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教案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三篇】
![关于《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7468b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12.png)
关于《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三篇】《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1今年我读了《于某某:我怎样教语文》一书。
这本书是于某某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对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较为全面的总结,带我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
读完此书,我颇有启发和感触。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第二辑《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某某老师在文章开头写到:“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
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__________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如果说在过去,当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会毫不迟疑地反对。
语文千头万绪,知识繁琐,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顾及?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得推敲琢磨,教语文怎么可能很简单?这几年,不断地接受新的课改理念,参与语文课题研讨,尝试语文课堂的改革,也确实在自己的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转变,更是认同了这样的观点。
于某某老师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
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
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宏扬传统文化。
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
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
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课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抓住“读写”两线不放松,就能把语文教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
听于永正老师评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评课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74bd4615647d27284b735176.png)
听于永正老师评课有感于老师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重情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重情感就是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对上课有情,要有情有义。
课上得有趣味,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
少些理性多一些情趣,是于永正教育的座右铭之一。
重感悟就是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
重点以读促悟,讲究让学生自得,讲究润物细无声。
重积累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读起,于永正老师总结得更为精辟,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
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
重迁移,即重视举一反三实际运用,于永正老师的做法主要是读写的迁移。
具体说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主要动员他们为孩子做(或买)书柜,刻藏书印章,买课外书,订报刊。
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个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重习惯,于老师认为:激发起学生兴趣,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学而时习之”中养成习惯,主要是严格要求和以身示范。
研读名师于永正成长历程和个性教学思想给我的深深思考,感触良深的是向他学习,脚踏实地搞好教研,咬定青山不放松,才是我们青年老师的光明坦途。
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三点:1、课堂要充满情趣。
情趣是学习的前提。
无情无趣,情趣不够的课堂,即使技术运用得再高,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只能是失败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竭力防止的最大恶习:冷漠、缺乏感情。
所以课堂充满情趣,无形中就能培养学生的情趣,而情感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一个没有很好情感的孩子。
将来只能是一个凡夫俗子。
于老师说他一走进课堂就是一股春天的暖风,一股清新的空气。
教师要精神饱满,从而带动学生。
于老师的课堂无疑是趣味性浓厚的课堂。
他老人家幽默开朗的性格,生动形象的语言,无不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呈现。
2、让自己投入角色。
教师应是一个演员,一个好的演员。
演什么你就是什么。
当你站在讲台上,你就是课,课就是你。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心得体会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8c636c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5.png)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拿起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朴实的前言部分就让我仿佛看到于老师本人。
正如于老师说的:“人应当有追求,有抱负。
虽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最终两手空空。
”这一段的学习,从最初的困难已经慢慢有所好转,读书、写字成了日常的一部分,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时,就不再是任务驱动,成为习惯。
从于老师对徒弟提的意见中,我清醒地认识到:写文章不止是给自己看的,要有读者意识,要考虑读者能否读懂,和读者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要让缩写的东西对读者是有好处的,能给人传递一种正能量。
最为重要的是文字要浅显易懂,尽量少用那些晦涩、拗口的句子。
我记住了张志公先生的话:“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这周,我阅读了书中《草》《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三篇教学实录,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亲切的鼓励、适切的引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这三篇文章所在的第一学段学段要求,简单说说我读后的四点收获: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发展学生语言能力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学生只有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才能积累语言材料,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1.重视语言完整性于老师的三节课堂实录,有着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在练习中,我看到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完整表达。
这是小学阶段,尤其是第一学段尤为重要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伊始,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表达,不用单个词语回答问题,这就是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夯实了基础。
2.创设情境进行练习新课标指出:学习活动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
