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考前知识点梳理:劳动经济学重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重要知识点总结(考前必看)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1⃣相对性2⃣绝对性普遍性3⃣本质表现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2. 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3.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4.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效用最大化5.生产要素市场,供给者是居民,需求者是企业6.商品市场,需求者是居民,供给者是企业7.劳动力市场,供给者是居民,需求者是企业8.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9.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10.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11.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1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设4⃣验证没有反馈12.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13.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derta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derta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Es=dertaS/S / dertaW/W当Es=0,供给无弹性当Es➡0,供给有无限弹性当Es=1,单位供给弹性<1,缺乏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1,富有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14.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15.把Es换成Ed,Ed=D/W其余一样16.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短期)17.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18.生产要素1⃣土地2⃣劳动3⃣资本4⃣企业家才能19.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20.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21.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就业量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称为最低预期收益22.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23.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24.劳动报酬=基本工资➕福利25.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没有公平性26.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27.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1⃣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消费+投资/储蓄)2⃣总需求水平28.失业的类型1⃣摩擦性失业(正常性失业)自然特征,岗位变换2⃣技术性失业——如何解决,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实施职业技能开发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解决——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4⃣季节性失业没有阶段性失业29.总需求不足是造成的非正常失业(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30.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1⃣失业率2⃣失业持续期(以周为单位)31.政府支出1⃣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2⃣转移支付: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支出32.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1⃣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削弱消费和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2⃣货币政策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财政是税收,货币是利率3⃣收入政策重要作用①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②利于资源合理配置③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及其危害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取值0-1之间接近0,收入接近于绝对零度接近1,收入接近于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正常的差距在0.2~0.4之间收入政策措施①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②收入平等化措施第二章劳动法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2⃣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3⃣有着高度的稳定性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劳动法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平等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三方原则3⃣物质帮助权原则3.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1⃣宪法中 2⃣劳动法律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4⃣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6⃣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7⃣正式解释(雇佣规则,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习惯法,法官法)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4.劳动法的体系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和女职工和未成年特殊保护制度每日8小时,延长的时间每月不得超过36h4⃣职业培训制度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发展培训事业和开发劳动者技能方面的职责,管理权限,职业分类,通用标准,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这个制度和其他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区别在于①其他的主要规定劳动关系的内容,运行规则和调整原则与方式,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主要是规定以何种手段实现和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实施②其他的是劳动监督检查实施时确定监督检查客体的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以及对违法情况进行处理的法律依据,而劳动监督检查制度是实施劳动监督检查的职权划分和行为规则③劳动监督检查制度既独立于其他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外,又是其他各项的组成部分,即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范围与劳动监督制度的范围是一致的5.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6.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1⃣劳动合同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7.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考点归纳汇总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考点归纳汇总(新教材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多)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多)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的,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有具有绝对的属性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者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单*)二、效用最大化(单*)三、劳动力市场(单)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一)实证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多*)2.实证研究法的步骤(多*)(二)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多*)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单)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劳动力(单*)劳动力参与率(单)劳动力供给工资弹性的五大类(单*)(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多)(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率假说两种劳动假说(多)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
(单*)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单*)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单*)二、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五大类(单*)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定义(单**)三个阶段(多)(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单)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和客体(多*)劳动力市场的性质(多)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多*)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多**)(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结构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单,多*)二、工资形式(多**,多)(一)基本工资1.工资率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多*)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多*)(1)计时工资(单*)(2)计件工资(二)福利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分为两类(多)福利的实质(单)福利的特征(多*)实物支付的原因(多)延期支付的优势(多*)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单)(二)就业总量决定(单)二、失业及类型失业的概念(单)失业的类型(多**)1.摩擦性失业(单*)2.技术性失业(单*)3.结构性失业(单)4.季节性失业三、需求不足性失业(一)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多,单)(二)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多*)失业的负面影响(多)五、政府行和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多*)(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多**)1.最低劳动标准(多*)2.最低社会保障3.工会(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多**)1.财政正常两种类型(多)措施(多*)2.货币正常定义(单)类型(多)措施(多*)3.收入政策(1)收入政策及其作用(多*)(2)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衡量指标(多)最常用(单*)通常的基尼系数(单**)(3)收入政策措施(多*)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多)2)收入平等化措施(多**)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多**)(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特点(多**)(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多*)(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多**)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劳动权包括(多)劳动权的核心(单*)劳动保障体现为(多**):基本保护(单*)全面保护(单*,06年11月三级第26题, 06年11月三级第54题)优先保护(单*)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具体内容(多*)三方原则(多**)工会享有三权(多*)3.物质帮助权原则定义(单)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劳动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以劳动力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心,研究劳动力资源如何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与个体利益的最佳结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并对劳动力市场组织、运作及其结果,当前和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管理政策与制度进行研究。
