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1注释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注释及诗意01《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

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02《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⑤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03《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诗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注释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注释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注释及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各种感受。

(2)童孙:孩子们。

(3)未解:不知道。

(4)供:参加。

(5)傍:靠近。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

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

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第一句用昼和夜对比,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画图——白天男人们下田去除草,晚上妇女们在家里搓麻线。

第二句笔锋一转,孩子们天真烂漫,不懂得耕田纺织,但看着父母忙忙碌碌,却甚觉有趣,也不肯闲着,也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地下学着种瓜。

全诗描写了农村男女日夜劳碌紧张的劳动生活,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品质。

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

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笔记一、《宿建德江》《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佳作。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1.原文: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注释:(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烟雾弥漫的小洲。

(4)日暮:天色将晚。

(5)客愁:诗人自己的忧愁。

(6)野旷:原野空旷辽阔。

(7)天低树:天空比树木还低。

(8)月近人:月亮与人很近。

3.诗意:把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小洲旁,夕阳西下,诗人自己的忧愁又新增一层。

原野空旷辽阔,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月亮与人很近。

4.笔记:(1)这首诗的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描绘了诗人停船靠岸的画面,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思乡之情。

(2)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天空比树木还低,月亮与人很近,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和亲近的感觉,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画面感极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一首佳作,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季的美丽景色。

1.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弄,谁见浮生烦恼无?2.注释:(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又名“看经楼”、“观潮楼”,位于杭州西湖边。

(3)醉书:饮酒后写诗。

(4)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翻涌如墨汁尚未遮住山峰。

(5)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珠子乱入船中。

(6)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卷地大风吹来,把乌云吹散了。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雷震的《村晚》三首宋诗。

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非现在的玻璃(玻璃出现的较晚)。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来,系上绳子当作银钲提在手中。

每当轻轻敲打它的时候,冰块就能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让人沉醉。

忽然,又是一声水玉破碎落地的声音,原来是自己一不小心用力过大,竟然把它敲碎了。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水上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9.池塘:堤岸。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的注释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的注释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的注释如下:
1.《江雪》
江雪:指江南的雪景。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孤独无依的小船。

蓑笠翁:一位戴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

寒江雪:寒冷的江水和雪花。

2.《赤壁怀古》
赤壁: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在长江赤壁(今湖北咸宁)交战,最终失败的一场战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折断的战戟。

沉沙:沉入沙子里的战戟。

铁未销:铁戟还未完全生锈。

自将磨洗:自己磨洗。

前朝:指三国时期。

3.《登高》
登高:登高山或登高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风势猛烈。

天高:天空高远。

猿啸哀:猿猴的悲鸣声。

渚清沙白:江水清澈,沙滩洁白。

鸟飞回:鸟儿飞回巢中。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知识要点(注释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知识要点(注释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知识要点(注释解析)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创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1.古诗: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作者简介:3.主旨:《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4.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教:令,使。

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

“胡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5.译文: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6.赏析: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1.古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作者简介:3.主旨:《凉州词》这首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写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4.注释: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

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沙场:战场。

5.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6.赏析:前两句诗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欲饮”二字进一步写热烈的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五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 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 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笔记
古诗三首注释:
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古诗三首诗意:
《牧童》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没看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而来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也没脱,就躺在月夜下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中心:表达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得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中心:表达了诗人对两个小孩子玩耍中透出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清平乐村居》诗意:茅草屋又低又小,茅屋旁的溪边上长满青青的草。

听见茅屋里有人带着醉意操着温柔的南方口音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是一对白发的夫妻。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溪的东边锄豆田里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小儿子调皮可爱,他正在溪边趴着剥莲蓬。

中心: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图,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达诗人向往人情之美的生活之趣。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注释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注释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注释
1. 山行:在山中行走。