语文的学习,不是对语文知识的线性掌握,应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为纲。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逐步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3c0c7b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4.png)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于永正老师是深受人们敬仰的一代教坛巨匠。
他的许多教学课例都成了经典,让人常读常新,每次都能带来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又把《杨氏之子》《圆明园的毁灭》《祖父的园子》这三篇课例用心拜读了一番,发现了更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亲切自然的课堂导入在《杨氏之子》中,于老师从表情入手,让学生学会“察言观色”,为表情朗读做好铺垫。
在《圆明园的毁灭》中,由师生互相问好,引出生对师的初步认识和评价。
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口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在《祖父的园子》中,又是在交流学生的预习收获中引出问题的探讨,这一切看似都那么信手拈来,却又浑然天成,令人称赞。
二、温情善诱的课堂评价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
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对自身的肯定。
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读写结合的课堂安排于老师主张读写结合,并且善于寻找“写”的切入点,作为文言文的《杨氏之子》,于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加入想象,改写成现代文的扩写练习,并采用了分组训练的方式。
此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想象能力,同时还增强了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能力,让学生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
读与写,读与说,写与说,天衣无缝的融为一体。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于老师在学完课文后,安排的是让学生写一写此时的感受,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别人说。
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于老师更是创新安排了师生同写少儿趣事的环节,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感情的升华,令人拍案叫绝。
在这三节课中,于老师都注意读中有写,融读、写、说、悟等语文能力练习于一体,真正全方位地、完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280f90b3968011ca30091ee.png)
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完这本阅读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也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一、欢笑,在课堂中荡漾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于老师可真是使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到答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出演多角,可以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是狡猾骗肉的“狐狸”;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有的嗓音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唱、念、做、打”自成一体。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但却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
他的阅读课就是要学生读,并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读自悟。
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看教师对教材挖的够不够深,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表现。
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以步步引导甚至换人回答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教学流程得以顺畅地发展。
于老师的做法不同,每到这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再读读那一自然段,完善自己的答案或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再读、反复读、有感情的读,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一些。
他不会轻易地让别的同学去帮忙,更不会由老师来说出答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尊重。
二、激励,在航程中扬帆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在课堂上他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实指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周弘先生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fc9d97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8.png)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拜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在文字中又一次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感受他的教学思想、感悟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的魅力。
那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让人手不释卷;那幽默风趣的激励语言,萦绕耳畔;那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
许多教学环节,在其他的课堂上也曾见过,但用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却显得珠联璧合,格外出彩。
下面以读书的几个环节为例略谈自己的感悟。
一、初读中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生读书要善思考,思考文中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情感……然后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于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读书中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书边动笔圈生字、画词语、写批注……呈现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段教学:师:大部分小朋友都读了两遍,有的已经开始读第三遍了。
谁读懂了“学艺”这个词语?梅兰芳学艺,是什么意思?生:梅兰芳跟老师学习唱京剧。
生:梅兰芳拜师学习演京戏。
师:(高兴地)不愧是“娃哈哈”!只读了两遍,课文的意思就基本读懂了。
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做了不少记号(举起他读过的课文),这是个好习惯。
可惜只发现了一个。
也许大家光顾了解课文的意思了,还没来得及做记号。
下面,请小朋友再默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在你喜欢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会做记号,就是会思考。
像这样的环节于老师几乎渗透在每堂课中,让我也有了不少收获。
二、细读中感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的重要部分,朗读是于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大特点,他说要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
那么于老师是怎样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的呢?于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多读,有层次的读来着重理解和感悟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辅以体态动作的读来加深对词句所含感情的理解。
达到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目的。
