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诊疗常规
胃脘痛诊疗常规1

胃脘痛诊疗常规1汇报人:2023-12-21•胃脘痛概述•辨证论治•针灸治疗目录•中药治疗•西医治疗•康复与护理01胃脘痛概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定义多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导致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发病原因定义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吞腐等症状。
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病史,结合胃镜、钡餐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预防与调护调护预防02辨证论治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症状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治法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
方药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03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01症状胃脘胀痛,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
02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弱证症状01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02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方药03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03针灸治疗针刺治疗针刺取穴根据胃脘痛的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针刺方法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针刺,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期间可行针数次以增强疗效。
针刺注意事项针刺前应做好消毒工作,避免感染;针刺时应避开血管和神经,避免损伤;针刺后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选择与胃脘痛相关的穴位进行艾灸。
艾灸取穴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温和的灸烤,以局部皮肤温热、舒适为度。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评估慢性胃 炎预后的重要手段。通 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 胃黏膜的情况,判断炎 症的严重程度和是否愈
合。
病理检查
对于疑似恶性的慢性胃 炎患者,需要进行病理 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如果病理检查显示为 良性病变,说明预后较 好;如果为恶性病变,
则需要进一步治疗。
随访观察
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医 生会建议定期随访观察 ,以了解病情的长期变 化和预后情况。通过随 访观察,可以及时发现 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
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胃肠 蠕动,缓解胃胀、嗳气等症状 。
心理治疗
对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心 理因素导致的胃脘痛,可采用
心理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并发症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
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 良习惯,减少对胃黏膜的 刺激。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 胃部疾病。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01
02
03
长期上腹痛
疼痛性质可为钝痛、灼痛 、胀痛等,疼痛多与饮食 有关,常因进食不当而诱 发或加重。
消பைடு நூலகம்不良症状
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反酸等。
胃肠道外症状
如乏力、消瘦、头晕、失 眠等。
诊断依据
• 病史:有长期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且与饮食有关。 • 体征:上腹部轻压痛,或无阳性体征。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检查无异常,胃液分析显示胃酸分泌正常或偏低。 • 影像学检查:钡餐造影显示胃黏膜皱襞粗乱,胃壁僵硬,部分患者可见龛影。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建议收藏)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定义: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
文档交流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
.。
文档交流(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文档交流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
.。
文档交流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资料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急性胃炎可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伴腹泻等。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消化性溃疡可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腹部疼痛的表现。
2. 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3. 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内镜下表现可协助诊断。
2) HP 检查:14C 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 HP 感染。
【治疗方案】一.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 1. 寒邪犯胃证:主症: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大便俯,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温中和胃基本方:高良姜汤加减高良姜 10g 桂枝 15g 厚朴 10g 当归 10g 吴茱萸 15g 半夏12g 甘草 6g 加减: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 兼见风寒表证者加苏叶、防风、荆芥;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制大黄、积实、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2.胃中蕴热证: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若兼肝气郁滞,并见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基本方:清中汤加减黄连 3g 栀子 10g 半夏 10g 茯苓10g 白豆蔻 6g 陈皮 6g 甘草 5g 加减:热重加连翘、金银花、虎杖;若兼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大贝等;兼食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等。
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串,美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滑。
胃脘痛诊疗方案

.4.3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K29.502)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二)证候诊断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方药:调胃1号方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柴胡12g 黄芩6g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中药注射液:2、湿浊中阻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方药:调胃2号方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茵陈15g 白蔻仁6g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如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等,可用于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党参、 白术、茯苓等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等作用。
中医外治法
穴位贴敷
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糊,贴敷于相应的穴位,如中脘、足三 里等,以缓解胃痛症状。
艾灸
通过艾灸刺激特定的穴位,以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改善胃 脘痛的症状。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原则
03
理中丸加减。
胃阴不足型
症状
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烦渴思饮,纳少嘈杂,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疗原则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
益胃汤加减。
03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抗酸药
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用于中和胃酸 ,缓解疼痛。
抗菌药
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用于消除幽门 螺杆菌感染。
注意症状变化
注意观察病情症状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在诊断胃脘痛时,医生通常会考虑以下因素 患者的症状和病史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的结果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医生可以确定胃脘痛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2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分类与治疗 原则
肝胃不和型
症状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大 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疗原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脾胃湿热型
症状
胃脘疼痛,胀满,恶心呕吐,反酸,纳呆,大便溏泄,舌质红苔 黄腻,脉滑或濡数。
治疗原则
清热燥湿,健脾和胃。
胃脘痛诊疗常规1