2. 远上:登上远处的。

3.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 石径:石子的小路。

5.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深处;“生”可理解为产生,形象地表现出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动态,也更符合古诗的平仄要求,两种版本都有其合理性。


7. 坐:因为。

8.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9. 红于:比……更红,于:比。

1.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2.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3. 擎:举,向上托。

4.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 菊残:菊花凋谢。

6. 犹:仍然。

7.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8.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 须记:一定要记住。

10. 正是:一作“最是”。

11.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1. 夜书所见:在夜里写下所见到的景象。

2. 萧萧:风声。

3. 梧叶:梧桐树叶。

4.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5. 挑:挑弄、引动。

6.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7. 篱落:篱笆。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分析《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三首古诗,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忆江南》。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

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故名为“望洞庭”。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

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及译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和两首宋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古诗原文、注释及译文。

绝句[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衢道中[宋] 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译文】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标题: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详解文档内容:一、《元日》——王安石【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解析】1. 元日:即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也称新年。

2.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

此句描绘了新年到来时热闹欢腾的场景。

3.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带着暖意吹拂大地,人们欢饮屠苏酒以庆祝新年。

屠苏酒是古代的一种药酒,据说有驱邪避病的功效,新年饮用寓意吉祥安康。

4. 千门万户曈曈日:太阳初升,阳光普照千家万户,形容新春的朝气与生机。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5. 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都将旧的桃符(古人用以祈福辟邪的木板,上刻神像或写有祝语)换成新的,象征着辞旧迎新,期待新的一年里生活更加美好。

二、《清明》——杜牧【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解析】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每年4月4日或5日,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2. 雨纷纷:形容清明时节雨水连绵不断。

3.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走在清明扫墓的路上的人们心情沉重,仿佛魂魄都要离体,表现出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4. 借问酒家何处有:旅人在悲痛之余,寻觅一个可以稍作休息并借酒消愁的地方。

5. 牧童遥指杏花村:放牛的孩童远远地指向一个开满杏花的小村落,那里可能就有可供歇脚的酒家。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解析】1.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登高赏菊、佩茱萸以避灾求福的习俗。

2. 异乡、异客:身处他乡,自感孤独陌生。

3.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遇到节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就格外强烈。

4. 遥知兄弟登高处:远方的诗人知道此时他的兄弟们正在家乡进行登高活动。

5. 遍插茱萸少一人:他们佩戴茱萸时,却少了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及不能与亲人共度佳节的遗憾。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莱花无处寻。 注释 __________ 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稀疏。 ③[阴]树荫。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__________ ①[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蛱蝶]蝴蝶的一种。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 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以下是无忧考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 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 蓬。

17.《古诗三首》注释

17.《古诗三首》注释

《古诗三首》注释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介绍: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等。

主题:《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译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大意是: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其中”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此”是指天门山。

诗歌后两句的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帆,富有情趣。

注解:【中断】从中间被断开。

【开】冲开,劈开,断开。

【至此回】指江水流到这里回旋澎湃。

【相对出】相互对峙。

出,出现。

【孤帆】孤独的一叶小舟。

鉴赏: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

诗的前两句:前两句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的后两句:点出了诗人望天门山的地点,诗人并非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

孤帆是动的,因此诗人的视角也一直在变。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

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1.《宿建德江》1.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注释: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移舟:划动小船。

3.泊:停船靠岸。

4.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5.客:指作者自己。

6.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7.野:原野。

8.旷:空阔远大。

9.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10.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3.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分新的忧愁又涌上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注释2:1.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2.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3.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跳珠:跳动的水珠。

7.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8.忽:突然。

9.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3.译文:乌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

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

2.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3.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4.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说明星星寥寥无几。

5.两三点:概数词,说明雨量不大。

6.旧时:往日。

7.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

8.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9.见:同“现”。

3.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注释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注释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注释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也可以理解为夕阳,就像一个快要下班的太阳,散发着最后的光芒。