例如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谁愿意读?我想把这个机会给一个不举手的。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e0e157e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d.png)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离不开书的滋养。
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教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育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
捧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真的是如沐春风,如望秋月。
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大门,它带着我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
于老师的书让我感悟最深的有三点:大量阅读勤于练笔于老师说:“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看了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杨巧云老师教学语文的成功经验,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竟然写出了“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位都是她班的学生”的好成绩。
这让我明白了:只要遵循孩子的学习规律,坚持大量阅读,坚持写日记,坚持读写结合,就能让自己的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微笑教学牵引兴趣记得初为人师的那会儿,我总是带着微笑走进课堂面对学生。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收敛了笑容,刻意地伪装起来,变得严肃起来。
我总觉得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就必须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课堂纪律松懈等也是因为自己的微笑多了,对他们来说没有老师的威严;甚至,把曾经的微笑看作幼稚,视为对学生的放任、不负责任,而恪守“严是爱”“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才是“正道”。
于是,我很自然地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面对学生时板起面孔,说一不二。
读了于老师的书之后,我认识到“微笑教学”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于老师之所以在古稀之年还能成为“孩子王”,是因为他那灿烂的笑容。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252fc9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0.png)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1近期读了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实录,感动不已,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原来语文课可以如此生趣活泼,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
在于老师的课堂中看似普通自然又有趣的活动,实则暗藏玄机,让人不由生叹。
一、儿童立场于是我开始反思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似乎花了很大力气去解读文本,我们总祈求把文本解读得巧妙生姿,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难点是什么,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我们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怎样的桥梁,让他们愿意学、轻松学,而不是带着负担去学。
就此于老师是完完全全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例如在执教《草》时,于老师知道学生对“一岁一枯荣”的理解存在难点,便巧妙地通过简笔画把草木的四季变化形象的展示出来,让学生代入情境理解“岁”的含义,从“岁”到时间、到自然万物的变化,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学生理解此诗层层深入。
这节课之所以令人拍案叫绝就是因为于老师站在儿童立场去雕琢文本,组织活动,因此整堂课好玩有趣又回味无穷。
二、情境教学总的来说,于老师的教学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引入新知。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于老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还原意境,理解文本所传递的思想。
笔者深受于老师启发,在执教《一直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时,学生始终无法深层次的理解文末“我”的疑惑,对于文中“老师”的理解,学生往往习惯性用“鼓励、通情达理”等词,笔者采用“读演结合”的方式代入情境,一位同学扮演文中的“我”,两位同学扮演“哥哥和妹妹”,其余同学扮演老师,表演结束后采访“我”的感受,学生能说出“委屈、窘迫、紧张”等词,最后再结合文中“老师”和“扮演哥哥的小朋友”的言行去感悟,学生居然能说出:“老师的冷漠”“老师没有教我豁虎跳,也没有鼓励我,更没有引导其他同学换位思考,而是任由他们嘲笑我”。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695bd2369eae009581becfb.png)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们的烦心事,可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总是充满了快乐!拜读于老师作文课堂教学实录,于老师精湛的作文教益给我很多的启示。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在习作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些困感: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但仍觉得没内容可写,勉强挤出一些内容来,也毫无情感可言。
教学中,老师片面强调书本学习、课内学习,让学生远离自然和社会,致使学生缺乏感性经验;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不注重与其它学科沟通,封闭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过于注重写作知识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观察蔬菜、水果,招待客人》教学实录中,上课铃声一落,于老师挎着一只盛着水果和蔬莱的篮子走进教室,班主任:于老师,您怎么挎着篮子来上课了?师:我家来了一位客人,买点东西准备中午回去招待一下。
刚走到学上课铃响了,没来得及送到办公室。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了必要的环境与氛围。
这是这类课堂教学设计中事关整体布局的重要一笔。
这里,于老师巧妙地借最了班主任老师的角色参与,使整个开局显得格外自然化、生活化,为言语交际活动回归于生活应用创造了条件。
师:小朋友,我家来了位客人,他是医生。
我买了些什么东西招待他呢?小朋友注意看。
看看谁能说一说,说完,把一捆韭萊、一捆苔菜、一把蒜苗、两只萝卜、七个苹果、八个橘子、两串香蕉一一拿出来放在讲台上。
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弓,也就是说,没有体验。
激发学生的体验,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教师就要善于有目的地导演“情境”,为学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写作灵感。
二、当堂评改,捕捉闪光与不足多数教师评改作文常在作文本上面做详细辛苦的圈点旁批。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7620d5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c.png)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书籍,详细记录了著名教育家于永正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和思考。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我被于永正先生那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的精神所震撼。
他在书中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潜力去发展和成长。
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综合素质。
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是一门艺术和智慧。
其次,我被于永正先生对于教学过程的精细观察和深入思考所折服。
他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他总是能够准确地洞察学生的内心需求,并以他独特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经验总结,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在课堂上进行个性化教育的道路。