2劳动力指在一定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3、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劳动力需求是社会再生产吸收和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和容量。
5、劳动力市场均衡,表现为在特定的某一时点上,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企业实际雇佣的劳动量(数量和质量)与社会劳动力的供给量相等。
6、劳动力市场:广义上说,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
狭义上来说,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7、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它实际上也就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劳动合约与就业安排的制度总和。
8、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表现为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具有一定的健康体魄、操作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
9、内含报酬率法是根据方案本身内含报酬率来评价方案优劣的一种方法。
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
10、职业福利,又称企业福利,包括职工福利或集体福利、职工生活福利、生活服务等,是指基于业缘关系,行业和企业单位在工资和社会保险之外,为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证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职工及其亲属的一定生活质量,以职工为对象而提供的各种福利津贴、设施、服务和福利项目的总称。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考点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劳动经济学和需求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二、工资形式生产要素分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的才能。
各自的报酬分别是: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
总需求,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二、失业及其类型(正常性失业)1.摩擦性失业2.技术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节就业与一、就业总量的决定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4.季节性失业三、需求不足性失业(一)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二)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负面的)其一,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其二,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其三,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一)政府支出(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特点: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主体:企业--利润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这与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相比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一)实证研究法(二)规范研究法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产生的变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202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一、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旳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旳科学。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体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旳稀缺个人追求旳目旳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旳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旳满足。
企业追求旳是利润旳最大化。
就业量和工资旳决定是劳动力市场旳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旳功能是通过商品旳供应和需求来决定价格旳机制,实现、调整资源旳配置;处理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旳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旳重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旳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应、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旳作用原理。
劳动经济学旳研究措施有两种,重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是研究现象自身“是什么”旳问题。
重要环节是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环节。
规范研究措施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旳工具。
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旳指标。
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100%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该年龄(性别)人口劳动力供应变量对工资率变动旳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应旳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应弹性。
供应无弹性E=0无论工资率怎样变动,劳动力供应量固定不变。
供应有无限弹性E=~ 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应量变动旳绝对值不小于0。
单位供应弹性E=1在这种状况下,工资率变动旳比例与劳动力变动旳比例相似。
供应富有弹性E)1 劳动力变动比例不小于工资率变动比例供应缺乏弹性E(1劳动力变动比例不不小于工资率变动比例劳动力参与率旳生命周期:1、15~19岁年龄组旳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旳时候,由于衰退,某些一级劳动力处在失业状态。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劳动报酬与福利等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对于理解和解决劳动领域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为您介绍劳动经济学的几个重点方面。
一、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众多,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个人因素方面,年龄和性别是重要的考量。
一般来说,年轻人在刚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劳动力供给相对较低,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积累,供给逐渐增加,到一定年龄后又会下降。
女性由于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其劳动力供给往往受到生育、照顾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教育和培训也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接受更高水平教育和培训的人,往往更倾向于追求高质量的工作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劳动力供给的时间和意愿。
社会经济因素中,工资水平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
当工资水平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可能会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劳动力供给反而可能减少。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文化和习俗等也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二、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数量。
它是一种派生需求,取决于产品市场的需求。
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会影响劳动力需求。
采用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可能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则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
产品市场的需求状况也是关键因素。
当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时,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反之,产品市场需求疲软时,劳动力需求会减少。
宏观经济状况对劳动力需求也有重要影响。
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投资和生产增加,劳动力需求上升;经济衰退时,企业收缩业务,劳动力需求下降。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等时的状态。
在均衡状态下,工资水平和就业量都达到了稳定的值。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考点汇总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考点汇总基础知识共五章,各章与主教材的相关度由高到低分别是51234,各章与主教材的难易度由难到易分别是41235.