- 铺:这里是“铺展”的意思,这个字用得特别妙,你看,就好像夕阳很温柔地把自己的光和色彩平铺在江面上,而不是直射,感觉很平缓、很柔和。

-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想象一下,江水一半被夕阳照得红彤彤的,另一半还是那种碧绿碧绿的颜色,就像一块双色的绸缎,特别好看。

- 可怜:可爱。

在古代,“可怜”可不一定是表示同情哦,在这里是说九月初三的夜晚很惹人喜爱。

- 真珠:即珍珠。

说露水像珍珠一样,你想啊,夜晚的露水在草叶上、花瓣上,圆溜溜、亮晶晶的,可不就像珍珠一样嘛。

- 月似弓:农历初三的月亮形状像弯弓。

你抬头看看初三的月亮,弯弯的,就像一把小小的弓挂在天上。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就像我们现在去旅游,看到好看的地方,就在墙上写首诗纪念一下,不过现在可不能随便在墙上乱写乱画哦。

- 横看:从正面看。

你站在庐山的正面去看它,就像我们看一个东西正对着它瞧。

-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连绵不断的山脉。

这就好比是很多山手拉手连在一起,形成一条长长的“山脉链”。

- 侧看:从侧面看。

换个角度,从侧面去打量庐山,就像看一个人,从正面看和侧面看感觉会不一样呢。

- 峰:高而尖的山头。

和岭不同,峰是那种单独高耸起来的山尖,就像一个山里面的“尖子生”,高高地冒出来。

-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就是说弄不清楚的意思,在庐山里面,都搞不清楚庐山到底长啥样了。

-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庐山的真正模样,就像庐山的一个小秘密,不容易被发现。

古诗三首批注

古诗三首批注

古诗三首批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 “妆”:装饰,打扮。

- “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将柳树比作一位经过精心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女。

“碧玉”二字让人联想到年轻貌美的女子,同时也写出了柳树的嫩绿清新。

- “万条垂下绿丝绦”描绘出柳树枝条的茂密,“万条”是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柳枝的繁茂,“绿丝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枝细长柔软、随风飘舞的姿态。

- 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自问自答,将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归结于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想象奇特,巧妙地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 “寻芳”:游春,踏青。

-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 “等闲”:平常、轻易。

“东风”:春风。

赏析:-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点明了时间(胜日)、地点(泗水滨)和事件(寻芳)。

- “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了春日的景色,“无边”写出了视野的开阔,“一时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的景象。

- 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人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因为到处都是万紫千红的花朵。

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色彩斑斓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晓出”:早晨走出。

-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这里泛指其他季节。

赏析:- 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以议论的语气开篇,强调西湖六月的风光与众不同。

- 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具体描绘了西湖六月的景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写出了荷叶的茂密,一望无际,与天相接;“映日荷花别样红”描绘出在阳光映照下荷花的艳丽,“别样红”突出了荷花的鲜艳夺目。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意思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意思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意思第一首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译文】注释1. 泊船:停船。

泊,停泊。

2.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扬州的南面。

3.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4.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间: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

根据本诗格律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为平声。

“一水间”句式同“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6. 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

7. 数重:几层。

8.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9. 何时:什么时候。

10. 还:回归。

11. 隔:间隔。

【主要内容】京口和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

春风又把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故乡呢?【写作目的】这首诗是诗人王安石路过瓜洲,怀念家乡,抒发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在语言中流露出来的。

第二首秋思【年代】:唐【作者】:张籍【作品】: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捎书人临行又打开我信封。

【注释】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意思很多。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相信你可以感觉到上一句中“意万重”极言“家书”意义重大,诗人在家书中寄以厚意(想写得很多)。

然而像我们自己写好的一封重要的信一样,总是会担心自己没有在短短的信笺中把欲说之事言明,也就是“复恐匆匆说不尽”,所以才会在要寄出的时候再拆开来看看,确定一下,哪怕仅仅是给自己一颗定心丸。