再次,我被于永正先生对于教育改革的坚定信念所感动。
他不满足于现有的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领域。
因此,他一直在探索和尝试,不断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他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验证和完善。
他相信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最后,我被于永正先生那种对于学生的关爱和呵护之情所感动。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仅是被教育者,更是他们的朋友和家人。
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他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他用他的爱心和耐心,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他们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品德上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通过阅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
我们要像于永正先生一样,用心去教育,用爱去感染。
看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
![看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83f54dd976c66137ee0619d9.png)
看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1师生相互尊重中的“双赢”作为全国闻名的老师,于老师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学生的答案,总能找到其中的闪光点,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
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尊重学生的教师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学生们都打心里喜欢于老师,喜欢他的课,喜欢他独特的教学方式。
这种“尊重”也使得于永正老师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尊重”的长者。
2幽默的语言我们不妨从一个课堂片段中来领略于老师作为“幽默语言大师”的魅力。
《狐假虎威》片断:师:是的。
“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生:拉嗓子。
(笑声)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
)这能受得了吗?(众笑)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学生朗读第二节)于老师的“课堂幽默”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一点点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从于老师身上感染到的幽默气质。
3讲台一一另一种“舞台”《草》是白居易的名作之一,赞美了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学过课文之后,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于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检查环节。
用戏剧语言形容的话,即第一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妈妈” ,主要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第二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哥哥” ,以“哥哥”记错作者为“李白”,来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第三幕最有趣,“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奶奶” ,并事先提醒学生“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由这样的奶奶提出“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呢?”和“一岁一窟窿”的误解,从而检查学生对诗歌诗句和主题的理解。
并在最后以“奶奶像你这么大时候,哪有钱上学呀”的感慨形成今昔对比。
4粉笔一一描绘五彩课堂有人说,语文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养;语文教师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
于永正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于永正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b24afbf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b.png)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一本充满教育智慧和经验的书,它让我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
一、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于永正老师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理念贯穿在他的整个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他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他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情境教学,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他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游戏、故事、音乐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他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他还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取有趣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
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于永正老师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他认为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
五、个人魅力:感染学生于永正老师的个人魅力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执着。
他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充满智慧和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所在。
这种感染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六、总结反思:不断提升于永正老师在书中还提到了他的总结反思方法。
他认为总结反思是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他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他还注重听取学生和同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案。
这种不断反思和总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总之,《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一本充满教育智慧和经验的书籍它让我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它也为我提供了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我相信这些经验和策略将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指引我不断前进。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8f593e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b.png)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读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一书,让我从中领略到一代名师的风采。
那一篇篇精彩的语文教学实录,颇有见地的教学论述,读起来令人折服,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升,行动得到激发,智慧得到提高。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
”这是于老先生在本书的开头写的一句话。
这句话让我沉思了许久,而后读了他的课堂实录和他的论述“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善待学生的艺术。
他的爱是对学生的理解、欣赏与鼓励。
