], 胡美忠;邬小兰;郁建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菇的特点

平菇的特点

平菇的特点
平菇(学名:Pleurotus ostreatus)是侧耳科侧耳属真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子实体丛生或叠生,由菌盖、菌褶和菌柄三部分组成。

2. 菌盖呈覆瓦状丛生,扇状、贝壳状、不规则的漏斗状,肉质肥厚柔软。

3. 菌盖表面颜色受光线的影响而变化,光强色深,光弱色浅。

4. 菌褶白色,长短不一,有的由菌盖边缘一直延伸到菌柄,有的仅在菌盖边缘有一小段,形如扇骨。

5. 菌柄侧生或偏生,白色,中实。

6. 菌丝体白色,粗壮有力,气生菌丝发达,爬壁力强,菌丝密集,生长速度快。

7. 菌肉白色、稍厚、柔软。

8. 菌褶一般白色延生,有时在菌柄上形成隆起的脉络,白色至灰白色。

9. 担孢子圆柱形,光滑、无色。

10. 平菇属好光菌类,多生于榆、榉、械、柳、栎、枫、槐等多种阔叶树种的枯木、朽树桩或活树的枯死部位上。

11. 平菇是一种食用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追风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

用于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不通等病症。

另外,对预防癌症、调节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改善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都有一定的好处。

平菇栽培实验

平菇栽培实验

平菇栽培技术一、实验目的1.了解平菇的形态特征、生长过程及生活条件。

2.初步掌握平菇的栽培技术。

3. 学会测量平菇生长过程中的相关参数。

二、实验原理平菇担孢子成熟后,就会从菌褶上弹射出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孢子开始萌发、伸长、分枝,形成单核菌丝,当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结合,并同时进行锁状联合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

子实体经不同的发育阶段成熟,最后又形成孢子,完成了平菇的生活史平菇属木腐生菌类。

平菇需要的氮源主要是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

平菇在0-3℃始形成孢子,但以12-18℃时形成最好。

菌丝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4-27℃,高于35℃时,生长菌丝易老化,变黄;低于7℃,生长缓慢。

菌丝抗寒能力较强,能而-30℃的低温。

平菇耐湿能力较强,野生平菇在多雨、阴凉或相当潮湿的环境下发生。

在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在65-70%,如果低于50%,菌丝生长很差。

含水量过高,也会影响菌丝生长。

子实体发育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在55%时生长缓慢,40-45%时小菇平缩;高于95%时菌盖易变色腐烂,也易感染杂菌。

平菇的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长,有光可使菌丝生长速度减缓。

子实体分化发育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光照不足,原基数减少,菌盖小而苍白,畸形菇多。

直射光强光下不能形成子实体。

平菇是好气性真菌,恢复菌丝和子实体生长都需要空气。

平菇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PH在3-10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发育。

平菇栽培的培养料主要有棉籽壳、锯木屑、秸秆三大类。

三、实验材料棉籽壳,玉米,石灰或石膏:调整ph向碱性菌袋:装料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高锰酸钾(K2MnO4)电子天平四、栽培料处理拌料过程中加水的方法是先测出含水量,在把需要加的水分批次一份份加入栽培料(料: 水=1:1.3)。

棉籽壳:无霉变无虫害,绒少,色泽至少灰白,干燥,新鲜。

资源较丰富,质地偏硬,做基料通透性好,碳氮比较为合适,适于生料、发酵料以及熟料栽培,产量较稳定,为平菇栽培首选原料。

【VIP专享】蕈菌实验报告 (2)

【VIP专享】蕈菌实验报告 (2)

(5)火焰灼烧镊子。

(6)将菇由中间撕成两半,用无菌尖镊子在菌柄与菌盖交界处切下0.2立方厘米的小块放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上。

(7)再次灼烧棉塞和试管口,棉塞塞进试管口。

(8)在试管外壁标注日期与菌种。

(9)重新截取香菇新无菌面,重复进行以上操作。

(10)7.25℃恒温培养3-5天。

1.5实验结果:长出绒毛状菌丝,两周长满试管斜面,无杂菌为纯种。

1.6注意事项(1)接种过程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2)长发要扎起来,以免酒精灯烧到头发。

(3)火焰灼烧镊子后一定要冷却后,再去取组织,否则接种的组织会被烧死无法长出新菌。

实验二母种扩繁、2.1 PDA培养基(1L)2.1.1原料:棉籽皮200g、马铃薯切碎200g、葡萄糖20g、KH2PO43g、MgSO41.5g、V B10.004g、琼脂18g、水1L、PH自然2.1.2配制方法:用分析天平称取各试剂,将土豆去皮洗净,挖去芽眼,切成小方块,与棉籽皮一起,加约900ml水,煮约20min,不断搅拌,煮至软而不烂为止,用双层纱布过滤,用带刻度的烧杯接滤液,加入琼脂,继续加热,带琼脂溶化后,添加其他试剂,补足水分至1L。

2.2 高压蒸汽灭菌2.2.1原理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

待水蒸汽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

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2.2.2操作方法:(1)加水超过电热器6cm;(2)将需灭菌的培养基放入灭菌锅内,关闭锅盖,打开电源,灭菌锅开始工作;(3)放气出气10min 关闭放气阀;(4)升压121℃ 0.12Mpa,维持20-25min;(5)调压220V→145-175V;(6)降压(自然降压)&开锅达到规定的灭菌时间后,关闭电源,让灭菌锅自然冷却,压力为零时,打开放气阀放气,蒸汽放尽后,方可开启锅盖错缝烘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