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1、《山居秋暝》注释:(1)暝:傍晚。

(2)空山:空旷的山野。

(3)新:刚刚。

(4)随意:任凭。

(5)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6)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7)莲动:莲花摇晃。

(8)浣女:洗衣女。

(9)归:返回,回家。

(10)乱:此指纷扰。

译文:空旷的山野,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山泉潺潺流淌,发出清越的声响,莲叶轻摆,小鱼欢快地游动。

竹林中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女们归来,莲蓬抖动,原来是渔舟在晃动。

春天的美景虽然依旧,然而已是秋天了。

赏析: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的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全诗情景交融,自然成篇,风格淡雅清新,表现了诗人对这种自然、淳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

2、《枫桥夜泊》注释:(1)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

(2)夜泊:晚上停船靠岸。

(3)月落:月亮落下。

(4)乌啼:乌鸦啼叫。

(5)霜满天:霜华满天,寒意逼人。

(6)江枫:江边的枫树。

(7)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8)愁眠:因忧愁而难以入睡。

(9)姑苏城:苏州城。

译文:夜晚,船停靠在枫桥边。

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啼叫,寒气逼人。

江边的枫树映照着渔船上的灯火,我难以入眠。

半夜时分,又听到姑苏城外传来寒山寺的钟声,更加增添了我的愁绪。

赏析:此诗描写了深秋夜晚停船枫桥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情感。

全诗情景交融,音韵和谐,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深远悠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长相思》注释:(1)汴水:汴河,古称汴水,是隋唐时期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此指代去往京城的路。

(2)轻舟:轻快的小船。

(3)长相思:一种相思之情。

此处指作者因为路途遥远而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4)上篇:上阕。

(5)榆关:即山海关,是古代重要关隘之一。

此处指代远方。

(6)身向云山那畔行:身向榆关那边行进。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注释解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注释解析

《山行》
1、作者是(唐)代的(杜牧)。

2、重要注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

石径:石头小路。

斜:弯弯曲曲。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艳。

3、重要句子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4、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赠刘景文》
1、作者是(宋)代的(苏轼)。

2、重要注释
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尽:枯萎。

擎:举,向上托。

残:凋谢。

橙黄橘绿时: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

3、重要句子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4、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好朋友刘景文的敬佩之情。

《夜书所见》
1、作者是(宋)代的(叶绍翁)。

2、重要注释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叶。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诗人产生了思念家乡的感情。

知:猜想,料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3、重要句子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猜想是孩子们在逗蟋蟀,因为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4、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孤云独自飘动自在悠闲。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互相交流,彼此总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和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铜镜,还没有被打磨。

远远地看,洞庭湖翠绿的山水,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来了,太阳升起,照得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江水深碧,像蓝草一样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孤云独自飘动自在悠闲。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互相交流,彼此总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和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铜镜,还没有被打磨。

远远地看,洞庭湖翠绿的山水,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来了,太阳升起,照得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江水深碧,像蓝草一样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孤云独自飘动自在悠闲。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互相交流,彼此总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和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铜镜,还没有被打磨。

远远地看,洞庭湖翠绿的山水,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来了,太阳升起,照得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江水深碧,像蓝草一样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孤云独自飘动自在悠闲。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互相交流,彼此总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和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铜镜,还没有被打磨。

远远地看,洞庭湖翠绿的山水,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来了,太阳升起,照得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江水深碧,像蓝草一样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孤云独自飘动自在悠闲。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互相交流,彼此总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和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铜镜,还没有被打磨。

远远地看,洞庭湖翠绿的山水,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来了,太阳升起,照得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江水深碧,像蓝草一样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孤云独自飘动自在悠闲。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互相交流,彼此总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和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铜镜,还没有被打磨。

远远地看,洞庭湖翠绿的山水,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来了,太阳升起,照得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江水深碧,像蓝草一样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