他那有情有趣的课堂教学不正体现了这一点吗?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各样激励的手段:运用语言、通过爱抚、传递微笑、耐心等待、物质奖励……表扬、肯定、鼓励学生。
于老师把“重情趣”作为“五重教学”的首要内容,在他的很多课例中体现。
这也是“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求真求实的艺术。
他的爱是一种负责。
于老师说,“课堂教学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没有平时的教育,学生没有读、思的习惯,平时不善于、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我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
”在这里我看到了课的背后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真和实。
一节成功的课是“综合”的,是教于学的完美结合,是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于老师的课,是他智慧、人格、学识的结晶,是他的教学观、人生观、学生观的生动体现,处处折射出“五重教学”的思想火花。
这本书让我这样的年轻教师从中看到像于老师这样的名师,这样的老教师是怎样把握教材,是在怎样的教学观、语文观、学生观的指导下,用什么方法教语文的。
想想自己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的身上有“语文”的气息了吗?没有。
不过,今后我会努力让自己像个语文老师。
我希望我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学习,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练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出漂亮的文章,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
于永正老师教案给我们的启示
![于永正老师教案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a98ad2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6.png)
于永正老师教案给我们的启示一位老师要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向小语名师于永正讨要教案来参考。
于永正老师说:“在学校时,我每课都备有详案,因为领导要检查。
到了教研室和退休以后上的课,再无教案了。
有的仅仅教学过程,此外,还有我练写的字词、造的句子和写的下水文等。
”用于永正的话说,他的备课,他后来写的教案,仅仅是“教学过程”。
这样的“教学过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妨来看看,还是拿《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例子来说:书听。
四、老师再次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看老师的表情听。
讨论:老师和学生读得有什么不同。
五、学生默读全文,画出重点词句以及加的批注。
六、以高尔基的儿子的名义给高尔基写一封信。
然后师生共同交流。
值得强调的是:于老师备课本第二页,他工工整整地写满了要求学生写的字和抄写的词语。
第三页附有复印的《高尔基和他儿子》全文,上面有他画的重点词句和加的批注。
第四页有于老师用稿子写的下水文-----《给高尔基的一封信》。
(小学语文教师2015.06《在备“功夫”上下工夫》)看了如此教案,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感想呢?更为熟识的了。
常用的备课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设计”,以致于“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等,一样一样的,一个都不能少。
每一课都是一样的“思路”,一样的“形式”;甚至每备一课,连着字数、页码都是差不多。
说是“备课”,大都从现成的“教案”中来。
一些年轻老师,困于教学时间紧张,原本照抄“教参”、“教案”。
这样快速的“备课”,一般是应付学校的教学检查,教师备课,变成纯粹教学形式上的东西。
抄得“工整不工整”,变成备得“好不好”了。
于老师的备课呢?没有这些“形式”和“套路”,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做法”,课堂需要做的那几件事,言简意赅,清清楚楚。
要说细节,他落实到注意写的哪个字、读好哪句话。
比方《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中的“妻”和“庞”。
指导朗读,于老师做到反复:范读,再范读,学生读,学生再实行比较。
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心得
![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7965a4c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9.png)
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心得陈孝武]近段时间以来,我有幸读到了《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于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一、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于老师讲语文与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留下了语言、语感、认识和情感、书写和阅读能力、兴趣和习惯。
这是作为学习语文的基础必备。
于老师说,我们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
我对这句话的感悟是非常深刻的。
是啊!我们平时的教学教师为了上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课堂内容精心准备,上了几遍甚至十几遍。
确实这节课从听课的视角看是非常成功的。
课堂上出现精彩的一幕幕,让师生留恋、回味。
然而仅仅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不能把学生带进学习语文的境界,而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和语言表达等诸多方面。
这就要在平时多下功夫(),注重读写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美。
一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去读,去品味字里行间的优美词语或段落。
再次让学生练习去写,那如何去写?仅仅是模仿吗?当然不是,而更多的是课外阅读的拓展。
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
大量阅读、写的实践中形成作文的内容。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学习语文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有人能站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人能在课堂上做主持人的风格;有人在课堂上气氛阴冷、、、、、、各种现象层出不穷,但我们的语文课不是表演课,而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层面的教学。
在此,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亮点应该在朗读上。
学生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做到这一点学生就内容理解了,感悟体会出来了。
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于老师讲,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生字要板书规范。
这就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要素。
把教材读懂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老师教案给我们的启示
一位老师要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向小语名师于永正讨要教案来参考。
于永正老师说:“在学校时,我每课都备有详案,因为领导要检查。
到了教研室和退休以后上的课,再无教案了。
有的只是教学过程,此外,还有我练写的字词、造的句子和写的下水文等。
”
用于永正的话说,他的备课,他后来写的教案,只是是“教学过程”。
这样的“教学过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妨来看看,还是拿《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例子来说:
一、指导书写“妻”“庞”。
二、指名读课文,相机纠错。
三、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看书听。
四、老师再次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看老师的表情听。
讨论:老师和学生读得有什么不同。
五、学生默读全文,画出重点词句以及加的批注。
六、以高尔基的儿子的名义给高尔基写一封信。
然后师生共同交流。
值得强调的是:于老师备课本第二页,他工工整整地写满了要求学生写的字和抄写的词语。
第三页附有复印的《高尔基和他儿子》全文,上面有他画的重点词句和加的批注。
第四页有于老师用稿子写的下水文-----《给高尔基的一封信》。
(小学语文教师2015.06《在备“功夫”上下工夫》)
看了如此教案,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感想呢?