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P1劳动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P1劳动资源稀缺性的三个属性:1)相对稀缺性(社会和人的需要和愿望的无限)2)绝对稀缺性(社会和人的需要和愿望的新增)3)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3.P2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4.P2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5.P2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做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6.P2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供给方,企业是生产要素需求者.7.P2在商品市场,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8.P3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9.P3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臵;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10.P3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劳动力市场配臵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这与其他市场配臵的资源、交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11.P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12.P3实证研究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13.P3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1)目的是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2)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14.P4实证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15.P4规范研究方法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16.P4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1)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主要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17.P4-P5经济运行中影响互惠交换的障碍:信息、体制、市场.18.P5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19.P5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20.P5总人口劳参率是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参与率.21.P5年龄别(某性别)劳参率是以某年龄组(某性别)计算的参与率.22.P5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参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23.P5由于劳参率指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故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24.P6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E S (劳动力供给弹性)=WW S S ∆∆/(△S/S 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 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25.P6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 S =0,表示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 S =∞.表示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3)单位供给弹性,即E S =1.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4)供给富有弹性,即E S >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5)单位供给弹性,即E S <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26.P6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变动趋势: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率下降.(原因①入学率提高②经济结构升级③各部门对高学历者的需求④高学历高工资等)2)女性劳动率呈上升趋势.(原因①对女性教育水平提高②制度劳动时间缩短③人口出生率下降对家务劳动的全面影响④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效率的全面影响等)3)老人的口劳参率下降.(原因:收入保障制度及养老保险的完善和推广)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率保持高位水平.27.P7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主体.28.P7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男性成年人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和失业者间的流动,被称为一级劳动力;相对的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的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二级劳动力.29.P7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30.P7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 .31.P8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32.P8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这是我们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33.P8-P9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1)需求无弹性,即E d =0,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与横轴垂直的线.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 d =∞.表示工资率率不变,或者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与横轴平行线.3)单位需求弹性,即E d =1.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与横轴的夹角为45度并向右下倾斜的线.4)需求富有弹性,即E d >1.是一条向知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线.5)需求缺乏弹性,即E d <1.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线.34.P9-P10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边际产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递增阶段;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3)总产量绝对减少.平均产量AP=总产量Q / 劳动要素投入L 边际产量MP=△Q / △L35.P11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Ⅱ,即a~b 点.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36.P11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37.P12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38.P12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法代表人物是A 〃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 〃瓦尔拉. 39.P13-P14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2)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年龄组范围内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供给将比较充分;反之,供给将趋向减少.在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3)人口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40.P14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41.P14-P15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 〃马歇尔在其所著《经济学原理》提出的.42.P15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43.P15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44.P15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45.P15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在区域Ⅰ,平均产量AP 一直在增加,并且边际产量MP 大于平均产量AP.所以,劳动投入至少要增加到a 点才能使平均产是最大.在区域Ⅱ,劳动投入的变动区间为a~b 点,这一区域平均产量下降,边际产是递减.但投入增加仍可使总产量增加,只不过增加比率是下降的.到b点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最大.在区域Ⅲ,投入量大于b 点,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在绝对减少.46.P15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47.P16实际工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特别是消费品价格指数.48.P16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49.P16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50.P17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51.P17福利的特征:1)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52.P17实物支付是福利支付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53.P17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原因是:●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照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企业减少保险上缴额)●实物支付变相抵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54.P18延期支付是福利支付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现在支付一定量的货币作为保险基金,待具备享受资格或条件时,员工获得使用权.第四节就业与失业55.P18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济收入的经济获得.就业的3层含义: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必须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56.P18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称为就业者.57.P19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和 =消费+储蓄58.P19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59.P19均衡国民总收入=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储蓄=消费+投资60.P19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61.P19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62.P20失业的规定:1)劳动年龄;2)就业要求;3)在职业介绍部门或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的人.63.P20-P21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机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65.P20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1)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2)强化职业培训;3)实施职业技能开发.66.P21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2种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67.P21经济周期性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68.P21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69.P21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70.P22失业持续期是指事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年失业率=该年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平均失业持续周期÷52周)71.P23失业的负面影响:1)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3)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72.P23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1)是当前劳动的浪费;2)是积累劳动的浪费;3)是多重的浪费.73.P23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74.P23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过程项目、政府雇员、失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75.P24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3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76.P23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77.P24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1)工时制度;2)延长工作时间;3)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78.P24工会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79.P24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1)通过增减政府税收、2)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80.P24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81.P24财政政策主要的措施: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变动税率.82.P24财政政策的2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提高就业税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企业开工不足,存在较高的失业率.