胃脘痛诊疗常规【概述】胃脘痛是指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可伴随有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呃逆、大便异常等临床症状。
胃脘痛又称胃痛,中医古籍中亦有称其为“心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所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有、皆在胃脘,而是不在于心也”。
常见病因有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所伤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
基本病机是“不通则痛”,其中又有邪阻和虚滞之分。
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别。
本病可见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粘膜脱垂症等疾病。
本节所述胃脘痛仅限于消化性溃疡、上腹疼痛综合征。
【诊断】一、中医诊断(一)诊断要点1、疼痛部位发生于上腹胃脘部,其疼痛性质及程度常因病因病机不同而有所不同,可持续存在,也可间断性发作,可无压痛,或压痛不甚明显,无反跳痛。
2、常伴有食欲不振、痞满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3、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4、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二)类症鉴别1、胃痞二者症状出现的部位相同。
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则是以痛为主,临床不难区别。
2、真心痛典型的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多为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出汗等,病势较急,多发生于中老年,既往多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和T波改变,肌钙蛋白以及心肌酶谱检测可有变化,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并发症。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病史,而突发胃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3、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善太息等。
4、腹痛腹痛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多伴有便秘、泄泻或者排便习惯改变等下消化道的症状。
应从起病及主要病位与胃痛加以区分。
二、西医诊断(一)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故又分别称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二者同时存在时称之为复合性溃疡。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二)证候诊断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方药:调胃1号方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柴胡12g 黄芩6g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中药注射液:2、湿浊中阻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方药:调胃2号方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茵陈15g 白蔻仁6g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胃脘痛诊疗方案

4.3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K29.502)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二)证候诊断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方药:调胃1号方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柴12g 黄芩6g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中药注射液:2、湿浊中阻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方药:调胃2号方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茵15g 白蔻仁6g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定义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头痛为主症。
多因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与降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慢性胃炎。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主要症状:不同程度与性质得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得部位、内镜检查结果与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得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得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得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与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得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胃脘痛诊疗常规1

根据癌症分期选择手术、放疗 、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05
总结:提高胃脘痛诊疗效 果关键措施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依从性
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
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胃脘痛的原因、治疗方案及注意事 项,以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教导患者如何正确服用药物、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等,以提高 治疗效果。
诊断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如胃 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
鉴别诊断与排除标准
鉴别诊断
与其他可能引起胃脘痛的疾病进行鉴别,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
排除标准
排除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胃脘痛,如心脏病、肝病等。同时,对于孕妇及哺乳期妇 女需谨慎诊断。
03
胃脘痛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03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特点,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
使用时间,以降低药物副作用风险。
定期随访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1
02
03
建立随访制度
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 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采用多种随访方式
除了传统的门诊随访外, 还可采用电话、网络等方 式进行随访,以方便患者 及时反馈病情。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胃脘痛的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慢性胃 炎是胃脘痛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 位。
性别差异
胃脘痛的发病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女性在情绪变化、 饮食不规律等方面更易诱发胃脘痛。
发病年龄
胃脘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近年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胃脘痛的发病年 龄有年轻化趋势。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胃脘痛)