启示一:非一般的“真备课”。
作为教师都知道,我们没有比着备课的“环节”和“套路”,更为熟识的了。
常用的备课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设计”,以致于“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等,一样一样的,一个都不能少。
每一课都是一样的“思路”,一样的“形式”;甚至每备一课,连着字数、页码都是差不多。
说是“备课”,大都从现成的“教案”中来。
一些年轻老师,困于教学时间紧张,原本照抄“教参”、“教案”。
这样快速的“备课”,一般是应付学校的教学检查,教师备课,变成纯粹教学形式上的东西。
抄得“工整不工整”,变成备得“好不好”了。
于老师的备课呢?没有这些“形式”和“套路”,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做法”,课堂需要做的那几件事,言简意赅,清清楚楚。
要说细节,他落实到注意写的哪个字、读好哪句话。
比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中的“妻”和“庞”。
指导朗读,于老师做到反复:范读,再范读,学生读,学生再进行比较。
把文章读通、读透、读出感情,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求,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有抓手,也在一点一点地落实、逼近。
于老师自己说过:简简单单地教语文。
舍去语文教学众多的浮华、繁缛,重点抓“读和写”,从于老师这个教案有着充分的体现。
于老师备课中有着一页是自己的“下水文”----《给高尔基的一份信》,可见他下的功夫非同寻常。
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
于老师一字字、一句句地斟酌来的“下水文”,肯定能让自己语文课堂的孩子有着不少体悟;这样的原创的习
作,有着更多地、更好地指导性。
看来,“真备课”,首先来自老师真心诚意地“做学生”,深耕细作地“钻教材”,再就是,得让自己的“教案”想法设法地“接地气”,不仅让学生“看得见”,还要让学生“做得了”。
启示二:非一般的“教学功夫”。
于老师说:“我备课是把工夫花在“备功夫”上的。
”于老师说的备课“功夫”具体是指:备朗读功夫;练“背”功夫;备“书写”功夫;备“写”功夫;还有要练“一眼看穿”的眼力。
语文教师要不要“功夫”?语文教师“工夫”要花在哪里?于老师给了我们答案。
单说朗读,于老师说,第一要读熟,练到看到每句话的前三个字,眼睛即使离开课本也能把下面的话读出来。
读流利,并不容易,一句话,哪个词语要读得紧凑,哪个地方要停顿,哪个地方要舒缓,都要考究的。
第二,要读出恰当的语气,这一点更难一些。
目前,朗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气不自然,矫情造作。
更难的是读人物对话。
说话人的身份、思想感情、性格特征乃至性别、年龄等因素,于老师都考虑到。
要做到“读谁像谁”。
回想自己的语文课堂,我们范读每篇课文了吗?我们范读课文到位了吗?我们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透了吗?一个问题是:范读,或者学生读;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
语文老师可能认为,课堂上,这样的“读”,容易“简单、单调”;让学生回去“读读”就可以了。
可想而知,孩子回去真的“读”了吗?会“读”吗?想想,我们把课堂的大把时间花到哪里去了?多媒体?课文分析?还是无止境地解疑释难?……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四年级课文《新型玻璃》,请一位女生读课文第一段。
她第一次读“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时,把句子读破了。
于老师说:“这句话很长,难读。
请你再读一遍。
”第二次,那个女生虽然流畅一些了,但是又把“破”字丢了。
她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她很急,失去信心,想坐下。
于老师走过去,摸着她的肩,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把漏掉的字读出来。
”就这样,第八次,那位女生成功了。
听课的老师被感动了,握着于老师的手说:“于老师,您是真教,而且会教!”
于老师“真教”,是指于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过程-----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于老师会“教”,不但善于点拨和讲解,善于启发和激励,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
这样的“功夫”,我们课堂上还有吗?我们不能不思索了。
启示三:非一般的“教学智慧”。
当前,国人对语文教学的忧思,对母语的关切,已经不再局限于语文教学之本身,实际上是对整个教育的忧思,对培养未来人才的忧思,对中华民族兴盛的忧思。
小学语文教学万象纷呈,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好多误区,把个本来富于儿童情趣的、形象的、情感的、朴实的语文教学向标准化、公式化、概念化、表演化转向,导致人文价值的坠失。
在语文课上,学生被动地抄词、解词、拼合词语、组装句子,矫情表演,加上无的放矢也无止尽地改错、选择、判断,使学生再在作业堆里晕头转向。
教师在课堂上要么乏味枯燥地讲,要么花样翻新地表演;讲了不少“正确的废话”,做了多回激情的“话剧式演员”,看了无数个美妙的“精彩的动画”;可是时间久了,学生会在教室了要么没精打采地听,要么
漫无边际地说,要么风风火火地做;说了不少“正确的空话”,流了不少“感动的泪水”。
语文教学的魅力就是如此吗?
“一支粉笔,一本书”;这是于永正老师语文课堂朴实简单的外观,也是他语文课堂内涵丰厚的实质再现。
从于老师的教案看于老师的语文课堂,简单朴实,平实自然。
诚如古人所言,这种“自然”、“平易”,“乃绚丽之极也。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说的是一种艺术境界,这也是于老师语文教学智慧所在。
于老师曾经说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
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的奥妙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这是于永正老师在《教海漫记》中的原话。