手段:免税、退税、降低税率、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至福等.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83.P25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调解货币供应量;直接目的: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给需求趋于均衡.84.P25货币政策的2种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经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生产能力闲臵,失业严重手段: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紧缩性货币政策:背景: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手段:调解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85.P26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收入接近绝对平等基尼系数≈1收入接近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0.2 收入差距很小基尼系数>0.4 收入差距较大基尼系数通常在0.2~0.4之间86.P27收入政策措施: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①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②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③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2)收入平等化措施.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1.P28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P29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1)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2)反映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3)有着高度的稳定性;4)基本原则有高度的权威性.3.P29劳动法包括哪些内容:劳动关系、劳动标准、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劳动监督检查.4.P30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3)物质帮助权原则5.P30《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6.P30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中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和职业歧视.7.P30劳动权包括:1)平等的劳动就业权、2)自由择业权、3)劳动报酬权、4)休息休假权、5)劳动保护权、6)职业培训权.8.P30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9.P30劳动者对劳动的需要:1)通过劳动,劳动者获得发展;2)对劳动产品的需要.10.P30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劳动权保障体现为:1)基本保护、2)全面保护、3)优先保护.11.P30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1)人身权益、2)财产权益、3)法定权益、4)约定权益.12.P30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具体内容为:1)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有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2)有就劳动关系事务和生产经营事务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3)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劳动条件不能由劳动关系当事人单方决定,一般劳动条件的决定,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4)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的意见.5)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当贯彻三方原则;6)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它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咨询权.13.P31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劳动者而言,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规范,决定了社会保险的当事人不得自行确定是否参加保险以及选择保险项目.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就是它的强制性.14.P32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还具有以下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15.P32劳动法律的渊源: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16.P33-P34劳动法律渊源的7个类别: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法律、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正式解释.17.P33劳动法律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18.P33劳动法律的主要内容:劳动关系与劳动标准法.劳动标准通常为最低标准,通常属于强制性规范,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能够低于法律规定的标准.19.P3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责:起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规范,制定行政规章和基本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服务咨询机构的管理规则;代表国家行使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职权. 20.P34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21.P35组织通过合法程序制定并且正式公布的内部规范,调整雇佣组织内部的劳动管理行为与劳动行为. 22.P35劳动关系的建立是通过缔结合同的形式确立的. 23.P37-P38劳动法的体系构成(8点):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对社会特定人口群体促进就业措施指的是:妇女、残疾人员、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 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包括调解程序、仲裁程序、诉讼程序)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劳动法的监督检查的功能是保障劳动法体系的全面实施)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24.P39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存在现实劳动关系,存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25.P39近现代社会倡导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只要雇员与雇主意思表示一致,双方合意,即可以形成劳动关系.26.P39在现代社会,劳动关系是基于劳动合同而建立的,劳动合同制度本事就是一种法律制度.27.P40受到国家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的雇主与雇员之间以权力义务为内容的劳动关系即为劳动法律关系.它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28.P40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1)劳动合同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所形成的义务关系.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多方之间形成的义务关系.28.P40-P41劳动服务法律关系与民事劳务关系的根本区别是: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只以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运行为其存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服务的对象是劳动关系的当事人.29.P41-P4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2)内容是权力和义务3)双务关系4)具有国家强制性30.P41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一次调整.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后,若其运行出现障碍,如违约行为、侵权行为出现,则劳动法将对劳动法律关系继续进行调整,这是劳动法的第二次调整.31.P42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32.P42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得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33.P42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劳动法律体系的构成劳动法体系 劳动关系法 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 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劳动标准法 工作时间法 工资法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劳动保障法 促进就业法 职业培训法 社会保险法 劳动福利法 劳动监督检查法34.P43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无劳动行为能力人.35.P43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36.P43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女性劳动者、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部分被依法限制行为自由的人.37.P43无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负以下的未成年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38.P43各类用人单位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是: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39.P43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根据劳动法的规定:1)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力8)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40.P43劳动者的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41.P44劳动法律事实: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为合法事实,双方意思表示必须一致.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一般也需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但某些场合,单方意思表示及违法行为或事件也能使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42.P44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43.P44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是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即事实要素).44.P44法律事实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1.P45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重点梳理