胃脘痛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来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1.1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
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
1.1.3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鉴别诊断1.2.1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分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
一般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脘痛诊疗常规
[概述]
胃脘痛是一种以上腹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消化道病症,本症多见于胃炎、溃疡病、胃痉挛及其它消化道疾患。
历代文献中,也有将胃脘痛称之为“心痛”、“心下痛”等。
但对心脏疾患引起的心痛,称之为“真心痛”,与胃脘痛的“心痛”具有根本区别。
[临床表现]
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发作时可痛连胁背,伴胃脘嘈杂、嗳气、泛酸,或吐清水、纳差、大便秘结或溏薄,甚则呕血、便血,病久可出现身体羸瘦、面色少华、精神萎靡、头晕耳鸣、心悸不寐。
[辨证分型]
1.肝气犯胃: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2.寒邪犯胃: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3.食滞胃脘: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或实。
4.脾胃虚寒: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呕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
[诊断依据]
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4.大便或呕吐物潜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5.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真心痛:古代“心痛”,即胃脘痛,与真心痛有明显区别,如《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心肌梗塞相似,除剧烈心痛外,还可伴有左侧后背及左上肢内侧放射痛、休克、心力衰竭、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酶含量增高,心电图ST段抬高、T波倒置等。
2.胃癌:临床表现恶病质,进行性消瘦,左锁骨上或左腋下淋巴结肿大,腹部可触及肿块和腹水,大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X线钡餐造影胃边缘呈现凹凸不平的缺损。
3.胰腺炎: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甚至休克,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增高,超过500单位时有诊断价值。
[治疗]
一、推拿治疗
(一)基础手法
1.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立于其旁,用双手掌及掌根部沿背部膀胱经
1、2侧线走行自上而下做掌揉法,反复施术3~5遍。
2.医生用双手拇指沿患者背部两侧华佗夹脊穴胸7~胸12段做连续按压法,反复施术,时间2分钟。
3.医生用拇指按压至阳、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每穴约1分钟。
4.医生用双手拇、食指沿督脉两侧自上而下(胸1~腰5)做提捻法,反复施术3~5遍。
5.点按殷门,时间1分钟。
6.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站立于其旁,用双手拇指沿肋骨缘做分推法,反复施术3~5遍。
7.揉点天枢、梁门,各穴1分钟。
轻推三脘3~5遍(溃疡患者慎用此法)。
8.沿下肢脾胃经路线做掌揉法,反复施术3~5遍;揉点足三里、公孙,每穴约1分钟。
(二)对症处理
1.肝气犯胃:医生用双手掌跟部揉肝俞;拇指点揉中府、章门,每穴约1分钟。
2.寒邪犯胃:叠按神阙,使局部发热;点气冲,弹拨膏肓,时间各1分钟。
3.食滞胃脘:提捻腹部胃经路线(不容~大巨)3~5遍;点拨梁丘穴,时间1分钟。
4.脾胃虚寒:掌擦命门、承山,点揉内关,时间各1分钟。
5.若伴有潜血或便血,则加用点按曲池、阳陵泉,时间各1分钟。
二、针灸
取中脘、气海、天枢、公孙、支沟、足三里,为治疗各型胃脘痛的主穴。
气滞者,加太冲、期门。
寒实者,加关元、神阙;食滞者,加璇玑、下脘。
虚寒者,加脾俞、肾俞。
三、耳针
取神门、脑、脾、胃、小肠,每次选取3~5穴,用王不留行籽埋压。
四、中药
1.肝气犯胃:宜舒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舒肝散加减。
2.寒邪犯胃:宜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方用良附丸。
3.食滞胃脘:宜消食导滞,和中止痛,方用保和丸加减。
4.脾胃虚寒:宜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用小建中汤加减。
[预防与护理]
1.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或胃脘部肌紧张甚至僵板者,禁用手法治疗,以免加重出血,造成医疗事故。
2.患者生活要有规律,饮食适度,忌食烟酒、酸辣或冰冷刺激物及油炸坚硬的不消化食物。
3.患者心情开朗,避免忧思或精神刺激,冬春季节注意保暖。
[入院指征]
1.胃脘疼痛难忍,生活不能自理者。
2.胃脘疼痛,但伴随症状明显,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者。
3.胃脘疼痛,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提示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者。
[疗效标准]
1.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3.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出院标准]
胃脘疼痛或全身伴随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或有明显好转。
[临床评定指标]
治愈率>75% 好转率>20% 未愈率<5% 病死率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