第一章劳动法一, 劳动法的概念和作用1, 劳动法可以指: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国家的劳动法典;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2, 劳动法的定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及劳动关系有亲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
3, 劳动法的核心内容:调整劳动关系4, 劳动法及其他法律的关系: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肯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劳动法及民法关系亲密,它是从民法中分别出来的法律部门,它及工厂立法亦有亲密联系,它是由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来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及劳动关系亲密联系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5,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点:劳动关系发生的缘由是实现劳动的过程,即劳动者要直接参与某种生产物品或供应服务的过程劳动关系是在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使劳动者及劳动过程有了联系之后才发生的劳动关系是由职业的有偿的劳动而发生的关系,非职业的劳动, 无偿的劳动, 义务的劳动所发生的关系都不由劳动法调整。
6, 组成劳动法的内容有:就业促进制度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技能开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监督检查制度7, 劳动法的作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必要手段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 劳动标准的内容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劳动平安卫生,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
9, 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有: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全部者,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通过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淌供应了法律条件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力在运用和流淌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同时,也使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不中断二, 劳动法的发展历程1, 劳动法产生的时间:资本主义开始进入自由竞争阶段的19世纪初2, 劳动立法的开端: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及道德法》3, 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立法的特点:各国宪法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利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劳动立法方面出现了倒退的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侧重于改善劳动条件,规定劳动标准,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劳动法的内容也得到充溢。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基础知识复习(上)一, 劳动经济学1.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①相对稀缺性, ②确定性, ③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实力的稀缺3.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须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4.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和工资的确定。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应和需求来确定价格的机制,实现, 调整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5.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相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困难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应, 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确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6.劳动经济学的两种探讨方法:实证探讨和规范探讨。
(1)实证探讨:是探讨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步骤是确定探讨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2)规范探讨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7.劳动力:是指在确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实力及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8.劳动参及率是衡量, 测度人口参及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100%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该年龄(性别)人口9.劳动力供应:是指在确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应的确定主体(家庭或个人)情愿并且能够供应的劳动时间。
10.劳动力供应的工资弹性:即劳动力供应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简称为劳动力供应弹性。
(1)供应无弹性E=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应量固定不变。
(2)供应有无限弹性E→∞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确定值大于0。
(3)单位供应弹性E=1在这种状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及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要点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要点梳理(*为重点,&为一般)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概念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地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支付能力手段的稀缺(相对)*2、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3、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就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要素的特点:1、动力性2、自我选择性3、个体差异性4、非经济性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某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2、劳动力供给概念: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Es)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即:ES=(△S/S)/ (△W/W)ES=0,供给无弹性。
无论工资率怎样变动,劳动力供给固定不变;ES→∞,供给无限弹性。
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ES=1,单位供给弹性。
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ES>1,供给富有弹性。
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ES<1,供给缺乏弹性3、劳参率的生命周期与长期变动趁势:.15-19岁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4、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5、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H/△W>0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二级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二级基础知识复习要点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包括:a.是一种相对的稀缺性;b.又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c.其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3.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
4.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5.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
6.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7.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8.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9.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a.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b.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10.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1.实现互惠的交换的障碍: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1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13.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14.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15.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s/w)16.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17.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18.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19.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是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d/w)20.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前知识点梳理:劳动经济学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前知识点梳理: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以下属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在市场经济中,其本质表现在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的两个特点:其法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其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且可以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规范研究方法的两个特点:其法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其法对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量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也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一级劳动力:不管短期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条件如何变化,不管是处于就业状态或非就业状态,总是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男性成年人。
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组成;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反相关系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如下关系:工资率越高,劳动力需求越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人口规模: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比关系人口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和劳动年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人口城乡结构: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同时最终导致整个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前知识点梳理劳动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前知识点梳理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以下是劳动经济学相关的知识梳理,总结了其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内容。
一、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劳动力:指一定时间内参与生产活动的人员总和,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职业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各个职业人员的分类、组成和分布情况。
3.就业率:指参加就业劳动的人口与劳动人口总数之间的比例。
4.失业率:指失业人口与劳动力总数之间的比例。
5.劳动力供求关系:指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供给方是劳动者,需求方是企业和组织。
二、劳动经济学的理论1.劳动力市场理论:包括劳动力供给理论和劳动力需求理论。
供给理论主要研究劳动者对工资变动的反应;需求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2.工资理论:包括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垄断工资理论等。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水平与工人的边际生产力相关;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工人的工资取决于其创造的价值;垄断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平是由于垄断力量的存在。
3.劳动力市场不平衡理论:包括结构性失业理论和摩擦性失业理论。
结构性失业理论认为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引起的;摩擦性失业理论认为失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个体追求最佳匹配而导致的。
三、劳动经济学的应用1.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2.薪酬管理:确定薪酬结构和薪酬体系,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激励员工的努力和创造力。
3.用工管理:包括招聘、选拔、录用、培训、绩效管理等环节,确保企业拥有合适的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绩效。
4.劳动关系管理:建立和维护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处理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等问题,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员工的权益。
5.员工福利与福利管理:提供合理的员工福利,包括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
总结起来,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涉及劳动力、就业与失业、劳动力市场、工资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师备考之基础知识知识点

人力资源管理师备考之基础知识知识点人力资源管理师备考之基础知识知识点一、劳动经济学(1-16)二、劳动法(17-24)三、现代企业管理(25-59)四、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60-84)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85-117)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16)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稀缺性1、相对稀缺性2、资源的绝对稀缺性3、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劳动经济学既宏观也微观,劳动力的调控,又涉及到很多企业部门的需求,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
大家注意,括号里的就是考题的类型。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第一个是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相对稀缺不是绝对稀缺,结构性的失调,市场劳动力很丰富,但是市场的要求不一样,要求招工有本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经验者,稀缺是相对的,另外一个地区的流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需求。
第二个资源的绝对稀缺性,我们说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按照劳动法规定的话,14周岁算童工,我们国家65岁退休,再加上一些残障,也就是说符合劳动力的保障不多。
我们的市场有一定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我们现在文科管理类的不好就业,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产业结构,技术人员,很多大专毕业生不够用,这里面有结构性的差。
这个题就是一个多选题,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性。
二、效用最大化1、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负值则越小越好工资低的不愿意去,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个人的能力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投资然后产出,取得收入。
有的说是消耗或成本。
这两个问题就造成了人的使用价值和企业里对人的评价,这就涉及到很多的等级了,技术熟练程度,文化水平管理能力,分档次的。
总费用的差额应该是正值,差额越大越好。
三、劳动力市场1、生产要素市场:居民:生产要素供给者,企业:需求者2、商品市场:居民:商品和服务需求者,企业:供给者3、劳动力市场:居民户供给方(工资率)企业:需求方生产要素就是说居民劳动力他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和知识来获取报酬,是生产要素的工具,那么企业要研发产品,需要专家,要搞了个财务需要会计,要管理机构需要办公的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0805单
26、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 )是认 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 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A)观察研究方法 (B)实证研究方法 (C)对比研究方法 (D)规范研究方法
0805单
27、( )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 (A)劳动生产率提高 (B)气候的变化 (C)市场经济的动态性 (D)总需求不足
0805多
86、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包括( )。 (A)暂时的稀缺性 (B)绝对的属性 (C)相对的稀缺性 (D)永久的属性 (E)消费劳动资源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0805多
87、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 )。 (A)调节利率 (B)增减预算支出水平 (C)增减政府税收 (D)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0805二级单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收入政策
0711多
86、失业类型分为( )。 (A)摩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E)阶段性失业
0711多
87、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有( ). (A)工会 (B)最低社会保障 (C)劳动力需求量 (D)最低劳动标准 (E)劳动力供给量
10、工资形式
(1)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工资形式:劳动的计量和工资支付的方式。 (3)形式不同于构成(专业知识薪酬管理)
基本工资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工 资
福利
实物支付
延期支付
11、什么是就业?
(1)定义: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 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 济活动。
失业率(后面会讲) 3)附加性劳动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正相关; 4)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负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前知识点梳理: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以下属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在市场经济中,其本质表现在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的两个特点:
其法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其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且可以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规范研究方法的两个特点:
其法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
其法对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量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也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两种假说的
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一级劳动力:不管短期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条件如何变化,不管是处于就业
状态或非就业状态,总是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男性成年人。
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组成;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反相关系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如下关系:工资率越高,劳动力需求越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人口规模: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比关系
人口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和劳动年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人口城乡结构:
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同时最终导致整个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使均衡工资率提高,也扩大了就业。
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是由A.马歇尔在其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的;是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说明了局部均衡价格的形成,而非价值理论。
表面上看,工资作为劳动力要素的均衡价格是由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但深层次看,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工资的形式:
基本工资
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货币工资:受到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影响。
福利
1 分为两类: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
就业总量的决定:
就业包含三层含义: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
所参加的劳动,要对社会有益;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
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且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即为就业者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
=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存储=消费+投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就业总量与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并受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